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身世卑微,才情却高远不凡,竟能令贵妃亲自为他磨墨、力士脱靴。这种耸人听闻的情节,着实让人好奇李白究竟有何样的魅力,能够在宫廷中引起如此轰动?是他的诗才超凡,还是背后隐藏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奇事?
701年农历正月初一,李白出生在锦州一户书香门第之家。他的父亲李客早逝,母亲抚养他长大。5岁那年,李白已经能够通读《六甲秘籍》,展现出惊人的记忆力与理解能力。
每到这个时候,李白总是会坐在案前,一字一句地朗读着,然后凭借敏锐的头脑将其牢记。有时甚至会在睡梦中呢喃这些文字。李白的母亲见状欣喜不已,更加悉心照拂这个聪慧的孩子。
10岁时,他便能背诵典籍,写就美妙绝伦的文章。这些文章词藻华美、结构严谨,让李白的老师和母亲看后赞叹不已。李白的母亲心中泛起一丝骄傲和欣慰。这样聪慧异常、神童般的少年,让亲朋邻里都夸赞不已。甚至传到几里开外,人们都称赞“李家出了个神童,前途不可限量啊!”
15岁那年,李白开始涉猎文学创作,他仿效古人的格律,写就了自己的初试锄头。这些诗词朴实无华,却透露出非同一般的才华。李白把自己的作品拿给老师看时,老师赞叹连连,老师如此称赞,让还在意气风发年岁的李白倍感自豪与得意。
18岁时,他放下 挥毫,开始了云游四方的生活,希望通过这些阅历,开拓自己的视野。从此,他浪迹天涯,归来仍少年。这些游历丰富了李白的生活见闻,让他在之后的创作中能融汇东西方的精髓。
李白游历多地后,终于在27岁那年,娶得一位才貌双全的佳人。新婚之夜,李白抚着妻子如云的秀发,在她耳边低声诵读自己的情诗。妻子羞红了脸,轻轻推开李白的胸膛。这一刻,李白倍感人生圆满,对未来更加充满憧憬与热忱。
730年,步入而立之年的李白,渴望通过自己的文采功名,来彰显家族荣光。当时的李白虽在民间小有名气,却没有真正的官职。于是,他在妻子的鼓励下,撰写了一封信函,表达了自己进入仕途,献身国家的愿望。李白在信中自傲地写下自己过人的学识和文采,信心满满地寄到了安陆州,等待官府的回信。
然而令李白失望的是,这封令他倾注全部心血的信函,最终石沉大海,毫无回音。这封信最终获得的是安陆州长官裴充。裴充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客,当他拆开信封,快速浏览后,眉头深锁。他认为李白在信中有点妄自尊大和狂妄,很快就让手下销毁了这封信。
李白在家中焦虑地等待多日,也不见回音。终于,一个月过去,李白忍不住亲自来到裴充面前质问。裴充冷眼看着李白,说自己从未收到其来信。李白难堪至极,只得黯然离去。
于是,李白再次受挫,他不甘心地离开安陆州,寻找下一个机会。这一次的打击让骄傲的他耿耿于怀。他在夜深人静时,望着窗外的明月出神。“
在几次自荐无果后,李白意识到,自己必须换种方式,争取推动自己进入仕途。于是,他加入了道教修行的行列。李白通过结交道家弟子,接触到了更高层的人际关系。起初,他对这些虚与委蛇的社交很不适应,但为了抓住机会,李白还是忍耐下来。
其中,最关键的一位,便是玉真公主。玉真公主是唐明皇的同父异母的妹妹,她从小就聪明过人、见多识广。当她第一次见到李白时,就被他桀骜不驯的个性所吸引。李白并不像寻常读书人那般谦和有礼,而是不拘小节、张扬跋扈。这与玉真公主开明的性格不谋而合。
之后,在两人交谈后,玉真公主更加欣赏李白的不羁与奇才。她发现李白还具有惊人的文采,遂决定将他引荐给皇上李隆基。起初李白有些不敢置信,但很快便欣喜若狂。在玉真公主的再三推荐下,唐明皇终于召见了李白。
果然,李白独特的气质和过人的才能,很快博得了李隆基欣赏。“好个李白!真是上天的宠儿!”李隆基赞叹道。于是,在734年,李白如愿以偿地进入翰林院任职,开始在朝堂间崭露头角。
入朝后,桀骜不驯的李白并没有收敛自己的个性,反而在长生殿中放浪形骸、纵情声色。他整日借着酒意,在一众文臣武将面前吟诵诗歌,大放厥词。李白的奇行引来朝中人侧目或欣赏或不屑,然而他全然不在乎这些视线。
有时醉意上头,李白甚至直接在长生殿中酣睡,丝毫不避忌威严的皇上李隆基。身着朱红龙袍的李隆基看到这番景象,不但没有发怒,反而投以宽容的目光。他欣赏李白桀骜不驯的个性,将其视为难得的文人奇行。
于是,李白得寸进尺,继续卖弄自己。一日,他喝得酩酊大醉,在长生殿前不慎跌倒。身着华丽龟袍的李隆基此时正携杨贵妃欣赏景色。看到李白痛苦地呻吟,李隆基心血来潮,想让李白即兴赋诗。
李白却心生一计,他让随行的力士为他脱鞋。这名力士平日很是骄横,李白这是有意刁难他。力士难堪至极,却不敢违背皇命,只得轻手轻脚为李白除鞋。李白这才心满意足,他又让杨贵妃为自己研墨,这才挥毫泼墨,写就《清平调》。其中“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句子,更是脍炙人口,为后人所传颂。
醉卧长生殿,令力士脱鞋,贵妃研墨。仅凭一张嘴,一支笔,李白便能做到这等奇事,看来他的手段着实高明。
尽管李白在翰林院任职期间,受到唐明皇的宠信,但他放浪形骸、我行我素的个性,也招来了许多嫉视。朝中小人看他横行天下,心有不甘。他们暗地里聚在一起,商量对付李白的办法。
终于,蛊惑唐明皇宠信的高力士找到了破绽。原来当年李白让高力士在众目睽睽下脱鞋的丑事至今让高力士难忘。他将这个事情告诉唐明皇,并夸大其词蔑视皇权。李隆基听后稍稍变了脸色。
此后,朝中小人继续密谋诽谤李白。有人说李白平日没有大臣的容貌,有人说李白醉卧朝堂有损皇权威。这些流言渐渐地也影响了李隆基对李白的态度。他不再像从前那般宽容,而是变得若有所思。
在几次谮言后,744年秋天,李白终于感到大势已去。他带着皇上赐予的厚重离职金,愤然离开长安。明面上他高昂着头颅,实则内心却十分失意。
离开长安后,李白仿佛迷失了方向。他不知下一步该何去何从,只得漫无目的地游荡。直到有一日,在洛阳无意间结识了杜甫。二人一见如故,话说甚欢。李白将自己失意离京一事说了,杜甫闻后叹息不已。
从此,李白与杜甫成了知心好友。两人俱有高度,却也同病相怜。他们一起游历名山大川,吟詠怀古。李白偶尔也会把肚子里的酒一股脑喷到杜甫脸上,引来二人一阵大笑。然而这快乐的日子并不长久,转瞬杜甫也要离去。
744年冬天,李杜依依惜别。临行时,杜甫拥抱李白说:“我祝你早日再度飞黄腾达!”李白笑而不语。望着杜甫渐行渐远的背影,他不禁又回忆起当年离开长安时的情形。转身,便只余自己一人独自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