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网站::https://zsb.hit.edu.cn/ http://www.hit.edu.cn
2020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指出,哈尔滨工业大学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学校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打造了一大批国之重器,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新的起点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书育人、科研攻关等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的引领下,全体哈工大人正奋力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的新百年卓越之路。
哈工大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住所地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同时在山东省威海市和广东省深圳市分别设有校区。学校始建于1920年,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学校于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00年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工大,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2022年8个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
学校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模范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形成了“政治引领、典型引路、品牌带动、校训育人”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于1996年、2001年、2011年、2021年四次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于1984年、2011年、2016年、2021年四次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曾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工业和信息化部“一提三优”工程特别优秀学校等荣誉称号,入选全国首批十所党建工作示范高校,相关工作经验先后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2019年全国部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作交流发言。学校持续发挥党建双创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引领优势,不断完善“学校党委主导、学院党委主体、党支部主心骨、党员主人翁”的基层党建工作体系,巩固拓展从“+支部”到“支部+”经验优势,体系化、强纵深推进基层党建四项重点举措,高质量建设一批理论宣讲团和先进事迹报告团。2021年刘永坦院士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学校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传统,形成了“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出了115位两院院士、165位大学书记和校长、142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51位共和国将军、450余位航天国防总师,培养出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全国最美奋斗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教师、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培养出了35万余优秀人才。近年来,学校瞄准学术大师、工程巨匠、业界领袖和治国栋梁四类杰出人才培养目标,持续加强“五育并举”顶层设计和资源供给体系,加速推进“1+1+X”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创新推出的永坦班、善义班、小卫星班、智能机器人班、人工智能班等“院士班”广受欢迎,学生竞赛成绩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本科)中实现“四连冠”,哈工大问天舱机械臂团队、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学校大力赓续弘扬“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的哈工大精神传统,坚持“稳、引、培、评”并举,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建成了一支享有“八百壮士”美誉的师资队伍。现有两院院士40人(含双聘),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81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347人次。
学校秉持“强精优特”学科建设理念,坚持扬工强理重交叉,形成了优势特色学科、基础学科、新兴交叉学科、支撑学科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学校拥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10个一级学科排名位居全国前五位,其中力学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哈工大共有17个学科位列A类,学科优秀率(A类学科占授权学科的比例)位列全国第六位,A类学科数量位列全国第八位,工科A类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位。
学校坚持与国家重大战略同频共振,形成了“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长于工程”的优势特色,创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航天学院,发射了中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在中国首次实现了星地激光链路通信,诞生了中国第一台会下棋能说话的计算机、第一部新体制雷达、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第一颗由高校学子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纳卫星,突破了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支撑结构系统关键技术、支持中国“天眼”成功“开眼”,研制成功的空间机械手在天宫二号上实现了国际首次人机协同在轨维修科学试验,研制成功的新一代磁聚焦型霍尔电推力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应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形状记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结构的在轨可控展开,成功发射的“龙江二号”成为全球首个独立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的微卫星,多项技术成果支持嫦娥五号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参研参试团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主持参研的火星车移动系统、转移坡道机构助力“祝融号”实现火星表面巡视探测,联合研制的小机械臂以单臂/组合臂的方式持续助力航天员出舱作业、完成全部既定任务,成功发射的“龙江三号”成为我国首颗平板式新体制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成功完成严重事故下“华龙一号”安全壳结构性能试验填补了国际试验空白,首次解析T细胞受体-共受体复合物结构、成为国际细胞适应性免疫研究领域的里程碑,牵头建设的东北地区首个国家大科学工程“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进入试运行阶段、诸多指标达世界领先水平,参与了探月工程等14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0年累计有9项成果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独立完成成果数量居全国高校第1,“十三五”期间牵头获22项国家科学技术奖,数百项成果助力中国航天67载,曾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奖”等多个奖项。
面向新征程,哈工大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引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矢志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培养更多杰出人才,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勇担中国航天第一校“尖兵”重任,奋力开创哈工大新时代新征程卓越发展新局面,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
职务 | 姓名 | 分管工作 |
---|---|---|
党委书记 | 熊四皓 | 负责党委全面工作 |
党委常委、校长 | 韩杰才 | 负责行政全面工作,负责审计、校友工作、科研、智库、期刊工作,分管审计处、校友工作办公室、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期刊中心 |
党委常务副书记 | 安实 | 负责机关党建、组织、统战、制度建设、法律事务、信访、档案、工会、离退休工作,分管学校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校、机关党委)、党委统战部、工会、离退休工作处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姚利民 | 主持纪委全面工作,负责纪检监察、内部巡视工作,分管纪委办公室(党委巡视办公室)/监察处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刘宏 | 负责人事、发展改革与规划、学科建设工作、大科学工程,分管人事处、发展改革和规划处/学科建设办公室、空间环境与物质科学研究院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甄良 | 负责国际交流与合作、留学生工作、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工作,协助校长负责审计工作,分管国际合作部、国际教育学院、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分析测试与计算中心,协助分管审计处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孙雪 | 负责财务、内控、基金会、企业管理、出版工作,协助校长负责校友工作,分管计划财务处、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处、哈工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出版社,协助分管校友工作办公室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沈毅 | 负责人才培养、招生、继续教育工作,分管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商学院 |
副校长 | 范峰 | 负责安全保卫、国有资产、后勤、基础建设、医疗卫生工作,分管保卫部(处)、国有资产管理处、总务处/后勤集团、基建处、校医院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黄玉东 | 负责深圳校区行政全面工作,分管深圳校区 |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 陈蕊 | 负责意识形态、宣传、思政课建设、教师思想政治、文化建设、校史、学生工作、共青团工作,分管党委宣传部(全媒体中心、政策研究室)/党委教师工作部、学生工作部(处)/团委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刘挺 | 负责国内合作、保密、信息化、图书工作,分管国内合作处、保密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图书馆 |
党委常委 | 李明江 | 负责组织部工作 |
校长助理 | 帅永 | 协助负责科研工作 |
源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最后更新时间 2023-09-13 |
国家的战略需要、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哈工大肩负的重任,使哈工大把学校的发展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铸就了哈工大“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
20世纪50年代前期,国家工业化建设和学习苏联的战略需要,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哈工大很快完成了改造与扩建,发展成为一所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多学科性的工业大学;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哈工大及时进行了专业调整,由多学科性的工业大学转变为主要为国防建设服务,军民结合,以攻克尖端科学技术为己任的现代化科技大学;改革开放之后,为适应科教兴国的战略需要,哈工大努力争取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把学校的发展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紧相连。
哈工大办学传统、特色和长期的教学实践,培养了哈工大人“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
哈工大历史上即采用俄式办学,在教学方面上有着严格要求的传统。后经李昌等校领导倡导,不仅要对学生要求严格、而且还要求培养的功夫一定要到家,于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日益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并逐渐渗透到学生培养的各环节中。哈工大的求是精神还表现在: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根据国家建设的急需建设专业;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工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科研选题密切联系实际,开展产学研合作。
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学校领导求贤若渴,唯才是举,广纳贤才;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发挥多学科优势,大力协作、联合攻关,逐渐形成了哈工大“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
从1950年,哈工大只有教师144人,其中中国籍教师仅24人,发展到1957年的800壮士,再到第二代、第三代八百壮士的成长,都体现了学校爱惜人才,尊重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传统;由于哈工大始终以工科为主,故以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完成重大工程项目见长;在长期的实践中,培养、锻炼了哈工大人大力协作、联合攻关的团结精神。
哈工大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哈工大充满创新活力,在不断为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过程中,铸就了哈工大“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对哈工大的重视和支持,使哈工大人不敢懈怠;20世纪50年代,在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和工业化建设做出贡献的过程中,哈工大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写下了浓重一笔;改革开放时期,哈工大人不甘落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使哈工大在不断创新中发展,进一步弘扬了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20世纪50年代由时任校长的李昌等领导同志归纳概括而成。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体现了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思想。“规格严格”有两层意思:首先要有“规格”,其次要“严格”遵守。功夫到家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要肯下“功夫”,二是功夫要下到点子上,下到程度。“规格严格”与“功夫到家”,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只有“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才有明确的目标与要求;只有“功夫到家”,“规格严格”的实现才有可靠的保证。受惠于“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办学传统,哈工大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随着时代的发展,“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将不断补充其崭新的内涵。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徽是由“展开的书、英文字母、数字、美丽的建筑和环绕的齿轮”所组成。
展开的书:形如鸟的双翼,寓意哈工大人永远飞翔在知识的世界,不懈地探求真理;
英文字母HIT:哈工大英文全称“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缩写,寓意哈工大国际化、开放式的办学理念;
数字1920:哈工大的建校时间,彰显哈工大积淀深厚的悠久历史;
美丽的建筑:造型独特、气势恢宏、中心对称、细部收敛的俄式风格的学校主楼图案,寓意哈工大严谨、求实的作风和追求卓越的信念;
环绕的齿轮:环形而放射形状,象征知识和科技的力量,代表哈工大的理工特色,寓意哈工大不断向社会输送知识和优秀人才。
校徽似东升旭日,表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自1920年建校起就是一所探求真理,服务社会,追求卓越的开放式大学。
源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最后更新时间 2023-11-11 |
源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最后更新时间 2015-06-26 |
本科生院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办公电话 | 电子邮件 | 办公地点 | |
常务副院长 | 赵雅琴 | 86418021 | yaqinzhao@hit.edu.cn | 格物楼701-1室 | |
副院长 兼教务处处长 | 徐 平 | 86413167 | pxu@hit.edu.cn | 格物楼711-2室 | |
副院长 兼教学研究与质量管理处处长 | 王广智 | 86403255 | wangguangzhi@hit.edu.cn | 格物楼711-1室 | |
本科生招生办公室主任 | 邢朝霞 | 86418040 | xingzhaoxia@hit.edu.cn | 活动中心427室 | |
教务处副处长 | 刘洪臣 | 86403223 | fenmiao@hit.edu.cn | 格物楼707室 | |
赵 婕 | 86417607 | zhaojie@hit.edu.cn | |||
吴宣利 | 86413357 | xlwu2002@hit.edu.cn | |||
教学研究与质量管理处副处长 | 甄玉宝 | 86403705 | zhenyb@hit.edu.cn | 格物楼709室 | |
韩昀松 | 86403101 | hanyunsong@hit.edu.cn | |||
王 宇 | 86403967 | wangyu1012@hit.edu.cn | |||
院办公室主任 | 王 欢 | 86413267 | wanghuan@hit.edu.cn | 格物701室 |
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自1954年成为国家确定的首批6所重点大学之一以来,哈工大一直得到国家的重点建设。1996年成为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1999年被国家确定为以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重点建设的九所大学之一 ,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
哈工大是我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高校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学校就开始招收研究生。1949年,学校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开始设立研究生班,并接收全国各主要大学选派的年轻助教、讲师来校攻读师资研究生。1984年成立我国首批研究生院后,学校参照国际模式,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使研究生教育工作在规模、质量和效益上都取得了明显进步和提高,为国家的科技、教育、国防和经济战线输送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
哈工大现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6个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3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4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7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9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现有专任教师416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39人(含双聘),博士生导师(不含跨学科)2004人,硕士生导师3290人。
哈工大研究生教育在发展历程中勇于改革,为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不断创新。1994年在全国率先实行硕士生培养两年制,2003年在全国首先进行博士生招生方式改革,2006年在全国首批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2007年在全国率先实施硕士研究生按学术型和应用型两个系列进行改革,2008开展研究生教育校内评估工作,2012年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系建设等等。这些改革与举措,紧跟社会发展需求,符合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规律,显著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效率和培养质量。
哈工大自开展研究生教育以来,始终坚持把质量放在首位,以培养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与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及活跃的国际交流能力的一流创新人才为己任,同时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出的研究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本领,而且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目前哈工大已授予博士学位17263人,其中专业学位51人;硕士学位106946人,其中专业学位36245人。
哈工大还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和交流关系,并开展了学术交流、科研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工作,同时面向港、澳、台地区和其他国家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开始于1955年的夜大学,1983年,颁发了第一张成人学士学位证书,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学院,1999年成立继续教育学院,2000年成立远程教育学院,2005年成立国际合作教育学院。现四院一体,统称继续教育学院,统管全校的继续教育工作。哈工大继续教育服务社会发展需求,提升个体综合素质、突出高校文化引领、助力一流大学建设,坚持品牌化、标准化、国际化的特色发展路径。
1. 优秀学生奖学金(即国家设立的奖学金);
2. 特殊奖学金(包括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以个人名义在我校设立的奖学金)。
1. 无论何种奖学金均需纳入学校财务管理。
2. 优秀学生奖学金由学校制定评定原则;特殊奖学金由设立奖学金的单位或个人与学校共同协商确定管理的原则或细则。
3. 各院系可根据学校制定的奖学金评定原则,结合院系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细则进行评选。
4. 各类奖学金评定原则和细则及评选结果,均要报送校学生处备案。
1. 凡在我校学习一学期以上,具备下列条件的本、专科学生可以参加奖学金评定;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遵守法纪,遵守社会公德,模范执行大学生守则;
(2) 热爱所学专业,刻苦学习,勤于钻研,学习成绩优良;
(3)积极参加社会工作和体育锻炼(要求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良好成绩以上)和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2.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学生不得参加奖学金评定:
(1)违反校规、校纪,受到处分不满一年者;
(2)前一学期考试、考查课有不及格者。
1. 特等每人每年5000元,按参评人数的1‰评定;
2. 一等每人每年2000元,按参评人数的3%评定;
3. 二等每人每年1000元,按参评人数的7%评定;
4. 三等每人每年500元,按参评人数的10%评定;
5. 单项每人每年200元,不超过参评人数的10%。
1.单项奖的50%和特等奖由学校评定,单项奖的50%和一、二、三等奖由各院系评定,上报学校审核。
2.特等奖每年评定一次,其它各等奖每学期评定一次。
3.奖学金评定工作在每学期开学后的第一个月内完成,奖学金发放由计财部负责,每学期分五个月直接发给学生。
4.奖学金的评定主要根据学生在校的德、智、体三方面的表现,
采取记分考核的办法,其中德体占总分数的30%,智育分占总分数的70%,各院系可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细则。
1.奖学金评定工作由学校奖学金评审委员会领导,学生处作为学校奖学金评审委员会的秘书单位,负责全校奖学金评审的组织、协调和材料审核工作,各院系的评奖工作由院系奖学金评审委员会负责。
2.各类奖学金的评定原则和细则必须向学生公开,评定工作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
3.获得各类奖学金的学生,由学校发文公布,召开颁奖大会,予以表彰,并发给奖学金和荣誉证书,获奖情况登记表存入本人档案。
4.对已获奖学金的学生,凡发现有弄虚作假行为的,学校将撤销其所得的称号,追缴已发奖学金,并予以相应的纪律处分。已获奖学金学生,受到纪律处分的,从受处分之日起取消本学期奖学金。
5.学生处、计财部对奖学金的评审、发放和使用进行监督与管理。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四家开办,国家财政贴息,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含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高等学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的助学贷款,其利息50%由国家各级财政给予补贴,借款的学生只需偿还本金和50%的利息。哈尔滨工业大学通过中国工商银行哈尔滨市大直支行办理国家助学贷款。
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贷款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及第二学士学位的,在读期间贷款期限相应延长,贷款本息在研究生及第二学士学位毕业后四年内还清。
(1) 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
(2) 诚实可信,遵纪守法,无违法违纪行为;
(3) 学习成绩较好,能够正常完成学业;
(4) 在校期间所能获得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完成学业所需基本费用(包括学费、基本生活费);
(5) 严格遵守国家、经办银行以及学校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各项规定,承诺正确使用所贷款项并按规定履行还贷义务,并在经办银行储蓄所开立活期储蓄账户。(哈尔滨工业大学一区学生在工商银行工大储蓄所开立活期储蓄账户,二区学生在工商银行工大储蓄二所开立活期储蓄账户。)
(1) 本人身份证件及复印件;
(2) 同班同学或老师共两名对其身份提供证明;
(3) 入学通知书或学生证及复印件;
(4) 活期储蓄帐户首面复印件;
(5) 贷款银行规定的其他资料。(中国工商银行哈尔滨市大直支行规定尽可能提供借款人父母身份证复印件)
国家助学贷款实行学生一次申请,银行集中审批,按年(月)发放。按用途分为学费贷款和生活费贷款。学费贷款按学生就读学校的学费标准发放,生活费贷款按学校所在地区基本生活费标准发放。学费贷款用于借款人向所在学校支付学费,生活费贷款用于借款人日常基本生活费用的开支。学费贷款由银行直接划入借款人所在学校指定的帐户,生活费贷款由银行每月10日前按月划入借款人指定的活期储蓄帐户。生活费贷款原则上一年按10个月发放,每年2月份和8月份不发放。
哈尔滨地区基本生活费标准为230元/(人,月)。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国人民银行最新下发《助学贷款管理补充规定》和《人民银行助学贷款管理办法》,助学贷款按用途分为学费贷款和生活费贷款,学费贷款按学生就读学校的学费标准发放;生活费贷款按学校所在地区基本生活费标准发放;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8年,采取灵活的还本付息方式,或利随本清、或分次偿还(按年、按季或按月)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法定贷款利率和国家有关部门利率政策执行。现行利率为:
(1) 六个月(含)以内:5.58%
(2) 六个月至一年:5.85%
(3) 一年至三年(含):5.94%
(4) 三年至五年(含):6.03%
(5) 五年以上:6.21%
如遇利率调整,贷款银行应编制新的还款计划书,并通知借款学生。
经贷款银行同意,国家助学贷款可以办理展期(展期是指:贷款到期后,本金不能归还,又申请续贷),但逾期部分国家不再给予贴息。
高等学校在读学生申请助学贷款要按规定填写借款合同,承诺离开学校后向贷款人提供工作单位和通讯方式,承诺贷款逾期一年不还,又未提出展期,可由贷款人在就学的高等学校或相关媒体上公布其姓名,身份号码,予以查询。
逾期未还清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的学生,按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计收罚息。对逾期未还清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的毕业生,其接收单位或工作单位负有协助经办银行催还贷款的义务,并在其工作变动时,提前告知经办银行。
8月10日,由哈工大、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电集团”)联合主办的黑龙江碳达峰•碳中和高峰论坛暨黑龙江省碳中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启动仪式在我校活动中心301举行。校长韩杰才,哈电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曹志安先后致辞,并与联盟发起单位相关负责人共同启动黑龙江省碳中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见证哈电集团-哈工大绿色低碳能源创新研究院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工大教授秦裕琨出席仪式。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静海,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出席仪式并作主题报告。
韩杰才指出,哈工大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履行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职责使命,在服务“双碳”行动和高质量发展实践中,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批重要创新成果。希望以本次高峰论坛为契机,推动学校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学科优势向助力龙江振兴发展优势加速转化,与哈电集团等省内优势企业和省内各高校一道,抢抓“美丽中国”建设发展机遇,努力开辟共同发展新赛道、建设合作发展新格局、主动塑造发展新动能,进一步深化合作、同题共答,为碳中和产业基础理论研究、前瞻颠覆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系统性攻关等提供智力支撑,以学校卓越业绩助力联盟高质量发展,以联盟高质量发展助力龙江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提升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度。
曹志安指出,哈电集团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引领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和“压舱石”,必将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哈电集团将始终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能源发展新道路,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希望同哈工大等各联盟成员一道,持续深化全方位合作,做大做实联盟平台,不断强化绿色低碳技术科技攻关和创新应用,实现更多“从0到1”重大创新突破和“从1到N”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服务能源强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黑龙江省碳中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由我校、哈电集团、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龙煤矿业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分公司、国家电投集团黑龙江电力有限公司共同发起,哈电集团担任理事长单位、我校担任秘书处单位。联盟致力于在国家层面构建碳中和产业技术、产业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提升我省碳中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打造一流的“碳达峰·碳中和”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快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能源领域低碳发展,构建碳中和能源技术发展产学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为“美丽龙江”建设和振兴发展取得新突破提供强大的绿色科技支撑。
我校副校长沈毅,哈电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刘清勇共同签署哈电集团-哈工大绿色低碳能源创新研究院共建协议。
根据协议,我校和哈电集团将在绿色低碳能源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和试验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双方将围绕哈电集团转型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结合哈工大的优势特色开展科研合作,共建创新平台,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合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本次论坛是东北地区首个“零碳”会议,学校合作企业捐赠碳减排量为本次论坛完成碳中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交易部总监刘诚向本次论坛颁发碳中和证书。
仪式后,李静海和徐华清应邀分别作题为“科学的时代特征:科研范式变革与应对全球挑战”和“碳达峰碳中和与能源低碳发展”的学术报告。
黑龙江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书记陈延良,黑龙江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陈苏,黑龙江省工信厅厅长、党组书记韩雪松,黑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芦玉春,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马健出席论坛。校长助理帅永主持论坛。
省内有关部门负责人、联盟发起单位相关负责人、省内相关高校负责人、相关企业负责人、我校相关单位负责人和教师代表等参加活动。
在校期间,曹志安一行到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哈工大博物馆调研。韩杰才与曹志安一行就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储能、工业节能、核能等领域,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进行座谈。
仪式现场
曹志安一行在哈工大博物馆调研
转载链接:http://news.hit.edu.cn/2023/0810/c1510a234037/page.htm
|
|
|
|
|
|
|
|
|
金属精密热加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可调谐(气体)激光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空间环境材料行为及评价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
污泥安全处置与资源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快速响应小卫星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极端环境营养分子的合成转化与分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寒区低碳建筑开发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微生物资源保藏和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生物能源开发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俄罗斯-乌克兰国际焊接联合研究中心
先进复合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污染物处理及能源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海洋工程材料及深加工技术国际联合中心
空间机器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电驱动与电推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大数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语言语音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
仿真测试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自动测试与仪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专用通信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机器人与自动化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寒区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土木工程智能防灾减灾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应急空间飞行器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新能源转化与存储关键材料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微纳光电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对海监测与信息处理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空天热物理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基因编辑系统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超精密仪器技术及智能化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网络大数据安全分析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物联网智能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航天等离子体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计算机信息内容安全重点实验室
交通安全特种材料与智能化控制技术实验室
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
互动媒体设计与装备服务创新文化部重点实验室
建筑节能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城市道路与交通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水资源利用与环境污染控制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结构与抗震减振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建筑业信息管理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寒冷地区混凝土工程病害及防治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宇航空间机构及控制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
深空探测着陆与返回控制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
卫星激光通信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
微小型航天器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
国防科技工业焊接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
国防科技工业超精密机械加工技术创新中心
源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最后更新时间 2021-01-29 |
学校大力弘扬“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的哈工大精神和“铭记国家重托,肩负艰巨使命,扎根东北,艰苦创业,拼搏奉献,把毕生都献给了共和国的工业化事业”的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建成了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为学校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铭记国家重托,肩负艰巨使命
扎根东北,艰苦创业,拼搏奉献
把毕生都献给了共和国的工业化事业
学校专任教师总数为4165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务的1337人,占32.1%,具有副高级职务的1683人,占教师总数的40.4%。现有两院院士40人(含双聘),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81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347人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7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4个。
源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最后更新时间 2023-11-23 |
姓名 | 当选时间 | 当选学部 | 所在学院 | ||
---|---|---|---|---|---|
刘永坦 |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 1991 1994 | 信息技术科学部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
宋健 |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 1991 1994 | 信息技术科学部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 |
王光远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1994 |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 土木工程学院 | |
谢礼立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1994 |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 土木工程学院 | |
李圭白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1995 |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 环境学院 | |
傅恒志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1995 |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
林尚扬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1995 |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
张杰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1997 |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 环境学院 | |
陈清泉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1997 |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
蔡鹤皋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1997 |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 机电工程学院 | |
沈世钊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1999 |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 土木工程学院 | |
杜善义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1999 |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 航天学院 | |
曾广商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1999 |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 机电工程学院 | |
余梦伦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99 | 技术科学部 | 航天学院 | |
何镜堂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1999 |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 建筑学院 | |
王子才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01 |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 航天学院 | |
欧进萍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03 |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 土木工程学院 | |
赵连城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03 |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
陈予恕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05 |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 航天学院 | |
方滨兴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05 |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 计算学部 | |
王国栋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05 |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 |
王家骐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05 | 信息技术科学部 | 航天学院 | |
冯守华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05 | 化学部 | 交叉科学研究中心 | |
魏奉思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05 | 地学部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 |
周玉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09 |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
任南琪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09 |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 环境学院 | |
高文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11 |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 计算学部 | |
吕跃广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11 |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 物理学院 | |
韩杰才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15 | 技术科学部 | 航天学院 | |
吴伟仁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15 |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 航天学院 | |
邓宗全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17 |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 机电工程学院 | |
谭久彬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17 |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 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 | |
段广仁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19 | 信息技术科学部 | 航天学院 | |
曹喜滨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19 |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 航天学院 | |
马军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19 |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 环境学院 | |
冷劲松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21 | 技术科学部 | 航天学院 | |
刘宏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21 |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 机电工程学院 | |
梅洪元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21 |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 建筑学院 | |
李惠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23 | 技术科学部 | 土木工程学院 | |
赫晓东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23 |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 航天学院 |
黄文虎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1995 |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 航天学院 | |
雷廷权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1997 |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
王仲奇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1997 |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 |
马祖光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01 | 技术科学学部 | 航天学院 | |
张乃通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01 |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
秦裕琨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01 |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
源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最后更新时间 2023-11-23
序号 | 批准年度 | 获得者姓名 | 研究领域 | 所在学部 | |
---|---|---|---|---|---|
1 | 1996年 | 欧进萍 | 土木建筑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2 | 李建中 | 计算机 | 信息科学部 | ||
3 | 1997年 | 王彪 | 细观力学 | 数理科学部 | |
4 | 周玉 | 材料学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5 | 谈和平 | 辐射换热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6 | 1998年 | 马军 | 环境工程学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7 | 1999年 | 段广仁 | 控制理论 | 信息科学部 | |
8 | 2000年 | 朱大海 | 分子遗传学 | 生命科学部 | |
9 | 程凯(外籍) | 机械制造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10 | 2001年 | 任南琪 | 环境工程学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11 | 2002年 | 樊文飞* | 计算机软件 | 信息科学部 | |
12 | 2003年 | 吴林志 | 新型材料的力学问题 | 数理科学部 | |
13 | 冯吉才 | 焊接工艺及设备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14 | 2004年 | 刘林华 | 辐射换热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15 | 李秋胜* 合作者:段忠东 | 结构健康监测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16 | 2005年 | 苑世剑 | 塑性加工工艺与装备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17 | 李惠 | 结构健康监测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18 | 2007年 | 孙立宁 | 微系统装配与集成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19 | 韩杰才 | 复合材料力学 | 数理科学部 | ||
20 | 2008年 | 高会军 | 控制理论与方法 | 信息科学部 | |
21 | 2009年 | 梁迎春 | 超精密加工工艺与装备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22 | 于达仁 | 热力系统动态特性、诊断与控制;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23 | 康健* 合作者:金虹 | 建筑声环境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24 | 2010年 | 沈军 | 粉末冶金与粉体工程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25 | 胡清* 合作者:冯玉强 | 管理信息系统 | 管理科学部 | ||
26 | 王印海* 合作者:安实 | 交通工程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27 | 王子栋* 合作者:高会军 | 网络化系统分析与控制 | 信息科学部 | ||
28 | 2011年 | 冯玉杰 | 环境工程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29 | 2012年 | 冷劲松 | 大变形智能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 | 数理科学部 | |
30 | 贾德昌 | 先进陶瓷与陶瓷基复合材料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31 | 李立毅 | 特种电机系统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32 | 谭忆秋 | 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33 | 王爱杰 | 污染物定向生物转化及资源化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34 | 叶强 | 社会媒体背景下的电子商务研究 | 管理科学部 | ||
35 | 彭华新* 合作者:耿林 | 金属基复合材料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36 | 2013年 | 梁军 | 先进复合材料力学 | 数理科学部 | |
37 | 郑萍 | 新型特种电机的理论及工程应用技术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38 | 杨春晖 | 光电功能晶体生长与应用研究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39 | 2014年 | 苏彦庆 | 高活性合金熔炼与铸造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40 | 2015年 | 张幸红 | 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41 | 范峰 | 大跨空间结构抗震研究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42 | 张钦宇 | 空天通信理论与技术 | 信息科学部 | ||
43 | 吴立刚 | 非连续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信息科学部 | ||
44 | 2016年 | 马坚伟 | 勘探地球物理学 | 地球科学部 | |
45 | 朱嘉琦 | 红外增透保护薄膜及金刚石单晶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46 | 2017年 | 吕海宝 | 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 | 数理科学部 | |
47 | 郭安薪 | 桥梁多灾害及控制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48 | 2018年 | 黄志伟 | 病毒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 生命科学部 | |
49 | 刘绍琴 | 无机非金属类生物材料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50 | 陈瑞润 | 电磁冷坩埚熔炼与凝固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51 | 翟长海 | 强地震动特征及结构抗震设防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52 | 2019年 | 谢晖 | 微纳机器人技 术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53 | 2020年 | 宋清海 | 微纳结构中的光场调控 | 数理科学部 | |
54 | 朱延河 | 模块化变形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应用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55 | 刘铁军 | 新型混凝土材料与结构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56 | 谷延锋 | 高光谱遥感图像处理 | 信息科学部 | ||
57 | 胡颖 | 基础肿瘤学 | 医学科学部 |
源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最后更新时间 2022-01-28
序号 | 入选年度 | 获得者姓名 | 研究领域 | 所在学部 |
---|---|---|---|---|
1 | 2012年 | 马力 | 轻质多功能复合材料及其结构力学 | 数理科学部 |
2 | 朱嘉琦 | 碳素材料与超硬材料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3 | 郭安薪 | 地震工程、城市与生命线工程防灾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4 | 闫永达 | 微纳米机械加工工艺与装备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5 | 肖淑敏 | 光学波段超材料的研究 | 信息科学部 | |
6 | 谢晖 | 微纳机器人 | 信息科学部 | |
7 | 吴立刚 | 复杂动态系统的滑模控制理论及应用 | 信息科学部 | |
8 | 黄磊 | 阵列信号处理,多维信号处理,信源数检测 | 信息科学部 | |
9 | 2013年 | 果立成 | 非均匀材料损伤与断裂力学 | 数理科学部 |
10 | 孟祥龙 | 形状记忆合金及其薄膜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11 | 何玉荣 | 多相流热物理学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12 | 翟长海 | 地震工程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13 | 张立宪 | 切换系统控制 | 信息科学部 | |
14 | 周彬 | 约束与时滞系统的控制理论及其应用 | 信息科学部 | |
15 | 张紫琼 | 互联网情感分析与用户创造内容挖掘 | 管理科学部 | |
16 | 2014年 | 吕海宝 | 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 | 数理科学部 |
17 | 黄志伟 | 艾滋病病毒Vif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 生命科学部 | |
18 | 易红亮 | 半透明介质能量输运学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19 | 邢德峰 | 污水处理与能源化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20 | 刘铁军 | 工程材料与结构的动力时变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21 | 肖 峰 | 事件驱动群体系统协同控制 | 信息科学部 | |
22 | 2015年 | 张丽霞 | 新材料及异种材料连接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23 | 田艳红 | 微纳连接理论与技术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24 | 帅永 | 泛尺度热辐射传输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25 | 王高林 | 交流永磁电机驱动系统先进控制策略研究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26 | 梁恒 | 膜法水处理技术与原理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27 | 谷延锋 | 遥感图像处理 | 信息科学部 | |
28 | 邱剑彬 | 模糊动态系统的分析与综合 | 信息科学部 | |
29 | 2016年 | 隋解和 | 热电转换能源材料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30 | 刘英想 | 压电驱动理论与技术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31 | 曹健 | 异种材料连接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32 | 王勇 | 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 | 信息科学部 | |
33 | 王雨雷* | 受激布里渊散射效应及应用 | 信息科学部 | |
34 | 郭熙铜 | 电子健康 | 管理科学部 | |
35 | 2017年 | 宋波 | 宽禁带半导体材料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36 | 常军涛 | 超燃冲压发动机流动失稳机理及其控制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37 | 陈文礼 | 桥梁风工程及其风振控制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38 | 2018年 | 江朝伟 | 太阳爆发数值模式 | 地球科学部 |
39 | 黄陆军 | 非连续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组织调控与强韧化机理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40 | 丁亮 | 机器人地面力学及应用方法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41 | 李隆球 | 微纳结构设计与控制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42 | 尤世界 | 废水电化学处理理论与方法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43 | 蒋庆华 | 复杂疾病的生物信息处理与分析 | 信息科学部 | |
44 | 吴爱国 | 基于矩阵方程的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 | 信息科学部 | |
45 | 刘滨 | 生物信息学 | 信息科学部 | |
46 | 2019年 | 王懿杰 | 高性能谐振变流技术研究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47 | 李顺龙 | 桥梁结构安全评定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48 | 徐慧宁 | 寒区沥青路面耐久性 |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 |
49 | 刘贤明 | 多媒体信号处理 | 信息科学部 |
源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最后更新时间 2022-09-30
源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最后更新时间 2016-05-12
序号 | 年 度 | 姓 名 | 所在领域 |
---|---|---|---|
1 | 1995 | 马 军 | 市政工程 |
2 | 1995 | 任南琪 | 市政工程 |
3 | 1996 | 周 玉 |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
4 | 1996 | 韩杰才 | 复合材料 |
5 | 1996 | 段广仁 | 自动控制 |
6 | 1997 | 王 彪 | 固体力学与复合材料 |
7 | 1999 | 吕志伟 | 物理电子学 |
8 | 1999 | 赵万生 |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
9 | 1999 | 谭久彬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10 | 1999 | 徐晓飞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11 | 1994 | 高 文 | 计算机应用 |
12 | 1994 | 马兴瑞 | 结构动力学 |
13 | 2000 | 吴林志 | 工程力学 |
14 | 2000 | 沈 毅 | 导航制导与控制 |
15 | 2001 | 蔡 伟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16 | 2002 | 姚 郁 | 计算机 |
17 | 2002 | 雷逢春 | 数学 |
18 | 2002 | 韩纪庆 | 计算机 |
19 | 2002 | 冯吉才 | 结构材料 |
20 | 2003 | 姚英学 | 机电、制造 |
21 | 2003 | 李 惠 | 能源、工程 |
2004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名单(22人)
孙秀冬 | 于达仁 | 沙学军 | 宋瑛林 | 孙克宁 |
夏新林 | 叶枫 | 喻明艳 | 云晓春 | 耿林 |
陈德应 | 陈忠林 | 单德彬 | 段忠东 | 韩俊伟 |
赫晓东 | 贾德昌 | 李争起 | 陆哲明 | 牛夏牧 |
任德明 | 陈熙霖 |
2005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名单(22人)
何鹏 | 马欣新 | 沈军 | 苏彦庆 | 田修波 |
王铀 | 甄良 | 高会军 | 梁军 | 张幸红 |
冯玉杰 | 王爱杰 | 阮立明 | 孙锐 | 吴斌 |
郑文忠 | 高宏 | 姚鸿勋 | 戴志飞 | 王保林 |
西宝 | 赵维谦 |
2006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名单(19人)
安实 | 鲍文 | 陈明君 | 范峰 | 冯玉强 |
冷劲松 | 李垚 | 李立毅 | 李美成 | 孟松鹤 |
欧阳家虎 | 谭忆秋 | 杨超 | 杨春晖 | 于杰 |
于开平 | 张锐 | 张光明 | 郑萍 |
2007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名单(15人)
杜志江 | 高洪明 | 姜龙涛 | 李凤臣 | 李明雨 |
刘钢 | 刘浩哲 | 田禹 | 田兆硕 | 王晓红 |
夏吾炯 | 肖仪清 | 于光 | 张宏莉 | 赵清亮 |
2008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名单(24人)
丁宏升 | 唐冬雁 | 周荻 | 吴冲 | 叶强 |
许国仁 | 李朝林 | 冯德成 | 张钦宇 | 邬向前 |
徐勇 | 孟维晓 | 寇宝泉 | 何玉荣 | 谭惠丰 |
果立成 | 马力 | 荣伟彬 | 王亚明 | 方海涛 |
赵九蓬 | 郑明毅 | 刘红军 | 哈斯乌力吉 |
2009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名单(15人)
A类(9人) | ||||
姜力 | 刘绍琴 | 刘彦菊 | 刘宇艳 | 彭宇 |
吴立刚 | 吴晓宏 | 咸贵军 | 易红亮 | |
B类(6人) | ||||
B.K. Sahoo | 韩晓军 | 胡平安 | 雷圣宾 | 孟祥龙 |
邢德峰 |
2010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名单(17人)
高海波 | 关新春 | 郭安薪 | 金明河 | 金鹏 |
梁大鹏 | 马杰 | 宋朝晖 | 孙澄 | 孙建敏 |
王健 | 王金忠 | 姚宝权 | 张立宪 | 张宇民 |
朱嘉琦 | 左德承 |
2011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名单(21人)
丁杰 | 杜明 | 范晓鹏 | 韩宝国 | 何祝斌 |
贺强 | 胡庆雷 | 黄志伟 | 冷红 | 马坚伟 |
邵路 | 孙晔 | 王长国 | 吴爱国 | 肖淑敏 |
徐成彦 | 薛小龙 | 闫永达 | 翟长海 | 张化宇 |
周彬 |
2012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名单(16人)
史雷 | 郭熙铜 | 邱剑彬 | 刘正君 | 王勇 |
左旺孟 | 刘挺 | 谭建宇 | 陈瑞润 | 谢晖 |
张丽霞 | 陈志强 | 高小建 | 武岳 | 李宜彬 |
隋解和 |
2013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名单(14人)
郭海凤 | 李君宝 | 梁恒 | 刘明 | 刘铁军 |
吕海宝 | 帅永 | 宋波 | 田艳红 | 汪国华 |
王玉金 | 肖峰 | 张紫琼 | 赵雷 |
源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最后更新时间 2022-10-18
源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最后更新时间 2021-10-28
源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最后更新时间 2016-05-12
序号 | 批准年度 | 学术带头人 | 主要成员 | 项目名称 | 资助经费 |
---|---|---|---|---|---|
1 | 2008年 | 韩杰才 | 杜善义(顾问) 吴林志 赫晓东 孟松鹤 梁军 冷劲松 王保林 庞宝君 张幸红 | 高超声速飞行器复合材料的热力耦合问题 | 500万元 |
2 | 2008年 | 任南琪 | 马军 孙克宁 冯玉杰 陈忠林 于水利 崔福义 赵庆良 王鹏 刘惠玲 | 城市水质转化规律与保障技术 | 500万元 |
3 | 2010年 | 周玉 | 冯吉才 贾德昌 叶枫 欧阳家虎 温广武 张杰 何鹏 王玉金 王亚明 | 多功能防热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 | 500万元 |
4 | 2010年 | 段广仁 | 王子才(顾问) 姚郁 曹喜滨 高会军 周荻 沈毅 杨明 荆武兴 宋申民 | 航天飞行器的鲁棒控制理论与应用 | 500万元 |
5 | 2011年 | 谈和平 | 刘林华 于达仁 孙绍增 周裕 夏新林 李争起 陆慧林 秦裕琨 王仲奇 | 热辐射传输与流动控制 | 600万元 |
6 | 2015年 | 刘宏 | 蔡鹤皋 邓宗全 孙立宁 赵杰 王黎钦 | 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 1200万元 |
7 | 2019年 | 李惠 | 欧进萍 范峰 滕军 郭安薪 翟长海 | 城市工程结构抗灾韧性与智能防灾减灾 | 1200万元 |
源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最后更新时间 2020-11-18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证学校本科生招生工作顺利进行,切实维护学校和考生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教育部有关规定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章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学校名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为哈工大。英文译名为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英文缩写为HIT。学校住所地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即校本部),同时在山东省威海市和广东省深圳市分别设有校区。
第三条 学校是由国家设立的非营利性教育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四条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本部的本科院校招生代码为10213,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的本科院校招生代码为19213,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本科院校招生代码为18213,考生填报志愿时分别填报,分别录取。所有毕业生均颁发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深圳校区毕业证书注明培养校区。
第五条 学校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为基本职能,实施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
第六条 学校本科招生工作在教育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领导下,全面贯彻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择优选拔。
第七条 学校本科招生工作接受纪检监察部门、新闻媒体、考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八条 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立招生委员会和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审议本科招生章程、招生政策、招生计划,讨论决定本科招生重大事宜。
第九条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是学校组织和实施本科招生工作的常设机构,具体负责本科招生的日常工作。
第十条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根据需要组建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宣传组。各招生宣传组负责学校在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招生宣传和咨询。
第三章 招生计划
第十一条 哈尔滨工业大学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办学条件等实际情况,统筹考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考人数、生源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区域协调发展及国家重点支持政策、历年计划安排等因素,确定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并报教育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招生计划及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以教育部及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公布为准。
第十二条 学校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计划和生源情况确定调档比例。按照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比例在120%以内。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比例在105%以内。
第十三条 学校按照教育部规定预留计划不超过招生计划总数的1%,预留计划使用坚持质量优先、集体决策的原则,用于调节各地统考上线生源的不平衡及解决同分考生的录取问题。
第四章 招生类型及录取规则
第十四条 哈尔滨工业大学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和特殊类型招生工作要求,开展强基计划、艺术类、高校专项计划、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保送生和综合评价的招生工作。内地西藏高中班、内地新疆高中班、民族班的招生录取工作在教育部领导下进行。
第十五条 哈尔滨工业大学调档时,原则上认可教育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教育部相关政策给予的加分。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加分条件,只取其中最高一项分值,最大分值不得超过20分,所有高考加分项目及分值均不得用于我校强基计划、艺术类、高校专项计划、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等招生项目。
第十六条 学校按投档成绩确定最低录取分数线,并按投档成绩为考生安排专业,采用分数优先原则,专业之间无级差,平行志愿投档录取对专业服从调剂的考生不退档,所报专业已满且不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将予以退档。在投档成绩相同的情况下,优先录取相关科目分数高者,理工类考生依次比较数学、理综、语文、外语,文史类考生依次比较语文、文综、数学、外语,综合改革省份考生依次比较数学、语文、外语。在内蒙古自治区实行“招生计划1:1范围内按专业志愿排队录取”的录取规则。
第十七条 在综合改革省(自治区、直辖市),按其高考改革方案相关规定进行录取。
第十八条 提前批次、民族班、卓越优才计划录取的考生投档成绩若在生源省(自治区、直辖市)我校一批次录取投档成绩以上的,按照学校规定享有申请转专业机会。卓越优才计划录取的考生可在卓越优才计划内申请转专业。
第十九条 哈尔滨工业大学民族班录取分数线不得低于在生源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我校一批次录取提档分数线以下40分。
第二十条 哈尔滨工业大学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优秀新生进入永坦班、善义班、小卫星班、智能机器人班、人工智能班、未来技术拔尖班,实行贯通培养。国家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录取的学生纳入卓越优才计划着力培养。
第二十一条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各专业公共外语课为英语,外语统考语种为非英语的考生请谨慎填报专业志愿。
第二十二条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招生的体检标准按照教育部、卫生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颁发的《普通高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执行。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新生入学后,按照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入学资格复查。复查不合格的学生,依据有关规定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
第二十四条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本部、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分别按照黑龙江省、山东省和广东省物价局核定标准收取学费和住宿费。
第二十五条 学校通过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网站及时公布有关招生信息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录取结果,网址:https://zsb.hit.edu.cn。
第二十六条 我校不委托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进行招生录取工作,不收取国家规定外的任何费用。以我校名义进行非法招生宣传等活动的中介机构或个人,我校保留依法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第二十七条 本章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原招生章程同时废止。本章程公布后,如遇部分省份高考招生政策调整,哈尔滨工业大学将制定相应政策,并另行公布。
第二十八条 本章程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校址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
邮政编码:150001
招生办咨询电话:0451-86414671、86414771
网址:https://zsb.hit.edu.cn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山东省威海市文化西路2号
邮政编码:264209
招生办咨询电话:0631-5689455
网址:http://zsb.hitwh.edu.cn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道深圳大学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
邮政编码:518055
招生办咨询电话:0755-26035891
网址:http://zsb.hitsz.edu.cn
哈尔滨工业大学2023年选考科目要求
2023-06-18
集群(专业)招生名称 | 科类 | “3+3”必选科目要求 | “3+1+2” 选考科目要求 | 校区 | |
首选 科目 | 再选 科目 | ||||
工程力学(航天类)(强基计划)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
复合材料与工程(航天类)(强基计划)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
飞行器制造工程(航天类)(强基计划)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
材料科学与工程(航天类)(强基计划)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
核工程与核技术(强基计划)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
数学类(强基计划)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
应用物理学(强基计划)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
工科试验班(英才本硕博连读)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
工科试验班(航天与自动化)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
工科试验班(计算机与电子通信)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
工科试验班(机器人与智能装备)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
工科试验班(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类)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
工科试验班(智能土木类)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
工科试验班(生态环境类)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
工科试验班(智能交通类)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
工科试验班(新材料化工类)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
工科试验班 (医学类1)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
工科试验班 (医学类2)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
工科试验班(智慧人居类)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
建筑类(智慧人居类) | 文史 |
| 历史 | 不限 |
|
数字媒体艺术 | 艺术文理兼招 | 不限 | 物理或历史 | 不限 |
|
环境设计 | 艺术文理兼招 | 不限 | 物理或历史 | 不限 |
|
数字媒体艺术(中外合作办学)(深圳市就读) | 艺术文理兼招 | 不限 | 物理或历史 | 不限 |
|
工业设计(中外合作办学)(深圳市就读)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
建筑学(中外合作办学)(深圳市就读)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
数学与应用数学(中外合作办学)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
应用物理学(中外合作办学)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
化学(中外合作办学)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中外合作办学)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
经济管理试验班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
经济管理试验班 | 文史 | 不限 | 历史 | 不限 |
|
经济管理试验班(人文) | 文史 | 不限 | 历史 | 政治 |
|
思想政治教育 | 文史 | 政治 | 历史 | 不限 |
|
英语 | 文史 | 不限 | 历史 | 不限 |
|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 | 文史 | 不限 | 历史 | 政治 |
|
俄语 | 文理兼招 | 不限 | 物理或历史 | 不限 |
|
日语 | 文理兼招 | 不限 | 物理或历史 | 不限 |
|
工科试验班(电气与自动化)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威海校区 |
工科试验班(计算机与电子通信)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威海校区 |
工科试验班(机器人与智能装备)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威海校区 |
软件工程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威海校区 |
数学类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威海校区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威海校区 |
工科试验班(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类拔尖班)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威海校区 |
工科试验班(智能土木类拔尖班)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威海校区 |
工科试验班(生态环境类拔尖班)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威海校区 |
英语 | 文史 | 不限 | 历史 | 不限 | 威海校区 |
朝鲜语 | 文史 | 不限 | 历史 | 不限 | 威海校区 |
经济管理试验班 | 文史 | 不限 | 历史 | 不限 | 威海校区 |
船舶与海洋工程(中外合作)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威海校区 |
船舶与海洋工程(卓越优才计划)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威海校区 |
土木工程(卓越优才计划)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威海校区 |
储能科学与工程(卓越优才计划)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威海校区 |
测控技术与仪器(卓越优才计划)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威海校区 |
交通工程(卓越优才计划)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威海校区 |
工科试验班(卓越优才计划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类)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威海校区 |
船舶与海洋工程(卓越优才计划)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威海校区 |
环境工程(卓越优才计划)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威海校区 |
海洋信息工程(卓越优才计划)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威海校区 |
车辆工程(卓越优才计划)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威海校区 |
环境工程(卓越优才计划)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威海校区 |
化学工程与工艺(卓越优才计划)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威海校区 |
生物工程(卓越优才计划)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威海校区 |
海洋技术(卓越优才计划)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威海校区 |
智能材料与结构(卓越优才计划)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威海校区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综合评价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威海校区 |
工科试验班(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类) | 综合评价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威海校区 |
土木工程 | 综合评价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威海校区 |
软件工程 | 综合评价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威海校区 |
经济管理试验班 | 综合评价 | 不限 | 历史 | 不限 | 威海校区 |
生物工程 | 综合评价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威海校区 |
工科试验班(计算机与电子通信)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深圳校区 |
工科试验班(自动化与电气工程)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深圳校区 |
工科试验班(机器人与智能装备)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深圳校区 |
建筑类(智慧人居类) | 文史 | 不限 | 历史 | 不限 | 深圳校区 |
经济管理实验班 | 文史 | 不限 | 历史 | 不限 | 深圳校区 |
工科试验班(卓越优才计划先进材料类)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深圳校区 |
工科试验班(卓越优才计划智能土木类)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深圳校区 |
工科试验班(卓越优才计划生态环境类)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深圳校区 |
工科试验班(智慧人居类)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深圳校区 |
工科试验班(先进材料类)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深圳校区 |
工科试验班(智能土木类)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深圳校区 |
工科试验班(生态环境类)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深圳校区 |
化学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深圳校区 |
工科试验班(智能土木类)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深圳校区 |
工科试验班(生态环境类) | 理工 | 物理 | 物理 | 不限 | 深圳校区 |
(一)专业集群内选择专业
按专业集群招生的学生,在本专业集群内任选专业(如选择其他专业集群内的专业,需通过考核)。
(二)专业类内选择专业
按专业类招生的学生,在本专业类内任选专业。
(三)转专业(集群/类)
专业(类)内在籍学生根据国家、学校相关规定和本人兴趣申请转专业(集群/类)。除招生时有约定的,学生转专业(集群/类)转出无门槛,转入有要求(根据专业(集群/类)准入实施细则进行考核)。
约定包含以下情况:
1.提前批次、单列代码(非卓越优才计划)、民族班录取的学生,高考投档成绩在生源省(自治区、 直辖市)我校一批次录取投档成绩以下的,入学后不得转专业(集群/类)。卓越优才计划(含单列代码)录取的学生高考投档成绩在生源省(自治区、 直辖市)我校一批次录取投档成绩以下的,入学后仅可申请在卓越优才计划内转专业(类),需通过考核。威海校区工科试验班(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类拔尖班)、工科试验班(智能土木类拔尖班)、工科试验班(生态环境类拔尖班)录取的学生前2年在威海校区(威海市)培养,后2年在校本部(哈尔滨市)培养,仅可申请在以上三个专业内转专业(类),需通过考核。
单列代码(非卓越优才计划)专业为:校本部:工科试验班(医学类1)、校本部工科试验班(医学类2)、工科试验班(智慧人居类)。深圳校区:工科试验班(智慧人居类)。
卓越优才计划包括:校本部:工科试验班(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类)、工科试验班(智能土木类)、工科试验班(生态环境类)、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科试验班(智能交通类)、工科试验班(新材料化工类)。威海校区:工科试验班(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类)、土木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海洋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交通工程、车辆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海洋技术、智能材料与结构、船舶与海洋工程(卓越优才计划)、土木工程(卓越优才计划)、储能科学与工程(卓越优才计划)、测控技术与仪器(卓越优才计划)、交通工程(卓越优才计划)、工科试验班(卓越优才计划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类)。深圳校区:工科试验班(智能土木类)、工科试验班(生态环境类)、工科试验班(先进材料类)、化学、工科试验班(卓越优才计划智能土木类)、工科试验班(卓越优才计划生态环境类)、工科试验班(卓越优才计划先进材料类)。
2.强基计划、中外合作办学录取的学生入学后不得转专业(集群/类)。
3.外国语中学推荐保送录取到外语类专业的学生入学后不得调整到非外语类专业。
4.艺术类录取的学生入学后不得转入非艺术类专业。
2023级学生选(转)专业具体要求届时以学校教务部门公布为准。
学校为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修读辅修专业。
在学校规定时间,在籍全日制本科生均可申请修读辅修专业。在主修专业毕(结)业前,学生取得辅修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学分,在主修专业毕(结)业时,单独颁发辅修专业证书。在主修专业毕业前,学生取得辅修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学分且辅修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答辩通过,满足主、辅修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方可获得辅修学士学位。获得的辅修学士学位在主修学士学位证书中予以注明,不单独颁发学位证书。
另外,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为布局战略新兴专业,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学校将开设新型辅修专业。新型辅修专业目录以当年公布为准。
哈工大2023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计划数7421人,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计划数2406人,招生人数居全国工科院校的前列,为在哈工大就读本科、毕业时欲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同学提供了更多的深造机会。近年来,哈工大每年有60%左右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通过保送、考试、留学方式攻读研究生。学校实行本研贯通、过程分流的培养模式,即被推荐免试的学生,可根据本人学业进展情况统筹规划其第四年级的课程和硕士课程。在硕士研究生一年级时,条件符合要求的学生可进入硕博直通学习,免试攻读博士学位。
哈工大现有9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5,其中,工科重点一级学科有8个,工科重点一级学科数量仅少于清华大学,在全国高校中排在第2名。9个一级学科分别是: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各高校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数量
序号 | 高校名称 |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量 |
1 | 清华大学 | 21 |
2 | 北京大学 | 18 |
3 | 浙江大学 | 14 |
4 | 复旦大学 | 11 |
5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9 |
5 | 上海交通大学 | 9 |
7 | 中国人民大学 | 8 |
7 | 南京大学 | 8 |
7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8 |
7 | 西安交通大学 | 8 |
7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8 |
12 | 天津大学 | 7 |
12 | 华中科技大学 | 7 |
工程力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交通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英语、复合材料与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电磁场与无线技术、飞行器制造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物理、核工程与核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程管理、环境科学、风景园林、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物联网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俄语、船舶与海洋工程、车辆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信息对抗技术、工业工程、机器人工程、工业设计、飞行器动力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精密仪器、统计学、应用物理学、电子商务、会计学、金融学、社会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设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材料化学、生物信息学。
招生集群(专业) | 科类 | 包含专业名称 | 学院 |
工科试验班(英才本硕博连读) | 理工 | 院士特色班:永坦班、善义班、小卫星班、智能机器人班,相关专业任选。 未来技术拔尖班,专业任选。 | 未来技术学院 |
工科试验班(航天与自动化) | 理工 | 复合材料与工程 | (培养方案) |
智能材料与结构 | |||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 |||
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 | |||
空间科学与技术 |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工学) |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
自动化 | |||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 |||
智能装备与系统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培养方案) | ||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 |||
能源互联网工程 | |||
工科试验班(计算机与电子通信) | 理工 | 通信工程 | (培养方案) |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 |||
电子信息工程 |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
信息对抗技术 | |||
智能测控工程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计算学部 | ||
信息安全 | |||
网络空间安全 | |||
物联网工程 | |||
人工智能 |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
软件工程 |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
工科试验班(机器人与智能装备) | 理工 | ||
飞行器制造工程(培养方案) | |||
工业工程(培养方案) | |||
机器人工程(培养方案) | |||
智能制造工程 | |||
仿生科学与工程 | |||
焊接技术与工程 | |||
电子封装技术 |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
飞行器动力工程 | |||
核工程与核技术 |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
精密仪器 | (培养方案) | ||
智能感知工程 |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
工程力学(航天类)(强基计划) | 理工 | 工程力学 | 航天学院 |
复合材料与工程(航天类)(强基计划) | 理工 | 复合材料与工程 | |
飞行器制造工程(航天类)(强基计划) | 理工 | 飞行器制造工程 | 机电工程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航天类)(强基计划) | 理工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核工程与核技术(强基计划) | 理工 | 核工程与核技术 |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
数学类(强基计划) | 理工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数学学院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
应用物理学(强基计划) | 理工 | 应用物理学 | 物理学院 |
工科试验班(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类) | 理工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
材料物理 |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焊接技术与工程 | |||
电子封装技术 | |||
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 | |||
增材制造工程 | |||
工科试验班(智能土木类) | 理工 | 土木工程 | 土木工程学院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 |||
工程管理 | |||
智能建造 | |||
工科试验班(生态环境类) | 理工 | 环境工程 | 环境学院 |
环境科学 | |||
环境生态工程 |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
城市水系统工程 |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理工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建筑学院 |
工科试验班(智能交通类) | 理工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
交通工程 | |||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 |||
工科试验班(新材料化工类) | 理工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化工与化学学院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
应用化学 |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
材料化学 | |||
经济管理试验班 | 理工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
计算金融 | |||
数字经济 | |||
统计学 | 数学学院 | ||
工科试验班(智慧人居类) | 理工 | 建筑学 | |
智慧建筑与建造 | |||
城乡规划 | |||
风景园林 |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
俄语 | 理工 | 俄语 | (培养方案) |
日语 | 理工 | 日语 | |
工科试验班 (医学类1) | 理工 | 生物信息学 | (培养方案) |
生物医学科学 | |||
智能医学工程 | |||
工科试验班 (医学类2) | 理工 | 生物技术 | (培养方案) |
生物工程 | |||
整合科学 | |||
数字媒体艺术 | 艺术 | 数字媒体艺术 | |
环境设计 | 艺术 | 环境设计 | |
数字媒体艺术(中外合作办学) | 艺术 | 数字媒体艺术 | 深圳国际设计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中外合作办学) | 理工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数学学院 |
应用物理学(中外合作办学) | 理工 | 应用物理学 | 物理学院 |
化学(中外合作办学) | 理工 | 化学 | 化工与化学学院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中外合作办学) | 理工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工业设计(中外合作办学) | 理工 | 工业设计 | |
建筑学(中外合作办学) | 理工 | 建筑学 | |
经济管理试验班 | 文史 | 电子商务 | |
工商管理 | |||
市场营销 | |||
会计学 | |||
财务管理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
金融学 | |||
经济管理试验班(人文) | 文史 | 经济学 | |
社会学 | |||
法学 | |||
建筑类(智慧人居类) | 文史 | 建筑学 | 建筑学院 |
城乡规划 | |||
风景园林 | |||
思想政治教育 | 文史 | 思想政治教育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英语 | 文史 | 英语 | (培养方案) |
俄语 | 文史 | 俄语 | |
日语 | 文史 | 日语 | |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 | 文史 |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 |
(更新时间2023年4月)
招生集群(专业) | 科类 | 包含专业 | 学院 |
工科试验班(电气与自动化) | 理工 | 自动化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新能源学院 | ||
智能材料与结构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
工科试验班(计算机与电子通信) | 理工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 |
人工智能 | |||
网络空间安全 | |||
通信工程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海洋信息工程 | |||
电子信息工程 |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理学院 | ||
工科试验班(机器人与智能装备) | 理工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海洋工程学院 |
机器人工程 | |||
车辆工程 | 汽车工程学院 | ||
智能车辆工程 |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新能源学院 |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
焊接技术与工程 |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理工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海洋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 | 理工 | 土木工程 |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理工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新能源学院 |
海洋信息工程 | 理工 | 海洋信息工程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理工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
交通工程 | 理工 | 交通工程 | 汽车工程学院 |
车辆工程 | 理工 | 车辆工程 | |
环境工程(含菁英班) | 理工 | 环境工程(含菁英班) | 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物工程(含菁英班) | 理工 | 生物工程(含菁英班) | |
海洋技术 | 理工 | 海洋技术 |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理工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
智能材料与结构 | 理工 | 智能材料与结构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科试验班(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类) | 理工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焊接技术与工程 | |||
软件工程 | 理工 | 软件工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 |
服务科学与工程 | |||
数学类 | 理工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理学院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
经济管理试验班 | 理工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学院 |
会计学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理工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
英语 | 文史 | 英语 | 语言文学学院 |
朝鲜语 | 文史 | 朝鲜语 | |
船舶与海洋工程(中外合作) | 理工 | 船舶与海洋工程(中外合作) | 海洋工程学院 |
工科试验班(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类拔尖班) | 理工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物理 |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焊接技术与工程 | |||
电子封装技术 | |||
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 | |||
增材制造工程 | |||
工科试验班(智能土木类拔尖班) | 理工 | 土木工程 | 海洋工程学院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 |||
工程管理 | |||
智能建造 | |||
工科试验班(生态环境类拔尖班) | 理工 | 环境工程 | 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
环境科学 | |||
环境生态工程 |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
城市水系统工程 |
(更新时间2023年5月)
招生专业(集群) | 建议专业 | 科类 |
工科试验班(计算机与电子通信)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理工类/物理类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
通信工程 |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
工科试验班(自动化与电气工程) | 自动化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
工科试验班(机器人与智能装备) | 机器人工程 |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电子封装技术 |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
经济管理试验班 | 经济学 | 文史类/历史类 |
会计学(大数据会计方向) | ||
建筑类(智慧人居类) | 建筑学 | |
城乡规划 | ||
工科试验班(智慧人居类) | 建筑学 | 理工类/物理类 |
城乡规划 | ||
工科试验班(先进材料类)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理工类/物理类 |
工科试验班(智能土木类) | 土木工程 | |
工科试验班(生态环境类) | 环境工程 | |
化学 | 化学 |
2023年招生专业名称、招生计划及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以教育部及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最终公布为准
我校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拟进行两次,第一次在秋季学期进行,为面上招生;第二次在春季学期进行,为补充招生。有关通知和安排如下。
一、申请条件
1.申请者必须满足我校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招考须知规定的有关条件。
2.申请者的学习经历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
(1)高水平大学或重要科研院所全日制普通本科毕业和学历教育硕士毕业(应届硕士生必须在博士入学前取得硕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2)本科、硕士毕业专业和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或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为A类学科(含A+、A和A-)。
3.申请者具备所攻读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以往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中表现优异,在与报考学科相关的领域中取得较出色的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
4.对于确有特殊学术专长和突出科研能力,并在本学科领域已取得一定科研成果和发表较高水平学术文章的申请者,可不受第2条的限制。
二、有关说明
1. 本次“申请-考核”仅接受申请报考全日制非定向就业类博士生、部分专项计划博士生(鹏城实验室联合培养、海外高水平大学本科毕业生直接攻博(仅部分学科招收,可具体咨询对应学科)等)。
2.博士生招生是按照导师进行招生,考生报考前需征得报考导师同意,并确认是否有名额招生。非全日制学习方式招生拟安排在第二次申请考核进行。
3.本校在学硕士生,符合我校硕博连读规定的,按照硕博连读相关通知执行;不符合本次硕博连读规定,或者无意进行硕博连读且符合申请考核条件的本校应届硕士也可通过申请考核方式报考。
三、工作程序
1.报名及材料提交
报名采取网上报名方式,网址:点击进入(8月28日开放)。申请者在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申请条件,务必下载、阅读系统填写要求并按要求填写报名信息、交纳报名费、上传所需要的报名材料,材料具体内容如下:
(1)《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一份,申请者完成填报后从报名系统导出并签字确认。
(2)《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考核和推荐意见表》一份,由报考导师通过《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填写完毕后导出并签字确认。
(3)报考学科相关领域的教授及以上职称(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专家的推荐信(附件1.doc)两封。报考导师不撰写推荐信,如申请者报考博士研究生导师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导师为不同老师,其中一封推荐信原则上由申请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导师(该导师如为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亦可)撰写。
(4)个人陈述一份(格式不限),内容包含本人的学习、工作及学术研究的简要经历,攻读博士学位的动机与目标,学术或专业背景及兴趣,职业目标和规划等。
(5)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拟进行的科学研究设想(格式不限)。
(6)本科和硕士阶段的课程学习成绩单(须授课单位或档案保存单位盖章)、外语等级证书或成绩单复印件。
(7)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和结论部分(往届生)或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应届生)。
(8)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复印件、期刊封皮和目录复印件(具体要求见报名系统填写要求),已录用未刊出的论文复印件和录用证明复印件。如论文已经被EI或SCI收录,还需提供文章检索证明复印件;如论文发表的期刊为EI或SCI刊源,但论文尚未检索,则需提供期刊为EI或SCI的刊源证明复印件以及文章DOI出版号。
(9)已获得的奖励证书复印件、参与科研项目佐证材料复印件、已取得授权的专利证书复印件等,可以体现本人学术水平与能力的其它相关材料。
(10)本科和硕士的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及相应的学信网认证报告,应届生硕士提供在籍学生证和学籍验证报告复印件。
以上材料由申请者按顺序整理后扫描合成一个PDF文件,上传至报名系统,未按规定上传材料的报名无效。申请者应对本人的学历、学位证书、个人及其它报考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存在学术道德、专业伦理、诚实守信等方面问题者,在报考或录取期间被查实,取消其报考、录取等资格;在学期间被查实,取消其学籍;毕业后被查实,学校将按规定撤销其已获得的学位证、毕业证。
申请者报名成功后,报名费和提交的材料不再退还。
2.材料审核
各学院、学部、校区(以下简称“学院”)博士研究生招生专家组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按一定的录取差额比例择优选拔进入下一阶段考核的申请者。专家组审核评价的主要依据如下:
(1)考生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经历与取得的成绩;
(2)考生从事报考学科领域的工作经历、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发表的高水平学术文章等;
(3)考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综合素质和培养潜力等;
(4)其他与考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有关的因素等。
3.外语水平考核
外语水平考核主要考核申请者阅读和翻译外文文献的水平。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申请者,可以免参加外语水平考核。
(1)全国大学外语六级考试成绩达到460分及以上;
(2)TOEFL成绩达到80分及以上(IBT);
(3)IELTS成绩达到6.5分及以上;
(4)GRE成绩300分及以上(新);
(5)GMAT成绩650分及以上;
(6)WSK(PETS-5)考试合格;
(7)全国高校外语专业八级考试TEM-8合格;
(8)本科或硕士阶段获外语专业学位证书或毕业证书;
(9)在国外至少有1年及以上全日制学习经历(报考语种为当地主要日用语言和授课语言)的人员,该部分人员需提供国外学习经历的证明和成绩单。
4.综合考核
综合考核包括学术水平考核及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等。综合考核可以采取笔试、实验、面试和撰写科研报告等方式进行,具体考核内容、分数和方式由各学院根据学校相关要求确定。
考生在参加学科综合考核时还需要携带证件及材料原件如下:
(1)考生本人“入学考核现实表现情况表”(见附件2.doc)
(2)本科毕业证、学位证原件;
(3)硕士毕业证、学位证原件(应届生带学生证原件);
(4)本科和硕士学习阶段成绩单原件;
(5)四、六级原件或托福、雅思成绩单原件;
(6)发表学术论文原件(SCI\EI文章的检索报告原件);
(7)其他科研材料、获奖证书、专利证书原件。
5.录取
各学院根据材料审核结论、外语水平考核成绩、导师考核意见和综合考核结果,以及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结果,结合导师和本单位招生计划情况确定拟录取原则和名单。拟录取的申请者可以选择2024年春季或秋季入学,但必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有关导师的招生名额、博士研究生培养基金类型以及录取协议签订等要求按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时间安排
2024年第一次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工作时间安排如下表:
时 间 | 内 容 |
8月28日-9月12日 | 申请者进行网上报名 |
9月29日前 | 各学院组织材料形式审核及学术水平审核,并公布材料审核结果 |
10月22日前 | 各学院组织外语水平考核以及综合考核,具体考核时间请关注报考学院有关通知 |
11月中旬 | 组织录取、签订确认书、往届生调档等 |
12月下旬 | 发放春季学期录取通知书,秋季学期入学录取通知书预计2024年7月发放 |
注:以上时间及安排将视具体工作进程情况进行调整。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
11月2日,继续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喻庆勇带队赴国际合作部开展交流。
国际合作部部长熊健介绍了国际合作部的工作职责、部门优势和目前的工作情况,继续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喻庆勇介绍了继续教育学院发展历史和主要业务,特别是学院开展出国留学培训项目的情况。 双方围绕共享校内丰富的海外高校资源从常规项目交流、学生访学游学,营造校园跨文化交流氛围,拓展学校办学资源等方面开展了交流。双方还就共建出国留学项目服务中心等事项进行了详细探讨。
国际合作部和继续教育学院相关领导和同志参加了交流。
洽谈会现场
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我校百年校庆贺信精神,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提出的“坚持开放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主动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共同福祉”的要求,坚持“广交”、“实交”、“深交”策略,牵手全世界,深耕东北亚,与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学校发挥对俄合作传统和优势,持续巩固中国高校对俄合作“领头羊”地位,启动中俄联合校园建设,与40余所俄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实质性合作,首创“俄语+工科”中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助力“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同时,以对俄为引领,加强对欧国家、日、韩的发展策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百年校庆期间共有106所境外知名大学校长(专家)发来祝贺视频。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习近平主席和智利总统米歇尔•巴切莱特见证了《大唐电信国际技术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与智利康赛普西翁大学关于建设ICT联合实验室的谅解备忘录》的签署。
学校启动世界顶尖大学战略合作计划,并确定了包含哈佛大学、剑桥大学、伯克利等45所国际一流大学合作名单,第一批共有包括14个学院的29个项目获批,涉及与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实质性合作,开展互派学生、互访讲学、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先后加入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联盟、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联盟、“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北极大学联盟、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国际电信联盟、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粤港澳高校工科联盟等组织。
我校学生国(境)外交流项目分为学期访学(交换)项目、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寒暑期项目和联合培养项目等类型。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罗格斯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项目;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法国里昂应用科学院、爱尔兰都柏林国立大学、丹麦工业大学、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等22所欧盟著名高校签署了学生、教师互换协议;与澳大利亚Go8联盟高校保持着密切学术合作。疫情之前,年均派出2000余名学生赴境外大学交换学习、参加学术会议、竞赛或文化交流活动,拓展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中学校明确将具有国际视野、引领未来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近三年来,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我校有20名学生赴国际组织交流实践、实习。选派并资助师生共计168人次,参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训练营”国际暑期学校等活动。我校连续多年公派留学人数排在全国签约高校前五名,2020年选派人数位列全国第一,有效地促进了 “双一流”建设。
学校于2011年牵头成立了“中俄工科大学联盟(ASRTU)”,联合部分C9、E9以及港澳高校联盟成员,开创了中俄同类高校联盟先河,是我国“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科技合作分委会”、“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航天合作分委会”框架下高等教育领域的有效交流平台。联盟汇集了中俄双方68所精英大学加盟,其中包括54所正式成员学校和14所观察员学校。联盟成立以来,中俄高校间互派交换学生5000余人,累计举办82场中俄科技人文交流活动,双方参与交流的师生突破9万人次。
学校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先后联合成立等离子体物理应用技术、生态环境、应用数学、先进材料等6个中俄联合研究中心,成立圣彼得堡国立大学驻哈工大代表处。在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我校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签署《关于共同在哈尔滨举办高等教育合作机构“哈工大圣彼得堡中俄联合校园”备忘录》。2020年6月7日,中俄联合校园奠基仪式隆重举行,开启中俄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新篇章。2022年5月,学校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化学3个专业合作办学项目启动招生,中俄联合校园迈入实质内涵建设阶段。
未来,中俄联合校园将与更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开展合作,对俄引领,面向全球,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交叉研究中心和成果转化机构,建设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校区,力争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和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成为省、市、校国际交流合作新名片,助力把哈尔滨打造成独具特色、独具匠心、独具魅力的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
学校与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在深圳合作举办学校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非独立法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设计学院,学院开展本科和硕士学历教育,开设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建筑学等三个本科专业,设计学、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等三个硕士专业。引入先进教育理念和创新培养模式,持续提升办学质量和社会效益,为学校的学科发展提供创新驱动支撑和国际化人才与智库支持,进一步提升我校国际竞争力。
学校不断探索“1+N”中外合作办学路径。与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申报的环境生态工程本科合作办学项目获批,首批新生于2021年9月入学;与莫斯科航空学院联合培养航空发动机专业双学位硕士,全英文授课,已开展4年;启动飞行器动力工程本科派出项目,首批新生于2021年9月入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与英国思克莱德大学合作举办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20年已启动招生。
学校与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莫斯科动力学院和莫斯科航空学院等一批俄罗斯高水平大学签订优秀本科毕业生赴海外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协议,积极开展双学位本科、硕士和博士联合培养项目; 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开展学生联合培养项目;与韩国浦项工业大学、汉阳大学、首尔大学签署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与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港澳高校签署本科生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协议;与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签署博士生联合培养协议。
学校设立国际合作与交流基金,支持各学院和广大教师开展国际学术合作。通过资助教师出国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学科骨干教师短期海外学术合作交流等项目实现教师“走出去”;依托国家项目支持和增设校内培育项目以及在华举办高水平国际会议项目,广泛邀请创新学科领军人才、拔尖创新青年人才及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茨奖获得者等国际学术大师来校访问讲学,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来”工作。
高端人才聚集效应逐渐形成,学校目前拥有多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数量居于全国前列。作为中国政府为表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奖项,目前我校共有7位外籍专家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多位教师担任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期刊编委会的重要职务。
2021年8月,首个由我校牵头申报的“中国-俄罗斯先进能源动力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批,目前我校共牵头承担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各类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00余项。此外,组织中俄、中乌科技论坛,累计吸引来自航天、材料、机械、能源、电子等领域的500余位俄罗斯和乌克兰院士、专家来华深入交流研讨。连续三年承办教育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哈尔滨),立足东北亚发展和区域主导产业创新需求及“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水平应用型高校转型建设等现实需要,精准对接国内外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努力开展对俄、乌、白等国基础性及原创性科学研究和引智工作。
实施院系国际交流特色项目,鼓励并支持已成规模、影响力较大的院系打造特色品牌。航天学院举行的国际飞行器设计大赛吸引来自9个国家120支队伍参赛,促进了全球航天高校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了学生参与航天高科技探索的兴趣;成功举办了6届国际北极学校,包括与挪威生命科学大学等单位联合在北极圈内举办的3次挪威暑期学校,以及在哈工大主办的3届国际北极冬季学校,邀请国内外专家为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授课,反响非常热烈。此外,采用灵活机制,鼓励教师及学院与世界顶尖大学的教授及学院开展实质性、机制性合作,以期在教师个人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助力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科学研究、国际联合攻关、国际规则制定、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的更高要求。
为充分发挥一校三区资源,统筹协调,进一步挖掘和拓展国际人才资源,将引才工作全方位融入国际合作交流,学校启动实施海外人才“引进来”战略。校内成立“国际专家办公室”,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实现学校国际合作资源与科研需求、高水平国际人才引进全面对接,形成从“讲席教授-全职聘用-博士后”全链条引才政策,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水平国际专家蓄水池。
学校广泛与港澳台地区友好高校师生、学术组织通过讲座讲学、文化考察、举办会议和学术研讨等形式开展交流合作,促进学校学科发展,助力我校“双一流”建设。品牌交流项目——“小卫星学者计划交流营”已成功举办18届,充分发挥了哈工大独具的航天学科特色,突出黑龙江地域和对俄合作优势,切实加强了与港澳台地区的学术和文化交流,增进了青年之间的友谊,累计吸引来自港澳台地区友好高校5000余名师生来校交流访问与学术研究。作为教育部“港澳与内地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首批项目院校,我校项目执行人数一直排在内地高校前列。
我校来华留学生工作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留学生回信精神,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留学中国计划》指导下,着力规范来华留学生管理,积极扩大优秀学历学位生规模,凝炼和打造来华留学教育“三个功夫”:行业精英与专业学术功夫、工大情怀与中国语言文化功夫、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际功夫,努力实现“让不知道哈工大的国际学生了解哈工大,让了解哈工大的国际学生热爱哈工大”,来华留学生数量最多达到3904名,同时全面提升来华学历学位留学教育质量。
2022年,共有来自92个国家的留学生1451名,包括学位生1327名(占比91.5%),其中本科生805名、硕士研究生227名、博士研究生 295名,语言生113名,交换生和预科生6名,普通进修生5名。培养了乐古、维多丽等多名国际知名校友;《管理研究方法》、《管理沟通》、《高等组合结构》等3门课程入选教育部来华留学英文授课品牌课程;多名学生获中国政府优秀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生称号。
学校开展多元化国际中文教育,常规项目包括硕博生、本科生、预科生及语言生中文项目;特色项目包括CDP汉语教学、美国密歇根汉语项目及韩国涉外汉语预科项目,为全校本科留学生开设《中国概况》课程。在全球建立了120余个来华留学海外生源基地,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畅通来华留学生在华实习、就业的途径和通道,建立首个国际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与近30家中资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帮助来华留学生有效解决就业问题。
哈工大学生国际交流协会(HICA)、哈工大国际学生服务中心(HCC)等校内学生组织举办的各类语言讲座、留学访谈、外语角、中外文化周、校园英语沙龙等多个项目成为校园中耳熟能详的“品牌”。学校每年还定期举行“留动哈工大——中外学生阳光趣味运动会”“哈工大星-中外优秀学生夏令营”“世界手牵手-中外学生文艺晚会”“国际嘉年华”“小卫星学者计划”港澳台学生交流营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中外学生交流活动。在中外师生共同参与下,校园国际化氛围更加浓厚,学生也因此获益。学校学子获得第二届“留动中国”来华留学生全国总决赛冠军、全美模联大会和俄罗斯远东模拟联合国大会“杰出代表团”、“荣誉代表团”等奖项;获得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两项金奖;在国际顶点设计大赛、美国摩天大楼设计竞赛、美国D3自然系统设计竞赛、首届国际东盟创客大赛、西班牙“自然”国际竞赛、国际建造节等国际大赛上荣获一等奖。
源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最后更新时间 2023-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