共40套,word可编辑、修改,原卷版+解析版
精彩内容
初中学生学业考试
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江北水城名胜繁多。东昌湖秀佳西子,光岳楼pìměi岳阳,山陕会馆雕梁画栋,海源阁古籍 línlánɡ。
2.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皆为我国的传统节日。
B.“五体投地”中“五体”指双手、双膝和头;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八两”中“八两”,即半斤;“点卯”一词因我国旧时政府机关在卯时查点到班人员而得来。
C.《骆驼祥子》《红高粱》《威尼斯商人》《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分别是老舍、莫言、莎士比亚、莫泊桑。
D.“三味书屋”中的“三味”指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陶渊明因其宅边有五棵柳树故自称“五柳先生”;《聊斋志异》因作者曹雪芹的书斋“聊斋”而得名。
3.读书和思考是营养人生的不可或缺。请分别写出一句关于“读书”和“思考”的名言。(2分)
4.按要求填空。(14分)
①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②,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③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④,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⑤《春望》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对国事忧伤、对家人思念的两句诗是。
⑥《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景物的句子是。
⑦花无语,人有情,花草香里说人性。莲里有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梅中有陆游“,只有香如故”的坚守;落英间有龚自珍“,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
⑧写出两句关于“担当”的诗句。(连续的两句)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10题。
(一)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悄怆幽邃 ..
6.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7.结合选文,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2分)
(二)①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别,王待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②③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
④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王待制质:即王质,待制是官名。②顾:表示轻微的转折。③望:奢望。④厚:丰厚。
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朝廷方治朋党 .
②顾质何敢望之 .
9.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王待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10.王质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3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22题。
(一)昆虫般大小的机器人
①一部分研制机器人的专家认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机器人的大小,未来机器人的大小应该和昆虫相仿。
②大型机器人需要沉重昂贵的发动机和大量的动力消耗,需要接合的手臂和数千米的连线。控制所有这些硬件又需要数平方英寸的微晶片。而如果机器人的这些部件组装起来只有昆虫那样大小,那么它的造价不但会便宜得多,它所能从事的工作也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很大影响。
③一般说来,目前机器人所能做的工作都可由相应的机器来取代。与工厂中固定的有强....
大动力的机器相比,许多工作由机器人来做不如留给相应的机器去做。但是小机器人所能做的工作却不是机器所能完成的,这正如微型飞机比大型飞机更适合用来观测农场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控制自动灌溉和施肥系统一样。比如只有微型机器人,才能沿着患者的血管,进入变窄了的冠状动脉去排除血管壁上沉淀的胆固醇,从而解除病人的危险。
④当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说法未免言过其实。不过研究人员确已成功设计出一种能进入煤气或自来水管道去修补裂缝或漏洞的微型机器人。这种机器人进入管道之后,可用自己的身体测量经过地方的电导,一旦测不到这种电导,就表明那里存在着裂缝或漏洞。于是该机器人便作出“自我牺牲”,用自己的身体来把裂缝或漏洞堵上。....
⑤如果许多这样的微型机器人通力合作,其功用更是一般机械所无法比拟的了。比如说战场上可使用微型机器人兵士。这些“兵士”可轻易地偷偷爬过或飞过战场,而不被敌方的雷达系统发现,因为它们体积微小,且可超低空飞行(乘微型火箭)。一旦越过敌人的防线,它们便可成为摧毁敌方设施的生力军,就像毁掉农作物的蝗虫一样。
⑥这种昆虫般大小的机器人目前已不再是科幻小说里的主人公。当然要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还需克服一系列技术上的障碍。其中主要是如何把现在机器人所用的齿轮、杠杆、曲柄、弹簧和其它机械部件缩小到比头发丝还细的程度,同时把传感器、电动机、控制计算机及其他系统装配到一块微晶片上。
⑦当然目前制作微型动力部件的技术还处于刚刚研制阶段。1988年初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个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制造出了只有1/5毫米长的带连接部件的曲柄和齿
轮。这种齿轮的轮只有红细胞一般大小。新泽西州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贝尔实验室的专家们已经研制出了比蚂蚱颚还要小的钳子。该实验室还研制出了只有半毫米大小每分钟24000转的气功涡轮机,其转速比许多喷气式飞机的发动机还要快。机器人微型化的另一个问题是动力问题。为微型机器人提供动力的装置要比电池小非常多才行。不过,微型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⑧微型机器人的大量生产恐怕还不是近年之内能办到的事情。然而,一旦这种机器人能 批量生产出来,它们在科研和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将是无法估量的。
11.与大型机器人相比,微型机器人的优势有哪些?(2分)
12.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大型机器人的发动机沉重昂贵。
B.许多微型机器人通力合作,其功用是一般机械无法比拟的。
C.机器人微型化的所有问题是动力问题。
D.微型机器人的批量生产不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13.简要说明第③④段加点文字的语言特点。(4分)
14.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与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分别说明其作用。(4分)
15.微型机器人批量生产后会在生产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试举一例。(文中例子除外)(2分)
(二)道行
①于先生是小镇上的名人。
②于先生一辈子走村串乡唱皮影儿,小镇人一年也见不到他几回。一旦于先生出现在小镇里,这天晚上于先生小屋前面的老槐树下就聚起一帮人,等着太阳落山了看于先生的皮影儿。于先生是不收乡亲们一文戏钱的,权当是犒劳乡里乡亲。
③于先生的驴皮影人全部是自己设计、自己雕刻。无论是古代的人物,还是现代的人物,都做得有模有样。那年,上面派来一个镇长,是个贪得无厌的泼皮,没做两年镇长就被小镇人撵走了。泼皮走的当天,于先生就演了一场皮影儿,主角就是刚刚被撵走了的泼皮镇长。他那走势、坐样、贪相、泼皮无赖的模样惟妙惟肖,赢得乡亲们一阵阵喝彩:像,像,太像了,真是那泼皮无赖样儿啊。
④于先生的影人不仅由自己设计,自己雕刻,在幕布后面还自己操纵。更绝的是,生旦净丑,戏里的所有人物的说唱全部由他一人完成,男角声音浑厚敞亮,女角清婉柔美,丑角油腔滑调,让人禁不住捧腹大笑。人物是这样,就是那些动物也是活灵活现的,马嘶鸣,鸡啄食,狗啃棒,鸟扇羽,猴子翻白眼,鱼摆尾喷水……都栩栩如生,似有神助一般。
⑤就这样一个能人,愣是一生不收徒。真是可惜了一身绝技。
⑥给于先生挑担走村串乡的人姓皮,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大家都叫他皮挑儿。皮挑儿跟着于先生,每天挑着于先生五颜六色的驴皮影人和锣鼓家什走南闻北,一跟就是三十年,愣是啥也不懂,啥也没学会。
⑦人们也劝皮挑儿,跟着于先生学几招,好歹能挣口饭吃不是。皮挑儿嘿嘿一笑:“我..
笨
呢,就靠两个肩膀糊口吧。”
⑧人们也劝于先生,好歹教皮挑儿两手,您干不动了,让他也有口饭吃不是。
⑨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超拔绝妙的技艺不是教的,也不是学的,要看有没有悟性。..
悟性高了,自有天成。”
⑩说这话没过一年,于先生就故去了。
⑩小镇人叹息:可惜了,一身绝技都让于先生带进棺材里去啦。
⑩四村八乡人惋惜:于先生走了,再也看不到那么好看的驴皮影儿喽。
⑩没想到小镇忽然又演开了驴皮影儿,那幕布上的影人儿嬉笑怒骂、耍戏打斗,样样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特别是人们看到幕布上女人梳洗打扮的表演:散发、梳头、挽髻、瞽花、涂脂抹粉、更换衣衫的一系列动作干净利索,真不相信那是由几根竹棍子操纵出来的。观看的人无不喷啧赞叹,拍手叫好。
⑩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他的演技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于先生还要胜一筹。
⑩有人问皮挑儿:“你有这般手段,为何早先不露一手啊?”
⑩皮挑儿说:“那时候有于先生在,我是怕争人家的名头,夺人家的饭碗啊。” ⑩“那你现在就不怕了?”
皮挑儿说:“现在于先生走了,他不需要那个名分,也不需要拿这手艺糊口,可我还是要活下去呀,大家也要看皮影儿度日子啊。”
⑩人们无不称道:皮挑儿这人德行好,道行又高。他是怎么学的皮影戏?又是怎样练就的一手功夫?不仅外人不知道,就连于先生也毫无觉察。
⑩大家再也不叫他皮挑儿了,改称皮先生。
16.皮挑儿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17.小说为什么用大量文字写于先生?(4分)
18.你认为于先生“就这样一个能人”,为什么“愣是一生不收徒”?(4分)
19.大家原来叫他“皮挑儿”,为什么后来改称“皮先生”?(4分)
20.赏析第④段的画线句。(4分)
21.第⑦⑨段“嘿嘿”一词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22.你认为皮挑儿需经过哪些努力才能学得皮影绝技?(4分)
四、写作(共5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
朋友,我敢保证你在过往的岁月中完成过无数的约定,相约一起在绚丽的春天去拥抱温暖,一起在似火的夏日去倾听鸣蝉,一起在凉爽的秋天去笑看落叶,一起在雪舞的冬日去追逐浪漫。而今天,渐渐长大的你想过没有,应该与明天的自己有个怎样的约定呢?
请以“我与明天的自己有个约定”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文体自选。
②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可以记叙、抒情和议论。
③不少于600字。若写诗歌,不少于15行。
初中学生学业考试
语文试题(A)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1.媲美琳琅(说明:本题2分。)
2.D(说明:本题2分。)
3.示例:读书: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说明:本题2分。)
4.①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②何当共剪西窗烛③不尽长江滚滚流
④举杯邀明月⑤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⑥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⑦濯清涟而不妖零落成泥碾作尘落红不是无情物
⑧示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说明:本题14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或增减字,该空不得分。)
5.①大约②忧伤的样子(说明:本题2分。)
6.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说明:本题2分。)
7.示例:“一切景语皆情语”即借景抒情,是指借景物描写抒发内心的情感;选文中作者眼前景物之所以“寂寥”,正是因为其内心“悄怆”。(说明:本题2分。)
8.①治理,惩治②怎么,哪里(说明:本题2分。)
9.侍制王质独自抱病在国都城门为范仲淹饯行。(说明:本题2分。)
10.政治磊落;敢作敢当。(说明:本题2分。)
11.微型机器人造价便宜得多;所能从事的工作也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很大影响。(说明:本题2分。)
12.C(说明:本题2分。)
13.“一般来说”体现了说明性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排除了有的机器不能取代机器人做工的可能性;“自我牺牲”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微型机器人用身体堵裂缝或漏洞的现象。(说明:本题4分。)
14.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气功涡轮机形体小与转速快的特点;作比较,更加突出说明了气功涡轮机转速快的特点。(说明:本题4分。)
15.能轻松地清洁高层建筑外部的玻璃。能自如地从高大树木上采摘果实。(说明:本题2分。)
16.德行高,道行高。(说明:本题2分。)
17.衬托出皮挑儿德行更高,道行更高。(说明:本题4分。)
18.保住自己的名声,保住自己的饭碗;缺乏皮挑儿那种“大家也要看皮影儿度日子”的责任意识。(说明:本题4分。)
19.他给于先生挑担,身体低微,大家只知其姓,不知其名,故称之为“皮挑儿”;后来大家发现他德行好道行又高,心生敬意,故改称“皮先生”。(说明:本题4分。)
20.一系列动词妙用与排比手法的用法,使于先生皮影中的动物们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说明:本题4分。)
21.使皮挑儿和于先生的形象更加生动传神。(说明:本题2分。)
22.留心观察;用心感悟;勤学苦练。(说明:本题4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23.略
一、积累与运用(28分)1.根据课文默写。(8分)①不愤不启。(《论语》八则)②纤纤擢素手。(《古诗十九首》)③,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④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⑤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⑥,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⑦刘禹锡《秋词》中一反前人悲秋之调,表明对秋天独特感受的句子是:。2.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①juān 刻 ②tuí 唐 ③鞠躬尽cuì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各地应该重视人才,让人才迸发出创新的活力,让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B.听闻你家犬子在全国作文竞赛中发挥出色,获得大奖,我们特来表示祝贺。..C.科学家袁隆平长期深入水稻生产实际,持之以恒进行科学研究,这种敬业奉献精神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D.专家称中国可燃冰开采成功的消息在全世界引起爆炸波,果不其然,这几天整个世界炸开了锅。....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我省要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范围。B.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C.我们不能否认做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应该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
D.广受好评的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提高了大众对经典诗词的鉴赏水平,而且唤起了人们对经典诗词的记忆。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是西汉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B.“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杜甫高度评价李白的诗句,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座高峰,被后人称作“李杜”。C.《过零丁洋》的作者文天祥,南宋大臣、文学家,作品集《文山集》以其号来命名。
D.“足下事皆成”中的“足下”是古人对于别人的敬称,指对方;“欲报之于陛下”中的“陛下”是对皇帝的谦称。6.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在学校想专心看书却总是走神,他和乔玩弄壁虱,为此两人打了起来,以至于没有注意到老师走过来。B.智取生辰纲的关键在于下蒙汗药的时间和方式,宋江、吴用、刘唐等好汉引诱对方上钩,全然不露痕迹,杨志虽极精细,仍然中了计。C.“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绍兴,我们同去。”这是范爱农在绍兴光复后的第二天上城时对鲁迅说的话,可见革命胜利后他内心的无比喜悦。
D.罗刹捶着胸膛骂道:“那泼猴赚了我的宝贝,现出原身走了!气杀我也!” 罗刹女生气的原因是孙悟空假扮了牛魔王,从她手上骗走了芭蕉扇。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6分)(1)《西游记》第六回中大圣变成一座土地庙,“只有尾巴不好收,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被赶到的真君识破真相。真君是怎样识破大圣变化的?你从这里悟出了什么道理?(2分)答:
(2)薛霸双手举起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起禅杖,轮起来打两个公人。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林冲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智深听得,收住禅杖。两个公差呆了半晌,动掸不得。①简要说说选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答: ②鲁智深在大闹野猪林之前做的哪几件事,体现他惩恶扬善、锄强扶弱的特点?(2分)答:
二、阅读与赏析(42分)(一)(12分)杨烈妇者,李侃妻也。建中末,李希烈陷汴,谋袭陈州。侃为项城令,希烈分兵数千略定诸县,侃以城小贼锐,欲去。妇曰:“寇至当守,力不足,则死焉。君而逃,尚谁守?”侃曰:“兵少财乏,若何?”妇曰:“县不守,则地,贼地也,仓廪府库皆其积也,百姓皆其战士也,于国家何有?请重赏募死士,尚可济。”侃乃召吏民入廷中曰:“令诚若主也,然满岁则去,非如吏民生此土也,坟墓存焉,宜相与死守,忍失身北面奉贼乎?”众泣,许诺。乃徇曰:“以瓦石击贼者,赏千钱;以刀矢杀贼者,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以乘城,妇身自㸑①以享众。报贼曰:“项城父老义不下贼,得吾城不足为威,宜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大笑。侃中流矢,还家,妇责曰:“君不在,人谁肯固?死于外,犹愈于床也。”侃遽登城。会贼将中矢死,遂引去,县卒完。诏迁侃太平令。
【注】①: 㸑cuàn,烧火做饭
8.下列各句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B.两狼之并驱/如故C.侃/为项城令 D.非如/吏民生此土也 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李侃面对“城小贼锐”的形势,本想逃走,后来在妻子的劝勉下带领众人奋勇抗敌。B.李侃的妻子深明大义,她鼓励李侃以忠义为重,恪尽职守,并为守城出谋划策。C.李侃号召官员百姓拿起武器奋勇杀敌,与城池共存亡,得到大家的响应。D.李侃身先士卒,亲自登城督战,他的妻子发动全城妇女烧火做饭,搞赏官兵。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坟墓存焉 焉: ②项城父老义不下贼 义: ..③人谁肯固 固: ④侃遽登城 遽: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1)宜相与死守,忍失身北面奉贼乎?(2分)译:(2)会贼将中矢死,遂引去,县卒完。(2分)译:(三)(9分)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①在我国书法史上,流传着“二王”的一段佳话。王羲之“临池学书”,为节省时间顺手用池水涮笔,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十八缸水。这些故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②古往今来,有恒者事竟成。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把“恒”字写进自己的品格,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不凡事业。“词学宗师”夏承焘专注于词学研究和教学,以毕生之力旁搜远绍、取精用弘,终成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难也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事实上,无论何种行业或领域,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情,倘若没有水滴石穿的韧性,缺乏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都难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
③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譬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乱了阵脚,逃避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看上去勤勤恳恳,其实心里根本就没有恒定的目标;还有的人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累积不出实绩。古人说得好:“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心态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④恒心是成功的催化剂,而养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葆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如磐石,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备非凡的勇气,才能面对恐惧不退缩,遭受打击不怯懦,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对个体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就必须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徘徊犹豫之意,自觉培养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⑤鲁迅曾如此点评运动会选手:“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13.文章第①自然段引用“二王”的故事有何作用?(3分)答: 14.请概述第③自然段的论证思路。(3分)答: 15.谈谈你对第⑤自然段画线句的理解。(3分)答:(四)(15分)赵三贴 刘剑飞 ①清末民初,谯城南门里有一赵家正骨堂,主堂大夫姓赵,擅接骨,尤擅配制膏药,人称“赵三贴”。
②这赵三贴长得白白胖胖,又终日爱笑,活脱就是庙里的弥勒。可甭看其身胖体拙,手上功夫却是了得,碰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笑眯眯看着对方,伸出胖手这么一摸,里面怎么回事,立马心知肚明。而后,谈笑间,趁人不备,忽而双手如电,分抓断骨两端,一推一送一按一揉,但闻咔咔几响,不待那人喊疼,断骨就已接上。随即,再往伤处敷一贴膏药,上两块夹板,就算完事。临走时,照例给伤者另拿两贴膏药,嘱咐好七天一换。回去了,不出二十一天,伤处自愈,准能行动如常。人们无不啧啧称奇,于是送他绰号“赵三贴”。③有一年,镖局的杨镖头外出护镖,路遇悍匪,被打得四肢齐断、奄奄一息。看了几个大夫,均是摇头叹息。后来找到赵三贴,接上断骨,贴了膏药,到了一个月头上,就能打拳练棒了。杨镖头很是感激,花重金为赵家正骨堂做一牌匾,并请书法名家题写了“赵三贴”三个大字。自此,赵三贴名声更盛。
④自古道:同行是冤家。在城北也有一家治骨伤的老字号,主家姓孙,人称“孙接骨”。自从赵三贴名声大盛后,这孙家的生意就日渐冷清。孙接骨就恨上了赵三贴,逢人便讲赵三贴是江湖野医,根本不懂接骨续骨之正法。赵三贴听到传言也不生气,依然乐呵呵地配药接骨。⑤一日上午,赵家正骨堂突然闹嚷嚷抬进一个伤者。这人正是街面上的一个混混儿,名叫马三。但见他左脚低垂,小腿红肿,显然是左小腿骨断了。
⑥正位,接骨,贴膏药。正当赵三贴准备上夹板时,马三吸溜着嘴,阴阳怪气地道:都说你赵三贴擅接骨、膏药神,马爷我这腿,你确保能接好吗? ⑦赵三贴淡然一笑,不紧不慢地道:一贴正骨、二贴生肌、三贴闭合,不出三七二十一天,定能让你走路。⑧呵,好大的口气!马三一撇嘴,到时我这腿要是不好,可要砸你的招牌!⑨赵三贴就知道是遇上找碴的了,轻笑一声,不再多言。
⑩二十一天后的下晌,十多个无赖抬着马三,骂骂咧咧地闯进赵家正骨堂。
⑪一进门,马三就指着赵三贴大骂,你他娘的什么赵三贴?说什么二十一天准能行走,现在你给我睁眼瞧瞧,老子的腿接好了吗? ⑫赵三贴一愣,走上前细看马三的伤处,但见左腿依然红肿,一只脚无力地垂着,竟是没接上!待伸手去摸断骨的部位,不禁心中一惊,豆大的汗珠顺额头流下。
⑬弟兄们,给我砸!马三一声喊,众无赖早已跑出堂外,摘掉写有“赵三贴”的那面牌匾,稀里哗啦,一通猛砸。⑭赵三贴也不讲话,脸上依然带着笑,抄起一把大扫帚,慢悠悠地清扫地上的碎匾。
⑮再说孙接骨,听说赵家招牌被砸,高兴得又是放鞭炮又是换匾,发誓要研制一种骨伤新药,盖过赵三贴。
⑯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孙接骨带着徒弟,去城西六十里的龙山采药。孙接骨从崖上摔下,竟硬生生把脊椎骨给摔折了。其徒弟再三施救,也没能将他的断骨续上。正当孙家人哭天抢地、一筹莫展时,赵三贴竟背着药箱,上门治伤来了。
⑰经此一事,孙接骨是又惭愧又感激。伤愈后,在芍香楼订一桌酒席,答谢赵三贴。席间,孙接骨说起当年马三找碴闹事,砸赵家的招牌,皆是他花钱收买,幕后指使的。
⑱赵三贴一笑,这事你不说我也知晓。当初马三的断骨本是齐碴,伤在膝下四寸;第二次再来找我,断的却是斜碴,伤在膝下五寸,显然是外力挫伤所致。而细观挫断其腿骨的手法,正是你孙家的分筋挫骨手。只是,当时有些震惊,这生生将人闭合之骨再次挫断,也未免太有违医道了!⑲喝了一口酒,赵三贴又道:其实,孙兄不知,我们行医之人,招牌不在店门,全在病人的心里。故此,你虽让人砸了我的招牌,却无法砸去病人对我的信任。
⑳一旁的孙接骨,早已听得又羞又愧„„
16.本文主要写了与赵三贴有关的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他三件事。(3分)① ② ③ ④孙接骨伤愈后答谢赵三贴,说出真相 17.赏析第②自然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答: 18.阅读全文,简要概括赵三贴的性格特点。(4分)答: 19.说说第⑲自然段画线句的含义。(4分)答:
三、作文(60分)20.书海浩瀚,我们无法读尽世间之书,必须有所舍弃才能有所收获,这就是“舍得的智慧”。读书如此,生活亦如此。请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经历,以“舍得的智慧”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2018年无锡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一、积累与运用(28 分)(8分)①不悱不发 ②札札弄机杼 ③感时花溅泪 ④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⑥江山代有才人出 ⑦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2.(3分)①镌 ②颓 ③瘁
3.(3分)B 4.(3分)C 5.(3分)D 6.(2分)B 7.(6分)(1)(2分)真君从未见过旗竿竖在庙宇后面。本领再大的人也难免有弱点:假象总是难掩破绽;生活常识有助于人识别真相。(2)(4分)①(2分)画线句运用了神态描写,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两个公人又惊又怕的神情,侧面村托出鲁智深声势猛、动作快、力气大。②(2分)拳打镇关西 大闹桃花村 火烧瓦罐寺
二、阅读与赏析(42分)(一)(12分)8.(2分)A 9.(2分)D 10.(4分)①焉:在这里 ②义:坚持正义 ③固:坚守 ④遽;立即 11.(4分)(1)(2分)(大家)应当一起拼死守城,怎么能忍心失去操守投降侍奉敌人呢?(2)(2分)适逢敌将中箭而死,(敌人)于是退兵离开,项城最终得以保全。(二)(6分)12.(6分)(1)(3分)首联描写了阴沉萧瑟的秋景,烘托了诗人伤感抑郁的心情,奠定了全诗忧愁凄凉的感情基调。(2)(3分)表达了诗人暮年飘零的孤独愁苦之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对国家动荡时局的担忧之情。(三)(9分)13.(3分)引用“二王”的故事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作为事实论据.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14.(3分)首先提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的人往往一事无成的观点;接着列举生活中的三种表现来论证缺乏恒心一事无成;最后引用古人的话指出有恒和无恒产生的结果不同,从而强调要做成事情贵在有恒心。
15.(3分)鲁迅认为两类人是可敬的,虽然落后但坚持到底的人;对前一类人持认同态度的人,他把这两类人比喻成“中国将来的脊梁”,强调了他们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四)(15分)16.(3分)①赵三贴为杨镖头接骨,杨镖头赠匾。②马三受孙接骨指使找碴砸匾。③赵三贴主动上门为孙接骨治伤。17.(4分)比喻,动作描写、视听结合,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赵三贴接骨动作的麻利娴熟,表现了他医术的精湛。18.(4分)乐观随和;宽宏大度;自信谈定,正直善良。
19.(4分)行医之人不能追求牌匾等外在的形式或虚名,应该依靠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去赢得病人的信任和尊重
三、作文(60分)20.作文评分标准: 评分注意事项:(1)每少50字扣1分;
(2)错别字每两个扣1分,扣满5分为止,重复不累计;
(3)偶有语病指有个别句子有语病,有少量语病指有2—3 个句子有语病;(4)内容和表达可分开考虑,但内容评为五类的,表达不得在三类以上打分;
一、对记叙文部分试题答案的商榷
记叙文的文段命题者选用顾晓蕊的《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具体文段原文见“2012年鞍山市初中语文试卷”) , 共有7个题, 总分20分。笔者认为有4个题的答案值得商榷, 共8分, 具体分析如下:
1. 内容概括答案的“驴唇不对马嘴”
第13题的问题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3分) ”。本题答案是:“13.本文叙述了李想因为有了父母的陪伴 (或呵护) (1分) , 他的学习态度和性格 (1分) 发生转变的故事 (1分) 。”
分析:笔者认为此答案概括得不全面, 只回答出问题的一半内容。因为文章主要的思路是:父母外出打工, 他哭干眼泪;挨别的孩子打, 昂着头 (或倔强) , 不让眼泪落下来;父母打工回家受伤, 他像没事人一样, 不哭;父母决定不再外出打工, 他获得了父母的温暖 (爱) , 终于掉下眼泪。归纳起来文章共写了两部分内容:前一部分 (第 (1) — (10) 段) 是写李想没有父母的陪伴 (或呵护) , 他外表坚强, 内心脆弱、孤独、倔强的故事;后一部分 (第 (11) — (20) 段) 是写李想有父母的陪伴 (或呵护) , 他的学习态度和性格发生了转变, 变得开朗、活泼的故事, 从而表现了李想渴望有父母的陪伴 (或呵护) , 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的主旨。笔者认为, 命题者的答案只答出后一部分故事的内容。另外, 答案回答的也不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的问题, 而是“李想的学习态度和性格为什么发生转变?或说李想的学习态度和性格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 距回答“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的问题相差甚远, 显然不准确、不恰当。不妨概括为:本文叙述了李想有无父母的陪伴 (或呵护) , 学习态度和性格迥然不同的故事, 表现了李想渴望有父母的陪伴 (或呵护) , 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的主旨。
2. 标题作用答案有“漏网之鱼”
第16题的问题是:“分析标题的作用及含义 (3分) ”。本题答案是:“16.作用:设置悬念,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发思考) 。 (1分) 含义: (1) 既写出李想外表的坚强, 又写出他内心的孤独与悲伤。 (1分) (2) 写出李想渴望有父母的陪伴 (或呵护) (1分) (共3分) 。”
分析:先说第一问:“分析标题的作用”。此问答案不全。命题者只给出了其中一个答案:“设置悬念,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发思考) 。”这无疑是正确的, 因为文题是一个问句。但是,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 除了这些, 文题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 起到串联全文的线索作用。只要认真地读完选文, 就不难发现选文标题不仅有句式上的作用, 还明确地关联了文章的主要情节, 起到概括主要情节、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3. 句子赏析答案的“竭泽而渔”
第17题的问题是:“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4分) 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下来, 刚开始是小声啜泣, 后来变成了号啕大哭。”本题答案是:“17.神态描写。 (1分) ‘泪珠滚落下来’与前文形成对比 (1分) , ‘小声啜泣’写出了他情感压抑时间之长, ‘号啕大哭’写出了他的情感得到了完全释放 (1分) , 从中可以看出李想渴望有父母的陪伴 (或呵护) (1分) (共4分) 。”
分析:此答案考生是不会得满分的, 高分也是不可能的。因为, 一是问题的要求不明确。命题者没有提示考生从哪个方面或角度来赏析;二是命题者所给的答案, 是从不同的角度赏析的。具体情况是:
神态描写。 (人物的描写方法) “泪珠滚落下来”与前文形成对比 (对比的写作方法) , “小声啜泣”写出了他情感压抑时间之长, “号啕大哭”写出了他的情感得到了完全释放 (关键词的分析) , 从中可以看出李想渴望有父母的陪伴 (或呵护) (文章的主题思想的分析) (共4分) 。
可见, 赏析全面、具体, 而且答案还是分项给分的, 不免有些机械。考生怎能得满分呢?笔者认为:只要考生从某一方面加以赏析即可, 不必求全、求多。如, 描写方法、写作方法、词语运用、句式特点、修辞方法、主题思想等。赏析题, 没有固定的格式, 不一定非要从不同角度全面赏析, 这样不符合考试的命题要求。
4. 结尾作用答案的用语“张冠李戴”
第18题的问题是:“18.选文结尾有什么作用? (3分) ”本题的答案是:“18.结构上:点明题目 (1分) ;内容上:点明中心 (1分) ;突出父母的陪伴 (或呵护) 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它将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 (1分) 。 (共3分) ”
分析:命题者从“结构上”和“内容上”解答, 这是正确的。但是, 答案中“结构上:点明题目”的说法, 笔者不敢苟同。记叙文中, 开头与结尾, 在结构上的说法, 一般用词是“照应”或“呼应”等, 没听说还有“点明”的说法, 说“点明题目”不妥。若说“点明”中心、“点明”主题还可以。“点明题目”就让人莫名其糊涂。不同问题, 要用不同的术语, 术语不同, 有的时候, 就不符合要求。如, 在记叙文中用“对比”的说法, 在说明文中用“作比较”的说法, 在议论文中则用“对比论证”的说法。
二、对议论文部分试题答案的商榷
议论文文段, 命题者选用王殿华的《机会的大门只为坚韧不拔者打开》 (原文见“2012年鞍山市初中语文试卷”) 。本部分共有5道题, 总分15分。笔者认为有3个问题答案值得商讨, 共9分, 具体分析如下。
1. 中心论点答案的“违反政策”
第25小题问题是:“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案是:“创新是靠勤奋“锤炼”出来的 (答标题也给分) (共3分) 。”
分析: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主张、见解和看法。中心论点必须是针对话题的带有十分明确的表态性的完整的判断句子。有些句子, 是不能作为中心论点的, 如比喻句, 这是因为比喻句含义具有模糊性, 表述的观点不明确。
先看问题答案一:“创新是靠勤奋“锤炼”出来的。”这个句子确实是判断句, 也是表态性完整的判断句子。但是, 答案中的“锤炼”一词具有形象的比喻性。《现代汉语词典》中说“锤炼”的本意是“用铁锤击打使变成要求的形状”。笔者认为, 在本选文中“锤炼”是比喻义, 比喻“刻苦钻研, 反复琢磨使科学研究更加精练, 纯熟”。“创新是靠勤奋‘锤炼’出来的。”整句也就具有了形象性。形象化了的句子, 内容欠明确, 表明的观点就带有模糊性, 明显会造成意思的不明, 不符合中心论点的要求。所以, 此答案不妥。再看问题答案二:答标题也给分。命题者是在括号中补充说明的。然而标题“机会的大门只为坚韧不拔者打开”恰恰也是个比喻句, 同样是不能作为中心论点的。
笔者认为, 答选文首句“创新是靠勤奋‘锤炼’出来的”作为中心论点, 还勉强可以, 若答选文标题, 则是绝对不行的。选文的中心论点应该用考生自己的语言概括为好。或者命题者将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稍加改造一下, 变成不是比喻句的一般的判断句, 就可以了。
2. 补充论据答案的示例“偏离轨道”
第26小题问题是:“联系全文内容, 给选文第 (3) 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答案是:“语言表述简洁流畅, 能论证本文的观点即可。 (共3分) 示例:邓稼先几十年如一日, 跋涉在人迹罕至的荒漠, 带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 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
分析:一般地说, 给选文补充事实论据的要求是:一是要扣题, 要扣到选文的论题上来;二是要扣点, 要扣到选文的中心论点或本部分或本段的分论点上来;三是要典型, 要选择典型的论据。所谓典型, 即要求所选的材料 (论据) 具有代表性, 而不是单纯的个别事例。典型材料就是既有共性又有鲜明个性的事例。这样的事例才具有说服力;四是语言表述要简洁。
根据上面的要求, 命题者的答案具有典型性, 扣题, 语言也简洁。但是, 答案的“示例”在“扣点”上存在问题。笔者认为:“示例”扣得不紧密, 导致证明“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分论点的力度不够。
请看选文第 (3) 段的内容:“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他们往往要花费十几年或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在这段漫长的、默默无闻的时间里, 他们要经历许许多多的失败与挫折, 要能把十天半月地待在实验室里不出来当成家常便饭。”
其中第 (3) 段的分论点是首句:“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而答案“示例:邓稼先几十年如一日, 跋涉在人迹罕至的荒漠, 带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 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与第 (3) 段的这个分论点相扣不紧, 突出“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内容方面不够。如果将“示例”加进“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等内容, 邓稼先的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更加突出了, 就更能有力地证明“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的分论点。如改成下面的表述会更好:
邓稼先几十年如一日, (发扬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 跋涉在人迹罕至的荒漠, 带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 (经过不断的刻苦钻研) , (终于) 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3. 论证方法作用答案的“对错参半”
第27小题问题是:“选文第 (4) 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答案是:“道理论证, (1分) 有力地证明了创新是靠勤奋“锤炼”出来的这一观点。 (或有力地证明了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这一观点。2分) (本题共3分) ”
分析:命题者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道理论证”, 没有问题的。问题出现在第二个问的答案上。
请看第二个问的答案, 命题者给了两个答案:一是“有力地证明了创新是靠勤奋‘锤炼’出来的这一观点”;二是“有力地证明了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这一观点”。
第一个答案是选文的中心论点, 在选文的开头第一句。第二个答案是选文第 (3) 段的首句, 是本段的中心句, 也是选文 (3) — (6) 段的分论点。一般地说, 多数论据是要扣到选文的分论点上来。其实, 是扣到中心论点, 还是扣到分论点上, 取决于给选文论据在什么位置。论据在中心论点之后, 论据就证明中心论点;论据在分论点之后, 论据就证明分论点。
回答“其作用是什么”就是回答第 (4) 段运用“道理论证”的作用。论证方法的作用就是证明本段 (或本部分) 的分论点的。第 (4) 段运用“道理论证”的作用就是论证本部分 ( (3) — (6) 段) “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分论点的。第 (4) 段这个论据是在分论点“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之后, 距离选文的中心论点太远, 只直接证明第 (3) 段的分论点, 间接证明选文的中心论点。因此, 命题者所给的答案“有力地证明了创新是靠勤奋“锤炼”出来的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所给的括号中的答案“有力地证明了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这一观点”才是正确的。
上述分析纯属笔者个人不成熟的鄙见, 定有纰漏, 恳请广大语文同仁赐教。
参考文献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诗文原句。(5分)
品读古代诗文,能让我们在感受艺术意境的同时,陶冶思想情操。“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引领我们欣赏早春的美景;“_________ ,长河落日圆”,“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为我们呈现了壮丽的边塞风光;“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 ”是王勃对即将离别的友人的真诚劝慰,“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是苏轼对相隔两地亲人的深情祝福;杜甫的《望岳》抒写了“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的豪情,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表达出“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的哲理;当“生”与“义”不可兼得时,孟子主张“______________”,在国家受侮、生灵涂炭之际,文天祥悲壮地喊出“人生自古谁无死,”。
2. 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陷入两难的窘境,作家在文学作品中通过描写这种两难心理来展现人物的性格。下列情境中的人物处于这种两难窘境的是( )(2分)
A. 《智取生辰纲》中,杨志吃了酒后,眼睁睁地看着晁盖等人将金银珠宝取走。
B. 《孔乙己》中,当众人取笑孔乙己“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时,孔乙己涨红了脸。
C. 《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刚见到卖牡蛎的人,怀疑他就是于勒。
D. 《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第一次想“弄死”那只狗,却突然听说那是将军家的狗。
3. 下面是某一学生的习作,加横线的四个句子都有语病,请将它们找出并改正后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那天晚上,①我趴在被窝里津津乐道地看着电视里转播的模特大赛。②大赛的颁奖环节,竟颁发了一个“美手奖”。③看着屏幕上那双被放大了的纤纤玉手,我不禁想,要是自己也有屏幕上那样一双漂亮的手该多好啊!可是,长在农村,④现在即使在上学,不干多少农活,但成绩不佳的我终有一天会将这双手磨成又粗又糙的“农村手”。我突然想到母亲那双粗黑的手,特别是在冬天,那冻裂的口子狰狞得吓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请你选择其中一部,仿照下边的示例,完成读书卡片。(示例中的人物、情节、评价不能照抄)(2分)
5.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体现为一个人的行为态度。请认真阅读下列文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化”的含义并书写在“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后面的横线上。(2分)
文化是随一个人迎面走来的——他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
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逊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他并肩站在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和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从卖菜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他,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欣赏(45分)
古诗文阅读(15分)
(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6. 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3分)
7. 研读全词,品析“可怜白发生!”一句所抒发的强烈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②。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③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④,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⑤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⑥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⑦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注释〕①突:烟囱。②积薪:堆积的柴草。③徙:迁移。④俄而:不久。⑤灼烂者:被火烧伤的人。⑥录:请。⑦向:以前。
8. 指出下面“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2分)
A.而不录言曲突者B.今论功而请赏
C.主人乃寤而请之D.日出而林霏开
9. 翻译:客有过主人者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0. 解释下列两句中“谓”字的含义。(2分)
A.客谓主人更为曲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予谓菊之隐逸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2分)
A.余各以功次坐__________B.终亡火患_____________
C.主人乃寤而请之__________D.寒暑而易,始一反焉__________
12. 你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略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互换了七天的人生
因为一次电视活动的策划,两个初一的少年,互换了七天的人生角色。
城市少年魏程,陡然变成青海的一个农家子弟,七天的经历让人惊异,但更让人感动、震撼。
魏程是长沙市人,家境优越,年初执意从某重点中学退学,沉溺于网络之中,平日里“不在网吧,就在去网吧的路上;不在睡觉,就在打算睡觉的床上”。父母的劝说,他充耳不闻,也从不回应。在父母的眼里,他已经变成“顽劣”的孩子,如同网吧里的一座“冷漠雕像”。
这次他身无分文,被送到青海一个偏僻的农家。“阿大”是盲人,“阿妈”操
持里外,就靠几亩薄田供养两个孩子读书,居住条件非常简陋。
第一天上英语课,魏程旁若无人地睡着了。不久学校放了农忙假,魏程跟着收割麦子,但因为天气酷热体力不支,几乎晕倒在麦田;干了一天活腰酸背疼,他也只能吃到面疙瘩,睡在硬邦邦的床上——实在太闷了,怎么找点消遣呢?
魏程问阿大:“这附近有什么玩的地方吗?”阿大说,附近都是山、田、石头。
魏程又问:“那黄河离这里远吗?”阿大说:“想去黄河啊?全是水,轰隆隆的。”隔了一会儿,阿大让小儿子把他藏在某个旮旯里的一只鞋子拿过来。然后他抖抖索索地从鞋里摸出一个不过拳头大的小包,解开外面一层层的细绳,再打开一层层塑料和布,最后,拿出一卷橡皮筋捆扎的零钱——全是五元、两元、一元的。阿大数着票子,说:“钱不多,但也攒了好长的年头了,够你去黄河一趟……”魏程急了,连声说不要,阿大执意要给,淡淡地说:“你现在就是我儿子,拿着。”
平常通宵上网的魏程,兜里起码揣个几百元,可接过那沓二十元钱的零票时,他的手竟在微微颤抖,猛地背转了身,擦掉奔涌而出的眼泪。
次日一早,魏程就找到附近一家工地搬运砖块,一小时两元钱。他从未干过重体力活,仍然气喘如牛地继续坚持。午饭是一碗素白面条,平日挑食的他呼哧呼哧大口扒拉,收工时,他握着皱巴巴的工钱,不顾疲劳,一身臭汗地走到小卖店,挑了一个红色塑料带柄水瓢。
第七天去看黄河,魏程带了阿妈和弟弟一道同往。他们也是第一次去,一向忙里忙外的阿妈,竟孩童似地玩起了打水漂儿,哈哈直笑。魏程却沉默地坐在岸边,心事重重。
当晚他正收拾行李,忽然听邻居说阿大在坡下跌倒了,赶紧去寻。原来阿大摸索着去挑水,回来磕到大石头,脚踝肿了,躺在原地动弹不得。阿大叹口气:“这儿天旱,水珍贵,你也没能好好洗个澡。明天就要走了,水又洒了,阿大这点事都干不成……”那晚魏程背着阿大回了家,为他洗脚敷药。忙完,他坐到屋外的土地上,靠着墙,泪水再次夺眶而出。
第八天一早,全村人都来送行,包括阿大,执意拄着拐杖出门。到了分别的路口,阿妈掏出这几日熬夜缝出来的鞋垫塞给他,而魏程则从背包里掏出水瓢,小声说:“家里的早坏了,您用新的吧,我也没能力为阿大阿妈做更多——只能说声谢谢了!”一向腼腆的魏程,“唰”地当众跪下,满脸是泪。
阿妈用绿色头巾捂住脸,也哭了……
这个“顽劣”少年,七天之内,竟变成了一再掉泪懂得感恩的孩子。
13. 一个“沉溺于网络”的冷冰冰的“顽劣”少年,在互换人生角色的七天中,竟三次被感动得落泪。请认真阅读后简述他每次落泪的原因。(6分)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魏程一再掉泪是因为懂得了感恩。但令他的父母不明白的是,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魏程为什么就不懂得感恩呢?难道是父母给予的还不够多吗?对此,请你结合文章为其作出合理的解释。(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精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乌鸦与狐狸的三个故事
故事一:乌鸦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块肉。她叼着肉飞回来,准备给孩子们当晚餐。当她在窝旁的树枝上稍作休息时,遇到了坏邻居狐狸。狐狸想吃乌鸦嘴里的肉,就用甜言蜜语奉承乌鸦,还说她的歌声非常动听。乌鸦高兴极了,张嘴就唱,结果那块肉“啪”地掉下去了……
故事二:这一次,乌鸦又幸运地找到了一块肉。她衔着肉,习惯性地在家门口的树枝上稍作停留。
这时,那只狐狸又来到树下。乌鸦想,这回凭他好话说得天花乱坠,我也不会上他的当了。
谁知,狐狸却突然开口大骂起来:“你这只难看的臭嘴婆娘,谁见谁倒霉的丧门星。看啊!你那一身丧服的模样,就像刚从煤堆里钻出来的,叫人看了就作呕!还有你那破嗓子,比驴叫还难听,谁听了谁晚上做噩梦……”
乌鸦没料到狐狸会来这一手,听着听着,气得浑身发抖。这次,她刚开口回骂,肉就从嘴里掉下来。狐狸叼着肉,一溜烟地跑了。
故事三:几天后的一个中午,乌鸦再次寻到一块肉。这次,她站在树上最显眼的位置上左顾右盼,巴不得狐狸早点出来。她想,这次不论你狐狸是说好听的,还是骂难听的,就是一概不理,看你能有什么办法?哈哈,馋死你这个坏狐狸!
闻到香味,狐狸又从家里钻出来,来到树下。可这次,他只是斜着眼睛看了一眼乌鸦,什么也没说,就在树下躺了下来。乌鸦从看到狐狸出来起,神经就一直绷得紧紧的,就等着看狐狸出什么招。可等啊等啊,狐狸就是懒洋洋地躺着,连看都不再看她一眼。
“这是怎么了?怎么会这样?”乌鸦简单的脑子转了很多个弯,就是没想明白,“难道狐狸改变习性,不喜欢吃肉了?他诡计多端,应该千方百计弄到我嘴里的肉才对啊!我一定要弄个明白……”
“喂!狐狸……”乌鸦实在等得心烦,想开口问问狐狸到底怎么了。谁知这一开口,肉又掉了下去。狐狸哈哈一笑,叼起肉,慢悠悠地走了……
15. 分别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6分)
故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三次丢肉的遭遇让乌鸦痛心疾首。是什么造成了乌鸦的不幸?透过乌鸦的不幸,人们是不是也看到了自己的弱点呢?请谈谈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品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碑
许全桂
当县委崔书记接到龙潭水库要决口的电话时,已是深夜一点多钟。他迅速叫醒司机老陈,立即驱车赶往龙潭水库。
车还未停稳,崔书记就跳了下来。透过几盏马灯忽明忽暗的光,他看到坝堤上已经站满了黑压压的人群,洪水的咆哮声中夹杂着人们慌乱的呼喊声。龙潭公社王书记像见到救星一样快步迎了上来:“崔书记,你可来了,洪水快要超过警戒水位啦!”崔书记一边高声让村民们安静下来,一边果断地叫村民赶快用麻袋装上土来加高坝堤。紧接着,一麻袋一麻袋的土被运了上来,崔书记和村民们一起把坝堤一层一层地垒高。肆虐的洪水只好在层层垒高的坝堤下旋转着,无奈地吼叫着。
由于过度劳累加上患有高血压疾病,站在坝堤上的崔书记忽然脚下一滑,一头栽向滔滔的洪水。在人们的惊呼声中,汹涌的狂涛已将他呑没……
不久,在坝堤下建起了一座坟墓,墓碑上写着:
崔中华同志之墓
龙潭公社各界群众建
1954年秋
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相似的一幕,1998年夏,一场比1954年更大的洪水又袭击了龙潭水库。龙潭人民在抗洪抢险的同时,内心不停地念叨着这位曾经与他们患难与共的崔书记。
此时,县委孙书记坐着奥迪轿车,带着县里的一群新闻记者和秘书来了。村民们远远地看着,低声地说着些什么。孙书记猫腰下车,记者们蜂拥着,镁光灯闪烁着。不知是哪位记者突然来了“新闻灵感”,提议让孙书记拿着锨,站在堤边,来一张“特写”。孙书记同意了。
孙书记站在堤边,记者们拥挤着过去准备抢拍镜头。孙书记刚要做一个紧张劳动的造型,突然,不知被谁碰了一下,孙书记一个趔趄跌到了坝堤下。“不好啦,孙书记掉到水库里了!”秘书小陈急忙大声呼喊起来。
然而,就在这呼喊声中,无情的漩涡将孙书记快速呑了进去,只留下瞬间可见的一只手,紧接着就完全消失了。
于是不久,在崔书记的墓旁又多了一座坟墓。墓碑正文写着:
孙家富同志之墓
S县人民政府建
1998年秋
17. 这篇小说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不同时期担任同一职务并先后在同一环境里产生不同影响的两个人物形象展开对比,使荣辱、美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达出强烈的情感倾向。请在文中至少找出两个对比点加以评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文章构思奇特,手法巧妙,褒贬爱憎之情显而易见。它热情赞扬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无情鞭挞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9. 文章揭示的主题使人想起了诗人臧克家的《有的人》中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结合上文,品析这句诗中“活”与“死”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践与表述(60分)
(一)综合性学习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的家乡黄石素有“江南明珠”之称。她优美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淳朴的风土人情形成了独有的地方特色。有人曾用对联这样介绍黄石:“壁立大江张长老雨中垂钓,月澄碧波苏学士湖畔放歌。”
20. 请你找出对联中涉及的风景名胜及历史名人。(4分)
风景名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请你仿照以上句子运用对联的形式再介绍两处家乡名胜或历史名人。(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作文(50分)
题目:我多么想_______________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可以补充如“快点长大”“远离脆弱”“飞上蓝天”等)
2. 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天街小雨润如酥浅草才能没马蹄大漠孤烟直瀚海阑干百丈冰天涯若比邻千里共婵娟会当凌绝顶只缘身在最高层舍生而取义者也 留取丹心照汗青2. B3. ①“津津乐道”应改为“津津有味”或“目不转睛”等。②将“大赛的颁奖环节”改为“当大赛进行到颁奖环节时”或“大赛进行到颁奖环节”。③后一个“屏幕上”重复,应删去。④“即使”使用不当,应改为“虽然”。 4. 略。(共2分,每空0.5分)5.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每对一项0.5分,全对得2分)
二、6. 可怜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7. “可怜白发生!”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在此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在这对比中,充分表现出诗人报国无门的郁闷和惆怅。(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8. A 9.有一个客人到主人家去拜访 10. A 对……说 B 认为11. A.“坐”通“座” B.“亡”通“无”C. “寤”通“悟” D.“反”通“返” 12.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预见性,这样才能有备无患。13. 第一次:阿大拿出家中仅有的20元积蓄满足魏程去看黄河的愿望。 第二次:阿大为能让魏程洗个澡,摸索着去很远的地方挑水而跌倒。 第三次:阿妈掏出这几日熬夜缝出来的鞋垫送给魏程。14.魏程的父母只是从物质上尽量满足儿子的要求而忽视了其精神上的需要;贫穷的阿大和阿妈是用朴实的行为去感动魏程。(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15. 故事(一):乌鸦因经不住狐狸的奉承而丧失警惕以致丢了口中的肉。故事(二):乌鸦因狐狸的谩骂而冲动,又弄丢了口中的肉。故事(三):乌鸦因受不了狐狸的冷落而心烦意乱,再一次弄丢了口中的肉。 16. 人们的处境与乌鸦有相似之处。人们辛辛苦苦地忙碌,奔波,有时也只不过是为了找到一块“肉”。当他们带着“肉”凯旋时,也会遇到奉承、嫉妒、谩骂。这时,应以乌鸦的教训为戒,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心底无私,宠辱不惊。这样,乌鸦的不幸就不会在人们的身上重演。 17. 略。(言之成理即可给分)18.一心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而不计个人得失的领导干部装腔作势,只为自己考虑的领导干部19. 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空有躯壳,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而一心为人民、甘愿为人民牺牲的人,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三、(一)20. 风景名胜: 西塞山(或西塞怀古)、磁湖(或澄月岛);历史名人: 张志和、 苏轼(或苏东坡)
21. 略。(具有对联的特征且含有黄石地区风景名胜,如东方山、千岛湖、小雷山、铜录山等地名即可)
黄石市2015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文试题卷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脑髓(suǐ)躯壳(ké)皲裂(jūn)度德量力(dù)B.憎恶(zèng)混淆(hùn)唐雎(suī)恪尽职守(kè)
C.闷热(mēn)濒临(bīn)挑剔(tī)恃才放旷(guǎng)D.绥靖(suí)绮丽(qǐ)缥碧(piǎo)怏怏不乐(yà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璀灿 谪守 德隆望尊 海市蜃楼 苍海桑田 B.家具 磐石 一抔黄土 恼羞成怒 口干舌燥 C.勾当 蓬篙 阡陌交通 排山捣海 高屋建瓴 D.嬉闹 芳馨 粗制乱造 冰凉砭骨 丰功伟迹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学习,不一定限于书本或是某种技术,随时随地学习,这是不断提升自我的不二..法门。.. B.排球比赛结束后,同学们津津乐道地谈论起球员们的表现。.... C.三月撄花节期间,磁湖南岸,樱花盛开,如云如霞,游人鳞次栉比。.... D.十四五岁的少年,恰如试飞的雏鹰,当有目空一切的豪情壮志。4.下列句子最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一回到老家就感受到热烈的气氛和乡亲们一张张快乐的笑脸。
B.经过诗歌朗诵比赛,使人重拾古典文学之美,越发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C.《第三极地》之所以火爆的原因,在于这部纪录片美到极致的风景和独特的风俗人情。D.我们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又要认真品评作者表达这种感悟所用的形式。
5.对下列文段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A.文段介绍了安置屏风的目的及多种好处。
B.室外安置屏风,是因为其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室内安置屏风,则只是因为其艺术性。C.文段采用了举例子、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D.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的好处: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是流通的。6.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①。我们把自己的头脑,②,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
A.①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 ②变成收藏古今图书、储存海量知识的图书馆 B.①留下一扇小小的窗户 ②变成收藏古今图书、储存海量知识的图书馆 C.①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 ②变成搜罗最新倍息、网罗八面来风的集装箱 D.①留下一扇小小的窗户 ②变成搜罗最新信息、网罗八面来风的集装箱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雪》是鲁迅先生散文诗集《野草》中的名篇,文章描写了江南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明了自己的倾向——更为欣赏“朔方的雪”。
B.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借乐府古题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感。
C.《范进中举》出自《儒林外史》,文中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范进喜极而疯的形象。
D.《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法国作家法布尔,他被公认为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甲】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①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②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白:使„„露出白木。②烛:照亮。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读其书未毕(全部)B.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C.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写)D.牺牲玉帛(指古代祭祀用猪、牛、羊等牲畜)...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庞滑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 B.皆以美于徐公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 C.肉食者谋之 遂成竖子之名 .. D.读其书未毕 其真无马邪?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段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B.乙文段孙膑取得战斗的胜利,得益于选择有利的地形对敌军进行伏击。C.甲乙两文段中,曹刿、孙膑都对战事进行了准确的预判和周密的部署。
D.甲文段曹刿认为鲁庄公在处理案件上尽了职分;乙文段孙膑因马陵之战,一战成名。
翻译与默写题(共10分)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何以战?(2分)
(2)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2分)12.默写填空。(6分)
(1)锦江春色来天地。(杜甫《登楼》)
(2),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辛弃疾《南乡子·登口北固亭有怀》)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5)杜牧《赤壁》一诗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对战争的结局进行评价的句子是:。
(6)李清照《武睦舂》里化无形之“愁”为有重量之“愁”的句子是:。
二、阅读与鉴赏(3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4题。(共4分)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3.词的上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请简要分析。(2分)
14.词的下片运用的两个典故“遣冯唐”、“射天狼”,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2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15-18题。(10分)
文明,与世界相拥
苏北
走出去!中国人的热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涨,中国人的脚步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匆忙。
国外留学的,从读研到读本,又见高中国际班倍受青睐,低龄化已是挡不住的潮流;观光旅游的,从周边到欧美,热浪滚滚,生活在别处,俨然已成一种全民的时尚;投资兴业的,纷纷出海,产业转移、海外扩张正推涌出崭新的转型景观。
每一个中国人,以什么样的形象去展示自己,去拥抱世界?
经历了许多年的封闭,甫一亮相,中国人在海外的言行举止,便引发了分外强烈的关注,也受到了格外严苛的拷问。文明出游,甚至已经成为政府向每一个公民的例行提示。
或许是因为与世界太久的隔膜,国人中不乏一厢情愿的思维定势。一些人习惯性地认定许多经济发展落后的地方便什么都很落后。其实,这是一种率意轻狂的误读。如非洲。当我们在保护区内面对着河马狮子大吼大叫乱扔杂物之际,当我们在旅行途中四处搜寻象牙或犀牛角之时,看看当地人对丰饶的自然资源的悉心保护,对自由的野生动物的亲切尊重,我们当真切地感受到现代文明的撞击和启迪。一些人单方面地认定去海外旅游消费就是对对方的投入甚至奉献。其实,这是一种优势心理的虚妄。泰国清迈市民就曾有对中国游客的拒绝:这里不欢迎粗俗。吵吵闹闹,拒绝排队,随地吐痰,连基本的卫生都不讲,给当地社区带来了麻烦,也让其他高端游览望而却步。一些人想当然地认定鼓足了钱包炫耀着名牌就涨了身价添了牛气。其实,这是一种自卑情结的翻版。我们一再地看到海外媒体报道,中国游客在欧美奢侈品店一掷千金,大肆抢购,留下的却往往是“土豪金”“暴发户”的醒目标签。
短短的30多年间,世界见证着中国套上经济总量第二的耀眼光环,迈着通往小康社会的流星大步,长期笼罩着的贫穷、屈辱的阴霾一扫而光,中国人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尊严与自信。但这尊严,首要的当是公民品格的尊严;这自信,首要的当是中华文明的自信。
每一个中国企业,以什么样的姿态去落地生根,去开疆拓土?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不仅是市场的竞争与合作,而且是文明的对话与融合。
我们有自己的商业传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这是传家宝。商店没有关门打烊的时候,老板没有周末假日的休闲。入乡不能随俗,在外国朋友心里,你这是非正常生活;在竞争对手眼中,你就是不正当竞争。我们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劳动力不仅廉价,而且高效。海外企业因此很少雇佣当地员工。其实,这更多是个文化适应问题。人家的劳动保障,你难道不该遵守?人家的就业生计,你难道不该考虑?我们有自己的经营模式:营造良好的政商关系。习惯于和政府官员私下公关赢得优势资源和优惠政策,依赖行政力量摆平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这个办法到国外未必管用。而且,很容易遭遇非政府组织和民间人士的非议和抵制。
须知,企业竞争的不仅是产品,而且是文化。中国企业走出去,除了必须遵守当地的法律,还要学会尊重当地的族群文化、宗教习俗和行事规则。企业创造的不仅是利润,而且是价值。没有利润企业就不能生存,但更宝贵的是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良服务,丰富生活内涵。企业立足的不仅是市场,而且是社会。在异域他乡,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究竟感知多少那里的民间生活,了解多少民众的发展需求?企业来自社会,也当回馈社会。对于中国企业,它是必须建立的新一种社企关系,也是必须衡量的新一条文明准绳。
每一步中国发展,以什么样的成效去增进文明,去贡献世界?
中国力量的崛起,其底蕴,应是中国文明的崛起。能不能打破“国强必霸规律”、跨越“修昔底德陷阱”?这是必须直面的历史性挑战。显然,我们仅有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的品牌是不够的,更应有造福人类的中国价值的创造,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传统文化的复兴,其取向,应是现代文明的转型。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正是其凝练的表达。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历史变迁,一脉相承,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丰厚滋养。从历史的诠释中寻找文化认同,从现实的挑战中重塑精神标识,从未来的憧憬中提升人类价值,在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去激活、去焕发内在的生命力量,这是其复兴和转型的正确路径。
民族精神的张扬,其根基,应是主体意识的生长。无论多么美好的理念多么宏远的构想,都需要每一个普通中国人去承载,去践行,都需要每一个普通中国人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共德性的进步。无数走出去的中国人,无论在另一方土地上经历着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他们的心头都永远萦绕着对中国文明的守望,和对中国梦想的追寻。正是在这守望和追寻中,他们把一粒粒友好的种子播撒进当地人的心田。
开放,是撬动中国改革坚实的支点,是倒逼中国发展强大的力量。正是因为这撬动和倒逼,文明在交流中多彩,在互鉴中丰富,在传承中超越,在超越中释放着它绵绵不绝的自信力、融合力和创造力,增值着人类共同、共通、共荣的存在意义和文明价值。
中华文明的振兴,恰在与传统对接,与时代同行,与世界相拥。
(选文有删改)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又是从哪两个层面展开论述的?(3分)
16.文中从三个方面列举了中国的发展该以怎样的成效去增进文明、为世界做出贡献,请用原文语句分点概括。(3分)
17.本文第(4)段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请任选其中一种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2分)
18.结合本文,联系实际,简要谈谈你对“公民品格(意识)”的理解。(2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19-22题。(16分)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查一路
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离开了岑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山岗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就会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就在这样的黄昏,在这样的山梁上等待父亲,还有父亲手中的鱼。
②父亲手中提着一尾胖头鱼,这种鱼头重尾轻,是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只能偶尔买这种鱼。他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在夜色中,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把整条的鱼分成小块,娴熟而又忙乱。当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敞开来的时侯,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④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做作业;二姐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汽升高;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父亲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虽然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⑤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撮起嘴,吹锅盖上的蒸汽。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汽闷在锅里,但仍挡不住渗出异香。
⑥鱼熟了,母亲只吃鱼汤泡饭。她拨开我们几个孩子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在我们茫然的眼神里走出异香氤氲的房间。
⑦寒冷跟随着温暖的小碗,跟随着母亲推开那间草屋的门。温暖的鱼让瞎老爷爷的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缘故?
⑧同样是一个冬天的夜晚,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临终前,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的时刻是那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
⑨另一个冬天。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岗张望。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了。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但我们常常想念那样的冬夜,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
⑩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选自《读者》,有删节)
19.简要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并举例分析。(4分)20.“鱼”在文章结构和表现主题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21.结合上下文品析语言。(4分)
(1)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2分)
(这句话在用词、修辞上都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2)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2分)
(“成就”的含义是什么?)
22.“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教会了作者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4分)
三、写作(60分)
23.根据下列材科的提示,按要求作文。(60分)
说真话,抒真情,往往须在细小处着笔。朱自清在《背影》中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的情景,进行了深情的抒写;沈石溪在《斑羚飞渡》里对老斑羚牺牲生命换取下一代生存的那一跃,进行了动人的描画。生活中,也常常可见这样触动心灵的人或事......
请以下面的格式拟定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拟题格式:
我 了××的(“××”应为人或事)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l至2页,第Ⅱ卷3至6页,考试结束后本卷与答题卡一并收回。注意事项:
1.第Ⅰ卷共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
2.答题前,考生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先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胶擦擦干净后再重新选潦其它答案标号,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一、(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抽搐(chù)静谧(mì)心宽体胖(pán)...
B.伧俗(cāng)骸骨(hé)浑身解数(xiè)...
C.秫秸(shǔ)讪笑(shān)龙吟凤哕(suì)...
D.荸荠(pǔ)荇藻(xìng)猝然长逝(cù)...
2.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伫立(长时间站着)警报迭(突然)起 ...
B.羁(约束)绊进退维(是)谷 ..
C.臆(主观的)测触日伤怀(怀念)..
D.荣膺(胸中)不言而喻(说明)..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当地的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B.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是我州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C.苗乡侗寨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成为众多游客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
D.伴随《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部的全国热播,不仅让大家了解各地美食,而且引发了人们对“文化认同”的思考。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其实,这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大相径庭,都是歌颂母爱,赞美亲情的。....
B.相比“地沟油”而言,那些“毒大米”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有过之无不及。......
C.尽管你是丹青好手,不妨选一首写春的古诗,然后配上一幅画,力求传达出诗的神韵。..
D.记忆中的乡村渐渐远去,岁月沧桑,故乡的老屋也逐渐显出了颓唐的迹象。..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的一生,都会碰上许多挡路的石头,比如炙祸、疾病等,____;而有些却是自己放的 比如名誉、面子、地位、身份等。当你将苦难当作人生的财富,你才能走出苦难的泥沼。
①而不仅仅是失败的结果
②它们的出现并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③它们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性
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②③①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
B.《社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文章讲述了作柱年时期到魁庄看社戏的—段难忘经历。
C.《海燕》是一首散文诗,是高尔基作品《青春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海燕之歌”。
D.《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是我国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7.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明天什么时候出发?坐飞机?还是火车?请提前告诉我。
B.他走过来告诉我说,原定今天F午的会议已经改到明天上午。
C.家乡盛产的梨呀,柿子呀,猕猴桃呀,都是我从小到大喜欢吃的水果。
D.他还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怎能承受那么大的打击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宪成8-10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官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②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③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趄、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私:偏爱)B.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c.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D.时时而间进(间:间隔)..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能谤讥于市朝 .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B.皆以美于徐公 ..
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D.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10.下面对选文的分析、理解、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邹忌把自己的家事与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了“战胜于朝廷”的结论。
B.选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
c.选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D.邹忌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了直言不易的道理。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请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2.第Ⅱ卷共18小题,共120分.三、(17分)
11.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3分)
译文:
②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3分)
译文:
③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3分)
译文:
12.根据平时积累,请你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共6题,选做4题,多答以
最先4题计分,共8分)
(1)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2)飞来山上千寻塔,阐说鸡鸣见日升。,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
(4)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5),____,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
(6)子曰:“由,诲女知之乎!____,____,是知也。(《论语·为政》)
四、(12分)
阅读《在沙漠中心》选段,回答13-16题.(12分)
①我这里说的根本就不是飞机,飞机,它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工县,人们并不是为了飞机而去冒生命的危险,同祥农人也不是为了犁铧才去耕种.通过飞机,人们可以离开城市和他们的会计师,可以重新找到农人的真谛。
②我们干的是人的工作,我们遇到的也是人的烦恼。我们接触的是风,星星、黑夜,沙漠和海洋,我们和大自然的力量斗智斗勇,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③我不抱怨,三天来,我走了很艮路,口干舌燥,在沙漠里寻找行踪,把露水当做希望,我力图找到我的同类,我忘了他们住在地球上的什么地方,这才是活着的人的忧虑.我不能不认为它比在晚上找一家音乐厅要重要得多。
④我再也不能理解那些乘坐郊区火车的芸芸众生,他们自以为是人,然而他们却因承受着某种他们感觉不到的压力而沦为像蚂蚁一样的虫豸。当空闲的时候,他们用什么来填满他们那些荒唐而短促的礼拜日呢?
⑤我在工作中是幸福的,我觉得自己是中途站的家人。在郊区火车上,我感到的垂死的感受和在此地的感受大不相同!在这里,不管怎么说,我都是死得其所!„„
⑥我没有一点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
⑦领略过一次海风滋味的人,永远都忘不了这种滋养。不是吗,我的同志们?这并不意味着要过冒险的生活.这种说法有点夸张.我一点儿也不喜欢斗牛士,我喜欢的不是危险。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是生命。
13.作者为什么说“飞机,它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工具”?(3分)
答:
14.第④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再也不能理解那些乘坐郊区火车的芸芸众生”,并把他们比作“像蚂蚁一样的虫豸”?(3分)
答:
15.第⑥段画线句子“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分)答:____
16.飞行是一项冒险的事业,作者在第⑦段中却说自己所喜欢的是生命而不是冒险,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冒险”的意义的。(3分)
答:
五、(24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17-20题。(共12分)
石墨烯:未来材料宠儿
孙爱民
①想在一秒钟内下载一部高清电影吗?石墨烯调制器的问世或许能让这个愿望得以实现。
②美国华裔科学家张翔教授的研究团队用石墨烯研制出一款调制器,这个只有头发丝四百分之一细的光学调制器具备的高速信号传输能力,有望将互联网传输速度提高一万倍。③2004年,英国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成功地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凭借“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这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了201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④石墨烯的发现,之所以意义重大,是因为它创造了诸多“纪录”。
⑤石墨烯是世上最薄的材料,只有0.34蚋米厚,十万层石墨烯叠加起来的厚度大概等..于一根头发丝的直径,它比钻石还坚硬,强度比世界上最好的钢铁还要高上100倍,每1 00纳米距离上可承受的最走压力竟然达到了2.9微牛左右,这意味着,如果制成包装袋,那么它将能承受走约两吨重的物品。在石墨烯中,电子能够极为高效地迁移,迁移速率仅为光速的三百分之一,远远高出其在硅、铜等传统半导体和导体中的速率。
⑥让材料学家更为惊喜的是,石墨烯几乎完全透光,透光率在97%以上。它在透明电极方面的应用会大幅降低电子设备的成本,并使其更省电、更清晰。同时,石墨烯太阳能技术的光电转换效率高速60%,是现有多晶硅太阳能技术的2倍,这使太阳能产业的升级成为可能。
⑦超轻防弹表,超薄超轻型飞机、超薄能折叠的手机、高强度航空材料,高性能储能和传感器、超级电容器,甚至更富想象力的太空电梯,石墨烯众多的优越特性,使越来越多基于石墨烯材抖的未来设备进入科学家的研究视野.可以说,石墨烯是过去十年,乃至未来几十年,所有材料“明星”中最耀眼的一颗。
(选自《中国科学报》育删改)
17.为什么说石墨烯是未来材料的宠儿?(3分)
答:____
18.简要概括文章第⑤段介绍了石墨烯的那些特点。(3分)
答:____
19.试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表达作用?(3分)
答:
20.删掉第⑤段加点的“大概”一词好不好?为什么?(3分)
答:
(二)阅读下文,回答21-24蘑。(共12分)
追逐梦想,需要涵养“时间文明”
赵振字
①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追逐梦想需要涵养“时间文明”。如何做到识时、惜时、守时,在时间悄悄从指尖溜走的时候走对路,显得尤为重要。
②时间不可逆转地向前演进,激发着无数哲人的沉思。孔子叹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感慨人生短暂也好,徒叹时光荏苒也罢,都是认识到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本质特征。
③ 一个人只有懂得珍惜时间,才能激发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奋斗热情;一个社会只有涵养“时间文明”,才能形成运转有序、配合默契的治理格局.因此,实现出彩人生,离不开对时间的稳健把握;助力中国梦想,又何尝不需要文明地看待和运用时间?从这个意义....上,涵养“时间文明”,同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④现实中,忽视“时间文明”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窗口服务单位,任由办事群众排起
长队,工作人员依旧寥寥数人“应对”,拖延别人的时间毫无愧疚;一些机关工作人员,上班时闻热衷于闲聊、玩游戏,甚至离岗逛街,浪费工作时间毫不可惜;一些地方,只顾一时发展,不管长久利益,透支未来在所不惜„„马克思说,任何节约归根结底是对时间的节约。反过来说,任何浪费归根结底是对时间的浪费。蹉跎岁月、虚掷光阴的恶果暂时难以察觉,但长久以往,量变必会导致质变。
⑤涵养“时间文明”,意味着惜时如金,提高效率。今日事今日毕,不能敷衍塞责、盲目拖延,古人警言“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同样意味着恪守时间、保持信用。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差之分秒就会铸成大错;在突发的危机事件中,稍有懈怠事情就会急转直下。一言以蔽之,守时是计划得以有效执行的前提。
⑥涵养“时问文明”还需要具备“时间意识”。当机遇来敲门,是否能够及时抓住它?当暗流涌动,暗礁密布,是否能够产生时间上的紧迫感?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出路与问题同在,尤其需要只争朝夕的“时间意识”。
⑦今天,我们的路越走越宽.只有涵养“时间文明”,追逐梦想的脚步才会越来越坚实。
(选自2014年5月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21.选文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论述了“涵养‘时间文明’”,请结合第①段说 说“涵养‘时间文明’”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答:____
22.第③段中加点的“这个意义”在文中指代的内容是什么?(3分)
答:____
23第④段从反面进行论证,请你谈谈反面论证在文中有什么好处。(3分)
答:____
24.请结合第⑤、⑥内容,简要概括怎样涵养“时间文明”。(3分)
答:____
六、(7分)
“背起行囊走四方”就是要“读万卷,行万里路”,因为行走能使人增知长识;“到民间采风去”,走出书斋,畅游天下,也是我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现在请你来做一次黔东南乡村之旅,愿你在行走中获得真知。
25.“我走过许多地方,最美的还是我们家乡”。我们的家乡——黔东南风俗美、环境美、人情美,享有“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栖息地”等美誉,请你用发现美的眼睛寻找并描述黔东南的一种美。(限制在100字以内,3分)
答:____
26.走进一个宁静的乡村,村庄道路宽阔平坦,古朴而又充满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化气息。遗憾的是寨门上的对联已经被雨水冲刷得模糊不清,只留下上下联的上半部分,请你根据下面给出的词语运用所学对联知识补全对联,(2分)
扮靓铺就乡村道路康庄美丽
上联:勤劳和汗水____下联:智慧与真情
27.游览景区时,需要跨过一条小溪,李明不小心滑到了水里。他跳上岸后自嘲:“这就叫大意失荆州!”你知道“大意失荆州”这个故事的来由吗?
①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②这个故事出自于我国哪一部古典名著?(2分)①故事主人公()②名著《___ _》
七、(60分)
28.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一:好想把你写成书
题目二:当父母越来越____
要求:①注意先将作文标题填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
②若选题目二,先将文题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024年福建省中考试题
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 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意是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日夜不停”。
(2)郦道元《三峡》中描写山势起伏、绵延不断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崔颢《黄鹤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4)杜牧《赤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史事写自身,发议论,抒感慨。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科技创新是生产力,文化创意也是生产力。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人们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复杂多元。而文化创意几乎可以改变一切,可以( ),“文化+”也就( )了。当然,文化是需要用创意的方式 ① (zuò)加法的,与科技创新有着不尽相同的规律和要求。更重要的是,今天的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有着无法割裂、( )的关系,一旦实现真正的融合发展,将会爆发出巨大的威力, ② (shèn)至成为颠覆性的创新力量,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要成为发展新动能的双引 ③ (qíng),科技和文化要真正融合发展,最大的挑战和最关键的瓶颈还是人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在全社会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加强科学普及、文化普及和艺术普及的工作力度,还需要提高全社会尊重科技创新、热爱文化创意的意识。这样双管齐下,才是养护人才和市场的两全之策。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所不知 水到渠成 相辅相成 B. 无所不在 水落石出 相反相成
C. 无所不在 水到渠成 相辅相成 D. 无所不知 水落石出 相反相成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某个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请写出这个动词并修改,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3.名著阅读交流。
圈点批注法用于阅读传统文学名著很有效,但名著还有纪实类、科普类等其他多种类型,只会这一种方法,不能“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很难实现“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的学习目标。
你是否赞同这个看法?为什么?请写一段话,分享你的阅读经验,体现你的思考和认识。
二、阅读(67分)
(一)(7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发渝州却寄韦判官
司空曙
红烛津亭夜见君,繁弦急管两纷纷。
平明分手空江转,惟有猿声满水云。
4.这是一首赠别诗,请写出分别的时间、地点和赠别的对象。
5.分别前后诗人的情感有明显变化,请简要概括。
(二)(1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对月独饮,意象傲逸,吟啸自若。顾子敦适遇之,亦怀一杯,就其樽对酌。伯筠不问,子敦亦不与之语。酒尽,各散去。
(节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材料二: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6.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B.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C.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D.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7.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酒尽,各散去。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9.两则材料在内容上多有相同之处,请列举。
(三)(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松花江上
王统照①
①两条名字异常美丽,且富有诗意的江水,偏在东北。我们想起鸭绿就会联想到日人的耀武,想起松花就有俄人的暗影。风景的幽清,自来是战血洗涤成的。人类原不容易有真正的爱美的思想,那只是超乎是非利害无关心的一时的兴趣的冲发,及至将他们的兽性尽情发散的时候,哪里还管什么风景、文化?人类的全历史呢,物与物相竞,说是利用弱肉强食的公例,人并不能比物类超出多少,人们在不自知中用此公例彼此相斫,所以到处是血洗的山河!
②偶然来到这北方之上海东方之莫斯科的滨江;偶然在这四月中的晴和天气在松花江畔流连,看着那一江粼粼的春水与横亘江面的三千二百尺的铁桥,水上拍浮着的小木筏子,以及江岸上的烟突人语。我同王张两君立在几个洗衣妇女的旁边,岸上的短衣沾土的中国苦力,破褴,无聊,仿佛到处寻觅什么似的白俄,与偶尔经过的日本人,掺杂的言语与奇异的行动,点缀着这江面的繁华。我们几次想乘小火轮到江对面的太阳岛去看看那边的海水浴场,与俄人的生活,江流迅急,当中有一段漩流,虽然坐了小木筏也一样过得去。大家却都不肯冒险。问了几次小火轮又没有过江去的。末后我们只好雇了一只木筏放乎中流。究竟没有渡过江去。在江边停着许多中国的小轮都是往松江下游各县去的,正如长江边的扬州班、芜湖班一样。其实松花江的水比著名的扬子清丽得多,或者两岸小沙土的缘故,也许是船行较少不挟着很多的泥沙。当此初春,四望微见嫩黄的柳枝与淡碧的小草,在这“北国”中点缀出不少的生趣。
③这条铁桥虽没有黄河铁桥长,然而背景太好,不是茫茫的土岸、童山,这里是繁盛街市之一角的突影。由许多雄伟建筑物迤逦②着下拢来的清江,像一段碧玉横卧在深灰淡红色的旧时的绮罗层中,古雅中不失其鲜艳。而且因为地带上富有国际趣味的关系,容易使人联想到旧的残灭与新的发展。从这边溯上或沿流而下可以浏览这“北国”最美丽的沿岸的风物。
④以这里特有的气候与特有的自然风物,以及近代的都市文化之发展,与俄罗斯的气氛之浓重,形成一种异常的氛围。我在江中的筏子上感到轻盈也感到雄壮,比起在柔丽的西子湖边荡舟的心情来迥然不同。人所可贵的是联想,而联想乃由环境的不同刺激而成,为各别的异样。是在“北国”的松花江上,这里没有黄河两岸的风沙、童山、土室,也不像扬子江两岸的碧草杂树与菜圃、农家。然而近代生活的显映在岸上的建筑物与人民的服装中可以看得出。再往远处去,塞外的居民,雄奇的山岭,浩荡与奇突雄壮的景象,是有它自己的面目的。
⑤初暖的春阳,微吻着北国的晴波,
⑥黧面筏手高唱着北满的歌相和。
⑦远来,远来,浮动着现代都市的噪音,
⑧飘过,在活舞着双臂的劳人心中起落。
⑨包头跣足彳亍③着过去异国的流亡者,
⑩他是愤怒,惭悔,希冀对望着旧的山河!
⑪诗的趣味,画的搜求,在这里一切付于寥廓,
⑫沉着——烘露出,吟啸出这铁的力量的链索。
(有删改)
[注]①王统照(1897—1957),山东诸城人,作家、诗人。作品主要表现“美”与“爱”的理想。本文创作背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抗日救亡运动兴起。②迤逦:曲折连绵。③彳亍:小步走,走走停停的样子。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描绘了松花江岸上中国苦力形象,短衣破烂,贫穷无依。
B.文中将松花江与黄河、扬子江进行类比,赞美东北的自然风光。
C.这是一篇游记散文,联想丰富,写法自由,读来能增广见闻。
D.文章匠心独运,风物与人物、现实与历史交织,富有哲思与诗意。
11.文章第一段多处运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感情渗透在议论中,耐人寻味。请举一例简要分析。
12.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当此初春,四望微见嫩黄的柳枝与淡碧的小草,在这“北国”中点缀出不少的生趣。(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由许多雄伟建筑物迤逦着下拢来的清江,像一段碧玉横卧在深灰淡红色的旧时的绮罗层中,古雅中不失其鲜艳。(句中喻体“深灰淡红色的旧时的绮罗层”,生动新颖。请写出其本体,并分析两者的相似性。)
13.文章以新诗作结,形式独特,意蕴丰厚。请简要分析。
(四)(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月,为劳动者喝彩
侯为标
①高尔基说:劳动是一切欢乐和美好的源泉。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每天我们都会看到很多忙碌的身影,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辛勤的劳动为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服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一份平凡的工作背后,都是一种责任与坚守,每一个汗水中的微笑,都令人心生敬意。
②人类通过劳动征服自然、改造世界,历史上流传着很多关于劳动的传说与美丽的赞歌。远古“愚公移山”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劳动能够创造奇迹,告诉后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就没有什么不能实现。在社会生活中劳动与文学也密不可分,诞生了很多以劳动为主题的杰出作品,如唐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以沉浸式写法,把劳动者的形象、劳作的场景、劳动的艰苦浓缩在诗歌中,告诫人们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
③劳动是获取幸福的唯一密码。所有美好的梦想,只有通过艰辛的劳动才能实现。三代塞罕坝人在1500米的高原上,历经55年的艰苦劳动,让“一棵松”成长为112万亩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靠勤劳的双手改变了自然生态,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科学家通过辛勤的劳动刻苦钻研,不断攀登科技高峰。中国空间站“太空之家”遨游苍穹,探索浩瀚的宇宙,寄托了中国人对辽阔太空的无限遐想。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都是劳动智慧的结晶,是一代代劳动者胼手胝足、晨炊星饭的结果,凸显着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通过劳动不断追赶超越,如涓涓细流汇成奔涌大河,展现出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中国,铺展出伟大时代的精彩画卷。
④劳动改变着人类社会,创造着人类文明。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倡导和传承。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数智时代的高速发展,新的劳动形态不断出现,劳动内容、劳动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无论是有形劳动还是无形劳动,都为社会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天道酬勤,美好的生活皆靠劳动创造。
⑤五月,春光明媚,百花盛开,正是耕耘的大好时节。岁月因劳动而意义不凡,劳动因岁月而果实累累。劳动者的每一滴汗水都折射着太阳的光芒,每一份付出都擦亮着梦想的天空。当黄昏来临,喧闹的一天即将落下帷幕,让我们放慢匆忙的脚步,向那些平凡的劳动者回眸致意,为每一位用双手创造生活、缔造美好明天的劳动者送上深深的祝福。
(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动创造美,需要聪明智慧,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B.劳动形态、劳动内容、劳动环境的发展变化,加速数智时代早日来临。
C.篇末“致意”和“祝福”呼应标题中的“喝彩”,文章中心更加明确。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增强说服力,增加表达的丰富性。
15.下面的材料是否可以支撑文章第二段中的观点“劳动与文学密不可分”?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
劳者歌其事。(《春秋公羊解诂》)
16.班级举办“劳动的价值”主题班会,课前要准备发言稿。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好发言稿的开头。(要求: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引发积极的思考。)
(五)(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木刻属于木板画,也称作板画或刻画,普通就称作木刻。
②木刻的材料当然是木材。木材以梨、枣、白杨最为合适。这几种木材的质地都比较细密。
③木刻最主要的工具当然是刻刀。刻刀大致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偏刀,一种是角刀。偏刀用来刻凸起的线条,把大片的木质铲去,剩下凸起的线条。角刀是三角形的,为了使用的方便,又有大小宽狭各种形式,都用来刻凹陷的线条。
④有了木板和刀,就可以动手刻了。木板有时候该用横断面的,有时候该用纵剖面的,大凡刻精细的画,就得用横断面的。因为横断面的木纹比较细。普通木刻就用纵剖面的。前者称为木口木刻,后者称为木面木刻。
⑤木板先要磨光,涂上一层墨,又用铅笔在上面把画稿打好,然后动刀。
⑥把图画直接画在纸上,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经过刻木的手续?这不是浪费吗?不,木刻非但不浪费,还具备着更经济的条件。普通一张图画,常常为一个人独占,供少数人欣赏。木刻画却可以拓成许多许多张,供许多许多人欣赏。另一方面,木刻画具有明快、朴素、有力的特色,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价值。
(摘编自叶圣陶《木刻》)
材料二:
学生在创作一幅完整木刻版画之前,首先要绘制作品的初稿,通过“镜像”的形式把初稿画到木刻板上,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绘制结束以后,需要刻制图形,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刀具,刻制不同的图案和形象,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刻制结束后,需要把图形印制到纸张上,同样的图形,不同的压力,可以呈现出的形象、纹理和细节效果完全不同,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选择能力。
(摘编自罗公染《刀笔刻绘新时代》)
材料三:
《回忆延安》是古元(1919—1996)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原拓木刻套色纸本版画,长方形,宽60厘米,长80厘米,画面主题色调为黄色、蓝色和绿色,生动精细地展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宝塔山下、延河之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史诗般画卷。
(陕西省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中心)
美术老师要求摹刻古元版画《回忆延安》。请你完成以下相关的语文任务。
任务一:把握内容
17.根据下面三个关键词,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这幅版画的情境。
关键词:宝塔山 延河 抗战军民
任务二:说明意义
18.在你看来,摹刻这幅版画有什么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分析。
任务三:明确工序
19.下列有关版画《回忆延安》摹刻工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版画的线条特点选用适当的刀具。 B.动刀前把临摹的画稿打在磨光的木板上。
C. 选择木面木刻技法在木板纵剖面刻制。 D.把图形拓印到纸上要选好颜色,控制好压力。
三、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年来,从给月球拍照片,到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陆,再到成功带回月壤,中国已顺利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为人类月球探索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刘晓《中国探月工程走过20年九天揽月探索不止》)
材料二:
月亮一直是我们遥看的对象,寄托着我们无尽的情思;月亮也是我们探索的对象,承载着我们无限的梦想。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与思考?请以《看月与探月》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定文意;不要套作、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本题易错字有:逝、阙、暮、郎、乔。
2.
【答案】(1)①做 ②甚 ③擎 (2)C
(3)“养护”改为“培育”。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要求以正楷字或行楷字进行书写。
①zuò——做: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
②(shèn)至——甚至:表示特别强调、突出的意思。
③引(qíng)——引擎:比喻推动工作前进和发展的力量。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正确运用的能力。
第一个空:“无所不知”的意思是什么事情都知道,没有不懂得的。“无所不在”的意思是到处都存在,到处都有。依据“而文化创意几乎可以改变一切”这有语境可知,这里指在进入信息时代之后,文化创意到处存在。据此,应该使用“无所不在”。
第二个空个:“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依据“‘文化+’也就”和语境可知,这里指既然文化创意可以在许多地方存在了,所以,形成“文化+”的条件也就自然而然具备了。据此,应该使用“水到渠成”。
第三个空:“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相反相成”意思是指两个对立的事物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促成。依据“今天的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有着无法割裂”“一旦实现真正的融合发展,将会爆发出巨大的威力”可知,这是阐述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互相融合,共同发展的关系。据此,应该使用“相辅相成”。
故选C。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
依据“这样双管齐下,才是养护人才和市场的两全之策”句意可知,句中的主语是“这样双管齐下”,谓语是“才是”,宾语是“养护人才和市场的两全之策”。其中,谓语的中心语是“是”,宾语的中心语是“两全之策”。依据题干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某个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这一提示可知,经仔细辨析,应是宾语中的动词“养护”和“人才”不搭配,应该将“养护”改为“培育”。
3.
【答案】赞同。手写批注《西游记》,能集中我注意力,催动我思考,记录我体悟和成长,我仿佛也有了火眼金睛和降妖伏魔的信念。用这种方法读《昆虫记》相对低效,于是我还通过浏览、查找工具书快速理解蝉的生活习性,拓展科学认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语言表达。
名著种类繁多,除了文学名著,还有纪实类、科普类等其他多种类型,圈点批注法用于阅读传统文学名著很有效,但用在其他类型则未必合适,因此不能只会这一种方法。所以应赞同该说法,结合两部以上具体名著,谈原因即可。如我在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用圈点批注法很快把握了故事情节和保尔等人物的性格特征。但在读《红星照耀中国》时就不灵了,因为他不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样有连贯的故事情节和贯穿始终的人物形象,于是,我采用思维导图法,很快把握了主要内容,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二、阅读(67分)
(一)(7分)
【答案】4. 分别的时间:平明。分别的地点:渝州津亭。赠别的对象:韦判官。
5. 分别前:畅快。分别后:惆怅。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平明分手空江转”意思是:天亮时我们分别,只见空荡曲折的江流漂向远方。“平明”表时间,指天刚亮时。可知,分别的时间是:平明。
“红烛津亭夜见君”意思是:夜晚红烛高照,在津亭见到了你。结合题目“发渝州却寄韦判官”中的“发渝州”,可知,分别的地点是:渝州津亭。
根据题目“发渝州却寄韦判官”中的“寄韦判官”可知,赠别的对象是:韦判官。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思想感情。
根据前两句“红烛津亭夜见君,繁弦急管两纷纷”写诗人在红烛高烧的津亭与友人临别相会,繁音促节的管弦之声,纷然交响,为两人助兴,可知,情感是畅快;
根据后两句“平明分手空江转,惟有猿声满水云”写诗人天亮与韦判官分别,空荡曲折的江流漂向远方,巴山蜀水,江空人孤,只有那回荡在云天水际的凄哀的猿声。那时刻,一如渔歌所唱出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留给诗人的将是满怀的凄凉和哀伤。可知,感情是惆怅。
(二)(16分)
【答案】6. B 7. ①. 自然,不变常态 ②. 正好 ③. 怀藏
8. (1)酒喝完了,各自散开。
(2)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9. 示例:①奇遇之乐②闲情逸致③钟情山水④崇尚和合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慎东美字伯筠”是对慎东美的介绍,介绍到此结束了,因此要在其后面断开。“于钱塘江”在此处做状语,用来说明“待潮”的位置,是状语后置,“沙上”是下一句的主语,因此应在“沙上”前断开。“设大酒樽及一杯”省略了“主语”他,因此应在前面断开。由此可知,这个句子正确的断句为: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翻译。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
①根据提示,此处需联系成语解释词义。“神色自若”的意思是:神色表情和平时一样。形容人遇事镇定,态度从容自然。据此可知,“自若”的意思为:自然,不变常态。
②句意:顾子敦正好遇到他。适:正好。因此应选③。
③句意:也怀藏一个酒杯。怀:怀藏。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
(1)重点词语:尽,完。去:离开。
(2)重点词语:焉得,哪里。更: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结合材料一“顾子敦适遇之,亦怀一杯,就其樽对酌。伯筠不问,子敦亦不与之语”可知,顾子敦正好遇到独自喝酒的伯筠,于是两人对酌,体现了奇遇之乐。结合材料二“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可知“我”在亭上遇到两个金陵人,于是大家痛快喝酒,体现了奇遇之乐;
结合材料一“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对月独饮”可知伯筠独自一人在秋夜坐在钱塘江边对月喝酒,体现了他的闲情逸致,钟情山水;结合材料二“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我”在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鸟声都消失的情况下在晚上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体现了“我”的闲情逸致和钟情山水;
结合材料一“顾子敦适遇之,亦怀一杯,就其樽对酌。伯筠不问,子敦亦不与之语。酒尽,各散去”可知筠和顾子敦十分有默契,一个不问,一个不说,只是对酌,喝完酒就各自散去,十分和睦融合,体现了他们崇尚和睦融合;结合材料二“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可知,亭上两人和“我”素味平生,见到“我”就高兴地拉着“我”喝酒,而“我”也痛快地喝了三大杯然后告别,十分和睦融合,体现了他们崇尚和睦融合。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一:慎东美,字伯筠,秋天的一个夜晚,在钱塘江等待钱塘江大潮。他坐在沙滩上,放置了一个大酒樽和一个酒杯,对着月亮独自饮酒,神情态度闲逸,十分自然地高声吟唱。顾子敦正好遇到他,也怀藏一个酒杯,于是靠近他的酒樽和他对饮。伯筠不问,顾子敦也不和他说话。酒喝完了,各自散开。
材料二: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三)(20分)
【答案】10. B 11. 示例:“风景的幽清,自来是战血洗涤成的”,在议论中饱含对侵略战争的愤怒与谴责,对美景所在地不能免于战祸的痛心与无奈。
12. (1)点染出松花江畔初春的美丽和生机;暗示主题:沦陷区还有收复的希望。
(2)本体是江边老建筑物倒影,喻体是指有历史感的华贵的丝织物,两者都有古雅之美。
13. ①关于“形式独特”:自创新诗作结,遥接开头“诗意”,由文入诗,把情感推向高潮,新颖别致。②关于“意蕴丰厚”:前四句表达了对沦陷区人民的挚爱与赞美;后四句抒发了对侵略者的愤怒、对有心无力的自责,以及对收复东北的寄望与信念。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④段“人所可贵的是联想,而联想乃由环境的不同刺激而成,为各别的异样。是在‘北国’的松花江上,这里没有黄河两岸的风沙、童山、土室,也不像扬子江两岸的碧草杂树与菜圃、农家。然而近代生活的显映在岸上的建筑物与人民的服装中可以看得出。”可知,文中将松花江与黄河、扬子江进行类比,目的是表现“联想乃由环境的不同刺激而成,为各别的异样”,而非“赞美东北的自然风光”。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间接抒情的作用。
从第一段中选取一处间接抒情的句子,分析出把感情渗透在议论中即可。
示例:“人类原不容易有真正的爱美的思想,那只是超乎是非利害无关心的一时的兴趣的冲发,及至将他们的兽性尽情发散的时候,哪里还管什么风景、文化?”此句表达的是对人类爱美思想的看法,运用的是议论的表达方式,属于间接抒情。在议论中包含着对侵略者的憎恨,对战争摧毁风景和文化的强烈谴责。
【12题详解】
(1)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
②段画线句“当此初春,四望微见嫩黄的柳枝与淡碧的小草,在这‘北国’中点缀出不少的生趣”写的是松花江初春草木萌生的景象,结合结尾的诗句“他是愤怒,惭悔,希冀对望着旧的山河”“沉着——烘露出,吟啸出这铁的力量的链索”表达的是作者对东北沦陷区收复的坚定信念,突出了主题,可知,这里的“在这‘北国’中点缀出不少的生趣”蕴含着沦陷区还有收复的希望,暗示了主题。
(2)本题考查比喻分析
③段画线句“由许多雄伟建筑物迤逦着下拢来的清江,像一段碧玉横卧在深灰淡红色的旧时的绮罗层中,古雅中不失其鲜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由许多雄伟建筑物迤逦着下拢来的清江”是含蓄的说法,写的是雄伟建筑物在江中的倒影,是本体;喻词是“像”,喻体是“绮罗”,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清江具有古典气息;两者的相似点是“古雅中不失其鲜艳”。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写作方式理解。(或句段作用)
内容上,根据⑤段“初暖的春阳,微吻着北国的晴波”至⑧段“飘过,在活舞着双臂的劳人心中起落”可知,描写了初春北国的美景和人们顽强生活的情景,蕴含着对沦陷区人民的挚爱与赞美;⑨段“包头跣足彳亍着过去异国的流亡者”至⑫段“沉着——烘露出,吟啸出这铁的力量的链索”写出了流亡者对侵略者的愤怒、无力抗争的惭悔和对收复东北的希冀与坚定信念,突出了主题。
形式上,根据⑤段“初暖的春阳,微吻着北国的晴波”至⑫段“沉着——烘露出,吟啸出这铁的力量的链索”可知,形式上是现代新诗,结合①段“两条名字异常美丽,且富有诗意的江水,偏在东北”可知,与首段中的“诗意”呼应;结合①段至④段是散文可知,由文入诗,把情感推向高潮,新颖别致。
(四)(12分)
【答案】14. B 15. 第一问:可以支撑。
第二问:材料中的“事”是劳动者的经历与经验,也是歌唱的内容,这句话明确指出劳动者是文学的创作者,劳动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
16. 同学们,AI时代已经到来,智能装卸、机器人扫地等纷纷涌现,人类的部分劳动逐渐被取代。今天,传统的劳动还有价值吗?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④段“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数智时代的高速发展,新的劳动形态不断出现,劳动内容、劳动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可知,因为数智时代的高速发展,从而导致新的劳动形态不断出现,劳动内容、劳动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而非“劳动形态、劳动内容、劳动环境的发展变化,加速数智时代早日来临”,选项颠倒了因果关系。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据补充。
材料“劳者歌其事”意思是:劳力的人干着重活歌唱。说明了诗歌是人们在生活和劳动中感情的流露,诗歌起源于劳动。或说明了劳动者是文学的创作者,劳动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结合②段分论点“人类通过劳动征服自然、改造世界,历史上流传着很多关于劳动的传说与美丽的赞歌”可知,能够证明这一观点。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发言稿开头(或语言表达)。围绕“劳动的价值”,用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的方式来写,能引发积极的思考即可。
示例:同学们,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人的体力得到了解放。新的时代如何彰显劳动的价值呢?
(五)(12分)
【答案】17. 示例:清澈的延河水倒映着雄伟的宝塔山,在革命圣地延安城下缓缓淌过。意气风发的骑兵连出城巡逻,运粮队满载而归,抗战军民欢快的歌声响彻云天。远处,我仿佛看到一队燃烧着希望的青年,正走向这城门。
18. ①进一步体认木刻之美;②提高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③亲敬革命圣地延安,感受并传承革命精神。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画面描绘。
根据古元版画《回忆延安》展现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宝塔山下、延河之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容,发挥联想和想象,用上“塔山、延河、抗战军民”三个关键词,描绘出你体会到的这幅版画的情境即可。
示例:远处高高的宝塔山庄严肃穆,近处清澈的延河水静静地流淌,抗日军民热情高涨,有的在运送粮食,有的在河边洗衣,有的在骑马巡逻,一派繁忙景象。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根据材料一⑥段“木刻画却可以拓成许多许多张,供许多许多人欣赏。另一方面,木刻画具有明快、朴素、有力的特色,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价值”可知,进一步体认木刻之美;
根据材料二“首先要绘制作品的初稿……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绘制结束以后,……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刻制结束后,……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选择能力”可知,提高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
根据材料三“《回忆延安》……生动精细地展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宝塔山下、延河之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史诗般画卷”③亲敬革命圣地延安,感受并传承革命精神。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拓展运用。
C.说法不正确。根据材料三“原拓木刻套色纸本版画,长方形,宽60厘米,长80厘米,画面主题色调为黄色、蓝色和绿色,生动精细地展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宝塔山下、延河之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史诗般画卷”可知,《回忆延安》内容丰富,雕刻细腻,结合材料一④段“木板有时候该用横断面的,有时候该用纵剖面的,大凡刻精细的画,就得用横断面的。因为横断面的木纹比较细。普通木刻就用纵剖面的”可知,应使用横断面的木刻技法,而非“木板纵剖面刻制”。
故选C。
三、写作(60分)
20.
【答案】例文:
看月与探月
时间忽然转到了2050年的8月15日。已成为世界着名航天科学家的我乘坐在自制的“神州A18”号探月船里。一按动电钮,耳边只有呼呼的风声,眼前只有蔚蓝的天际,洁白的云朵,我这才感觉到飞船已经离开了地球。睁开眼睛一看,美丽的桂林山水,雄伟的万里长城,还有埃及的金字塔等尽收眼底。
一眨眼,飞船飞到了月宫门前。我刚走下机舱,传来了欢呼声:“欢迎,热烈欢迎地球上来的客人!”啊,原来是美丽的嫦娥阿姨和憨厚的吴刚伯伯在欢迎我的到来呢!我真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时,吴刚伯伯上前拉住我的手,一边做着手势一边说:“请,请!”
跨进宫门,展现在我眼前的是另一番天地:整个月官金碧辉煌,琉璃瓦闪闪发光,殿前一棵高大的桂树,高耸入云,郁郁葱葱;整个院子飘满了扑鼻的桂花香。我刚坐下,嫦娥阿姨就给我倒上了溢香满口的桂花酒。我轻轻呷了一口,顿时香透全身,甜进心里。这时,不知什么地方响起了优美动听的乐曲,只见嫦娥阿姨两手舞动着又宽又大的袖子,随着优美的乐曲翩翩起舞。她时而飞速旋转,时而轻歌曼舞。那轻盈的舞姿,美妙的歌喉,使我惊叹不已。
喝完酒,我请求吴刚伯伯和嫦娥阿姨带我参观月球。“好!”吴刚伯伯和嫦娥阿姨答应了我的请求。吴刚伯伯一边领着我参观,一边介绍说:“月球上有丰富的能源矿产,还有地球上稀有的金属,我们都盼望着家乡能来人开采啊!”听了吴刚伯伯的话,我对他说:“吴刚伯伯,我们不久就会来开发月球的,用月球上那丰富的宝藏为人类造福!”接着,我还给吴刚伯伯和嫦娥阿姨介绍了地球上的电子城,激光开发公司,机器人服务公司等等。每谈到一处,吴刚伯伯都感到十分惊奇。嫦娥阿姨说:“明年中秋节一定要回地球上看看。”
我绘声绘色地讲着,他们全神贯注地听着,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们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甜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根据题意“月亮一直是我们遥看的对象,寄托着我们无尽的情思;月亮也是我们探索的对象,承载着我们无限的梦想”,可知,“月”是自然之月、生活之月,也是心中之月、理想之月。“看月与探月”代表两种行为,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月”意象丰富:圆月代表思乡、团圆、美好、纯洁;残月暗含悲伤、寂寞、缺失、残破。月亮象征着宁静与美好、团圆与永恒、爱情与浪漫,以及对遥远故乡的思念和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慨叹。这些意象使月亮成为一个富有哲学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象征物。“看”,是观察审视,“看月”是观察月亮的阴晴圆缺,了解其外型特点,从而引发内心感受。无论是圆月如镜,皎洁如月,还是残月如钩,缺月疏桐,都是人们内心情感的寄托和表达。“看月”还承载着人们对宇宙的好奇与向往。“探”是探寻、探求、探索,“探月”偏重对月内在品质的了解与探求,以求得更新、更深的突破。“探月”,更是人们对未知世界的追求与探索,是航天人科学家追逐梦想的实践行动。总之,青春奋斗,追逐梦想,责任担当,家国情怀,凡人微光,成长历练等都可入题。
第二。选材构思。根据题意,可以写成记叙文,可以采用虚实结合、双线并行的写法。描写你我他看月探月的故事,叙述你我他看月探月的经历,想象你我他看月探月的情境,以及由此所得到的收获与启迪。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分析论证看月与探月两种行为,两个层面之间的辩证关系,勾连剖析看月与探月之间的逻辑;还可以写成抒情散文,赞美人类社会从看月到探月的进步与发展,更进一步联想到文学与科学之间的碰撞、传承、联系与发展等等。写好这个文题的难点在于要明了“看月”与“探月”之间的关系,厘清“看月”与“探月”之间的逻辑。偏重一方而忽视另一方,都不能很好地诠释题意。
成都中考语文教师版
A卷(共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 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挚爱(zhì) 舵手(duò) 栩栩如生(xǔ)
B. 游弋(yì) 藻饰(zǎo) 姗姗来迟(shān)
C. 翘首(qiáo) 棱角(líng) 前仆后继(pū)
D. 豁亮(huò) 映衬(chèn) 耐人寻味(nài)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字音字形能力。
C.棱角(líng)——léng;
故选C。
2. 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州园林的角落也有图画美:阶砌旁栽着几丛书带草,墙上漫延着爬山虎。
B.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胜利横渡长江。
C. 石拱桥不但形势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上。
D. 飞经亚洲,特别是经过中国上空时,我就会仔细地分辩大概到了哪个地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漫延——蔓;
C.形势——式;
D.分辩——辨;
故选B。
3. 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马识途先生是名副其实的大师,他在艺术上有极高的造诣:他的小说别具匠心,意蕴深远;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韵味十足;他的书法作品笔力遒劲,抑扬顿挫。这份功力既来自他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源于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A. 名副其实 B. 别具匠心 C. 抑扬顿挫 D. 孜孜不倦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名副其实:名声或名称与实际完全一致。本句用来形容马识途的名声与实力完全相符,运用正确;
B.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多用于写文章、绘画、工程设计等。本句用来形容马识途的小说构思巧妙,运用正确;
C.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悦耳。本句用来形容书法作品,对象误用,使用错误;
D.孜孜不倦:勤勤恳恳,不知疲倦。本句用来形容马识途对艺术的态度,运用正确;
故选C。
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近日发射的“智慧天网一号”宽带通信卫星,将承担为多个应用领域提供更精准数据。
B. 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全球各地不同风情的园林景观,吸引广大市民前往参观的热情。
C. 成都市旨在以建设世界赛事名城为目的,近年来先后举办了多项重大国际体育赛事。
D. 为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成都市教育局大力建设全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
A.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数据”后加“的任务”;
B.搭配不当,“吸引”与“热情”搭配不当,可把“吸引”改为“激发”;
C.句式杂糅,“旨在”和“以……为目的”杂糅,可删去“旨在”或“以……为目的”;
故选D。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正义》)
5.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临溪而渔 临:到
B. 泉香而酒洌 洌:清
C. 选贤与能 与:给予
D. 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以……为亲
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杂然而前陈者/面山而居
B. 宴酣之乐/下车引之
C. 不独子其子/其真无马邪
D.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皆以美于徐公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A. 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B. 苍白的脸色,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陶醉了。
C. 苍白的脸色,花白的头发,萎靡坐在众人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D. 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萎靡坐在众人间,(这)是太守陶醉了。
8. 下列有关乙文“大同”的表述,在甲文中没有得到体现的一项是( )
A. 社会稳定 B. 生活安乐 C. 为人诚信 D. 关系和睦
【答案】5. C 6. A 7. A 8. C
【解析】
【分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C.句意: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与,同“举”,推举;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
B.助词,的/代词,他;
C.代词,他的/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D.介词,从/介词,比;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重点词:苍,苍老;颜,容颜;颓然,醉倒的样子;醉,喝醉;……者……也,……是……。
B. “苍颜” “醉”翻译错误。“苍颜”应译为“苍老的容颜”, “醉”应译为“喝醉”;
C.“苍颜” “颓然”翻译错误。“苍颜”应译为“苍老的容颜”, “颓然”应译为“醉倒在”;
D. “颓然”“醉”翻译错误。 “颓然”应译为“醉倒在”,“醉”应译为“喝醉”;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中“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等人民快乐地出游等可知,社会稳定,人们生活安乐,关系和睦;
C.甲文写了太守与人民共同出游的快乐,没有体现“为人诚信”的内容;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甲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乙
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9.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②______,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③一轮秋影转金波,______。(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2)请在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和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______
【答案】 ①. 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 山光悦鸟性 ③. 飞镜又重磨 ④. 《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或《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背诵默写能力。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致”“悦”“磨”“洛”“满”“折”“遥”“园”“傍”字形正确书写。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咱们的大熊猫
①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有大熊猫的身影,成都大运会吉祥物又选择了它。大熊猫究竟有哪些特别之处让人如此青睐?
②熊猫憨态可掬的外在自不必多说:圆滚滚的身子,呆萌萌的样子,还有那看似笨拙实则灵活的上蹿下跳、左右腾挪……人们喜欢它还有更“深刻”的理由:它的黑白两色深深契合了中国文化中黑白相衬、阴阳相生之说;它喜食竹子,常于竹林之中饮食、休憩的特性,又与传统文人追求的隐逸思想相匹配,这让它赢得“竹林隐士”的美誉。
③诗文中的“隐士”,曲高和寡,难以亲近,熊猫“隐士”却与之不同。它见到陌生人时往往会“怕羞”,一旦熟悉起来,就会抱着你的双腿或者搂着你的脖子,撒娇不停,温柔万分。
④虽然熊猫科学意义上的发现距今不到两百年,但在典籍中却不乏它的身影。据载,古时两军鏖战不休,只要有一方举起熊猫旗帜,双方就会鸣金收兵。原来,被称为“驺虞”的熊猫,食竹,不杀生,啃吃铁器,符合“化干戈为玉帛”的要义。藏身山野的“竹林隐士”于是又摇身变为终止战争的“和平大使”。
(摘自《熊猫中国:中国大熊猫纪实》,有删改)
乙
大熊猫,你爱它有多深
①从熊猫的先祖始熊猫到今天的大熊猫,已有约800万年的历史。不过熊猫科学意义上的发现距今不到两百年,而在今天所有动物里,估计受喜爱指数最高的,非它莫属。
②人们是喜欢它的外在吗?假如你作出肯定回答,那请“扪心自问”:和大熊猫一样外形庞大且毛茸茸的动物何其多也,一身金毛的狮子、披着美丽斑纹的老虎,以及外形与之更为接近、动作同样呆萌的北极熊,为什么你不那么喜爱呢?说到底,以貌取“物”并不成立,人类喜欢的不过是它庞大身躯之下那份与人亲近的温顺罢了。从人类本性来说,凡是具有攻击性或威胁性的生物,从来就不会被划入喜爱之列。
③这只是针对一般人而言,对于科学研究者来说,大熊猫受到喜爱不会那么感性。种类更多、分布更广的恐龙早已消失,它为何还可以存活至今?食肉类猛兽在“物竞天择”的法则面前节节败退,它为何可以转“荤”为“素”?繁殖能力如此低下的它,如何能够“香火不断”……这些,比起人们赋予它的隐含意义,更容易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④人类根据自己所“需”来选择所“爱”,亘古不变,在大熊猫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摘自《成都日报》,有删改)
10. 甲文谈及的“大熊猫受人喜爱之处”,哪些不符合乙文的表述?请分点概括。
11. 甲、乙两文画线句都谈及“大熊猫科学意义上的发现时间短”这一事实,作用有何不同?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说明。
12. 两文都围绕“人们对大熊猫的喜爱”展开,其中有一篇文章的题目与内容不够匹配,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答案】10. ①憨态可掬外在;②契合中国文化的特性;③和平的象征。
11. ①甲文画线句引出典籍中有关大熊猫的记载,进而引出对它象征和平的介绍。②乙文画线句引出大熊猫“受喜爱指数最高”的观点,进而引发有关大熊猫受喜爱之处的论述。
12. 乙文题目不够匹配。乙文围绕人们对大熊猫的喜爱会因所需有别从而所爱不同展开论述,而乙文题目则聚焦人们对大熊猫喜爱的程度。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与比较分析。
从甲文第②段的“熊猫憨态可掬的外在……它的黑白两色深深契合了中国文化中黑白相衬、阴阳相生之说……它喜食竹子,常于竹林之中饮食、休憩的特性,又与传统文人追求的隐逸思想相匹配,这让它赢得‘竹林隐士’的美誉”和④段的“藏身山野的‘竹林隐士’于是又摇身变为终止战争的‘和平大使’”可以看出,大熊猫受人喜爱之处在于憨态可掬的外在,契合中国文化的特性,“竹林隐士”的美誉,和平的象征。
结合乙文第②段的“说到底,以貌取‘物’并不成立,人类喜欢的不过是它庞大身躯之下那份与人亲近的温顺罢了”和③段的“对于科学研究者来说,大熊猫受到喜爱不会那么感性……它为何还可以存活至今……它为何可以转‘荤’为‘素’……如何能够‘香火不断’……这些,比起人们赋予它的隐含意义,更容易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可知,大熊猫受人喜爱之处在于庞大身躯之下那份与人亲近的温顺,大熊猫的科学研究价值。
两者进行比较,可判断出,甲文不符合乙文的特点是:憨态可掬的外在,契合中国文化的特性,“竹林隐士”的美誉,和平的象征。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甲文④段中划线句后面的“但在典籍中却不乏它的身影……原来,被称为‘驺虞’的熊猫,食竹,不杀生,啃吃铁器,符合‘化干戈为玉帛’的要义。藏身山野的‘竹林隐士’于是又摇身变为终止战争的‘和平大使’”可以看出,甲文画线句引出了后面典籍中有关大熊猫象征和平的记载,表明它“和平大使”的身份。
结合乙文①段画线句后面的“而在今天所有动物里,估计受喜爱指数最高的,非它莫属”和②段的“人们是喜欢它的外在吗”及③段的“这只是针对一般人而言,对于科学研究者来说,大熊猫受到喜爱不会那么感性”可以看出,乙文画线句引出了后面的大熊猫“受喜爱指数最高”的观点,进而引发有关大熊猫受喜爱之处的论述。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与题目分析。
甲文题目“咱们的大熊猫”,对大熊猫的称呼很亲切,可以看出对它们的喜爱;接下来①段提出“大熊猫究竟有哪些特别之处让人如此青睐”的问题,其它段落回答这个问题,表明原因很多,题目与内容相符;
乙文的题目是“大熊猫,你爱它有多深”,表明人们对大熊猫有多喜爱;而结合②段的“人们是喜欢它的外在吗?……从人类本性来说,凡是具有攻击性或威胁性的生物,从来就不会被划入喜爱之列”和③段的“这只是针对一般人而言,对于科学研究者来说,大熊猫受到喜爱不会那么感性”可以看出,④段的“人类根据自己所‘需’来选择所‘爱’”才是本文的中心观点。
因此乙文题目与内容并不相符。
五、作文(60分)
13. 正在热播的一档音乐节目在宣传语里写道:“赢,只是歌手的一段路;迎,才是音乐的目的地。”这句话谈的是音乐,也能引发音乐之外的思考。
面对“赢”与“迎”,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感受?请结合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聚焦其中一个词语,也可以二者兼顾;可以记叙事件,可以抒发感受,也可以发表见解……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例文:
其实,过程也很精彩
“赢”,是人人想要的完美的结果,但绝不可能人人拥有,但这并不会令人沮丧或失望,因为它并不是最重要的。“迎”是勇于面对挑战的过程,结果可能是不完美,但过程却是精彩的。
将人生定义为完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想要“赢”,是许多人共同的想法。乍一看,不断地追求超越,以此体味胜利的快感,这种人生的确充实。可实际上一旦他们失去了新的目标,或在同一目标上失败过多次,他们就会为找不到新的目标而茫然,进而停止前进的脚步,为生活埋下遗憾的种子。我们应将人生定格于过程而非结果。因为过程是永恒的,而结果是短暂的。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证明: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最后的结果都是不可逃避的死亡。可是由于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而会在别人心中留下不同的印象。有的人轰轰烈烈地走完一生,用与众不同的人生过程为自己塑造了在别人心中的永恒;有的人认认真真地过完一生,平淡中却也带着几分真实。
俗语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人生的旅途中成功者毕竟只占少数;失败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可是由于注重了过程,所以即使失败,我们仍然可以坦然地说“我们还拥有过程!”
“不以成败论英雄”。何为英雄?只要你为预定的目标付出过努力,洒下过汗水,不论结果如何,你都是一个无愧的英雄。初中三年学习生活后,每个人的结果不同,可我们只要曾真正地拼搏过,便可以无怨无悔。有人说:“我没有明天,我们有的只是昨天的经验和今天的机会。”因为我们无法预知明天的结果,所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今天的过程,这过程会是艰难坎坷的,但是,请不要放弃,因为这是通过自己的双手而获得幸福快乐的方式。未知结果的过程就如同黑夜里的漫漫长路,请继续走下去。因为有了酷爱和执着,即使一枚落叶,也能够倾倒春季!
“赢”的结果并非人人都可以拥有,但这并不会令人沮丧或失望,只因为它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的是“迎”的过程,是不完美却有精神的过程,这才是我们飞扬青春的本色。朋友,让我们放开心灵,一同高呼吧:其实,过程也很精彩!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1.审题立意。“赢,只是歌手的一段路;迎,才是音乐的目的地”,寓意深刻。可把“赢”看作结果,“迎”看作过程。本命题的指导思想显然在引导考生对“结果”和“过程”作辩证的思考,提示考生把目光投向过程,去发现过程的无限魅力。可以聚焦其中一个词语,写“赢是人生的目标”,或者写“迎接困难与挑战的过程”。也可把“赢”和“迎”结合起来,写人们应重视、享受过程。那么此过程应该就是在某一过程中体会乐趣,实现价值。成功不只在于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只要你努力过,拼搏过,也许结果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走过了精彩的过程,至少你不会为此而后悔。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泛指,即一切事情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特指,即具体的某件事的过程。可勇者以下立意角度:生命过程本身就有价值,我们在追求结果的同时,应享受过程之美,体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领悟生活哲理;放慢一点前进的脚步,才能关注过程之美,尽享奋斗的乐趣;只有体味到过程之美,才能真正提高追求的效率。
2.构思选材。可以写成记叙文,以“我”第一人称,写蓦然回首之间,突然深切地感受到了过程原来更充满魅力。写作时,应把“过程”作为写作的重点,过程应详写,结果应略写,文末应以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来点明这个过程的精彩之处。如,自己参加学校的运动会,积极参加锻炼,虽然最后没有获奖,但这个过程让增强了自己的体质,锻炼了毅力,收获了幸福。写作时,以记叙和描写为展现“过程”,以议论或抒情来点明“精彩”。如果写议论文,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首先,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名人故事或名人言论,来具体阐述结果导向和过程导向的不同特点。比如,可以选择像乔布斯这样的创新者,他注重过程,追求完美的产品体验;或者选择像巴菲特这样的投资者,他更注重结果,追求长期的投资回报。此外,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学习、工作、运动等,来分析不同人在面对这些生活场景时,是如何选择结果导向或过程导向的。将所选的素材与我们的主题观点相结合,以构建一个完整、有力的议论文体系。既要展现出对题目的深入理解,又要提供丰富的例证来支持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可读性。
B卷(共50分)
一、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的清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成都竹枝词(节选)
吴好山
鲜鱼数尾喜无穷,分付烹煎仔细烘。
九眼桥头凉意足,邀朋畅饮一楼风。
(选自《成都诗览》)
14. 除“烹煎”的“鲜鱼”外,还有什么让诗人“喜无穷”?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15. 风、花、雪、月等是宴饮类古诗常写到的景物,如果把诗歌末句改为“邀朋畅饮一楼月”有何不妥?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
【答案】14. 凉爽的天气,欢聚的友情。
15. ①破坏了整首诗的押韵,让音韵不再和谐。②不能间接写出朋友欢聚时谈笑风生的热烈气氛。③不能与第三句的“凉意足”形成呼应。(任选两条作答)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诗句“九眼桥头凉意足”中的“凉意足”的意思是:凉爽的天气让人感到快乐和满足;“邀朋畅饮”的意思是:与朋友欢聚畅饮十分快乐。由此可概括出诗人“喜无穷”的原因。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诗句“分付烹煎仔细烘”中的“烘”和“邀朋畅饮一楼风”中的“风”押韵,用“月”则显得不和谐。结合诗句“邀朋畅饮一楼风”的意思可知,该句是为了表达与朋友欢聚畅饮的快乐,而“月”在古诗中往往用来表达思乡之情,与本诗表达的感情不一致。结合诗句“邀朋畅饮一楼风”中的“一楼风”可知,“一楼风”与“凉意足”内容上相呼应。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青城山记
[明]焦维章
成都之西,名山水以十数,而灌①胜;灌之山以百数,而青城尤胜。
时嘉靖二载季春三月,予友冯廷器曰:“青城之秀甲于益州,望之蔚然。予将披石穿云,候君于青霄白石间,亦胜事也。”予偕诸友刺舟渡江,渐近山下。一时林壑之美,已觉胜绝。过横山,望青城山长生观等处,尚在翠微烟霭间。少焉,阴雨冥濛,作潇潇声。南行一里余,雨亦霁。由长生观西北行,凡数转,抵建福宫。且暝,不可前矣,遂宿焉。迨晚,风雨大作,且饮且怅,以为天师洞陡绝,扳跻尤难。吾友鲜宗申曰:“不可止也!其勿贻谢灵运之愧。”夜分,雨止。
厥明②,日光苍凉,掩映云际。行巨壑间,每大啸,类有人在空谷中酬和者。西升崇岭,罗磴如立,仰首拊膺而上。远望有梨花一株,灿如素锦,云即洞所在也。道甚湫隘,才可尺许,旁皆邃谷,易于坠蹈。凡行四五里,得至洞下,洞在石壁十余丈上。悬为栈道,沿入洞中,三十六峰次第呈露,黛色如螺。左试剑石等山,远近朝拱,浮岚往来,在我襟袖。天下之奇观备矣。
寻建福宫故道,将谋归路。会冯廷器延饮其家,诸友亦醉饱连日。吾曹虽铅椠③之素业未休,而江湖之志壮尤甚。故太史公必登龙门,探禹穴,而后为文豪宕有奇气。朱、张二儒④,远临衡岳,一时高迈之怀,岂潦倒嚣哗者之能与哉?
(选自《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五十五,有删节)
【注】①灌:灌县,今都江堰市。②厥明:天亮。③铅椠:指读书作文。④朱、张二儒:宋代大儒朱熹、张栻。
1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雨亦霁 霁:(雨)停
B. 迨晚 迨:趁着
C. 类有人在空谷中酬和者 类:好像
D. 天下之奇观备矣 备:齐全
17.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予将披石穿云,候君于青霄白石间,亦胜事也。
(2)会冯廷器延饮其家,诸友亦醉饱连日。
18. 在作者的“青城之游”中,除了秀美景色,还有什么引发了他在文末的慨叹?请结合全文分析作答。
【答案】16. B 17. (1)我将越过山石,穿过云雾,在蓝天白石之间等候您,(这)也是美好的事。(2)恰好冯廷器邀请(我们)(到)他家饮酒,诸位友人也连续多日醉饮、饱餐。
18. ①战胜崎岖险阻的经历。途中遇雨,道路陡峭狭隘,都未让他们退却。②在山水间提升精神境界的体验。登临天师洞俯瞰高峻的群山,增添豪壮之气。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B.有误。“迨晚”的意思是“到了晚上”;“迨”:等到。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
(1)予:我,指作者自己;披:穿越、通过;候:等待,等候;胜事:美好的事情。
(2)会:恰逢,正好遇到;延:邀请,招待;饮:喝酒,宴饮;诸友:各位朋友。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由“行巨壑间,每大啸,类有人在空谷中酬和者。西升崇岭,罗磴如立,仰首拊膺而上”可知,作者一行人在巨大的山谷中行走,面对陡峭如立的山路,他们依然仰头挺胸,奋力攀登。这种战胜崎岖险阻的经历让他们更加坚定和勇敢,也让他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美景。
由“凡行四五里,得至洞下,洞在石壁十余丈上。悬为栈道,沿入洞中,三十六峰次第呈露,黛色如螺。左试剑石等山,远近朝拱,浮岚往来,在我襟袖”可知,作者登上天师洞后,俯瞰到高峻的群山和壮丽的景色,这种体验让他的精神境界得到了提升,感受到了自然的壮丽和人生的豪迈。
由此可知,在作者的“青城之游”中,除了秀美景色,还有战胜崎岖险阻的经历和在山水间提升精神境界的体验引发了他在文末的慨叹。
【点睛】参考译文:
在成都的西边,有名的山水数以十计,但其中灌县的山水景色最美;灌县的山数以百计,但青城山又是其中更胜的。
当时正值嘉靖二年三月末春,我的朋友冯廷器说:“青城的景色在益州(今成都)是最秀丽的,看上去蔚为壮观。我将越过山石,穿过云雾,在蓝天白石之间等候您,这也是美好的事。”于是我与几位朋友乘船渡江,渐渐靠近青城山下。一时间,林木山谷的美丽景色,已经让人觉得非常迷人。过了横山,远望青城山的长生观等地,它们还隐藏在翠绿色的山岚和云雾之间。不久,阴雨绵绵,细雨声潇潇。我们往南走了一里多,雨也停了。从长生观西北方向走,经过多次转弯,抵达了建福宫。天色已晚,不能前进了,于是我们就住在那里。到了晚上,风雨大作,我们边喝酒边感叹,认为前往天师洞的路陡峭险峻,攀登尤其困难。我的朋友鲜宗申说:“不能停下来!我们不要让谢灵运那样的人笑话我们。”到了半夜,雨停了。
第二天,阳光透过云层,显得清冷而明亮。我们在巨大的山谷中行走,每当大声呼喊,就好像有人在空谷中回应我们。我们爬上西边的高山,山路陡峭如同立起的石阶,只能仰头挺胸向上攀登。远远望见有一株梨花,洁白灿烂如同素色的锦缎,据说那就是天师洞所在的地方。道路非常狭窄,只有一尺多宽,旁边都是深谷,容易坠落。我们走了四五里路,才到达洞下,洞在十几丈高的石壁之上。我们沿着悬挂在崖壁上的栈道进入洞中,三十六座山峰依次显露出来,山色青黑如螺。左边的试剑石等山,远近环绕拱卫,山间云雾飘动,仿佛就在我的衣襟衣袖之间。天下的奇观都具备了。
我们寻找回建福宫的原路,准备返回。恰巧冯廷器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连续几天,我和朋友们都吃得饱饱的,喝得醉醺醺的。我们虽然还是像往常一样从事着写字刻字的职业,但我们的江湖志向却更加壮烈。因此,司马迁一定要登上龙门,探访禹穴,然后才成为文风豪放、气概不凡的文豪。朱熹和张栻也曾远赴衡山,他们当时的豪迈情怀,岂能是那些失意和喧嚣的人所能相比的呢?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学校举行名著阅读分享会,请根据要求,帮助甲、乙两位同学完成以下准备工作。
19. 甲同学根据《经典常谈》的介绍,准备阅读《汉书》和《离骚》,并结合二者的共性内容作主题发言,请从下面选项中推荐两个最适合的话题。( )
A. 浅谈文学中的“香草” B. 辞赋文学在中国的早期发展
C. 如何成为论辩高手 D. 说说古代贤君与忠臣
20. 乙同学准备以“文学形象的相似性”为主题进行交流,在他整理的三组文学形象中,哪一组最符合主题?请结合阅读体验,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第一组:菊 (周敦颐《爱莲说》) 丽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二组:梅 (陆游《卜算子·咏梅》) 匡超人 (《儒林外史》)
第三组:小桃树 (贾平凹《一棵小桃树》) 彭德怀 (《红星照耀中国》)
【答案】19. BD 20. 第三组。彭德怀和小桃树都在成长中经历磨难,都具有坚强不屈的抗争精神。(也可从排除第一组、第二组的角度作答)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汉书》,弘丽精整,多用排偶,句子也长了。这正是辞赋的影响。《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为辞赋宗”。二者的共性都能体现辞赋文学在中国的早期发展。
记载了汉昭帝坚信霍光对朝廷的忠心,霍光由此更加忠心耿耿为国效力和汉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荐举的贤良文学,向他们调查了解民间疾苦等事件;《离骚》的作者屈原,一生忠君爱国,廉洁奉公、忠贞不渝。二者的共性都能体现古代的贤君与忠臣的主题。
故选B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第一组:丽达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是保尔深爱的对象;漂亮、机智,打扮简单而干练,心地善良而坚定。她酷爱工作,善于出谋划策,能够积极应对突发事件,不让私人的感情影响工作大局。她爱憎分明,热爱自己所信仰的共产主义,与保尔志同道合,配合默契。与《爱莲说》中菊的形象“隐逸者”不同。
第二组:匡超人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社会给他这样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与《卜算子·咏梅》中梅“零落注成泥碾注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同。
第三组:彭德怀年少时,因为老师经常打彭德怀,彭德怀用板凳揍老师便逃跑了,为他带领农民抢米店埋下伏笔,彭德怀懂得反抗,懂得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民抗争,为国抗争而努力。他从事谍报工作时曾被俘获,但他宁死不屈,对党忠心耿耿,坚决不背叛党。与《一棵小桃树》中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顽强同命运作斗争的经历相似,都是在成长中经历磨难,都具有坚强不屈的抗争精神。
故选第三组。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叫卖:一座城市的温情微吟
谢伟
①在许多大城市已经不大听得到小贩的叫卖声了,但成都的街巷里却还热闹,尤其玉林这一片,从早到晚都像在进行着一种叫作“叫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盐水煮花生——,五香豆腐干儿——
菊花——金银花——胖大海哎——哟——
磨刀——磨菜刀剪刀——
②声音由远及近,反复着,然后依依渐次远去。那尾音还游丝一般地轻舞着,另一个悠远的声音又叠加上去,首尾相接,不绝如缕。
③小贩叫卖的声音在古书中被形容为“吟叫百端”。一个“吟”字画出了声音的起伏线谱,轻重长短、虚实收纵,是带着旋律的声音艺术。短短几个字,不但要韵味悠长,让人觉得舒服,还得要勾起人们的消费欲望,那自是一套了得的本事。
④各地的方言让小贩一吆喝,就有了鲜明的地域风韵。在江南,软糯的吴音可以吟出宋词的清韵:“水红菱嘞——水红菱要吗?”
⑤住在江南的日子里,清早,总会飘来一个女子柔软清灵的叫卖声,那细细柔柔的声音像是雨后擦地而过的微风,湿漉漉地在小巷回旋,然后飘挂在翘角的屋檐上,久久荡着。
⑥而老北京的叫卖更具艺术感。这活儿大多是老爷们儿干的,宏声大嗓,却悠然作韵,京腔里透着惯常的自信:“吃来呗,沙瓤的,闹块咧!”卖西瓜的一嗓子出去,声调婉转,平仄起伏,有京韵大鼓的韵调。年少时,我在皇城根儿下住过,那时的北京城,红墙蓝天,鸽群飞掠,哨音长长,绿杨深处胡同里飘出一两声悠远模糊的叫卖,那味儿是让人忆起来也会销魂儿的。只是,如今京城的叫卖渐渐由一种生活形态转变成了招揽游客的文艺演出。
⑦我们玉林这一片的叫卖则还是原生态的、活着的、川味儿的声音艺术。玉林接纳了操着川内各地方言的小贩,他们在这里聚集,叫出不同的音韵风味来。川东、川北的,语调舒缓,尾音带着弯儿:“醪糟儿——,粉——子醪糟儿——”,音调富于变化,旋律感极强。川南的则直接、短促:“豆花儿□胆水豆花儿□”字字铿锵,颗粒饱满,不加修饰,朴拙自然。而成都本地的,自是柔婉亲切,如丝般顺滑:“凉糕——凉粉儿——凉皮——”。在玉林的叫卖,不管哪种风韵,不管何种力度,基本都是独词独句,将货品名字直端端道来,率性、爽直,这是川人的性格。
⑧我住进玉林是十九年前的事了。那时,有个川北口音的男子每天清晨都会在楼下叫卖发糕。他的声音实在好听,感觉他只是轻轻一张嘴,声音就能“打远儿”。但从我的楼上看不到他经过的那条小巷,我便不曾见过他。我猜想,他该有四十多岁了,这些年风雨无阻地叫卖,断然不是为了炫耀他的“中国好声音”,而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多半会有两个孩子需要供养,有双亲需要赡养,为了他们,他一刻也不曾松懈。
⑨有段时间我凌晨两三点才能入睡,但他早晨一嗓子就会将我的梦境挑破。家人心疼我,就对着他一通斥责。我赶紧制止,说大家都是在讨生活,不容易的,都别相互为难了,我可以换个房间睡觉的。可自那以后,就再也没听到过他的吆喝了,这让我心里愧痛。我企望着没有耽误他的买卖,没有影响他供养孩子,赡养老人。
⑩玉林飘荡着叫卖声的世俗生活总是令我迷恋,它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味道,是“生物多样性”的样板。小贩的叫卖总是把真实的日子味儿送进户牖,提醒着我们人生之苦乐。这叫卖是嚷嚷市声中最动听的声响,是一座城市温情的微吟。
⑪“收——旧家——具——哟——,收——废报——纸——”
⑫在楼上埋头读书,忽地传来一声吆喝,我瞬间想起家里有一大堆不要的旧书刊可以换点小菜钱,就冲着楼下大喊一声:“喂——等到,卖废纸!”
(选自《成都·锦城诗酒花》,有删改)
21. 作者为什么说“叫卖是嚷嚷市声中最动听的声响”?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22. 文中描写了江南、北京和成都三地的叫卖,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3. 文中描摹叫卖声时,使用了破折号、逗号、问号和感叹号,第七段画线句的两个方框内填入什么标点符号更为合适?请结合内容在相应方框内填出,并简述理由。
“豆花儿□胆水豆花儿□”
24. 文章开头与结尾都写到具体的叫卖声,这样安排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答案】21. ①叫卖是韵味悠长的声音艺术。②叫卖能勾起人们的消费欲望。③叫卖充满城市动人的风韵和世俗生活的烟火味道。④叫卖蕴含普通人守护家庭的温情。⑤叫卖体现城市接纳不同地域劳动者的包容。(任选四条作答)
22. ①描写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地方的叫卖,使读者真切感受到叫卖蕴含着鲜明的地域风韵。②用江南和北京的叫卖衬托成都的叫卖,突出其原生态而又鲜活的特点,以及叫卖中率性爽直的川人性格。
23. 两个方框都填感叹号。两个感叹号连用,与叫卖内容一起,既能展现叫卖声直接短促、字字铿锵的外在特征,又能表现其朴拙自然的内在特点,还能凸显川南人更为率性爽直的特性。
24. ①文章开头描写玉林热闹的叫卖场景,结尾描摹作者对叫卖的回应,首尾形成呼应,并照应标题;②文章开头写作者对叫卖的欣赏,结尾表现其对叫卖的主动参与,暗示作者内心变化,含蓄体现了作者对飘荡着叫卖声的世俗生活热爱之情的深入。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叫卖是嚷嚷市声中最动听的声响”不仅因为其声响,更因为里边包含的真情。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由第③段“一个‘吟’字画出了声音的起伏线谱,轻重长短、虚实收纵,是带着旋律的声音艺术”可知,叫卖是韵味悠长的声音艺术;
由第③段“短短几个字,不但要韵味悠长,让人觉得舒服,还得要勾起人们的消费欲望,那自是一套了得的本事”可知,叫卖能勾起人们的消费欲望;
由第④段“各地的方言让小贩一吆喝,就有了鲜明的地域风韵”,第⑩段“玉林飘荡着叫卖声的世俗生活总是令我迷恋,它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味道,是‘生物多样性’的样板”可知,叫卖充满城市动人的风韵和世俗生活的烟火味道;
由第⑦段“我们玉林这一片的叫卖则还是原生态的、活着的、川味儿的声音艺术。玉林接纳了操着川内各地方言的小贩,他们在这里聚集,叫出不同的音韵风味来”可知,叫卖体现城市接纳不同地域劳动者的包容;
由第⑧段“这些年风雨无阻地叫卖,断然不是为了炫耀他的‘中国好声音’,而是为了养家糊口”,第⑨段“家人心疼我,就对着他一通斥责。我赶紧制止,说大家都是在讨生活,不容易的,都别相互为难了”“我企望着没有耽误他的买卖,没有影响他供养孩子,赡养老人”可知,叫卖蕴含普通人守护家庭的温情。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
由第⑤段“住在江南的日子里,清早,总会飘来一个女子柔软清灵的叫卖声”,第⑥段“而老北京的叫卖更具艺术感。这活儿大多是老爷们儿干的,宏声大嗓,却悠然作韵,京腔里透着惯常的自信”,第⑦段“我们玉林这一片的叫卖则还是原生态的、活着的、川味儿的声音艺术”可知,描写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地方的叫卖,使读者真切感受到叫卖蕴含着鲜明的地域风韵;
由第⑦段“而成都本地的,自是柔婉亲切,如丝般顺滑”“在玉林的叫卖,不管哪种风韵,不管何种力度,基本都是独词独句,将货品名字直端端道来,率性、爽直,这是川人的性格”可知,本文重点写成都的叫卖,用江南和北京的叫卖来衬托成都的叫卖;再结合第⑦段“我们玉林这一片的叫卖则还是原生态的、活着的、川味儿的声音艺术”“率性、爽直,这是川人的性格”可知,衬托的手法突出表现了成都叫卖原生态而又鲜活的特点,以及叫卖中率性爽直的川人性格特点。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先选择标点符号,再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问号用在问句中;破折号可表示声音的延长;逗号用在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感叹号表示感叹语气,语气强烈。
“豆花儿”“胆水豆花儿”两个表示叫卖的短句,中间应该用感叹号;结合本段“川南的则直接、短促”可知,两个感叹号连用不仅语气更加强烈,也能表现川南叫卖声音直接短促的特点,“字字铿锵,颗粒饱满,不加修饰,朴拙自然”“率性、爽直,这是川人的性格”又能表现其朴拙自然的内在特点,凸显川人率性爽直的特性。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由第①段“在许多大城市已经不大听得到小贩的叫卖声了,但成都的街巷里却还热闹,尤其玉林这一片”可知,本段描写玉林热闹的叫卖场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则表现出作者对这种叫卖的欣赏和喜爱;
由第⑫段“在楼上埋头读书,忽地传来一声吆喝”可知,本段写作者听到楼下的叫卖声;结合“我瞬间想起家里有一大堆不要的旧书刊可以换点小菜钱,就冲着楼下大喊一声:‘喂——等到,卖废纸!’”可知,作者不仅听叫卖声,还对叫卖主动参与,通过内心的变化表现出作者对叫卖的喜爱和对叫卖体现的世俗生活的喜爱;
同时,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和标题“叫卖:一座城市的温情微吟”相照应。
四、语言运用(共12分)
25.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杜甫有六首诗作入选。请根据下图内容和题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
下面是根据上图内容得出的有关“教材所选杜甫诗歌”的四条结论,其中两条结论有误,请找出并修改。
①创作地点范围宽 ②作品主题类型丰 ③教学使用功能多 ④教材各册覆盖广
错误项:______,修改为:______ 错误项:______,修改为:______
(2)请结合上图内容,补全下面文段空缺处,注意语言的准确和连贯。(每空不超过15个字)
语文教材里所选的六首诗歌,串连起了诗圣杜甫颠沛而光辉的一生。从公元736年到公元770年,杜甫用______彰显了他飞扬的青春,又用一地落花暗喻了______。安史之乱里,他在长安城的春天凝望残破的山河,______,他在古秦州的月下思念离散的弟兄,他还在芙蓉国的秋雨里呼求庇身的广厦……读他的诗,也在读他的人,我们既感受到他人生的颠沛,更_______。
(3)下面三个研究杜甫诗歌的论文题目缺少主标题,请仿照示例,结合上图内容,任选两个,从作品主题的角度为其添上主标题。(句式、字数不要求和示例相同)
①以《春望》《月夜忆舍弟》为例
②以《江南逢李龟年》《月夜忆舍弟》为例
③以《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
示例:“凌绝顶”之理想与“庇天下”之宏愿——以《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
同在异乡别样情——以《望岳》《江南逢李龟年》为例
选择:______ 标题:______
选择:______ 标题:______
【答案】(1) ①. 创作地点范围宽 ②. 创作时间范围宽 ③. 作品主题类型丰 ④. 作品主题内涵深
(2) ①.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②. 诗人衰老漂泊和社会凋敝丧乱 ③. 他在石壕村的夜晚感叹残暴的统治 ④. 体会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3) ①. ①以《春望》《月夜忆舍弟》为例 ②. 春城秋边道离情——以《春望》《月夜忆舍弟》为例 ③. ②以《江南逢李龟年》《月夜忆舍弟》为例 ④. 念亲友,忧家国——以《江南逢李龟年》《月夜忆舍弟》为例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化。
图中没有体现创作地点的变化,因而“创作地点范围宽”并非从图中所得,结论有误;根据图中的时间轴可知,从公元736年到公元770年,教材里所选的六首诗歌从杜甫的青年写到老年,因而可修改为:创作时间范围宽。
根据图中所示的诗歌及表达的思想,可以看出除了《望岳》以外,其他五首诗歌均集中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因而“作品主题类型丰”的结论有误;杜甫的诗歌推己及人,不仅表达了自己漂泊、思亲之苦,更是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因而可修改为:作品主题内涵深。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衔接,作答此题,应注意联系上下文,还要结合图示内容,个别空缺处应与上下文的格式保持一致,注意字数要求。
①空,根据文段中的“彰显了他飞扬的青春”和图示中《望岳》的主题“漫游齐赵,乐观自信”可知,此空可填与《望岳》有关的千古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其青春时期的自信飞扬;
②空,根据文段中的“一地落花”可定位到图示中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句,落花的寓意很多,个人的衰老飘零,社会的凋敝丧乱都在其中;
③空,根据文段中此空的前文“他在长安城的春天凝望残破的山河”和后文“他在古秦州的月下思念离散的弟兄,他还在芙蓉国的秋雨里呼求庇身的广厦……”可知,前后文对应的诗歌分别为安史之乱时所作的《春望》《月夜忆舍弟》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因此此空对应的诗歌为《石壕吏》,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根据《石壕吏》所描写的内容和情感,结合上下文的句式,此空可填:他在石壕村的夜晚感叹残暴的统治;
④空,根据根据文段中的“读他的诗,也在读他的人,我们既感受到他人生的颠沛”,可知此空所填内容应围绕教材所选杜甫诗歌的主题来写,杜甫的诗歌创作高峰是安史之乱时期,这些诗歌大多描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的漂泊、思亲之情,推己及人,更表达了对底层百姓困苦生活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因而此空可填:体会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标题,解答此题,需要注意应结合作品主题,抓住两首诗歌的异同,还要注意标题的简洁准确。
①《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月夜忆舍弟》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生死未卜,正值白露时节,在戍楼鼓声和孤雁哀鸣的映衬之下,诗人对兄弟的忧虑和思念之情愈发显得深沉和浓烈。此诗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情景交融,结构严谨,首尾呼应。两首诗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一为春景,一为秋景,抒发的却都是忧国思亲之情。
示例:别处春秋抒同情——以《春望》《月夜忆舍弟》为例
②《江南逢李龟年》抚今思昔,感慨万千,前二句是追忆昔日与好友李龟年的接触,寄寓着诗人对开元盛世的眷怀之情,后两句是对安史之乱后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全诗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内涵极丰满,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月夜忆舍弟》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生死未卜,正值白露时节,在戍楼鼓声和孤雁哀鸣的映衬之下,诗人对兄弟的忧虑和思念之情愈发显得深沉和浓烈。两首诗一为怀友,一为念亲,同样都流露出对国事凋敝的忧虑之情。
示例:怀友念亲思家国——以《江南逢李龟年》《月夜忆舍弟》为例
③《石壕吏》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两首诗实际上写的都是底层百姓,都体现了作者关心百姓疾苦的爱国情感。
示例: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以《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
蒋亮老师,教学10余年,接全成都中考学生。
2024年湖南省中考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时量120分钟。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和本试题卷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相关信息;
2.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2B铅笔填涂方框,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不留痕迹;
3.非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否则作答无效;
4.在草稿纸、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5.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6.答题卡上不得使用涂改液、涂改胶和贴纸。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弘毅学校组织开展以“江山多娇,志存高远”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山河揽胜】
巍巍中华,山河锦绣。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
江风_____(①悠悠 ②猎猎),上下前后,一片黑______(①森森 ②油油)的,无数道强烈的探照灯光,从船顶上射向江面,天空江上一片云雾迷蒙,电光闪闪,风声水声,不但让你深深体会到“高江急峡雷霆斗”的______(①莽莽 ②赫赫)声势,而且你会觉得自己和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就像整个宇宙,都罗列在你的胸前。水天,风雾,浑然融为一体,好像不是船在行进,而是你自己正在和江流bó斗而前。“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这时,一种庄严而又美好的情感充溢我的心灵。我觉得我所经历的大时代突然一下集中地体现在这奔腾的长江之上。是的,我们的全部生活就是这样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
(摘编自刘白羽《长江三日》)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叠词,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将“全部”放在“这样”之前。 B.删掉“的全部生活”。
C.在“就是”前面加“不”字。 D.把“穿过”改成“走过”。
【科技探新】
科技进步,生态文明。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5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表
材料三
我国作为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不仅动力电池回收的数量领先,部分电池回收技术也已居世界前列,其中物理回收法的环保、成本优势日益凸显,可实现全封闭全自动的拆解工艺。
(以上材料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16日)
4.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2023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总量超过58万吨,表明动力电池制造技术很不成熟。
B.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均设有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
C.动力电池回收后,按它的最大剩余容量进行梯次利用,可有效避免资源的浪费。
D.我国电池回收技术实现全封闭全自动拆解工艺,极大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产销。
5.如果你作为记者采访有关专家,请根据材料,结合语境,补全采访内容。(4分)
记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家:按照相关标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最大容量如果衰减到低于70%至80%,可能就需要更换电池了。
记者:据了解,动力电池中含有一定的有害化学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
专家:在有关政策和市场机制共同促进下,我国逐步形成了专业的动力电池回收模式,正规的回收服务网点数破万,同时动力电池回收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大大降低了污染风险。
【诗文咏志】
6.诗以言志,文以传情。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抒发了自己为国御敌的抱负。
(2)即使是普通人,也要坚守气节,不能改变志向,正如孔子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3)请写出两句表达豪情壮志的唐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5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湖南是一块美丽神奇的土地。湘、资、沅、澧四水由南向北,从群山中穿过,注入洞庭湖,留下星罗棋布的山水田园,如锦绣的画卷。一年四季,绿树常青,鲜花盛开,生机盎然,养育着三湘儿女。湖南多山多水。山多,使人坚强,水多,使人灵秀,因此,湖南人能雅能俗、能文能武、能柔能刚、能狷能狂。湖南地形地貌特殊。险峻武陵,苍莽罗霄,逶迤五岭,三面环山,一面向北开口,面对浩淼的洞庭湖和滚滚长江,形成一个巨大的马蹄形盆地。冬天北风毫无遮拦地直贯三湘四水,气温骤降;夏季太平洋带来的雨水被阻隔在山外,炎热异常,洪水和干旱常常结伴而行。这种地理环境锻炼了湖南人吃苦耐劳的品质,也形成了湖南人敢为人先的个性与自我意识太强的局限性。
战争和移民给湖南历史带来深刻影响。湖南处在南北东西的交通要道,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古往今来饱受战火洗礼。楚人南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对湖湘古远文明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秦汉时期,湖湘地区与中原一体化加快了进程。宋朝以前,湖南仍处于中华文明的边缘地带;从宋朝开始,特别是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湖湘文化繁荣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支脉。
从屈原、贾谊开始,李白、杜甫、王昌龄、刘禹锡、柳宗元、韩愈、朱熹、王阳明等数以百计的高官和文人都来过湖南,有的是贬黜,有的是做官,有的是旅行,他们留下足迹,留下诗文,也留下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流寓文化。流寓文化不仅大大提高了湖南的文化品质,客观上也大大加强了与全国的文化交流。
屈原以思想和诗给湖湘文化打下了底色。他行吟十余年,足迹遍布沅湘,最终把生命留给了湖南。他给我们留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一是他悲天悯人、勇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二是他正道直行的高尚人格;三是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而不悔”的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四是他源于儒法道又高于儒法道的政治理想。
周敦颐开创了“理学”,他的思想在他的两位学生程颢和程颐那里得到了充实和放大,形成了理学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明清之际,天崩地裂,国破家亡。王夫之看到世界在变,中国在变,人在变,提出要与时俱进,和时代一起变化。嘉庆道光年间,内忧外患集中呈现出来,中国开始了千年大变局。魏源等受王夫之思想影响,掀起一波改变风气、影响政局、启迪后世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湖湘文化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魏源在《海国图志》这本书的《序言》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了嘉道经世派的标志性成绩。
中国近代史到了曾国藩时期,已经来到了一个转折点。谭嗣同的改良结束后,黄兴、蔡锷、宋教仁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领导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是一个中国主体思想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虽然我们不能再以湖湘文化的脉络来概括这些思想和变革,但是可以清晰地看到,湘人仍然站在时代的前列。直到今日,湖湘文化的基因一直在湖南和中国的思想文化中流淌,或多或少、时隐时现地发生着作用。
(选自郑佳明《湖湘文化的三重属性》,《新湘评论》2023年第14期,有改动)
相关链接
“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湖湘流域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周敦颐、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王夫之,以及“睁眼看世界”的魏源等一系列思想家,组合、建构出了一种新的区域的文化形态。湖湘文化从属于中华主流文化,并对主流文化的丰富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朱汉民《什么是“湖湘文化”?》)
7.下列对“湖湘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湖湘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湖南特殊的地理环境、战争和移民的影响以及历代思想家的贡献。
B.周敦颐开创了理学并建构了理学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湖湘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C.谭嗣同的改良以及此后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有湖湘文化的基因在发挥作用。
D.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不属于湖湘文化,而应纳入楚文化这一历史文化形态中。
8.下列对原文和链接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湘儿女能雅能俗、能文能武、能柔能刚的品格是由湖南特殊的地形地貌决定的。
B.随着湖湘地区与中原的一体化,从宋朝开始,湖湘文化逐渐成为了中华主流文化。
C.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大批高官和文人来到湖南,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流寓文化。
D.内忧外患,加上王夫之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魏源等人掀起了一波思想解放运动。
9.“霸得蛮”是湖南方言,指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拗。请根据原文,结合生活实际,概括湖南人这一性格特征的长处和不足。(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打瞌睡 安谅
在一家知名报社,明人与校友老金总编侃侃而谈。老金忽然回忆起往事:“我们上大学语文的第一堂课时,那位脑门前秃,身子瘦若芦苇秆,穿着有些宽大的旧白衬衣、蓝色长裤,脚蹬一双灰不溜秋的牛皮凉鞋的老教授,用带有浓重苏北口音的普通话自报家门,说自己的姓氏是头上不长草的卢姓,也就是虎头卢。他说,我也属虎,却无虎性。所以,开课之前,我先声明一下,上课要来,不来得请假。但上课允许打瞌睡,或者闭目养神。不过,不得打呼噜,影响别人。如果出现了呼噜声,那得罚站,还得罚背诗文。否则,考试成绩要降一个等次。我都听呆了,哪有这等好事,你知道,我那时老是睡不够,难免上课打瞌睡。”
“你还真在课上睡觉了?那位卢老师的课,我也上过,讲得还是挺生动的,特别是随口说起的文学典故,简明扼要,很有意味,很吸引人的。”明人说。
“是呀,他讲得确实精彩,我眼皮都没耷拉过,听得津津有味。连着好几堂课,笔记都做得很细致。”老金叙述着,手舞足蹈地表现了当时的兴奋状态。
“但有一次,我真憋不住了。前一晚睡得太迟,两三点才上床,苏缘他们脑袋一搭枕头,就都睡着了。苏缘还打起了呼噜,浪涛一般跌宕起伏,把我吵得在床上翻来覆去,更难以入眠了。第二天一早的大学语文课,我坐在后排,撑了十来分钟,不得不闭一会儿眼。老先生慢条斯理的讲课声,我依稀能听见,我感觉自己似睡非睡。骤然,我鼻腔里发出了一串粗重的声响,我下意识地收住,却没能成功,将我自己也彻底惊醒了。我发现,课堂上所有的目光都聚焦而来,只有老先生继续讲着课,仿佛并未听到我的声音。我故作镇定,也心存侥幸。可讲完一个段落,老先生换了一个话题,问刚才是谁发出的声音,瓦釜雷鸣似的。他要我站起来,问我是背诵诗文呢,还是期末考试成绩降一个等次。”
“语文成绩本不太好拿高分,很多人都碰巧在及格线上,降一个等次,可就过不了了。”明人莫名地为老金捏了一把汗。
“就是呀,我犹豫了一会儿,答应背诵诗文。老先生说好,就背课本里的,你的学号是多少,就背那一页的诗文。”老金说道。
“老先生倒是有办法呀!”明人笑道。
老金略带苦相地说:“我当时可笑不出来,我的学号是34号,我怎么知道第34页是谁的作品呢,课还没讲到那一页。如果是前面几页,我听过课,还听得很认真,课文也反复读过好多遍,至少还能背出个大概来。正头疼时,向我诡笑着的苏缘忽然喊了一声:‘他的学号是5号。’我吃了一惊,这家伙是在帮我,第5页应该有一段《诗经》里的诗,我完全背得出的,但我抬眉瞥了一眼正凝视着我的老先生,冷静了一下,还是说了自己真实的学号。老先生微微点了点头。我按学号翻到那一页,竟是一篇巴金的短文,选自他的《真话集》。我还真读过,但背是背不出的,其中只有几句警言妙语,我是记住了的。我颇显尴尬,只得老老实实地向老先生报告,全文我背不出,但我说了这篇文章的大概内容,记住的几句警言妙语,然后一字一句清晰地吐出。我还特意讲了巴老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教室里鸦雀无声。我住了口,有些不知所措地望向老先生。老先生挥挥手,让我坐下了。他就说了一句,如果你晚上好好休息,白天好好听课,你会讲得更好!”老金眼睛亮起来了。
“听那口气,老先生好像是在鼓励你。”明人说。
“岂止是鼓励,对我来说,这是对我的表扬呀,讲得更好,不就是这个意思吗?我心里一下子轻松了许多。之后,我越来越体会到这位老先生的高明之处,他处罚了我,也批评了我,却令我如沐春风般心情舒畅,而且得到了令人愉悦的鞭策。后来,大学语文成了我最喜欢,也是最为用心的一门科目。你猜我期末成绩如何?”
“估计,应该是不错的。良好吧?”明人斟酌道。
“是优秀!而且是全班唯一的优秀!”老金笑逐颜开地说。
“哎哟,没想到,一个呼噜让你这么幸运,真是难得!”明人由衷赞道。
“应该说是老先生卢教授带给我的激励。老先生说:‘你不仅考得不错,那次打呼噜,报学号时,我发现你也很诚实。这是最为重要的。’我深深地感谢他!我常常会想到他,特别是今天这个日子。他真是一位好先生,真的祝他在天堂快乐呀!”
说完,他朝天空合掌高举,深深一拜。
这天是教师节。卢教授十多年前仙逝了,但他还活在他学生的心中。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3年第24期,有改动)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对卢教授的外貌描写,刻画了他不修边幅的形象,也突出了他生活的清苦。
B.苏缘打呼噜把“我”吵得难以入眠,为后文“我”第二天上课打瞌睡作了铺垫。
C.老金在期末考试时获得全班唯一的优秀,与卢教授对他的激励和鞭策密不可分。
D.小说把对往事的回忆安放在教师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十分自然,且合乎情理。
11.联系上下文,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但我抬眉瞥了一眼正凝视着我的老先生,冷静了一下,还是说了自己真实的学号。
12.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他真是一位好先生”这句话的理解。(4分)
13.小潇和小湘在读过小说后,对究竟谁是主人公产生了分歧。小潇认为是卢教授,小湘认为是老金。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4题。
农家 颜仁郁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①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注释]①赢(léi)牛:瘦弱的牛。
14.这首诗后两句与李绅《悯农》中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4分)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15~18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乙】谢公①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②。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丙】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③,便唱④使还。太傅神情方王⑤,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⑥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谢公:指谢安,死后追赠为大傅。②局:这里指棋局。③遽(jù):惶恐。④唱:叫喊。⑤王(wàng),通“旺”,指兴致高。⑥承响:应声附和。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俄而谢玄淮上信至”中的“俄而”与“俄而雪骤”中的“俄而”意思相同,都表示“不久,一会儿”。
B.“撒盐空中差可拟”中的“差”是“大体”的意思,与成语“差强人意”中的“差”意思相同。
C.“徐向局”“公徐云”与《周亚夫军细柳》中“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中的“徐”,都有“缓慢”的意思。
D.“色”有“面部表情、气色,颜色,品类”等义项,“意色举止”“色并遽”中的“色”都是“颜色”的意思。
16.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7.短文【乙】【丙】均出自《雅量》篇。任选一则,根据其中谢公的表现,说说将其归入《雅量》篇的原因。(4分)
18.在《晋书·谢安传》中,短文【乙】的故事有另外一个结尾:谢安下完棋,往屋里走,因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过门槛时不小心把木屐上的齿踢断了。你觉得这个结尾好不好,为什么?(4分)
(四)名著阅读(8分)
19.八年级历史课上,老师讲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建议同学们课外阅读一部红色经典,以加深对红军长征的了解和认识。我会选择《________》,因为与其他虚构的红色作品不同,这部书是一位外国记者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的________作品。该书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程中“遵义会议”和“________”等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伟大军事壮举。(3分)
20.中国古典小说善于塑造人物,很多人物形象都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过,但从节选的片段中读到的形象往往不及阅读整本书之后全面。请从下面A、B选项中任选一个人物,仿照示例,说一说读了整本书后对该人物“新”的认识。(5分)
A.孙悟空—《三调芭蕉扇》—《西游记》 B.武松—《景阳冈》—《水浒传》
三、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只有走出第一步,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答案与解析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答案:浑然一体(hún rán yī tǐ),bó dòu而前(搏斗)。
解析:根据上下文语境和汉语拼音知识,确定正确的读音和汉字。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叠词,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答案:(②猎猎),(①森森),(②赫赫)。
解析:选择叠词时要考虑语境和语感。“猎猎”形容江风急劲;“森森”形容黑暗浓密;“赫赫”形容声势浩大。
3.原句为:“我们的全部生活就是这样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
选项解析:
A.将“全部”放在“这样”之前。
修改后:“我们的生活全部就是这样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
这种修改没有解决原句的问题,语序仍然显得笨拙。
B.删掉“的全部生活”。
修改后:“我们就是这样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
这种修改去除了可能造成强调过度的“全部”,使句子更加简洁,但可能会使句子失去一些强调生活的全部性的含义。
C.在“就是”前面加“不”字。
修改后:“我们的生活难道不是这样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
这种修改将句子转变为一个反问句,强调了“穿过黑夜走向黎明”是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
D.把“穿过”改成“走过”。
修改后:“我们的全部生活就是这样走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
这种修改替换了动词,但“走过”与“黑夜”搭配在语感上可能不如“穿过”恰当,因为“穿过”更能表达从黑暗到光明的过程。
正确答案:
C.在“就是”前面加“不”字。
解析:
选项C通过添加“不”字,将原句转变为一个加强语气的反问句,有效地表达了对生活经历的普遍性的质疑和反思。这种修改不仅增强了句子的表达力,而且保持了原意,即强调了生活经历中克服困难和追求希望的重要性。此外,它还保留了原句的疑问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
第4题答案与解析:
根据材料,正确的理解与推断是:
答案:C.动力电池回收后,按它的最大剩余容量进行梯次利用,可有效避免资源的浪费。
解析:材料中提到了动力电池回收技术,特别是物理回收法的环保和成本优势,这表明通过梯次利用可以减少资源浪费。
第5题答案与解析:
记者:动力电池的回收过程如何确保安全和环保?
专家:在有关政策和市场机制共同促进下,我国逐步形成了专业的动力电池回收模式,正规的回收服务网点数破万,同时动力电池回收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大大降低了污染风险。
解析:根据材料,记者应提出与材料内容相关的问题,专家的回答应涉及动力电池回收的安全和环保方面。
第6题答案:
(1)“会挽雕弓如满月”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解析:这些句子均出自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需要学生对这些作品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记忆。
7.理解“湖湘文化”不正确的一项
答案:B.周敦颐开创了理学并建构了理学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湖湘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解析:虽然周敦颐是理学的重要人物,但原文中并未明确指出他开创了理学。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一部分,而周敦颐通常被认为是宋明理学的先驱之一,但“开创”一词可能过于强烈。其他选项A、C和D均与原文和链接材料相符。
8.正确的理解和分析
答案:D.内忧外患,加上王夫之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魏源等人掀起了一波思想解放运动。
解析:选项D正确地概括了原文和链接材料中提到的内容,指出了王夫之的经世致用思想对魏源等人的影响,以及他们对思想解放运动的贡献。其他选项A、B和C虽然提到了与湖湘文化相关的方面,但并未准确反映原文和链接材料的核心内容。
9.“霸得蛮”性格特征的长处和不足
答案:长处:湖南人的“霸得蛮”性格体现了他们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性格使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持到底,不轻易放弃,有助于实现目标和解决问题。不足:然而,这种性格也可能导致他们在某些情况下过于固执,难以接受他人意见或适应变化,可能会影响到人际关系和对新情况的适应能力。
解析:此题要求结合原文和生活实际来分析湖南人“霸得蛮”性格特征的两面性。长处和不足的分析应基于这种性格特征的定义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在回答时,应确保观点清晰,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10.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答案:A.小说对卢教授的外貌描写,刻画了他不修边幅的形象,也突出了他生活的清苦。
解析:小说中对卢教授的描写并没有直接指出他生活清苦,而是通过他的外貌和行为,展现了他不拘小节、幽默风趣的一面,以及他对学生的宽容和鼓励。
11.赏析句子中加点的词
句子:但我抬眉瞥了一眼正凝视着我的老先生,冷静了一下,还是说了自己真实的学号。
赏析:加点的词“瞥”和“凝视”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老金在紧张情况下的快速一瞥和卢教授深邃而持续的目光。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也突出了老金内心的紧张和卢教授的沉着冷静。
12.对“他真是一位好先生”的理解
理解:这句话体现了老金对卢教授深深的敬意和感激。卢教授不仅在学术上给予老金指导,更在做人原则上给予正面影响。他的教学方式充满智能,能够在处罚学生的同时激发其自我反省和学习的动力,这种教育方法让老金受益匪浅,从而由衷地称赞卢教授为“好先生”。
13.主人公分歧的看法及理由
看法:老金是主人公。
理由:虽然卢教授的形象在故事中非常鲜明,但故事的主线是围绕老金的经历展开的。老金的经历和成长是故事的核心内容,而卢教授的角色更多地起到了辅助和影响的作用。老金的故事贯穿全文,他的性格、经历和感悟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老金是主人公。
14.情感异同分析
相同点: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深刻同情和理解。颜仁郁的诗中“时人不识农家苦”,与李绅《悯农》中的“谁知盘中餐”,都指出了社会上很多人并不了解农民劳作的辛苦,对他们的辛勤付出缺乏认识和感激。
两首诗都强调了粮食的来之不易。颜仁郁诗中的“将谓田中谷自生”与李绅的“粒粒皆辛苦”都揭示了每一粒粮食背后都是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不同点:
表达方式上,颜仁郁的诗通过描绘具体的农家生活场景——半夜起床耕作、瘦弱的牛艰难前行,更直观地展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而李绅的《悯农》则通过反问的方式,引发读者对粮食来源的思考。
情感色彩上,颜仁郁的诗更侧重于描述和揭示农民的苦难,情感更为沉重;而李绅的《悯农》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和敬意,情感上带有一种赞美和倡导节约的意味。
分析:
这两首诗虽然都关注农民的劳作,但侧重点和表达手法各有不同。颜仁郁的诗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农民劳作的艰辛和不易;而李绅的《悯农》则通过简洁有力的反问,唤起人们对农民工作的认识和尊重。两首诗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鼓励人们珍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
15.加点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答案:D.“色”有“面部表情、气色,颜色,品类”等义项,“意色举止”“色并遽”中的“色”都是“颜色”的意思。
解析:在选项D中,“色并遽”中的“色”实际上指的是面部表情,而不仅仅是颜色,因此该选项的解释是不正确的。其他选项的解释与原文中的用法相符。
16.翻译句子
句子: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
翻译:当风势变得更加急迫,波浪汹涌,所有人变得喧闹不安,无法静坐。
解析:借助知识卡片中“去”和“说”的释义,将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保留原句的意境和情感。
17.归入《雅量》篇的原因
答案:选择短文【乙】或【丙】中任一,根据谢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镇定自若、从容不迫的态度,说明其宽广的胸怀和深沉的内涵,体现了雅量。
解析:在短文【乙】中,谢公在接到战报后依旧保持平静,继续下棋,展现了其内心的宽广和冷静。在短文【丙】中,即使在海上遇到风浪,谢公仍能保持镇定,最终使大家安心,这些都体现了他的雅量。
18.结尾好不好
答案:这个结尾不好,因为它与谢安在故事中一贯的镇定自若形象不符,破坏了人物形象的一致性。
解析:在短文【乙】中,谢安的形象是从容不迫、沉稳应对,而《晋书·谢安传》中的结尾突然转变,显示出他内心的激动,这与前文的描写不符,因此这个结尾削弱了谢安雅量的形象。
19.填空题
答案:《红星照耀中国》,纪实,“四渡赤水”。
解析:《红星照耀中国》是由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书中记录了他对于中国工农红军的采访和考察,是了解红军长征的纪实性文献。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是长征中极为重要的事件。
20.名著阅读题
A选项:孙悟空《西游记》
答案:在《三调芭蕉扇》中,孙悟空给我的印象是机智勇敢。阅读《西游记》整本书后,我“新”的认识是:孙悟空不仅机智勇敢,而且忠诚坚定,具有深厚的佛学智慧和对师傅的忠心。
理由:孙悟空在取经路上无数次救师傅于危难之中,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对佛法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唐僧的忠诚,都让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深刻。
B选项:武松《水浒传》
答案:在《景阳冈》中,武松给我的印象是勇猛果敢。阅读《水浒传》整本书后,我“新”的认识是:武松不仅勇猛果敢,而且正义感强烈,具有深厚的人情味和对弱者的同情。
理由:武松在《水浒传》中不仅打虎英勇,更在多次事件中表现出他的正义和仁义,如为兄报仇、帮助贫苦百姓等,这些都让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感人。
示例分析
范进在《儒林外史》中的描写,初读可能只注意到他的唯唯诺诺,但通过阅读整本书,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无知和无耻,以及他对名声和地位的渴望,这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和批评。
21.作文示例:
记叙文:第一步的力量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站在学校的操场上,心中充满了忐忑和期待。今天,我要参加生平第一次的公开演讲比赛。
从小,我就对舞台和公众演讲有着难以言说的恐惧。
“只有走出第一步,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老师的话在我脑海中回响。我深吸了一口气,鼓起勇气,迈出了走向舞台的第一步。
我走上台,面对着台下的观众,心中默念着演讲的要点。
起初,我的声音微微颤抖,但随着话语的流淌,我逐渐放松,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我的演讲内容是关于勇气和尝试的重要性,我分享了自己如何克服内心的恐惧,鼓励大家也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当我结束演讲,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我意识到,这第一步不仅让我克服了恐惧,更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潜力。
比赛结束后,我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但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我迈出了那一步,我学到了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勇敢地表达自己。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迈出第一步的力量。它不仅关乎于成长,更关乎于自我发现和自我超越。
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了无数的第一步。它们是我们成长的基石,是我们探索未知的起点。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潜力无限,自己的道路宽广。只有走出第一步,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能走多远,能实现怎样的梦想。
这篇记叙文通过讲述作者参加演讲比赛的经历,展现了迈出第一步的重要性和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文章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和成长过程,体现了主题的深刻内涵。
议论文:勇敢迈出第一步,开启成功之旅
在人生的长河中,每个伟大的成就都始于一个简单的开始——第一步。这一步虽小,却是通往成功的起点,它承载着无限可能。
一、第一步的重要性
迈出第一步是实现目标的起点。在生活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学习新技能、开始新工作,还是追求新梦想,第一步都是关键的一步。它标志着从无到有的转变,是我们克服惰性、战胜恐惧的开始。
二、第一步的心理意义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第一步对于建立自信、打破心理障碍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潜力,还能激励我们继续前进,即使面对失败和挫折。
三、如何迈出第一步
迈出第一步需要勇气和策略。首先,明确目标,制定计划,然后采取小步快跑的策略,逐步推进。此外,保持积极的心态,接受可能的失败,从错误中学习,不断调整策略,直至成功。
四、第一步与个人成长
迈出第一步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密不可分。每一次的第一步都是个人能力和视野的拓展,它促使我们不断学习、适应和成长,让我们变得更加坚韧和成熟。
五、社会与文化对第一步的影响
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人迈出第一步的影响不容忽视。一个鼓励创新和尝试的社会文化氛围,能够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个体提供更多迈出第一步的机会和资源。
六、第一步与社会责任
迈出第一步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责任的体现。作为社会成员,我们有责任通过自己的行动,为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和改变。
勇敢迈出第一步是实现梦想、克服困难、实现自我超越的关键。它不仅为我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也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让我们以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迎接每一个新的开始,开启成功之旅。每个人的第一步都值得尊重和鼓励,因为它们是构建更好未来的基石。
正如那句古老的谚语所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个人的第一步都是通往未来的第一步。让我们不畏惧挑战,勇敢地迈出第一步,用行动书写自己的辉煌篇章。
这篇议论文扩展了内容,从第一步的重要性、心理意义、实现策略、个人成长、社会文化影响、社会责任等角度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全面地阐述迈出第一步的重要性,并鼓励读者积极行动。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满足不少于600字的要求,以期激发读者的思考和行动。
文言文解词点评:
8.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5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
(3)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4)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陈涉世家》)
(5)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解析】考查学生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注意如下几个词语的特殊用法。第(1)题中的“辞”是考查了古今异义,在这里指“推辞”;第(2)题中的“属”是“类”;第(3)题中的“芳”是名词,指“香花”;第(4)题中的“怜”考查了古今异义,古义“爱戴”,今义“可怜”;第(5)题中的“辟”考查了通假字,通“避”避开。
【答案】(1) “推辞”;(2)类;(3)香花。(4)爱戴;(5)“辟”通“避”,避开。
【解题策略】
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等,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多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
古文鉴赏与阅读点评:
三、(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10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朝服衣冠,窥镜 朝而往,暮而归。
B 客之美我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及鲁肃过浔阳
D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愿为市鞍马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A项两个“朝”都解释为“名词作状语,在早上”;B项分别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指“城”;C项分别为“名词,过失”,“动词,到”;D项分别为“集市”,“买”。所考查四个文言词语及其语境,均出自初中教材。
【答案】A
10.把“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翻译成现代汉语。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考查的关键是“明日”、“孰”、“以为”的字词含义。其中,“明日”意为“第二日”;“孰”通“熟”,仔细;“以为”意为“认为”。
【答案】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了徐公,自认为不如徐公漂亮。
11.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邹忌的妻子,小妾、客人都在夸赞他,但是他们夸赞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B.邹忌讲究劝说策略,由己及君,设喻说理,巧妙地使齐威王接受了自己的谏言。
C.齐威王用上、中、下三种不同等级的奖赏来激励大家提意见,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D.齐威王政令刚出,很多人当面谏言,后来则间接提意见,一年后无人再谏言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意内容理解。D项错在“一年后无人再谏言了”,文中信息为“即使有人想谏言,也没什么可谏言的了”,属于信息误用。
【答案】D
文言文题型及分析
分值、题型分布及考点分析(总分值15分)
1.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第8题,加点词语解释)
2.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作用(第9题,选择题,3分)
3.句子的翻译和理解(第10题4分)
4.理解文意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第11题,选择题,3分)
文言文的考察是课内文言文,主要从字词解释意思、语句翻译、课文理解三方面来考察。分布在8-11小题,第8小题考查解释下面文言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第9小题选择题3分,第10题翻译题4分;第11小题选择题,考查对文段的理解3分。2016年考试课内文言文复习我们仍需要把这些考点学习扎实,并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文言文,学习根据上下文来理解文章内容。根据这些趋势,学习文言文我们需要做大以下几点:1.所考文言文课下注释都要记诵,并深刻理解其意思,最好倒背如流。2.每篇文言文通译一边,落实到每个字,要直译。3.文章内容理解要透彻,可通过一文多练来达到目的。4.增加课外文言文的学习。
不仅如此,我们课本所选文言文都是古代文学家流传下来的文质兼美的好文,对我们了解历史文化了解古人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都大有益处。
古诗词鉴赏题点评: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的“结庐”“日夕”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2分)
【参考答案】“构筑房舍”或者“傍晚”。
【知识点】字词理解
【考察能力】考察学生对古诗词的重点字词的理解。
【思路方法】 要求学生平时积累古诗词时,注重重点字词的理解,理解是掌握古诗词的基础。
复习策略:在学生复习中,要做到古诗词的重点字词的含义熟练掌握;字词理解题在历年考试中都是常考题,引起重视,做到不失分。
(2)“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参考答案】傍晚时分,飞鸟结伴,一同回巢。表现了诗人看到鸟儿飞回,感悟到生命真谛,表现了诗人淡泊宁静,追求自然安闲的心情。
【知识点】诗句理解
【考察能力】考察学生对古诗词句子的理解,分析鉴赏重点句子蕴含的诗人情感。
【思路方法】要求学生联系全诗的内容和外延,比如景物描写,人物评论,诗人背景等,从而准确地把握重点句子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复习策略】学生在答这一类题型中,喜欢凭借感觉和日常学习笔记的记忆,信笔答题;应该引导孩子,建立全面联系的思路,从诗句的内容出发,合理地分析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现代文阅读点评:
2016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第一篇非连续性文本《互联网安全吗?》,整篇文章由正文和链接材料组成,文本形式与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实用类文本相似。从整篇文章的内容难度来看,属于中等。中等水平的同学理解起来并不困难,而且文章中的观点较为明确。从这篇问题的题目设置来看,前三道客观题都需要考生对文章内容有一定的把握才能做出相应的判断,考生需要对文章所阐述的要点进行筛选及整合。另外两道主观题分别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和要点概括与整合,以及生活常识。词语理解的难度不大,要求考生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最后要点概括及整合,可能是大部分孩子的难点所在,特别是概括、表达能力较差的考生。
2016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第二篇散文阅读《独立宣言》,今年中考记叙文阅读一改前几年考查小说的风格,考查了书信体散文。从文章内容来看,比一般的写景抒情的散文难度要低,考卷中的散文更容易读懂,同时对这篇文章内容把握到位的话,还可以为作文提供灵感。从题目考点设置来看,第一道简答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难度一般。第二道简答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难度中等。第三道简答题考查描写方法及赏析,难度中等,部分考生可能会在判断描写方法上出现困难,因而后面的第二小问赏析也就更加困难了。第四道简答题考查重要句子的理解,要解答此题,同样需要结合语境,难度中等。第五道简答题考查文章中心的推测和理解,此题稍有开放意味,但并不能完全按照开放性题目来答,答题时应紧密联系文本,从文本中找到依据。难度偏难。
试卷中散文的考查,总体来看,接近高考考查趋势,无论从考点,还是从难度,都有一定的相似性,考生想要拿高分的话,必须具备良好的理解、分析、表达、概括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题目考查的难点没有设置在文章中心的推测上,而是设置在对综合能力的考查上,这是顺应了全国高考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潮流。
一、积累与运用(共32分)
1.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3分)
A.挣扎(zhá)呜咽(yè)刽子手(kuài) 翘首远望(qiáo)
B.要塞(sài) 纤细(xiān) 迫击炮(pǎi) 叱咤风云(zhà)
C.倔强(juè) 吮吸(shǔn) 刹那间(chà) 按捺不住(nà)
D.殷红(yān) 惩罚(chén) 打呵欠(hē) 踉踉跄跄(liàng)
2.请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3分)
A.陷阱骇人听闻 冥思遐想 迫不急待
B.辍泣 明察秋毫 通宵达旦 一泻千里
C.焦躁 名副其实 获益匪浅 无动于衷
D.推崇 提心吊胆 不屑置辩 全神贯注
3.下面这段文字4个划横线处两处有语病,请找出来进行修改。(2分)
今年“五四”期间,①______________各地共青团组织广大共青团员以多种形式庆祝五四青年节。在青海玉树结古镇红旗小学,②_________________团省委举办了“希望、责任、使命-抗震救灾五四特别行动”,组建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③_____________继续投入灾区重建工作。甘肃省团委组织西北民族大学300名懂藏语的大学生志愿者,④_____________分赴6家接洽灾区伤员的工作,开展志愿服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28日,中国气象局月度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陈振林说:2010年4月份以来的气温是1961年以来气温最低值,全国平均气温为8.7℃,较常年同期10.0℃偏低1.3℃。除了在西藏、青海西南部、云南、西南地区较常年偏高1℃到4℃之外,其他地区偏低2℃到4℃。大范围来看,2010年是1971年以来比较严重的低温年份。从全球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况不是孤立的:同一时间段,在北半球,美国、欧洲,也都出现暴雪天气。这是气候波动幅度增加的结果,是在现阶段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发生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我们不能因为这几个月愣就认为全球变暖停止了。
(1)请根据以上文字提供的信息,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2分)
(2)新闻最后划线句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诗文填空(8分)
(1)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2)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巴东三峡巫峡长,______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4)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当好朋友要离你远去,你将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临别赠言,鼓励好友乐观地面对新生活。
(6)请从你学过的古诗词中写出描写“春雨”的连续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综合性学习(5分)
请结合你印象最深的某此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回答以下问题。
(1)请你写出令你难忘的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名称。(1分)
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在这次活动中课中承担了哪几项任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参加这次活动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应用文常识(3分)
下面是某中学春叶文学社的一份活动通知,其中有三处错误,请找出来加以改正。
①________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
8.名著阅读(4分)
阅读名著片段,回答问题。
我也开始挣钱:我逢休息日,一大早就背着口袋走遍各家的院子,走遍大街小巷去捡牛骨头、破布、碎纸、钉子。……每星期六卖掉各种旧货,能得三十至五十戈比,运气好的时候卖得更多,外祖母接过我的钱,急忙塞到裙子口袋里,垂下眼睑,夸奖我:
“谢谢你,好孩子!咱们俩养活不了自己吗?咱们俩?有什么聊不起的!”
有一次我偷偷的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们,默默地哭了,一滴混浊的泪水挂在她那副像海泡石似的大鼻孔的鼻尖上。
(1)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_。(2分)
(2)读完这部小说后,你认为主人公阿廖沙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共18分)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4分)
鱼我所欲也(节选)
《孟子》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__________
(2)蹴尔而与之。 蹴:__________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____
10.下列各组加粗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呼尔而与之 潭西南而望
B.是亦不可以已乎 颓然乎其间者
C.得之则生 吾妻之美我者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不足为外人道也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之谓失其本心。(2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篇文章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节选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3-14题。(4分)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3.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14.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21分)
给公交车鞠躬的少年
朱砂
⑴周末的黄昏,我乘坐开往市里的公交车回家。公交车上,乘客摩肩接踵,拥挤异常。
⑵公交车路过位于市郊的第19中学时,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背着书包从前门挤了上来。
⑶少年的手里拿着一个巴掌大的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的写满了英语单词。
⑷我几乎可以断定,这个孩子是个上初三、即将面临中考的学生。在我的印象里,走在路上还想着背诵英语单词的一定是即将面临重大人生选择的孩子。
⑸车内的灯光很暗,只一会儿,少年便无奈的将小记事本放进了口袋,转身背靠在甬道旁边的椅子上。他刚想眯一会儿,忽然有人拉了一下他的胳膊。少年扭头去看,竟是隔着一排座上的一位老先生。老先生个子不高,头发灰白,脸上长满了老年斑。老先生冲少年招了招手,示意他坐到自己的`座位上来。少年一脸惊喜,快速地挤了过去。老先生站起身,把座位让给了那个少年,然后自己向后车门挤去。
⑹汽车继续向前走,人群沉默着,只有车厢里的喇叭偶尔提醒着大家上下车,下一站又将到哪儿。
⑺少年也许是太累了,小小的脑袋靠在窗玻璃上,不一会儿,竟然睡着了。那一刻,我真的替那少年庆幸,庆幸他能有一个短暂的休息时间。
⑻窗外华灯初上。马路上,一辆辆大大小小的汽车像一群群等待迁徙的甲壳虫,步履维艰却秩序井然地在如流的车道上行驶着。
⑼过了半个多小时,车子终于驶进了市区,人们陆陆续续地下车,车厢里渐渐松了许多。
⑽我正盘算着晚上吃点什么,突然,一个骑着自行车的年轻人从旁边的人行横道上横穿过来。司机眼疾手快,猛地向右打了一下方向盘,巨大的惯性使毫无防备的人群齐刷刷地向左倒去,车厢里本能地发出一阵惊叹。
⑾车里的喧哗惊醒了昏睡中的少年,少年下意识地睁开眼,四处张望了一下,然后,不再睡觉,而是把头扭向了窗外。
⑿又过了几站,少年站起身往外走,看上去像是要下车了。然而,少年并没有挤到车门口,而是愣愣地瞅着车门旁边,脸上写满了惊讶。
⒀顺着少年的目光我看到那个刚才给少年让座的老先生竟然还在车上!原来,老人并没有下车,而是一直站在了后门旁边。
⒁下车的人群推拥着少年向前,路过老先生身边,老先生轻轻地冲少年笑了笑。
⒂车门关上了。站在路边的少年如梦初醒般冲着发动的车子深深地鞠了一躬。
(有删改)
15.请简要概括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具体说说文章第⑸段中划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段⒀中加粗的词“竟然”是一个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请结合文意,分析该词在这段话中的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写老先生和少年,没有一句人物对话,人物形象是通过什么描写展现出来的?请选择一个人物举例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读完本文,你有何感想?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20-23题。(19分)
学会感激
刘自力
①心理学家认为,人际交往存在着一种“互酬互动效应”。就是说,你以何种心态和行为去对待他人,别人即会以同样的方式给以回报。
②据说,在庆祝三峡大坝竣工时,有位记者问指挥长:你的第一杯酒敬谁?指挥长回答:首先要敬曾经反对过修建三峡大坝的人。因为有他们的反对,我们在设计方案的时候不断征求意见,以科学的态度听取不同意见,并不断修改、完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大坝修建成功,他们功不可没,所以应敬酒以表示感谢。
③学会感谢他人,就是要用宽容来调剂人生。与领导、同事或社会上的其他人交往相处,应当永远记住对方的长处;对反对过自己、包括反对错了的人,也要不计前嫌,与之和谐共事。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就会觉得身边人人都是朋友,处处见友谊,获得一种幸福、美丽、充实、愉快的心情。
④与此相反,倘若个人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得失,总不忘怀他人对自己曾有过的某种“不是”,甚至凡事猜疑、揣度人家是否“居心不良”,必然在心间滋生莫名的记恨心理,将他人看成是“敌对者”,从而使自己生活在一种充满困惑、忧郁、阴暗的自我环境中。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章③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为第③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请为本文补写两句结尾的话,使之与开头相照应。(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4.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总要求: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题一:请以“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以记叙为主,适当运用其他表达方式;
②不少于600字。
题二:微笑时夏日的清风,微笑是冬日的暖阳。父母的微笑包容了你的任性,老师的微笑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同学的微笑化解了彼此的矛盾,陌生人的微笑让你感受到了真诚……
请以“微笑”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
语文试题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积累与运用(共32分)
1、B(3分) 2、D(3分)
3、第②处:在“特别行动”后加“的活动”。第④处:将“工作”改为“医院”。(2分,各1分)
4、(4分)(1)今年4月份气温近50年最低。(2分,意思对,不超过15个字即可)
(2)全球变暖仍是一个趋势。(2分,意思接近即可)
5、(8分)(1)窈窕淑女(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猿鸣三声泪沾裳(4)随君直到夜郎西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6)示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等(每空1分,错一个字此空不得分)
6、(5分)(1)略。(1分)
(2)如:担当小组长,负责组织组员整理、归纳搜集资料;负责制作课件;负责采访;在汇报交流中承担某项任务等。(一项任务1分,满分2分)
(3)收获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谈,要真实,贴切。(2分)
7、(3分)①“通知”两字应居中。(1分)②删去与通知无关的内容,即“其他同学……汇报表演”。(1分)③应交代活动地点。(1分)
8、(4分)(1)童年(1分) 高尔基(1分)
(2)幼小的阿廖沙经历了许多生活磨难的痛苦,但是他性格倔强,懂事能干,吃苦耐劳。(1分)在外祖母及好心人的鼓励帮助下,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1分)
二、文言诗文阅读(共18分)
(一)(14分)
9、(4分)(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2)用脚踢 (3)乡通“向”;从前
(4)停止、放弃(每小题1分)
10、A(3分)
11、(4分)(1)(对于)丰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仪就接受它,(那么)丰厚的俸禄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呢?(2分)
(2)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的天良(或人所固有的羞耻之心)。(2分)
12、(3分)观点: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1分)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2分)
(二)(4分)
13、A(2分)
14、反映出诗人既苦闷、迷惘、愤慨又积极、乐观、执着的复杂心理。(2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40分)
(一)(21分)
15、(3分)一个即将面临中考的初中生,放学后乘坐公交车;(1分)车上一位老先生见少年由于学习带来的压力显得很疲惫,主动给少年让座;(1分)少年下车时突然发现老先生为了给他让座自己一直站着,感激万分,下车后,面对启动的公交车深深地鞠了一躬。(1分)
16、(4分)为后文做铺垫。(2分)对老人的外貌描写,说明老人已经年事已高,乘车应该坐着,而他却给少年让座,更能激起少年对他的感激之情,激发人们对老先生的尊重之情。(2分)
17、(4分)①增加了“我”的吃惊程度;②在让“我”明白老先生良苦用心的同时,更增加了“我”对老先生的敬佩之情。(一点2分)
18、(5分)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2分,写出2种即可)例如写少年,通过外貌描写,明确少年的身份;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推想少年是个初中即将毕业,学习压力很大的少年;文章结尾少年深深鞠躬,动作描写,写出少年对老人的深深地感激。(3分,能正确找出对人物的一处描写,分析说明正确即可。)
19、(5分)半开放题。结合文章内容(2分)谈体会(3分)。可以从老先生和少年任何一方或双方的行为谈起,如老先生疼爱少年,为其让座而自己站着;少年明白真相后深深鞠躬,表达对老先生的真诚感激。(谈感悟,只要结合文章内容,思想正确,语言通顺即可。)
(二)(19分)
20、(4分)学会感激他人,包括反对过自己的人。
21、(5分)对比论证。(2分)好处:正面论证,阐明人学会感激,可以获得幸福、美丽、充实、愉快的心境,是作者肯定和称赞的人生态度;反面论证,说明不懂得感激,对人对己都不利,是作者否定的人生态度,运用对比论证,能更鲜明地表明作者的观点。(3分)
22、(5分)半开放题。第③段是从正面论述观点的,论据必须是正面的。
(要求:语言通顺,论据具体,表述明白。)
23、(5分)如:人人都能以感激和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我们就会生活在幸福之中,我们的社会也会更加和谐。(要求:语言通顺,表达清晰,与开头一段的第二句内容相照应即可。)
四、24、写作(60分)
(一)评分标准
1、不要以作家的标准或高中教师的眼光评改作文。
2、鼓励给表达真情实感和富有新意的作文打高分。建议满分作文控制在3-4%,其中包括书写的整洁与规范。
3、赋分36分以下的作文,须经评阅此题的组长审核。
(二)赋分标准(根据不同题目要求,参考赋分)
一类作文(60-54分):感情真挚或富有新意,中心明确,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字迹清晰工整,标点规范。
二类作文(53-45分):有真情实感或有新意,中心较明确,语句较通顺,条理较清楚,字迹清晰、工整,标点偶有不规范的情形。
三类作文(44-36分):感情较真实,中心基本明确,语句基本通顺,条理基本清楚,字迹容易辨认,标点基本规范。
四类作文(35-26分):感情不真实,中心不够明确,语句不够通顺,条理不够清楚,书写潦草,标点不规范。
(如字数明显不足可酌情扣分;3个不相同的错别字扣1分,2处语病扣1分,总扣分不超过5分。)
一、生字积累吧。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宇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分)
A.野马脱缰(jiāng)吞噬(shì)琼浆(qóng)青面獠牙(liáo)
B.优哉游哉(zāi)招徕(lái)随心所欲(yù)毫无倦意(juàn)
C.哄堂大笑(hōng)结束(hù)行善积德(jī)雪域高原(yù)
D.响彻旷野(chè)婀娜(nuó)赞叹不已(yǐ)一鼓一钹(bá)
2.读拼音,写汉字。(12分)
二、词语快乐岛。(6分)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急遽:着急的样子。
B.绽开:裂开; 惆怅:伤感,失意。
C.饶有趣味:十分有趣; 呜咽:低声哭泣。
D.自修:自习; 叮嘱:再三嘱咐。
2.下列词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赤裸裸 一番 锻练 机敏 名义
B.惊羡 幅度 附合 暄哗 附庸
C.挪移 蒸融 幸而 基业 优雅
D.消受 堂皇 薄弱 涔涔 钮扣
三、句子跷跷板。(14分)
1.补充句子。(5分)
(1)日暮汉宫传蜡烛,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纤纤擢素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庭地白树栖鸦,________________。
2.《那个星期天》中心理描写细腻生动,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方式描述“我”的心理。(9分)
(1)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文拓展吧。(5分)
请你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仿照《那个星期天》,发挥想象,写一段话,表现着急的体验。
五、课文回放站。(15分)
1.填空。(6分)
(1)鲁滨逊第一次出海的目的地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不料却遇到了可怕的_______________,好容易才保住了性命。
(2)海底城市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惩罚。
(3)尼尔斯被渔夫以________________的价格卖给了斯德哥尔摩郊区公园的看门老人克莱门特。
(4)鲁滨逊用近__________年的时间造了一只独木船,还挖了一条__________尺的运河,把船运到了半里外的小河里。
2.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①走吧?洗完衣服。这一次不能原谅。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速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是时光的脚步。
②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觉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 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清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边,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1)结合全文,说说“我”为什么对“第一次盼望”记忆犹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的画线句是怎样既交代了时间变化,又写出了“我”的心理感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外阅读轩。(16分)
心灵的眼睛
初冬的时候,我们一行人到豫西乡间去。
那是伏牛山的深处,山岗起起伏伏的,山上的树都凋尽了叶子,看上去灰蒙蒙的。在山脚下,我们见到了许多柿树。那些柿树有的劲干秀枝,有几个人合抱那么粗,有的是挂果没有几年的新树,树干泛着灰绿,树不粗,也不高。
令我们感到奇怪的是,每一棵树的顶梢,都有五六个又红又大的柿子,不管那棵树是参天高大的古柿树,还是并不高大的新树,在落光了叶子的树上,那些鲜红的柿果就像一个个高挑的红灯笼,红得鲜艳而炫目。
有人说,可能每棵柿树就结那么五六个柿子,这里的农人还没来得及采摘。有人说,肯定是这里的人太笨,他们不敢爬到树的顶梢去摘柿子,所以低处枝上的他们已全部摘下,而顶梢的那五六个柿子就留了下来。我们都赞同第二种说法。
后来,我们在一个山脚下遇到一位打柴的老农,为了验证我们的结论,我们纷纷拥上前去对那位老农说:“是不是每棵树每年只能结三五个柿子呢?”老农笑着摇摇头说:“怎么会只结三五个呢?一棵树要结上许多的。”我们又吞吞吐吐问老农说:“是不是因为顶梢太高太危险,人们不敢爬到顶梢去,所以每棵柿树顶梢的几个柿子现在还留着?”老农淡淡地说:“我们故意留的。”
故意留下的?我们更不解。
老农笑着说:“人们劳作了一年,收获了小麦、大豆、玉米什么的,可以安心在家里有吃有喝过冬天的生活了,而那些鸟儿也忙了一年了,大雪封山、封了地,它们吃什么?这是俺们留给鸟儿们的果实,也是俺们这地方的风俗,如果谁要把树上的柿子摘光了,那大家就会瞧不起他,怎么和鸟儿争东西吃呢?”
我们一听,全楞了,老农看一眼我们说:“树上留的柿子,我们叫它"老柿’。”
不是摘不到,而是故意留下给鸟儿们吃的,想想我们刚才的匆忙猜测,想想我们给这里人下的“笨”字结论,我们的脸全红了。
眼睛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有许多时候,许多东西需要我们透过心灵去察看。
1.“我们”在伏牛山发现了一个什么奇怪的现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对感到奇怪的'事情的推测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老农的介绍,我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是:(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眼睛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有许多时候,许多东西需要我们透过心灵去察看。”你是怎么理解的?(5分)
七、习作芳草地。(30分)
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请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一、1.B2. 熬粥 侯 鸦 筷 缸 宴 贷 惧 籍 覆 剔
二、1.A2.C
三、1.(1)轻烟散入五侯家 (2)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札扎弄机杼 (3)冷露无声湿桂花
2.(1)通过“我”的动作来写“我”焦急又兴奋的心理。(2)通过“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3)通过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我”盼望母亲快点洗完衣服好带“我”出去的心理。
四、略。
五、1.(1)伦敦 风浪 (2)上帝 (3)20法郎 (4)两、六
2.(1)①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②盼望中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心理感受,令“我”印象深刻,③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给幼小心灵带来的痛苦,令“我”难以忘怀,④母亲忙碌辛劳的身影,也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2)①“光线渐渐暗下去”交代了天色渐晚,②“凉下去沉郁下去”写出了随着希望一点点破灭,“我”的内心越来越惆怅。“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更表现了“我”完全沉浸在伤心失望之中。(3)答案示例一: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的疏忽,又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母亲用话语敷衍孩子,最终没有遵守承诺,是她对孩子感受的疏忽。但从她始终没有拒绝孩子和看到孩子伤心难过时惊惶失措并且道歉,又体现了她对孩子的关爱。答案示例二:这是一位真实感人的母亲,她像大多数母亲一样,为生活而操劳,难免疏忽了孩子的感受,她答应了带孩子去玩,但又被生活琐事牵绊,不能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但即使忙得不可开交,她也没有用呵斥和直接拒绝的方式去伤害孩子,而且对孩子满怀歉意。她的无奈令人心酸,她对孩子的爱又令人感动。
六、1.每一棵树的顶梢,都有五六个又红又大的柿子。2.一是只结了五六个柿子,二是这里的人笨,没法摘到那些柿子。3.一是为这里的鸟留下的过冬的食物,二是这里的风俗。4.眼睛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要用心去细细观察、体会,才能看到事情的本质。
七、略。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26分)
一、选择一个最正确的答案,把字母填在“( )”里。(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渗透(shèn)擦拭(shì) B.癌症(zhèng)效率(lǜ)
C.雏鸟(chú)杜甫(pǔ) D.嚣张(xiāo)疙瘩(gē)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繁星纳米B.慰籍复杂
C.健康怒吼D.拂拭扫荡
3.“痧”字的意思最有可能与下列哪个字的意思相近?( )
A.莎B.沙
C.病D.廖
4.“蓼”字的读音最有可能与下列哪个字的读音相似或相同?( )
A.葵B.栩
C.疹D.廖
5.下面词语中加粗的“疏”和诗句“篱落疏疏一径深”中的“疏”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疏导交通B.志大才疏
C.古书注疏 D.疏密有致
6.下列词语填入句子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
遇到问题我们不能人云亦云做个____________,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思考。
A.变色龙B.百灵鸟
C.应声虫D.哈巴狗
7.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雨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总是迈着缓慢的脚步,姗姗来迟。
B.这是小明第一次到校长办公室,他显得局促不安。
C.运动会上,他一路飞奔,扬长而去,最终获得了金牌。
D.他还是个小孩子,不知天高地厚,经常闯祸。
8.与“松柏穿上了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B.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C.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
D.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9.下列语句与“信息传递改变我们的生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信息传递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吗?
B.难道信息传递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吗?
C.信息传递不会不改变我们的生活。
D.信息传递怎么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呢?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常常表达诗人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丰富的想象。
B.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
C.琥珀是一种化石,它的形成要经历漫长的时间。
D.范仲淹、杜甫、陶渊明、戴望舒都是古代的文人。
11.李奶奶家的小猫找不到了,李奶奶对小林说:“我家刚满三个月的小猫找不到了,希望你和小伙伴们帮我找一找。”小林该怎样向小伙伴们转述李奶奶的话呢?( )
A.我家刚满三个月的小猫找不到了,希望你和小伙伴们帮我找一找。
B.她家刚满三个月的小猫找不到了,希望我和小伙伴们帮她找一找。
C.李奶奶家刚满三个月的小猫找不到了,希望我们帮她找一找。
D.李奶奶家刚满三个月的小猫找不到了,希望你和小伙伴们帮她找一找。
12.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众多的茶树良种中,品质最优、知名度最高的要数“铁观音”了。
②安溪是中国乌龙茶的主产区,种茶历史悠久。
③茶树良种“铁观音”树势不大,枝条披张,叶色深绿,叶质柔软肥厚,芽叶肥壮。
④目前安溪境内的优良茶种有几十种,铁观音、黄旦等都属于全国知名
良种。
⑤安溪境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适宜茶树生长,经过历代茶人的辛勤劳动,选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树良种。
A.②④⑤③① B.④⑤①②③ C.②⑤④①③ D.②①⑤④③
二、看拼音,写词语。(6分)
1.一只狐狸穿过xī shū( )的栅栏,闯入了鸡群中,正在mì shí( )的几只小鸡顿时zāo yāng( )了。
2.在méng lóng( )的月色中,我和妈妈漫步在用téng luó( )等植物zhuāng shì( )起来的花廊下。
三、根据课本内容填空。(8分)
1.“母爱”是冰心的作品的主题之一。她在诗中写道:“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中的风雨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写出了梅花不仅有俏丽的身姿,而且有崇高的精神境界。
3.乡村儿童的生活无忧无虑,右面的插图让你想到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你积累的连续的两句描写乡村儿童生活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44分)
(一)邀请函(10分)
尊敬的家长朋友:
您好!在这繁花盛开、阳光灿烂的夏日,承载着全社会对孩子们的祝福与期待的“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为了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的节日,我校将举行庆“六一”文艺会演。请您暂且放下手头的工作,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我们真诚的邀请。活动安排如下:
为了保证演出顺利进行,请各位家长务必配合做到以下几点:
1.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位家长参加活动。
2.家长请提前10分钟入场(演出时长大约两个小时)。
3.所有家长须凭邀请函入场,并听从班主任的安排,在指定位置观看演出。
4.请家长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来学校。
厦门实验小学
2021年5月20日
1.读邀请函,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4分)
(1)这个邀请函是厦门实验小学发给( )看的。
A.班主任B.学生C.学生家长D.校长
(2)四(2)班小明的家长可以前来观看“六一”文艺会演的时间是( )
A.2021年5月20日B.2021年5月26日
C.2021年5月27日D.2021年5月28日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1)观看会演的当天,家长们9点整才能进入会场。( )
(2)小明的爸爸妈妈只能有一个人去观看会演。( )
(3)家长要带着这封邀请函去观看会演。( )
(4)“六一”文艺会演结束的时间大概是11:30。( )
3.为什么学校要求家长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来学校?请写出两条理由。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水滴”船(14分)
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哺乳动物——鲸。其中,最大的蓝鲸身长约30米,体重可达180多吨,相当于30多头大象的重量。
谁能想到如此庞大的鲸竟是海洋中的游泳健将呢?“海上霸王”虎鲸,每小时可游55千米;上百吨的抹香鲸还是海洋中的潜水冠军呢!另外,鲸还有这样一些本领:能从静止不动,立即达到全速游动,又能马上“刹车”;既能快速下潜,也能快速上浮。这些本领,是一般的舰艇都望尘莫及的。
鲸的体形特殊:硕大的头部,急速收缩的'尾部,前肢变成了鳍,后肢已经退化,整个身体像一颗拉长的“水滴”。这种体形能大大减小水的阻力,十分适合在水中活动。
舰船设计师们由鲸的体形联想到船舶,设计了多种水滴似的鲸形船。以往的一些客轮、货轮的水下部分都是刀形,现在都改成了鲸形,因而加快了航速。
原先有的核潜艇是雪茄形的,现在,出现了一些水滴形的现代化核潜艇。与雪茄形的核潜艇相比,水滴形的核潜艇所受的水的阻力减小了很多,再加上核动力装置,在水下航行时,速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1.根据文章内容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鲸是一种哺乳动物。
B.鲸是鱼类的一种。
C.鲸有蓝鲸、虎鲸、抹香鲸等种类。
D.鲸的体形能大大减小水的阻力,十分适合在水中活动。
2.“这些本领,是一般的舰艇都望尘莫及的。”“这些本领”不包含( )(2分)
A.每小时可游55千米。
B.十分适合在水中活动。
C.既能快速下潜,也能快速上浮。
D.能从静止不动,立即达到全速游动,又能马上“刹车”。
3.下列不属于舰船设计师们设计水滴似的鲸形船的好处的一项是( )(2分)
A.加快航速B.节省材料
C.减小水的阻力D.更加适合在水中活动
4.“最大的蓝鲸身长约30米,体重可达180多吨,相当于30多头大象的重量。”这句话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选择其中的一种说明方法,写出它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再举出两个人们从动物身上获得启发有所发明创造的例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是我最笨的学生(20分)
毕业后我留在北京教书,父亲闲着寂寞,便打电话托我买台电脑,他要和我视频聊天。我笑他,都50多岁的人了,对电脑一窍不通,可得专门请个老师才行。父亲说,几年前你是我的学生,现在让老爸做你的学生好不好?我说那老爸你得认真学,我可没时间手把手教你。父亲呵呵地笑着说,那是当然,我得争取做闺女班里最聪明的学生,就像你给爸爸争了光一样。
以后的每个周末的晚上,我都被老爸叫到电脑前,起初是打长途教他申请了QQ号,然后是终于让他学会了使用视频。到了这一步,父亲就有些懈怠,每天我扯着嗓子教他如何搜索资料、如何盲打、如何储存东西。我觉得自己所费的劲,几乎比教班里最笨的学生还要大,但父亲的电脑知识,却始终停留在开着视频,对着话筒和我呵呵说笑的程度。
父亲似乎对自己的愚笨没有丝毫的察觉,他胖胖的脸在视频的镜头里,始终是心满意足地笑着。我说老爸你要实践啊,只是每个周末听我讲,之后一个星期就再也不摸电脑了,那怎么行?父亲照例在视频里笑开了花,说,老爸其实很聪明的,姑娘你只要有耐心,老爸肯定会进步飞速。我看着每一个指令需要我重复N遍后才会点头的一脸茫然的父亲,突然有点泄气了,想究竟是我这个老师不合格,还是父亲太笨,对这样的知识完全没有学会的细胞?
父亲所谓的进步,也就是到能和我打字聊天为止。此后不管我怎么努力,他都停在原地,再不会前进半步。隔壁的同事每每听到我声嘶力竭地在房间里吼,就知道我准是又在教父亲上网了。有一天,她无意中笑着说,对待笨的学生,冷落有时候比耳提面命地教导更管用,为什么不试试呢?我欣然采纳。
父亲对我的这项政策显然有些不适应,没过一个星期,他就撑不下去了,说姑娘你还是手把手地教教老爸吧,我这么一大把年纪,比不上你们年轻人。后来见我无动于衷,他终于急了,竟然和我开始冷战。我打电话给母亲,让她转告父亲,像他这么笨的学生,我还是第一次碰到,都三个月了,打字还像牛车的速度,照这样下去,我岂不是教他一辈子也教不会?母亲听完我的抱怨,叹口气,小声道:孩子,其实你爸哪有那样笨呀,他只是想多听你说说话罢了,他要是什么都学会了,还怎么能认你做老师?你每次在视频上不耐烦地朝他嚷,他都不急不躁,还笑着听你讲课,如沐春风。他花几千块钱,只是买了个能看见你的模样的电话而已,他这么大年纪了,学会上网又能做什么呢?能和你面对面地聊天,对他来说,就已经是精通电脑了呀!
最笨的那个学生原来是我,笨到和父亲面对面,看见他温柔地冲我笑啊笑,却不知道他心里想着的,只是看看千里之外的我,是不是还好好的,是不是还像他想念我一样,将他放在心里最温暖的地方。
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分)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D.事情发展的顺序
2.父亲有些“懈怠”的原因是什么?( )(2分)
A.父亲年纪大了,学电脑费劲。
B.“我”抱怨父亲笨,使他学电脑的兴趣大减。
C.“我”都是扯着嗓子教他的,让他不爱学。
D.父亲有意“懈怠”,好多些机会与“我”交流。
3.第五自然段中的“这项政策”指的是( )(2分)
A.手把手教父亲学电脑。
B.父亲学会了使用视频。
C.“我”冷落了父亲一段时间,不再教他学电脑。
D.父亲懂得如何搜索资料、如何盲打、如何储存东西。
4.下面哪句话为第五自然段中的“他花几千块钱,只是买了个能看见你的模样的电话而已”作铺垫?( )(2分)
A.到了这一步,父亲就有些懈怠。
B.父亲所谓的进步,也就是到能和我打字聊天为止。
C.我觉得自己所费的劲,几乎比教班里最笨的学生还要大。
D.父亲说,几年前你是我的学生,现在让老爸做你的学生好不好?
5.文章的题目是“你是我最笨的学生”,为什么“我”却说“最笨的那个学生原来是我”?(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主要写“我”与“父亲”之间的事,但作者又安排了“母亲”这一人物出现,你觉得有必要吗?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父亲?请联系本文内容简要写下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习作表达(30分)
题目:特别的______________
我们的生活中一定有很多特别的东西:一次特别的发现,一种特别的动物,一次特别的作业,一件特别的礼物,一次特别的比赛……请你选择一种写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书写工整。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
一、1.C 2.B 3.C 4.D 5.D 6.C
7.C 8.A 9.C 10.D 11.C 12.C
二、1.稀疏觅食遭殃2.朦胧藤萝装饰
三、1.鸟儿躲到它的巢里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2.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3.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示例: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一)1.(1)C (2)D
2.(1)× (2)× (3)√ (4)×
3.示例:低碳环保,避免拥堵。
(二)1.B 2.B 3.B
4.列数字、作比较。示例: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蓝鲸体形庞大的特点。
5.示例:人们从蝙蝠身上获得启发,发明了雷达。人们从鲨鱼身上获得启发,发明了鲨鱼皮泳衣。
(三)1.D 2.D 3.C 4.A
5.因为“我”和父亲面对面,看见他温柔地冲“我”笑啊笑,却不知道父亲的“笨”其实就是想借助学电脑关心“我”,把“我”放在心里最温暖的地方。
6.有必要。本文借母亲之口把父亲学电脑的真实想法告诉了“我”,既真实可信,又使文章曲折生动,跌宕起伏。
7.关爱女儿:想通过学电脑关心远在北京的“我”;
和蔼慈祥:无论“我”怎么对待“父亲”,他都是对“我”笑呵呵的,一点都没有生气。
第三部分:习作表达(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