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ne: Email:

吉林大学官网网站

2023-11-27 19:55:31 58 吉林大学官网网站

官方网站:http://zsb.jlu.edu.cn https://www.jlu.edu.cn/

吉大简介

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学校始建于1946年,1960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1984年成为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学之一,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首批“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始终秉持“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坚持以“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创新兴校、开放活校、文化荣校”为发展战略,努力建设成为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高质量社会服务、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先进文化引领的重要基地;成为让学生全面发展、让教职工引以自豪、让社会高度赞誉、让世界广泛认同的大学。到建校100周年时,努力把吉林大学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下设52个教学单位,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3大学科门类;有本科专业14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8个,新兴交叉学科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8个。19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其中5个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1‰。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任教师6396人,其中教授2502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7人,外聘杰出教授40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3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6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入选专家152人。

学校现有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4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1个,其他行业部委重点实验室24个。学校承担了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产出了一批产业化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成果。

学校已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在籍学生76030人(全日制72584人、非全日制3446人),其中预科生149人,本科生41945人,硕士生22930人(全日制19969人、非全日制2961人),博士生9985人(全日制9500人、非全日制485人),留学生1018人。

学校聚焦世界名校合作,逐步完善全球合作网络,目前已经与42个国家和地区的307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排名世界前100名的50所,前200名的69所。学校与12个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建了44个中外合作平台。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735.79万平方米(其中珠海研究院150.3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83.95万平方米。学校在珠海市建有珠海研究院,占地面积150.35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各类藏书802.42万册,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东北地区中心,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项目成员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东北区域中心。

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吉林大学将努力做到在关心国家命运、服务国家战略上有所作为,让党和国家满意;在勇担社会责任、满足社会对优质高等教育不断提高的要求上有所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在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学校广大师生员工根本利益上有所建树,让广大师生员工满意。

(校长办公室数据截止日期:2023年10月31日)

学校标识
历史沿革

吉林大学于2000年6月12日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而成。2004年8月29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转隶并入吉林大学。合并前的六所学校,都有着光荣的历史。

原吉林大学,是建国后由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它的前身是东北行政学院。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培养建立巩固的东北革命根据地和迎接新中国诞生所需的革命干部和专业人才,1946年10月5日,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解放区首府哈尔滨市建立东北行政学院。首任院长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林枫兼任。

1948年5月,东北行政学院与哈尔滨大学合并,改名为东北科学院。哈尔滨大学原是一所私立学校,1946年9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接收后改为公立大学,成为我党领导下的一所比较正规的高等学校。

1948年11月,东北科学院南迁至沈阳,复名为东北行政学院。1950年3月,东北行政学院更名为东北人民大学,成为培养财经政法方面专门人才的正规大学。同年9月,学校迁至长春。

1951年8月,著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东北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吕振羽来校任校长兼党委书记。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国家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院校中抽调出一批知名学者,充实学校的师资队伍,加强了学校的实力,东北人民大学成为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1955年5月,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匡亚明来校任校长兼党委书记。同年9月,匡亚明校长提出了学校要形成和发扬“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空气;高度的社会主义学术空气;高度的社会主义文明空气;高度的社会主义体育文娱空气”。这“四种空气”成为鼓舞全校师生员工前进的精神动力。

1958年8月,东北人民大学划归吉林省领导,更名为吉林大学。

1960年,国家正式批准吉林大学为重点综合性大学。

1978年,著名的教育家、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敖庆出任校长。1979年,唐敖庆校长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全面论述把重点大学建设成为教育与科研“两个中心”,成为新时期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1984年8月,学校成为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1985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建站单位之一。

1995年9月,学校顺利通过 “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的高校之一。

至2000年6月合校前,历经了50余年发展和建设的吉林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取得了许多重大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是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原吉林工业大学的前身是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

为适应东北工业发展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兴建对专门人才的需要,经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国家高等教育部共同协商一致同意,将华中工学院的汽车及内燃机专业、交通大学和山东工学院的汽车专业调整出来进行合并,在长春成立汽车拖拉机学院。首任院长由第一汽车制造厂厂长饶斌兼任。1955年9月26日,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举行开学典礼,正式宣告学院成立。

1958年11月,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下放由吉林省领导,更名为吉林工业大学。

1960年,学校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

1983年10月,学校第七次党代会提出把学校办成理、工、管相结合的国内一流水平大学的新时期发展目标。

1997年11月,国家正式批准学校“211工程”建设可行性报告,吉林工业大学成为首批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1998年9月,学校成为教育部直属院校。

至2000年6月合校前,学校经历了40余年的风雨历程,已发展成为以汽车、农机为优势和特色工、管、理、文相结合的多学科全国重点大学,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和机械工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

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的前身是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

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决定在医务训练队基础上筹建卫生学校。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师诺尔曼•白求恩直接参与了学校的创建工作。1939年9月18日,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在河北省唐县牛眼沟村正式成立。首任校长江一真。

1940年1月,为了学习和纪念白求恩,学校更名为白求恩学校。

1945年10月,学校奉命迁至张家口。1946年6月,白求恩学校与张家口医学院合并,命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

1948年,学校移驻石家庄,与北方大学医学院合并,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医科大学。1949年,学校迁至天津市,与天津陆军总医院合组为天津军医大学。1951年,学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

1954年2月,第一、第三军医大学合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后迁往长春。

1958年6月,第一军医大学移交地方领导,定名为长春医学院。1959年6月,学校更名为吉林医科大学。1978年,恢复白求恩医科大学校名。

1984年10月,学校召开第四届党代会,确定了学校现代化医科大学的发展方向。

至2000年6月合校前,这所创建于抗日烽火中学校,历经了60余年的发展和建设,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造就了许多著名的医学专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原长春科技大学的前身是东北地质专科学校。

新中国建立之初,地质技术干部奇缺。为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决定成立地质专业学校。1951年12月1日,东北地质专科学校正式成立。首任校长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兼任。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以东北地质专科学校为基础,由山东大学地质矿物学系、东北工学院长春分院地质系和物理系的一部分,合并组成东北地质学院。

1957年1月,东北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地质勘探学院。1958年12月,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

1979年2月,教育部决定长春地质学院列为全国重点高校。

1984年5月,学院召开第八届党代会,提出了建设以地学为中心,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发展边缘新兴学科的综合性地质大学的发展目标。

1996年12月,长春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1997年3月,长春地质学校正式并入长春科技大学。

至2000年6月合校前,学校经过近50年的建设和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矿产资源普查、勘探、开采、保护和综合利用方面的人才,并丰富了我国地球科学的理论研究。

原长春邮电学院的前身是东北邮电学校。

为支援解放战争,加速恢复与建设东北解放区邮电通信,1947年3月10日,东北邮电管理总局根据中央指示,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创建了东北邮电学校。首任校长由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局长陈先舟兼任。

1947年冬,学校迁到哈尔滨。1948年10月,又奉命迁至长春。1953年4月,更名为长春邮电学校。1955年4月,改名为邮电部长春电信学校。

1960年4月,邮电部决定在长春电信学校的基础上成立长春邮电学院。

1963年至1973年期间,学校几易校名。1963年9月,复名为长春邮电学校;1969年7月,改名为吉林省邮电学校;1973年3月,再次更名为长春电信学校;1973年7月,复名为长春邮电学校。

1979年1月,长春邮电学校改建为长春邮电学院,实行地方与邮电部双重领导。

1990年10月,学院召开第四次党代会,为学院实施和完善以教学为中心,教科产三结合的办学模式,促进学院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保障。

至2000年6月合校前,这所作为我国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信息通信类工科高等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信息通信类人才。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几经改建而来,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清朝末期开办的北洋马医学堂。

甲午战争失败后,清王朝日渐衰落,不得不“变法”立新,兴办洋务,建立学堂。1904年12月1日,北洋马医学堂在河北保定正式成立。1912年,由民国政府接管,改名为陆军兽医学校,后迁至北平。“九•一八”事变后,学校为躲避日机轰炸,几经辗转,于1938年迁至贵州安顺。

1949年秋,学校师生审时度势,拒不执行南京方面搬迁命令,保护学校财产未受损失。11月,安顺解放,学校改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兽医学校。中央军委确定安顺兽医学校员工为起义人员。1951年10月,学校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兽医学校。1952年1月,学校由贵州安顺迁至长春。

195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兽医学校与解放军第一、第三、第四兽医学校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首任校长由总后兽医局副局长任抟九兼任。

1956年7月,学校移交农垦部,改名为长春畜牧兽医大学。1958年5月,改名为长春农学院。1958年至1959年期间,长春农学院、北安农学院和长春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相继并入。1959年6月,改名为吉林农业大学。

1962年1月,学校交还军队,复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

1992年8月,学校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牧大学。

1999年4月,学校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

2003年11月,学校移交地方。

至2004年8月并入吉林大学前,学校见证了百年的沧桑岁月,成为了一所以军事兽医教育和军事后勤教育为特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军事后勤人才的高等军事学校。

领导机构

党委

书 记:姜治莹

副书记:张 希

常务副书记:冯正玉

副书记:王利锋 韩喜平

常 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琰铭 王利锋 冯正玉 边 铁 李洪明

张 希 张国兴 赵宏伟 赵国庆 姜治莹

韩喜平 蔡立东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世海 于吉红 马琰铭 王利锋 王国强

代 磊 冯正玉 边 铁 吕国悦 齐晓亮

李尚昆 李洪明 杨 洲 张 希 张 杰

张 然 张广翠 张贤明 张国兴 张福贵

郑伟涛 赵宏伟 赵国庆 姜治莹 姚毓春

常 毅 韩喜平 蔡立东



行政

校 长:张 希

 

常务副校长:蔡立东

副校长:王利锋 赵国庆 边 铁 

    赵宏伟 马琰铭 张国兴

 

纪委

书 记:

副书记:丁世海 王 飞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世海 王 飞 史成刚 冉 丹 宁德宽

刘 铁 刘昌松 刘岩峰 刘晓昌 刘雪峰

闫国生 陈希贵 苗艺璇 郑 爽 屈英和

宫皓宇 黄 河 


现任领导


原长春科技大学历任主要校领导

【历任校长】

东北地质专科学校

校长

李四光

1951.08—1952.10

东北地质学院

院长

文士祯

1952.10—1954.08

东北地质学院

代院长

汪小川

1954.09—1955.06

东北地质学院

代院长

汪小川

1955.06—1956.08

东北地质学院

代院长

喻德渊

1956.08—1957

长春地质勘探学院

代院长

喻德渊

1957—1958.12

长春地质学院

代院长

喻德渊

1959.01—1962.11

长春地质学院

院长

喻德渊

1962.12—1966

长春地质学院

革委会主任

金九思

1969.01—1970.08

长春地质学院

革委会主任

张 德

1970.09—1972.07

长春地质学院

革委会主任

杨 岚

1972.07—1973.04

长春地质学院

革委会主任

方欣甫

1973.04—1976.08

长春地质学院

革委会主任

陆 锦

1976.08—1977.10

长春地质学院

院长

董申保

1978.04—1984.01

长春地质学院

院长

张贻侠

1984.01—1992.10

长春地质学院

院长

孙运生

1992.11—1997.02

长春科技大学

校长

孙运生

1997.02—2000.06

【历任党委书记】

东北地质学院

总支书记

郭思敬

1952.11—1953.02

东北地质学院

总支书记

文士祯

1953.02—1954.11

东北地质学院

党委书记

汪小川

1954.11—1956.08

东北地质学院

党委书记

郭思敬

1956.08—1957.10

长春地质勘探学院

党委书记

李一平

1957.10—1958

长春地质学院

党委书记

李一平

1958—1961.06

长春地质学院

党委书记

郭思敬

1961.06—1966

长春地质学院

党委书记

张 德

1971.05—1972.07

长春地质学院

党委副书记

杨 岚

1972.07—1973.04

长春地质学院

党委副书记

方欣甫

1973.04—1976.08

长春地质学院

党委书记

陆 锦

1976.08—1977.10

长春地质学院

党委书记

陈静波

1977.10—1980.07

长春地质学院

党委书记

郭思敬

1980.07—1984.01

长春地质学院

党委书记

张贻侠

1984.01—1985.10

长春地质学院

党委书记

韩淑芝

1985.11—1991.08

长春地质学院

党委书记

杨继笑

1991.08—1994.04

长春地质学院

党委书记

杜长龄

1994.04—1997.02

长春科技大学

党委书记

孙运生

1997.02—2000.06

 

专业设置
学科建设
优秀人才
办学条件
主要科技产业
校园导游

吉林大学坐落于文化名城——吉林省省会长春市。

长春市街道宽敞,空气清新,一座座高大的建筑物映衬在茫茫林海中,被誉为“森林中的城市”。夏天,柳暗花明,气候清爽宜人;冬天,玉树银花,景色奇妙动人,而完善的采暖设备却使室内温暖如春。

吉林大学现有6个校区7个校园,分布在长春市的不同方位。校园内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文化气息浓厚;不同校区内建筑风格各异,典雅别致。无论是阳春、盛夏、金秋、寒冬,吉林大学都是师生读书学习、科学研究的好地方。

     

     

     

     

吉林大学机构设置

为了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学校机关整体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经吉林大学2020年第23次校长办公会议和中共吉林大学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会第146次会议研究决定,对学校机关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本次调整,重新确定了学校管理、服务及业务机构的分类方式,共分为6大类:党政职能部门、直属管理机构、群团组织、派出机构、直属服务机构、直属业务机构。其中,党政职能部门、直属管理机构和群团组织作为学校机关机构的组成部门。

调整后,学校共设置机关机构40个,其中,党政职能部门23个、直属管理机构14个、群团组织3个;设置派出机构6个、直属服务机构8个、直属业务机构5个。

一、党政职能部门

(一)党委职能部门

1.党委办公室 保密工作办公室     理事会办公室

党委督查室

2.学校纪检监察机构

3.党委巡视工作办公室

4.党委信访工作办公室、信访工作办公室

5.党委组织部  党校办公室(社会主义学院办公室)    机关党委 党代表联络办公室

6.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大学文化建设办公室     电视台

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校报编辑部

7.党委统战部

8.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武装部、学生工作处

学生公寓管理与服务中心

学生资助中心

北区、东区、西区学生办公室

(二)行政职能部门

1.校长办公室

行政服务中心

学校督查室

2.发展规划处

3.研究生院

学位办公室

研究生培养办公室

研究生管理办公室     研究生工作部

研究生综合办公室

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4.教务处 创新创业教育学院

本科生招生办公室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办公室

教育技术中心

5.科研院

科技管理办公室

科技开发办公室(国内合作处)

先进技术研究院

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公室(地质调查研究院、矿产资源研究院)

科学技术协会秘书处办公室

北区、东区、西区科技办公室

6.社会科学研究院

7.人力资源处 党委教师工作部    党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博士后工作办公室

8.人才工作办公室、党委人才工作办公室

9.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港澳台办公室    国际汉语教育东北基地

10.财务处

北区、东区、西区财务办公室

11.审计处 经费监管办公室

12.资产管理处

13.实验室管理处

环境保护工作办公室

14.后勤处

房产管理办公室

节能办公室

北区、东区、西区后勤服务办公室

15.保卫处、党委保卫部     综合治理办公室      610办公室

新民、朝阳、东区、西区、南湖保卫办公室

16.离退休工作处

前卫、新民、朝阳、东区、西区、南湖离退休办公室

二、直属管理机构

1.政策与法规办公室

2.基础设施建设办公室

3.经营性资产改革和管理办公室、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科技园办公室

4.校友和基金工作办公室 校友总会秘书处     教育基金会秘书处

5.附属学校管理办公室

6.考试中心

7.招标与采购管理中心

8.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

9.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10.大数据和网络管理中心

校园卡服务中心

11.档案馆

校史馆

黄大年纪念馆

12.国际教育学院

13.继续教育管理办公室

14.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三、群团组织

1.工会

扶贫工作办公室

2.妇委会

3.团委

四、派出机构

1.白求恩医学部

综合办公室

医院管理处

医学教育办公室

医学研究生办公室

医学学科建设与科研办公室

医学教育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

2.北区事务办公室

3.东区事务办公室

4.南湖事务办公室

5.西区事务办公室

6.珠海研究院

五、直属服务机构

1.图书馆

2.校医院

3.后勤服务集团

4.兴城教学基地

5.农业实验基地

6.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7.地质博物馆

8.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

六、直属业务机构

1.自然科学学报编辑部

2.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

3.综合极端条件高压科学中心

4.测试科学实验中心

5.国际仿生工程学会秘书处办公室


院系设置


哲学社会学院

College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组建于 1995 年,是在原哲学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学院概况

 

回顾哲学社会学院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时期:

(一)哲学系创建时期(1958—1977年)

哲学系是1958年在我校原哲学教研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59年招收了第一届五年制本科生。在哲学系的创建时期,以刘丹岩教授为代表的哲学系创始人,为哲学系的发展确立了方向、奠定了基础,对哲学系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哲学系创始人刘丹岩教授

(二)哲学系发展时期( 1978 —1995 年)

改革开放后,哲学系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81年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同年建立自然辩证法专业并招收了第一届本科生;1982年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四个硕士点,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建立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点,这是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点;1985年哲学系开始招收首届博士研究生。

在此期间,以高清海教授、舒炜光教授、车文博教授、邹化政教授和乌恩浦教授为代表的第一代学科带头人,打破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教条理解,使哲学面向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哲学界最有影响的学术群体之一,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著名哲学家高清海教授

 

著名哲学家舒炜光教授

 

著名心理学家车文博教授

 

著名哲学家邹化政教授

 

著名哲学家乌恩浦教授

(三)哲学社会学院建立与发展时期(1995年—至今)

1995年5月,学校建立哲学社会学院。目前,学院现已发展成为拥有4个系:哲学系(1958年建系)、社会学系(1989年建系)、心理学系(1995年建系)、劳动和社会保障学系(2005年建系);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5个本科专业:哲学、社会学、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劳动和社会保障;13个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社会学、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社会保障、人类学、社会工作硕士、应用心理硕士;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社会学、社会保障;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哲学和社会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哲学和社会学)的学术重镇。2018年1月,哲学学科被确立为吉林大学一流建设学科,社会学被确立为一流学科建设支撑学科。

在此期间,以孙正聿教授、孙利天教授和邴正教授为代表的第二代学科带头人,在哲学和社会学的科学研究、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国家级教学名师孙正聿教授,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级教学名师孙利天教授,“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

 

 

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邴正教授,东亚社会学会会长,吉林大学常务副校长

 

哲学社会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学科带头人和国内学术界有影响的教学科研骨干。孙正聿教授曾任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孙利天教授被评为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以及“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孙正聿教授、孙利天教授是首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贺来教授、田毅鹏教授、王庆丰教授、白刚教授入选国字号人才;贺来教授、王庆丰教授分别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邴正教授、贺来教授、田毅鹏教授、董才生教授、白刚教授、王庆丰教授等入选教育部跨世纪和新世纪优秀人才;孙正聿教授、姚大志教授、孙利天教授、贺来教授、田毅鹏教授、林兵教授、贾玉娇教授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哲学社会学院与国内外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界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学院教师先后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士、荷兰、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和香港、台湾地区世界著名一流高等学府以及国内一些高校进行学术交流,攻读学位、从事科研讲学和访问学者,并邀请了一批知名的国内外学者来校讲学,主办的高水平的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代表团应邀访问格罗宁根大学哲学学院

 

 

牛津大学乔治·彼萨卡其斯教授与我院青年教师座谈

学院在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实行重大改革的同时,学院还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访学的机会与平台,近年来学院选派各专业学生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台湾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罗格斯大学、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韩国首尔大学、成均馆大学等学校进行交流访学,取得了突出成果,拓宽了学生学术视野,加强了各院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增进了友谊。

 

青年大学习

 

公文培训

哲学社会学院现拥有本科生606人,硕士生359人,博士生279人。学生的学术活动及文化生活活跃。学院还设立了由校友资助的华天通奖学金,现在学院累计已有70人受到资助。从2014年至2017年,全院毕业生保送和考取研究生共计250余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0%,其中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150余人,哲学基地班保送80余人,占基地班毕业生总数50%。毕业生多分配到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其它企事业单位,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他们中间,涌现出大批知名而有重大影响的校友。

 

迎新晚会

 

志工部志愿活动

 

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哲学社会学院造就了自己的核心理念:“为人为学其道一也”,积淀成自己的学术传统和治学风格。在哲学系建系30周年庆典上,以高清海教授为代表的老一代学者,把它具体概括为四种精神:

 

(一)为人治学一致的高尚精神:这是刘丹岩教授经常教导学生的话,学会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一个真正的学者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坚持理性,勇于探索。不唯上、不唯书,不迷信、不盲从,不趋炎附势、不顺风转舵,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忠于真理。

 

(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做学问一定要有老实态度,要在基础理论和基本著作方面下功夫,力求功底扎实;要经历严格的专业训练,学会哲学的理论思维方式,处理好历史、理论和现实的关系,理论的根基在现实,理论的依据在历史。理论的研究与创新源于现实,同时又符合历史。这就是理论和实际、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学风。

 

(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我院几代教师一直坚信,马克思主义与任何形式的教条主义是格格不入的,马克思主义没有结束真理。因此,刘丹岩教授经常教导学生和青年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拘泥于词句,要把握精神实质,要立志发展创新。高清海教授从80年代初开始,带领我院教师,打破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深入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使哲学面向改革开放的实践,使我院的哲学学科处于我国理论研究前沿,为我国社会转型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面做出了另人瞩目的成绩。

 

(四)百折不挠的坚韧精神:哲学是一门境界至高而又充满歧见的学问,从事哲学事业必须具有开阔的心胸和高尚的境界,要有奉献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否则是搞不好这门学问的。同国内一些兄弟院校老专业相比,我们建系较晚,在学术联系、资料积累、学者队伍建设等方面都需要不断强化。50多年来,学院全体同志振奋精神,艰苦奋斗,呕心沥血,不断发展我们的事业,使学院快速成长起来,跻身国内同专业前列。

 

在未来的建设与发展中,哲学社会学院将继续坚持和突出特色与优势并重的特点,紧密关注和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在发展哲学基础研究加强教学与科研实力的同时,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需求,注重哲学与社会学、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的综合研究,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战略性、前沿性和对策性的研究成果。

 

 

参加校运动会

 

参与民族文化节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建于1993年6月,其前身为1950年创建的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的俄语专修科;1960年成立外文系。1979年英、日、俄三个专业成为教育部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英语、日语、俄语、朝鲜语、西班牙语5个本科专业。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6个学科方向,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是吉林省重点学科,并入选“吉林大学双一流建设”高原学科建设项目。日文系是吉林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和吉林省重点学科,拥有日语语言文学博士点,是我国近400所设有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的高校中仅有的5个博士点之一;朝语专业是国家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96人,其中业务教师81人(含外籍专任教师10人),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25人、讲师32人;行政教辅人员15人。所有教师都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和出国进修、留学或工作的经历,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3人,占教师总数的59%。学院拥有一批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有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中日比较文学会副会长,中国朝鲜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韩国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朝鲜·韩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韩国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西葡拉美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拉丁美洲学会理事;“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2人;吉林省教学名师2人。此外,多名教师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同时,学院除每年聘请10余名外国专家任教外,还聘任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兼职、客座教授,并定期邀请来院讲学。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前列。

学院倡导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建院以来,出版著作62部、辞书27部、教材97部、译著55部,发表论文100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4项,各类省级科研项目4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吉林省新发掘日本侵华档案研究”成果《铁证如山》系列出版物(中文版和日文版1-10卷、英文版和俄文版1-3卷),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陆续出版,并经驻外使领馆向海外传播。《日语精读》被列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日本近现代文学选读》被列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日语精读》(1-4册)、《现代俄语通论教程》被列为“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简明日本文学史》、《日语听力(初级)》、《西班牙文学教程》、《跨文化修辞学》、《英语泛读课程》、《初级韩国语会话》被列为吉林大学“十二五”规划教材,《韩国语泛读》被列为吉林大学“十三五”规划教材;《日语精读》、《韩国语精读》被国内众多高校使用。2013年,学院挂牌成立“东北亚国际语言文化研究基地”,这是吉林省首批社会科学重点领域基地中第一个获批的基地,并被评为吉林大学国际化示范基地A类项目。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003人,硕士生248人,博士生27人。针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除学校统一发放的奖学金外,还设立了三昌奖学金、三星奖学金、东荣奖学金、住友商事奖学金、友利银行奖学金、宫城县友好奖学金和霞山会奖学金等。学院以传统优良,教风、学风严谨著称,教学质量处于全国同学科的前列。在校生在国内外各类重大比赛中屡获殊荣;因专业基础扎实、理论功底深厚,知识结构合理,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始终占据优势地位,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达90%,研究生就业率超过90%。学院培养的大批优秀人才遍布海内外,许多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外交家、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其中,俄语专业毕业生有原吉林大学常务副校长张福良、中国驻圣彼得堡领事馆总领事郭敏、新华社亚欧总分社社长范伟国、今日中国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呼宝民、中国粮油控股有限公式董事会主席、中国植物油行业协会会长董巍等;英语专业毕业生有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林果立、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大使赵鉴华等;日语专业毕业生有吉林大学常务副书记、副校长王胜今、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修刚、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著名翻译家林少华、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李军、外交部办公厅主任韩志强、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亚太中心站首席记者孙岩、《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王众一、凤凰卫视东京支局局长李淼、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刘芳菲等;西班牙语专业毕业生有中央电视台西班牙语频道主持人徐新等。

学院十分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路径,努力创造机会,开拓学术视野,促进了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高。学院每年派出数十位教师到美国、日本、韩国、西班牙、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学术会议、进修、合作研究或攻读博士学位;并派遣百余名学生出国留学,学生出国留学人数逐年增加。学院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学院交流、讲学,仅2017年,外籍专家学者在学院开设的讲座就达62场,占学院全年开设讲座的77%。自2014年,每年定期举办“东北亚国际语言文化研究基地”年会和“海峡两岸外语教学研讨会”。

经过近70年的发展建设,特别是经过“十二五”的大力建设,外国语学院已经发展为我国专业外语人才培养和外国语言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并为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展望未来,在外国语学院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外国语学院的明天将会更加的美好和辉煌!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成立于2018年6月,现任院长为赵宾福教授。截止2023年7月,学院共有教职员工68人,其中专任教师44人(含教授24人),行政教辅人员24人。

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坚持全面发展、注重实践、文理交叉、科研引领的教学方针。以田野考古为基础,秉承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严谨认真、活跃思想的优良传统。以本硕博连读、校内外联育为方式,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50多年来,吉林大学考古学科的几代教师孜孜以求,打造了求真务实的“吉大考古精神”,形成了“以田野考古为基础的中国考古、以边疆考古为依托的外国考古、以学科交叉为支撑的科技考古、以出土文献为材料的古文字学、以文物保护为导向的文化遗产、以文化传播为己任的博物馆学”六位一体的学科体系。优势特色学科(外国考古、古文字学)和新兴交叉学科(生物考古)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并已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基础学科(中国考古)和应用学科(文博遗产)底蕴厚重,新生力量不断加强。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建于1993年6月,其前身为1950年创建的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的俄语专修科;1960年成立外文系。1979年英、日、俄三个专业成为教育部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英语、日语、俄语、朝鲜语、西班牙语5个本科专业。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6个学科方向,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是吉林省重点学科,并入选“吉林大学双一流建设”高原学科建设项目。日文系是吉林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和吉林省重点学科,拥有日语语言文学博士点,是我国近400所设有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的高校中仅有的5个博士点之一;朝语专业是国家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96人,其中业务教师81人(含外籍专任教师10人),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25人、讲师32人;行政教辅人员15人。所有教师都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和出国进修、留学或工作的经历,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3人,占教师总数的59%。学院拥有一批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有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中日比较文学会副会长,中国朝鲜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韩国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朝鲜·韩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韩国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西葡拉美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拉丁美洲学会理事;“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2人;吉林省教学名师2人。此外,多名教师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同时,学院除每年聘请10余名外国专家任教外,还聘任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兼职、客座教授,并定期邀请来院讲学。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前列。

学院倡导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建院以来,出版著作62部、辞书27部、教材97部、译著55部,发表论文100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4项,各类省级科研项目4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吉林省新发掘日本侵华档案研究”成果《铁证如山》系列出版物(中文版和日文版1-10卷、英文版和俄文版1-3卷),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陆续出版,并经驻外使领馆向海外传播。《日语精读》被列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日本近现代文学选读》被列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日语精读》(1-4册)、《现代俄语通论教程》被列为“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简明日本文学史》、《日语听力(初级)》、《西班牙文学教程》、《跨文化修辞学》、《英语泛读课程》、《初级韩国语会话》被列为吉林大学“十二五”规划教材,《韩国语泛读》被列为吉林大学“十三五”规划教材;《日语精读》、《韩国语精读》被国内众多高校使用。2013年,学院挂牌成立“东北亚国际语言文化研究基地”,这是吉林省首批社会科学重点领域基地中第一个获批的基地,并被评为吉林大学国际化示范基地A类项目。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003人,硕士生248人,博士生27人。针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除学校统一发放的奖学金外,还设立了三昌奖学金、三星奖学金、东荣奖学金、住友商事奖学金、友利银行奖学金、宫城县友好奖学金和霞山会奖学金等。学院以传统优良,教风、学风严谨著称,教学质量处于全国同学科的前列。在校生在国内外各类重大比赛中屡获殊荣;因专业基础扎实、理论功底深厚,知识结构合理,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始终占据优势地位,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达90%,研究生就业率超过90%。学院培养的大批优秀人才遍布海内外,许多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外交家、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其中,俄语专业毕业生有原吉林大学常务副校长张福良、中国驻圣彼得堡领事馆总领事郭敏、新华社亚欧总分社社长范伟国、今日中国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呼宝民、中国粮油控股有限公式董事会主席、中国植物油行业协会会长董巍等;英语专业毕业生有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林果立、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大使赵鉴华等;日语专业毕业生有吉林大学常务副书记、副校长王胜今、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修刚、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著名翻译家林少华、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李军、外交部办公厅主任韩志强、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亚太中心站首席记者孙岩、《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王众一、凤凰卫视东京支局局长李淼、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刘芳菲等;西班牙语专业毕业生有中央电视台西班牙语频道主持人徐新等。

学院十分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路径,努力创造机会,开拓学术视野,促进了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高。学院每年派出数十位教师到美国、日本、韩国、西班牙、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学术会议、进修、合作研究或攻读博士学位;并派遣百余名学生出国留学,学生出国留学人数逐年增加。学院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学院交流、讲学,仅2017年,外籍专家学者在学院开设的讲座就达62场,占学院全年开设讲座的77%。自2014年,每年定期举办“东北亚国际语言文化研究基地”年会和“海峡两岸外语教学研讨会”。

经过近70年的发展建设,特别是经过“十二五”的大力建设,外国语学院已经发展为我国专业外语人才培养和外国语言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并为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展望未来,在外国语学院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外国语学院的明天将会更加的美好和辉煌!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创建于2001年,学院始终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依托吉林大学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资源,为艺术学科发展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撑。学院下设三个系和一个中心:设计系、美术系、音乐系和公共艺术教育与研究中心;有三个一级学科: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有7个本科专业: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美术、艺术设计。

一、专业(类)介绍:

设计:本专业类学生的专业课程主要学习设计史论、设计学等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接受计算机设计基础、构成等基础训练,分专业后分别学习有关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的相关专业知识。校外设有三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一处写生实践教学基地,为深入开展实践教学提供有力支撑。逐步形成了以红山文化、萨满文化、高句丽文化、赫哲文化等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理论研究架构,以人参文化创意产业、长白山旅游文化产业、汽车产业为依托,形成教学与实践的校内外培养互动模式。

绘画:本专业类学生主要学习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绘画基本理论和专业实践知识进行深入专业方向培养。在办学特色上主要以培养学生利用关东地区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为主要创作题材,运用关东绘画独特的表现语言,创作出具有东北精神风貌的绘画作品。

音乐表演:本专业学生按声乐演唱、钢琴演奏、民族乐器演奏、管弦乐器演奏等不同专业方向,主要学习视唱练耳、乐理、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中西方音乐史及欣赏等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音乐表演专业方向的基本训练。开设外国民族音乐、中西方音乐史及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等课程,丰富学生的理论基础,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以东北地缘民族声乐表演艺术文化相关内容为主体,重点学习东北地区汉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多民族声乐表演艺术文化的相关内容。

公共艺术教育与研究中心:是我校公共基础课教学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团体会员,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艺术美育通识课程及艺术实践活动,包含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多学科专业师资,开设艺术赏析类、艺术史论类、艺术实践类几十门全校通识课,每学期开展全校非艺术专业学生艺术实践展演。中心教师获国家级一流精品课程、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学比赛奖。

二、办学条件:

学院共有教学场地面积7千余平方米,其中美术馆400余平方米、音乐厅400余平米。教学器材配套合理,并逐年增加更新。

三、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02人,其中专任教师83人。包括教授20人,副教授29人,讲师及以下职称33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1人。兼职教授3人。学历结构为博士毕业13人,硕士毕业55人。“匡亚明学者”英才教授1人。

四、学生情况:

学院在校生人数840人,其中本科生697人,研究生143人。近年来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和考取研究生比例在13%-18%之间,就业率接近100%。其中,专业对口率在70%以上。

五、科学研究:

“十三五”期间,学院获立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及大型舞台艺术创作资助专项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教育部及省部级等各类项目20余项,项目经费约800余万元。发表论文、报告、著作出版30余项(部)。学院着力打造了一批校园精品项目,《新年音乐会》、《长征组歌》等受到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学院每年举办的《美术、设计学生实践教学系列展览》和《美术、设计毕业生作品展览》受到校内师生欢迎。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音乐剧《黄大年》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校园音乐剧的清新之风和教育意义。此外,疫情防控期间,学院教师、学生创作出一批优秀作品,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六、国际合作:

学院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科发展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结合,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成功举办了吉林大学艺术学院·肯塔基大学美术学院座谈交流、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喀山音乐学院艺术交流等多次活动。与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澳洲国立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美术学院开展交流活动。学院每年多人(次)教师、本科生、研究生赴全世界各国家地区高校进行访学、交换等学术活动。

学院简介

2001年5月,新吉林大学合并了原五校的相关外语教学单位,组建成立了“公共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心”。2006年6月中心更名为“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学院遵循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办学理念,旨在努力提升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整体外语素质。以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工作重点,不断提高大学外语教学与科研水平。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为全校师生服务。积极推进学院的国际化并助力学校的国际化进程。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314人,教师295人,其中教授45人、副教授99人,讲师146人,助教5人。承担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公共外语教学与研究任务。学院下设15个教研室,其中大学英语教研室10个,研究生英语教研室2个,日语教研室1个,俄语教研室1个,德、法语教研室1个。另外还下设党委办公室、行政综合办公室、教学办公室、研究生办公室、科研外事办公室以及图书资料室。

 

学院设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硕士生导师45人,博士生导师7人,匡亚明特聘教授1人,匡亚明讲座教授1人,高级外籍教授1人,外籍教师3人。学院现有教育部全国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委员1人,吉林省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人、副会长3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学科组专家库入选专家6人,吉林省第六批拔尖创新人才工程入选1人。

 

目前,公共外语教育学院与学校同步,从稳定融合过渡到发展创新。在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克服困难,有计划、稳步地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学院确保各校区、各层次、不同语种的外语教学有序、稳定进行,不断提高外语教学质量,营造校园外语生活,为学校“双一流”大学的建设不懈努力着。

院长致辞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946年吉林大学(前身东北行政学院)成立时设置的经济专业。198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的“吉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吉林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学院;原中共中央副主席、中顾委主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亲自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题写了院名,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同志曾任学院首任院长。1995年建院十周年时,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吉林大学兼职教授李岚清同志曾亲笔题词祝贺。2000年,在多校合并组成新吉林大学的过程中,吉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更名为经济学院。从1946年至今,历经数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已经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并成为首批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拥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从而跻身于国内一流经济学院的行列。

目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拥有4个本科生专业、13个硕士生专业和8个博士生专业。我们秉承“兼容并举,经世济民”的优良传统,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导下,以“双一流”建设为目标,致力于“培育一流人才,创建一流学科”,努力使经济学院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所谓“培育一流人才”,是指通过加强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让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具备良好的合作习惯、学习能力、优雅的品味与举止和独立选择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的能力,成为拥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为经济学发展做出理论贡献,为国家崛起及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职责。因此,“创建一流学科”是指基于现有学科优势,通过科学的学科发展规划,学术带头人、领军人才以及各类师资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为平台,使得吉林大学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成为国内一流且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经济学科。

近年来,我们注重文理交融、多学科交叉,增设了法经济学、风险管理、金融工程等新的专业,并根据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国家战略需求,依托经济学院成立了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吉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和吉林大学“量化金融研究中心”等一系列智库或研究机构。

今天,吉林大学经济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力量和国际学术交流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将继续发挥与时俱进,求实创新、励志图强、勤奋工作的精神风貌,为实现“培育一流人才,创建一流学科”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吉林大学法学学科简介


  


  吉林大学法学教育和研究始自1948年,是中国共产党亲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法治人才培养机构。在十年文革的困难时期,全国高等教育遭受重创,法学学科几乎陷于瘫痪。在吉林大学法学专业的领导和教师的坚持与努力之下,法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得以保留,成为国内仅存的未遭撤销的两家法学教育单位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吉林大学法学教育和研究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88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吉林大学法律系改建为吉林大学法学院。经过七十余年的建设和完善,吉大法学学科现已成为我国法学研究的重镇、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智库、法治文明传承与交流的关键机构。

  吉大法学学科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和结构优化,经过不懈努力,形成了一支高水平、高学历、学科配置齐全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07名,其中教授58名、副教授29名、讲师20名。教师平均年龄在45周岁以下,是一支学术功底深厚、创新精神显著、科研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年长教授老骥伏枥,树法学院学术风范;中年教师学术有成,继往开来,成为法学院中流砥柱;青年教师勤学不辍,慎思明辨,昭示着法学院未来发展。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张文显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重大人才项目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房绍坤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青年学者蔡立东教授,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重大人才项目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何志鹏教授等一批名师执鞭任教。学院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重大人才项目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重大人才项目奖励计划青年项目3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召集人)1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专项项目首席专家2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12人、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2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7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2人(提名奖2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长白山人才工程)8人、吉林大学匡亚明学者23人、吉林大学鼎新学者5人。

  作为中国法学教育的重要基地,吉大法学学科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根据党和国家关于法治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理念,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素质的卓越法治人才为目标,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以法律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为核心,以法治人才培养的“四三”境界为依归,建立了“知识传输+技能培养+智慧育成”的3.0版法治人才培养体系。法学院一贯重视教学质量,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教师开设新课,更新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增加教学魅力。为了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吉大法学扩大了选修课范围,鼓励跨学科、跨专业选课。为提高高职教师为本科生的开课率,学院建立了高职教师授课责任制。同时,实行院领导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制、优秀年轻教师担任大学生导师制,在专业方面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吉大法学现已形成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包括法学硕士研究生、法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互相衔接、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张文显教授主持的教学改革连续四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法学理论教学团队于2008年获评国家级教学团队。法学院设有吉林大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学院教师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编写工作。张文显教授担任“马工程”重点教材《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法理学》首席专家。由张文显教授主编的《法理学》(第二版)荣获首届全国教材一等奖,法理学、商法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法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法理学(上)、国际法学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七十余年来,吉大法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杰出校友。

  吉大法学学科以“深耕法理、拥抱科技”为科学研究的指导方针,始终遵循学术立院之宗旨,秉承认真求实治学态度,产出了丰硕科研成果。先后开展了“法学基本范畴”“现代法的精神”“知识经济与法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研究”“新兴权利研究”“中国特色人权理论”“数字法治”“习近平法治思想”等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课题研究,提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以“权利和义务为基本范畴”重构中国法学理论体系,以“现代法的精神为核心”推动中国法律制度创新,以“权利本位为范式”实现当代中国法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以“法理为中心、权利为本位”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2017年以来,学院教师在“三大刊”发文二十余篇,承担科研项目三百余项,发表CSSCI论文近五百篇,出版学术著作九十余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三十余项,法学研究之吉大声誉与时俱增。吉大法学科研活动活跃,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举办当代法学名家讲座、法学新锐茶座、海(境)外名家讲座等三百五十余场。1988年“法学基本范畴研讨会”的召开,标志着“权利本位”思想的正式确立。自此,“权利本位”思想引领了中国法治和中国法学三十年,构成了中国改革开放总体走向的法学背书。2015年起,吉大法学学科在中国首先推进新时代法治思想理念总结归纳的学术方向,首开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的先河,不仅带动了吉大法学研究的迭代升级,也开创了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新征程,开辟了中国法学研究的新境界。2020年,吉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入选国家级人权教育培养基地,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深入解读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系统提升中国人权理论、塑造改进中国人权话语、提升人权文明的国际交流质量做出持续贡献。吉林大学的涉外法治研究在高树异等先贤奠定的良好基础上,乘势而上。2022年,吉林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入选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为涉外法治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宏伟蓝图打造了新的平台。新时代吉大法学的一流学科建设深刻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表现与特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为核心任务,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与法治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理论与实践、现代科技与中国法学发展四大方向,致力于为中国法治提供吉大方案,为世界法治贡献中国智慧。

  吉大法学学科拥有完备的学科体系,为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知识产权法学、人权学共10个博士点,及联办自设法政治学和法经济学两个博士点。在二级学科中设有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知识产权法学、人权学11个法学硕士招生专业及2个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法学理论和刑法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民商法学为省重点学科,诉讼法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经济法学、法律史、国际法学等学科也是学院颇具发展潜力和特色的优势学科。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是全国首批获得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八所院校之一;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指示精神,吉林大学法学院被选为“法律硕士(涉外律师)、法律硕士(国际仲裁)”项目的实施单位;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获A级评定,在全部参评的109所授权单位中名列前茅。

  吉大法学学科注重开展丰富多样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举办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研讨班,办学国际化正逐渐走向深入。吉大法学是1998年美国克林顿总统访华时,中美双方确定的首批各五家交流法学院之一,是中美著名法学院院长联席会议成员,全程参与并承办了首届和最后一届美国法讲习班。吉大法学秉持全员国际化发展理念,努力开展东北亚区域交流活动,中国法学会“东北亚法律研究中心”“东北亚高端法律人才培养基地”“中俄法律研究中心”落户吉林大学法学院。同时,学院积极融入国际性和区域性学术组织,现为Asian Law Institute (ASLI)成员和Asian Law Schools Association (ALSA)创始成员。在巩固与日本、韩国等东北亚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港澳地区法学院多层次实质交流的基础上,学院积极推进与英国、美国、欧盟等国家法学院的实质交流与合作,目前学院与20多所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了个性化国际合作项目,包括短期访问、交换生项目与双学位项目等。学院每年有数十名教师赴境外或在线参与讲学和学术会议,邀请数十名境外学者、实务界人士进行学术交流。美国托罗大学约翰教授、英国杜伦大学杜明教授、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亚历山大教授受聘为吉林大学客座教授,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徐婷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习超教授受聘为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学院成立中英双语教学团队,积极深入开展双语教学,通过举办、参与暑期夏令营等活动营造浓郁的国际化氛围。

  吉大法学学科的教师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立法过程,为《宪法》《刑法》《民法总则》《民法典》等重大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提供了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学院于2011年12月成立的法律援助工作站,面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是学院师生担当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也是为社会弱势群体维权的重要平台。法学院建设有重要研究机构十余个,其中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为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犯罪治理研究中心、司法数据应用研究中心2019年12月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法学院还拥有吉林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全面依法治国硏究中心)、吉林大学财产法研究中心等重要实体研究机构。

  吉大法学学科注重教学科研条件的改善,努力创建全国一流的法学教学科研基地。吉大法学图书馆、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图书馆和法学校友图书馆收藏了丰富的中外文法学文献。吉大法学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技术先进、设施一流的模拟法庭和多媒体教室,为实验、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国理论法学研究信息网”在2006年被评为全国高校十佳学术网站。目前,法学院承办的《当代法学》与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承办的《法制与社会发展》杂志都为中文社会科学CSSCI来源期刊。同时,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承办《法理学论丛》《生活中的法理》《法律思想的律动》《部门法哲学》等系列出版物,为教师和学生发表优秀的学术论文提供了园地。

  明德笃行,隆法致公。吉大法学学科今日的辉煌业绩是几代人自强不息、励精图治,共同奋斗的成果。今日的硕果也将激励吉大法学今后更加锐意创新、开拓进取,更加扎实和自信地实现梦想,更加沉稳和坚定地走向未来。

(以上数据截止2023年10月16日)

吉林大学数学学院简介

吉林大学数学学院(数学系)是我国数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国家每一次重大学科战略布局中都处于首批之列。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国家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重点高校选派了14名教师组建和创办了原吉林大学数学系。1978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了吉林大学数学研究所。2001年由原吉林大学、原吉林工业大学、原长春科技大学、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原长春邮电学院的数学系或数学教研室合并组建成吉林大学数学学院,2014年原吉林大学农学部数学教研室正式并入吉林大学数学学院。著名数学家王湘浩院士、江泽坚教授、徐利治教授、谢邦杰教授、王柔怀教授、孙以丰教授等曾在原吉林大学数学系任教。

经过70年的积累与发展,数学学院已成为学科发展优势突出、师资队伍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

1981年,基础数学和计算数学成为国家首批评定的博士授权点。

1987年,基础数学和计算数学成为国家首批重点学科。

1988年,数学学科设立国家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1年,数学学科设立国家首批“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了基地班。

1993年,数学学科与计算机学科共同建立“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998年,数学学科成为国家首批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得到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项目支持。

2007年,数学学科成为国家首批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同年,数学与应用数学成为国家首批第一类特色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成为吉林省首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2009年,入选国家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珠峰计划)。

2011年,统计学科成为国家首批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2013年,入选国家首批“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英才计划)。

2014年,统计学科成为吉林省首批“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统计学专业入选吉林省高等学校“十二五”本科特色专业。

2017年,数学学科成为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

2018年,成立国家天元数学东北中心(国家首批)。

2019年,数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同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成为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

2020年,成立吉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国家首批)。同年,入选 “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国家首批强基计划)、国家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成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2021年,入选中俄数学中心A类基地。同年,统计学专业成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2022年,数学学科再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入选首批“科创中国”国际创新合作类基地——东北数学创新基地。

2023年,数学学科与物理学科共同建立“物质模拟方法与软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吉林省可计算建模与智能算法及应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实验室。

数学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67人,其中教授61人,副教授63人,博士生导师51人。学院拥有双聘院士2人、名誉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重大人才项目”青年学者1人、全国百篇优博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10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5人、吉林省教学名师5人。

数学学院科研教学成绩显著。自1982年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2项、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1项、原国家教委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4项、其他省部级科技奖6项;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二等奖1项、原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4项、省部级优秀教材奖27 项;承担了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教育部基地创名牌课程项目5项、国家规划教材建设项目42项、面向21世纪教材5项、出版国家规划教材51本。

数学学院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3个本科专业,涵盖数学、统计学两个一级学科。另开设保险精算辅修专业(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现有在校本科生1158人、研究生515人,以及博士后科研人员24人。从1991年开始设立“基地班”,到2009年开设“唐敖庆试验班”,再到“强基班”,学院用30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优秀人才培养的丰富经验,建立了“一制三化”优秀人才培养模式,创立了数学荣誉课程体系,实现了优秀人才“基础扎实、知识厚实、品行踏实、视野宽实、后劲强实”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拓宽学科基础,加强国际交流,强化科研训练,培养了大批数学学科的专业人才。其中包括两院院士、资深教授6人:王湘浩院士、董韫美院士、方复全院士、戴永久院士、张屹山资深教授、李凯院士;12名著名大学校长和40余名大学副校长;百余名国家级人才。为国家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政府机关、大型企业和高科技公司等输送了万余名优秀人才。

吉林大学数学学院有着红色的革命基因、雄厚的师资力量、浓厚的学术风气、朴实的科学精神、丰硕的教育成果,是坐落在中国东北的数学研修重镇。一代又一代数学人拼搏奋斗,努力向着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迈进!


吉林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55年的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机械制造系,由交通大学、华中工学院和山东工学院的相关专业组建而成,同年在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1997年,原吉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与工程机械系、农机系相关专业整合,成立原吉林工业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2000年后,原吉林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相关专业以及原吉林工业大学力学系整体并入,成立新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中,学院被列为学校重点建设单位。2018年6月,在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基础上,成立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2018年1月18日,工程训练中心划归学院管理;11月22日,链传动研究所依托学院统筹管理。

学院的“机械工程”学科,2007年被遴选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17年,统筹建设的“机械电子工程”学科被遴选为国家国防特色学科。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以“机械工程”作为牵头学科的“机械与仿生工程学科群”,被教育部批准为吉林大学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群。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机械工程学科评估结果为A-;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又取得了新突破。所在的工程学ESI全球排名进入前1‰。

学院1998年获“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全国首批“先进制造”领域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获批“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有“机械工程”和“力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机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机械工程”专业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获批国家首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2年、2018年连续通过有效期为6年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工业工程”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下设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力学、工业工程等6个系和工程与计算机图学教研室、机械原理与设计教研室,建有机械基础教学中心(副处级单位)。拥有“数控装备可靠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14个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正在建设吉林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航空航天工程研究院和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交叉建设汽车底盘集成与仿生全国重点实验室(原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仿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此外,国家链条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原国家链条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链传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依托学院建设。

学院拥有双聘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唐敖庆学者”卓越教授、领军教授、英才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等一批高层次人才。

经过近70年的建设,学院发展成为在校本科生1700余名,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900余名,教职员工310余名的装备制造业公认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培养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立鼎、闫楚良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马玉山为代表的2万余名毕业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一批国家和部省级科技、教学成果奖,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后,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将以国家“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秉承“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优势特色,围绕“四个服务”致力于一流人才培养,围绕“四个面向”致力于一流科技创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吉林大学交通学院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国内第一个汽车运用与修理专业,1992年5月经原机械工业部与交通部批准,成立了吉林工业大学交通学院,是我国高校中成立最早、实力较强的交通学院之一,2000年6月合校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交通学院。

学院现有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道路与铁道工程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及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于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内第一个公路、铁路、水运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得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获批国家重点学科(培育),2014年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与规划管理和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获批吉林省重点学科。学院现有交通运输、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交通工程、物流工程、汽车服务工程5个本科专业,其中交通运输和交通工程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目前学院现有教职工109人,原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博士生导师38人,教授3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93%,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人数1672人,其中博士生78人、硕士生248人、本科生1346人。

学院设有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系、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系、道路与桥梁工程系、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系4个系;设有汽车运用工程实验室、智能交通运输实验室、道路与桥梁工程实验室3个教学实验室;设有汽车运输工程研究所、现代物流研究所、结构工程研究所3个研究所;设有智能运输系统研究与开发中心、吉林省智能交通工程研究中心、汽车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智能交通感知与控制研究中心4个研究中心。

通过“九五”至“十三五”期间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及“双一流”工程的建设,学院的装备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设备总资产6000余万元。初步建成了车辆智能化诊断系统、交通环境监测系统、交通监控系统、卫星导航定位实验系统、桥梁健康状态监测系统、生产物流仿真实验系统等教学科研装备系统,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

建院以来,学院负责和承担国家及部省级研究项目700余项;获国家级、部省级科技进步奖4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授权发明专利60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统编教材和其它科技著作6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0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收录1000多篇。学院高度重视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先后与10余所国外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校际学术交流频繁,提升了学院在国内外的影响,促进了学院的整体发展。

交通学科经过60余年的建设,科研能力和学科实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在智能运输系统、载运工具智能化及可持续发展、道路桥梁安全监测与养护、运输系统规划与物流管理等领域具备跟踪国际科技发展前沿的条件。具备承担国家与行业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和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能力。通过对智能运输系统关键理论与技术、智能车辆与检测技术、运输系统可持续发展、交通控制与安全、交通装备节能减排、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与桥梁设计施工、物流管理系统智能化等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使学院稳定保持在全国交通领域的整体领先水平。

建院以来,学院党委紧密围绕党建工作,认真抓好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以优良的党风带动教风和学风,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工作学习氛围。学院党委充分发挥基层党委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全面落实《党委会议事细则》、《党政联席会议议事细则》,为学院学科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政治引领作用,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学院党委和相关个人获得多项省、市、校级各项表彰。

多年来,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付出了艰苦努力,取得了累累硕果,涌现出众多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感人事迹和先进人物。在国家交通强国战略时代背景下,在“十四五”战略规划机遇期,学院将勇敢面对机遇和挑战,以“三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四个面向,继续发挥高层次交通人才培养基地和交通运输科技攻关基地的作用,继承老一辈交通人优良传统,秉持“知行交融,弘毅通达”院训,紧密团结带领全院师生不断进取,砥砺前行,为国家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建设工程学院

College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成立于20015月,其发展历史可追溯到1952年。建国之初,百业待兴,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在原长春地质学院设立了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专业和探矿工程专业。著名工程地质教育家刘国昌教授,著名探矿工程专家刘广志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探矿工程教育家张祖培教授,苏联工程地质学家 诺沃日洛夫教授,苏联探矿工程专家波波夫教授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曾在学院执教,开启了我国工程地质专业和探矿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的先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设土木工程专业。2012年教育部颁布新版专业目录,将工程地质专业和勘察工程专业更名为地质工程专业。

学院按土木类招生,包含地质工程和土木工程2个本科专业。地质工程专业于2019年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于2020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地质工程专业已两次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建有地质工程和土木工程2个吉林省实验教学中心。

学院拥有地质工程、土木工程2个学术学位博士点和资源与环境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拥有地质工程和土木工程2个学术学位硕士点,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设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其中,地质工程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群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群),土木工程学科是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A类)。

学院现有教职工149人,教授40人,博士生导师46人,副教授38人。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双聘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3人,国家级人才入选者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入选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3人,中央组织部直管优秀专家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国土资源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科技领军人才2人、青年科技人才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中国地质学会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人、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银锤奖)获得者8人,霍英东基金优秀教师奖获得者1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2人,吉林省教学名师1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人,吉林省省管优秀专家3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吉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13人,吉林大学唐敖庆讲座教授1人。教师队伍中8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25%的教师具有在国外学习和深造的经历。学院特有的人才优势为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强大的师资保障。

学院建有“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与钻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有“复杂条件钻采技术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地热资源开发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地球信息探测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部级重点实验室,“页岩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获得教育部认定,有复杂结构岩土体灾变防控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部级科研平台,有“吉林省环境岩土工程实验室”“吉林省岩土力学与结构新材料重点实验”“吉林省油页岩勘探开发利用工程实验室”和“吉林省油页岩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4个省级实验室。依托学院建有“吉林大学国家潜在油气资源(油页岩勘探开发利用)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基地”“吉林大学极地研究中心”“吉林大学极地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吉林大学地下环境智能模拟与预警研究所”“工程地质研究所”和“勘察工程研究所”等6个科研机构。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牵头承担了教育部跃升计划专项《国家潜在油气资源(油页岩勘探开发利用)产学研用合作创新项目》,该项目是吉林大学首个超亿元科研项目,依托国家深部探测专项自主研发了我国首台“地壳一号”万米大陆科学钻探钻机,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为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服务。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部省级各类科研项目300余项,科研经费约3亿元。科研成果“顶部驱动精准控压科学钻探装备关键技术及应用”、“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冷钻热采关键技术”分别获2019年度和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还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10余项,获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200余件,发表SCIEI论文5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30余部。大部分科研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国际领先水平,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院拥有良好的国际化办学环境。多年来,与俄、美、英、日、韩、法、德、加拿大、乌克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二十余所大学和研究所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了长期密切合作关系。学院每年聘请国际学术声誉高、研究成果丰硕的优秀外籍专家来院讲学、交流,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大力资助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国际间本科及学士学位联合培养。

学院办学得到了知名企业和校友的支持,学校和学院每年为品学兼优和家境较困难的学生提供“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李四光奖学金”“富德奖学金”“百水助学金”“四川宏华奖助学金”“中建三局城建公司启航筑梦计划奖助学金”等10余项奖助学金,目前,学院社会奖助学金总金额达1300余万元。

截止到20229月,学院现有本科生1027人,硕士研究生213人,博士研究生244人,留学研究生6人。部分本科生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国外名校留学深造;每年有超过40%的本科生考取本校及国内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学生就业形势良好,就业率达95%以上,社会对毕业生满意率达到90%以上。

70年来,学院共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人才1万余人,培养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级勘察大师11名。毕业生广泛分布在教育、科研、国土资源、能源开发、地矿、土木建设、水利水电、地灾防治、交通、国防、城市规划与建设、海洋、极地科学等专业领域或就职于相关政府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

吉林大学口腔医院(白求恩口腔医学院)简介

 

一、基本情况

吉林大学口腔医院(白求恩口腔医学院)历史悠久。其口腔医学教育始于1948年,1976年开设口腔医学专业招收口腔医学生,1985年成立白求恩医科大学口腔医院,1989年成立白求恩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2000年确立名称为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吉林大学口腔医学院,2009年增名为吉林省口腔医院,2021年吉林大学口腔医学院更名为吉林大学白求恩口腔医学院。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依托于吉林大学这所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重点建设大学,由国家教育部所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管,集口腔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国家队”医院;2021年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排名第九名、评级为A。作为吉林省唯一的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是吉林省及邻近地区口腔医学教学、科研、医疗和预防保健中心,是吉林省口腔医疗卫生事业的引领者。现为中华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单位,中国医师协会口腔医师分会副会长单位,吉林省口腔医学会会长单位。

二、人才及师资队伍

医院现有在职职工62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96人,教授25名,副教授50名,现有博士生导师26人,硕士生导师61人,109人拥有博士学历。拥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人才1人,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首席科学家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和第七届口腔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2人,中华口腔医学会理事会副会长1人,中华口腔医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6人;拥有国家精品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主讲教师1人,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获得者1人,长白山学者、省级领军人才、吉大“唐敖庆学者”获得者等各级专家40余人,此外还有来自吉林大学化学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等校内兼职教授10人,为开展跨学科跨行业产学研用学术研究提供了支撑。

三、医疗和社会服务能力

医院现有三个院区,清华路总院 (清华院区) 地处长春市中心,建筑面积3.54万平方米;锦湖路院区 (第一门诊) 设在快速发展的南部新城核心地带,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天富路院区 (第二门诊,建设中) 建筑面积约1100平方米。三个院区共设有编制病床120张、牙科综合治疗椅300台,目前开放病床105张,平均日门诊患者量约1000人次,年收治住院患者约4000人次,手术3900余台次。

现有执业医生217人,注册护士214人,服务范围覆盖多个学科,设有19个临床科室、6个医技科室。全面开展数字化诊疗、舒适化诊疗,构建多学科诊疗平台。拥有64排螺旋CT、口腔锥形束三维影像系统、数字化全景X线机、3D打印机、根管治疗显微镜、种植牙实时导航系统、Inlab及椅旁CAD/CAM全瓷修复系统、电子面弓系统、3 Shape口腔内扫描系统和模型扫描系统、口腔激光治疗仪、超声骨刀、心电图监护仪、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等总价值近2亿元先进医疗设备。从瑞士引进倍力曼高温高压灭菌器和全自动清洗器,从美国引进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筹建了500平方米专业化消毒供应中心。

医院获批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与考官培训基地(口腔类别)、国家级口腔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口腔颌面外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是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执笔单位之一。是中华口腔医学会首批“口腔专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吉林省省级口腔专科护士临床教学基地。是吉林省口腔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吉林省牙病防治办公室设立单位、吉林省口腔专科联盟牵头单位。

医院现拥有5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口腔种植科、口腔修复科、口腔整形美容外科、口腔正畸科、口腔颌面外科。2个吉林省重点专科,为口腔正畸科和口腔种植科。2个吉林大学临床重点培育专科,为口腔正畸科和口腔种植科。4个吉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别是:口腔正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口腔种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口腔牙颌面畸形精准矫治临床研究中心。

2020年至今,医院面对疫情,全体动员,有召即战,逆行上阵,誓不旋踵。2022年为响应长春市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医院派出9批共235人次前往长春市、吉林大学的多个区域支援开展核酸采样、医疗照护及院感指导等工作,最长支援时间达到66天。

四、教学和人才培养

吉林大学白求恩口腔医学院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1个博士后流动站,口腔临床医学为吉林省重点学科。

吉林大学口腔临床医学学科于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遴选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93年被遴选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口腔医学2000年被遴选为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01年被遴选为吉林省重点学科。2002年,招收本硕连读口腔医学专业硕士。2003年,口腔医学被遴选为一级学科科学学位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被遴选为“十二五”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14年被遴选为吉林省教育厅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201412月通过国家教执委专家组教学认证。2020年度被评选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现有15个教研室,实验教学中心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医院投资达约3100万元,先后引进95台国内外先进仿真头模口腔教学模拟实习系统、9台数字化虚拟仿真牙医培训系统、41台互动显微镜和2台数字化口腔虚拟教学评估系统等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2014年,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被遴选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熟的教学平台为口腔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学科实验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三年来,主编教材1部,副主编与参编出版国家统编教材18部。

五、科研和学科建设

依托于吉林大学白求恩口腔医学院师资、设备和环境条件成立的科学研究中心,自2005年以来,先后被遴选为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吉林省牙发育及颌骨重塑与再生重点实验室、吉林省智能化口腔治疗技术工程实验室、吉林省口腔医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吉林省口腔科学纳米工程实验室的五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围绕口腔医学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与技术问题,科学研究中心已凝练成口腔材料和义齿修复研究、硬组织改建与疾病防治研究、牙颅颌面的畸形与临床研究、口腔癌浸润转移分子机制与治疗研究、口腔微生态与龋病和牙周病研究5个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同时中心又设有种植修复技术与智能装备、冠桥修复技术与智能装备、牙周病的引导性组织再生治疗技术与装备、现代根管治疗技术与装备研究和口腔正畸矫正治疗技术与装备5个技术研发方向。科学研究中心共设5个实验平台包括:细胞生物学实验平台、组织学实验平台、分子生物学实验平台、口腔微生态实验平台及贵重仪器实验平台。

科学研究中心面积6000平方米,目前拥有一批先进的总价值近亿元的各类科研实验仪器设备,包括临床设备:CT、CAD/CAM、3D打印机、激光治疗仪、根管显微镜等;科研专用设备:瑞士SCANCO显微CT、德国EXAKT硬组织切磨系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real-time PCR仪、酶标仪、X线焦点成像系统、Flexcell细胞加力仪器、超速离心机、各种级别的倒置荧光显微镜等。科学研究中心为学院的师生科研工作搭建了良好的科研平台,是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现已成为东北地区领先、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研究基地。

通过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和政策导向,积极采取措施改善科研条件,营造学术氛围,不断提升科研实力。近五年,医学院优秀的科研团队承担了科研项目400余项,获得支持经费6000余万元,其中包括:国家重点研发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重点国际合作项目3项,中国博士后资助项目10余项。获得中华口腔医学会科技奖三等奖1项;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项;长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289篇,EI收录文章19篇。

通过上述建设,近四年三次取得国家三级公立口腔医院绩效考核排名前10名的好成绩。复旦大学口腔医院排行榜第13名,中国口腔医学医院学科科技量值最好排名第9名;Nature Index指数在国内口腔医院中最好排名第4名;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学科排名A-2012-2021年全国口腔医学领域学者论文学术影响力,我院有两名教授入选。2021年度中国口腔医学领域TOP100高价值论文,我院共有4篇研究论文入选。

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是新吉林大学成立后组建的一所新学院,由原吉林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原吉林工业大学高等技术学院、原长春科技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合并组成。学院是一所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特色,理、工、文、管、艺兼备的综合性学院。

 

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长春南湖湖畔,创建于2000年,是吉林大学以重点培养高等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直属学院,现设有16个专业,各专业均属与经济建设关系密切的应用技能型专业。其中岩土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两个专业为吉林省教学改革示范专业;机电一体化、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三个专业为吉林省教学改革特色专业。学院各专业的办学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与先进企业紧密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能型专门人才。

 

学院位于吉林大学南湖校区,现有专职在编教师126人,教授4人,副教授76人,讲师37人。在中青年教师中,获得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13人,获得硕士学位43人,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86人。学院内拥有现代化微机室、数字化多媒体语音室、产学一体化工作室和大学生创新基地,各系均有专业实习实验室和实训基地。长期以来,学院十分关注学生成长,积极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活动和文化活动,在全国和省内组织的大学生各种技能大赛中频频获奖。经国家劳动保障部和吉林省劳动保障厅批准,学院内还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基地。

 

学院现有在校生1800余人,学生所在校区的体育文化设施齐全。拥有室内体育馆、标准化运动场、网球场、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馆等完备的体育设施,校区图书馆藏书十万册,籍以满足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

 

学院自组建以来,全院教职员工在大学和学院党委的领导下,以为国家教育事业多做贡献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热爱新吉大,建设新吉大,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工作,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工作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院教职员工决心为把学院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职学院而努力奋斗。


研究机构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国家基础科研与人才培养基地
哲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历史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数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物理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化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东北亚研究中心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数量经济研究中心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体质人类学与分子考古学科研基地

 

吉林省协同创新中心
东北亚区域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
东北亚国际语言文化研究基地高校外语教育研究基地

 

 

吉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社会公正与政府治理研究中心创新管理研究中心
中俄区域合作研究中心日本侵华史研究中心
廉政研究与教育中心高句丽渤海研究中心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中国文化研究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东北亚地缘政治经济研究所
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
犯罪治理研究中心东北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心
劳动关系研究院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研究中心

 

吉林特色新型高校智库
创新创业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与俄罗斯及周边国家合作智库
廉政研究与教育中心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东北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心
高句丽渤海研究中心犯罪治理研究中心(立项培育)

 

 

“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
物质制备科学科技创新平台汽车工程科技创新平台
高压科学与技术科技创新平台整合生物学科技创新平台
工程仿生科技创新平台集成光电子学科技创新平台
东北资源与环境科技创新平台计算与软件科学科技创新平台

 

“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东北亚研究与东北振兴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中国边疆史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经济分析与预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法律与经济全球化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社会发展理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国家工程实验室
艾滋病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工程仿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中草药育种与栽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高性能聚合物合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与钻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石油化工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

工程实验室



国家级动物实验中心
长春市国家实验动物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
集成光电子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汽车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球信息探测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人兽共患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新型电池物理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器官再造与移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
数控装备可靠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行业部委开放/重点实验室

原地矿部变质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国土资源部)
原地矿部水资源评价管理系列模型开放研究实验室(国土资源部)
原地矿部地球探测技术及仪器开放研究实验室
原地矿部功能矿物材料应用基础与物化性能检测方法开放研究实验室              
原地矿部复杂条件钻进技术开放研究实验室
原矿业部应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理论开放研究实验室
地球探测技术及仪器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复杂条件钻采技术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应用地球物理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分子生物学三级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化学三级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代动力学三级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生物工程三级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剂三级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免疫与分子生物学三级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肿瘤细胞生物学三级实验室
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放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原信息产业部计算机通信重点实验室
原信息产业部通信软科学重点实验室
原信息产业部原通信新技术重点实验室
原信息产业部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
微结构化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工程仿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表观遗传与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科技部、教育局)

 

部级工程中心
特种工程塑料教育部工程中心(教育部)
国家863计划长春特种工程塑料研究开发中心(科技部)
汽车开发工程研究中心
特种工程塑料教育部工程中心
有机聚合物光电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网络技术及应用软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地热资源开发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车辆零部件先进制造技术及系统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工程仿生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生物识别新技术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道路交通创新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重大疾病分子与化学遗传学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酵母表达重组蛋白质药物研发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牙发育及颌骨重塑与再生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应用原子分子光谱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生物医学材料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油页岩与共生能源矿产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组织修复重建与再生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外科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组织工程与人类疾病动物模型重点实验室
先进气体传感器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营养与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吉林省高压技术与功能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吉林省测控智能化仪器工程技术中心
吉林省金网络模具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干细胞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汽车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光谱分析仪器工程技术中心
吉林省智能信号识别和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吉林省通信软件产品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吉林省医学影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吉林省兽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吉林省东北保护性耕作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
吉林省特种工程塑料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网络通信软件科技创新中心
吉林省纳米孔材料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地球探测仪器装备科技创新中心
吉林省工程仿生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干细胞组织工程科技创新中心
吉林省生物纳米分子临床诊断创新平台吉林省生物治疗科技创新中心
吉林省先进控制与自主系统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新药临床前药理评价科技创新中心
吉林省胸部疾病诊疗三维模拟应用科技创新中心


吉林省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整车开发与底盘匹配工程实验室吉林省仿生工程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工程实验室吉林省纳米纤维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汽车传动工程实验室吉林省有机白光照明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中草药道地性保护研究工程实验室吉林省社区人群健康护理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光通信用聚合物波导器件工程实验室吉林省基因工程药物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职能化农产品生产装备与技术工程实验室吉林省汽车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地下空间探测工程实验室吉林省肿瘤组织芯片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糖尿病并发症工程实验室吉林省新能源材料与技术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生物药物研发与评价工程实验室吉林省消化内镜医学微创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呼吸疾病分子诊疗工程实验室吉林省给药系统技术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甲状腺疾病防治工程实验室吉林省纳米医学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智能化口腔治疗技术工程实验室吉林省电子商务关键支撑技术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环境岩土工程实验室吉林省油页岩勘探开发利用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移动平台探测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吉林省抗肿瘤药物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洁净能源材料工程实验室吉林省个体化医学检测技术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内皮功能及基因诊断工程实验室吉林省肝胆胰疾病转化医学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肝癌早期诊断技术工程实验室吉林省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诊疗技术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现代疫苗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网络技术及应用软件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动物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天然药物药理药效与应用开发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医用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功能食品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肿瘤疫苗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通信新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动物重大疫情诊断与防控中心吉林省人参创新药物开发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现代检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资源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生物质资源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车辆运用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激光器驱动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干细胞研究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灵芝规范化种植及新产品开发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重离子放射治疗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兽用生物制品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汽车新能源与节能热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高性能计算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机电装备可靠性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模式动物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红外气体传感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金属材料及加工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汽车摩擦材料生产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研究机构(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主管)
吉林省糖尿病中医病机辩证与中药研发重点研究室吉林省心血管中药作用机制及临床观察重点研究室
吉林省中医药免疫效应重点研究室吉林省中药药理重点研究室
免疫疾病研究室肾病研究室
药理研究室脑肿瘤疾病研究室
耳鼻咽喉疾病二级实验室肝病二级实验室
脑病二级实验室周围神经损伤与再生二级实验室
中药毒理二级实验室病理生理二级实验室
病理二级实验室基因工程制药二级实验室
病原微生物二级实验室中药生物工程二级实验室
中药药理二级实验室组织与细胞化学二级实验室
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分析二级实验室生物药学二级实验室
中药制剂二级实验室


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吉林省教育厅主管)
应用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生物制药工程重点实验室
软件新技术重点实验室表面与界面化学重点实验室
汽车能源与动力重点实验室智能化农业装备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工程装备先进设计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
动物胚胎工程重点实验室神经病学和神经病科学重点实验室
油页岩与共生矿产成矿及勘查开发重点实验室组织修复与重建重点实验室
数量化科学计算重点实验室作物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
血液病和肿瘤学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金属矿产资源勘查技术与评价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吉林省科技厅主管)
吉林省转化医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吉林省地下新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修复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吉林省现代农业推广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吉林省干细胞转化医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吉林省工程仿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吉林省空腔生物医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吉林省肝胆胰外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吉林省重大心血管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吉林省计算系统生物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吉林省食源性寄生虫病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社会公正与政府治理研究中心创新创业研究院(下设创新管理研究中心、创业研究中心、中以创新创业合作研究中心)
中国古文字研究中心东北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中俄区域合作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中日经济共同研究中心高句丽渤海研究中心

 

其他科研机构、实验室
东北亚研究院
古籍研究所
高等教育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所
南方研究院(深圳研究院)全面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研究中心
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东北历史与疆域研究中心知识经济研究中心
信息资源研究中心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中心
妇女研究中心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研究中心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
民族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农村金融研究中心东北亚地缘政治经济研究所
粤港澳台区域合作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研究中心
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吉林省长吉图开发开放研究中心
吉林大学-加州州立大学中美比较管理联合研究中心俄罗斯现代化研究中心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研究中心日本研究所
俄罗斯研究所朝鲜研究所
韩国研究所蒙古研究所
欧洲研究所美国研究所
中国区域社会史研究中心体育与健康管理研究中心
中国企业社会风险与责任研究中心认知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
教育与现代产业发展研究院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
吉林大学(中国)—西蒙菲莎大学(加拿大)生物考古学联合实验室廉政研究与教育中心
日本侵华史研究中心北极研究所
东北亚国际语言文化研究中心高校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劳动关系研究院吉林大学—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政策定量研究中心
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
吉林大学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
理论化学研究所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
辊锻工艺研究所链传动研究所
再生医学研究所超塑性与塑性研究所
数学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
古生物与地层学研究中心人兽共患病研究所
吉林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理论科学联合研究院汽车研究院
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
吉林大学“国家潜在油气资源(油页岩勘探开发利用)”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基地办公室
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机械工程研究院
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吉林省地面机械仿生技术与仿生功能材料中试基地
组合化学与创新药物研究中心东北亚国际地学教学与研究中心

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研究所
麦克德尔米德实验室光谱分析研究中心
矿产资源研究院油页岩合作创新基地
光谱分析仪器工程技术中心吉林大学组合化学研究中心
吉林大学车辆检测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吉林大学前列腺疾病防治中心
吉林大学理论物理中心吉林大学汽车运输工程研究中心
智能仪器与测控技术研究所吉林大学地下能源与废物处置研究所
吉林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吉林大学JLU-UPV多孔材料分子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


吉林大学2024年招收澳门保送生招生简章


一、学校简介

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学校始建于1946年,1960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1984年成为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学之一,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首批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下设52个教学单位,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3大学科门类;有本科招生专业13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8个,新兴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4个。19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其中5个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1‰。学校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始终秉持“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坚持以“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创新兴校、开放活校、文化荣校”发展战略,努力建设成为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高质量社会服务、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先进文化引领的重要基地;成为让学生全面发展、让教职工引以自豪、让社会高度赞誉、让世界广泛认同的大学。

学校首批加入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在1.0阶段和2.0阶段,先后成立了以著名化学家、原校长唐敖庆教授命名的“唐敖庆班”和原校长、著名思想理论家、教育家匡亚明教授名字命名的“匡亚明班”,分别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哲学、考古学、中国语言文学和理论经济学等九学科开展本科招生和人才培养,形成了“一体两翼”、文理并重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布局建设了“饶斌班”“黄大年班”“李四光班”“吕振羽班”“生物育种班”等“四新”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区,开展文史相交、社科相融、理工结合、工工交叉、工农互促、工文渗透、医工融合的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

吉林大学一直将就业工作作为学校“一号民生工程”,把就业育人工作作为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打造“两主、三双、一核心”的吉大就业工作模式。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在85%以上,每年超40%的本科毕业生考取清华、北大、浙大、上海交大等国家“双一流”院校继续深造,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中有65%以上的毕业生到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领域就业。

学校聚焦名校合作,逐步完善全球网络布局,目前已经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305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排名世界前100的50所,前200的69所。学校每年为在校生提供赴13个国家和地区96所院校的361个交换学习名额。

吉林大学每年评选港澳及华侨学生奖学金、台湾学生奖学金,组织港澳台学生积极参与港澳台学生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北国风情”系列社会调研活动,为港澳台青年学子打开深度了解当地产业发展和风土人情的窗口;“学养提升计划”港澳台学生系列交流活动,通过朋辈指导、教师讲授、实地探访、素质拓展等多种形式,为港澳台同学们提供知识与技能的加油站。

清晏湖畔好读书,名师身边宜聆教。在这里,两院院士、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亲自授课,大师课程平台,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名师教学让你随时随地终端在手想学就学;300门以上的通识类课程,涵盖人文历史、自然科学、工程应用、经济管理、创业创新;每名进入吉大的学生都将有机会获得“移动式课程”的体验。多元而包容的文化,春风化雨般浸润了吉大校园,每年邀请大批海外教师来校任教推进建设国际化课程。

吉林大学有6个校区7个校园,一园一景、不拘一格。现代化的信息图书馆,全国高校最大的体育馆,汇聚全国特色美食的学生食堂、整洁的宿舍,健身房、舞蹈馆、游泳馆、巨幕影城等,会让你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

在这里,有百余个学生社团的舞台交予你去实现关于大学生活的所有想象。以《吉人天下》—原创音乐舞蹈史诗、《黄大年》《唐敖庆》《先生向北》—原创话剧为统领,以学术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为主体,以辩论赛、校园歌手大赛、社团活动为两翼的校园文化,定义你丰富完美的吉大生活。

 

二、招生专业

序号

学院

专业(类)名称

科类

学制

备注

1.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文史

四年


历史学

2.       

考古学院

考古学(含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

文理兼收

四年

按专业类招

3.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传播学类(含新闻学、广告学)

文史

四年

按专业类招

4.       

经济学院

              经济学类(含经济学、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

文理兼收

四年

按专业类招

5.       

法学院

法学

文理兼收

四年


6.       

电子科学与

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类(含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理工

四年

按专业类招

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理工

四年


8.       

白求恩第二临床医学院

临床医学

理工

五年


9.       

白求恩口腔医学院

口腔医学

理工

五年


10.      

动物医学学院

动物医学

理工

五年


注:按专业类招生录取的学生入学后按专业大类培养、分流;如遇院系专业调整,以学校实际情况为准。

 

三、招生计划

按照教育部规定,我校2024年在澳门计划招收保送生5人。

 

四、保送条件

符合2024年中国内地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澳门保送生要求的学生。

 

五、考核和录取

我校保送生选拔工作遵循“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符合条件的考生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统一组织报名。考核的时间和地点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确定并在其网站上公布。我校将按照相关规定对学生进行面试考核。考核合格者,将根据学生志愿确定拟录取专业,待联合招生办公室办理完录取手续后正式录取。

 

六、入学与管理

1.学校于全国普通高考录取结束后统一邮寄《录取通知书》给录取新生,新生持《录取通知书》入学报到,报到时间及要求以《吉林大学2024年新生入学须知》规定为准。新生入学后进行身体检查,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要求,不符合体检要求的,取消入学资格,专业受限者商转其他专业。

2.澳门保送生与内地学生一起就读,学费、住宿费收费标准与内地学生相同。

3.入校后可申请吉林大学各类奖、助学金。

4.学生在校期间,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和培养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学生的规定》和《吉林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等进行管理。

 

七、联系方式

单位:吉林大学教务处本科生招生办公室

电话:86-431-85168305,传真:86-431-85166226

E_mail:bkzs@jlu.edu.cn

招生网:http://zsb.jlu.edu.cn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八、其他

本简章由吉林大学教务处本科生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吉林大学2023级普通本科新生入学须知


祝贺您成为一名光荣的吉大学子!


为方便您顺利来到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请您做好如下准备:


一、新生报到日期为2023年8月26日-8月27日(含少数民族预科生)。在此期间,您需直接到所在学院报到,报到地址详见附件一。


二、请您持《吉林大学新生入学报到证》按时来校报到,因故不能按期入学,请您事先向学校教务处本科生招生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延期入学时间最长为两周。若未请假或请假逾期两周不报到,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以外,视为自动放弃入学资格。

电话:0431-851664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


三、根据国家规定,您可自愿迁移户口。如若迁移户口:

1.吉林省外新生提交的材料:(1)户口迁移证原件,户口迁移证上的内容不得涂改,户口迁移证上的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必须与入学通知书一致。户口迁入的地址一律填写“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大学”,其中“婚姻状况”一栏请填写清楚,不能空。(2)将身份证与入学通知书合并复印在1张A4纸上;

2.吉林省内新生提交的材料:(1)家庭户口本原件或单位集体户口登记表原件。(2)将身份证与入学通知书合并复印在1张A4纸上。新生报到时,将迁移户口所需提供的材料一并交给各学院新生辅导员老师,由各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老师与各校区户籍办老师联系办理落户手续。学校保卫处收取各学院户口迁移材料时间暂定为2023年9月15 日,如有变动另行通知。


四、请将高中阶段学籍档案邮寄或交到您所在的学院。


五、新生报到时,党员须到所在学院进行登记,经学院初审、学校复审合格后,方能办理组织关系转入手续。党组织关系转入的党员,其原所在党组织已开通“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的,可直接通过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组织关系转接子系统网上转接。党员原所在党组织尚未开通“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的,须持“党员登记表”和“中国共产党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到入学所在院级党组织报到,“中国共产党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由可转接党员组织关系的党组织开具,“中国共产党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抬头为“中共吉林大学委员会组织部”。


六、如果您原系在职人员,原单位须在开学前将人事档案寄到所录取的学院。


七、交费项目:

1.学费:各专业学费标准详见附件一。

2.住宿费:住宿收费标准不高于1200元/生·年。

3.行李费:根据《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床上用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国质检执联〔2008〕168号)文件精神,为确保学生用上合格的床上用品,防止“黑心棉”流入校园,学校通过招标确定具有质量保证能力的生产企业,由他们提供合格的床上用品供同学们自愿购买。售价分别为385元/套和390元/套。床上用品包括:被、夏被2.00m´1.50m、褥2.0m´1.0m(1套);纯棉被罩2.1m´1.55m(2个);纯棉(蓝白格)床单2.1m´1.1m(2条);纯棉枕巾0.7m´0.45m(2条);枕套0.60m´0.4m (1个);枕芯0.58m´0.38m(1个);包装袋(1个)等共12件。

4.体检费:标准为55元/生,入学体检时由校医院统一收取。如需进一步诊断,按照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5.军训服装费:收费标准待定。入学报到时,学生可本着自愿原则购买。

6.教材订购:教材目录通过校内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发布。学生自愿选择教材的购买方式和渠道,学校不组织统一购买。

7.新生入学交费办法详见附件二。


八、全国各省市均已启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在校期间由国家财政全额100%贴息,贷款期限为学制加15年,最长不超过22年,宽限期时间为5年)。申请更便捷,政策更优惠。欲申请的学生可与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咨询,联系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如您未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也可到校后办理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学校将在新生入学后统一组织办理申请手续。需要您准备的材料:1.本人填写并签字确认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2.学生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未满18周岁学生需提供户口本全套复印件及父母身份证复印件。


九、学校将在新生报到处设立“绿色通道”接待站。如果您经济困难暂时凑不齐学费、住宿费不必担心,请您在报到前登录吉林大学迎新网站 https://yx.jlu.edu.cn 填写吉林大学绿色通道申请,报到时持本人填写并签字确认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等相关证明材料,经学校有关部门核实后,可以在缓缴学费的情况下先期办理入学手续,入学后学校将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和国家、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相应资助政策,给您提供相应的帮扶措施。


十、您来校时的费用需自理。持《吉林大学新生入学报到证》可购买半价火车票。


十一、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面向新生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指导、预防干预等心理健康指导服务,新生可在吉林大学迎新网站“开心驿站”模块进行浏览互动。


十二、新生须在报到前(8月10日起)登录吉林大学迎新网站https://yx.jlu.edu.cn或用手机扫描下方吉林大学迎新网站二维码进行线上预报到流程(用户名为通知书编号,密码为身份证后六位),阅读入学前相关注意事项、查询学号、班级、住宿等信息,同时填写个人预报到信息内容。在报到日当天于报到现场进行线下报到确认。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吉林大学主页(https://www.jlu.edu.cn)进行查询。


1690710942859760.png

吉林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  


1690710962838253.png

吉林大学学生工作微信公众号 


1690710977649165.png

吉林大学迎新网站


1690710998818465.png


吉林大学关于公布2023年强基计划入围标准的通知


根据《吉林大学2023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要求,对于第一类考生,依据高考成绩,原则上按照不超过我校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数的六倍确定各省入围我校考核考生名单(末位同分均可入围),现将入围标准公布如下:

省份

数学与应用数学

物理学

化学

古文字学

北京

602


591

596

河北

599

604

607

587

辽宁

622

603

607

595

吉林

584

544

551

538

黑龙江

559

562

551

536

安徽

567

585

591


山东

590

590

596

589

河南

598

604



湖北

588




湖南

588

600



陕西

549

552


550

考生可登录我校强基计划报名平台(https://bm.chsi.com.cn/jcxkzs/sch/10183)查询入围结果。

凡未参加我校强基计划校测的考生视为放弃我校2023年强基计划选拔资格。

 

吉林大学2023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专业计划


专业文科、历史计划理科、物理计划
社会学类(含社会学、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6
汉语言文学5
新闻传播学类(含新闻学、广告学)9
工商管理类(含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6
政治学与行政学(含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1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5
物联网工程
1
网络空间安全
1

吉林大学本科招生体检要求(2023)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要求是高等学校录取时对考生进行德智体全面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结合我校专业培养要求,招生专业对考生体检条件提出如下要求:

一、患有下列疾病者,学校不予录取

1.严重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经手术治愈,或房室间隔缺损分流量少,动脉导管未闭返流血量少,经二级以上医院专科检查确定无需手术者除外)、心肌病、高血压病。

2.重症支气管扩张、哮喘,恶性肿瘤、慢性肾炎、尿毒症。

3.严重的血液、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

4.重症或难治性癫痫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严重精神病未治愈、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和依赖。

5.慢性肝炎病人并且肝功能不正常者(肝炎病原携带者但肝功能正常者除外)。

6.结核病除下列情况外不予录取。

(1)原发型肺结核、浸润性肺结核已硬结稳定;结核型胸膜炎已治愈或治愈后遗有胸膜肥厚者;

(2)一切肺外结核(肾结核、骨结核、腹膜结核等等)、血行性播散型肺结核治愈后一年以上未复发,经二级以上医院(或结核病防治所)专科检查无变化者;

(3)淋巴腺结核已临床治愈无症状者。

二、患有下列疾病者,有关专业不予录取

1、轻度色觉异常(俗称色弱)不能录取的专业:化学类(含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科学类(含生物科学、生物技术)、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放射医学、口腔医学、药学、临床药学、生物工程类(含生物制药、药物制剂)、生物医学科学、康复治疗学、护理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生物育种班,本研贯通)、动物科学、应用心理学、考古学(匡亚明班,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考古学(含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农学(生物育种班,本研贯通)、植物生产类(含农学、园艺、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2、色觉异常II度(俗称色盲)不能录取的专业:除同轻度色觉异常外,还包括本科的绘画、设计学类(含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材料物理专业。

3、不能准确识别红、黄、绿、蓝、紫各种颜色中任何一种颜色的导线、按键、信号灯、几何图形者不能录取的专业:除同轻度色觉异常、色觉异常II度两类列出专业外,还包括本科的经济学(匡亚明班,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经济学类(含经济学、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经济学(国别与区域经济)、会计学(含会计学、财务管理、信用管理、经济学(数量经济))、工商管理类(含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管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地质学(李四光班,本研贯通)、地质类(含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农林经济管理、档案学专业。不能准确在显示器上识别红、黄、绿、蓝、紫各颜色中任何一种颜色的数码、字母者不能录取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网络空间安全、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三、患有下列疾病者,有关专业不宜就读

1、肺、肝、肾、脾、胃肠等主要脏器动过较大手术,功能恢复良好;或曾患有心肌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史;甲状腺机能亢进已治愈一年的,不宜就读本科的地质学(李四光班,本研贯通)、地质类(含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勘查技术与工程(黄大年班,本研贯通)、勘查技术与工程(含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地球物理学、测绘工程)、地质工程(黄大年班,本研贯通)、土木类(含土木工程、地质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黄大年班,本研贯通)、水利类(含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类(含交通运输、交通工程、汽车服务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物流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含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动物科学(生物育种班,本研贯通)、动物科学、农学(生物育种班,本研贯通)、植物生产类(含农学、园艺、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

2、先天性心脏病经手术治愈,或房室间隔缺损分流量少,动脉导管未闭返流血量少,经二级以上医院专科检查确定无需手术者不宜就读的专业同第三部分第一条。

3、肢体残疾(不继续恶化),不宜就读的专业同第三部分第一条。

4、屈光不正(近视眼或远视眼,下同)任何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400度的,不宜就读本科的仪器类(含测控技术与仪器、智能感知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类(含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5、任何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800度的,不宜就读本科的理科试验班(唐敖庆班)(含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生物科学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质学(李四光班,本研贯通)、地质类(含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地质工程(黄大年班,本研贯通)、土木类(含土木工程、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黄大年班,本研贯通)、勘查技术与工程(含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地球物理学、测绘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黄大年班,本研贯通)、水利类(含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生物育种班,本研贯通)、动物科学、材料类(含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化学类(含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饶斌班,本研贯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学(生物育种班,本研贯通)、农学(生物育种班,本研贯通)、植物生产类(含农学、园艺、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放射医学、口腔医学、康复治疗学、护理学、应用心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含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电子信息类(含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材料物理、交通运输类(含交通运输、交通工程、汽车服务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物流工程)、生物工程类(含生物制药、药物制剂)、动物医学专业。

6、一眼失明另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400度的,不宜就读本科的法学、外交学、社会学类(含社会学、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政治学与行政学(含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吕振羽班,本研贯通)、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科试验班(唐敖庆班)(含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生物科学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学类(含物理学、应用物理学、核物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化学类(含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含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物科学类(含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应用心理学、材料物理、材料类(含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机械工程(饶斌班,本研贯通)、机械工程、工业工程、工程力学、智能制造工程、仿生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饶斌班,本研贯通)、车辆工程、交通运输类(含交通运输、交通工程、汽车服务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物流工程)、仪器类(含测控技术与仪器、智能感知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类(含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自动化类(含自动化、机器人工程)、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网络空间安全)、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勘查技术与工程(黄大年班,本研贯通)、勘查技术与工程(含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地球物理学、测绘工程)、地质学(李四光班,本研贯通)、地质类(含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地质工程(黄大年班,本研贯通)、土木类(含土木工程、地质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黄大年班,本研贯通)、水利类(含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含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饶斌班,本研贯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生物工程类(含生物制药、药物制剂)、农学(生物育种班,本研贯通)、植物生产类(含农学、园艺、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放射医学 、口腔医学、康复治疗学、护理学、药学、临床药学专业。

7、两耳听力均在3米以内,或一耳听力在5米另一耳全聋的,不宜就读本科的法学、外交学、社会学类(含社会学、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政治学与行政学(含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吕振羽班,本研贯通)、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新闻传播学类(含新闻学、广告学)、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日语、朝鲜语、地质工程(黄大年班,本研贯通)、土木类(含土木工程、地质工程)、交通运输类(含交通运输、交通工程、汽车服务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物流工程)、动物科学(生物育种班,本研贯通)、动物科学、动物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放射医学 、口腔医学、康复治疗学、护理学、药学、临床药学、生物工程类(含生物制药、药物制剂)专业。

8、嗅觉迟钝、口吃、步态异常、驼背,面部疤痕、血管瘤、黑色素痣、白癜风的,不宜就读本科的法学、外交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新闻传播学类(含新闻学、广告学)、音乐表演专业。

9、斜视、嗅觉迟钝、口吃不宜就读本科的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放射医学、口腔医学、康复治疗学、护理学专业。

四、学校对入学新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复查,对复查后不符合体检要求和不宜就读考生不能在本专业进行正常学习者,按学校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办理。


吉林大学2023年音乐表演专业招生简章


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学校始建于1946年,1960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1984年成为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学之一,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首批“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一、报考条件

 1.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条件,具有从事本专业的基本素质,且为艺术类考生。

 2.身体健康、五官端正。

 3.参加生源所在省(市)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音乐类相关专业统一考试并成绩合格。

 二、招生范围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四川共7个省(区)。

三、招生专业(招考方向)、计划、学制及层次

计划招生58人。具体招考方向如下:

序号

专业

项目

招考方向

招生计划

合计

1. 

音乐表演

声乐

美声

16

20

2. 

民族

4

3. 

钢琴

钢琴

6

6

4. 

西洋

乐器

小提琴

6

22

5. 

中提琴

5

6. 

大提琴

2

7. 

低音提琴

1

8. 

单簧管

1

9. 

长笛

1

10. 

圆号

2

11. 

小号

1

12. 

大号

1

13. 

西洋打击乐

2

14. 

民族

乐器

二胡

2

10

15. 

琵琶

2

16. 

古筝

2

17. 

1

18. 

竹笛

1

19. 

扬琴

1

20. 

1

在各省(区)招生的具体名额及招考方向详见各省(区)招生部门公布的招生计划。如部分招考方向无人报考,我校将按所在省份规定,进行志愿征集录取。

学制为四年,学历层次本科。

音乐表演专业在高考综合改革省份无选考科目要求。

四、专业考试

2023年我校音乐表演专业使用各省专业统考成绩,不组织专业校考。

五、文化课考试

考生须参加202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 

六、录取原则

1.对于不严格区分文科计划、理科计划的省份,文理兼招,统一排队,择优录取。对于严格区分文科、理科计划进行投档录取的省份,只招收文科考生。“3+1+2”综合改革省份,如不区分首选科目“历史”“物理”,则统一排队录取,否则按首选科目“历史”“物理”分别投放计划,分别录取。

2.在实行顺序志愿投档的省份,考生省专业统考合格,高考文化课总分(含政策性加分,下同)达到考生所在省(区)艺术类本科最低控制分数线,在投档到我校的考生中,根据分省计划及招考方向,按省专业统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省专业统考成绩相同时,依次比较高考文化课总分、语文、数学、外语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3.在实行平行志愿投档的省份,按其规则100%投档、录取。

 七、学费标准

每生每年学费11000元。

 八、复查

新生入学后,按照国家招生相关规定进行全面复查和专业复测,对于复查、复测不合格者,将取消该生学籍。违规、违纪情节严重者,学校将移交有关部门查处。

九、领导机构及监督机制

吉林大学音乐表演专业招生工作在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和择优录取的原则,严格管理,规范程序,接受学校纪检监察机构及社会监督。监督邮箱:bkzsjd@jlu.edu.cn。

十、其他

1.如本简章某些条款与教育部关于2023年普通高校艺术类招生政策相抵触,均以教育部政策为准。

2.新生入学后,学习期间所用乐器一律自备(钢琴除外)。

3.本简章及未尽事宜由吉林大学教务处本科生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咨询电话:

吉林大学教务处本科生招生办公室 0431—85167023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                 0431—85159192

地   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邮政编码:130012

网    址: http://zsb.jlu.edu.cn

          

  

吉林大学2022年音乐表演专业招生简章


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学校始建于1946年,1960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1984年成为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学之一,1995年首批通过国家教委“211工程”审批,2001年被列入“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2017年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一、报考条件

 1.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条件,具有从事本专业的基本素质,且为艺术类考生。

 2.身体健康、五官端正。

 3.参加生源所在省(市)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音乐类相关专业统一考试并成绩合格。

 二、招生范围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四川共7个省(区)。

三、招生专业(招考方向)、计划、学制及层次

计划招生58人。具体招考方向如下:

序号

专业

项目

招考方向

招生计划

合计

1.   

音乐表演

声乐

美声

16

21

2.   

民族

5

3.   

钢琴

钢琴

6

6

4.   

西洋

乐器

小提琴

4

19

5.   

中提琴

2

6.   

大提琴

2

7.   

竖琴

1

8.   

单簧管

2

9.   

长笛

2

10. 

小号

2

11. 

长号

2

12. 

马林巴

1

13. 

定音鼓

1

14. 

民族

乐器

二胡

2

12

15. 

琵琶

2

16. 

古筝

2

17. 

唢呐

1

18. 

2

19. 

竹笛

1

20. 

扬琴

2

考生只允许报一个招考方向,不允许兼报。

在各省(区)招生的具体名额及招考方向详见各省(区)招生部门公布的招生计划。如部分招考方向无人报考或无合格生源,学校将按所在省份规定进行志愿征集或调整招生计划。

学制为四年,学历层次本科。

音乐表演专业在高考综合改革省份无选考科目要求。

四、专业考试

2022年我校音乐表演专业全部使用专业省统考成绩录取,我校不再组织专业校考。

五、文化课考试

考生须参加202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 

六、录取原则

1.对于不严格区分文科计划、理科计划的省份,文理兼招,统一排队,优先录取院校一志愿考生。考生专业省统考合格,高考文化课总分(含政策性加分,下同)达到考生所在省(区)艺术类本科最低控制分数线,在投档到我校的考生中,根据分省计划及招考方向,按专业省统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专业省统考成绩相同时,按高考文化课总分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如专业省统考成绩和高考文化课总分均相同时,使用学校预留计划予以录取。

2.对于严格区分文科计划和理科计划进行投档录取的省份,只招收文科考生。

3.对于“3+1+2”综合改革省份,按照公布的选考物理或历史的招生计划分别录取。

4.若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有具体的平行志愿投档规则,按其录取办法执行。

 七、学费标准

每生每年学费11000元。

 八、复查

新生入学后,按照国家招生相关规定进行全面复查和专业复测,对于复查、复测不合格者,将取消该生学籍。违规、违纪情节严重者,学校将移交有关部门查处。

九、领导机构及监督机制

吉林大学音乐表演专业招生工作在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和择优录取的原则,严格管理,规范程序。接受学校监察处及社会监督,监督邮箱:bkzsjd@jlu.edu.cn。

十、其他

1.如本简章某些条款与教育部关于2022年普通高校艺术类招生文件精神相抵触,均以教育部文件为准。

2.新生入学后,学习期间所用乐器一律自备(钢琴除外)。

3.本简章及未尽事宜由吉林大学教务处本科生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咨询电话:

吉林大学教务处本科生招生办公室 0431—85167023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                 0431—85159192

地   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邮政编码:130012

网    址: http://zsb.jlu.edu.cn

 

吉林大学2021年音乐学科招生简章


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学校始建于1946年,1960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1984年成为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学之一,1995年首批通过国家教委“211工程”审批,2001年被列入“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2004年被批准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学校,2017年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一、报考条件

 1、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条件,具有从事本专业的基本素质,且为艺术类考生。

 2、身体健康、五官端正。

 3、参加生源所在省(市)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音乐类相关专业统一考试并成绩合格。

 二、招生范围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甘肃、四川共8个省(区)。

三、招生专业(招考方向)、计划、学制及层次

计划招生60人。具体项目如下:

序号

专业

项目

招考方向

招生计划

合计

1.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2

2

2.   

音乐表演

声乐

美声

14

20

3.   

民族

6

4.   

钢琴

钢琴

6

6

5.   

西洋管弦乐

小提琴

2

20

6.   

中提琴

2

7.   

大提琴

2

8.   

低音提琴

2

9.   

双簧管

1

10. 

单簧管

2

11. 

大管

2

12. 

长笛

2

13. 

小号

2

14. 

长号

2

15. 

大号

1

16. 

中国民族乐器

二胡

4

12

17. 

琵琶

3

18. 

古筝

3

19. 

唢呐

2

考生只允许报一个招考方向,不允许兼报。

在各省(区)招生的具体名额及招考方向详见各省(区)招生部门公布的招生计划。如部分招考方向无人报考或无合格生源,学校将按所在省份规定进行志愿征集或调整招生计划。

学制为四年,学历层次本科。

音乐学科各专业在高考综合改革省份无选考科目要求。

四、专业考试

2021年我校音乐学科(含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专业全部使用专业省统考成绩录取,我校不再组织专业校考。

五、文化课考试

考生须参加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 

六、录取原则

 1、对不严格区分文科计划、理科计划的省份,文理兼招,统一排队,优先录取院校一志愿考生。考生专业省统考合格,高考文化课总分(含政策性加分,下同)达到考生所在省(区)艺术类本科最低控制分数线,我校在投档考生中,根据分省计划及招考方向,按专业省统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专业省统考成绩相同时,按高考文化课总分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如专业省统考成绩和高考文化课总分均相同时,使用学校预留计划予以录取。

 2、若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有具体的平行志愿投档规则,按其录取办法执行。

3、对部分严格区分文科计划和理科计划进行投档录取的省份,只招收文科考生。

 七、学费标准

每生每年学费11000元。

 八、复查

新生入学后,按照国家招生相关规定进行全面复查和专业复测,对于复查、复测不合格者,将取消该生学籍。违规、违纪情节严重者,学校将移交有关部门查处。

九、领导机构及监督机制

吉林大学音乐学科招生工作在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和择优录取的原则,严格管理,规范程序。接受学校监察处及社会监督,学校纪检监察部门监督邮箱:jjcc@jlu.edu.cn。

十、其他

1、如本简章某些条款与教育部关于2021年普通高校艺术类招生文件精神相抵触,均以教育部文件为准。

2、新生入学后,学习期间所用乐器一律自备(钢琴除外)。

3、本简章及未尽事宜由吉林大学教务处本科生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咨询电话:

吉林大学教务处本科生招生办公室 0431—85168305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                 0431—85159192

地   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邮政编码:130012

网    址: http://zsb.jlu.edu.cn

                 

吉林大学2023年绘画、设计学类招生简章

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学校始建于1946年,1960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1984年成为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学之一,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首批“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一、报考条件

1.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条件,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创作设计能力;

2.身体健康,无色盲;

3.参加生源所在省(市)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美术类专业统一考试并成绩合格。

二、招生范围、专业及计划

招生专业

计划

学制

 

层次

 

招生计划

北京

天津

河北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江苏

安徽

山东

河南

湖南

广东

绘画

60

四年

 

本科

 

2

2

8

3

11

5

4

4

9

7

2

3

设计学类

60

四年

本科

2

2

8

3

11

5

3

4

9

7

3

3

合计

120



4

4

16

6

22

10

7

8

18

14

5

6

注:

1.设计学类含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三个专业,入校学习一年后进行专业分流。各专业(类)分省计划数以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实际公布为准。

2.绘画、设计学类在高考综合改革省份无选考科目要求。

三、专业考试

我校2023年绘画、设计学类招生使用各省美术专业统考成绩,不组织专业校考。

四、文化课考试

考生须参加202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 

五、录取原则

1.对符合报考条件且被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投档到我校的考生,不分文、理科,统一排队,择优录取。对严格区分文、理科计划进行投档的省份,只招收文科考生。“3+1+2”综合改革省份,如不区分首选科目“历史”“物理”,则统一排队录取,否则按首选科目“历史”“物理”分别投放计划,分别录取。

2.实行顺序志愿投档的省份

(1)设计学类:投档考生的高考文化课总分(含政策性加分,下同)须达到考生所在省(市)普通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参照强基计划控制分数线)的80%及以上(四舍五入,不保留小数位),且不低于所在省(市)艺术类本科最低控制分数线,按招生计划以省专业统考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省专业统考成绩相同时,依次比较高考文化课总分、语文、数学、外语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2)绘画专业:投档考生的高考文化课总分须达到所在省(市)普通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参照强基计划控制分数线)的60%及以上(四舍五入,不保留小数位),且不低于所在省(市)艺术类本科最低控制分数线,按招生计划以省专业统考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省专业统考成绩相同时,依次比较高考文化课总分、语文、数学、外语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3.实行平行志愿投档的省份

满足我校录取相关分数要求:设计学类考生的高考文化课总分须达到考生所在省(市)普通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参照强基计划控制分数线)的80%及以上(四舍五入,不保留小数位),绘画专业考生的高考文化课总分须达到所在省(市)普通本科第一批次控制分数线(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参照强基计划控制分数线)的60%及以上(四舍五入,不保留小数位),按其投档规则100%投档、录取。

六、学费标准

每生每年学费11000元。

七、复查

新生入学后,按照国家招生相关规定进行全面复查和专业复测,对于复查、复测不合格者,将取消该生学籍。违规、违纪情节严重者,学校将移交有关部门查处。

八、领导机构及监督机制

吉林大学绘画、设计学类招生工作在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和择优录取的原则,严格管理,规范程序,接受学校纪检监察机构及社会监督。监督邮箱:bkzsjd@jlu.edu.cn。 

九、其他

1.如本简章某些条款与教育部相关招生政策相抵触,以教育部文件为准。

2.本简章及未尽事宜由吉林大学教务处本科生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咨询电话:

吉林大学教务处本科生招生办公室    0431—85167023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                   0431—88499647

地   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邮政编码:130012

网   址: http://zsb.jlu.edu.cn

 

吉林大学2023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招生简章


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学校始建于1946年,1960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1984年成为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学之一,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首批“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一、报名条件

1.考生必须符合2023年教育部及生源省(市)艺术类专业招生条件。

2.考生必须参加生源省(市)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2023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统考并达到本科合格要求。我校录取时以各省(市)专业统考成绩为准,不再组织校考。

3.考生高考文化课总分(含政策性加分,下同)须达到生源省(市)本科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对于实行高考综合改革以及合并本科批次的省份,考生高考文化课总分须达到我校普通类专业所在批次控制分数线,具体以教育部和生源省(市)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有关规定为准。

二、招生计划、学制、学费

总计划:30人

学制:4年

学费:12000元∕年

招生范围:天津、辽宁、黑龙江、河南、山东、江西、安徽、湖南、四川等9省(市)。

具体分省招生计划以各省(市)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公布为准。

三、录取原则

1.各省(市)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按照各自的投档规则进行投档; 我校对于不符合报名条件的进档考生将作退档处理,请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务必确认符合我校报名条件。

2.对不分文、理科投放招生计划的省份,文理兼收、统一排队;对于严格区分文、理科投放招生计划的省份,我校仅招收文科考生;对“3+1+2”综合改革省份,如不区分首选科目“历史”“物理”,则统一排队录取,否则按首选科目“历史”“物理”分别投放计划,分别录取。

3.实行平行志愿投档的省份,对于符合我校报考条件的考生,按照所在省投档规则100%投档、录取。实行顺序志愿的省份,对符合我校报考条件且被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投档的考生,按照考生省专业统考成绩从高到低顺序择优录取,省专业统考成绩相同时,依次比较高考文化课总分、语文、数学、外语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四、入学资格复查

1.新生入学报到后,我校将进行新生入学资格复查及专业复测。对于复查、复测不合格或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2.我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招生工作在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和择优录取的原则,严格管理,规范程序,接受学校纪检监察机构及社会监督,监督邮箱:bkzsjd@jlu.edu.cn。

3.如本简章某些条款与教育部相关政策相抵触,以教育部政策为准。

4.本简章及未尽事宜由吉林大学教务处本科生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邮编:130012

咨询电话:

吉林大学教务处本科生招生办公室 0431-85167023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0431-85166025

网址:http://zsb.jlu.edu.cn

 

吉林大学2024年招收澳门保送生招生简章

一、学校简介

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学校始建于1946年,1960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1984年成为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学之一,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首批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下设52个教学单位,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3大学科门类;有本科招生专业13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8个,新兴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4个。19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其中5个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1‰。学校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始终秉持“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坚持以“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创新兴校、开放活校、文化荣校”发展战略,努力建设成为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高质量社会服务、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先进文化引领的重要基地;成为让学生全面发展、让教职工引以自豪、让社会高度赞誉、让世界广泛认同的大学。

学校首批加入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在1.0阶段和2.0阶段,先后成立了以著名化学家、原校长唐敖庆教授命名的“唐敖庆班”和原校长、著名思想理论家、教育家匡亚明教授名字命名的“匡亚明班”,分别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哲学、考古学、中国语言文学和理论经济学等九学科开展本科招生和人才培养,形成了“一体两翼”、文理并重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布局建设了“饶斌班”“黄大年班”“李四光班”“吕振羽班”“生物育种班”等“四新”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区,开展文史相交、社科相融、理工结合、工工交叉、工农互促、工文渗透、医工融合的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

吉林大学一直将就业工作作为学校“一号民生工程”,把就业育人工作作为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打造“两主、三双、一核心”的吉大就业工作模式。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在85%以上,每年超40%的本科毕业生考取清华、北大、浙大、上海交大等国家“双一流”院校继续深造,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中有65%以上的毕业生到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领域就业。

学校聚焦名校合作,逐步完善全球网络布局,目前已经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305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排名世界前100的50所,前200的69所。学校每年为在校生提供赴13个国家和地区96所院校的361个交换学习名额。

吉林大学每年评选港澳及华侨学生奖学金、台湾学生奖学金,组织港澳台学生积极参与港澳台学生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北国风情”系列社会调研活动,为港澳台青年学子打开深度了解当地产业发展和风土人情的窗口;“学养提升计划”港澳台学生系列交流活动,通过朋辈指导、教师讲授、实地探访、素质拓展等多种形式,为港澳台同学们提供知识与技能的加油站。

清晏湖畔好读书,名师身边宜聆教。在这里,两院院士、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亲自授课,大师课程平台,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名师教学让你随时随地终端在手想学就学;300门以上的通识类课程,涵盖人文历史、自然科学、工程应用、经济管理、创业创新;每名进入吉大的学生都将有机会获得“移动式课程”的体验。多元而包容的文化,春风化雨般浸润了吉大校园,每年邀请大批海外教师来校任教推进建设国际化课程。

吉林大学有6个校区7个校园,一园一景、不拘一格。现代化的信息图书馆,全国高校最大的体育馆,汇聚全国特色美食的学生食堂、整洁的宿舍,健身房、舞蹈馆、游泳馆、巨幕影城等,会让你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

在这里,有百余个学生社团的舞台交予你去实现关于大学生活的所有想象。以《吉人天下》—原创音乐舞蹈史诗、《黄大年》《唐敖庆》《先生向北》—原创话剧为统领,以学术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为主体,以辩论赛、校园歌手大赛、社团活动为两翼的校园文化,定义你丰富完美的吉大生活。

 

二、招生专业

序号

学院

专业(类)名称

科类

学制

备注

1.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文史

四年


历史学

2.       

考古学院

考古学(含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

文理兼收

四年

按专业类招

3.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传播学类(含新闻学、广告学)

文史

四年

按专业类招

4.       

经济学院

              经济学类(含经济学、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

文理兼收

四年

按专业类招

5.       

法学院

法学

文理兼收

四年


6.       

电子科学与

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类(含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理工

四年

按专业类招

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理工

四年


8.       

白求恩第二临床医学院

临床医学

理工

五年


9.       

白求恩口腔医学院

口腔医学

理工

五年


10.      

动物医学学院

动物医学

理工

五年


注:按专业类招生录取的学生入学后按专业大类培养、分流;如遇院系专业调整,以学校实际情况为准。

 

三、招生计划

按照教育部规定,我校2024年在澳门计划招收保送生5人。

 

四、保送条件

符合2024年中国内地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澳门保送生要求的学生。

 

五、考核和录取

我校保送生选拔工作遵循“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符合条件的考生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统一组织报名。考核的时间和地点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确定并在其网站上公布。我校将按照相关规定对学生进行面试考核。考核合格者,将根据学生志愿确定拟录取专业,待联合招生办公室办理完录取手续后正式录取。

 

六、入学与管理

1.学校于全国普通高考录取结束后统一邮寄《录取通知书》给录取新生,新生持《录取通知书》入学报到,报到时间及要求以《吉林大学2024年新生入学须知》规定为准。新生入学后进行身体检查,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要求,不符合体检要求的,取消入学资格,专业受限者商转其他专业。

2.澳门保送生与内地学生一起就读,学费、住宿费收费标准与内地学生相同。

3.入校后可申请吉林大学各类奖、助学金。

4.学生在校期间,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和培养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学生的规定》和《吉林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等进行管理。

 

七、联系方式

单位:吉林大学教务处本科生招生办公室

电话:86-431-85168305,传真:86-431-85166226

E_mail:bkzs@jlu.edu.cn

招生网:http://zsb.jlu.edu.cn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八、其他

本简章由吉林大学教务处本科生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吉林大学2023年招收台湾高中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和《吉林大学2023年招收台湾地区高中毕业生招生简章》的规定和要求,我校定于2023年5月7日举行招收台湾高中毕业生面试考核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面试安排

    1. 面试时间:2023年5月7日(5月6日进行模拟演练)

    2. 面试方式:远程面试

    3. 面试平台:腾讯会议

    二、考试确认

    初选合格考生请于2023年4月28日8:00前回复邮件至kszxbk@jlu.edu.cn,确认是否参加考试,回复内容:“姓名+学测应试号码+确认参加考试+联系电话。”确定参加考试的考生请于4月28日8:00前申请好QQ号码,并实名申请添加QQ号(2354370252)为好友。具体考生考试时段将通过QQ通知。

具体操作须知,将发至考生报名时留存的邮箱,请及时查收。

    三、考试咨询及联系方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吉林大学考试中心

    邮编:130012

    联系电话:0086-431-85168813

    电子邮箱:kszxbk@jlu.edu.cn

    吉林大学招生信息网:http://zsb.jlu.edu.cn/

吉林大学2023年面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招收研究生招生简章


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学校始建于1946年,1960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1984年成为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学之一,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首批“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下设52个教学单位,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3大学科门类;有本科专业140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6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8个,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4个;有6个国家指定“双一流”建设学科,6个学校自主设立“双一流”建设学科(群)和4个“双一流”学科培育学科。18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其中4个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1‰。

学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越。热烈欢迎广大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考生报考吉林大学!

一、报考资格

(一)考生所持身份证件符合以下条件:

1.港澳地区考生持①香港或澳门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和②《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或《港澳居民居住证》。

2.台湾地区考生持①在台湾居住的有效身份证明和②《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或《台湾居民居住证》。

(二)考生学业水平须符合以下条件:

1.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须具有与内地(祖国大陆)学士学位相当的学位或同等学历。

2.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须具有与内地(祖国大陆)硕士学位相当的学位。

(三)品德良好、身体健康。

(四)有两名与报考专业相关的副教授以上或相当职称的学者书面推荐。

(五)考生还应符合吉林大学当年招收相关专业研究生规定的其他报考条件,具体要求详见吉林大学招生网(http://zsb.jlu.edu.cn)。

二、招生专业

考生可登录“面向港澳台招生信息网(网址为https://www.gatzs.com.cn)查看吉林大学2023年面向港澳台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三、考生学习方式

学校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考生学习方式为全日制。

四、基础学制

全日制硕士生的基础学制为二至三年;全日制博士生的基础学制为三年,具体要求按培养方案执行。课程学习合格、学位论文答辩通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者,可获相应的学位证书。

五、学费和奖助学金

(一)学费

吉林大学2023级研究生学费标准

序号

研究生类别

学制

总金额
    元/生

第一

学年

第二

学年

第三

学年

1

学术型硕士生

2年

16,000

8,000

8,000


3年

24,000

8,000

8,000

8,000

2

公共管理(MPA)专业学位硕士

研究生

3年

45,000

15,000

15,000

15,000

3

工商管理(MBA)专业学位硕士

研究生(全日制)

2年

80,000

40,000

40,000


4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全日制)

2年

45,000

25,000

20,000


5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全日制)

3年

48,000

16,000

16,000

16,000

6

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3年

40,000

14,000

13,000

13,000

7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人文、社科和医学学科)

2年

24,000

12,000

12,000


3年

30,000

10,000

10,000

10,000

8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理学、工学、农学等学科)

2年

16,000

8,000

8,000


3年

24,000

8,000

8,000

8,000

9

学术型博士研究生

3年

3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

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

3年

36,000

12,000

12,000

12,000

(二)奖学金

学校港澳台研究生在学期间奖学金的设立、评审工作,按照《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港澳及华侨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科教〔2017〕139号)及《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台湾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科教〔2017〕140号)规定执行。

六、报名及考试

面向港澳台地区研究生招生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现场)确认两个阶段。所有参加港澳台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均须进行网上报名,并网上(现场)确认网报信息、缴纳报考费。

教育部委托下列5个报考点负责港澳台研究生招生宣传、组织考生报名和联络考生等工作。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联系人:秦彦超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邮政编码:100081

电话:(010)68945819,图文传真:(010)68945112

广州:广东省教育考试院,联系人:陈瑶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69号,邮政编码:510631

电话:(020)38627813,图文传真:(020)38627826

香港:京港学术交流中心,联系人:黄冠麟 李丹华

地址:香港北角英皇道83号联合出版大厦14楼1404室

电话:(00852)28936355,图文传真:(00852)28345519

澳门: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联系人:邝子欣

地址:澳门约翰四世大马路7-9号一楼

电话:(00853)28555533,图文传真:(00853)28355427

上海:同济大学(研究生院),联系人:黄建业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邮政编码:200092

电话:(021)65982683,图文传真:(021)65988292

(一)网上报名要求

1.网上报名时间:2023210日至225,全天24小时接受网上报名。

2.考生应在规定报名时间登录“面向港澳台招生信息网”浏览报考须知,并按教育部、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并按规定上传电子照片。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3.考生报名时只能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

4.考生应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要求选择填报志愿、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要求、网报信息填写错误或填报虚假信息造成后续不能现场确认、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二)网上(现场)确认要求

1.所有考生均应按报考点要求对报名信息进行网上(现场)确认,网上(现场)确认须在2023311前完成,具体时间由各报考点自行确认和公布,逾期不再补办。

2.考生网上(现场)确认时应按规定提交本人网上报名编号、有效身份证件、学士学位证书或硕士学位证书(应届毕业生可于录取前补交,但须提交应届在读证明原件)或同等学历文凭,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

3.考生应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和电子照片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4.考生应按报考点要求缴纳报考费。

5.报考点打印《考生报名信息确认表》,考生签字确认后交报考点留存。

6.考生应按报考点要求提交相关报名材料副本。

(三)打印准考证

考生应当在2023年3月21日至3月31日期间,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面向港澳台招生信息网”下载打印《准考证》。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个人有效身份证件参加初试和复试。

(四)硕士研究生考试

1.初试科目

报考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初试科目为外国语(满分值为100分)及管理类综合能力(满分值为200分);报考其他专业硕士研究生,初试科目为一门外国语(满分值为100分)和两门业务课(满分值均为150分)或一门专业课(满分值为300分)。

初试均为笔试,每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具体考试方式另行通知。

2.初试时间

初试时间为2023年4月8日至9日。考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具体考试时间详见《准考证》。

3.复试

我校根据考生的初试成绩确定进入复试人员名单。具体复试方式、时间等另行通知。

我校在复试前将对考生的身份信息、学历(学位)证书或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报名材料及考生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对不符合规定者,不予复试。推荐信由考生本人在复试时提交至报考的招生单位。

(五)博士研究生考试

报考博士研究生,考试科目为:英语、材料评议、综合考核。招生方式为“申请考核制”。考核截止时间为2023年4月15日,具体考核方式、时间及材料提交等由招生单位另行通知。

七、体检

考生体检工作由各招生单位在新生报到后组织进行。各招生单位参照教育部、原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要求,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规定,结合招生专业实际情况,提出体检要求。

八、录取

1.硕士考生录取

根据考生的报名资料、初试和复试成绩等,综合审查后择优确定录取名单。考生入学考试总成绩由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综合加权计算得出。

2.博士考生录取

对考生的报名材料进行评议,根据综合考核成绩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

录取通知书于2023年7月上旬函寄考生本人,新生于录取当年秋季入学(具体时间以录取通知书为准)。报到时须携带本人录取通知书、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原件。学院对新生入学资格进行复查,对不符合报考条件者,取消入学资格。

九、违规处理

对在报名、初试、复试、录取中有违规或作弊行为的考生,有关部门视不同情况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教育部有关规定给予处理。对弄虚作假者,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学籍、学历、学位。

十、其他

(一)跨学科、专业的考生只能选报《吉林大学2023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和《吉林大学2023年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中备注栏内注明的专业,没有注明的为不招收跨学科、跨专业的专业。

(二)学校不举办或参与举办任何形式的考前辅导班,未委托任何社会培训机构进行考试招生辅导培训、招生宣传和组织活动。招生办公室不提供往年考研试题,不出售或办理邮购书籍业务。

(三)请各位考生及时登录“吉林大学招生网”(http://zsb.jlu.edu.cn),以获取学校研究生招生相关最新信息。

(四)如本简章某些条款与教育部相关文件相抵触,均以教育部当年的最新文件规定为准。对招生工作中存在疑义者应在当年内通过咨询或者信访提出,过期不受理。

(五)本简章及未尽事宜由吉林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联系单位:吉林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通讯地址: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鼎新楼A416室

邮政编码:130012

咨询电话:0431-85166371

传真号码:0431-85166371

吉林大学招生网:http://zsb.jlu.edu.cn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第四科考试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科目501造型基础(素描半身像,以照片为准)和502专业基础考试时长4小时,有考试相关特殊要求,请考生务必认真阅读并严格执行,具体要求如下:

一、考试时间

2023年12月25日,08:30-12:30

二、考试地点

由考生网上报名时选择的报考点统一安排。

三、具体要求

501造型基础(素描半身像,以照片为准):

考试所需2开画纸由考点随画筒及试题统一发放,严禁自带或替换;考生须自备2开画板、画架、画具(黑色铅笔、炭笔、橡皮、图钉)等,画纸由四枚图钉四角固定,不得使用定画液;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照片、试题、答卷装入画筒,用统一发放的专用封条密封并在封条处骑缝签名。

502专业基础:

考试所需8开画纸、草稿纸由考点随画筒及试题统一发放,严禁自带或替换;考生须自备画板、画笔、颜料、尺规、固定画板图钉和胶带(画笔与颜料不限种类);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题、答卷和草稿纸装入画筒,用统一发放的专用封条进行密封并在封条处骑缝签名。

四、联系方式

艺术学院:0431-85167092

考试中心:0431-85167231

研究生招生办公室:0431-85166371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

吉林大学考试中心

吉林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2023年11月2日

吉林大学2024年工程类(软件工程专业)校企联合培养专项推免研究生招生公告


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促进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产教融合培养,学校将开展2024年工程类(软件工程专业)校企联合培养专项推免研究生的招生工作,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基础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突出,具备较强工程技术创新创造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难题,国际视野宽阔,扎根工程实践和生产一线的卓越工程师储备人才。

二、培养模式

实施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与行业前沿大型企业开展联合培养,采取校企双导师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基础学制3年,其中1年左右在学校完成课程学习,2年左右在企业完成专业实践、毕业设计或学位论文工作。工程博士研究生(直博生)基础学制5年,其中2年左右在学校完成课程学习,3年左右在企业完成专业实践、毕业设计或学位论文工作。具体培养计划以各专业培养方案为准。

三、招生专业及人数

招生院系

学位类型

招生专业

合作企业

招生层次

招生人数

软件学院

专业学位

085405软件工程

国机集团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合肥市)

硕士

1

四、报考条件

1.学生应具备所在学校2024年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且综合成绩排名在专业前30%。

2.学生应按照有关规定在学校及其联合培养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

五、报名与考核

1.9月29日9:00前,有意向学生提交《吉林大学工程类校企联合培养推免研究生申请表》(见附件),邮箱zhang_lin@jlu.edu.cn。

2.具体考核时间及相关要求由招生学院另行通知。

3.10月8日左右,招生学院组织拟录取考生登录“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免初试、转段)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报名、接收拟录取通知。

六、支持政策

学校和联合培养企业将在政策保障、资源配置等方面对专项给予重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奖学金,全部覆盖专项录取研究生;设立创新研究计划项目,支持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开展研究;优先资助专项录取研究生参加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优先推荐专项录取研究生培养单位和企业联合申报吉林省研究生工作站等。

七、其他

1.专项录取学生需与学校及企业签署联合培养三方协议。

2.专项录取学生享受国家、企业、学校相关优惠政策和待遇。

3.专项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直博生学制为5年。

4.专项录取的硕士研究生、直博生录取类别为全日制、非定向就业。

5.专项招生相关问题,请咨询软件学院张琳(0431-85168348,13504460553)。

附件:吉林大学2024年工程类校企联合培养专项推免研究生申请表.doc

吉林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2023年9月28日

吉林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及招生专业目录


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学校始建于1946年,1960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1984年成为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学之一,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首批“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下设52个教学单位,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3大学科门类;有本科专业14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8个,新兴交叉学科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4个。18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其中5个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1‰。

学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越。竭诚欢迎广大考生报考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

一、招生计划

学校2024年拟招收硕士研究生7900人左右(含统考生、推免生、医学5+3一体化、强基计划转段和各类专项计划考生),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6800人左右,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100人左右。各学院的招生计划根据学校发展需要,由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详见《吉林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招生人数含推免生及医学5+3一体化学生)。专业目录内各专业的招生计划仅供考生参考。录取阶段,我校将根据教育部正式下达的招生计划、推免生录取人数(含医学5+3一体化转入人数和强基计划转段人数)、生源质量、统考生上线数量和学校发展需要等整体情况对各学院(所、中心)的招生计划做适当增减。

学校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援藏计划”“强军计划”和“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限在专业学位内招生)等专项计划硕士研究生。

二、学习和就业方式

硕士研究生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招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学校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只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校不提供住宿。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时,根据其修业年限、学习成绩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相应的、注明学习方式的毕业证书;其学业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位标准,可以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证书。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如果符合相关政策和规定,考生在被录取前可以在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两大类之间互调;但考生被录取后,不得在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两大类之间互调。

硕士研究生就业方式分为定向就业和非定向就业两种类型。报考非定向就业研究生录取为定向就业的,招生单位将严格审核定向就业合同。

三、学制和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制分别为2年或3年,具体按各专业培养方案要求执行,相应的学习年限为3年或4年(含休学、保留学籍)。学习年限是指学生具有学籍的学习年限。

四、招生方式

招生方式分为全国统一考试、推荐免试和单独考试三种方式。

五、报考条件

(一)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具体日期以学校规定报到日期的第1天为准)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前,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在规定专业(见当年招生专业目录)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二)报名参加以下专业学位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按下列规定执行。

1.报名参加法律(非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报考条件(一)中的1、2、3、4(1)或(2)或(4)要求。

(2)报考前所学专业为非法学专业。

2.报名参加法律(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报考条件(一)中的1、2、3、4(1)或(2)或(4)要求。

(2)报考前所学专业为法学专业(获得法学第二学士学位的人员可报考)。

3.报名参加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代码为125601]和项目管理[代码为125602]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报考条件(一)中的1、2、3各项的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符合招生单位相关学业要求,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关考试招生政策同时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见》(教研〔2016〕2号)有关规定执行。

4.报名参加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报考条件(一)中的1、2、3各项的要求。

(2)报考人员须为符合国家规定的临床医师资格证报考条件并同时符合吉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报考条件的本科毕业生,报考专业应与本科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人员不得报考。

六、报名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两个阶段。所有考生均须在规定时间内参加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逾期不再补办。

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其中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也可选择教学点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强军计划”考生应选择吉林省教育考试院指定的长春市教育考试院报考点;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具体要求以各报考点报名公告为准。

(一)网上报名

1.网上报名时间为2023年10月8日至10月25日,每天9:00-22:00。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23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

2.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s://yz.chsi.com.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并按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每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逾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3.考生报名时只能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

4.考生应按要求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和提供真实材料。

5.考生要如实填写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纪、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

6.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s://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未能通过学历(学籍)网上校验的考生应在网上确认前完成学历(学籍)核验,并将学历(学籍)认证报告电子版于2023年10月26日前发送至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邮箱:likun2009@jlu.edu.cn。

7.符合《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管理规定》中第五十二条规定条件并申请享受照顾政策的考生,须在网上报名时按要求填报相关信息,并如实填写少数民族身份及定向就业少数民族地区。

符合《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管理规定》中第六十二条规定条件并申请享受初试加分政策的考生,须在网上报名时按要求填报相关信息。

未按规定申报的,不享受相应照顾或加分政策。

8.“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招生以考生报名时填报确认的信息为准。考生需符合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的报考条件。招生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和“自愿报考、统一考试、单独划线、择优录取”的原则。“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定向协议中定向单位以报考信息为准,不得变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报考资格及招生名额等信息以教育部当年发布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研究生招生政策为准。

9.工作单位和户籍在国务院公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且定向就业单位为原单位的少数民族在职人员考生,可按规定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

10.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应为高校学生应征入伍退出现役,且符合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者〔高校学生指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的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以及成人高校招收的普通本专科(含高职)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考生报名时应当选择填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并按要求填报本人入伍前的入学信息以及入伍、退役等相关信息。复试前须提供《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进行复核。

11.报考学校“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只能报考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入学校复试分数线的退役士兵专项计划考生不得申请调出该专项计划;退役士兵专项计划生源充足情况下,不接收符合“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报考条件的报考普通计划的考生调入。

12.报考学校“强军计划”考生,只能选报《“强军计划”研究生报考学科目录》内规定的学科(专业)。

13.报考非全日制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报考类别项必须选填定向。

14.在部队荣立二等功以上退役人员等符合免初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条件的人员,应在国家规定的全国统考报名时间内登录“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免初试、转段)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报名。

15.考生应当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填报志愿并选择报考点。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造成后续不能网上确认、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16.考生应当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17.考生网上报名成功后,应通过定期查阅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招生单位官方网站等方式,主动了解网上确认、考试安排及注意事项等,积极配合完成相关工作。

18.考生应当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19.考生报名时须签署《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并遵守相关约定及要求。

(二)网上确认

1.网上确认时间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根据国家招生工作安排和本地区报考组织情况自行确定和公布,具体确认工作由相关报考点组织实施。

2.考生网上确认时应当积极配合报考点,根据核验工作要求提交有关补充材料。

3.所有考生均应当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4.考生应当按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三)补充说明

1.凡取得“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资格的考生,必须在2023年11月8日之前,将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民族教育处确认的《报考2024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登记表》,以中国邮政特快专递(EMS)方式寄(送)至吉林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否则将不被纳入该计划报考。

2.学校预计在10月20日左右公示各学院(中心、所)招收的2024年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直博生及强基转段生拟录取名单,届时请各位考生登录吉林大学招生网(http://zsb.jlu.edu.cn)及时关注,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或调整报考院校(院系或专业)。

七、考试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分初试和复试。

1.初试时间为2023年12月23日至24日,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501造型基础(素描半身像,以照片为准)、502专业基础〕在12月25日进行,具体考试要求另行通知,请考生及时关注吉林大学招生网官网。

2.初试方式均为笔试。

3.考生应当在考前十天左右,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和复试。

4.所有拟录取考生必须参加复试,复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5.复试包括外国语听力、口语测试和综合复试。具体复试内容范围、差额比例和初试、复试成绩所占权重,由各招生学院(所、中心)根据相关文件并结合本学科、专业特点及生源状况在复试前自定。

6.对以同等学力身份(以报名时填报的信息为准)报考的考生,复试中须加试至少两门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本科主干课程。加试科目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加试方式为笔试。

7.复试前严格采取人证识别及相关信息库数据比对等措施,加强对考生的身份审核及报考专项计划、享受照顾(含加分)政策的资格审核,对不符合规定条件者,不予复试。学历(学籍)信息有疑问的考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报告。

八、体检

考生体检工作由各招生学院(所、中心)在新生报到后组织进行。各招生学院(所、中心)根据《残疾人教育条例》和《教育部办公厅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等文件规定,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教学〔2003〕3号)要求,结合招生专业实际情况,提出体检要求。

九、录取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总成绩由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综合加权计算得出,按考试总成绩排序择优录取。所有拟录取考生必须参加招生学院(所、中心)组织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拟录取为非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须调档审查合格后,发给录取通知书;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须在被录取前与招生单位、用人单位分别签订定向就业合同。考生因报考硕士研究生与所在单位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此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录取,招生单位不承担责任。

被录取考生于录取当年秋季入学,报到时须携带本人录取通知书、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原件,应届本科毕业生还需提交《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对不符合报考条件者,取消录取资格。

对于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骨干专项计划考生,学校采用考生初试成绩与报考专业的吉林大学复试分数线的差值(以下简称“线差”)进行划线并排序。联考考生成绩按照初试成绩满分500分进行折算并计算“线差”。按照教育部下达给学校的分省招生计划以及考生的“线差”择优确定复试名单。没有合格生源省份的招生计划将按照“线差”由高到低的原则调剂给生源充足的省份。“线差”相同时,理工农医考生优先,之后以外语、政治、业务课的顺序按单科成绩排序。定向服务地区招生计划详见教育部相关网站。

对于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考生,学校采用考生初试成绩与报考专业的吉林大学复试分数线的差值进行划线并排序。联考考生成绩按照初试成绩满分500分进行折算并计算“线差”。按照教育部下达给学校的招生计划以及考生的“线差”择优确定复试名单。“线差”相同时,按照外语、政治、业务课的顺序按单科成绩排序。

十、学费和奖助学金

(一)学费

吉林大学2024级研究生学费标准

序号

研究生类别

学制

总金额

元/生

第一

学年

第二

学年

第三

学年

1

学术型硕士生

2年

16,000

8,000

8,000

3年

24,000

8,000

8,000

8,000

2

公共管理(MPA)专业学位硕士

研究生

3年

45,000

15,000

15,000

15,000

3

工商管理(MBA)专业学位硕士

研究生(非全日制)

2年

100,000

50,000

50,000

4

工商管理(MBA)专业学位硕士

研究生(全日制)

2年

80,000

40,000

40,000

5

工程管理(MEM)专业学位硕士

研究生(非全日制)

3年

78,000

26,000

26,000

26,000

6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全日制)

2年

45,000

25,000

20,000

7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全日制)

3年

48,000

16,000

16,000

16,000

8

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3年

40,000

14,000

13,000

13,000

9

专业学位硕士生

(人文、社科和医学学科)

2年

24,000

12,000

12,000

3年

3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

专业学位硕士生

(理学、工学、农学等学科)

2年

16,000

8,000

8,000

3年

24,000

8,000

8,000

8,000

(二)奖助学金

1.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等评定办法详见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官网(https://yjsy.jlu.edu.cn)。

2.学校根据实际需要设立部分助研、助教和助管岗位,按岗位工作发放津贴。

十一、违规处理

考生应自觉树立遵章守纪、诚信考试的意识。对在研究生考试招生中违反考试管理规定和考场纪律,影响考试公平、公正的考生、考试工作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一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严肃处理。

考生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违规或作弊事实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考生诚信档案》,并将考生的有关情况通报其所在学校或单位,记入考生人事档案,作为其今后升学和就业的重要参考依据。

十二、其他事项

(一)跨学科、专业及同等学力考生只能选报招生专业目录中备注栏内注明招收的专业,没有注明的为不招收跨学科、跨专业以及同等学力的专业。

(二)现役军人报考硕士研究生,按军队相关部门规定办理。

(三)学校不举办或参与举办任何形式的考前辅导班,未委托任何社会培训机构进行考试招生辅导培训、招生宣传和组织活动。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不提供往年考研试题,不出售或办理邮购书籍业务。

(四)请各位考生及时登录“吉林大学招生网”(http://zsb.jlu.edu.cn),以获取学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相关最新信息。

(五)如本章程某些条款与教育部相关文件相抵触,均以教育部当年的最新文件规定为准。对招生工作中存在疑义者应在当年内通过咨询或者信访提出,过期不受理。

(六)本章程及未尽事宜由吉林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通讯地址: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鼎新楼A416室

邮政编码:130012

咨询电话:0431-85166371

传真号码:0431-85166371

吉林大学招生网:http://zsb.jlu.edu.cn

附件1:吉林大学2024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pdf

附件2:吉林大学2024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pdf

吉林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研究机构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国家基础科研与人才培养基地
哲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历史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数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物理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化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东北亚研究中心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数量经济研究中心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体质人类学与分子考古学科研基地

 

吉林省协同创新中心
东北亚区域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
东北亚国际语言文化研究基地高校外语教育研究基地

 

 

吉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社会公正与政府治理研究中心创新管理研究中心
中俄区域合作研究中心日本侵华史研究中心
廉政研究与教育中心高句丽渤海研究中心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中国文化研究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东北亚地缘政治经济研究所
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
犯罪治理研究中心东北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心
劳动关系研究院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研究中心

 

吉林特色新型高校智库
创新创业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与俄罗斯及周边国家合作智库
廉政研究与教育中心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东北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心
高句丽渤海研究中心犯罪治理研究中心(立项培育)

 

 

“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
物质制备科学科技创新平台汽车工程科技创新平台
高压科学与技术科技创新平台整合生物学科技创新平台
工程仿生科技创新平台集成光电子学科技创新平台
东北资源与环境科技创新平台计算与软件科学科技创新平台

 

“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东北亚研究与东北振兴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中国边疆史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经济分析与预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法律与经济全球化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社会发展理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国家工程实验室
艾滋病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工程仿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中草药育种与栽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高性能聚合物合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与钻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石油化工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

工程实验室



国家级动物实验中心
长春市国家实验动物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
集成光电子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汽车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球信息探测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人兽共患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新型电池物理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器官再造与移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
数控装备可靠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行业部委开放/重点实验室

原地矿部变质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国土资源部)
原地矿部水资源评价管理系列模型开放研究实验室(国土资源部)
原地矿部地球探测技术及仪器开放研究实验室
原地矿部功能矿物材料应用基础与物化性能检测方法开放研究实验室              
原地矿部复杂条件钻进技术开放研究实验室
原矿业部应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理论开放研究实验室
地球探测技术及仪器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复杂条件钻采技术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应用地球物理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分子生物学三级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化学三级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代动力学三级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生物工程三级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剂三级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免疫与分子生物学三级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肿瘤细胞生物学三级实验室
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放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原信息产业部计算机通信重点实验室
原信息产业部通信软科学重点实验室
原信息产业部原通信新技术重点实验室
原信息产业部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
微结构化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工程仿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表观遗传与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科技部、教育局)

 

部级工程中心
特种工程塑料教育部工程中心(教育部)
国家863计划长春特种工程塑料研究开发中心(科技部)
汽车开发工程研究中心
特种工程塑料教育部工程中心
有机聚合物光电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网络技术及应用软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地热资源开发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车辆零部件先进制造技术及系统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工程仿生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生物识别新技术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道路交通创新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重大疾病分子与化学遗传学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酵母表达重组蛋白质药物研发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牙发育及颌骨重塑与再生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应用原子分子光谱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生物医学材料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油页岩与共生能源矿产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组织修复重建与再生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外科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组织工程与人类疾病动物模型重点实验室
先进气体传感器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营养与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吉林省高压技术与功能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吉林省测控智能化仪器工程技术中心
吉林省金网络模具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干细胞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汽车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光谱分析仪器工程技术中心
吉林省智能信号识别和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吉林省通信软件产品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吉林省医学影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吉林省兽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吉林省东北保护性耕作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
吉林省特种工程塑料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网络通信软件科技创新中心
吉林省纳米孔材料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地球探测仪器装备科技创新中心
吉林省工程仿生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干细胞组织工程科技创新中心
吉林省生物纳米分子临床诊断创新平台吉林省生物治疗科技创新中心
吉林省先进控制与自主系统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新药临床前药理评价科技创新中心
吉林省胸部疾病诊疗三维模拟应用科技创新中心


吉林省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整车开发与底盘匹配工程实验室吉林省仿生工程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工程实验室吉林省纳米纤维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汽车传动工程实验室吉林省有机白光照明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中草药道地性保护研究工程实验室吉林省社区人群健康护理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光通信用聚合物波导器件工程实验室吉林省基因工程药物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职能化农产品生产装备与技术工程实验室吉林省汽车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地下空间探测工程实验室吉林省肿瘤组织芯片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糖尿病并发症工程实验室吉林省新能源材料与技术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生物药物研发与评价工程实验室吉林省消化内镜医学微创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呼吸疾病分子诊疗工程实验室吉林省给药系统技术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甲状腺疾病防治工程实验室吉林省纳米医学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智能化口腔治疗技术工程实验室吉林省电子商务关键支撑技术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环境岩土工程实验室吉林省油页岩勘探开发利用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移动平台探测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吉林省抗肿瘤药物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洁净能源材料工程实验室吉林省个体化医学检测技术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内皮功能及基因诊断工程实验室吉林省肝胆胰疾病转化医学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肝癌早期诊断技术工程实验室吉林省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诊疗技术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现代疫苗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网络技术及应用软件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动物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天然药物药理药效与应用开发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医用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功能食品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肿瘤疫苗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通信新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动物重大疫情诊断与防控中心吉林省人参创新药物开发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现代检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资源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生物质资源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车辆运用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激光器驱动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干细胞研究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灵芝规范化种植及新产品开发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重离子放射治疗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兽用生物制品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汽车新能源与节能热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高性能计算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机电装备可靠性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模式动物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红外气体传感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金属材料及加工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汽车摩擦材料生产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研究机构(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主管)
吉林省糖尿病中医病机辩证与中药研发重点研究室吉林省心血管中药作用机制及临床观察重点研究室
吉林省中医药免疫效应重点研究室吉林省中药药理重点研究室
免疫疾病研究室肾病研究室
药理研究室脑肿瘤疾病研究室
耳鼻咽喉疾病二级实验室肝病二级实验室
脑病二级实验室周围神经损伤与再生二级实验室
中药毒理二级实验室病理生理二级实验室
病理二级实验室基因工程制药二级实验室
病原微生物二级实验室中药生物工程二级实验室
中药药理二级实验室组织与细胞化学二级实验室
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分析二级实验室生物药学二级实验室
中药制剂二级实验室


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吉林省教育厅主管)
应用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生物制药工程重点实验室
软件新技术重点实验室表面与界面化学重点实验室
汽车能源与动力重点实验室智能化农业装备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工程装备先进设计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
动物胚胎工程重点实验室神经病学和神经病科学重点实验室
油页岩与共生矿产成矿及勘查开发重点实验室组织修复与重建重点实验室
数量化科学计算重点实验室作物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
血液病和肿瘤学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金属矿产资源勘查技术与评价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吉林省科技厅主管)
吉林省转化医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吉林省地下新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修复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吉林省现代农业推广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吉林省干细胞转化医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吉林省工程仿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吉林省空腔生物医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吉林省肝胆胰外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吉林省重大心血管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吉林省计算系统生物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吉林省食源性寄生虫病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社会公正与政府治理研究中心创新创业研究院(下设创新管理研究中心、创业研究中心、中以创新创业合作研究中心)
中国古文字研究中心东北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中俄区域合作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中日经济共同研究中心高句丽渤海研究中心

 

其他科研机构、实验室
东北亚研究院
古籍研究所
高等教育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所
南方研究院(深圳研究院)全面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研究中心
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东北历史与疆域研究中心知识经济研究中心
信息资源研究中心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中心
妇女研究中心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研究中心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
民族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农村金融研究中心东北亚地缘政治经济研究所
粤港澳台区域合作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研究中心
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吉林省长吉图开发开放研究中心
吉林大学-加州州立大学中美比较管理联合研究中心俄罗斯现代化研究中心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研究中心日本研究所
俄罗斯研究所朝鲜研究所
韩国研究所蒙古研究所
欧洲研究所美国研究所
中国区域社会史研究中心体育与健康管理研究中心
中国企业社会风险与责任研究中心认知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
教育与现代产业发展研究院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
吉林大学(中国)—西蒙菲莎大学(加拿大)生物考古学联合实验室廉政研究与教育中心
日本侵华史研究中心北极研究所
东北亚国际语言文化研究中心高校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劳动关系研究院吉林大学—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政策定量研究中心
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
吉林大学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
理论化学研究所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
辊锻工艺研究所链传动研究所
再生医学研究所超塑性与塑性研究所
数学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
古生物与地层学研究中心人兽共患病研究所
吉林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理论科学联合研究院汽车研究院
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
吉林大学“国家潜在油气资源(油页岩勘探开发利用)”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基地办公室
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机械工程研究院
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吉林省地面机械仿生技术与仿生功能材料中试基地
组合化学与创新药物研究中心东北亚国际地学教学与研究中心

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研究所
麦克德尔米德实验室光谱分析研究中心
矿产资源研究院油页岩合作创新基地
光谱分析仪器工程技术中心吉林大学组合化学研究中心
吉林大学车辆检测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吉林大学前列腺疾病防治中心
吉林大学理论物理中心吉林大学汽车运输工程研究中心
智能仪器与测控技术研究所吉林大学地下能源与废物处置研究所
吉林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吉林大学JLU-UPV多孔材料分子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




选择样式

选择布局
选择颜色
选择背景
选择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