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ne: Email:

西北工业大学官网网站

2023-11-26 22:52:49 51 西北工业大学官网网站

官方网站:http://zsb.nwpu.edu.cn https://www.nwpu.edu.cn/


学校简介

西北工业大学(简称西工大)坐落于陕西西安,是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196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七五”“八五”均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高校之一,1995年首批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2017年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是“卓越大学联盟”成员高校,是“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发起高校。建校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公诚勇毅”校训,弘扬“三实一新”(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校风,确定了“五个以”(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以学者为要、以学术为魂、以责任为重)的办学理念。在扎根西部、献身国防的建设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育领军人才,始终坚持科技创新、铸国之重器,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担时代大任,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书写了新中国历史上的多个“第一”,为武器装备研制、国防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安全可控和西部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是连续两次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重大贡献奖”的唯一高校。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等荣誉称号和表彰奖励。今天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上续写新的辉煌。

学校办学资源富集,学科特色鲜明。现有学生37000余名,教职工4300余人,占地面积310余万平方米,设有航空、航天、航海和国际教育学院、教育实验学院、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等28个学院。拥有72个本科专业,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3个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数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临床医学和环境学/生态学10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其中,材料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3个学科进入前1‰,形成了以三航(航空、航天、航海)学科群为引领,3M(材料、机械、力学)学科群、3C(计算机、通信、控制)学科群、理科学科群和人文社科学科群和交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育人成效显著。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历史上,铸造、航空宇航制造工程、飞行力学、航空发动机、水中兵器、火箭发动机、无人系统等7个学科的全国第一位工学博士由我校培养。据不完全统计,在我校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的33万多名校友中,有50余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和67位将军、51位两院院士。在航空领域,以杨伟、唐长红等为代表的约半数以上的重大型号总师、副总师为我校校友。中国航空工业成立70周年纪念表彰的5位“航空报国功勋奖”获得者中4位为我校校友,10位“航空报国杰出奖”获得者中6位为我校校友。从2005年至今的15届航空航天月桂奖获奖者中,有26位在学校学习、工作过。在航天领域,从早年“航天三少帅”中的张庆伟和雷凡培,到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等,一大批杰出校友担任大型央企及所属企事业单位党政领导干部及副总师以上职务,相继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航海领域同样有大批的杰出校友活跃在船舶工业、水中兵器行业的重要管理岗位与核心技术岗位上,英才辈出,不胜枚举。大批西工大学子成为行业精英、国之栋梁,在人才培养领域形成了独有的“西工大现象”,被社会誉为“总师摇篮”。

学校创新引育机制,师资力量雄厚。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党对人才工作全面领导,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根本理念,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建设适应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人才评价改革,把握人才成长规律,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不断健全有利于人才发展和创新的评价体系;优化实施“翱翔人才计划”,构建特色化阶梯式人才培育体系,助力青年人才成长;完善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制度,建立青年教师“成长责任导师制”,为青年人才规划路径;设立人才特区,搭建人才集聚平台,拓展新兴交叉学科方向人才布局,支撑高端人才发展;建立健全人才成长生态体系,打造优质基础教育,营造以人为本的人才发展环境,提升人才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学校汇聚了一支由300余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为骨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包括全时两院院士10人、长江学者4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3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国家级团队33个,国家级青年人才145人。

学校加强教育研究,教学成果丰硕。在代表全国教育教学最高荣誉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屡获佳绩: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2018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作为参与完成单位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2022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作为参与完成单位获二等奖2项。建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入选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试点牵头建设单位。学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获得首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智能制造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国家大学科技园2020年获批“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2021年获评“全国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2023年获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国内外竞赛中屡创佳绩。在“互联网+”大赛全国赛中累计获得9金14银,“翱翔系列微小卫星”斩获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冠军。三年来,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系列赛事取得重要突破,学校两次捧得“优胜杯”。与此同时,在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等多项赛事中,学校获奖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学校强化科研创新,科技贡献突出。充分发挥“三航”特色优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历史上,全国第一架小型无人机、第一台地效飞行器、第一型50公斤级水下无人智能航行器和第一台航空机载计算机均诞生在我校。现牵头建有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学校深度参与了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专项的科研攻关,是“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作出贡献单位”的两所高校之一。近年来,学校不断强化服务国家战略能力,翼身融合大型客机缩比试验机顺利完成首飞试验,“飞天一号”火箭冲压组合动力试验成功,“澳门科学一号”卫星B星成功发射,仿蝠鲼等新型水下无人系统研制成功,为铸大国重器再立新功。学校强化基础研究、促进学科交叉,在《Nature》《Science》《Cell》等顶级期刊持续发表原创性成果。学校开我国无人机研制之先河,实现我国第一个无人机系统、技术、生产线全方位出口,拥有我国唯一的无人飞行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无人机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有我国高校唯一的无人机专业化飞行试验测试基地,全面推进无人机科研与产业发展。国庆60周年、建军90周年阅兵中,整个无人机方队由我校自主研制生产,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国庆70周年阅兵中,我校无人机再次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国家三大奖20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学校加快成果转化,服务社会能力增强。在鼓励专注教书育人、潜心研究学问的同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着力推动政产学研融合发展。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瞄准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发展机遇,深度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发起成立了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协同推进“翱翔小镇”“西安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建设;瞄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区域战略,与地方政府开展深度合作,推进深圳、长三角、重庆、宁波等异地创新机构的建设。学校以“三项改革”牵引科技成果转化,获批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依托优势学科创新成果培育的铂力特、鑫垚股份、华秦科技、爱生集团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增材制造、陶瓷复合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成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源头,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西工大模式”。

学校深化全球拓展,国际声誉稳步提升。构建了精耕欧洲、深化对俄、辐射全球的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合作网络,在助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学校先后与300余所海外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亲密合作关系,世界大学排名TOP200的合作高校达到67所。国际声誉显著提升,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进入全球TOP151-200。学校积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2023年,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期间,在中哈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下,学校与“阿里·法拉比”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签署共建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并纳入外交成果清单;2014年,学校与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签署最重要合作伙伴协议纳入中比两国元首见签。学校不断加大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引进,2016年,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正式获批,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第一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021年4月,学校获批与德国品牌应用科学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合作办学项目;2023年,学校与莫斯科航空学院签署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学校拥有16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平台,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180余位海外国际大师被聘任为我校荣誉学衔,其中12位外国专家荣获“国家友谊奖”,获奖人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国家友谊奖”获得者罗伯特•嘎什教授成功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全球仅40位)。学校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一带一路”智能物联网国际合作联盟和中澳工科大学联盟等多边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学校积极拓展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合作成立航天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与亚太工程组织联合会合作成立“一带一路”工程教育培训中心,与联合国大学国际软件技术研究所建立学生实习实践机制。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学校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扎根中国大地,心怀“国之大者”,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凝心聚力,追求卓越,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扎实的工作,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数据截至2023年8月31日)

学校历史

西北工业大学是由西北工学院和西安航空学院于1957年10月在西安合并成立;1970年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整体并入西北工业大学。

1938年国立北洋工学院、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在汉中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1946年迁至咸阳。1950年更名为西北工学院。

1952年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的航空工程系在南京组建华东航空学院。1956年内迁西安,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在哈尔滨组建,1966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

学校沿革图

  • 党 委 书 记

  • 校 长

  • 党委副书记

  • 党委常务副书记

  • 党委副书记

  • 副校长

  • 纪 委 书 记

    国家监委驻西北工业大学

    监察专员

  • 党 委 常 委

  • 校 长 助 理

undefined

学院(28个)



航空学院航天学院

航海学院材料学院

机电学院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

动力与能源学院电子信息学院

自动化学院计算机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管理学院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软件学院

生命学院外国语学院

教育实验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国家保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民航学院

生态环境学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教学及学术支撑单位(8个)



体育部工程实践训练中心

艺术教育中心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

图书馆档案馆

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历史悠久,学院办学历史上溯于浙江大学航空工程教育(1933年)、交通大学航空门(1935年)和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航空工程教育(1935年)于1952年在南京合并成立的华东航空学院飞机工程系。1956年华东航空学院整体西迁成立了西安航空学院飞机工程系,1957年西安航空学院与西北工学院合并后成为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5系”)。1970年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飞机设计专业及飞机系统设计专业、空气动力学专业整建制并入西北工业大学后,飞机系的教学科研实力大大加强。2003年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与民航工程学院(1994年成立)合并,成立了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学院下设航空器设计工程系、综合技术与控制工程系、飞行器空气动力学系(原流体力学系)、航空结构工程系和极端力学研究院。

学院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落实“四个服务”,被誉为“中国航空器总设计师的摇篮”,先后荣获“陕西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分党委”、“陕西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创佳评差最佳单位”等,涌现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模范班级”等一批先进集体和“全国先进工作者”、“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等一批优秀教师。

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精英辈出。学院始终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观,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

学院承担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双一流”建设学科,第四轮学科评估A+学科,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第二)和力学(B+学科,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10%,学校“3+2”建设学科)两个一级学科建设;具有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国防特色专业)、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航空航天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本科专业和黄玉珊航空班、航空航天类强基班、力学拔尖班等3个特色班;拥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和力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术学位授予权、机械领域(航空工程)和电子信息领域的专业学位博士/硕士授予权,并建有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拥有国家级航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航空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工信部协同育人基地、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2门、陕西省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课程13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2项。

学院现有本科生1000余名,研究生1300余名。“十三五”期间,学院学生获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国际级学科竞赛奖励90余项,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240余项,省部级学科竞赛奖励180余项。

学院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大批优秀毕业生成为行业精英、国之栋梁,是谱写人才培养“西工大现象”的中坚力量。原黑龙江省委书记、原河北省省长、原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张庆伟,两院院士尹泽勇、于起峰、唐长红、邓小刚、杨伟、郭万林,王向明、唐志共,试飞英雄李中华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著名的“一小班三总师”(唐长红、杨伟、赵霞为学院5381班杰出毕业生)、“军机三总师”(歼-20总师、运-20总师,直-20总师)和“民机三总师”(ARJ21-700总师,C919基本型总师,CR929中方总师),以及现役歼10A/B/C/推力矢量、空警2000、歼轰7A、轰六G、L-15、枭龙、AG600、新舟60、Ma700、运12F等型号的总设计师都是学院的杰出毕业生。

以学者为要,名师汇聚,实力雄厚。学院坚持人才强院战略,鼓励开展原创性研究和新兴交叉方向探索,成立青年教师发展中心,持续促进青年人才培育,形成了梯队合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体系。

现有教职工257人,其中教师165人(含教授64人,副教授 96人,助理教授1人,讲师4人),实验技术人员26人,专职科研35人,管理人员20人,博士后11人。学院现有两院院士(含外聘)6人,国家级领军人才9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8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部级各类人才计划14人,陕西省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以学术为魂,以责任为重,顶天立地,服务四个面向。学院坚持“四个面向”,前沿基础研究与服务重大工程并重,重点围绕航空航天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展重大需求,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学院师生参与了我国绝大部分重点飞机型号的研制工作,为推动我国航空事业跨越式发展和建设航空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

学院拥有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强度与结构完整性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单位)、智能无人飞行器效能增强全国重点实验室(参与单位)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拥有冲击动力学及其工程应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冲击动力学及工程应用重点实验室、飞机电推进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联合)、陕西省试验飞机设计与试验技术工程实验室、陕西省风机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信部未来飞行器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通用飞机协同创新中心、飞行器体系贡献度与综合设计工信部重点实验室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还拥有飞行力学与气动优化设计数智化研究所、可靠性与运行支持工程研究所等14个院级研究所。

学院不断加强校企、校地的产学研合作。“十三五”期间,学院促成学校与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西飞民机等行业厂所签订科研合作协议;学院与航天五院钱学森空间实验室签署“空天前沿力学科学研究中心”合作协议,与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共建“航空发动机冲击动力学”联合实验室,与一飞院联合成立徐舜寿未来飞行器联合创新中心,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学试验部成立了流固声耦合与控制研究联合中心等研究机构。

学院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学院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三大奖10项。“十三五”期间,学院科研到款累计超过8亿元,牵头千万级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获资助116项,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上取得零的突破,获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重点类项目3项;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8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2项),“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杰出创新特别大奖和金奖1项,全国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中国通用航空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1项。

学院坚持国际化开放办学。建有2个“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3个联合研究机构,积极邀请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知名大学的专家学者来校访学讲学,开展了一系列实质性的国际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十三五”期间,学院举办国际会议11次,25人次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先后与德国宇航院、布伦瑞克工业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法国ESTACA大学、比利时列日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与马汉科理工大学达成了我校内首个“反向”联合培养项目协议;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飞行器设计与结构力学促进俄乌白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每年组织约70名教师、160多名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境外校际交流、暑期学校等活动。学院在读学位留学生140余人,留学生数量和占比名列学校前茅。

新时代,新征程。航空学院全体师生将继续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改革攻坚,创新进取,努力为实现航空强国梦而不懈奋斗!(数据截至2023年10月20日)

学院简介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源于1958年创建的宇航工程系,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宇航院系之一。1988年12月,在宇航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了航天工程学院。2003年7月,更名为航天学院。在6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始终坚持以培养高素质航天创新人才为己任,服务国家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为国家航天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贡献力量。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陕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陕西省师德建设示范团队、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学校“三全育人”先进集体等荣誉,学院部分团队荣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

学院现有学生2100余人,其中本科生1000余人,硕、博士研究生1100余人,教职工220余人。现有4个本科专业,4个硕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4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2017年,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获评A+。

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培养体系,构建航天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历史上培养了飞行力学、火箭发动机2个学科的全国第一位工学博士。设立“陈士橹飞天班”,在全校率先开展航天卓越人才培养改革实践。推进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支撑人才培养。建设了9门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1个陕西省高等学校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陕西省航天特色人才培养实验区。学院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奖1项,获批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学生荣获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冠军等多个国家级奖项。学院培养的11000余名院友中,涌现出以第二十届中央委员金壮龙、雷凡培,中国工程院院士侯晓、罗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行业精英、国之栋梁,是人才培养领域“西工大现象”的重要体现。

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学院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优化引进机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支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激发队伍活力。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含双聘),国家级人才8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0人,国家级专家、总师等43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陕西省师德标兵1人,省部级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6个,形成了一支以院士为带头人,高层次人才为骨干,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科研工作贡献突出。学院坚持“四个面向”,服务“航天强国”建设,着力破解核心领域关键问题,参与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特别在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试验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彰。学院建设或参与建设了固体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航天局液体火箭发动机数字化研发创新中心等2个国家级创新中心,陕西省微小卫星工程实验室等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近十年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30余项。成功发射“飞天一号”火箭冲压组合动力、世界首颗12U立方星“翱翔之星”、欧盟QB50计划“翱翔一号”等多颗立方星,作为内地唯一参与高校联合研制“澳门科学一号”卫星;完成了高机动靶标产学研合作型号;参与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和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建设,参与孵化空天动力仿真超算中心、陕西天回航天有限公司等。“十三五”以来,获批各类千万级重大项目及标志性项目33项,累计科研经费到款16亿元。

合作交流成效显著学院与国内外近百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深度交流合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工集团等军工集团和科研院所签订战略或产学研合作协议,在科研平台建设、项目和成果申报、学生实习实践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深度参与学校宁波研究院、长三角研究院等异地创新机构建设,助推学科发展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与莫斯科航空航天大学、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多伦多大学、曼彻斯特大学、都灵理工大学、萨马拉大学等10余所大学开展人才培养合作或交流,开展了“未来空天飞行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项目”、俄乌白国际人才培养项目等,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PSCO)等国际组织合作建设了“亚太空间合作组织-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设有陕西省111引智基地1个、市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校级国际联合实验室2个,在中乌双方航天局支持下成立了“中乌空间科学联合实验室”,学院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治理体系不断优化。学院改变原有以系建院传统模式,整合学院资源和优势学科方向构建了“9+1+1”的组织结构(“9”个研究所为空天飞行技术研究所、空天动力技术研究所、飞行控制研究所、精确制导与控制研究所、空间操作技术研究所、航天结构技术研究所、无人系统制导与控制研究所、空天能源技术研究所、前沿交叉研究所,“1”中心为航天创新实践中心,“1”办公室为航天学院办公室)。探索构建了由院士担任学院院长的管理体系,强化学院顶层设计和资源集合能力,加强制度建设,优化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孕育新机遇。航天学院将不忘立德树人初心,勇担航天强国使命,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在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航天学院的新征程上再谱新章!

(所有数据统计至202310月)

 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作为学校“三航”特色学院之一,是我国海洋技术与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双一流”重点建设学院之一,主要从事水中兵器、水声工程、水下航行器、海洋工程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师资力量:

学院教职工200余名。拥有博士生导师资格64人,拥有硕士生导师资格135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获奖者2人,全国创新争先奖1人,国家级人才6人,国家级青年人才9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2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陕西省教学名师5人,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6人。

学科专业:

学院以“海洋工程类”大类招生,下设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声工程、信息工程(含控制)、海洋工程与技术4个本科专业,其中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2021年新获批专业。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双一流”建设目标要求,近年来,在“海洋强国战略”需求和“智慧海洋”等重大科技专项牵引下,学院在多学科融合方面不断探索与创新,拓展了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科学考察、深海资源开发、海洋信息智能感知等学科方向。成立兵器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以及信息与通信工程三个学科组,拥有兵器科学与技术、水声工程等一级(二级)博士招生学科6个、工程博士招生领域2个;拥有一级(二级)硕士招生学科8个、专业学位硕士招生领域3个;设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

平台条件:

现拥有“水下信息与控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声学工程与检测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2个工信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全国示范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1个陕西省海洋工程与技术检验检测共享平台、1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陕西省人才模式培养示范区、1个陕西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院拥有高速水洞、大型消声水池、大型综合水池、拖曳水池、水下物理场仿真、水下动力推进、声与振动控制、导航与控制仿真中心等实验室,开展导航定位、水下探测、水下信息处理、震动与噪声控制、水下发射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满足师生教学、科研工作学习。

教学成果:

近年来,航海学院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4项;建有国家精品课程4门、陕西省精品课程5门;出版专著和教材48部,其中10余部获国家及部级优秀教材奖。拥有全国示范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1个、工信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陕西省“水中兵器人才模式培养示范区”1个、陕西省“水声工程人才培养示范区”1个。

人才培养:

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篇(全校13篇)、“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 2个、“全国先进班集体”1个;毕业生中,有的成为国防主机厂、所的党政领导,有的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人才,有的荣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12年,由航海学院发起并主办了首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是海洋工程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国家级比赛。9年来,共获得特等奖25项,一等奖50项,二等奖68项。2016、2017、2018、2019连续四年获新加坡国际AUV挑战赛冠军;2016年首次参加在美国圣迭戈举办的国际AUV挑战赛,获最佳新人奖。2020年,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和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科研获奖:

获全国科学大会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30余项,其中,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集体荣誉:

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陕西省最佳单位”、“全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最佳单位”、“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陕西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分党委”等多个荣誉称号。

对外合作:

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著名大学、研究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关系,建有国家级“海洋创新感知学科引智基地”、“中俄海洋工程联合实验室”、获批科技合作类国家级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2项,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计划1项。获批国家级人才培养类创新项目1项、促进俄乌白创新性人才培养类项目1项等。连年承办由IEEE西安分会、IEEE香港分会、澳门大学和共同的举办的“IEEE国际信号处理、通信和计算国际学术大会(ICSPCC)”。


扎根西北,铸大国重器。潜心办学,育华夏栋梁。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源于19387月成立的国立西北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与矿冶工程系,1956年西北工学院设立第四机械系,成为材料学院的主体。历经80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协同并进的学科发展格局,领军人才辈出,科研成果丰硕,为推动材料科技进步、服务国家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学科特色鲜明,创新活力强劲

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材料学科在教育部前三轮学科评估中分别位居第9、第6和并列第3,第四轮获评A类,第五轮学科评估取得重大突破,跻身第一方阵前列;2017年和2022年两度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ESI学科排名进入前0.28‰。学院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构建了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及凝固技术、金属增材制造、精确塑性成形等多个优势学科方向。近年来,近年来发展了纳米能源材料、先进润滑密封材料、超导材料、材料基因工程、碳中和前沿科学与技术、绿色催化等新兴学科方向,并在江苏太仓成立清洁能源研究院、在重庆两江新区成立轻质高温高强结构材料及构件精确成形技术研究中心,交叉融合、宽强并蓄、多地协同发展的学科布局日益凸显。

教学成果丰硕,卓越人才辈出

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升国防科技拔尖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己任,积极探索“总师型”人才培养路径,构建了分层次、有统筹的本研衔接课程体系,实施“寓教于研、寓学于研”的培养模式,切实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2项,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建成国家一流专业3个和国家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和省部级课程11门次。学院现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2800余名。办学至今,先后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上万名优秀毕业生,包括12名两院院士、近百名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我国第一位铸造专业博士、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和百余位副总师以上的众多行业领军人才,成为铸就和续写“西工大现象”的中坚力量。

坚持引育并重,打造人才高地

学院以构筑材料科技领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目标,坚持“内培大人才、外引青字号”,通过“育情怀、筑平台、优政策、强配套”,持续改革人才“引育用”机制,不断完善优秀青年人才成长支撑体系。现有教职员工300余人,教授118人,副教授82人。其中,两院院士7人,国家级领军人才2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34人,高层次人才占比近30%,建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国防科技工业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个,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十余个,荣获国防创新团队奖1项、陕西省师德师风先进集体称号,涌现出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最美劳动者等诸多先进典型,逐步形成了尊师重教、强师铸魂、优师筑梦的浓厚氛围,构建起了一支梯队合理、后劲充足、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队伍。

科研实力雄厚,国防贡献突出

学院立足“四个面向”,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在陶瓷基复合材料、C/C复合材料、高温隐身、高强钛合金、金属3D打印、反重力铸造、难变形材料锻造和数控弯管等40余项科研成果在我军现役的50余个型号百余种关键构件上获得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一、二等奖等国家级科技奖20余项(其中,“十三五”期间8项),全国创新争先奖2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1项。学院拥有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30余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十三五”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余项,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其他国家级项目300余项(含重大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到款连续13年过亿,2018年首次突破2亿元,2021年首次突破3亿元并不断攀升。依托学科优势培育了陕西华秦、西安铂力特、重庆两航、无锡博智、安徽汉正等15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铂力特作为中国第一家全产业链3D打印公司于2019年首批登陆科创板,华秦科技作为“隐身材料第一股”于2022年登陆科创板,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又添硕果。

立足全球视野,深化全面合作

学院坚持全球发展、开放包容,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大篇章,持续构建高水平对外教育和科技合作格局。积极承担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工程学院人才培养任务,并作为主力学科参与哈萨克斯坦联合办学项目,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贡献材料智慧。持续完善生本硕博多层次联合培养机制,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法国索邦大学、新加坡国立、巴西国家纳米实验室等100多所世界知名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创新国际知名学者引用机制,聘任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等30余位国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专家担任名誉教授或讲座教授,每年邀请近百名外籍专家来校讲学和开展联合研究,派出百余名教师出国访问。“十三五”以来,新增国家创新引智基地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中国政府友谊奖2人、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和机构任职50余人,省部级国际合作平台3个,学院在世界材料领域的学科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不断提升。


机电学院历史悠久,汇集了华东航空学院与西北工学院南北两大工科学脉。在八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已为国防科技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培养输送了众多领军人物和科技人才。著名教授潘承孝、万一、姜长英、杨彭基、周广诚、李寿萱、濮良贵、孙桓、彭炎午、刘荣光、任敬心、沈允文等先后执教于此。史绍熙、陈秉聪、雷廷权、傅恒志、徐德明、吴伟仁、唐长红等声名卓著的院士,薛炽寿、林更元、王秦平、陈良驹、杨尤昌、吕海、周新民、杨胜群、韩一楚、刘钧圣、常畅、杜兵劳、白永红、唐军、尚志、李海宁等80余位大国重器总师,曾慎达、马中平、郝鹏、米东等政军界领导,蔚飞、詹纯新、马旭耀等知名企业家先后就读于此。

办学水平一流。学院拥有机械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设计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四个一级学科,其中机械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分列在软科2023年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名列全球第6和第2。

学院设有7个本科专业,其中飞行器制造工程、微机电系统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工业工程、工业设计等六个工科专业全部入选国家一流建设专业,在2023年软科排名中分别位列全国第1、第2、第3、第4、第7、第8。产品设计专业(艺术类)入选陕西省一流建设专业。

师资力量雄厚。学院现有教授77人、副教授88人,博士生导师118人,其中院士4人(含双聘3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1人、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3人、国家级领军人才15人、国家级青年人才2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防创新团队2个、陕西科技创新团队3个、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2个。

科研成果突出。学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面向经济主战场开展科学研究,深度参与了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核高基等重大专项以及载人航天、探月、探火等重大工程的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在C919、大运、新型战机、长征五号、空间站、东风导弹等大国重器中得到应用。近十年,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7项。

国际交流活跃。学院拥有航空宇航先进制造技术、航宇结构功能一体化技术两个111创新引智基地,以及航宇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与增材制造装备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其中一名专家获中国政府友谊奖。与法国里昂国立应用科学学院(INSA Lyon)、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签署“3+2”联合培养合作协议,每年选送优秀本科生到国外知名高校进行本硕连读培养。与德国品牌应用科学大学开展研究生合作办学项目1项。

学研平台实力雄厚。学院建有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机械基础与航空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西北工业大学-中航西飞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全面涵盖课程、实验、仿真及实践环节;建有机械设计、舞蹈机器人、微/纳米小精灵等8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有力支撑机电学院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学院主要参与建设教育部无人机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无人飞行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飞行器基础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天都-深空探测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5个,主建空天微纳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航空发动机先进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航空发动机高性能制造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工业工程与智能制造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与人机工效工信部重点实验室、飞行器高性能装配工信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平台19个,有力支撑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院依托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平台等优势资源,始终贯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国际化视野,掌握航空宇航智能制造、微纳制造等多学科知识,在机械工程等领域引领未来发展的领军人才。近十年,机电学院学生九获MEMS学科顶级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十获机械工程学科全国优博论文,两获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全国优博论文。已培养出80余位大国重器制造总师,成为中国飞行器总制造师的摇篮。

学院简介

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是从事航空发动机与新型能源领域的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三航”特色学院,至今已有80余年的发展历史。

学院现有教职工135人,其中:教授33人,副教授69人,讲师5人,工程技术系列教师7人,专职科研系列教师3人,博士生导师55人。顾问教授1人,双聘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10人(含青年人才),国家级专家6人,省部级人才入选者24人次。

学院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A+学科)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信部重点学科)两个一级学科,包括“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和“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风能和太阳能系统及工程”6个二级学科;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飞行器动力工程”和“能源与动力工程”2个本科专业。

学院教学资源丰富,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分别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及陕西省名牌专业。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燃烧学”(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和“航空发动机燃烧学”(线上一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航空发动机燃烧学”;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航空发动机燃烧学”和“气体动力学基础”;陕西省一流本科课程:“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校级一流本科课程:“航空发动机结构分析”、“叶轮机械原理”、“流体力学基础”、“工程热力学”、“航空发动机结构动力学”及“传热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跨音速压气机失速/喘振虚拟实验”;陕西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燃烧室点熄火与火焰稳定实验”、“拉伐尔喷管压力测量及纹影观测实验”。“气体动力学基础系列课程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为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航空动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工信部、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航空动力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陕西省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1730名(其中,本科生866名,硕士生600名,博士生264名)。曾培养了我国第一位航空发动机专业博士。到目前为止,已为国家培养了330余名博士生,3100余名硕士生等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其中一些佼佼者已成长为各级党政领导,著名大学、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及部队的知名专家和技术骨干。在创新创业方面,“十三五”以来,学院学生获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等国际级学科竞赛奖励60余项,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奖励150余项。

学院拥有“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叶栅部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新概念喷气推进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航空发动机内流动力学”和“航空动力系统热科学”陕西省重点实验室、“航空航天发动机振动”陕西省工程中心、“空天动力工业软件”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校企联合研究中心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5个,另有“国家重点项目振动控制支撑团队”、“新概念喷气推进技术”国防科工委创新团队等省部级或行业创新团队6个。“十三五”以来,学院承担了千万级国家重大科研项目27项,年人均科研经费近二百万元,年均发表SCI论文60余篇,年均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累计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13项,出版高水平专著教材20余部。

学院拥有“风力发电技术国家科技部引才引智示范基地”、“飞行器综合体效能分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飞行器复杂流动与控制学科国家创新引智基地”、“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先进航空发动机气动与热结构技术创新引智基地”等国家级与省部级国际合作基地。

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俄罗斯喀山国立技术大学、英国剑桥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世界30余所大学以及英国罗•罗公司、俄罗斯航空发动机中央研究院等世界著名航空发动机研制单位建立了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联合成立了“中德旋转机械与风能装置测控研究所”、“中俄先进航空发动机热结构国际联合实验室”、“中英传热与空气动力学实验室”、“中俄联合适航性研究中心”和“中德风电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每年双方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进行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与学院长期合作的外方教授有2人获得“国家友谊奖”,中德旋转机械与风能装置测控研究所是国家外专局和陕西省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

学院成立俄乌交流中心,学校与喀山国立技术大学联合成立了俄语中心、航空发动机热结构国际联合实验室。获批千万级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为人才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学院将秉承“公诚勇毅”校训,发扬“三实一新”校风,以“培养家国情怀强烈、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突出、创新思维活跃、善于沟通协同、有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的领军人才”为目标。

学院概况

      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是一个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研究型学院。计算机专业创建于1958年,是较早在全国高校中开设的专业之一。

    学院历史上曾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机载计算机、第一台微程序控制的小型通用计算机、第一块航空大规模专用集成电路芯片、第一个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筹,获得过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

    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是西部地区第一个、西北地区唯一的计算机重点学科。在2012年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排名全国第12(并列);在2016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进入A-档;在2022年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排名成绩优异,取得历史性突破;2022年上海软科学科排名全国第7(前2.5%);ESI学科排名位列全球前1‰。

     学院现有智能计算架构与系统芯片、人机物融合智能计算、大数据管理与分析、智能感知与媒体计算、系统测控仿真与信息存储、复杂软件系统、计算机网络与智能决策等7个优势方向。建有空天地海一体化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移动平台环境感知及空天应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无人航行实时智能感知与计算技术创新引智基地、云计算及其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等4个国家级平台及10个省部级平台。建有计算与艺术、仿生芯片、脑科学与类脑计算等3个交叉研究中心。

     近五年来,学院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建成6个国家级平台和10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先后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

    学院现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4个本科专业。编著出版我国第一部《人工智能导论》和《数字图像处理》教材。建成3个省级教学团队,以及《操作系统》等6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51人,其中正高41人,副高99人。师资队伍中有两院院士(双聘)3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8人,国家级特聘专家4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4人,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5人,行业领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行业专家10人以及其他省部级人才25人。学院教师大多具有海外求学、工作或访学经历,近年来还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引进数十名海外优秀人才。

    六十多年来,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坚持以科学技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引领型”计算机领军人才和建设国际和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学科为发展目标,深入实施“2035全球战略”,致力于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打造成为计算机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基地,支持国家行业领域科技建设及“一带一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

    现任领导

      工作内容:负责计算机学院行政全面工作,分管学科、人事、高层次人才、财务工作。

      个人简介>>

      工作内容:负责学院党委全面工作,分管教师党建工作。

      个人简介>>

      工作内容:负责计算机学院科研、保密、产学研合作、安全生产、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个人简介>>

      工作内容:负责计算机学院学生、宣传、校友、扶贫、纪委纪检等工作。

      个人简介>>

      工作内容:负责计算机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协助院长抓学科工作。

      个人简介>>

      工作内容:负责学院本科生教育教学、国际化、信息化工作。

      个人简介>>

      工作内容:负责计算机学院创新创业工作,协助院长完成专项工作。

      个人简介>>

      西北工业大学坐落于古都西安,是一所以航空、航天、航海为特色,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全国重点大学,2017年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的渊源可以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1959年西北工业大学成立九系,设立了飞行器仪表传感器、航陀螺仪设计、光学仪器与制导、航空微电机设计、自动驾驶仪等专业。1952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设立飞机自动驾驶仪、飞机电器设备、航空火控及瞄准具等专业,2003年建立自动化学院(九院)。2008年学院搬迁至长安新校区。

      学院设有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3个本科专业;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交通运输工程3个一级学科和12个二级学科,其中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二级重点(培育)学科,5个省部级二级重点学科;拥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电子信息类1个工程专业学位类别。目前,在读本科生1200余人、硕士研究生960余人、博士研究生近402人、在站博士后25余人。

      学院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水平高超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174人,其中教授46人,副教授85人,教师博士化率97%,全院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的青年教师比例达80%。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6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人,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1个,陕西省教学名师2人,陕西省领军人才1人,陕西省杰青4人,陕西省青年拔尖人才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奖5人。

      学院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成绩显著,现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近年来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9项;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2篇。“十三五”以来,学院主持国家级项目340项,其中千万级项目6项、重大专项及重点项目3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2项(其中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20项、优青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5项)。科研到账经费总计8.21亿元;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31项,其中,国家二等奖2项,省部级特、一等奖11项;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0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学院共制定国际标准3项、行业标准2项。共授权发明专利244项,成果转化60项,成果转化金额达到3496.3万元。发表SCI论文130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75篇。学院累计向国家输送9000余名本科生,5000余名硕士生,950余名博士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院友,为祖国的各行各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深刻理解我国“新时代、新使命 、新征程”的特点,针对学院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坚持“卓越学术水平,引领行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培养栋梁之才”的新发展理念,加大力度引育顶尖人才,持续提升整体师资水平,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培育质量,重点建设高标准平台,主动谋划重大科研项目,加快产出标志性创新成果,高效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全面推进学院“双一流”建设。

      实施“着力加强引领型创新,鼓励拓展新学科方向,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主动服务国家大战略”等战略举措,通过顶层规划、目标牵引、成果导向、过程管理、资源整合,加大发展动力,增强创新活力,激发追求卓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质量完成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等学科方向国家“双一流”信息学科群和陕西省“一流学科”建设,把我院建设成为一流师资、一流科研、一流人才、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

      原九系/院 友谊校区1号楼

      现九院 长安校区学院


      学院概况:学院聚焦数学、统计学及其应用中的前沿科学问题,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与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其前身是1957年创建的数学力学系,1987年调整为应用数学系,2003年与应用物理系、化学工程系合并成立理学院,2019年正式成立数学与统计学院。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3个本科专业,6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数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1个西安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国际联合实验室。

      师资力量:学院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的力度,形成了以院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为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119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60人,外籍教师2人。博士生导师38人(含非全职),硕士生导师83人。师资队伍中包括院士3人(含双聘)、国家级高层次人才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陕西省级高层次人才等省部级人才9人、洪堡基金获得者3人。师资队伍中98.96%具有博士学位,87.6%有海外经历。近五年来新入职教师毕业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以及德国基尔大学、巴黎第十一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

      学科特色:学院经过近60年的发展与积淀,坚持“重基础、强应用” 和服务国防战略需求的发展思路,将当前国际数学主流方向和国防重大应用相结合,构建了整体科研实力雄厚、国防特色鲜明、教学科研梯队完整的学科体系,形成了“科学问题导向,应用问题驱动”的学科特色。

      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防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项目和重点基金子项目4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年均15项,科研经费总数达3000余万元。先后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项6项。在J. Math. Pure. Appl., Adv. Math., Indiana U. Math. J., Nonlinear Dynamics, Chaos, J. Func. Anal.等数学和应用数学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二区以上300余篇。

      人才培养:学院以培养扎实数学功底和鲜明国防特色的创新型数学拔尖人才为目标,确立了与国防领域优势工科交叉共融的“共享、交叉、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正确的价值观塑造。2020开设数学类“强基计划”基础科学班,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

      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成立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统计学);获批国家一流课程6门,省一流课程6门,省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获批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陕西省优秀教材2部,工信部十四五规划教材1本;新增获批应用统计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5篇。依托数学实验中心和数学建模基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竞赛、以及相关国家级科研项目及学术交流活动。近三年来,学生获批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1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获奖70余人次,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奖160余人次。目前,已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业人才4000余名,包括院士3人(含双聘)、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省部级领导多名,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国际合作:学院现有心脏学计算与应用国际联合实验室、西安-布达佩斯组合数学联合研究中心、复杂性与统计科学国际联合实验室和网络优化与经济决策联合研究中心4个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英国赫瑞-瓦特大学、荷兰特温特大学、法国贡比涅技术大学、法国雷恩大学、以及(外)蒙古科技大学签订培养和双边合作协议,每年多名学生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学校的资助下公派留学、访学、开展创新实验项目。同时,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以及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的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有效的科研交流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合作关系。

      西北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源于1957年学校创建的化学纤维及塑料专业,是我国首批开展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工程塑料应用研究室就建在我校。先后历经材料系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普通化学专业、化学工程系、理学院应用化学系等发展阶段,形成了以化学、化工以及高分子材料等学科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建成了多个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平台。化学与化工学院依托学校三航、材料、机械等优势工科,瞄准国家军民重大需求,努力建设以化学前沿基础科学问题为引领、以化工和高分子材料应用基础研究为主攻方向的理工融合、多学科交叉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

      学科特色鲜明

      学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与我校特色优势工科群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智能与功能高分子、功能有机分子、清洁能源与催化、选择性识别与分离科学等特色学科方向。设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材料与化工工程博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材料与化工工程硕士点。设有分子科学与工程(化学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工工程与工艺等三个本科专业,其中,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和物理化学为工信部重点学科,化学学科2011年进入ESI前1%,2023年排名1.551‰。建有特种功能与智能高分子材料工信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高分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西安市功能有机多孔材料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功能高分子吸附分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陕西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共建有超常条件材料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国家“211”“985”“双一流”等建设的支持下,学院建成了拥有大型先进仪器设备的院级共享测试平台,为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平台支撑。

      师资实力雄厚

      依托学校“翱翔人才工程”、青年教师培训班等平台,构建青年教师成长支持体系,建设层级合理的人才梯队。现有教职工148人,其中:教授40人,副教授48人,工程技术人员13人。国家级人才7人,省部级人才入选者20人次,省部级团队2个。

      数据截止至2023年3月15日

      育人成果丰硕

      学院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创新型拔尖人才为目标,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注重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范式创新,先后培养一大批创新领军人才,在国防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发挥着重要作用。学院现有在读本科生近400人、硕士研究生近500人、博士研究生近200人。近五年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5项,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4篇,校优秀博士论文10篇,校优秀硕士论文10篇。在校生积极参加各类学术科技竞赛及体育比赛,年均获奖20余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服务社会。学生参与科普视频制作,惠及大众;创作的《“硼”然心动》等科普文章在《化学教育》等期刊发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星星火环保志愿者协会被中国青年报评为“全国百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毕业生传承“扎根西部、服务国防”的优良传统,积极投身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有超过50%的硕博毕业生扎根西部科教事业,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致力于尖端科技研发,攻坚克难,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超过30%的毕业生进入航天科技、航天科工、兵器工业、电子集团等国防军工重点企业就职,为祖国国防事业奉献青春。

      科研成绩突出

      学院秉承“依托学校优势工科,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实现‘理工融合,军民融合’”的宗旨,积极开展相关科学研究。近五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500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重点型号等国家级项目120余项,累计到款近3亿元。解决了航空发动机隐身、兆瓦级风电叶片用泡沫耐温性、核工业某同位素分离等难题,相关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多项国防重点型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0余件。近五年,在Scienc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dvance Material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近1200余篇。

      国际合作广泛深入

      学院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通过联合办学、公派留学、短期交流、合作研究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学生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美国橡树岭实验室等国际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展开合作。目前已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开展联合办学,2019年获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电子学双硕士学位授予权。联合ATRP发明人K. Matyjaszewski等16名国际知名学者,共建西安生物医学材料与工程研究院等平台。2020年,与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签订了《前沿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项目》协议。联合创办Eng. Sci等国际期刊,组建中国复材学会导热复材专委会等4个专业学会/协会,70多人次担任重要学术兼职。每年多名学生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学校学院的资助下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犹他大学等国际一流高校进行访学或参加寒暑期项目。

      西北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将紧抓基础学科大发展机遇,继续以学术为导向,以建设一流师资、一流学科为目标,力争在“培育创新人才、引育高端人才、引领原始创新、拓展国际合作、促进理工融合”五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国际化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概况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3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0余人,国家级各类人才近10人,省部级各类人才10余人次。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以学者为要、以学术为魂、以责任为重的办学理念,坚持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助力学生全面成才,大批优秀校友成为各行各业领军人物和栋梁人才。学院致力于管理理论创新及服务于管理实践。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学院教师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积极服务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承担C919大飞机、神光3号激光装置、某新型战机等一大批重大横向管理咨询项目。学院目前获批有教育部“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另有国际项目管理研究院、可持续运营管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中国(双法)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等人才智库。学院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2013年作为创始成员加入中欧商学院联盟(ACE),2014年加入欧洲管理发展基金组织(EFMD)。2019年,成为国际商学院认证组织AACSB会员。


      秉承敬业、务实、开放、创新的价值观,管理学院将立足中国实践、创新管理知识、培养业界精英、服务社会发展的使命,着力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影响力,在“双一流”建设新的征程上,汇聚名师,造就英才,为早日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管理学院不懈奋斗。

      学院简介

      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认真履行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创新科技和服务社会的职责,牢记“公诚勇毅”校训,坚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实现四个服务目标。

      生命学院的前身为“生命科学院”,成立于2004年4月,2010年3月正式更名为“生命学院”,成为学校第十五个专业学院。面临“十三五”和“双一流”建设,学院的发展定位是:以国家航天、航空和航海领域重大需求为牵引,以生命科学主流学科为支撑,将基础学科与技术、工程学科交叉融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贯通,旨在建成学科特色鲜明、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98人,教师68人(兼职4人),其中教授15人(兼职2人),副教授30人(兼职2人),助理教授23人,在站博士后5人。教师队伍中学院拥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青年人才1人、陕西省“青年百人”1人等优秀人才。


      学科建设


      生命学院拥有两个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本科专业——生物技术;1个国防特色学科——空间生物科学与技术。同时依托我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和“材料学”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以及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材料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人才培养


      学院下设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学2个教学系,拥有陕西省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陕西省生物技术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验中心1个。每年招收本科生50-60人,研究生(硕士&博士)70余人。

      学院拥有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实验中心,承担科研分析测试和本科生、研究生实验教学任务,设备总值5000余万元,其中10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11台套。

      学院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瞄准国家科技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定位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使学生具备健康体魄、高尚品质、广博学识、创新精神、全球视野与持久竞争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科学研究


      学院结合我校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技术教育与研究特色,重点开展空天海极限环境生物学、特种分子医学与健康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三大学科领域的前沿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方向包括空间生物学、生物医学材料学、生物医药与生物工程、分子医学与转化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生物仿生与仿生制造工程等。学院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明显,研究内容涵盖生物化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微生物学、生物材料、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化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力学、生物医学工程、磁生物学等多个学科。学院现有各级科研平台10个:

      ⟡空间生物实验模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部级);

      空天特殊环境生物诊疗与防护技术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部级);

      ⟡西安市特种医学与健康工程重点实验室(市级);

      ⟡西北工业大学特殊环境生物物理学研究所(校级);

      ⟡西北工业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空间肌肉骨骼健康转化医学联合研究中心(校级);

      ⟡中德空间生物材料与技术转化联合实验室(校级);

      ⟡特种医学与健康系统工程联合研究中心(校级);

      ⟡西北工业大学-港澳生物电子与健康工程联合实验室(校级);

      ⟡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研究中心(院级)

      ⟡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诺道中科(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分子免疫诊断联合实验室(院级)

      截止2020年4月学院共获得各类基金项目525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225项,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国防科技创新项目等,科研项目合同经费11609余万元。获得国防技术发明奖、陕西科学技术奖等科研奖项11项。截止2020年4月全院师生共发表论文623篇(其中SCI收录43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8项,实用新型22项。


      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院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在人才培养、联合研究、平台共享等方面,以及空间生物学与生物技术、航天医学与工程和生物物理学等领域,已与德国空间局(DLR)、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日本物质材料研究机构(NIMS)、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美国哈佛大学、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美国石溪大学、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UAB)、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美国西奈山医学院、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加拿大拉瓦尔大学、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德国柏林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俄罗斯空间生物医学研究所、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等多家国际知名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实质性合作与交流,在国际上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地位。

      学校简介

      西北工业大学坐落于陕西西安,是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是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196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七五”“八五”均被国务院列为重点建设的全国15所大学之一,1995年首批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是“卓越大学联盟”成员高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和表彰奖励。学校秉承“公诚勇毅”校训,弘扬“三实一新”(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校风,确定了“五个以”(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以学者为要、以学术为魂、以责任为重)的办学理念,扎根西部、献身国防。学校在历史上书写了新中国多个“第一”,今天在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上续写新的辉煌。学校办学资源富集,学科特色鲜明。现有学生34000余名,教职工4300余人,占地面积310余万平方米,设有航空、航天、航海和国际教育学院、教育实验学院、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等27个学院。拥有74个本科专业,37个硕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23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5个学科群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其中,材料科学、工程学进入前1‰,形成了以三航学科群为引领,3M(材料、机电、力学)学科群、3C(计算机、通信、控制)学科群、理科学科群和人文社科学科群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育人成效显著。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观,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历史上,铸造、航空宇航制造工程、飞行力学、航空发动机、水中兵器、火箭发动机等6个学科的全国第一位工学博士由我校培养。据不完全统计,在我校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的20多万名校友中,有48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和65位将军,48位两院院士,还有6位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在航空领域,一半以上的重大型号总师、副总师为我校校友。中国航空工业成立60周年纪念表彰了10位“航空报国特等金奖”,6位西工大校友获此殊荣,从2005年至今的14届航空航天月桂奖获奖者中,有23位在西工大学习、工作过;在航天领域,从早年的“航天三少帅”中的张庆伟和雷凡培,到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等,一大批西工大杰出校友担任集团公司、院所、企业党政领导干部及副总师以上职务,相继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航海领域同样有大批的杰出校友活跃在船舶工业、水中兵器行业的重要管理岗位与核心技术岗位上,英才辈出,不胜枚举。大批西工大学子成为行业精英、国之栋梁,在人才培养领域形成了独有的“西工大现象”。

      学校注重引培并举,师资力量雄厚。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建设适应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推进以准长聘制度为突破口的人事制度改革,调动激发队伍活力。设立人才特区引育平台,汇聚高端人才。实施从青年教师到杰出学科带头人全过程的“翱翔人才工程”,构建青年教师成长支持体系,建设层级合理的人才梯队。优化完善人才评价制度,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导向,逐步建立分类别、分层次、分岗位、分学科的考核评价机制。打造优质基础教育,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学校汇聚了一支由300余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为骨干,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两院院士(含外聘)33人、长江学者4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3人、国家教学名师5人,国家级团队27个,设有21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加强教育研究,教学成果丰硕。在每四年评选一次、代表全国教育教学最高荣誉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屡获佳绩:2014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2018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作为参与完成单位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建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我校是欧盟QB50项目(欧盟大气层探测计划)亚洲区唯一发起单位与亚洲区总协调单位。学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获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飞天创客空间入选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十三五”以来,我校学生在多项国内外竞赛中累计获奖2500余项。2016年翱翔小卫星斩获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冠军。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获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3项,MBA专项赛金奖1项(西部高校唯一获此奖项高校),并获大赛“校级优秀组织奖”。2019年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特别一等奖1项(均为陕西唯一获此奖项高校),获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国家级特等奖1项。2020年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最佳创意项目”1项。与此同时,在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等多项赛事中,学校均位居前列。

      学校强化科研创新,科技贡献突出。充分发挥“三航”特色优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历史上,全国第一架小型无人机、第一台地效飞行器、第一型50公斤级水下无人智能航行器和第一台航空机载计算机均诞生在我校。现建有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防科技创新中心,5个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13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学校重点参与了大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等10个国家重大专项的论证及科研攻关,深度参与了两机专项论证、神舟系列飞船研制,是“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作出贡献单位”的两所高校之一。学校开我国无人机研制之先河,实现我国第一个整套无人机系统、第一个无人机生产线等出口海外,拥有我国唯一的无人机特种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无人机系统国家工程中心,目前正在筹建我国第一个专业的无人机测试中心,拥有独立的不限高本场空域,全面推进无人机科研与产业发展。国庆60周年阅兵中,整个无人机方队由我校自主研制生产;建军90周年阅兵中,我校无人机第二次以整个方队入列阅兵式,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国庆70周年阅兵中,我校无人机再次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国家三大奖20项,省部级一等奖58项,科研经费到款累计超过170亿元,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学校加快成果转化,服务社会能力增强。在鼓励潜心研究学问、专注教书育人的同时,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政产学研融合发展。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瞄准西部大开发、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发展机遇,与地方政府开展深度合作,发起成立了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陕西网络创新研究院、西安柔性电子研究院等创新机构,协同推进“翱翔小镇”、环西工大创新带建设,扎实推进北京、上海、重庆、深圳、青岛、宁波、太仓等异地创新机构的建设。学校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获批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依托优势学科创新成果培育的铂力特、鑫垚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陶瓷复合材料、增材制造(3D打印)、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水下航行器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成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源头,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西工大模式”。

      学校推进全球合作,国际地位提升。坚持围绕服务国家战略亟需和“双一流”建设,构建了以欧洲为重心、拓展俄乌、辐射全球的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合作网络。学校先后与300余所海外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亲密合作关系,世界大学排名TOP200的合作高校达到58所。在QS、THE、U.S.News、ARWU等世界四大主流大学排名中位次显著提升。2014年,在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比利时首相共同见证下,学校与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UB)签署最重要合作伙伴协议;2016年,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正式获批,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第一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并于2020年获批硕士研究生层面中外合作办学资格。学校拥有13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平台,包括8个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1个国家级引智引才示范基地,以及61个校级中外联合研究机构。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180位国际著名专家、学者被学校授予名誉教授等荣誉学衔,其中11位外国专家荣获“国家友谊奖”,获奖人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居工信部及陕西高校首位。学校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中澳工科大学联盟和“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等多边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学校积极拓展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合作成立航天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与亚太工程组织联合会合作成立“一带一路”工程教育培训中心。

      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新长征路上,西北工业大学将努力扎根中国大地,着力提升服务国防科技工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推动世界科技进步的能力,坚守使命,改革创新,凝心聚力,追求卓越,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扎实的工作,为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再谱新章!

      (数据截至2021年3月17日)

      学院简介

      2016年5月20日,经中国教育部批准,西北工业大学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合作成立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提供高质量、国际化的本科教育。作为落户西北地区首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院是两校长期致力于材料学科国际交流合作的结晶、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属于“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卓越大学联盟”成员高校,材料学科全国排名第三。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始建于1887年,是英国常春藤名校联盟“罗素大学集团”成员,作为一所研究密集型大学,拥有世界领先的科研水平,在理科、工科、医学、法律、语言及艺术学科方面都享有盛誉。201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全球98位、2014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位列全球114位、英国官方2014 REF排名学术质量排名英国第9,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材料学科是英国最有影响力的学科之一,在英国政府评估中多次评为五星级。

      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利用两校优质教学资源,借助于材料学科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高等本科教育,整体采用英方课程体系和考核模式,由中英双方优秀教师共同执教,采用全英文授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基础扎实、专业竞争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够进行跨国学习、工作并具备终生学习能力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学生在修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并合格后,将获得双方学位,即西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以及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学士学位证书。





      学院从2017年开始招生,开设两个专业,分别为材料科学与工程(080401H)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080407H),各专业每学年招收120人,单独志愿代码,2017全国高考一本分数线以上择优录取。 欢迎来访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微电子学院成立于201512月,是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目前坐落于历史文化古城陕西西安,同时在江南水乡江苏太仓设有集成电路与智能系统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学院拥有“集成电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是全国15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是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微电子特色专业建设点”,是陕西省“工程型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学院设有微纳电子系、集成电路系、智能系统系和交叉应用研究中心,设有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可在电路与系统、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航空电子综合技术、电子信息(集成电路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等学科方向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学院面向航空、航天、航海和相关电子信息领域,开展微电子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服务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在半导体材料与器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智能集成系统、空天电子综合系统、微纳电子和柔性电子等研究领域具有特色和优势。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武器装备重点型号、国防基础科研、国防预先研究、国家863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深度参与了多型卫星、飞机、武器装备等国家重大工程的研制任务,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现有全职和前期建设支撑师资共30余人,包括院士1人,军委科技委专家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授14人,副教授7人,讲师8人;兼职师资30余人,包括双聘院士2人,海外高水平专家数10人,企业导师10人。学院计划五年内全职在编教师达到100人,其中国家级人才15人以上。

      学院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和多元化人才培养,先后与西安集成电路产业基地、西安微电子研究所等国内知名微电子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和联合培养模式,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历年来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本科毕业生50%以上可出国深造或攻读国内双一流高校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就业渠道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航海、兵器、电子等国家部委所属的研究院所,以及国内外著名微电子与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制造公司,从事设计、研发、管理等工作。就业地点集中在北京、上海(长三角)、深圳(珠三角)和西安、成都等大中型城市。

      结合我校航空、航天、航海优势,聚焦微纳电子、集成电路、智能集成系统中的新兴科学问题和三航交叉技术,与校内相关学科专业协同发展,推动三航特色和新兴技术交叉融合人才培养,巩固和提升我校三航微电子特色地位,打造微电子行业综合人才培养和新兴科学及三航交叉研究的国际一流微电子学院。


      学院简介


      西北工业大学民航学院成立于2018年12月。其前身是西北工业大学民航工程学院(1994),是经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国家民航总局批准,由西北工业大学、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AMECO)和中国西北航空公司联合组建的。学院以“民航强国”为战略牵引,坚持“建一流学院、办一流专业,育一流人才”的建设目标,围绕民航领域的科技发展前沿、重大需求和国家重点科研任务深入开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

      学院以江苏太仓校区为主体办学,以现有西安友谊校区辅助办学。具有国家211和985学科建设平台以及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开设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和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2个本科专业,开展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和力学学术型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培养,以及机械、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工程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培养。

      学院聚焦绿色航空、智慧民航和航空安全与管理等特色方向,设新型飞行器与推进技术、可持续航空材料、结构轻量化与智能设计、民航大数据、智慧机场、智能运维、适航审定技术、无人机与通用航空等九个研究中心。

      建有冲击动力学及工程应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结构力学行为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飞行器结构力学与强度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民航航空器冲击防护与安全评估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通用飞机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以及机载设备适航技术、通航大数据、智慧通用机场、中德通用飞机设计及适航认证等联合实验室。学院是民航科教创新攻关联盟成员单位,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中国AOPO)理事单位,第十三届全国表面工程大会支持单位,中国航空学会鸟撞分会挂靠单位。

      学院现有教职工9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58人。现有师资队伍68人,含:教授13人,研究员4人,副教授35人,高级工程师4人,中级及以下11人,博士后1人。

      现有学生740人,其中,本科生425人,硕士生207人,博士生108人。2021届至今,累计毕业本科生135人,硕士生110人,博士生24人。

                                                               (数据截至2023年9月)


      西北工业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信息安全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2000年成立了“信息对抗”本科专业;2002年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自设“网络与信息安全”二级学科博士点,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首批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学生毕业;信息对抗专业2007年被教育部评为信息安全类特色专业;2016年获得首批国家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点;2018年成立了网络空间安全学院,2021年信息安全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育人成效显著。学院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网安领军人才。在传承近20年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形成了“厚基础、强系统、重实战、拓交叉”的网安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现有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信息安全专业、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保密技术专业。2022年“计算机类(网络安全)”专业报考热度为718.18%。近三年,学院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近百项,承担省教育系统攻防演练等重要任务20余项,并受到多次表扬。学院近三年本科生深造率均高于65%,大量毕业生在网络安全领域成为行业骨干。

      学院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师资力量快速壮大。学院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已形成了一支以杰出学者和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科现有博导35人、硕导68人。近三年学院新增专职国家级人才4人,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柔性引进国家级人才11人,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国家杰青等专家。

      学院聚焦国家战略,优势学科方向特色鲜明学院服务国家网络强国战略需求,聚焦网络空间安全科技前沿,结合西工大三航特色,在系统软硬件安全、人工智能安全、无人系统安全、工业控制与物联网安全等领域承担了多项国家网络安全重要任务。学院成立以来,科研水平得到跨越式提升,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硏任务,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牵头新增建设省部级平台7个,牵头获批千万级项目2项。

      学院勇担时代使命,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学院建成的工业互联网实训基地实现了我校牵头民口过亿(含自筹)项目零的突破。借鉴国际先进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开发了网络安全持续胜任教育。挂靠学院的国家保密教育培训基地西安分基地形成了层次完备的课程体系,承担各类保密教育培训近百期,参训人数六千余人次。陕西省保密教育实训平台已全部覆盖陕西省重点党政部门和机构,已完成近五万人次的培训任务。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扎根中国大地,心怀”国之大者”,坚持面向国家网络强国战略需求,不断改革创新,勇毅前行,在建设一流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和一流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加快形成国家网络空间安全领域核心战略科技力量的新征程中,凝心聚力,勇担使命,踔厉奋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于2019年11月正式建立,前身为2015年4月成立的人才特区“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学院以服务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为己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西工大风格的世界一流生态环境学院为目标,为国家培养面向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和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科学精英和领军人才。

      近年来,学院快速蓬勃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构建了完整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培养体系。在学科建设方面,形成了动物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植物生态学、修复生态学四个学科方向,学院主建的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Ecology)学科于2023年5月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汇聚国内外生态环境领域的优秀师资,包括3位国家杰青获得者、1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名国家级青年人才。在科研平台方面,学院拥有陕西省秦岭生态智能化监测与保护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秦岭生态经济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国家林草局陕西大秦岭生态空间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科研教学平台,并作为责任单位承担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建成了秦岭皇冠森林动态监测、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生物大数据分析平台、合成生物学平台、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平台等极具优势特色的研究平台,并在学校支持下,打造“生命健康与生态环境公共实验平台”,为学院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在科研成果方面,近5年,学院在生命起源演化和理论生态学等重要前沿基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重大影响力的创新成果。2019年6月,学院在《科学》(Science)杂志同一期发表三篇研究长文,并以“反刍动物基因组”为专栏,登上了当期杂志封面;2021年2月,学院在《细胞》(Cell)杂志同一期发表两篇研究长文,并登上了当期杂志封面;2023年2月,《科学》(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学院重大科研成果;此外学院教师在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Nature Genetics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期刊多次发表研究论文。研究成果多次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等媒体深度报道,部分成果入选2019和2021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出版专著3部。学院教师连续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德国马普学会伙伴研究组项目等,累计获批纵向经费8000余万元。学院教师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十三届陕西省青年科技奖等奖项。此外,学院教师利用科研成果积极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建言献策:围绕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开展全面调研,探索秦岭县域经济发展特色路径,相关建议报告获陕西省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通过陕西省政协平台建言发声,力促将西工大工科优势用于秦岭碳通量监测,并纳入秦岭国家公园建设范围,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与科技人才政策提交6份资政报告,分别被民革中央、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政协采用,相关建议被纳入2020年版《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

      未来,学院将面向人类可持续发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一带一路”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我校学科优势,聚焦生态环境科学与空天地海等多学科交叉前沿,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治理体系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建立独具特色的精英领袖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一流生态环境人才培养高地、一流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中心和一流生态环境高端战略智库。

      体育部概况

      西北工业大学体育部起源于1938年国立西北工学院的体育组,1957年创建西北工业大学体育教研室,1990年改名体育部,是学校独立的教学与学术支撑单位。体育部秉承我校“公诚勇毅”校训、“三实一新”校风,坚持“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以学者为要、以学术为魂、以责任为重”的办学理念,主要负责全校本科生的体育必修课及选修课的教学任务、同时还承担着群众体育活动、运动竞赛、体质健康测试、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及管理、体育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体育场馆管理及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师资力量雄厚

      体育部现有教职工共83人,其中事业编制53人,校聘非事业编30人;专任教师6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2人,讲师20人,助教4人,硕士生导师5人。王立彬为前国家男篮主力中锋、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队旗手,现担任学校男子篮球队主教练。体育部有国际级裁判2人,国家级裁判16人,其中王成、董林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裁判工作。

      体育课程丰富

      学校开设了体育项目教学课程97门,包括武术、舞龙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2012年在西北地区高校中首家开设了橄榄球课程,羽毛球课程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2019年起,推进本科生体育教学改革,建立了覆盖本科全过程体育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教学、练习、竞赛体系(教会、勤练、常赛)。

      竞赛成绩突出

      体育部现有田径队、男子排球队、男子篮球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五支高水平运动队。男子篮球队是全国大学生篮球队伍中的劲旅,1990年以来16次获得陕西省高校冠军,CUBA全国四强1次、八强7次、西北分区赛冠军1次。男子排球队连续获得2018年、2019年全国大学生排球联赛亚军。羽毛球队2019年代表中国出征泛波罗的海国际学生运动会,夺得两项个人冠军、两项亚军;2019年陕西省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高水平组包揽团体、单项所有金牌。田径、乒乓球也多次获得陕西省高校冠军,部分个人项目获得全国大学生冠军、亚军等优异成绩。近年以来,学校培养出了南洪涛、杨宁、杨茜、黄星维、邢飞、方君磊、欧阳南军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南洪涛代表中国参加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邢飞、方君磊从学生运动员成长为专业运动员。

      体育科学研究稳步发展

      学校体育学科2005年获批建设,2017年体育教育训练学二级学科审核通过评估,2018年获批体育学一级硕士学科点。先后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领域攻关课题、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等10余项省部级课题,发表论文50多篇,专著和教材10余部,获批科研平台1个。

      校园体育活动精彩纷呈

      每年定期承办学校体育文化节,主要包括田径运动会、“三航杯”系列比赛、橄榄球争霸赛等体育赛事。体育文化节已成为学校富有特色、感染力强、受益面广、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校园文化特色活动,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深刻和广泛的推动作用,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场馆资源丰富

      体育部体育场馆管理中心负责对学校体育场馆的日常管理工作。现有翱翔体育馆、游泳馆、综合训练馆等室内体育场馆6座,田径场3个(2个带有看台),室外各球类场地148块。翱翔体育馆为大型综合体育馆,面积1.4万平方米(含副馆),看台座位近6000个,能够承担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比赛。翱翔游泳馆面积7500平方米,观众座位数约1000个,配备室内标准游泳池、室外练习池各一个,可承担省级以上游泳比赛。利用体育场馆优势资源,我校多次举办CUBA西北分区赛、十六强赛,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及CBA-CUBA青年篮球对抗赛等重大赛事,2021年翱翔体育馆将承办十四运会女子排球成人组和残特奥会坐式排球比赛。

      教务处主要工作职责

      教务处是学校本科教学主管部门,全面负责本科教学管理工作,归口管理继续教育。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教务处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核心地位,以“传承创新 探索实践 提质增效”为工作理念,聚焦推进落实《西北工业大学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主要职责如下:

      1.负责制订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发展规划。

      2.负责制定本科生培养方案与指导性教学计划。

      3.负责编制本科生招生计划与招生简章、招生宣传、招生录取等工作。

      4.负责本科生专业、课程、教材、在线资源,以及实验、实习、实践平台建设与管理。

      5.负责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成果与教学名师培育,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等。

      6.负责本科新开课程审核、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制定、排课、选课、考试(校内考试与英语四、六级考试)组织、成绩管理、档案归档、校历编制等教学运行管理。

      7.负责本科生学业指导的统筹安排及学业指导活动的开展、本科生学业指导教师管理工作。

      8.负责协调教室管理与调度、互联网教学示范区的维护与建设等。

      9.负责本科生实习、学科竞赛、产学合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毕业设计(论文)等工作的管理。

      10.负责本科生学籍、学位管理,学籍异动(休学、复学、保留学籍、转学、退学等)管理,专业确认与转专业相关工作。

      11.负责本科生毕业资格、学士学位申请审核等相关工作。

      12.负责校友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相关证明的办理,学历、学士学位核查及勘误等工作。

      13.负责学业预警、学生作弊、教学事故处理。

      14.负责组织开展本科教学质量过程监控及各类本科教学检查、评估,专业认证督导与评价组织等工作。

      15.负责本科教学荣誉体系建设,组织本科教学成果奖、招生先进奖、教材建设奖、教学研究奖、本科教学卓越奖、本科最满意教师等奖项的评选。

      16.负责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各级各类教学专家推荐,校教学委员会的办公室工作。

      17.负责本科教学信息化建设。

      18.会同财务处编制年度本科教学经费的预算,监督经费使用情况。

      19.统筹和管理全校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

      20.完成上级部门和学校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西北工业大学关于公布2023年强基计划录取标准的通知

      各位考生: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及《西北工业大学2023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规定,现将我校2023年强基计划录取标准公布如下。

      省份

      拟录取专业

      拟录取分数线

      安徽

      航空航天类

      86.71

      数学与应用数学

      84.71

      应用物理学

      85.11

      化学类

      84.95

      北京

      航空航天类

      87.32

      应用物理学

      86.33

      重庆

      航空航天类

      85.67

      数学与应用数学

      84.61

      河北

      航空航天类

      87.75

      信息与计算科学

      86.09

      应用物理学

      86.01

      化学类

      83.94

      河南

      航空航天类

      87.60

      数学与应用数学

      85.86

      信息与计算科学

      86.44

      应用物理学

      84.90

      化学类

      85.34

      湖北

      航空航天类

      87.53

      信息与计算科学

      86.09

      应用物理学

      86.35

      化学类

      86.09

      湖南

      航空航天类

      86.63

      信息与计算科学

      85.18

      应用物理学

      85.50

      化学类

      85.26

      江苏

      航空航天类

      88.86

      数学与应用数学

      86.48

      应用物理学

      87.28

      化学类

      85.72

      山东

      航空航天类

      87.65

      数学与应用数学

      85.99

      信息与计算科学

      86.47

      应用物理学

      87.35

      化学类

      86.31

      陕西

      航空航天类

      86.93

      数学与应用数学

      83.17

      应用物理学

      82.80

      四川

      航空航天类

      88.29

      数学与应用数学

      86.72

      应用物理学

      88.00

      浙江

      航空航天类

      88.57

      信息与计算科学

      88.21

      应用物理学

      87.17

      注:录取标准为该专业综合成绩录取最低分。

      即日起,考生可登陆西北工业大学强基计划报名平台(https://bm.chsi.com.cn/jcxkzs/sch/10699)查询成绩和录取结果。

      我校将强基计划预录取名单报各省级招办审核,办理录取手续,被正式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生源所在省(区、市)后续高考志愿录取;未被录取的考生可正常参加生源所在(区、市)后续各批次高考志愿录取。

       招生计划概况

      年份省市类型科类计划数
      2023陕西普通类理工754
      招生计划分专业情况
      年份省市专业类型科类计划数
      2023陕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拔尖基地班)普通类理工2
      2023陕西工程力学(力学拔尖基地班)普通类理工4
      2023陕西航空航天类(智慧三航本研衔接班)普通类理工10
      2023陕西柔性电子学(本研衔接班)普通类理工4
      2023陕西航空航天类(黄玉珊航空班)普通类理工2
      2023陕西航空航天类(陈士橹飞天班)普通类理工2
      2023陕西海洋工程类(黄震中海洋班)普通类理工4
      2023陕西航空航天类普通类理工107
      2023陕西航空航天类(民用航空)普通类理工16
      2023陕西海洋工程类(智慧海洋试验班)普通类理工39
      2023陕西材料类(新材料与化工试验班)普通类理工76
      2023陕西机械类(航宇智能制造试验班)普通类理工63
      2023陕西力学类(工程应用力学试验班)普通类理工25
      2023陕西能源动力类(航空动力与新能源试验班)普通类理工52
      2023陕西电子信息类普通类理工76
      2023陕西自动化类普通类理工56
      2023陕西计算机类普通类理工42
      2023陕西软件工程普通类理工58
      2023陕西电子信息类(集成电路)普通类理工21
      2023陕西计算机类(网络安全)普通类理工16
      2023陕西数学类普通类理工20
      2023陕西物理学类普通类理工25
      2023陕西生物技术(生命科学试验班)普通类理工6
      2023陕西生态学(生态文明交叉试验班)普通类理工2
      2023陕西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管理试验班)普通类理工8
      2023陕西工商管理类(管理试验班)普通类理工10
      2023陕西建筑学普通类理工8

       

      录取概况
      年份省市科类类型最低分最低分排名平均分最高分控制线
      2022陕西理工普通类5964984609.18647449
      分专业录取情况
      年份省市科类类型专业最低分最低分排名平均分最高分备注
      2022陕西理工普通类航空航天类(陈士橹飞天班)6401148643.67647--
      2022陕西理工普通类航空航天类(黄玉珊航空班)6371296638.33639--
      2022陕西理工普通类航空航天类(本研衔接班)6281847630.5633--
      2022陕西理工普通类计算机类(本研衔接班)6271913627.5628--
      2022陕西理工普通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拔尖基地班)6252044627.25630--
      2022陕西理工普通类柔性电子学(本研衔接班)6222241622622--
      2022陕西理工普通类计算机类6162771620.49626--
      2022陕西理工普通类材料类(本研衔接班)6152863617.33621--
      2022陕西理工普通类航空航天类6133074617.15628--
      2022陕西理工普通类海洋工程类(黄震中海洋班)6133074615.5618--
      2022陕西理工普通类计算机类(网络安全)6133074614.44616--
      2022陕西理工普通类电子信息类6093437611.71624--
      2022陕西理工普通类航空航天类(民用航空)6093437610.69612--
      2022陕西理工普通类自动化类6073666609.14624--
      2022陕西理工普通类软件工程6063800609.55618--
      2022陕西理工普通类微电子科学与工程6063800608.71615--
      2022陕西理工普通类数学类6053913607.2616--
      2022陕西理工普通类工程力学(力学拔尖基地班)6044021609.75614--
      2022陕西理工普通类能源动力类(航空动力与新能源试验班)6044021606.17613--
      2022陕西理工普通类机械类(航宇智能制造试验班)6024250604.67612--
      2022陕西理工普通类物理学类5994635601.24610--
      2022陕西理工普通类海洋工程类(智慧海洋试验班)5984772602.4613--
      2022陕西理工普通类建筑学5984772602.88606--
      2022陕西理工普通类生态学(生态文明交叉试验班)5984772598598--
      2022陕西理工普通类材料类(新材料与化工试验班)5974907601.18612--
      2022陕西理工普通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管理试验班)5974907600.62606--
      2022陕西理工普通类工商管理类(管理试验班)5964984601.2612--
      2022陕西理工普通类力学类(工程应用力学试验班)5964984599.92607--
      2022陕西理工普通类生物技术(生命科学试验班)5964984598.5603--

      西北工业大学2023年本科招生政策培训会暨动员会在友谊校区国五会议室召开,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党委常委、副校长杨益新,各学院招生工作负责人、各省招生组组长及相关招生老师、教务处相关人员共计600余人参加。会议由教务处副处长兼招生办公室主任王克勤主持。

      王克勤对2023年学校招生政策、志愿指导、宣传方案、相关注意事项等方面作出详细解读,他表示,招生工作将狠抓落实《西北工业大学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行动计划》,聚焦选拔“总师”型人才之源,继续发力,招办将与各招生组协同工作,努力做好年度招生工作。

      “三航”特色班、计算机和力学拔尖基地班、教育实验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玛丽女王工程学院相关负责同志先后介绍了各类专项班及中外合作办学情况。

      会议最后,杨益新对全体一线招生工作人员表示诚挚谢意。他指出,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学校本科招生工作,培养一流人才的首要工作是招来好学生。学校不断优化改革各类专项班,为学校选拔和培养“总师”型人才培养提供资源和平台支撑。他强调,本年度招生录取工作的目标是“筑牢底线、提高高位、实现高质量生源的规模性突破”。招办要全方位为招生组老师做好培训、指导、服务和后勤保障工作。

      本次招生政策培训会暨动员会的召开,标志着学校2023年高考招生宣传集中咨询和志愿指导阶段正式拉开序幕,也为全校各招生队伍全面准确深入了解并掌握学校招生政策、指导考生填报志愿等提供了重要基础。

      全体招生人员将全力以赴,为促进学校优质生源稳步增长、努力实现高质量生源的规模性突破贡献力量。期待在各学院领导的带领下、在全校各招生组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2023年的招生工作力争取得进一步突破。

      西北工业大学专业选考科目要求

      我校各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设置如下:

      序号招生目录【3+3】高考综合改革省份选考科目要求(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东、海南)【3+1+2】高考综合改革省份选考科目要求(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广东、重庆)其他省份科类要求培养类别涉及学院覆盖专业
      首选科目要求再选科目要求
      专项班航空航天类(强基计划)物理物理不限理工类强基计划航空学院、航天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数学与应用数学(强基计划)物理物理不限理工类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强基计划)物理物理不限理工类信息与计算科学
      应用物理学(强基计划)物理物理不限理工类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应用物理学
      化学类(强基计划)物理或化学物理化学理工类化学与化工学院分子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拔尖基地班)
      物理物理不限理工类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程力学(力学拔尖基地班)物理物理不限理工类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工程力学
      航空航天类
      (本研衔接班)
      物理物理不限理工类本研衔接班教育实验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
      工程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
      计算机类
      (本研衔接班)
      物理物理不限理工类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
      材料类
      (本研衔接班)
      物理物理不限理工类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柔性电子学
      (本研衔接班)
      物理物理不限理工类柔性电子学
      航空航天类
      (黄玉珊航空班)
      物理物理不限理工类“三航”特色班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航空航天类
      (陈士橹飞天班)
      物理物理不限理工类航天学院航空航天工程
      海洋工程类
      (黄震中海洋班)
      物理物理不限理工类航海学院水声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信息工程
      1航空航天类物理物理不限理工类航空航天类航空学院
      航天学院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
      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航空航天工程
      航空航天类
      (民用航空)
      物理物理不限理工类民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
      2海洋工程类
      (智慧海洋试验班)
      物理物理不限理工类海洋工程类航海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声工程、信息工程、海洋工程与技术
      3材料类
      (新材料与化工试验班)
      物理物理不限理工类材料与化工类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
      化学与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
      4机械类
      (航宇智能制造试验班)
      物理物理不限理工类智能制造类机电学院飞行器制造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微机电系统工程、工业工程
      5能源动力类
      (航空动力与新能源试验班)
      物理物理不限理工类能源动力类动力与能源学院飞行器动力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
      6电子信息类物理物理不限理工类信息类电子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自动化类物理物理不限理工类自动化学院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器人工程
      计算机类物理物理不限理工类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人工智能、物联网工程
      软件工程物理物理不限理工类软件学院软件工程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物理物理不限理工类微电子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类(网络安全)物理物理不限理工类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
      7数学类物理物理不限理工类理学类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
      物理学类物理物理不限理工类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应用物理学、材料物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8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管理试验班)
      物理物理不限理工类管理类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商管理类(管理试验班)不限物理不限理工类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
      9经济与贸易类
      (国贸、法学、行管)
      不限历史不限文史类哲学社会科学类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行政管理
      外国语言文学类不限历史不限文史类外国语学院英语、德语
      10力学类
      (工程应用力学试验班)
      物理物理不限理工类力学类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工程力学、土木工程
      11生物技术
      (生命科学试验班)
      物理或化学或生物物理化学或生物理工类 生命学院生物技术
      生态学(生态文明交叉试验班)物理或化学或生物物理化学或生物理工类生态环境学院生态学
      建筑学(五年制)物理或历史或地理物理不限理工类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建筑学
      产品设计(艺术类)不限不限不限艺术类机电学院产品设计
      工商管理(高水平运动队)不限不限不限不限管理学院工商管理
      12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外合作办学)
      物理物理不限理工类中外合作办学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英双学位)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中外合作办学)
      物理物理不限理工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中英双学位)

      实际招生专业(类)以我校当年编制并公布为准。

      西北工业大学2023年强基计划校考入围分数线公布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和西北工业大学2023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要求,按照相关省份考生高考成绩,确定我校强基计划校考入围分数线,现公布如下:

      省份

      入围分数

      安徽

      628

      北京

      632

      重庆

      624

      河北

      636

      河南

      634

      湖北

      636

      湖南

      629

      江苏

      647

      山东

      634

      陕西

      628

      四川

      650

      浙江

      655

      请考生务必登陆西北工业大学强基计划报名平台(https://bm.chsi.com.cn/jcxkzs/sch/10699)查询入围结果,考生是否入围以报名平台查询结果为准。请入围考生及时查看西北工业大学本科招生信息网,了解后续校测安排。

      西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西工大)坐落于陕西西安,是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等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是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196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七五”“八五”均被国务院列为重点建设的全国15所大学之一,1995年首批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是“卓越大学联盟”成员高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和表彰奖励。学校秉承“公诚勇毅”校训,弘扬“三实一新”(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校风,确定了“五个以”(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以学者为要、以学术为魂、以责任为重)的办学理念,扎根西部、献身国防。学校在历史上书写了新中国多个“第一”,今天在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上续写新的辉煌。

      学校办学资源富集,学科特色鲜明。现有学生34000余名,教职工4300余人,占地面积310余万平方米,设有航空、航天、航海和国际教育学院、教育实验学院、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等27个学院。拥有74个本科专业,37个硕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23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5个学科群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其中,材料科学、工程学进入前1‰,形成了以三航学科群为引领,3M(材料、机电、力学)学科群、3C(计算机、通信、控制)学科群、理科学科群和人文社科学科群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育人成效显著。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观,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历史上,铸造、航空宇航制造工程、飞行力学、航空发动机、水中兵器、火箭发动机等6个学科的全国第一位工学博士由我校培养。据不完全统计,在我校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的20多万名校友中,有48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和65位将军,48位两院院士,还有6位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在航空领域,一半以上的重大型号总师、副总师为我校校友。中国航空工业成立60周年纪念表彰了10位“航空报国特等金奖”,6位西工大校友获此殊荣,从2005年至今的14届航空航天月桂奖获奖者中,有23位在西工大学习、工作过;在航天领域,从早年的“航天三少帅”中的张庆伟和雷凡培,到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等,一大批西工大杰出校友担任集团公司、院所、企业党政领导干部及副总师以上职务,相继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航海领域同样有大批的杰出校友活跃在船舶工业、水中兵器行业的重要管理岗位与核心技术岗位上,英才辈出,不胜枚举。大批西工大学子成为行业精英、国之栋梁,在人才培养领域形成了独有的“西工大现象”。

      学校注重引培并举,师资力量雄厚。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建设适应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推进以准长聘制度为突破口的人事制度改革,调动激发队伍活力。设立人才特区引育平台,汇聚高端人才。实施从青年教师到杰出学科带头人全过程的“翱翔人才工程”,构建青年教师成长支持体系,建设层级合理的人才梯队。优化完善人才评价制度,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导向,逐步建立分类别、分层次、分岗位、分学科的考核评价机制。打造优质基础教育,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学校汇聚了一支由300余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为骨干,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两院院士(含外聘)33人、长江学者4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3人、国家教学名师5人,国家级团队27个,设有21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加强教育研究,教学成果丰硕。在每四年评选一次、代表全国教育教学最高荣誉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屡获佳绩:2014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2018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作为参与完成单位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建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我校是欧盟QB50项目(欧盟大气层探测计划)亚洲区唯一发起单位与亚洲区总协调单位。学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获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飞天创客空间入选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十三五”以来,我校学生在多项国内外竞赛中累计获奖2500余项。2016年翱翔小卫星斩获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冠军。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获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3项,MBA专项赛金奖1项(西部高校唯一获此奖项高校),并获大赛“校级优秀组织奖”。2019年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特别一等奖1项(均为陕西唯一获此奖项高校),获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国家级特等奖1项。2020年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最佳创意项目”1项。与此同时,在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等多项赛事中,学校均位居前列。

      学校强化科研创新,科技贡献突出。充分发挥“三航”特色优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历史上,全国第一架小型无人机、第一台地效飞行器、第一型50公斤级水下无人智能航行器和第一台航空机载计算机均诞生在我校。现建有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防科技创新中心,5个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13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学校重点参与了大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等10个国家重大专项的论证及科研攻关,深度参与了两机专项论证、神舟系列飞船研制,是“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作出贡献单位”的两所高校之一。学校开我国无人机研制之先河,实现我国第一个整套无人机系统、第一个无人机生产线等出口海外,拥有我国唯一的无人机特种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无人机系统国家工程中心,目前正在筹建我国第一个专业的无人机测试中心,拥有独立的不限高本场空域,全面推进无人机科研与产业发展。国庆60周年阅兵中,整个无人机方队由我校自主研制生产;建军90周年阅兵中,我校无人机第二次以整个方队入列阅兵式,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国庆70周年阅兵中,我校无人机再次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国家三大奖20项,省部级一等奖58项,科研经费到款累计超过170亿元,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学校加快成果转化,服务社会能力增强。在鼓励潜心研究学问、专注教书育人的同时,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政产学研融合发展。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瞄准西部大开发、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发展机遇,与地方政府开展深度合作,发起成立了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陕西网络创新研究院、西安柔性电子研究院等创新机构,协同推进“翱翔小镇”、环西工大创新带建设,扎实推进北京、上海、重庆、深圳、青岛、宁波、太仓等异地创新机构的建设。学校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获批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依托优势学科创新成果培育的铂力特、鑫垚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陶瓷复合材料、增材制造(3D打印)、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水下航行器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成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源头,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西工大模式”。

      学校推进全球合作,国际地位提升。坚持围绕服务国家战略亟需和“双一流”建设,构建了以欧洲为重心、拓展俄乌、辐射全球的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合作网络。学校先后与300余所海外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亲密合作关系,世界大学排名TOP200的合作高校达到58所。在QS、THE、U.S.News、ARWU等世界四大主流大学排名中位次显著提升。2014年,在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比利时首相共同见证下,学校与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UB)签署最重要合作伙伴协议;2016年,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正式获批,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第一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并于2020年获批硕士研究生层面中外合作办学资格。学校拥有13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平台,包括8个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1个国家级引智引才示范基地,以及61个校级中外联合研究机构。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180位国际著名专家、学者被学校授予名誉教授等荣誉学衔,其中11位外国专家荣获“国家友谊奖”,获奖人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居工信部及陕西高校首位。学校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中澳工科大学联盟和“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等多边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学校积极拓展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合作成立航天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与亚太工程组织联合会合作成立“一带一路”工程教育培训中心。

      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新长征路上,西北工业大学将努力扎根中国大地,着力提升服务国防科技工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推动世界科技进步的能力,坚守使命,改革创新,凝心聚力,追求卓越,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扎实的工作,为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再谱新章!

      2023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各科类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已经确定,考试成绩于11月21日12时发布。考生可通过以下方式查询考试成绩。

      一、登录陕西招生考试信息网(http://www.sneac.com/),进入“成绩查询”栏目,点击“2023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进入“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生服务平台”,使用报名时所用的证件号码和密码登录后查询成绩。

      二、登录陕西省教育考试院网站(http://www.sneea.cn/),点击“服务”,进入“成绩查询”栏目,使用报名时所用的证件号码和密码登录后查询成绩。

      2023年成人高校招生录取新生工作将于12月份进行,录取结果和录取期间的征集志愿信息将通过陕西招生考试信息网及陕西省教育考试院网站公布,请考生关注。

      特别提醒:

      1.使用IE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 6.0或以上),分辨率须1024*768或以上,暂不支持其他非IE核心浏览器。

      2.如忘记密码,可以点击“忘记密码”按钮,凭报名时注册的手机号码找回;如非报名注册手机号码,将无法找回密码,考生可联系报名时信息确认点所属的区县考试机构查询。

      3.艺术类高中起点本、专科成绩总分不含数学成绩。

      4.考生如对本人考试成绩有异议,可在成绩发布后5个工作日内,持本人身份证、准考证向所在市(区)的招生考试机构提出复核申请。复核内容包括考生个人相关信息、是否本人答卷(答题卡)、是否有漏评、小题得分是否漏统(登)、各小题得分合成后是否与提供给考生的成绩一致,超出规定事项范围的申请不予受理,不对考生查卷。复核结果由市(区)考试机构通知考生。

      西北工业大学2023年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招生简章

      一、学校简介

      西北工业大学(简称西工大)坐落于陕西西安,是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196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七五”“八五”均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高校之一,1995年首批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2017年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是“卓越大学联盟”成员高校,是“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发起高校。建校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公诚勇毅”校训,弘扬“三实一新”(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校风,确定了“五个以”(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以学者为要、以学术为魂、以责任为重)的办学理念。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和表彰奖励。今天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上续写新的辉煌。

      西北工业大学高等继续教育始于1956年。1986年10月学校成立了西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是全国最早一批设立继续教育学院的高校之一。继续教育学院是学校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办学机构,为社会培养了30余万名应用型人才。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继续教育学院充分发挥西北工业大学强大的教学师资力量,建立了完善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受到社会广泛赞誉和好评。

      热忱欢迎广大青年和各行业人员积极报考西北工业大学2023年高等学历继续教育。

      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介绍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报考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考生,需参加由教育部统一组织命题的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也称“成人高考”;考试分高中起点升专科、高中起点升本科和专科起点升本科三种。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列入国家招生计划,由各省招生考试机构统一组织录取,录取后在高校或经教育部备案的校外教学点学习,学历国家承认、教育部电子注册。

      三、招生层次、专业

      层次

      专业名称

      招收

      科类

      学费标准

      元/年

      总学费

      (元)

      专升本

      (函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

      理工类

      3710

      9275

      会计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经管类

      2880

      7200

      法学

      法学类

      高起本

      (函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理工类

      3710

      18550

      会计学、工商管理

      文理

      兼收

      2880

      14400

      注:学校在各省招生专业以各省招生考试机构报考平台公布为准;高起本最低修业

      年限5年;专升本最低修业年限2.5年;学费标准依据:陕教资〔2006〕53号文件。

      四、报考须知

      1.报考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中等学校在校生以外的从业人员和社会其他人员。

      (3)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不影响所报专业学习。

      (4)报考专升本的考生必须是已取得经教育部审定核准的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颁发的专科毕业证书、本科结业证书或以上证书的人员。报考高起本的考生应具有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证或者具有同等学力。

      2.报名办法

      (1)报名时间:预计2023年8月底至9月初,请考生密切关注各省招生考试机构网站。

      (2)报名流程:网上报名—信息确认—报名缴费。考生缴费成功后报名完成,否则报名无效。

      (3)报名网址:陕西省考生登录陕西招生考试信息网(http://www.sneac.com/),点击成人高考报名页面报名;其他省份考生登录本省招生考试机构网站,按要求完成报名。

      注:网上报名必须使用本人身份证和手机号,通过手机收到的验证码完成报名账号注册,已被注册过的身份证号和手机号不能重复注册。

      3.考试安排

      (1)考试科目

      层次

      考试科类

      考试科目

      专升本

      理工类

      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经济管理类

      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法学类

      政治、英语、民法

      高起本

      理工类

      语文、数学(理)、外语、

      物理化学(简称“理化”)

      文史类

      语文、数学(文)、外语、

      历史地理(简称“史地”)

      (2)考试时间:当年10月中下旬双休日举行,具体以教育部公布的时间为准。

      (3)考试地点:由办理报名手续的市(区)招生办公室统一安排。

      4.录取

      在各省招生考试机构的组织领导下,学校在各省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以上,按照招生计划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录取结束后,学校发放录取通知书。

      5.新生注册

      学校按照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对新生进行入学资格复查和学籍电子注册,对不符合注册条件或弄虚作假、违纪舞弊者,将取消入学资格并报各省教育考试机构备案。

      五、教学方式

      网络课件学习和课程面授相结合。

      六、修业年限与学费

      1.修业年限

      专升本修业年限为2.5年—5年,高起本修业年限为5年—8年。

      2.学费

      (1)学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只收取学费。学费收取严格按照陕西省教育收费主管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执行,详细标准可登录学校继续教育管理中心或继续教育学院网站查询。

      (2)考生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本人在规定时间内登录学校缴费平台在线缴费(学费缴纳唯一途径),缴费完成可获取财政电子票据。

      七、毕业证与学位证

          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由西北工业大学颁发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学校完成毕业生学历电子注册后,学生可以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查询毕业证注册信息。

      符合《西北工业大学授予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工作细则》的专升本、高起本毕业生,可向学校申请授予学士学位。

      八、校外教学点

      2023年学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招生校外教学点以学校继续教育管理中心或继续教育学院网站公布为准。

      九、重要提示

      1.学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只面向成人从业人员和社会其他人员招生,不招收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中等学校在校生。

      2.本招生简章在执行过程中,如遇国家法律、规章和上级有关政策变化,以变化后的规章为准。

      3.学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不委托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进行招生录取工作,不收取国家规定外的费用。对于以西北工业大学名义进行非法招生宣传等活动的中介机构或个人,学校保留依法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4.本招生简章由学校继续教育管理中心负责解释。

      考生问答

      1.成人高考报名应关注哪些问题?

      (1)密切关注所在省招生考试机构发布的招生公告,按照报名办法及时完成报名。全国成人高考每年只举行1次,错过报名时间,将不能参加当年成人高考;

      (2)报考信息要准确、全面。考生须持居民身份证进行报名和信息确认。无论是网上报名还是现场报名,考生本人要亲自办理,务必准确填写个人信息(姓名、身份证号、电话号码)、报考学校信息、专业信息,仔细核对,确保信息无误,否则会影响新生入学注册的顺利进行。

      2.中专、技校、职高等毕业生, 能否直接报考高起本?

      中专、技校、职高按高中同等学力对待,可以报考高起本。

      3.成人高考录取有哪些免试条件和加分政策?

      (1)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经本人申请并出具相关证书或证明,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审核,招生学校同意,可免试入学;

      (2)具有符合专升本报考条件的退役军人(自主就业退役士兵、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复员干部),凭身份证、退役证(义务兵/士官退出现役证、军官专业证书、军官复员证书)及符合专升本报考条件的学历证书可申请免试就读专升本;

      (3)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考生,可在总分上增加20分投档,是否录取由招生学校确定(注:符合两项以上照顾政策的考生,其照顾分数不累计。)。

       ① 获得地级以上(含)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及省(区、市)厅、局系统,国家特大型企业授予的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及科技进步(成果)奖获得者;

      ② 获得省级工、青、妇等组织授予“五一劳动奖章”“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称号者;

      ③ 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荣立个人三等功以上者;

      ④ 归侨、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台湾省籍考生;

      ⑤ 烈士子女、烈士配偶;

      ⑥ 边疆、山区、牧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国防科技工业三线企业单位(位于地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除外)获得企业表彰的先进生产(工作)者;

      ⑦ 年满25周岁以上的考生(1998年12月31日前出生)。

      注:以上免试条件和加分政策为2022年文件摘录,2023年免试条件和加分政策以教育部和各省招生考试机构网站通知为准。

      4.成人高考辅导教材如何选择?

      成人高考是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复习考试大纲》(2020年版)进行命题,推荐《全国各类成人高考复习考试辅导教材》,以上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行,考生可自行选择购买。

      5.什么时候查询录取结果?

      每年的12月中下旬,学校在各省招生考试机构组织领导下,在各省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以上,按照招生计划“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的原则进行录取。次年1月上旬,学校发放录取通知书。

      6.学士学位申请条件?

      本科学生取得毕业证书后,可以根据《西北工业大学授予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工作细则》,申请授予学士学位。

      学士学位申请条件:

      (1)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成绩平均达到70分(按百分制计);

      (2)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成绩达到70分(按百分制计);

      (3)通过西北工业大学组织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合格。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为:一门外国语、一门基础课和2门专业课。

      外国语水平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参加西北工业大学组织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外国语水平测试,成绩合格;

      (2)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及以上等级考试,成绩达到400分;

      (3)参加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3级及以上(笔试部分)考试,成绩达到60分;

      (4)参加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授权认可的其他省(市)、自治区组织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科毕业生申请学士学位外国语考试,成绩合格;

      (5)在陕西省参加教育部考试中心举办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升本阶段非外语专业“英语(二)”课程全国统一考试,成绩达到60分。

      2023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各科类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已经确定,考试成绩于11月21日12时发布。考生可通过以下方式查询考试成绩。

      一、登录陕西招生考试信息网(http://www.sneac.com/),进入“成绩查询”栏目,点击“2023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进入“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生服务平台”,使用报名时所用的证件号码和密码登录后查询成绩。

      二、登录陕西省教育考试院网站(http://www.sneea.cn/),点击“服务”,进入“成绩查询”栏目,使用报名时所用的证件号码和密码登录后查询成绩。

      2023年成人高校招生录取新生工作将于12月份进行,录取结果和录取期间的征集志愿信息将通过陕西招生考试信息网及陕西省教育考试院网站公布,请考生关注。

      特别提醒:

      1.使用IE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 6.0或以上),分辨率须1024*768或以上,暂不支持其他非IE核心浏览器。

      2.如忘记密码,可以点击“忘记密码”按钮,凭报名时注册的手机号码找回;如非报名注册手机号码,将无法找回密码,考生可联系报名时信息确认点所属的区县考试机构查询。

      3.艺术类高中起点本、专科成绩总分不含数学成绩。

      4.考生如对本人考试成绩有异议,可在成绩发布后5个工作日内,持本人身份证、准考证向所在市(区)的招生考试机构提出复核申请。复核内容包括考生个人相关信息、是否本人答卷(答题卡)、是否有漏评、小题得分是否漏统(登)、各小题得分合成后是否与提供给考生的成绩一致,超出规定事项范围的申请不予受理,不对考生查卷。复核结果由市(区)考试机构通知考生。

      11月23日下午,西北工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家意见交流会在学校友谊校区举行。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组组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及其专家组成员,我校党委书记李言荣,全体校领导,部门和学院主要领导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韩杰才院士主持。

      韩杰才代表评估专家组交流了审核评估总体情况。他指出,通过线上全面考察和入校深度核查,专家组一致认为,西北工业大学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总师育人文化”深入人心,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继承巩固得好,“总师”型人才培养创新发展得更好,办学核心竞争力提升显著,全校积聚力量形成了一种迸发态势,呈现出情怀深厚、蓬勃向上、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尤其是,学校坚持“总师育人文化”引领人才培养,构建了人才培养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学校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特色鲜明、举措有力,源源不断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又红又专的优秀人才;学校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持续深化改革,系列创新成果融入了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扎根西部、献身国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美誉度持续提升;国防军工特色和红色基因鲜明;学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科研型号系统集成能力强,坚持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并重,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强。专家组认为,西工大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形成了成效特色:一是党委统揽全局,系统谋划人才培养“大思政”格局;二是构建多维质量保障体系,“千方百计让学生成长成才”;三是夯实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供给,深化改革保障卓越教学;四是弘扬“总师育人文化”,培养学生“专业精、系统强、重实践、能担当”的基本素养。

      韩杰才围绕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效果等提出问题和建议。他指出,学校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新时代学校思政工作,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完善机制形成更强大的合力;进一步优化重要科研平台、项目、团队与成果对本科生开放的机制和制度设计,优化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从人事政策等方面强化高层次人才投入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力度;持续加大投入,重点建设一流课程、打造国防特色教材、增加智慧教室经费投入,进一步研究提升教育数字化转型效率与质量;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顶层设计,强化各主体质量意识和协同发挥作用,加强质量管理数字化规划,开展持续性建设和改革,强化质保理念和质量文化宣贯、传承发扬与浸润的长效机制。他表示,希望通过这次评估,西工大本科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在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在“总师”型人才培养方面形成示范与引领。

      专家组各成员、青年教师、学生观察员等根据自己在校期间的考察情况和切身体会,开门见山、直面问题,逐一进行了个人的意见交流。

      李言荣向参与我校审核评估的线上专家和入校考察工作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说,这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是对西工大本科人才培养的一次全面体检,专家组对学校取得的成绩、特色做法和亮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了学校在本科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学校将认真整改、全面落实,完整、准确理解专家们的意见建议,把握好评估结果的运用。一是持续巩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完善“总师”型人才培养体系。本科人才培养是一所高校的底色,一所学校如果本科人才培养做不好,其它工作也难说就做得好。学校将更加紧扣人才培养质量这条主线,持续坚持党建统领;加强“总师育人文化”对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着力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拔尖创新人才;坚持“四个面向”,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高层次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作用,保障以优秀的人才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二是进一步汇聚优质教学资源,提升建设数量和质量,加大教改探索实践力度。学校要抓好人才培养“入口-培养过程-出口”全链条工作,特别是要做好中间“培养过程”这个大环节。要持续以卓越学术带动卓越育人,全力打造“总师”型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课程群和系列教材;以卓越师资带动卓越育人,不断加强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以卓越平台带动卓越育人,不断丰富“总师”型人才培养数字资源供给;以卓越教学研究带动卓越育人,持续加大对本科教育教学研究的支持力度;要进一步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监督体系对教学体系的支撑和保障,没有质量保障和监督的教学体系都是有严重缺陷的、也是不完整的。

      李言荣表示,面向新征程,学校将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巩固和扩大评建改成效,一方面要持续抓好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共性”工作的提升,另一方面要不断强化“总师育人文化”为引领的人才培养特色,力争形成“和而不同、独树一帜”的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人才培养西工大模式,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入校评估期间,专家组召开了评估说明会暨专家见面会,宋保维校长作了题为《育国之栋梁、铸国之重器  自主培养“总师”型拔尖创新人才》专题汇报,随后,专家组先后考察了学校科技馆、校史馆、“总师”型人才培养展馆等,通过走访调研、听课看课、座谈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了深入全面地了解。

      学校教学培养单位、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师生代表等参加交流会。

      选择样式

      选择布局
      选择颜色
      选择背景
      选择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