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网站:http://zs.tju.edu.cn/ http://www.tju.edu.cn/
天津大学(Tianjin University),简称天大,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甲午战争”失败后,学校在“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以设立学堂为先”的办学宗旨下,由清光绪皇帝御笔朱批,创建于天津,由盛宣怀任首任督办。学校初名北洋大学堂,内设头等学堂(大学本科)和二等学堂(大学预科),头等学堂设四个学门:律例、工程、矿务和机器。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津京,学校被迫停办,后于1903年4月在天津西沽武库复校。1912年1月,“北洋大学堂”定名为“北洋大学校”,1913年定名“国立北洋大学”,1928年大学区制试行,更名为“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1929年,根据《大学组织法》学校更名为“国立北洋工学院”。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遵教育部令学校西迁,9月10日与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北平研究院共同组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临大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7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改组为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和国立西北医学院。其中,北洋工学院与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私立焦作工学院合组国立西北工学院,校址设在陕西省城固县。抗战时期,学校各界校友要求恢复国立北洋工学院,国民政府行政院于1942年12月将原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升格为国立,将其工学院划出并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1944年李书田在西安筹建了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
抗战胜利后,国立北洋工学院(泰顺)、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西北工学院和北平部(理学院院长陈荩民接收“北平临大第五分班”,建立北洋大学北平部)四校师生返回天津,恢复国立北洋大学,1946年复名“北洋大学”。1951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由国家定名为天津大学。1952年全国范围内的高校院系调整开始,天津大学调出十几个系组,充实和建立了一批新的大学,哺育了蹒跚起步的中国高等教育。1959年被中共中央指定为国家首批重点大学。改革开放后,天津大学是“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
天津大学的发展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有力支持,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同志曾到学校视察。建校以来,学校秉承“兴学强国”的使命、“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爱国奉献”的传统和“矢志创新”的追求,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迄今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30多万名高层次人才。
长期以来,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天津大学已成为一所师资力量雄厚、学科特色鲜明、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居于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天津大学设有卫津路校区、北洋园校区和滨海工业研究院校区。卫津路校区占地总面积136.2万平方米,北洋园校区占地总面积243.6万平方米,滨海工业研究院校区占地总面积30.9万平方米。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3413人,其中本科生18864人,硕士研究生9727人,博士研究生4822人。现有教职工4849人,其中院士1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51人、青年拔尖人才31人,教授974人。
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能引领未来的卓越人才。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作为全国新工科建设工作组组长单位,提出新工科“天大行动”,在全国率先发布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并迭代更新,牵头建设“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全国新工科教育创新中心”。获2022 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3 项,获奖总数位列全国第一。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9人;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项;国家级一流课程82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6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54个;全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5个;全国“强基计划”专业5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0个;全国示范性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4个。入选国家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单位、首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首批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高校,形成科学研究、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储能技术、新材料和生物医疗器械三个领域获批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6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到国家重点行业地区、行业领域和单位地区建功立业。
学校坚持“强工、厚理、振文、兴医”的发展理念,形成了工科优势明显、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医、教育、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学科布局。现有74个本科专业,4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百分之一,其中4个进入ESI前千分之一,工程学科领域进入前万分之一。面向国家战略、基础前沿和新兴领域,培育建设13个学科交叉平台,成立天津大学学科交叉中心,深入推进“天智计划”。牵头培育组建的“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全国首批1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持续深化医工交叉融合,现有13家附属医院及医学中心。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始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取得了丰硕成果。获批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中心、天津市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天津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国家级科研平台。2016年以来,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22项,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25项,形成了酵母长染色体合成、内燃机复合循环理论与方法、“海燕”混合驱动水下滑翔机、水利工程智能仿真与智能建设、脑机接口芯片等一批高水平成果。建设全国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生物安全战略研究中心牵头制定的《生物安全科学家行为准则天津指南》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生物安全道德准则。学校共有5个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另有教育部、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106个。
学校坚持面向全球开放办学,全方位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与国际上50个国家和地区的260所高校、研究所和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与佐治亚理工学院共建“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建“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及“中国与中欧国家科技创新大学联盟”,成立“中国—东盟智慧海洋教育中心”及“国际能源合作机构—APEC可持续能源中心”,与法国驻华大使馆在津共建中法文化遗产与城市研究中心,国家“一带一路”人文与人才发展研究中心落户我校。加强人才国际化培养,11个专业通过国际专业认证;大力实施“留学天大”工程,留学生学历生规模在2000人以上。药学院入选国家首批“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在海外建立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孔子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孔子学院,布拉迪斯拉发孔子学院被评为全球“先进孔子学院”。
海河之畔,渤海之滨,诞生了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这是一所有使命的大学。诞生于甲午战败、国运衰微的晚清时期,她高擎的“兴学强国”大旗,是中国大学精神的元始。“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学校以兴学强国为办学宗旨,穷究学理,作育人才,传承文明,振兴中华,塑造未来,始终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世界文明进步做出重要贡献。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高等教育需求,是当今中国大学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天津大学始终将一流人才的培养放在核心位置,从探索工程教育改革到引领“新工科”建设,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
这是一所有作为的大学。从为培养国家急需人才而进行的学门设置,到20世纪早期作为“科学建国的堡垒”开展科学研究,再到历次爱国革命运动中师生的奋勇向前,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发挥“孵化器”作用,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孜孜探索,乃至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竭忠尽智、建言献策,提出引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先进思想……在各个历史阶段,天津大学总能站在时代前沿,用行动诠释爱国的承诺。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提出“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扎根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科技工作方针。坚持汇聚校内外各种创新要素,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支撑行业和产业的发展。
这是一所有理想的大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锚定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的社会主义大学,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国家、改革创新,树立自信、保持特色,为服务国家战略培养所需的各类人才,并在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合作交流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任重道远,面向未来,我们要培育卓越人才,用精神、文化和优秀传统去引领学生,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形成高尚的人格和远大的理想。我们要聚天下英才,让他们在自由、包容、信任的文化氛围中各展所长。我们要鼓励前沿探索,让师生参与解决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治理方面的重大现实问题。我们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体系,让所有的规则都在对人的内在价值和尊严的认识中产生,让所有的制度都服务于人的成长和发展。
这是一所有精神的大学。120余年的淡定笃行,凝聚塑造了天大品格,兴学强国的使命、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爱国奉献的精神、矢志创新的追求已经深深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中,成为感召师生校友的强大精神力量和行为准则。这种精神力量,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引领社会文化繁荣发展、推动民族文化创新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
砥砺奋进正当时,现在天津大学校长的接力棒传到了我的手中,我愿意和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齐心协力,让学校能发展得更好,让师生们都能学习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让校友们为天津大学倍感自豪。让我们携起手来,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自强不息、锐意改革、脚踏实地,再创新的辉煌!
生于1963年11月,江西赣州市人,1997年入党,工学博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88年于天津大学研究生毕业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科研处副处长(主持工作)、研究生院副院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校长助理。2004年5月至2012年11月任天津大学副校长。2012年至2016年任天津大学常务副校长。
2016年至2019年任天津大学校长。
2019年起任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
教授、博士生导师。
生于1955年,浙江绍兴人。1982年天津大学机械系本科毕业,1988年获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硕士,1995年获英国威尔士大学材料工程专业博士。曾任天津大学材料系教师、金相教研室副主任;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天津市教委副主任;天津工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共天津市委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书记,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市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兼)。
2011年1月至2016年9月任天津大学校长。
2016年9月至2021年8月任天津大学党委书记。
教授、博士生导师。
生于1955年,湖南省湘潭县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1986年获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通讯与电波传播专业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清华大学电子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先后担任微波与数字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任,清华大学电子系副主任、主任,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培养处处长,清华大学科技处处长,清华信息科学技术国家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等职。
2006年至2011年任天津大学校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生于1953年,山西省五台县人。1976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机械系,1983年获北京钢铁学院机械系硕士学位。曾任北京钢铁学院机械系辅导员、教研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机械系副主任,北京市崇文区副区长兼科委主任、科协主席,北京科技大学校产董事会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中共天津市第八届、第九届委员会委员。
2002年4月至2016年9月任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
生于1946年,辽宁省鞍山市人。1965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机械系焊接专业,1984年获天津大学机械系焊接专业硕士学位,1987年获博士学位,是天津大学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生。曾任天津大学机械系副主任、天津大学教务长、天津大学副校长兼国家教委管理干部培训中心主任、党委常委,中国机械学会执委会主任、中国焊接学会理事,第九、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天津市委委员,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
1997年至2006年任天津大学校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四川省江安县人。1958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工机械与设备专业。曾任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系统工程学会理事、天津市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系统工程学会理事长、天津市科协副主席。 长期从事过程控制、系统工程等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编写全国统编教材《自动控制理论》。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贡献”荣誉证书。
1993年至1997年任天津大学校长。
教授。
生于1938年,江苏省常州市人。1959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电力系,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电机教研室教师、党支部书记、教研室主任,天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曾任中共天津市委第六届委员、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1991年至1992年任天津大学党委代理书记;
1992年至2002年任天津大学党委书记。
微波技术专家、高等教育家。生于1927年,安徽省安庆市人。195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电机系。天津大学教授。曾任天津市科协主席、名誉主席,教育部高校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教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高级会员、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多年从事电子学的科研与教学工作。1993年荣获国家教委与国家人事部授予的“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及“人民教师”奖章。第七、八届全国代表。
1986年至1993年任天津大学校长。
生于1929年,山东省诸城县人。1946年毕业于哈尔滨医学专科学校。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曾任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学校教育处副处长、处长,黑龙江省文教办副主任兼省招生委员会副会长、黑龙江省高教学会会长、中共天津市委教委工委书记、天津市政协副主席等职。
1984年至1991年任天津大学党委书记。
中国内燃机领域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内燃机学科与工程热物理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首批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宜兴县人。1939年毕业于北洋大学机械工程系,1947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内燃机博士学位,英国威尔士大学斯王西学院研究员,天津大学教授、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发明了复合式燃烧系统,推动出粒子在气缸内涡流中的运动轨迹方程,提出了周边混合气流形成的原理。发明柴油机的热混合理论。建立了周期性脉动式流动的能用速度分布方程,并求得了其频率影响的无因次式,从而解决了层流流量计多年来未解决的理论问题和设计问题。研究开发成功我国第一台转速为3000转/分以上的高速柴油机和第一台两级自由活塞式发动机压气机。
1982年至1986年任天津大学校长。
山西省平定县人。1938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山西省昔阳县游击队支队部文书,晋东抗日游击队九龙支队一连指导员,129师师直通讯队、电台、警卫连政治指导员,129师政治部、太行军区政治部政治指导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长春卫戍部队司令部参谋、吉林省军区宣传科科长,绥阳县县长,穆棱县县长、县委书记,松江省委办公室副主任、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黑龙江省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纪委书记,黑龙江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兼省委组织部长、省监察委员会书记,黑龙江省文教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等职。
1983年至1984年任天津大学党委书记。
山东省茌平县人。1937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山东省博平抗日自卫队分队长”、八路军先遣纵队第五大队副大队长、八路军115师华山工作团大队长、鲁西军区运东大队政委、冀鲁豫第一军分区六团和二团政委。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冀鲁豫第一军分区第十一团团长、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17军51师153团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地方工业部办公厅副主任兼部机关党委书记、中央轻工业部办公厅主任、昆明工学院党委书记、昆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云南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天津市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
1981年至1983年任天津大学党委书记。
河北省安国市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天津解放后,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市人民监察委员会副主任,中共塘沽区委第一书记,中共天津市委常委、秘书长、天津市副市长兼市人民委员会秘书长。“文革”中受到迫害,1973年恢复工作后,历任天津市科技局革委会副主任、市口岸办公室主任兼建港指挥部副指挥、市革委会秘书长、市委工交政治部主任、市高教委员会主任、市政协副主席、市九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市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9年至1981年兼任天津大学党委书记。
河北省唐县人。1929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7年任河北省唐县县委书记,1941年在河北省建屏县、灵寿县任县长,1943年任晋察冀边区第四公署专员、第十一公署专员、地委常委,1947年起任石家庄市建设局局长、市政府秘书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石家庄市副市长、市长、河北省建工局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七局局长、北京航空学院党委第二书记、南开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1979年任教育部副部长。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7年1978年任天津大学党委书记。
河北省满城县人。1932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建国前,历任抗大政治教员、东北革命根据地教育厅副厅长、文教厅厅长、东北高教处处长兼东北局教育处处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高教部办公厅副主任、工业教育司副司长等职。
1966年、1973年至1977年任天津大学党委书记。
山东省乐陵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乐陵县委书记、津南特委特派员。1937年春到延安,担任中央文书科和中共中央组织部干事,冀中区党委组织部长。建国后,任中央组织部秘书处处长、国务院人事处办公厅主任、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等职。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7年至1963年任天津大学党委书记。
河北省霸县人。1934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1937年9月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晋绥第八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宣传部长、西满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兼西满日报社社长、中共嫩江省宣传部长兼省军区宣传部长、民主学院院长、军调处中共少校参谋,哈尔滨市教育局局长、松江省教育厅厅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高教部工业教育司、中等教育司司长等职。天津市第六、七届政协副主席。
1956年至1957年任天津大学党委书记,1963年至1965年天津大学党委代理书记,1978年至1982年天津大学校长。
著名物理学家,力学家、教育家、国家一级教授。
湖北省安陆县人。1930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1933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35年获美国爱阿华大学工程博士学位。张国藩长期从事教育工作。1935年回国后,先后在北洋大学、西北工学院、沪江大学、岭南大学任教,曾任北洋大学物理系主任兼航空系主任、西北工学院航空系主任,天津大学教务长、副校长。教过的课程有:理论力学、光学、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振动力学等。
张国藩的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分子物理学与原子物理学的研究;一是三十年代探索湍流理论的研究。早在1930年由他提出的流体和固体的状态方程式以及1936年发表的《从压缩系数和膨胀系数求原子半径》、《从压缩系数和膨胀系数求分子半径》两篇论文均在国际该科技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国藩1950年任天津市教育局局长,1956年任天津市副市长,天津市第四届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民盟中央常委、民盟天津市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7年至1966年任天津大学校长。
河北省丰润县人。193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至1937年,主要从事工人运动。抗日时期,组织冀东武装起义并直接领导发动开滦煤矿工人起义。解放战争时期,曾担任晋察冀中央局秘书长,冀东区党委书记,冀东军区政委等职。解放后,历任天津市委副书记兼市长、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政委、东北局书记处书记、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市长。
中共九届、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共十届、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82年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2年至1957年任天津市市长兼天津大学校长。
中国著名教育家、电机专家。河北滦县人。1917年考入北洋大学,1924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电机工程硕士学位。1932年起历任北洋工学院电机学系教授、北洋大学教务长、天津大学副校长等职。刘锡瑛终身献身于祖国的教育事业,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历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天津市委主任委员,天津市第一至四届政协副主席,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1949年至1951年任北洋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
1951年至1952年任天津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
山东菏泽人。著名的水利专家,中国近代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18年考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1925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工程硕士学位。抗战期间,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秘书长、总工程师,1950年至1979年任国家水利水电部副部长兼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张含英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水利事业,特别是对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1948年至1949年任北洋大学校长。
天津市人。1903年考入北洋大学堂,1906年因品学兼优被保送美国哈佛大学法律系学习,获法学博士学位。1911年,清宣统皇帝因其优异表现赏给其法政科进士。1921年至1925年,先后任北洋政府盐务署秘书长、财政部次长。
1947年至1948年代理北洋大学校长。
浙江嘉兴人。1912年考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1915年学成毕业。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秘书长,理学院院长等职务。解放后,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复旦理工学院院长、青岛工学院院长,青岛市人民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常务委员。1958年5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6年至1947年代理北洋大学校长。
浙江天台人。原名陈宏勋。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遭逮捕后被校长保释出狱,改名荩民,立志忠诚于人民。1925年毕业于法国里昂中法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浙江英士大学教授兼教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北洋大学教授兼理学院院长,撰写了大量数学专著、教材。
1943年至1946年任国立北洋工学院院长。
江苏吴县人。中国汽车和内燃机专家、中国内燃机和汽车工程教育奠基人之一,国家一级教授。1925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天津大学教务长、河北工学院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全国第三至六届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民进中央常委。
1943年至1946年任西北工学院院长。
福建永定人。1919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后入康奈尔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1932年起历任南京政府秘书长、财政局长、连云港市市长,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国民政府中央海外部副部长。在美期间,创办《华美通讯社》、《华美日报》,1953年入联合国秘书处任中文组主任。
1939年至1944年任西北工学院院长。
字耕砚,河北省昌黎人。1917年考入北洋大学预科。1919年升入土木工程学门(正科),1923年以学业成绩第一名毕业,获工学士学位,并被选为中国斐陶斐荣誉学会会员。同年,考取清华官费赴美留学,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1926年获博士学位。
1927年应邀回母校任教。1932年任国立北洋工学院代理院长,1934年任国立北洋工学院院长。任职期间,秉承“实事求是”校训,严谨治校;兴建新的教学楼、实验室;创办了水利工程、电机工程、航空工程等新的学系和专业;倡导科学研究,开办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和工科研究所,并开始招收研究生;1937年春拟具的《国立北洋大学筹备缘起及分期完成计划》既宏伟又具体,其为北洋大学的恢复不遗余力。抗战期间,率北洋师生西迁,先后执掌西北联大、西北工学院,创办国立西康技术专科学校、贵州农工学院、国立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春率师生返津复校,担任国立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至1948年。
浙江德清人。现代采矿学家、教育家。14岁考入南洋公学,后就读北洋大学,1907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采矿专业,获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会计专业,再获硕士学位。
1930年至1932年任北洋工学院院长。
字唐臣,江苏镇江人。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考取清华官费赴美留学,1917年获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21年获美国加利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1926年应校长刘仙洲之邀,到北洋大学任教,主讲桥梁力学、结构工程等课程。1928年12月至1930年7月,出任北洋工学院院长。
1929年3月31日,北洋大学主教学大楼突遭火灾,损失甚巨,其竭尽全力筹募工款,亲往南京教育部争取“中比庚款”,重建校舍。为解决学校经费困难,主持翻印教科书,既节约了成本又满足教科书及时更新的需要。
1933年起主持建造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公路与铁路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建成之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为避免大桥沦于敌寇之手,茅以升亲自炸毁该桥。抗战胜利后,1946年至1948年,茅以升再次被任命为国立北洋大学校长,因受命主持修复大桥而未到校任职。
河北完县人。机械工程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18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头等荣誉”毕业文凭。中国机械史研究的开拓者,历任多所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农业机械的研究工作,对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作出了贡献。在教育上,倡导“工读协作制”的教育思想,自编我国工科大学第一套教科书,首先进行了我国机械工程名词的统一工作。
1924年至1928年任北洋大学校长。
天津市人。1905年考入北洋大学堂法科,1907年由北洋大学堂派赴美国留学,毕业于哈佛大学,获法学学士,后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12年学成归国,应聘北洋大学法学教授,曾任直隶省检察厅检察官、开滦矿务公司法律顾问,并兼任启新洋灰公司、开滦矿务局、耀华玻璃厂等八大企业的董事。
1920年至1924年任北洋大学校长。
字君达,天津人。1904年考入北洋大学法科,1906年成为北洋大学首批派往美国的留学生。190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法律博士学位,被授予哈佛大学金钥匙。回国后于1912年执教北洋大学。1914年3月至1920年1月,出任国立北洋大学校长。
赵天麟任校长期间,总结北洋大学近20年的办学经验,概括出“实事求是”的校训,承袭至今;择优聘师;注重学生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组建了一批实验室和标本陈列室,设备之齐全,时冠全国之首;不断充实图书馆藏书,使藏书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改善办学条件,调整校舍布局;充实学校体育设施,倡导体育锻炼;实行“贷书制”,培养了一批品学兼优的高级人才。1918年北洋大学学生在外交官、高等文官和清华留学生三种全国重要考试中连中三元。
江西南昌人。清光绪丁酉举人。1911年任直隶教育司司长,1912年任直隶提学使,1913年升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山东巡抚使等职,晚年曾出任江西南浔铁路总经理。
1906年至1911年任北洋大学堂监督。1913年至1914年任国立北洋大学校长。
河北清苑人。1906年任北洋大学堂国文教员,1911年12月任北洋大学堂监督。1912年,教育部令“北洋大学堂”改名为“北洋大学校”,1913年又令改称“国立北洋大学”,“监督”改称“校长”。1912年2月教育部任命原北洋大学堂的监督徐德源为北洋大学校校长,成为辛亥革命后北洋大学的第一任校长。
1911年至1913年任北洋大学监督、校长。
广东珠海人,中国首批留美幼童。入耶鲁大学学习法律。曾任清政府北洋洋务局及招商局总办。
1895年任北洋西学学堂二等学堂总办,1908年至1910年任天津海关道兼北洋大学堂督办。
广东香山人,中国首批留美幼童。曾任清政府北宁铁路总办、奉锦山海关道兼关内外铁路总办、民国政府内阁外交总长。
1907年至1908年任天津海关道兼北洋大学堂督办。
广东顺德人,中国首批留美幼童。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曾任清政府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内阁外务部大臣、北洋政府交通总长。
1906年至1907年任天津海关道兼北洋大学堂督办。
广东香山人,中国首批留美幼童。曾任清政府邮传部尚书、外务部右侍郎、沪宁、京汉铁路总办、奉天巡抚、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
1902年至1903年任天津海关道兼北洋大学堂督办。
美籍著名教育家。生于美国麻省波士顿城。毕业于美国达特茅斯大学和欧伯林大学研究院,1900年达特茅斯大学授予丁家立法律名誉博士。协助盛宣怀创建北洋西学学堂。曾任美国驻天津领事馆副领事、美国代理驻华公使、清政府直隶省高等学堂总教习。
1895年至1906年任北洋大学堂(北洋西学学堂)第一任总教习,1896年至1908年北洋大学堂留美学生监督。
江苏武进人。1870年入李鸿章幕府,曾任清政府邮传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创办中国电报总局、华盛纺织厂、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通商银行、汉冶萍公司等近代重要实业,创建北洋西学学堂、南洋公学。
1892年至1896年天津海关道,1895至1896年兼任北洋西学学堂第一任督办。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天津大学第九届第4次党委全体会议讨论审定并报教育部核准的《天津大学章程》,经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委员会评议,2014年6月17日教育部第18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予核准。
天津大学的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1951年9月,经国家高等教育院系调整,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定名天津大学。1959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国家重点大学。2000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学校以兴学强国为办学宗旨,穷究学理,作育人才,传承文明,振兴中华,塑造未来;以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努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世界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学校中文名称为天津大学,简称天大;英文名称为 Tianjin University,缩写为 TJU。
学校的校训是“实事求是”(英文为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学校弘扬严谨治学的校风,秉承爱国奉献的传统。
学校校庆日为每年公历 10 月 2 日。
学校校徽为圆形。校徽中间为盾形主体,主体上部为篆书“北洋”,底部为数字“1895”。盾形外侧为“TIANJIN UNIVERSITY(PEIYANG UNIVERSITY)”和“天津大学”均匀排列。校徽边沿为 51 个齿状修饰。
学校校色为“北洋蓝”。
学校校旗为长方形,长宽比为3:2,“北洋蓝”色。中间上为白色校徽,下为白色“天津大学”及“TianjinUniversity”字样。
学校沿用 1935 年 9 月 23 日确立的校歌,词作者廖辅叔、曲作者萧友梅。歌词内容为:“花堤霭霭,北运滔滔,巍巍学府北洋高。悠长称历史,建设为同胞。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穷学理,振科工,重实验,薄雕虫。望前驱之英华卓荦,应后起之努力追踪;念过去之艰难缔造,愿一心一德共扬校誉于无穷。”
全日制在校生总数 | 38772 | 本科生 | 19033 |
硕士生 | 13978 | 博士生 | 5761 |
教职工总数 | 4895 | 教授 | 916 |
两院院士 | 13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67 |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93 | 中组部“万人计划”入选者 | 39 |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 9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9 |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12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7 |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3 | 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 5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54 | 全国“强基计划”专业 | 5 |
本科专业 | 74 | 一级学科硕士点 | 47 |
一级学科博士点 | 33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30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4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3 |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 6 |
教育部创新团队 | 12 | 卫津路校区占地面积 | 136.2万平方米 |
北洋园校区占地面积 | 243.6万平方米 | 滨海工业研究院占地面积 | 30.9万平方米 |
“兴学强国”是我们的使命,是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是中国大学的精神元始。“实事求是”是我们的校训,从实际出发探索真理、把握规律,是百年办学的基本遵循。“严谨治学”是我们的校风,是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优良品格,是天大人的治学标准。“爱国奉献”是我们的传统,始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是天大人的人生选择。“矢志创新”是我们的追求,勇立潮头,锐意进取,敢为人先,创新超越,是对至真至善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坚持兴学强国的使命、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爱国奉献的传统和矢志创新的追求,是天大品格的核心表达,是激励全体天大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强大精神动力。
发布时间:2023-07-02 09:39编辑:天津大学招生办浏览次数:13507次
各位考生:
根据教育部强基计划相关文件要求,以及《天津大学2023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有关规定,依据择优选拔的原则,结合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按考生综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录取。现将我校2023年强基计划各省份相关专业录取综合成绩最低分公示如下:
省份 | 录取专业 | 综合成绩最低分 | 省份 | 录取专业 | 综合成绩最低分 |
安徽 | 工程力学 | 83.6767 | 江苏 | 工程力学 | 84.68 |
生物科学 | 80.8533 | 生物科学 | 85.0733 | ||
应用化学 | 85.69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85.28 | ||
应用物理学 | 83.2633 | 应用化学 | 86.92 | ||
北京 | 生物科学 | 85.9367 | 应用物理学 | 85.5867 | |
应用化学 | 84.92 | 江西 | 工程力学 | 82.3967 | |
福建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83.8 | 应用化学 | 82.1467 | |
应用化学 | 84.0633 | 辽宁 | 生物科学 | 85.3667 | |
应用物理学 | 83.75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86.4933 | ||
甘肃 | 应用物理学 | 77.56 | 山东 | 生物科学 | 84.3367 |
广东 | 生物科学 | 81.78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84.6767 | |
应用物理学 | 83.5667 | 应用物理学 | 84.87 | ||
河北 | 生物科学 | 83.3017 | 上海 | 工程力学 | 84.5309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84.96 | 应用化学 | 84.5521 | ||
应用物理学 | 85.13 | 天津 | 工程力学 | 86.6867 | |
河南 | 工程力学 | 83.3067 | 生物科学 | 86.7967 |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84.8467 | 应用化学 | 87.5267 | ||
应用化学 | 83.5833 | 应用物理学 | 87.5633 | ||
湖北 | 工程力学 | 82.21 | 浙江 | 工程力学 | 86.0667 |
应用物理学 | 84.66 | 生物科学 | 85.9667 | ||
湖南 | 工程力学 | 81.8067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87.4767 |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82.36 | 应用化学 | 87.64 | ||
重庆 | 工程力学 | 80.8433 | 应用物理学 | 85.4567 |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81.54 |
考生可登录天津大学强基计划报名平台(https://bm.chsi.com.cn/jcxkzs/sch/10056)查看录取状态、查询成绩。我校将按照相关要求办理录取手续,被正式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生源所在省(区、市)后续高考志愿录取。如有疑问,请咨询天津大学招生办公室。联系电话:022-60316985。电子邮箱:tdzb@tju.edu.cn
1. 学校简介
天津大学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素以“兴学强国”的使命、“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爱国奉献”的传统和“矢志创新”的追求享誉海内外。天津大学是首批16所国家重点大学之一,“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长期以来,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天津大学已成为一所师资力量雄厚、学科特色鲜明、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居于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学校坚持“强工、厚理、振文、兴医”的发展理念,形成了工科优势明显、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医、教育、艺术、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学科布局。现有74个本科专业,4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百分之一,其中4个进入ESI前千分之一,工程学科领域进入前万分之一。
天津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其中院士1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51人、青年拔尖人才31人,教授974人。
学校与国际上50个国家和地区的260所高校、研究所和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设立本科生境外交换学习项目、交流学习项目、本科生境外学位项目等,为学生参加境外学习、拓展全球视野提供了广阔平台。
学校设立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各类奖学金、励学金、助学金100项左右,奖励额度达到最高每人3万元人民币。
2. 保送条件
(1)持有效期限之内的澳门居民身份证及 “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
(2)应届高中毕业生,高中阶段学业成绩优异、品学兼优;
(3)由校方推荐。
3. 录取原则/考核方式
录取原则:天津大学将贯彻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综合衡量考生德、智、体、美等因素,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择优录取,且优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
考核方式:考核采取面试方式,根据申请者的面试成绩,并结合考生平时学习成绩及专业志愿等,确定拟录取专业。
4. 招生专业
序号 | 学院名称 | 科类 | 专业名称 | 科类限制 |
1 | 人文艺术学院 | 文学 | 汉语言文学 | 文科 |
2 | 外国语学院 | 文学 | 英语 | 文理兼收 |
3 | 教育学院 | 教育学 | 教育学 | 文理兼收 |
4 | 法学院 | 法学 | 法学 | 文理兼收 |
5 | 管理与经济学部 | 经济学 | 金融学 | 文理兼收 |
6 | 管理与经济学部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 | 文理兼收 |
7 | 管理与经济学部 | 管理学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理科 |
8 | 管理与经济学部 | 管理学 | 工业工程 | 理科 |
9 | 管理与经济学部 | 管理学 | 工程管理 | 理科 |
10 | 管理与经济学部 | 管理学 | 财务管理 | 理科 |
11 | 管理与经济学部 | 管理学 | 电子商务 | 理科 |
12 | 管理与经济学部 | 管理学 | 物流工程(智慧供应链与运营管理) | 理科 |
13 | 机械工程学院 | 工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理科 |
14 | 机械工程学院 | 工学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理科 |
15 | 机械工程学院 | 工学 | 工程力学 | 理科 |
16 | 机械工程学院 | 工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理科 |
17 | 机械工程学院 | 工学 | 工业设计 | 理科 |
18 | 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 | 工学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理科 |
19 | 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 | 工学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理科 |
20 | 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 | 工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理科 |
21 | 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 | 工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技术) | 理科 |
22 | 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 | 工学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理科 |
23 | 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 | 工学 | 自动化 | 理科 |
24 | 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 | 工学 | 电子信息工程 | 理科 |
25 | 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 | 工学 | 通信工程 | 理科 |
26 | 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 | 工学 | 物联网工程 | 理科 |
27 | 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 | 工学 |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 理科 |
28 | 微电子学院 | 工学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理科 |
29 | 微电子学院 | 工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 | 理科 |
30 | 智能与计算学部 | 工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理科 |
31 | 智能与计算学部 | 工学 | 软件工程 | 理科 |
32 | 智能与计算学部 | 工学 | 人工智能 | 理科 |
33 | 智能与计算学部 | 工学 | 网络空间安全 | 理科 |
34 | 建筑工程学院 | 工学 | 土木工程 | 理科 |
35 | 建筑工程学院 | 工学 | 水利水电工程 | 理科 |
36 | 建筑工程学院 | 工学 |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 理科 |
37 | 建筑工程学院 | 工学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理科 |
38 | 化工学院 | 工学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理科 |
39 | 化工学院 | 工学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理科 |
40 | 化工学院 | 工学 | 生物工程 | 理科 |
41 | 化工学院 | 工学 | 制药工程 | 理科 |
42 | 化工学院 | 工学 | 精细化工 | 理科 |
43 | 化工学院 | 工学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理科 |
44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理科 |
45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学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理科 |
46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学 | 功能材料 | 理科 |
47 | 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 工学 | 海洋技术 | 理科 |
48 | 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 工学 | 海洋科学 | 理科 |
49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学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理科 |
50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学 | 环境工程 | 理科 |
51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理学 | 环境科学 | 理科 |
52 | 数学学院 | 理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理科 |
53 | 数学学院 | 理学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理科 |
54 | 理学院 | 理学 | 应用物理学 | 理科 |
55 | 理学院 | 理学 | 应用化学 | 理科 |
56 | 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 理学 | 药学 | 理科 |
57 | 生命科学学院 | 理学 | 生物科学 | 理科 |
注:部分专业招生限制情况说明:
我校限制患色盲、色弱考生的专业如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精细化工、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海洋技术、海洋科学等专业;
我校对视力有要求的专业如下: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技术)建议考生视力(近视眼)不超过800度;
我校生物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英语、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生物科学、法学专业建议外语为英语的考生报考。
5. 招生计划
2024年在澳门地区招收品学兼优的保送生10名。
6. 相关要求
凡符合保送生条件的学生,由本人申请,所在中学推荐,按澳门高等教育局要求提供相应申请材料(学生资料、学业成绩单等),我校进行审核及面试,对于考核通过的学生,我校将按要求办理有关录取手续。
7. 其他
入学与体检等规定按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执行。新生入校后,将依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进行新生资格审查和身体复查,经复查不合格者,学校将视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凡发现以弄虚作假手段取得入学资格者,均取消其入学资格。
8. 本实施方案由天津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若教育部2024年相关政策变化,以教育部最新政策为准。
9. 咨询方式
所在单位:天津大学招生办公室 姓名:李老师 电话:86-22-60316985 传真:86-22-27401800 网址:http://zs.tju.edu.cn;http://www.tju.edu.cn 单位地址/邮政编码: 卫津路校区: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300072 北洋园校区:天津市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区内雅观路135号/300354 |
研究生培养体系
天津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恪守兴学强国的宗旨,弘扬严谨治学的校风,秉承爱国奉献的传统,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截至2021年12月31日,我校全日制研究生在校生人数为1908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309人,硕士研究生13772人。同时还有非全日制研究生4568人。
天津大学自北洋大学时期就重视研究生教育。率先引进欧美著名高等学府的培养模式,从首届毕业生起,就可直接进入美国哈佛、耶鲁大学等著名研究生院深造。1934年,北洋工学院成立国立北洋工学院工科研究所,颁布了最早的研究生招生和学位授予规定。1979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之后,1984年天津大学成为首批22所试办研究生院单位之一。1997年,我校成为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首批招收在职攻读工程硕士试点单位之一。此后,先后成为首批在职攻读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风景园林硕士试点单位,首批进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和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单位,全国首批25个开展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工作的试点单位。
2014年,天津大学全面实施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针对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构建协调发展的研究生“3I•4C”分类培养体系。对学术学位研究生突出科教结合,强化知识更新力、学术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培养,建立硕博贯通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交叉性,促进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突出产学结合,强化知识迁移力、实践创新力和职业胜任力的培养,构建面向实践、突出应用的专业学位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在工程博士培养中,天津大学坚持“培养工程领域领军人才”的定位和目标,生源选拔坚持需求(Demand)导向,培养模式突出协同创新(Innovation),质量保障强化内涵发展(Development),形成了有特色的工程博士“DID”培养体系。
2017年以来,适应新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对高层次的人才需求,天津大学紧紧围绕“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这一主线,以提升研究生的学术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构建更加融合、开放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
五维并举,推动交叉融合。从科研、导师、生源、知识结构和培养模式等多方面汇聚资源,搭建平台,推进研究生培养过程和培养要素的交叉、融合,培养提升学术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一是打造优质平台。开展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和工程实训平台建设,以优质学科群和高水平平台为依托,培育引领未来发展的一流人才。先后搭建大型建设工程安全、无人驾驶汽车、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等13个学科交叉平台,推动10个一流学科领域建设;依托国家级仿真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资源,建设9个引入企业项目和实践课题的工程实训平台。二是组建跨界团队。以大科研平台、大工程项目和人才培养计划为牵引,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导师团队,专项支持额外招生计划,激励导师开展跨界合作、跨学科领域联合指导。三是遴选交叉生源。制定出台跨学科招收推免生实施办法,加大跨学科培养力度,理、工、医、管理、经济类学生可保送到其他所有学科门类,尊重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发展意愿,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动力与创新意识。四是完善知识体系。系统开展研究生学科核心课程建设,加强研究生教材建设,持续建设高水平研究生新工科课程,注重前沿引领和学科交叉,为研究生培养提供更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帮助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潜质。2021年,研究生教材《建筑类型学》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研究生课程《结构现代设计方法》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五是改革培养模式。针对学术学位博士生,以“2+1+N”的“本博直读”或“本硕连读”模式,强化贯通培养与学科融合。机械学院实施大类‘121’新工科人才培养,化工学院开设“新工科领军班”作为首批试点,培养面向未来产业的领军人才。针对工程博士生,以项目制形式与行业大型龙头企事业单位合作,实施从招生到就业的真正“一体化订单式”培养。截至2021年底,已与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签约开展工程博士项目制招生培养。
四级协同,推动开放创新。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一是培养模式国际化。实施“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化培育项目”,通过全过程的国际化培养,探索建立国际联合指导的培养模式。二是质量评价国际化。实施“博士学位论文国际评审项目”,推进人才培养国内评价与国际评价双轨并进。三是教学体系国际化。开展“天津大学研究生国际化教学体系建设”工作,加强研究生示范性全英文专业、课程、教材以及精品在线课程建设,全面提升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教学水平。现已开设研究生全英文课程220余门,支持建设22个研究生示范性全英文专业,覆盖半数以上一级学科。四是学术交流国际化。开展“博士生海外访学激励项目”和“天津大学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项目”,鼓励博士生出国(境)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赴国外一流大学短期访学和国际联合培养。通过研究生校际交换项目、寒暑期出国交流项目及奖学金项目,选派研究生出国(境)交流学习。通过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不断增派优秀研究生赴海外开展合作研究。
2020年,学校召开了第四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克强总理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和要求,深入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制定出台《天津大学一流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
“天津大学一流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以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实现世界一流研究生教育为目标,以构建和完善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体系、创新引领的教学育人体系、全面保障的质量管理体系为主要内容,重点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导师队伍建设、学科交叉培养、国际合作培养、分流选择机制、分类评价机制八个方面举措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形成了以“一个目标、三个体系、五个统一、八大任务”为核心的改革框架和总体要求,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指导。
一流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的系列改革举措中,重点突出三方面的改革关键任务。一是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根本,系统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尤其是在导学关系方面,优化导师评聘与考核体系,完善导师培训体系,推进多维支撑的韧性治理,构建新型导学模式。二是以育人体系建设为核心,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学科核心课程建设,推进“完全学分制”试点,加强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完善研究生教学激励机制和荣誉体系建设。三是以评价机制改革为牵引,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坚持分类评价、多元评价,完善过程管理,优化资源配置。
(本页内容由研究生院提供,数据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
研究生院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探索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天大模式”,并于2019年提出天津大学研究生国际化教育“CREATIVE”计划,多措并举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建设,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建立国际化教育教学体系。
研究生院设置专项基金,支持研究生全英文教学体系建设,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管理模式和评价标准等方面探索建立国际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支持建设了22个研究生示范性全英文专业,开设研究生全英文课程220余门。作为全国首批4所“中国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之一,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建立了国内首个本硕博全英文一体化、贯通式药学人才培养体系。同时鼓励院系开展研究生专业国际认证工作,使研究生培养体系与国际接轨,目前我校已有9个研究生专业通过国际认证。
推动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
开展“博士生海外访学激励项目”和“天津大学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项目”,鼓励博士生出国(境)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赴国外一流大学短期访学和国际联合培养。通过研究生校际交换项目、寒暑期出国交流项目及奖学金项目,选派研究生出国(境)交流学习。通过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不断增派优秀研究生赴海外开展合作研究。
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
通过开展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入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天津大学与境外知名高校联合开设二十余项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共同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开展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等5个专业的硕士教育及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的博士教育。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同建设“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自2019年起,依托战略性、创新性科研中心和高水平科研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创新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
实施“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化培育计划”,通过全过程的国际化培养,探索建立国际联合指导的培养模式,同时推进人才培养的国内评价与国际评价双轨并进,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位论文水平,提升学术国际影响力。
联合管理与经济学部,设立“全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生微学历项目,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在北洋大学基础上组建的天津大学积极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数量有所增长。1963年12月,校务委员会讨论通过了《天津大学师资培养提高工作暂行办法》,在师资培养提高工作的方针、原则、具体要求与进修方式、条件与措施、考核、领导管理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改革。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我校成为自行审批增列博士生导师的全国首批试点单位之一。
2014年学校启动研究生指导教师岗位选拔制度改革,实现了研究生导师由“资格”向“岗位”的转变。出台了《天津大学关于研究生指导教师岗位选拔的意见》(天大校研〔2014〕13号),建立了以能力为导向、能上能下的导师动态管理和竞争上岗机制。同时,制定了《天津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岗位职责暂行规定》(天大校研〔2014〕7号),从思想政治教育、招生、培养、论文指导和奖惩制度五个方面强化了导师岗位责任制。研究生导师岗位选拔工作下放至学院,为学院制定符合本学院发展实际的导师选拔标准、开展研究生导师遴选提供了更多自主权,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体系,为学校研究生导师遴选体系改革提供了政策保障。
积极应对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新要求,学校一直致力于研究生导师制度改革与实践。2020年《天津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岗位选拔与招生资格认定办法》(天大校研〔2020〕2号)出台,实现了导师岗位和招生资格的分离,导师岗位选拔“向以前看”,侧重考察教师以往学术水平、科研成果、研究生指导能力和培养质量,每四年为一个聘期;招生资格认定“向以后看”,侧重考察导师在培养周期内的学术资源、基础条件,以及对提升学校、学院发展质量的贡献度,实行年度认定。此外,优化了导师年度考核评价,突出了导师育人职责落实评价。经过两年的成功实践,导师队伍活力提升,竞争意识增强,导师队伍结构更加优化。
2020年我校启动“天津大学研究生导师求是论坛”,构建了以“全员、全方位、全周期”为特点、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SHS”(专业化(specialization)、人性化(humanization)和系统化(systematization),简称“SHS”)导师培训体系,通过校级培训、院级特色培训、团队文化传承三方面,实现新聘导师、在岗导师培训的全覆盖。研究生导师求是论坛,每年组织一期,旨在为全校导师搭建育人经验交流与能力提升的有效平台,促进良好育人氛围的形成。两年来,已成功举办两届“研究生导师求是论坛”,有近1200名新聘导师完成上岗培训,同时举办了研究生导师聘期培训,有效提升了我校研究生导师的育人能力和水平。
未来,我校将持续以《天津大学一流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为指引,以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为目标,不断完善导师选拔与管理,引导导师深化责任意识,加大育人投入,优化育人成效,打造一流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目前,天津大学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医、教育、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近年来,学校坚持“强工、厚理、振文、兴医”的学科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了学科布局调整。
为强化工科优势,重组电气信息类学院,增设网络空间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硕士点;为加强理科建设,成立地球系统科学学院、数学学院等理科学院和多个研究机构,增设物理学等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地理学、海洋科学等一级学科硕士点;为推进特色文科建设,成立马寅初经济学院、新媒体与传播学院,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教育学等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等一级学科硕士点;为开启新医科建设,组建医学部,率先建设智能医学工程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获批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和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多家直附属医院和医学中心。同时,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更多堪当时代大任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成立天津大学学科交叉中心,增设“救援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等一级交叉学科授权点。
截止当前,天津大学现有3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天津市一流学科20个,天津市重点学科30个。
表1 天津大学学科总体规模
类别 | 学科数 |
天津市一流学科 | 20 |
天津市重点学科 | 30 |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33 |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47 |
表2 天津大学天津市一流学科
序号 | 学科名称 | 序号 | 学科名称 |
1 | 数学 | 11 | 建筑学 |
2 | 化学 | 12 | 土木工程 |
3 | 力学 | 13 | 水利工程 |
4 | 机械工程 | 14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5 | 光学工程 | 15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6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16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7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17 | 生物医学工程 |
8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18 | 城乡规划学 |
9 | 电气工程 | 19 | 风景园林学 |
10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20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表3 天津大学天津市第五期重点学科
序号 | 学科名称 | 序号 | 学科名称 | 序号 | 学科名称 |
1 | 教育学 | 11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21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2 | 数学 | 12 | 电气工程 | 22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3 | 物理学 | 13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23 | 生物医学工程 |
4 | 化学 | 14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24 | 城乡规划学 |
5 | 生物学 | 15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25 | 风景园林学 |
6 | 力学 | 16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26 | 软件工程 |
7 | 机械工程 | 17 | 建筑学 | 27 | 药学 |
8 | 光学工程 | 18 | 土木工程 | 28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9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19 | 水利工程 | 29 | 工商管理 |
10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20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30 | 公共管理 |
表4 天津大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序号 | 学科名称 | 序号 | 学科名称 |
1 | 法学 | 18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2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19 | 建筑学 |
3 | 教育学 | 20 | 土木工程 |
4 | 数学 | 21 | 水利工程 |
5 | 物理学 | 22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6 | 化学 | 23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7 | 生物学 | 24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8 | 力学 | 25 | 生物医学工程 |
9 | 机械工程 | 26 | 城乡规划学 |
10 | 光学工程 | 27 | 风景园林学 |
11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28 | 软件工程 |
12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29 | 药学 |
13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30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14 | 电气工程 | 31 | 工商管理 |
15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32 | 公共管理 |
16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33 | 地球系统科学 |
17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表5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不含博士一级学科覆盖)
序号 | 学科名称 | 序号 | 学科名称 |
1 | 应用经济学 | 8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2 | 心理学 | 9 | 网络空间安全 |
3 | 中国语言文学 | 10 | 临床医学 |
4 | 外国语言文学 | 11 | 设计学 |
5 | 新闻传播学 | 12 | 救援医学 |
6 | 地理学 | 13 |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
7 | 海洋科学 | 14 |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
(本页内容由研究生院提供,数据截止到2023年7月4日)
网络教育
2000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天津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高校,学校组建网络教育学院,全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网络教育学院自建院以来,秉承神圣的社会责任和使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大众学习需求,搭建终身学习平台,致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开设专升本层次11个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在全国多省市设立了60余个校外学习中心,满足了众多渴望求学深造的莘莘学子进入名校学习的向往,为众多的合作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实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严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统筹推进思政工作体系建设,在现代远程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中进行了多领域的大胆尝试和积极探索,初步构建了贯通价值引领与榜样激励的“三横三纵一环”的现代远程教育学生“大思政”工作新格局,即3项工程、3个支撑平台和1个育人闭环的立体化育人新模式,坚持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基本原则,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在职学习者的成长规律,以满足学习者学习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习者职业能力提升为重点,以提升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开展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学院加大投入,革新技术,建设智能学习云平台(PC端和移动端),启动微课程资源建设,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强化学习过程控制与管理,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提供周到、细致、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提升学习者学习体验;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建立荣誉体系,表彰先进典型,增强学生归属感和荣誉感。
学院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服务于合作企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量身订制课程方案,将企业需求、素质培养与专业技能要求相结合,融入到教学计划中,制定“订单式”的管理与服务计划,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学院与众多行业企业开展了人才培养的密切合作,网络教育延伸到土建业、石油石化业、服装业、通讯业、客运出租等多行业,拓宽学历教育结合技能培训在行业系统的覆盖面,得到社会和企业的广泛认可。
学院打造了劳动模范示范教育响亮品牌。劳动模范等先进模范群体在工作岗位中发挥了标杆模范作用,举办各类学历教育示范班不仅能够提高劳动模范、职工先进集体代表学员的学历层次、技能素养,还能发挥好这个群体在职工中的引领、示范、表率作用,助力百万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在天津市总工会的大力支持下,网络教育学院不断深化与天津市工会系统的合作,举办各类示范班,如:“劳动模范班”、 “职工素质教育学历班”、“工人先锋号先进集体成员班”、“出租车行业优秀驾驶员学历班”等劳动模范或先进集体职工代表千余人通过天津大学网络教育进行学习,以点带面,整体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技能,成为天津市职工素质教育创新发展工程强有力的支撑平台。
学院助力“求学圆梦行动计划”,成为农民工公益教育“圆梦之地”。学院与深圳总工会、深圳市慈善总会、深圳商报社、广东团省委等单位密切合作,实施了“农民工圆梦计划” 及“广东新生代农民工圆梦计划”。 经过多年努力,“圆梦计划”已经成为农民工公益教育极具号召力的杰出品牌,网络教育学院成为了农民工实现求知梦想的“圆梦之地”。
经过不懈的探索实践,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形成集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积淀深厚的教育品牌于一身的特色。天津大学网络教育人才培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培养毕业生十万余名,遍及各行各业,既有党员领导干部、先进模范人物,也有一线技术骨干、新生代农民工,许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党的十八大代表、十九大代表尤立红、徐文华、张兵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戴景明、张勇, 时年81岁的“学霸毕业生”薛敏修、全国终身学习楷模王红刚、“工人发明家”邓鲁宁……众多毕业生成为终身学习标志性人物,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2018年,《基于终身学习的远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与实践》获得天津市第八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网络教育学院多次荣获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终身教育特别贡献奖”、“中国最具社会影响力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和“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等荣誉称号。
高端教育培训
天津大学高端教育培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达材成德、兴学强国”办学宗旨,坚持“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办学原则,走品牌化、智能化、全球化发展道路,致力于培养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领军人才、紧缺人才和实干人才,积极满足各行业、各地区各类人才的学习需求。
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了党政培训、商务培训、行业培训、师资进修、乡村振兴等若干个品牌方向。学校根据干部类型定制政务培训,面向军转干部、保密干部、政法干部、民族干部、宣传干部、规划干部、帮扶干部、村两委干部开设各类素能提升培训班;立足学科优势、聚焦产业前沿开设企业及行业培训,相关主题涵盖高级工商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技术、国土空间规划、智能电网技术、医学管理、灾难应急救援、安全生产管理、“智能+”、生态环境保护多个领域。品牌项目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及“乡村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健康中国”等重大战略方向上成效显著。
高端培训在教学方式、运行机制、办学模式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学校已建成天津大学天天向上终身学习平台,打造开放式、个性化、智慧型在线培训平台,加速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和混合式教学改革。当前,该平台可进行线上培训项目定制,为学员提供各类学习渠道,形成了市场信息捕获、课程联合开发、协同洽谈、联合办班的运行机制。
“十三五”时期,学校与超过600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培训合作关系,先后承办培训班千余次,面授学员超过5万人次,在天津、河北、四川、广东等多地产生较大影响。学校为中水电、中铁建、葛洲坝、中土、中交、太原重工、华润电力、建设银行等多个大型集团公司培养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获得委培单位充分肯定。近年来,学校荣获“最佳政府项目合作奖”,承办第十六届海峡两岸继续教育论坛,获得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高校赞誉。
学校高端教育培训始终坚持内涵发展,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对学员提供标准化服务保障。学校为符合高端教育培训结业要求的学员提供结业证书,同时开展校歌校史教育;心理健康中心、素质拓展基地、体育设施和图书馆资源均面向学员开放。培训结束后所有学员信息将录入校友平台系统,建立起集高端教育培训、技术管理咨询、丰富校友活动于一体的校友终身服务体系
在北洋园校区1895大楼前,踞坐着一对威武的石狮,与“实事求是”校训石正对相望。无独有偶,在老校区北图书馆前,也有一对石狮。这两对石狮有着怎样的渊源?新石狮有着怎样的内涵?又凝结着天大校友怎样的母校情结?今天,请随我们继续聆听新校区文化景观的故事。
闽南石狮 威仪北洋
老校区北图书馆门前,踞坐着一对仪态憨睿、神威内含的石狮,二十年多年来历经沧桑,始终守卫着知识与理想。
120年校庆前夕,北洋园新校区行政楼前,师生们又迎来一对壮观威仪的石狮以及一对墨绿色宝瓶,与刻有“实事求是”的校训石正对相望。
这两对石狮及宝瓶,凝聚着福建校友情系母校的拳拳之心。
百年校庆时,天津大学泉州校友会为母校捐赠了老校区的石狮。二十年后,那些当年或求学的八闽学子,或执教的教职员工,在天大双甲子华诞来临之际,延续着这份母校情结,纷纷为“新家园”增添文化景观。
2014年10月1日,天津大学校友总会召开常务理事会,与会的福建校友会秘书长陈峰和泉州校友会秘书长洪建东,应邀出席天津大学120年校庆启动仪式,并参观了建设中的新校区。参观途中,他们开始筹划福建、泉州和厦门三地校友会能否共同为母校奉献一份来自福建校友的礼物。
常务理事会落幕,洪建东向李天仁会长及李明春常务副会长报告了这一动议,并邀请部分泉州校友共商此事。经过深入讨论,鉴于百年校庆时捐赠的石狮,大家决定在双甲子华诞时再为母校捐赠石狮,并得到泉州校友的广泛支持,纷纷倾囊而捐。同时,泉州校友会也邀请福建省的天大校友,共同为学校献礼,争取在新校区留下“福建印象”。
获悉此事后,福建校友会副会长姜昌国亲自联系泉州校友会,转达了福州校友们的共同心声:福州校友也想为天津大学双甲子华诞献礼,就让全省校友们共同为母校献礼吧!不久,正筹备第五届换届大会的厦门校友听到消息后,也一致认为,捐赠石狮应是福建校友共同为母校120年送出的生日礼物!
2015年6月,校友总会代表母校向福建校友发来了“天大”的好消息——学校通过了福建校友在北洋园校区捐赠石狮的计划。
收到喜讯的福建校友,在看完石狮布局规划图后,发现学校还有在门前放置一对宝瓶的规划。陈锋提出,再申请认捐这对宝瓶,就这样,原本的献礼计划“升级”,一对“石狮”和一对“宝瓶”形成一组石雕。
7月份,经学校安排,来自福建的刘庭风教授担任石雕的校方设计师。为了让它们成为具有学校特色的护校狮、聚宝瓶,他确定石狮以“神态严而不威,表情慈而不蔫,动作灵而不呆”为创作思想,宝瓶以“朴实醇厚,饱满稳重,隐不外发”为创作思想,着力彰显北洋的求实精神。同时,为确保作品与北洋特色协调,体现八闽天大人的母校情谊,泉州校友力邀国家级高级雕刻工艺师陈奕群担岗作品雕刻。
夏日的闽南,天气异常炎热,雕刻车间像蒸桑拿一样,而且雕刻粉尘纷纷扬扬,人进去一会,再出来就如小品演员大热天表演后还未卸妆一样,很是滑稽。但校友们一有空,就会亲自到场“监工”,并对作品效果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制作,协调运输和安装工作。三地校友将石狮命名为“北洋狮”,宝瓶命名为“求实瓶”。其中,命名雄狮为“北洋求是”,昵称“北北”,母狮为“北洋求实”,昵称为“洋洋”,右瓶为“北洋肇基”,昵称“肇先生”,左瓶为“大学先声”,昵称为“大教授”,均颇具北洋与大学特色。
9月26日,石狮子在车间完成最后一道工序。三地校友会带着各自会旗来到车间现场,目送这组石雕装载上车,奔赴北洋家园,担负守校护园的重任。适时,北洋园校区连下数场雨,地上满是积水,然而在石狮到来的29日清晨,连日大雨温柔许多,变成绵绵细雨,仿佛被石狮和宝瓶所感撼。
安装期间,三地校友会都派代表到场助阵观礼。天津大学原党委书记杨渝钦和祖籍泉州的天津大学原副校长苏全忠分别为两只石狮完成点睛之笔并为宝瓶投宝,校友们的心也终于踏实了。
这对新石狮雕像采用泉州白G3506天然花岗岩,基座长1.895米,宽1.20米,寄意母校创办于1895年,此为献礼母校120年华诞;石狮身高1.93米,总高2.93米,以鲁班尺寸吉祥数为标准。
雄狮后背授带刻有“钦字第一号考凭”,寓意学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能承重任,为国担当!两只前足,一只站立在地,意为立足大地;一足抚地球,球上刻有天大多个优势学科专业,意为实事求是,探索自然、探索世界。母狮后背授带,是光绪皇帝御笔朱批创办北洋西学学堂的奏折,表达学校创办之初,即肩负国家“兴学救国”之重托!足旁五只小狮分别代表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工程教育和海外留学生,体现了天津(北洋)大学广纳优秀学子,建设世界一流水平大学的胸怀。
10月,天津大学(北洋大学)12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拉开帷幕,来自世界各地的校友齐聚北洋园校区,看到了石狮和宝瓶,都有一种共同的感觉:威武有礼、求实敢当。校友们都不约而同在1895大楼门前合影留念,留下珍贵的北洋印象。
1日当晚,洪建东在泉州校友微信群打趣道:“这次校庆活动,泉州元素真不少,北美校友会会长是泉州人,泰国校友会会长是泉州人,点睛的苏全忠副校长是泉州人,北洋狮和求实瓶是泉州校友发起和共同捐资的,制作这组石雕作品的雕刻师是泉州的国家级雕艺师,会议用的纳米陶瓷杯是泉州校友李贝以泉州校友会名义捐赠的。”这句话是一种母校情结,是对母校的感恩和母校发展的深切关注。
看到北洋狮和求实瓶,一位在校的泉州籍学生在朋友圈发出了这样一句评论:石狮子从故乡来,守护着天大人的天大未来。
他是科学家,他也是教育家。
他是中国内燃机行业的奠基人,
他也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但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
天津大学校长。
他就是高擎“科教兴国”旗帜的先行者史绍熙,
一个集学术才华与教育思想于一身的杰出人物。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他秉承“双严”治校方针,
形成“教学”与“科研”两个中心思想。
提综合性方向,走国际化道路。
而在史绍熙之后接任天津大学校长的吴詠诗,提出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思想,应该说,与史校长的办学思路有着紧密联系。在史校长去世一年多之后,吴詠诗系统的梳理了史校长的办学思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他所记录的史绍熙校长那些引领时代的教育思想。
自1951年起,史绍熙校长长期在天津大学执教,历任天津大学内燃机教研室主任、动力工程系主任、天津内燃机研究所所长、天津大学机械工程系主任、热物理系主任、热能研究所所长、天津大学副校长、校长等职。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他的办学思想。尤其是1979年至1986年他担任天津大学副校长、校长期间,当时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推行,高等学校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
他勇敢地担当起历史赋予他的重任,注意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他的办学思想。他比较研究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异同,结合我国的实际,在天津大学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与建设的措施,并组织实行。历史证明,这些措施不仅在当时是正确的,而且对学校后来的建设与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我认为,史绍熙校长的办学思想是天津大学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很好的研究、学习、继承和发扬。
现在,仅就我个人的认识和理解,试简述史绍熙校长的办学思想的要点如下:
天津大学的前身为北洋大学,自建校之初即以“实事求是”为校训,素以“双严治教”为著称,即:教师治学严谨,对学生教学要求严格,形成了优良的校风与学风,因而培养了一代代国家、社会的栋梁之才。史绍熙校长毕业于北洋大学,养成了治学严谨的优良作风。在教学中,他对学生严格要求,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使学生获益良多,终身难忘;在科研中,他勇于探索,又坚持实证标准,所提出的理论无一不经过大量的实验验证,因而在科研中取得了一系列有创新意义的重大成果。
史校长担任副校长之初,时值学校在“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恢复高考招生不久。他针对当时学校教学秩序松弛的情况,强调要加强教学管理,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继承和发扬北洋大学“双严治教”的优良传统,树立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982年,在史校长的倡导下,天津大学制定了《贯彻治学严谨,严格要求的意见》,把“双严治教”规定为天津大学的治学方针和校风。《意见》对于教师执教,学生学习和校、系教学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的严格与具体的要求。这在当时,对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起了重要的作用。
此后,天津大学多年来一贯坚持贯彻“双严治教”的精神,重视树立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对于加强学生素质培养,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思想已逐步成为天津大学广大教师与干部的共识,并在新的历史时期拥有了新的发展。1999年,教育部派出的专家组对天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后,认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已达优透水平,并认为“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是学校办学的特色之一。
这充分说明,史校长的这一办学思想植根于北洋大学的优良传统。正是由于他的身体力行和大力倡导,这一传统又在天津大学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对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北洋大学时期,学校原有理、工两个学院。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调出了理科,天津大学完全成了工科院校,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经过近30年的实践,到了改革开放的初期,全国各重点工科高校已普遍感到理工分家,单办工科,难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也难以获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史绍熙校长就曾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理工分校,文理分家,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比较狭窄,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人的聪明才智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而不能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他还指出:“综合化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科学的体系就像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多学科的理论方法进行横向的和立体的研究,不仅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那种以传授一门狭窄的专业知识为宗旨的教育显然是不适应了。”因而他提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认为,把一批重点大学办成综合性大学,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性反映,也是客观要求。”[2]
于是,他在天津大学率先进行了学科设置的改革。在工科各学系之外,史绍熙校长先后建立了数学、物理、力学、化学等理科学系;外语、人文与社会科学等文科学系;并使管理工程学系发展成为管理学院。就在他的校长任期内,天津大学从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迅速地向一所以工科为主,兼有理、文、管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发展,在学科设置上形成了基本的框架。这为学校后来的顺利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科研、生产的一体化”,这是史绍熙校长另一重要的办学思想。1985年,他曾对此作过全面的论述:“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既是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又将会在新的技术革命的浪潮中显示出新的活力,在加速人才培养、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等方面必将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
史绍熙校长又说:“①教学、科研、生产三者具有共同的目标,即为我国的四个现代化,为经济建设服务。②教学、科研、生产是三个不同的领域,各有自己的任务特点和活动规律,应当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遵循各自的规律去发展。③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三者之间的联合关系以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并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为目标。④一体化是有时间性的,不是永恒的联合……但旧的联合完成后又会出现新的联合。”
基于上述思想,他在校长任期内,积极倡导天津大学发展产、学、研的结合。学校先后和十几个省市,几十个企业部门建立了产、学、研的合作关系。其中重要的如: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联合建立了石油化工学院和石油化工开发中心。这使我校的化工学科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开发工作上和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显著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而我校提供的优秀人才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也对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余年来,各种形式产、学、研的结合在国内蓬勃发展,近年出现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更是这一发展的高级形式。这种形式的发展,证明了史校长“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思想的正确与远见卓识。
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史绍熙校长主张要积极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他曾论述说:“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在学习国外经验方面,建国初期由于我们在全面学习苏联经验的时候,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不够,曾经吃了亏,这个教训是深刻的。但是60年代以后,我们闭关自守,封锁了自己,同样也吃了亏,这个教训也是很深刻的。多年来,我国科学技术之所以比较落后,经济发展之所以比较缓慢,这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
他还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被告了对外开放的政策,通过对外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史校长坚决支持和积极贯彻党的对外开放政策,在几年的时间内,就使天津大学先后与世界上30多个国家进行了国际交往,开展了学术交流。他通过校际互访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使天津大学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西德等国的十几所高等学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互派留学生,互派教授讲学,合作进行科研等。到1985年,学校已选派了307名教师出国进修和深造,先后接受了310名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和培训,聘请了314名外国专家教授来校讲学。通过这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活动,我校师生扩展了视野,开拓了思路,对于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及努力学习各国之长的时候,史校长也指出:“各国有各国的情况和特点,教育有共性,也有不同国家的特殊性。我们在开展国际合作,学习外国经验的时候,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民族特点出发,结合我国实际,博采各国之长,这样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建立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这个基点上。”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改革和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时候,明确这个观点是非常正确、也是非常重要的。就在今天,当我国进入WTO,教育要国际化的时候,明确这个观点,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我们应该坚持学习国外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注意教育的国际化不是使中国教育成为外国的附庸,而是要在博采各国之长的基础上,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随着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的推行,天津大学于1983年成立了对外科技服务部,积极开展了对外有偿科技服务。1984年,学生们也展开了课余的有偿科技服务,成为勤工俭学活动的一种新形式。随之,学生中也出现了一些经营型勤工俭学活动,如学生经营的牛奶站、咖啡厅等。对此,校内外均有不同看法。这时,史绍熙校长从育人的高度出发,对学生的勤工俭学活动,给予了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他说:“怎样看待大学生的勤工俭学活动,我的态度很明确,我主张大学生搞勤工俭学活动,……”“我国的高等专业教育,历来以传授知识为主,不大注重能力的培养。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分配离校,全部要学校包下来,‘抱’着走,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是不利的。”“教育要进行改革,实践环节要加强。大学生自发兴起的勤工俭学活动,正是顺应了教育改革的潮流,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有助于解决高等教育中‘政治与业务’、‘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教与学’等基本矛盾。”[4]
在史校长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学生的科技服务活动蓬勃发展。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我校学生已为校外单位完成计算机程序设计任务50余项,城镇规划、建筑设计任务10余项,对校外工厂生产管理情况写出了质量较高的调研报告和工业诊断书,为乡镇企业研制了新产品等。学生们还在校内外开办了不同类型的英语口语班、计算机知识普及班以及化学分析、机械制图培训班等。
对于学生们的这些勤工俭学活动,史校长认为:“这种知识输出型的勤工俭学活动,不仅使学生有一定的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们应用和强化了学得的专业知识,锻炼了实践能力,同时积极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习的动力。”“我主张80年代大学生的勤工俭学活动应该以上述活动内容、形式为主,应该把勤工俭学活动和培养旁生成才紧密地结合起来。”
对于学生们的经营型勤工俭学活动,史校长在介绍了一些国外大学生们开展的这类活动情况后,说道:“我认为应该支持学生开展经营型活动,要让学生懂和经济,有经济头脑,不能培养书呆子。所谓有经济头脑,就是做事要讲效益,要讲合算不合算。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就必须要有经营思想。”“我们理工科大学,除了培养高级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之外,也要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和领导者,因此,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大学生既能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有灵敏地接受信息的能力,又有现代化的经营思想和开拓创造精神。”“经营型勤工俭学活动,也是培养人才的一条渠道。”
时至今日,史校长的这一办学思想,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进入WTO之后,无论在国内外我国企业都面临着剧烈的国际竞争。要适应这一形势,我们培养的学生除了要掌握国际水平的先进科学技术之外,还必须懂得与国际接轨的经营管理之道。这些知识和能力,除了在课堂上培养之外,在课外通过勤工俭学活动使学生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应该说,也是一条不容忽视的成才渠道。
史绍熙校长离开我们已经将近两年了,“哲人其萎,风范长存”,他的音容笑貌、思想风范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的治学精神和办学思想也将指引和激励我们去奋发进取,努力拼搏,尽快将天津大学建设成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编者按:58年前的今天,天津大学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引来万名师生的关注与欢呼,这位来客就是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1958年8月13日,毛主席视察天津大学,并发表了对教育界有深远影响的“三点指示”。在视察过程中,有一位“亲历者”参与了接待工作,对视察过程的事情留下了深刻记忆,以至于多年之后,仍然对毛主席的领袖气质和亲民形象难以忘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亲历者讲述他接待毛主席的那些事。
1958年8月13日,毛泽东主席亲临天津大学视察。他的到来是天津大学历史上光荣的一页,也是全国教育战线上的一件大事。这不仅是对我校的关怀,也是对全国教育战线的关怀。毛主席在天津大学发表的重要指示对全国都有指导意义。
上午9时多,天津大学党委书记贾震把我叫到办公室,告诉我刚接到通知,毛主席要来校视察。当得知我有幸能接待他老人家,从而近距离瞻仰伟大领袖的风采,内心十分激动兴奋。贾书记和我商议,请毛主席视察哪些单位,路线怎么走法。我建议从东往西走,先到机工厂、制配厂视察同学在机床上操作情况,然后到内燃机实验室参观师生研制的玻璃钢汽车,再到动力机械厂参观学生制作的电动机,最后到学校最西边的西大坑视察师生举办的成片的小型工厂群。贾震同志同意了我的建议。
1958年,全国教育战线要求“一切高等工业学校可以进行生产的附属工厂,除了保证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外,都应当尽可能地进行生产。”据统计,天津大学当时办有大大小小的工厂114个。11时5分,毛主席来到学校,先在第九教学楼听取了党委书记贾震同志、校长张国藩同志的汇报。“毛主席来了”消息迅速传播全校,一万多名师生员工齐聚在九楼门前广场,“毛主席万岁”的呼声此起彼伏。毛主席闻知后走到九楼楼前的平台上接见广大群众。因为是临时决定接见群众,并且东、南、西三个方向都有台阶可以上到平台。我惟恐市公安局等有关方面布防不及,为保证安全,我赶紧把教务处的刘瑞福、张淑玲、高迺琴等同志都招呼出来,大家分别把住三个台阶的入口,我自己是把在东边台阶的入口,防止群众上到平台。当时群众都很自觉地遵守秩序,没有一个人上到平台。
毛主席神采奕奕,在平台上频频向广大群众挥手致意。天大校园沸腾起来了,“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从千万人心中发出来,声音震天动地!开始毛主席在平台中央向大家挥手,随后又健步从东、西两端来回走了两趟,向广大群众致意。群众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毛主席的伟岸身躯,伟大政治家的气度,对广大人民群众关怀爱护之情,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随后,毛主席在贾书记和张校长的陪同下开始视察工作,我在前面负责引路,先到学校的机工厂、制配厂。他几乎在每台车床前都停下来对同学询问和交谈。当走到机械系三年级学生张美珍面前时,亲切地问:“你叫什么名字?”“你认为光读书好,还是像这样又劳动又读书好?”“你们工作时还念书吗?”“还有教师给你们上课吗?”“你们看得懂图纸吗?”“能独立工作吗?”张美珍一一作了回答。毛主席一边听,一边连连点头,表示很满意,说道:“你们不能光动嘴,不动手。”他走到女学生王红云的面前,仔细看她的操作情况,王红云谈到自己的车床很好使。毛主席说:“你很爱你的车床呀!”,并伸出手来和她握手,王红云说:“我的手上有油,”把沾满油污的手缩了回去,但是毛主席还是和她握了手。毛主席走到赵志源同学面前,了解到他是调干生后,关心的问他原来在什么单位?做什么工作?现在学习怎么样?还转过身去问党委书记贾震:“学校里共有多少调干同学?”当走到胡译芬师傅面前时,毛主席问他正在干什么活?是学生还是工人?胡师傅回答说:“工人”。毛主席笑着说:“你是教他们的。”
在制配厂休息室里,张美珍同学代表师生把自制的达到国际水平的细度计赠送给毛主席。毛主席拉着她的手,让她在自己的身旁坐下,亲切地问:“你们把这个给了我,你们还有吗?”张美珍说:“我们还有。”毛主席说:“谢谢你们”,高兴地收下了同学们自己生产的成果。毛主席还指着贾震书记和张国藩校长,问张美珍:“他们是干什么的?”“你认识他们吗?他们叫什么名字?”张美珍说:“认识”当她正确地说出二位校领导的职务和名字后,毛主席笑了。
毛主席视察时,广大师生群众也都跟来,一万多群众围在机工厂、制配厂周围,挤得实在无法走动。贾震书记问我怎么办?我建议改变原计划,先乘车往西大坑参观,他同意了我的建议。我们保护毛主席走出制配厂,贾书记陪毛主席乘一辆汽车,我乘一辆车在前面引路,直奔学校西部的西大坑。同学们在这一大片平地上建起了硫酸厂、盐酸厂、砖瓦厂等小型工厂群。当时许多同学正热火朝天地干活,毛主席高兴地说:“你们晒得这样黑呀”,充满赞许和爱护之情。看到毛主席来了,同学们都聚拢过来,我和五、六个人手拉手在毛主席周围拉成一个圆圈,防止群众挤了毛主席。当天天气比较热,毛主席身穿的白衬衣都被汗水湿透了,但他依然兴致勃勃地慰问同学,和大家交谈。
这时已经是下午一点多钟了,省市领导劝毛主席离校。我们一直送到校门口。出了校门后,毛主席说:“就在附近的小饭馆吃个午饭吧!”省市领导请主席到正阳春饭庄就餐,该饭店以烤鸭著称。毛主席到正阳春饭庄吃饭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众多群众聚集在该饭庄前面的街道上,万头攒动,齐声高呼“毛主席万岁!”可见广大人民群众爱戴毛主席感情之深。毛主席闻知后几次走到阳台上和群众招手致意。毛主席让人打电话请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两校的领导同志一起吃饭,天津大学是党委书记贾震和校长张国藩去的。吃饭期间毛主席和省市及两校领导同志进行了亲切交谈。
毛主席视察天津大学发表了重要指示:“高等学校应抓住三个东西,一是党委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第二天,新华社,人民日报和全国各大报纸都报导了毛主席视察天津大学的消息,并发表了毛主席的三点指示,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教育革命的开展。
毛主席离津后前往北戴河开会,北戴河会议结束后,1958年10月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也来天津大学视察,随同前来的还有杨尚昆、刘澜涛,李雪峰等中央负责同志。据随同来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毛主席到达北戴河一下火车就对其他中央领导同志讲,天津有个天津大学教育革命搞得很好,建议你们去看看。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就是根据毛主席的建议来天津大学视察的。
毛主席视察天津大学虽然已经过去58年了,但当我每思及此事仍然十分激动。我能如此近距离地为毛主席视察服务,是我一生中的荣幸。毛主席这样热爱和亲近人民群众,把人民视为社会的主体,每次闻知群众聚集都要亲自接见群众。领袖热爱人民,人民爱戴领袖,领袖和人民融为一体;毛主席如此关怀和热爱青少年,每看到青少年一项进步都由衷地高兴,并加以赞许;毛主席一贯支持革命和创新,他老人家一生都在推动革命和创新,革命和创新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特征;毛主席为此重视调查研究,亲自深入群众,掌握第一手资料;毛主席的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所有这些都给自己以深刻地教育,使自己终身受益。自己要经常温习这些教益。伟大领袖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文/何国模,1951年毕业于北洋大学电机系,历任天津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天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处长、副教授,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天津市教育卫生委员会主任,天津市第八届政协副主席。)
前几天,暴雨袭城,水漫“津”山,北洋园校区因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未形成积水而在网络走红。同时,卫津路校区也因为精心设计和前辈们“空间再紧,不得填湖”的决定而未形成太多积水。那么,你可知道,卫津路校区为何会有如此众多湖泊吗?建校时,这些湖泊是个什么样子呢?爱晚湖里的荷花和校园里的海棠又是从何而来呢?传说中的师生过年分鱼的场景是真的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亲历者讲述卫津路校区建校时的那些事。
前 言
1951年,中学毕业后,我报考了北洋大学。待发榜时,怎么被天津大学录取了呢?跑到上海招生办去询问,得知由于院系调整,北洋大学和河北工学院合并改名天津大学。
到天津报到后,我们大都住在河北工学院旧址。由于招录的新生多,学生宿舍不够用,我们都住在大教室里。1952年,听说学校要在六里台与八里台之间建新校区,大家都很期待。由于新校区建设,当年开学日期延后,学生们暑期大都参加了建校的义务劳动。因此,卫津路校区的建成也有我们的劳动汗水。
一、坑塘洼地变校园
七里台原是天津市区西南的一片坑塘洼地,不仅地势低洼还有许多湖泊、坟地、窑坑,因为土壤盐碱,庄稼地也不多,主要的产业是烧砖的窑,由于取土烧砖,挖的坑洼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当时站在这里能看到的最高地块就是现在的大操场,有多高呐?你大概是站在现在游泳馆的地方看大操场,那么大操场的地平线在你的眼睛水平线吧!可见这里地方是多么的低洼。
当时建校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填地,几乎普遍将原有土地填高一米多。填地要土只能就地取材,于是就挖湖取土,以致有的湖越挖越深,主要被挖的湖是原一、二村之间的湖,即现在科学图书馆的地方,和水利馆东边的那个湖,大家叫它东大坑,现在叫友谊湖。后来随着校区建设的不断扩大,挖土的地方也逐步西迁,就挖出了一个著名的西大坑,地点大约在现在的新园村那儿。
当时刚解放不久,主要靠人力挖土,通过人力用铁铲把土铲到运土小车上,这种小车叫做轱轳马,靠人力沿着铺设的小铁轨,把土运到需要填土的地方。小车平常是一人推一个,上坡时往往要两人合力才行。为提高效率,平地上常常把轱轳马一个个联接起来,像一列小火车,由几个工人一起合力来推,这样节省人力,当一列列轱轳马车咆哮而来也很壮观呢!我们同学参加义务劳动大都是推轱轳马运土,当轱轳马在小铁轨上飞跑起来时,推车人还可以跳上去坐着,就像是坐上了小火车,让人不亦乐乎!!
今日美丽的卫津路校园,就这样在昔日学校员工、学生和建校工人的艰苦努力下建设起来。
二、郭冰运河创财富
郭冰是北洋大学水利系教授,也是北洋大学总务长,是卫津路校区建校的负责人之一。
由于卫津路新校区面积较大,校区建筑分散,且建校伊始校区内又无正式道路,运输很困难。建房最多的材料是砖瓦灰沙石,主要从市区南郊运来。由于当时汽车不多,运输建材除马车就是靠船从卫津河运到七里台河边,再用小推车运到建筑工地,颇为麻烦。
如此费时费力,令郭冰很费脑筋。他便设想将校内诸多湖泊连接,再从卫津路河到一、二村之间挖条河,这样就可以让运建材的小船直接来到建筑工地,可以节省大量人力,提高效率。大家认为此法可行,于是说干就干,在郭冰总务长的指导下,从七里台学生宿舍后边,沿与南开大学的边上挖了一条河,打通了卫津河和校区各湖的通道,使运建材的船可以直接到建筑物工地再卸下,节省了大量人力,也提高了工效,节省了很多资金。
此后,这条小河好像被自然认为这是与南开大学之间的界河,以致在南大建北村家属楼时就建到了河边,引起二校地界纠纷。实际上,当时挖运河肯定是在天大内挖的,否则南大早就不同意了,因此运河的南岸土地肯定还是天大的,只不过是不太宽大的一条块状而已!
三、五湖通航红桥艳
卫津路校区的主要教学楼区周边有好几个湖泊:南边中心校区有个湖,后称为敬业湖,教学楼区北边是青年湖,西边在工会旁有个湖,后成为爱晚湖,爱晚湖南边,即水利馆的东边也有个大湖即友谊湖,原一、二村之间现科学图书馆地方还有个湖,在三、四工人新村北边即现在的学湖里地方原来也是一个湖,这个湖最大,对岸基本上看不清,有点海的味道了。总之,校园里遍布五湖四海,风景优美。
当时为了保持水质,湖和湖都是相通的。为此在主要教学区通向六村之间、从化工系教学楼东面通向六里台学生宿舍区、从化工系教学楼西边通向三、四新村宿舍区都建了一座木桥,红色的栏杆很是娇媚醒目,也成了校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那时青年湖中有小船供学生借用,可以划船锻炼身体。由于五湖四海是通航的,许多学生还常把船划到水上公园去。随着学校的发展,教职员工和学生人数的剧增,这几座桥就成了交通的瓶颈。在扩宽马路时只好把它们都拆了,而在道路底下埋设水泥管,保持着湖湖相通。
四、天大第一广播站
1952年暑假开学后,全体师生从北洋大学西沽旧址(当时叫天大北院)和元纬路原河北工学院(当时叫天大南院)两校区迁到七里台新校址。为迎接开学,学校成立筹委会,提前进驻新校区做筹备工作。建设新校区的广播系统是工作内容之一,因此筹委会中也包括学生会宣传部的同学。我是学生会宣传部长,也成为了先头部队成员。西至三、四村家属区(现鹏翔公寓),北到北五村北的师大北院和建筑系学生宿舍(现鞍山道卫津路口的文化新村内),面对如此大的新校区,要在短短几天内将广播系统建起,这在短短的几天内是根本不可能的。
就在大家焦虑之时,猛然发现七里台学生宿舍北边中部空地上竖立着一根废弃的大烟囱,虽然顶部已经损坏,但整体完好,有四五层楼高,最妙的是它位于七里台学生宿舍区北边,距大饭厅(兼作大礼堂)十几米。当时广播室设在大饭厅舞台右侧化妆室的楼上,拉起线来很方便。于是决定将广播大喇叭安装到大烟囱顶,三个高音喇叭分别对准东南、北、西三方,完全覆盖了新校区的所有地方,再在大饭厅内安装两个喇叭,不到一天时间就完成了广播系统的安装,经调试试听效果也挺好。
10月2日,开学典礼时校园里响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团结就是力量”等进行曲,也响起了“小二黑结婚”等民歌,后来,听海光寺居民反映说,你们天大的开学典礼我们也参加了。
以后逐步完成了全校的广播系统建设。由于广播室就在大饭厅右上角上,还有一个小窗可以俯视食堂,掌握广播效果。记得前几年每到“七一”,广播站就要播出中央领导接见我校领导或学生领袖的报道,同学们都静心倾听,整个饭厅安静极了,效果特别好,这是我一生搞宣传所听到的最美广播声。以后没有这方面的稿子了,有的老同学还会来问怎么不播了呀!
五、填湖修堤路通畅
敬业湖原是一个很长的大湖,东到九楼东边,西边延伸到建筑学院大楼,长达四、五百米。当时学生宿舍及教师宿舍都在湖的南边,所以要到湖北边的教学楼去上课特不方便,往往要绕湖走很多路,而在湖的中部却水很浅,每逢枯水时还会露出一些湖底。于是,在征得学校有关部门同意后,由我们水利系五五届同学倡议全系同学进行义务劳动,挖土填坑,在湖的中间部分湖底较高的那里,筑起一条貫通南北的土堤,修成为连通两岸的道路,这样要由一、二村到图书馆和各教学楼就不必绕道而行了,可由该堤直达,大大方便了从宿舍区走向主教学区。几经变迁,这条土堤终于形成了今天沟通南北图书馆的一座美丽的桥梁。
六、荷香扑鼻绣湖色
当时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很活跃。在北五村那儿有一个西湖村,七里台校区的许多土地和湖泊原来都是他们的。为了帮助农村发展文化,我们水利系的同学在系学生会领导下,主动发起了助学活动,为西湖村小学捐书助教,得到了村民的好评。为了感谢天大大学生们的帮助,西湖村村民向天大捐助并帮助种植了一批荷花,地点就在九楼前现敬业湖的东头,即现今北洋广场的地方,还有一处是在工会俱乐部西边的爱晚湖中。每到盛夏荷花盛开,清香扑鼻,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惜后来在修建北洋广场时把九楼前湖中的荷花在填地时一起毁了,只有爱晚湖中的荷花至今还在,每到夏季,湖中盛开荷花,荷香扑鼻而来,这是建校初期时种下的硕果。
七、海棠芙蓉美校园
新校园是在盐碱洼地上填土修起,要想绿化可不是件容易事。为此,学校园林队没少花力气,咨询过园林方面的专家,也做过不少试验。现在校园里高大挺拔的树都是杨树,那也是实践出真知的结果。但杨树春天开花,杨花飞舞。到处都是白色的花絮在滚动,弄得房屋内外都是,甚至于飞舞到行人的鼻孔、眼睛,甚是讨厌。而种植成功的当数海棠花树了,这种树不怕盐碱地,能顽强地生长,每到春季来临时,开出朵朵白中透着桃红的艳丽花朵,装点得校园里满园春色,深受全校师生喜爱。在校园的几条大道旁都种有好多年生长的海棠树了,而海棠树最集中的种植地当数水利馆,这也是水利馆中最美的景致。2011年,学校在春光明媚的时候创设“海棠季”活动,成为天大的一个品牌,很合全校师生员工的心意。
过去校园里还有一片芙蓉树林,地点大概在现在的十八号教学楼那儿,每到开花的时候结满了粉红色的花朵,那鬚状的花瓣别有情趣。在十二号教学楼前原来也有几枝,可惜现在都看不见了。还有水利馆大门口和院内的藤箩架上开的紫色藤箩花也是很美的。
八、连年有余(鱼)美食多
建校初期,湖湖相通,水质清澈。校园林队每年都要请西湖村的社员(渔民)指导帮助播撒鱼苗,撒网捕鱼,每到春节前都可以捞几万斤鱼,免费向每户教职员工分发一条四斤左右重的大胖头鱼,这也成了节日常例,届时家家都是鱼香满院,真是连年有余(鱼)啊!学校里有能耐的老师和员工,每到傍晚天刚黑时,提个小灯笼或打一个手电筒也行,沿着六里台学生区西边到三、四村北边湖边上,照着、溜着就会引得螃蟹聚拢过来,这时你只要勇敢地敢用手去爪,那么美味的螃蟹就是你的了。至于那些钓鱼爱好者则更是天天在乐园中了,湖周围都可以看到钓鱼者的身影。
后来,校园林队实行有序开放,凭购买的鱼票在指定的湖中钓鱼,每到周末,就看到在爱晚湖、友谊湖周围,许多垂钓爱好者在那儿垂杆享受丰收的喜悦。还有一些钓鱼高手则爱好在冰上垂钓,大冬天湖面结了厚厚的冰盖,在冰盖上凿开个洞鱼儿就聚拢过来了,那是因为鱼喜欢到洞口来吸氧气,这时候钓鱼者就很容易或钓或捞来捕鱼了。
新校区建成以后,郭冰的运河就没什么用了,但因它直通市区河道,又沿着学生宿舍,饵料丰富,引来许多鱼儿。我们在毕业期等待分配时,常常在这一段河中几个人围在一起赶场,把鱼儿赶到人圈中就很容易捕得不少鱼,很能丰收。把捕到的鱼送到食堂,请大师傅熬一大锅鱼,汇餐一顿,也都不亦乐乎!
九、伙食尾子产劳(捞)模
1952年以来,党和政府特别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曾经召见过学校领导和学生领袖询问大学生健康情况,甚至具体到每天吃什么?每月伙食费多少钱?那年教育部长杨秀峰还到我校蹲点一月余,在大饭厅和学生同桌吃饭,给广大学生极大的鼓舞。其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学校不仅学杂费全免,还实行了大学生吃饭不要钱,即免去了每个月要交的伙食费,而且饭菜的质量也大大地得到提高。基本上每顿饭都是四个大碗菜,有荤有素,鸡鸭鱼肉加大虾天天换着吃,主食也从过去常吃的玉米面窝头、小米饭、高梁米饭改成全部是大米饭和白面馒头,大桶的汤随便喝。一段时间后大家感到这个大木桶里的汤特别好喝,后来才发现原来这汤是用每天多余的菜(我们叫它伙食尾子)做的,喝到最后桶底就都是好菜了,于是同学中就产生了一批著名的劳(捞)模,他们吃饭都先不去饭桌,而是进了食堂直奔汤桶,用勺捞桶底好吃的,什么大虾、鸡块、鱼头还真不少,因而得到了劳(捞)模的美名。
当时吃饭是各学生自带碗筷(或匙子),大多数学生都是用毛巾缝一个口袋放碗匙,挂在书包背带上,下课后跑着去饭厅吃饭,那时你就听到校园里一片叮噹声,那是每个学生口袋中的碗匙的碰撞声,这种叮噹声一片,远远地就告诉你学生们来吃饭了。进入饭厅大家就奔小红旗而去,原来那时吃饭不要钱后食堂实行的是凑桌吃饭,由炊事员举着一个小红旗摇动着,吸引同学聚拢到那儿,每桌凑满了八个人就可以开吃了,所以饭厅里的小红旗既是一道风景线,也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关心爱护的红旗。同学们对比过去听老大哥们说,在北洋大学时期,学生们在饭厅经常吃不饱,所以一到开饭时学生都要跑进饭厅先抢窝头吃。在冬天由于室外太冷而饭厅内蒸汽太多,那些带眼镜的同学进入饭厅眼镜片上就被蒙上了一层水汽,什么也看不见了。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有同学发明了先用肥皂头在眼镜片上擦一擦,这样水汽就不会附着到眼镜片上去了,所以带眼镜同学为了进食堂好战斗(抢窝头),身上必备的武器就是肥皂头。再看看今天,大学生们心中都觉得是暖洋洋的。
十、冰上健儿赛英姿
那时大学生们都响应中央提出来的要做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学生”,所以每天到了下午四点以后,很多学生都会跑到大操场去锻炼身体,而且好多都是全班同学在宿舍排好队集体跑步前去,一路上还喊着口号,很是壮观。因为他们除了个人要争做“三好学生”,还要争取全班成为先进集体。“三好学生”的一项硬指标之一,就是“身体好”的指标必需达到劳卫制的优(甲级“三好学生”)或良(乙级“三好学生”),这可都是硬指标,一点也含糊不得,所以同学们为了能争取做“三好学生”,争取自己班能被评上先进集体,所以大家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很高,大操场满是在锻炼身体的学生。
冬天学校里的湖面都结上了厚厚的冰面,是滑冰的大好场地,一些爱好滑冰的同学就都到那儿去一显身手了。那时在体育场中间有个小房子,是学生们免费租借体育用品的地方,学生都可以凭学生证借篮球、足球、排球、跳绳、哑铃等许多体育用品,也可以借到滑冰用的冰鞋,所以同学们的体育活动是很丰富多彩的,那些滑冰好手就借了冰鞋到湖上冰面去大展身手了。学校正式开辟为滑冰场的地方是九楼前的敬业湖东边的湖面,每天深夜有专人打扫冰面、泼水,以保持冰面平滑。每晚在灯光照耀下的冰上总有不少滑冰高手在这儿大展身手,滑出许多高难动作,或进行滑冰速度比赛,更有的还在这儿滑起了冰上芭蕾,他(她)们的冰上英姿常常吸引了大批观众。也有的滑冰高手觉得敬业湖的冰面太小,就跑到了湖面更大的青年湖冰面上去滑冰。总之,这二处是主要的滑冰场所。教工们也有许多滑冰爱好者,那时工会就有冰鞋可借,所以也有许多教职员工在冰面上一展冰上舞姿,也还有不少教工带着孩子来溜冰,把一块木板下面安装二条用角钢磨成的冰刀,就成了一个小冰车,孩子们常常互相推着,玩得欢声雷动。
尾 声
1955年夏,我们这届学生毕业了,卫津路新校园也基本建成了。当年我们做毕业设计就是在刚完工的九楼教室中完成的,那高大的教室,明亮的窗户,宽大的走廊,给我们特别舒适的感觉,真是美极了。校中心区的教学楼基本建成了,大操场和露天游泳池也建成了,六里台的学生宿舍区也建成了,六村的家属宿舍也建成了,六里台的助教楼、教授楼和教工单身宿舍区、教工食堂也都建成了。我和同班的几位同学留校工作,我们都住在六里台单身宿舍,三人一室也都很舒坦。校园中各种教学设施和教师学生的宿舍、食堂等各项生活设施基本都建成了,校园中的道路、灯光设施、绿化工程也都有很大进展,总之卫津路新校区已基本建成为一个美丽校园,成为新中国的一座重点大学,为国家培养大批优秀人材担负重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