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ne: Email:

李白5首经典诗作: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024-12-21 19:47:00 48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朝时期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仙”。他出生于公元701年,逝世于762年,享年61岁。其出生地存在不同说法,一说生于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青莲镇,另一说则认为出生于西域碎叶,而祖籍为陇西成纪。

李白的家庭背景并不明晰,有记载推测其可能出身于商人家庭,若如此,这或使他年轻时有机会接受良好教育,并得以游历四方,广泛接触各类文化艺术。此外,也有推测认为李白曾教授剑术,但并无确凿史实证明其曾开设武馆以此为生活来源之一 。

在文学成就方面,李白以豪放不羁的性格和非凡艺术才华著称。他的诗歌既反映当时社会风貌与个人情感,更体现出对自由、理想及人性解放的追求。如《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强烈自信与乐观精神;《行路难·其一》里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展现面对困难不屈服的决心 。

李白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他曾获唐玄宗李隆基高度赏识,担任翰林供奉,却因不愿向权贵妥协而被赐金放还。此后,又历经安史之乱期间的流亡与贫困,这些经历深刻影响其创作思想,使作品更显深邃动人 。

在本文李白的五首诗作中,《望天门山》以自然景物为主,通过天门山与长江的壮丽结合,描绘出雄浑辽阔的意境,流露出诗人青春年少时的豪情壮志和对未来的憧憬。《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则以清丽的语言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独坐敬亭山》是一首表现孤独情感的小诗,通过寂静的自然景象,烘托诗人孤高倔强的性格。《送友人》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表现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最后,《春夜洛城闻笛》则以夜晚的笛声为线索,唤起诗人的思乡情怀。

01《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是李白于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的一首七绝诗。当时25岁的李白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之际,离开故乡四川后开始漫游生活,途经安徽当涂的天门山。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境内的长江两岸,东为东梁山(又称博望山),西为西梁山(又称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故而得名“天门”。

李白乘船顺流而下,初次目睹天门山的壮丽景色,便被其雄伟壮观所深深吸引。在古代,天门山不仅是重要的地理地标,更是军事战略要地,历史上多次成为南北对峙的战场。此地大自然的雄浑力量与人类历史的厚重在此交融,激发了李白的创作灵感,促使他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望天门山》全诗四句,意境开阔,气势磅礴。诗题中的“望”字,点明诗人是在船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诗中通过描绘天门山的雄伟和长江的浩渺,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天门中断楚江开”此句以“中断”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天门山将楚江一分为二的壮观画面,仿佛楚江以其巨大力量冲破天门山,造就了这一天然门户。“楚江”即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因天门山一带在战国时期属楚国而得名。“开”字的运用,不仅明确了山与水的关系,更赋予江水以冲破一切阻碍的生命力。

“碧水东流至此回”进一步描述江水的流动,原本东流的江水在天门山处转折回旋。“回”字既展现了江水的动态美,又暗示了地形对江水流向的影响。虽有版本写作“直北回”,但据实地考察,江水在西梁山下形成大回流,“至此回”更符合实际情况。

“两岸青山相对出”“相对出”三字巧妙地将原本静止的青山赋予了动态美。若站在岸上固定点望天门山,会有“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而舟行江上时,随着船只前行,远处青山逐渐映入眼帘,仿佛从水中“出”来,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生动地展现了诗人行舟时的独特视角和奇妙感受。

“孤帆一片日边来”此句描绘了一艘孤帆从远方太阳升起之处缓缓驶来的景象,“日边来”不仅体现孤帆的来处之远,更寓含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诗人站在船上,望着远方孤帆,似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充满希望,同时也为全诗增添了悠远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时间与空间的无限延伸。从文学表达的角度来看,“孤帆”与“一片”的搭配,并非简单的词语重复,而是通过这种看似重复的意象叠加,更加强化了画面的孤独感与悠远意境,是诗歌意象营造和情感表达的一种独特手法。

0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被贬官至龙标(今湖南洪江)而作的抒情诗。据史料记载,此诗约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或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因其“不护细行”,即生活小节不够检点,而非重大罪行。这一贬谪对其职业生涯和个人命运影响深远,也引发了李白的深切同情与关切。

李白与王昌龄皆为唐代著名诗人,交情深厚。李白在扬州得知王昌龄被贬消息后,心潮起伏,遂作此诗寄给王昌龄,以表慰问与支持。诗题中“左迁”意为贬官,因古代以右为尊,左为卑。“龙标”则是王昌龄被贬之地的代称,古人常以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人。

此诗通过景物描写,借明月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及关切安慰之情。全诗四句,语言凝练,情感丰富。

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描绘暮春之景,柳絮飘尽,杜鹃哀啼。“杨花”象征离别漂泊,“子规”啼声凄凉哀怨,既点明季节,又营造悲凉氛围,隐喻王昌龄的不幸命运与艰难旅程。

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被贬之事,“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位于今湖南西部,此地荒僻。此句体现了贬谪之路的漫长艰辛,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担忧牵挂。

第三句“我寄愁心与明月”乃全诗核心,诗人将愁心托付给明月,盼其随风伴友人至夜郎西。“明月”在传统文化中象征思念团圆,诗人借此意象赋予其人性化特点,使其成为情感寄托与连接两地的纽带,足见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末句“随君直到夜郎西”进一步深化情感,表达对友人的无限牵挂。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此处“夜郎西”指以湖南沅陵的夜郎县为参照的西边方向,即龙标县。诗人借明月陪伴,让思念之情伴友人抵达目的地,体现关怀与美好祝愿。

03《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是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其创作时间存在争议。据詹锳《李白诗文系年》,此诗可能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李白南下宣城,行前在《寄从弟宣州长史昭》中写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表明李白曾受邀前往宣城。

不过,也有人认为该诗更可能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此时李白61岁左右,经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蒙冤被囚禁及带罪流放后,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彼时的他,没了昔日友朋如云的热闹,独自步履蹒跚地登上敬亭山,触景生情,伤感孤独之情油然而生,遂吟出此千古绝唱。

无论创作时间为何,《独坐敬亭山》无疑反映了李白政途失意后的心境变化。自十年前被赐金放还,他长期漂泊,饱尝人间辛酸,看透世态炎凉,对现实不满与孤寂之感日增。尽管如此,其傲岸倔强性格未改,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疲惫的他需寻慰藉,于是游历名山大川,在敬亭山等自然美景中寻找安慰与寄托。

《独坐敬亭山》不只是描绘自然景色的小诗,更是李白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全诗仅四句二十字,简洁明快却蕴含深刻情感与哲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描绘眼前群鸟飞离、孤云飘走之景,实则巧用以动衬静手法,强调出绝对的寂静。“尽”字既表鸟儿消失,又暗示诗人内心空虚;“闲”字描绘孤云悠然自在的状态,既突出离去过程,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也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内心的闲适,与自身孤独寂寞形成鲜明对比。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笔锋一转,将敬亭山拟人化,赋予其生命,似其能理解诗人心情并愿与之相伴。此句不仅体现对自然美景的喜爱,更传达出超越时空的情感交流。诗人与敬亭山似有特殊默契,彼此注视不厌,这种关系弥补了他在尘世中的缺失。正因为世间万物渐离自己,诗人愈发珍惜与敬亭山的情谊。

04《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是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其具体创作时间和地点存在不同说法。安旗在《李白全诗编年注释》中推测此诗题可能是后人所加,并认为诗中所涉送别之地应在南阳,进而将此诗创作时间定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而郁贤皓则认为该诗可能作于玄宗天宝六载(747年),地点在金陵。此外,也有观点认为地点可能是安徽宣城市的别士桥附近 。

尽管创作时间和地点存在争议,但无疑《送友人》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它既展现了李白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也反映出唐代社会人们对离别的普遍情感。在交通不便的当时,一次离别常意味着长时间甚至永别,送别之情因而尤为浓烈。李白借此诗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的复杂心情,既有不舍又含祝福,体现其对友情的珍视 。

诗歌开篇“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出一幅美丽自然画卷,青翠山峦横卧北郭之外,清澈河水环绕东城。这两句既点明告别地点,又以对偶增强韵律美感。“横”字显青山静态美,“绕”字绘白水动态美,色彩鲜明,给人视觉享受。此景物描写不仅作背景铺垫,更隐含诗人对友人的祝福与期待:愿其前路如这山水般开阔明朗 。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两句,直接抒发诗人对友人踏上漫长旅程的担忧牵挂。以“孤蓬”喻友人,形象传达其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孤蓬”在古典文学中常形容游子,因其干枯易被风吹走,象征人生无常。“万里征”则强调旅途遥远,表达诗人对友人未来命运的关注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全诗亮点之一。上句以“浮云”比游子心境,暗示行踪不定、随遇而安;下句以“落日”表老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夕阳西下的景象美丽中略带哀愁,似在诉说离别不舍。这两句对仗工整,意象丰富,情景交融,达到很高艺术效果,正如评论家所说:“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

最后两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生动刻画告别场景。“挥手”这一动作描写直观有力,既显诗人内心不舍,又现其豁达性格。“萧萧班马鸣”更是妙笔,借马匹嘶鸣声衬托离别氛围,让画面更立体生动。“班马”指离群之马,即载友人远行之马,马尚不舍,人更情重。结尾未过分渲染悲伤,给人开阔之感,让人感受到诗人虽不舍却希望友人勇敢面对未来的积极心态 。

05《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是李白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或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游历洛阳时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不过其具体创作时间并无确凿定论。当时的洛阳作为唐朝的东都,繁华程度与长安不相上下。李白客居于此,或许在客栈休息时,偶然听到远处传来的笛声,触动了他的思乡之情,进而激发了创作灵感。

洛阳在唐代是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交通枢纽,众多文人墨客在此停留居住。对于李白这样的游子而言,洛阳虽充满机遇,但也极易引发思乡之情。尤其是在夜晚,白日喧嚣渐息,四周安静下来,细微的声音便能触动人心底深处的情感。而那个夜晚不知何处传来的笛声,恰到好处地唤起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怀念。

《春夜洛城闻笛》紧扣“闻”字,通过描写诗人听到笛声的感受,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诗的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以猜测性问句开篇,既点明笛声来源不明,又突出“暗”字,暗示笛声在夜间悄然传来,给人神秘之感。这里的“暗”既指夜晚,又表示笛声来得突然且无声无息,似专为远离家乡的人而响。

第二句“散入春风满洛城”,运用夸张手法描绘笛声随春风扩散,传遍洛阳城。“散”字不仅描述了笛声的扩散过程,还赋予其无形的力量,使笛声仿佛有了生命,能在风中自由穿梭,让读者感受到笛声强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是全诗关键。“折柳”既是曲名,更是象征,代表着古代送别时折柳相赠的习俗。因柳树谐音“留”,折柳寓意挽留不舍。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自然联想到离别场景,进而引发思乡之情,“折柳”二字也增添了诗歌的凄美情感色彩。

最后一句“何人不起故园情”,是情感的升华。诗人以反问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并推己及人,认为听到此曲的人都会产生共鸣。这种情感共鸣使诗歌超越个人情感表达,具有普遍意义,更能引起众多游子的共鸣 。

选择样式

选择布局
选择颜色
选择背景
选择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