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全词
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
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2、作者的写作背景
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过程中,曾经提到,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这个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辛弃疾。
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赵构最可恶的一件事就是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自然对于辛弃疾这样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将”不会重视,此后辛弃疾就一直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后辛弃疾的军事才能的到了重用,转战于各地,战功卓著。但是辛弃疾因为为人有些自负,又不会拍马奉承,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江西隐居。
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66岁的时候做的'。当时一个很有权势的大臣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决定北伐金国。为了笼络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战的老臣,当时辛弃疾也被韩侂胄任命为安抚使。但是在任上一年之后,辛弃疾却已看出了韩侂胄并不是真的想收复失地,也并不是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对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更感慨韩侂胄不懂军事,会导致北伐失败。这首词就是作者对于此事情况的内心感受的表达。
【感知】
1、带领同学朗读全文,纠正读音。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提问: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明确: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那么,究竟作者认为谁是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英雄呢?我们看下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找不到孙权这英雄了。很显然,作者将孙权孙仲谋当成了这样的英雄。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提问: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虚景。
刘裕: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过后来,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于公元4篡晋称帝,改国号为“楚”。公元4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第二年,打败了桓玄,拥护晋安帝司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马德为了感谢他,把它的职位封为了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总理这样的职务。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成为权顷天下的显赫人物。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公元4在扫除所有障碍之后,大权在握的刘裕终于代晋称帝。
提问:作者在此处提到,“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说“斜阳草树”。两相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当初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建立了刘宋。但是直到今天,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初的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败的荒园一样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去。
提问: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但使卢成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那么作者希望怎样做呢?我们下节课再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词的方法
2、对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个豪放派的词人进行横向比较
教学难点:
1、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需要学生在课前作充分的预习,掌握一定的资料
2、通过对作者生平的比较来比较作者的创作风格。
3、对豪放派词进行较深的分析。
教学过程: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看注解15:此时作者所含的意思不仅仅是对张浚北伐的影射,更是对韩侂胄北伐的一种劝诫。
提问:此时,作者提到如果仓促北伐,必将会导致失败。其中隐含了作者的一个意思,是什么?
明确:作者自我推荐,实际上是向建议:只有我这样的老臣才可以指挥作战,获取胜利
那么,如果统治者不善用人,会怎样呢?
当然,必将导致失败了。但是作者此时并没有直接说会失败,而是回想当年,描绘了一幅失败的时候的凄惨景象: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正是作者率军投靠南宋王朝的时候,也就是1163年,张浚北伐失败,此时金国皇帝完颜亮趁机沉打过长江,在瓜补山的上修了一个行宫,供自己寻欢作乐,而且纵容金兵烧杀抢掠。
提问:作者用宋文帝北伐失败的典故影射张浚北伐的失败,那么用宋文帝北伐的失败后果来影射谁呢?
明确:自然是张浚北伐失败后造成的“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
看注解18
当初魏武帝拓跋涛对汉族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寻欢作乐得行宫,如今却已变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提问:作者有什么感想?
明确: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惨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形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提问:此处作者回忆当初扬州遭到金兵劫掠的凄惨景象,本来是不堪回首的。此处为什么要写作“可堪回首呢”?
明确:为了让统治者知道,用人不当导致战略失误,会造成多么大的损失!因此,就更应该慎重,那么朝廷应该用什么样的人才呢?
最后,作者引用廉颇“尚能饭否”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自己虽然已经老去,但依然可以为国效力,便如同那不服老的廉颇。而“凭谁问”则体现了一种无奈,无法被赏识的无奈。
学过两首词后,我们不妨利用我们学过的分析法,对苏轼和辛弃疾进行一下比较。
【讨论】:大家说说苏轼和辛弃疾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作者 出生地 所处时代 经历 做官 写作时的年龄
苏轼 四川眉县 北宋中期 冤狱、坎坷 文官,颇有政绩 47岁
辛弃疾 山东济南 南宋初年 建功立业,不得重用 武官,战功卓著 66岁
然后再从作品来看: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环境: 长江、赤壁、乱石、峭壁、惊涛、故垒
多实景描写,诱发联想,景在一起 长江、舞榭歌台、寻常巷陌、佛狸祠下
联想到的虚景,景是分散的
联想到的虚景多于实景
人物 周瑜 孙权、刘裕、宋文帝刘义隆、佛狸、廉颇
情节 观景——感慨英雄——超脱旷达 孙仲谋、刘裕、廉颇
刘义隆、佛狸、张浚
比较讲解:比较讲解:
首先苏轼是南方人,而且是文人出身,所以他的性格中多的是意气风发,就算是建功立业为国效力,也只是作为文官的地位,所以苏轼的词中我们看不到像辛弃疾那样的金戈铁马之声,更多的是一种胸怀的旷达。
而辛弃疾则是北方民族,我们知道北方人一向比较凶悍。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南方能够打败北方而统一全国的朝代,就算是明朝从南方建立政权,但是政权最终的稳定却还是在北方。出身于军队将领,他的诗词中自然有一种军人的坚毅、果断,兵甲之声充塞于耳。
其次,从写作的年龄看:当时苏东坡正处在壮年,却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自然有一种失落和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而辛弃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则是想继续效力,更多的诗感慨当初,不愿老去的思想。生活经历和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写作上的不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案设计模板
教学目的:
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
思考: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学生齐读全诗。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
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
警告当朝
咏史抒怀
下阕
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
愤斥偏安
借古讽今
诗人: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壮志未酬
辛弃疾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 “ 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2 .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3 .补充注音:谢?
4 .补充注释: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 .思考问题:
( 1 )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厌声韵。
( 2 )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
6 .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 掌书记 ”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闭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 1203 ),辛弃疾 64 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 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7 .听课文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8 .讲读课文。
( 1 )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①分两层。 “ 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 “ 英雄 ”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 舞谢歌台 ”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② “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 ”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 “ 想当年 ” 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 1165 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 -- 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 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 ” 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③同学朗读上片。.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 2 )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①第一层: “ 元嘉草草 ” 句。 “ 元嘉 ”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肯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 “ 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 ”“ 仓皇北顾 ” ,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 “ 北顾涕交流 ” 的诗句。
②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③第二层。 “ 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 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 四十三年 ” 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 佛狸洞下 ” 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 佛狸调 ” 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④作者写佛狸调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⑤最后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 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 “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片。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9 .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10 .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 “ 掉书袋 ” 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 “ 京口怀古 ” 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11 ..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借 “ 怀古 ” 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碎北
辛弃疾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重点:用典和借古讽今一、导入 新课二、解题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三、结合注释朗读,弄清大意四、具体分析1、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思考:上阙和下阙分别用了哪些典故?明确: 孙仲谋(孙权) 上阙 寄奴(刘裕) 元嘉草草(刘义隆)下阙 佛狸祠(拓跋焘)廉颇2、分析上阙a、上阕写孙权刘裕两个人,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b、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明确: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c、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麟屑庇诒狈サ南质抵校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3、分析下阙a、“元嘉草草”①口述宋文帝北伐的经过,明确北伐失败的`原因。②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明确:借古讽今DD委婉劝阻韩腚校航杓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b、“佛狸祠”①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伸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②除了用典,还运用什么写法强化这种感情?明确:今昔对比DD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此情此景让人不堪回首。c、“廉颇”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以廉颇自况,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又小人挑拨,使他很感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词的主旨所在。五、名句赏析“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使自己国土不受外侵,并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吴国出现承平气象。“风流”,指孙权的才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火,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言外有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意。这几句突出萧飒、凄凉之象,笔调转为哀婉、舒缓,词人慨叹眼前之景象,表达了他对孙权的崇拜和对当前时局的担忧。六、归纳全词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既有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麟械木告。《词诘》评曰:“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得遏。廉颇自拟,慷慨壮声,如闻其声。”七、学生齐读全诗。
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狠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韵译
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dú)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顾。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áo)战苦,扬州一带遭荼(tú)毒。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tào)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还能吃饭吗?
注释
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公元2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元嘉: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封狼居胥:公元前1(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
赢得:剩得,落得。
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四十三年”句:作者于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佛(bì)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赏析
辛弃疾之词,风格豪放,气势雄浑,境界开阔,已成为不刊之论,是学者所共识的,但论及最能代表其风格的作品时,众人皆推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殊不妥。这首词,虽有豪放之因素,但细究可发现,此词风格非“豪放”一词所能全面概括。从整体上来看,此词并非一首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豪放之文,而是一首沉郁顿挫、悲壮苍凉之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明了作者写诗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这就为本词定下了较高的格调。仲谋,即指三国时代吴国国主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辛弃疾对孙权很是佩服。在其另一首词作《南乡子》中,他就以万分钦佩的口吻赞扬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江东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但正如明代杨慎所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江河不改,青山依旧,但历史却是风云变换、物是人非了。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当年北伐南在上半阕中,作者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与刘裕,以此顺势写来,自然流畅,含蓄蕴藉,共蕴含了三层意思:一、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给作者带来的无限怅惘的感受:时间一如淘淘长逝的流水,不禁抺去了历史英雄的`丰功伟绩,也卷走了风流人物的风采神韵,当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芜的“寻常草树”而已。二、由于世无英雄,奸臣当道,皇帝昏庸,致使曾经英雄辈出的锦绣江山痛落敌手,中原人民沦为异国之奴,而又看不到收复故国的希望。此情此景,无不激起作者心中翻江倒海般的丧权辱国之痛。三、把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羡慕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悲凉之感、怅惘之情,溢于言表,为全篇奠定了沉郁苍凉的情感基调。这三层意思,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感情饱满而真挚,情绪热烈而低沉,完美地勾画了一个忧国忧民、急于收复故地却又屡遭排挤的爱国志士的形象。燕、后秦时,所向披靡,威震四方,有气吞万里之势。而如今,英雄了得的刘裕的居所,也沦落为毫不起眼的“斜阳草树”与“寻常巷陌”,再也不复当年的辉煌与气势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为宋文帝刘裕隆的年号。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拓拔氏,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长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冑不要草率出兵,但韩并未听从辛弃疾的建议,仓促出战,直接导致了开禧二年的北伐败绩和开禧三年的宋金议和。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在此,作者将笔锋从沉寂远去的历史拉向切近的自身,开始追忆住事,回顾自己一生。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至开禧元年至京口上任,正是四十三年。这四十三年中,金国与宋朝战事不断,连年不绝。而作者虽一直极力主战,并为收复故国不畏艰难,戎马一生,但眼看英雄老去,机会不来,于是心中自有一腔无从说起的悲愤。
下三句中的“回首”应接上句,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这里值得探讨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是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小是辛弃疾的缺点,而这首词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辛弃疾当时已有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佳作。
设计指导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过程中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 ,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
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2.课件投影,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腚兴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腚幸换锊赡桑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设计说明:课件投影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四、教师范读或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文字。
(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五、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此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1.分析研讨用孙权、刘义隆典。
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明确:“觅” 、“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明确:讽刺宋室昏聩。)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什么?(明确: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参考: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5.小结。
辛弃疾不愧为“用典”高手,用典来借古讽今,用典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景、典、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六、把握词人情感,指导诵读。
1.本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
2.诵读时必须保持豪壮的基调,读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叹之情,读出年老但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尤其是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要读出词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观语或怨语。
(此设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诵读的要领,并能在诵读中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此设计是让学生通过了解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八、板书设计。
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原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网友来稿)
汕头潮南砺青中学 郑光程
教学目的:
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麟兴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麟幸换锊赡桑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
思考: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麟屑庇诒狈サ南质抵校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麟械木告。
七、学生齐读全诗。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 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 警告当朝 咏史抒怀
下阕 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 愤斥偏安 借古讽今
诗人: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壮志未酬
作者邮箱: zhenggc84222@163.com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网友来稿)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①处。
舞榭歌台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③,人道寄奴④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⑤,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⑥草草,封狼居胥⑦,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⑧。
可堪⑨回首,佛狸祠⑩下,一片神鸦社鼓⑾。
凭谁问,廉颇⑿老矣,尚能饭否?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注释:
1 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帝,曾建都京口。
2 舞榭歌台:指当年的一派繁华景象。
3 巷陌:街巷。
4 寄奴:南朝武帝刘裕的小名。
5 金戈铁马:指军队。
6 元嘉:刘裕之子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7 封狼居胥:《史记·霍去病传》大将霍去病曾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夕封山勒石纪功而还,指宋文帝“有封狼居胥意”,派兵北伐,结果大败而归。
8 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一带遍地战火的情景。路:代行政区域名。
9可堪:哪堪。
10佛狸词: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兵追击王玄谟,驻军公步山,建行宫,后人称此为佛狸祠。佛狸:拓跋焘小名。
11 神鸦社鼓:指祭祀。
12 廉颇:战国时越国名将,晚年曾‘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赏析:
曹操《短歌行》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志暮年,壮心不已”句句与稼轩“凭谁问,廉颇才能矣,尚能饭否?”句并读,稼轩词又多了几分英雄末路的悲壮。
低沉处至潸然有泪欲下,高亢处激昂犹胜琵琶,亦是雄浑亦是悲壮。
用典极多而不觉其繁,是长袖善舞之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文本简析 本板块选入宋人怀古词两首,都是作者面对历史陈迹,沉入过往的年代,引发遐想而作的。本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情怀。学习本词要理解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目标 1.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2.通过沉吟涵咏,体味鉴赏,丰富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设计理念 涵咏品味,研习比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麟兴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麟幸换锊赡桑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欣赏诵读。 在悲壮激昂的琵琶音乐《十面埋伏》中走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请同学们注意字音和音节停顿。 四、整体感知 上阕: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五、学习上阕: 问1:作者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物? 明确: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问2:由这些景物作者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明确:孙权、刘裕。 问3:“觅”字换成“见”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觅”字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孙仲谋的崇敬、仰慕与向往,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见”字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问4:除了“觅”字之外,还有哪些词表现了作者对孙权的赞扬? 明确:英雄、风流。 的确,辛弃疾对孙权十分崇拜,情有独钟。他在京口北固亭上的另一首怀古之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出示《南乡子》词,师生共同吟读一遍。 问5:这一阕下面的两句话是写刘裕的,你认为哪句话最能概括辛弃疾的对他的评价? 明确: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问6:这句中的哪些词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明确:金、铁、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的雄姿:横戈跃马,驰骋沙场,如虎如貔,何其壮哉! 问7:本阕写作者登北固亭,极目远眺,触景生情,但见山河长存,世 事沧桑,缅怀历史上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孙权和刘裕,我认为这种情感的产生绝对不是偶然的,结合辛弃疾生活的时代,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 明确:因为现实中没有这样建功立业、抗金杀敌的明主,这里怀古就暗示了南宋朝廷的昏庸无能,苟且偷安;同时也蕴涵了诗人对北伐抗金统一祖国大业的向往。 六、学习下阕 问8:“元嘉草草……北顾”一句中出现了两个贬义词,“草草”、“仓皇”,这里为何辛弃疾要列举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史实? 明确:当时独揽军政大权的外戚韩腚杏借金国势渐衰之机兴师北伐,建“盖世之功”,巩固个人地位,便起用了闲居多年,已64岁的辛弃疾。辛弃疾认为当时南宋还未具备战胜金兵的条件,因此这里列举历史事实的教训是表明自己对韩侥幸求逞是不赞成的,认为切不可草率从事。然而韩腚兄流依然不顾辛弃疾的劝告,次年率军出兵,大败被诛。历史证明辛弃疾是何等的深谋远虑! 以下3句回忆自己43年出生入死,南来效命的往事。“四十三年”宕开一笔,由怀古转入忆昔伤今:当年词人亲身经历的扬州一带如火如荼的抗金斗争,迄今记忆犹新;“可堪回首”承上启下,转入现实。长江北岸,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庙前迎神赛会,鸦飞鼓响,香火缭绕,热闹非凡。 问9:这表明了南宋百姓怎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表明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已经模糊。 问10:面对这样的场面,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表现在哪句话中? 明确:面对此景,作者无限痛心,“可堪回首”一句一语千钧,包含无尽悲痛,这难道不是南宋王朝妥协投降,丧权辱国的严重恶果吗? 问11:最后一句以疑问句作结,有何好处? 明确:最后以疑问句收束全文,既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抒发了不得重用,壮志难酬的悲愤。让我们带着悲壮激愤的感情齐读这一阕内容。 七、品味鉴赏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以为如何?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八、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八、齐读全词。 九、课堂小结 全词熔写景、咏史于一炉,怀古忆昔和伤时讽今密切结合,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时间和空间交接转换都极为自然流畅,纵横捭阖,一气贯注。格调沉郁,悲壮苍凉,大有幽燕老将之风,正如明代杨慎在《词品》中所评:“辛词当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第一。”清代陈廷焯也评价道:“句句有金石声音,吾怖其神力。”郭沫若也曾题联贴切评价了辛词的风格,用在这首词中十分恰切。 十、布置作业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试将此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异同? 【板书设计】 孙权: 英雄难觅 建功立业 令人仰慕 上阕刘裕: 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 警告当朝 咏史抒怀 下阕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 愤斥偏安 借古讽今 诗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壮志未酬 附:备课参考资料――关于词中“用事”: 词在初登文坛时,带着民歌的质朴气息,写景抒情直抒胸臆,用典较少,清新活泼。入宋以后,词人便以用典作为扩大词的内容、增强词的表现力的重要手段,并逐渐趋向典雅庄重,用典也就越来越多,善于用典是辛词的一大特色。 词的用典,从形式上看,可以概括为用事、用诗句、用成句、用诗、用词五种类型。 其中 “用事典”:即把历史故事提炼成诗句用入词中,以此来影射时事或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例如辛弃疾著名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用事典”的典型例子: 这首词借古讽今,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韩腚忻跋毡狈ァ⑼图侥幸取胜的错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施展才略的悲愤心情。这个主旨,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 第一个是幼时曾在京口一带放过牛、后来两次率军北伐并一举平定桓玄叛乱、灭晋建宋(南朝宋)的刘裕(武帝)的故事。词中概括为“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借以表明人民,包括作者,对进行北伐收复中原的热切期望。 第二个是刘裕之子刘义隆(文帝)仓猝北伐、大败而归的故事。词中概括为“元嘉(宋文帝年号)草草,封狼居胥(这又是用汉霍去病北击匈奴,迫至狼居胥山,祭山而归的故事,典中套典),赢得仓黄北顾。”借以表示不赞成韩腚械牟肘П狈ァ 第三个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刘宋北伐军,追至长江边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大肆祭庆的故事。词中概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学习目的: 1、流利朗读全词,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 3、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1、难点: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2、学习鉴赏词的方法,体会词中多种艺术技法的运用,如用典,借景抒怀等等。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听我讲、学我讲。 听老师讲析也是辛弃疾作品与本文很相似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幻灯片) 三、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幻灯片) 1、读熟全词,并结合文下注释,感知词的大致意思。 (1)――点读,范读,齐读。 (2)――词的上片提到哪些人?词的下片谈到历史上哪些事、关系哪些人? 2、词中几处应多注意的地方:(幻灯片) (1)孙仲谋:三国时,东吴大帝孙权,字仲谋。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背倚海疆,北据曹魏,西抗刘蜀,造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 (2)寄奴: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出身寒微,后平定东晋内乱,建立功业,并取代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 (3)元嘉:宋文帝刘义隆(刘裕之子)的年号。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说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谟玄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4)封狼居胥:《史记》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封、禅,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为封,祭地为禅,服天地之功,以示胜。 (5)佛狸祠:在长江北岸瓜步山上。“佛狸”是元魏拓跋焘小名。当年刘义隆北伐,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抬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拓跋焘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 (6)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赵将廉颇免职后,亡于魏。后秦击赵,赵无人能敌,赵王起起用廉将军,派人赴魏探险视,使者被颇之仇人郭开收买,最后,赵王未再起用廉颇。 四、典故在词中的意义:(幻灯片)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是劝阻北伐? ――显然不是! ――乃是借此典故暗示南宋权臣,要以前事为鉴,妥为筹划,虑而后动。一句话,要慎重啊! 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以廉颇自况。廉颇,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自己是堪比廉将军的。 ――(2)廉颇的遭遇,会否在自己身上重演?这不仅仅是个人升沉得失的问题,而是关系国运兴衰的啊。 五、思想内容: 上片: 呼唤英雄豪杰,缅怀英雄业绩,表达望南宋当局能抗金救国的急切心情。 下片: 渴望北上用兵,但不可急于事功,轻启兵端,而应妥为筹画,虑而后动,并抒发愿当局者能重用自己的期盼之情。 六、艺术手法: 1、使用典故,出神入化。 看辛词用典,毫不牵强附会,而用得天造地设,自然圆熟;不是吊书袋,显学问。 2、用典好例: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 《短歌行》 (2)、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陶渊明 《乞食》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苏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 (4)、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昨天刚进南京境内,就收到了移动公司的一条信息:博爱之都、文化之都、绿色古都南京欢迎您!足见南京人的热情。是啊,我们的南京的确是博爱之都、文化之都、绿色古都!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如夫子庙、中山陵……数不胜数!身为南京人、江苏人,当你驻足于夫子庙前,仰望于中山陵下,是否感慨万千,思如泉涌? (学生简说) 12,南宋伟大爱国词人,抗金英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今镇江东北北固山上),思绪飞转:忆古人,雄心勃发;追往昔,痛心疾首;看今朝,壮志难酬…… 写下了留传千古的词《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抒写自己的情怀。 (出示课件:课题) 师朗读文本。生听,注意节奏和感情,感受词的音韵美,初步了解大意。 (出示课件:音韵美) 二、研习文本 1、学生自读文本,熟悉文本内容。 (1)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子?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写了哪些内容?(人和事) (学生简要说说,把握文章的内容。) 2、再读文本,体会作者的感情。 (1)资料链接―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登上京口北固亭的?当时的局势如何?作者的心情怎样?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 掌书记 \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闭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 1203 ),辛弃疾 64 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腚兴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 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腚幸换锊赡桑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2)作者写作本词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堆砌几个历史人物,陈述几个历史事件吗? (借古喻今) (引古事来比今事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通称为“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蕴深刻。) (3)讨论文本用典的含义。 (出示课件) 怀古 喻今 孙权无觅 仰慕英雄,暗讽当朝 上片(阕) 刘裕建业 以史言志,抗金救国 文帝败北 以史为鉴,不可草率 烽火杨州 岁月不再,山河破碎 下片(阕) 佛狸庙会 祭祀异王,精神麻木 廉颇老矣 借以自况,壮志难酬 3、再读文本,读出作者的感情。 (1)朗读与评价。结合评价南宋统治者与辛弃疾。 (2)小结本文。 (借古喻今,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战略主张,表现爱国情怀。) 三、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的词,虽然从时间上来看与我们相距遥远,但从空间上来看,与我们近在咫尺。在本节课的末尾,让我们再回到这节课的开头:我们的南京是博爱之都、文化之都、绿色古都!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如夫子庙、中山陵……数不胜数!身为南京人、江苏人,当你驻足于夫子庙前,仰望于中山陵下,一定感慨万千,思如泉涌……现在,我们每个同学可以自选一处古迹,回忆一下你的经历,让我们再次在想像中畅游某处古迹,我们也来一次怀古,说一说你的`感受。 2、本专题为“历史的回声”,第一板块是“后人之鉴”,第二板块是“千古江山”,第二板块的两篇文章都是宋词,且都属豪放派,都是以怀古为题,二者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 ,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 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2.课件投影,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语文课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四、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教学安排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南宋抗金将领兼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走近这位悲剧英雄,去体会他内心的愁苦与愤懑
二、鉴赏这首词
(一)从题目入手,整体感知。
永遇乐是词牌子,京口北固亭是地点,怀古表明这是一首怀古词,怀古词是词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伤今之作。鉴赏这种作品,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要知人明世,也就是了解作者的简历史实,创作诗篇时的背景以便感悟词情。
(二)知人明世,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字幼安,他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一篇就是突出的一首。辛弃疾64岁,被重新启用,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2.速读全词,找出词中的关键词。
引导思考、提示回答:在全篇中起领起作用的动词。明确:觅、想、望、问。
3.细读全词,此时的作者站在京口北固亭之上,觅到了哪些?想到了哪些?望到了哪些?问到了哪些?
引导思考、提示回答:
明确:觅是无觅;想到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望到故国家园;问是谁来问我?
4.理解作者“怀”有什么样的感情?明确: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以及对韩麟械木告。
(三)鉴赏意象
1【提问】词中有哪些句子表明怀古的内容?概括这些意象。(学生提炼,教师归纳)
提示:追忆了三国时的吴帝孙权,缅怀东晋时的刘裕,回忆宋文帝刘义隆失败的事,想起佛狸建行宫祭庆的事,想到老将廉颇被人中伤的事。怀古的内容常包涵典故,何谓典故?
(四)鉴赏诗词用典的写法
诗词创作受到篇幅的限制,常要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使作品简洁含蓄有余韵,这种写法叫用典。词的用典在形式上看可以概括为用事,用诗句,用成语,用诗,用词,五种类型,本词主要通过五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这种手法。
2【提问】请分析本词用的典故本事是什么?用意何在?
提示:第一个是孙权曾迁都京口的故事。孙权有雄才大略,敢于和强敌曹操、刘备抗衡,确保父兄基业,使东吴政权得以巩固,京口一度作为吴国的都城,是在孙权称帝后才发展起来的,借此追怀孙权建立的赫赫功业,寓意能抗敌守土的英雄今日没有了。
第二个是幼时曾在京口一带放过牛,后来两次率军北伐并一举平定桓玄叛乱,灭晋建南朝宋的刘裕的故事。借以表明人民包括作者对进行北伐收复中原的热切期望。
第三个是刘裕之子刘义隆仓促北伐大败而归的故事。借以表示不赞成韩腚械牟执俦狈ィ警告朝廷不要重蹈覆辙。
第四个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刘宋北伐军追至长江边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大肆祭庆的故事,拓跋焘本事外族入侵者,人们竟在他的祠庙前祭祀,鼓乐喧天,闹得不亦乐乎,说明在百姓心里民族意识已经模糊,这都是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执行妥协投降政策造成的恶果。借以发泄对南宋统治者抗金不力,不想收复失地的不满情绪。
第五个用廉颇的故事。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颇“一饭三遗屎”。辛弃疾借以暗示朝臣流言中伤自己,难以尽展其才的苦闷心情。
(五)鉴赏词的主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提问】通观词的内容,分析通过这些意象及包含的典故借以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提示:这首词通过五个典故表现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腚械木告。
五、归纳总结
(1)写法特点:这首词写得沉痛悲壮,语言精炼深刻,虽然用典较多,但都关合时事,用得十分贴切,艺术感染力很强,词的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既有写景叙事,又有议论,抒情,纵横开阖,一气贯注,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是稼轩词中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2)学法总结:学生根据本节课鉴赏的顺序总结鉴赏的方法。
六、教学反馈,学生交流本课收获。
七、试背诵该词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作者、辛词: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宋代历城(现在山东济南)人。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斗争。他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辛弃疾的词大体上可以分为抗战词、农村词、闲适词和爱情词等几类。辛弃疾的词意境雄奇阔大,气魄宏伟,形象生动,纵横激昂,沉郁顿挫,豪迈非凡。著有《稼轩长短句》。辛弃疾以词名世,其诗、文创作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另外有奏疏《美芹十论》《九议》。 三、写作背景简介: 本词作于12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 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此前,他已被闲置了近二十年,本以为终于有机会一展抱负,实现雪耻复国的愿望,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各人心怀鬼胎,对辛弃疾的正确主张不予采纳。作者对此看在眼里,忧在心里。北固亭下临长江天堑,拔地而起,登临纵目,满眼风光。作者登亭怀古,忧虑当前局势,感慨自己到老还不能施展才略为国效力,字里行间充满着抑郁不平的苦闷和愤慨。 四、朗读: 1、教师范读一遍 2、学生自由朗读。 五、分析理解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孙权典刺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孙权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大破黄祖,抗衡曹(操)、刘(备),终于成就帝业。当今国事多艰,多么需要孙权这样有作为的英雄啊!可是,眼下却是无处寻觅。) 名家分析:首句从时间着笔,纵观千古,把读者带进悠长的历史意境之中。词人面对腐败无能的南宋朝廷,发出了英雄无觅孙仲谋的沉痛感叹。次句说英雄业绩及其流风余韵也都随着自然和人世的风风雨雨而消失,更添词人之感慨!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刘裕典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刘裕小字寄奴,是南朝宋代的开国皇帝,他在京口起事,取代了东晋政权,后又兴师北伐,先后灭掉了南燕和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等地,显赫一时。回想刘裕当年金戈铁马,驰骋中原,所向披靡,真是气吞山河,势猛如虎!当年刘裕就是在京口起事而成大业,现在自己正好也在京口镇守,天时地利,皆为我备,挥师北伐,光复中原,正当其时,但现实与愿望却相距甚远。) - 名家分析:此六句回顾南朝刘裕。赞扬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北伐成就和横扫千军的英雄气概。抒发了词人对抗金北伐、统一祖国大业的向往,以及对英雄事业后继无人,英雄人物身后萧条的深深叹惋。 小结:上阕怀念孙权刘裕,叹英雄无觅;赞英雄业绩,表 抗金决心。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刘义隆典以史为鉴告诫韩佗胄 名家分析:此三句词人总结了历史上轻敌误国的教训,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史实,告诫韩胄不可草率用兵,反映了词人正确的战略思想。(后韩果兵败被诛)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忆烽火岁月 用佛狸祠典抒身世之慨 叹朝廷无能 悲百姓松懈 名家分析: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骑渡江南来效命的往事,不胜身世之慨!而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廉颇典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名家分析:借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老而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和老大无成、壮志难酬的愤慨。爱国之情,忠义之气,溢于言表。 小结:下阕借古讽今,表达自己不被重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六、中心主旨 全篇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褒贬,表现了作者坚持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反映了他对南宋屈膝媚敌、腐败无能的最高统治集团的愤恨不满。 七、词作特色 手法: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风格:豪放悲壮 八、据《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 相同点: A结构:地点+怀古 B意境:雄浑壮阔 C主旨:托古喻今,追慕古代英雄,抒发内心忧愤之情。 不同点: A 抒情 苏词:多直抒胸臆; 辛词:多典故结合,蕴藏在其中 B风格 苏词:开阔明朗; 辛词:激情愤世 九、作业 背诵默写这首词。
教学内容
一、课前导入
1、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 “ 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2 .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3 .补充注音:谢?
4 .补充注释: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 .思考问题:
( 1 )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厌声韵。
( 2 )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
6 .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 掌书记 ”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闭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 1203 ),辛弃疾 64 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 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7 .听课文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8 .讲读课文。
( 1 )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①分两层。 “ 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 “ 英雄 ”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 舞谢歌台 ”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② “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 ”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
[4] [5]
注释
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公元2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元嘉: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封狼居胥:公元前1(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
赢得:剩得,落得。
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四十三年”句:作者于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佛(bì)狸祠: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拓跋焘在打败南朝刘宋王玄谟军队后,追至长江北岸,在瓜不山上建立行宫,后称佛狸祠。
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不仅表达了 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自己还能吃饭吗?
本课涉及考点:
(一)名句名篇背诵
(二)诗歌鉴赏
1、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3、学会比较鉴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一)作者、风格和时代
北宋--豪放派:苏轼
婉约派:柳永 秦观
南宋--豪放派:辛弃疾
婉约派:李清照 姜夔
(二)名句背诵检查,感知婉约词豪放词不同风格
1、《雨霖铃》中诗人想象别后的羁旅生活写出的最使人触动离愁别恨的两句是
2、《鹊桥仙》中体现一种崇高而旷达的爱情观的一句是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古战场险要形势的三句是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苏轼在词中描写赤壁之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上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出年华渐去、壮志难酬的感慨。那么,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要了解诗歌的内容,要学会知人论世。
当时的南宋与金对峙,金兵入侵肆无忌惮,南宋躲避苟安偏安一隅,议和纳币称臣,出现战、和的争议。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此诗便反映了当时的状况。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陈述策略,不被采纳。42岁被贬乡居,20多年后,韩佗胄把持朝政,企图用北伐中原之事来钓誉固位,起用辛弃疾,让他在抗金前线镇江当知府,辛弃疾一心雪耻复国,初到镇江就积极为北伐作准备,而韩佗胄一伙儿政治腐败,急于事功,辛弃疾对于这种政治局面忧心忡忡,由此作《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有扶倾持危的责任感,有抗金救国当仁不让的热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本词可看作是他向宰相韩佗胄递的谏书。最终,他的意见也没有被韩佗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2)自读课文,感受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词中总共写了几个历史人物,给他们归类,并谈谈涉及这些人物的原因。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 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4)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 今昔对照,以事警世
(5)凭谁问,廉颇老矣: 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学生讨论: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以为如何? (用典是辛词的一大特色,典故的恰当使用可以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3、整体把握本词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上阕: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本词的主旨句子是 。
(明确: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 本词除了用典外还突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比)
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赞孙权力抗曹操,建风流业绩,江山本应代有才人出,叹孙权之流不再有,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
(刘裕生于平常人家,出身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表己抗金救国之志。其子刘义隆草率北伐,结果一败涂地--告诫当今统治者)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金主完颜亮被哗变的部下所杀,正是南宋反攻复国的好机会,但赵构在此后三天去议和,弄到如今异族皇帝庙前还有人祭祀,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子民。)
四、拓展延伸
(一)《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借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衬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感慨年华渐去,壮志难酬;辛弃疾的词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二)鉴赏辛弃疾的另一首诗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天际流。年少万兜鍪(头盔,指代士兵),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哪一个词语意相同?都指什么?
(明确:“望中犹记”中的“中”,都指中原大地)
(2)词中哪几个句子是赞孙权的?
(明确:“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生子当如孙仲谋。”)
五、本课里我们已经学过了六个词人的作品,对他们的情形有了大致的了解。假如其中的两个词人穿越时空隧道相遇,你能写一段不少于三百字的对话吗?假如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和他们中的某一个人相遇,面对面倾听他们彼时彼地的感受,你能写一篇800字的文章吗?
六、布置作业
预习姜夔的《扬州慢》。姜夔与辛弃疾同为南宋时期的词人,同样也写到了扬州,同样是涉及战火,可他运用与辛弃疾不同的风格写就了《扬州慢》,课下预习鉴赏该词,了解其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情感。
【设计思想】
“咏史怀古”向来是迁客骚人、仁人志士借以抒怀的范式。或托古讽今,或叹逝伤今,或以感怀身世抒写幽思,或以凭吊先贤激励后进,或以关注现实达成劝诫。或兼有其类不能自已……但无论哪一种“咏怀”,都是一种“凭栏易生追昔梦,回首难掩抚今情”的形之于外,都有着对人生、历史或现实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追索,这些体验和思考仍有后学者玩味和内化的价值。
“用典”几乎是怀古之作的不二法门。作品中的“典”承载了丰富的感性和理性意义,“用典”,不仅能凸显而且能有效地推进和发散作者的体验和思考。分析作品“用典”,对深入领会怀古之作的表现手法和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着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借助涵泳词意,内化作者用世报国情怀,强化学习者责任意识。
2.依托作品中“用典”与“表情达意”间的关系,窥见《京口北固亭怀古》豪放词风一斑。
【教学方法】
预习中成诵,讨论中探究,感悟中生成。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怀”,指心有所感;“古”,指眼前能触动情怀机关的古迹和与古迹、情怀密切相关的古人古事;“怀古”,即因古而生怀,寄情怀于古。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唱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可见,“怀古”实在是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二、析词作用典
结合课前预习,背诵全词。
1.从全词看,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什么?
“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辞源》);结合文本注解思考。上片先后有:①三国时,孙权曾在京El建都,并击败北方曹操的军队;②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京口起事,大举北伐,恢复中原并建立政权。
下片先后有:③刘裕之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想以北伐建功立业但因草率而致兵败;④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举行封山大礼而还;⑤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刘义隆到京口瓜步山并在山上建立行宫;⑥战国时,赵国良将廉颇虽老思用。
2.结合词题看,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六个典故?
明确:成词背景与典故的联系,为后面分析打基础。
与“此时此地”有关。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但主战派一直将“王师北定中原”当做目标.京口作为抗金前线与金人劫掠后的扬州隔江相望。典故①②⑤在空间上与作者此时立足的京(镇江)直接有关。
与“此时此地的作者”有关。此时,作者率众南归已经三十二年,被投降派排挤而被迫退居江西乡间也已有十多年,但他从未放弃收复失地的愿望;此地,作者此前在濒临抗金前线的镇江任知府,因力促充分准备和得当用人而遭当权者疑忌以致降职,为恢复大业一展才略的愿望再次落空。此时此地的作者空怀却又不愿空怀一腔忠贞,报国无门却又不甘心报国无门。典故③④⑥所及人物及其境遇与作者此时的情感和抱负直接有关。
正因为以上两个“有关”。内心沉郁却又壮怀激烈的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这六个典故。
3.结合全词看,这些典故有哪些特点?
①典故多。全词双调104字,上片两处用典,下片四处用典。
②内容有侧重。上片典故所及侧重“人”——曾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下片典故所及侧重“事”——与北伐抗金的'需要和愿望有关的历史事件。
③感情有侧重。上片典故侧重体现出感慨、深沉的情感;下片典故侧重体现了暗讽、慷慨和悲愤的情结。
④典故有对比。成就“风流”的人事和“仓皇北顾”的人事对比,历史上“舞榭歌台”的太平景象与佛狸祠如今异族统治下“神鸦社鼓”的貌似太平对比。
⑤同典分用,相互照应。宋文帝败北与拓跋焘追击并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实为同史,但词中分用,相互关联却又各表一意。
纵观全词,用典较多较灵活,表达的情感丰富而相对集中。并能以一心报国的高尚情怀贯串其中。抒情脉络完整而清晰。
4.从表情达意看,词中的典故有哪些作用?讨论并从形象描写或语言形象性入手,化难为易,提取有关“形象”,还原有关“意境”,体味有关“情理”,突破难点。
①典中塑形象。“凭谁问”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作疑问,展现了廉颇虽老思用的场面,一位须发皆白、忠心依旧、雄心不已的老将形象跃然纸上;联系作者际遇,自况以表报国之心的用意不言而喻。以典塑人,以人明志,形象而深刻。
②典中生意境。“江山”既实指京口之江山,也虚指天下之江山;饰以“千古”,置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及其英雄业绩于时空的邈远辽阔之中。既有多娇江山之美,又含英雄豪迈之气。兼有感慨今昔之情,终成雄壮开阔之境。因典生境,境中隐情,自然而生动。
③典中寄情理。典中含“情”。例如,上片表现英雄不再的感慨和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之情,下片则表现慷慨中的失望和悲愤中的希望。虽然有元嘉北伐“仓皇北顾”和佛狸祠“神鸦社鼓”这样的反面切入.但不难发现和把握词中情感的流动。
因情用典,以典蕴情,切合词人表情达意的需要,这是本词用典最主要的特点。
典中明“理”。例如,上片孙权、刘裕的典故,在“京口,情境下暗含了有准备才能成功”的道理。而下片廉颇思用的典故,暗含了老臣不仅忠心可嘉而且经验可用的道理。
最后,所有典故于情于理都落脚于“忠心报国”这一主旨。
④增强感染力。以内容特定的典故来表情达意。不仅简省精练,还可曲尽其妙;同时,用典与形象、意境和情理有机结合,体现了词的精练性和含蓄性,使词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统一。
三、感词人情怀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次背诵全词。进一步理解:
1.这首词包含哪些思想感情?
抗金报国的忠义,对英雄人物及其业绩的仰慕.对太平与繁华不再的感慨,对草率出兵的暗讽,对人心安于现状的担忧,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2.诸多感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主次分明,因果相关,情理交融。图示如下:
四、整合
1.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重要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中语评“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晃”,即指辛弃疾的词出自至性真情,能创造阔大的意境,能表现高洁的襟怀和远大的志向。《京口北固亭怀古》很好地诠释了王国维的评语。
2.关注本词用典质与量兼备、意与境互动、情与理相合的特点。
五、迁移
结合前面分析,第三次背诵全词。
1.进一步体会“慷慨愤世的词家当以辛弃疾’为代表’。
2.结合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学习,在用典的特点和作用两方面作简要比较,从词作意境、作者胸襟方面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词风。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联导入,激发兴趣。
先请同学说说课题的意思: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
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济南大明湖,别忘了参观那里的辛弃疾纪念祠,到江西上饶也记得到阳原山麓,拜谒一下那里的辛弃疾墓。不论是纪念祠还是在墓前,都会看到一副有名的对联,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副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齐读一下:
有没有同学能够说出这副对联的大概意思?黍:shǔ
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铁板铜琶”一词,本是前人评价苏东坡词风的话,而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下联的内涵主要是说辛的悲黍离之悲、他的爱国情怀、爱国抱负。
板书:词风豪放爱国情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看看本文是如何体现对联所呈现的这两点的。
二、了解作者与背景。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请同学读一读:
三、齐读课文、正音正句。
注意: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作品豪放的词风及其爱国情怀。
教师正音、正句,注意“佛bì狸祠”以及“封狼居胥”的句读。
四、研习课文,品味用典。
(一)研习上片:
1.师读上片,指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阕四句话的意思。然后提问:
2.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
明确:孙权、刘裕。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
“斜阳草树……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
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3.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作者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
———“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解释:风流:才略建树、英雄遗风。
4.两位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怎么样呢?请同学们想想用这二个人的典故,还蕴含了什么意思?
———讽刺宋室昏聩。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万中原百姓“遗民泪落胡尘里,遥望南师又一年”的痛苦现实于不顾,依旧饮酒作乐,天天歌舞,夜夜笙歌:当时一个叫林升的诗人写了一首《题临安邸》讽刺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已经国破家亡了,他们竟不思复国还乡,仍沉迷于声色犬马,醉心于灯红酒绿,早已忘记了国恨家仇,哪里能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相比!)
5.学生齐读上片(指导背诵,抓住“千、舞、斜、想”四字。)
(二)研习下片:
1、分析研究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解释:北顾:回头北望(追兵),败北。
②为什么会想到刘义隆这个典故?(结合韩草率冒进的背景理解)
——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2、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①写的是什么?解释:可堪:那堪、怎堪。
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看到佛狸祠的一幕景象,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
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悲惨景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3、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朝廷无能,百姓松懈,自己一腔热血却又连遭贬谪,此时此刻站在北固亭的作者想到了谁?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他是一位爱国者,但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同学们能够理解他的辛酸、他的悲愤吗?!他的悲愤其实是那个时代的悲愤,前有精忠报国之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徒留“靖康耻,犹未雪”的千古遗恨,后有爱国词人陆游临终还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言,可叹我们这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写作本词的两年后,临终前连呼两声“杀贼”才含愤死去!
4、齐读下片,尝试背诵(抓住“元、四、可、凭”四字背诵。)
(三)指导诵读。
要求读出情、读出韵:
①本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读得响一点,停顿长一点。
②朗读时要在豪壮的基调下,读出“千古江山,英雄无觅”的悲凉;读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壮;读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愤!
(四)小结全词:
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
板书: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五)问题研讨:
1、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人、古事来比喻今人、今事,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2、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况且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仰慕古人、感慨身世、借古讽今、抒发情怀、言简意赅、以一当十,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五、拓展阅读:
看一首同时期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课堂练习:
《南乡子》与《永遇乐》一词有何异同?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叹雄壮,意境高远。它与本课《永遇乐》相比,一风格明快,一沉郁顿挫,同是怀古伤今,都不失为千古绝唱。
有没有运用典故?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的《登高》
“生子当如孙仲谋”是《三国志》里曹操的话。
词意:
站在北固亭楼上,向北方金兵占领区一望,一片风光依旧,可是河山已有异样之感,究竟中原在哪里呢?自古以来,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朝代兴亡的事变,都像无穷无尽的长江一样滚滚地流过去了。
孙权年轻时就统帅了万人大军,守住了东南地区,不断地和敌人作战。天下英雄能为他敌手的,只有曹操和刘备。后代子孙就应该把孙仲谋作为榜样!
注释:
①千古兴亡:指漫长的历史上历代王朝的盛衰兴亡。
②年少:指孙权,他继承父兄遗业占有东吴时才十九岁。兜鍪(mōu谋):头盔。这里指孙权统率下的强大军队。
③天下英雄:指三国时的刘备和曹操。《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指刘备)与操耳。”
④生子句:《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注引《吴历》:曹兵伐吴,孙权率军抵抗。曹操见东吴舟船、器仗、军伍整肃,乃感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刘琮)若豚犬耳。”仲谋:孙权的字。
简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①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极目远眺,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哪里能够看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
②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
③不尽长江滚滚流: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④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
⑤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手呢?答曰:“曹刘”,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
⑥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六、总结、师生同背全文。
同学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辛弃疾借助于这首《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吐胸中块垒,以其豪放的词风,抒写了他的爱国情怀,可谓“句句有金石之声”,沉郁顿挫,忧思悲壮!下面我提议: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把我们的爱国热情熔铸到词的背诵中,放开胸襟,读出豪放之气,读出爱国激情!
(下课,再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全词
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
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2、作者的写作背景
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过程中,曾经提到,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这个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辛弃疾。
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赵构最可恶的一件事就是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自然对于辛弃疾这样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将不会重视,此后辛弃疾就一直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后辛弃疾的军事才能的到了重用,转战于各地,战功卓著。但是辛弃疾因为为人有些自负,又不会拍马奉承,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江西隐居。
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66岁的时候做的。当时一个很有权势的大臣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决定北伐金国。为了笼络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战的老臣,当时辛弃疾也被韩侂胄任命为安抚使。但是在任上一年之后,辛弃疾却已看出了韩侂胄并不是真的想收复失地,也并不是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对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更感慨韩侂胄不懂军事,会导致北伐失败。这首词就是作者对于此事情况的内心感受的表达。
【文章感知】
1、带领同学朗读全文,纠正读音。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提问: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明确: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那么,究竟作者认为谁是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英雄呢?我们看下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找不到孙权这英雄了。很显然,作者将孙权孙仲谋当成了这样的英雄。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提问: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虚景。
刘裕: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过后来,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于公元403年篡晋称帝,改国号为楚。公元404年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第二年,打败了桓玄,拥护晋安帝司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马德为了感谢他,把它的职位封为了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总理这样的职务。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成为权顷天下的显赫人物。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公元420年在扫除所有障碍之后,大权在握的刘裕终于代晋称帝。
提问:作者在此处提到,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说斜阳草树。两相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当初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建立了刘宋。但是直到今天,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初的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败的荒园一样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去。
提问: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但使卢成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那么作者希望怎样做呢?我们下节课再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词的方法
2、对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个豪放派的词人进行横向比较
教学难点:
1、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需要学生在课前作充分的预习,掌握一定的资料
2、通过对作者生平的比较来比较作者的创作风格。
3、对豪放派词进行较深的分析。
教学过程: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看注解15:此时作者所含的意思不仅仅是对张浚北伐的影射,更是对韩侂胄北伐的一种劝诫。
提问:此时,作者提到如果仓促北伐,必将会导致失败。其中隐含了作者的一个意思,是什么?
明确:作者自我推荐,实际上是向建议:只有我这样的`老臣才可以指挥作战,获取胜利
那么,如果统治者不善用人,会怎样呢?
当然,必将导致失败了。但是作者此时并没有直接说会失败,而是回想当年,描绘了一幅失败的时候的凄惨景象: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正是作者率军投靠南宋王朝的时候,也就是1163年,张浚北伐失败,此时金国皇帝完颜亮趁机沉打过长江,在瓜补山的上修了一个行宫,供自己寻欢作乐,而且纵容金兵烧杀抢掠。
提问:作者用宋文帝北伐失败的典故影射张浚北伐的失败,那么用宋文帝北伐的失败后果来影射谁呢?
明确:自然是张浚北伐失败后造成的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
看注解18
当初魏武帝拓跋涛对汉族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寻欢作乐得行宫,如今却已变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提问:作者有什么感想?
明确: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惨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形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提问:此处作者回忆当初扬州遭到金兵劫掠的凄惨景象,本来是不堪回首的。此处为什么要写作可堪回首呢?
明确:为了让统治者知道,用人不当导致战略失误,会造成多么大的损失!因此,就更应该慎重,那么朝廷应该用什么样的人才呢?
最后,作者引用廉颇尚能饭否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自己虽然已经老去,但依然可以为国效力,便如同那不服老的廉颇。而凭谁问则体现了一种无奈,无法被赏识的无奈。
学过两首词后,我们不妨利用我们学过的分析法,对苏轼和辛弃疾进行一下比较。
【讨论】:大家说说苏轼和辛弃疾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作者 出生地 所处时代 经历 做官 写作时的年龄
苏轼 四川眉县 北宋中期 冤狱、坎坷 文官,颇有政绩 47岁
辛弃疾 山东济南 南宋初年 建功立业,不得重用 武官,战功卓著 66岁
然后再从作品来看: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环境: 长江、赤壁、乱石、峭壁、惊涛、故垒
多实景描写,诱发联想,景在一起 长江、舞榭歌台、寻常巷陌、佛狸祠下
联想到的虚景,景是分散的
联想到的虚景多于实景
人物 周瑜 孙权、刘裕、宋文帝刘义隆、佛狸、廉颇
情节 观景感慨英雄超脱旷达 孙仲谋、刘裕、廉颇
刘义隆、佛狸、张浚
比较讲解:比较讲解:
首先苏轼是南方人,而且是文人出身,所以他的性格中多的是意气风发,就算是建功立业为国效力,也只是作为文官的地位,所以苏轼的词中我们看不到像辛弃疾那样的金戈铁马之声,更多的是一种胸怀的旷达。
而辛弃疾则是北方民族,我们知道北方人一向比较凶悍。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南方能够打败北方而统一全国的朝代,就算是明朝从南方建立政权,但是政权最终的稳定却还是在北方。出身于军队将领,他的诗词中自然有一种军人的坚毅、果断,兵甲之声充塞于耳。
其次,从写作的年龄看:当时苏东坡正处在壮年,却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自然有一种失落和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而辛弃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则是想继续效力,更多的诗感慨当初,不愿老去的思想。生活经历和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写作上的不同。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作豪迈深沉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代背景,理解辛弃疾笔下的多处典故,体会其构造出的苍凉悲壮的词作意境。
审美鉴赏与创造:探寻两位词人用典与写景语言的用墨比例,感受作者是如何将个人情感寄托于典故人物,感受词作之间细微的情感差异。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以及作者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
教学重点:
理解辛弃疾多处使用典故的原因在于“此时此地此我”的契合。
教学难点:
分析比较两首词用典的异同,两者使用典故均是为了刻画自我形象,寄托个人情感,不同的是在于典故侧重点的不同以及使用的集中与分散的异同。
单元教学目标:
这两首词选自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教材中的第三单元,本单元属于必修课程“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主题是“生命的诗意”,该单元精选了魏晋唐宋时期的经典诗词,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均属于豪放派词作的经典作,两者都在词中使用了用典的写作手法,在辛词中,使用的典故侧重曾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以及与北伐抗金的需要和愿望及事与愿违有关的历史事件,在苏词中,则是通过回忆周瑜来反衬自己此时的年华已老、功业无成,由此可见怀古词典故的选择与作者的思想志向息息相关,进而通过比较两者用典的差异来感受词人不同的生命思考与精神境界,恰好呼应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我校高一学生总体而言基础较薄弱,如果直接进行两篇词作的比较教学,对其要求过高,可能会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此学情,我对两篇词作的教学过程进行了调整,该课时的呈现是在学习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基础上,再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故该堂课以教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主,最后再联系之前所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有助于学生反复巩固之前所学知识的同时,又能主动地从横向角度将两者放在一起比较学习。
教学策略运用:
单元学习任务中提到,阅读诗作作品,要借助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之间的关系,理解诗人的精神境界,那本节课我将以用典为切口,采用解读背景、知人论世、品读文字、反复朗诵等方法,提前让学生做好预习,在课上以小组讨论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同时在反复朗读宋词的过程中体会其语言的魅力与意蕴。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定怀古》的时代背景,结合课下注释,找出词中的五个典故。请分别概括其典故的内容,并且尝试分析作者使用该典故的用意。
2.分析比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定怀古》两者在用典方面的异同。(提示:可从典故内容、写景与典故人物的结合程度思考)
教学过程:
导入:
作家梁衡说,“中国历史上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这首词,读懂辛弃疾,领悟一种人生。首先,请我们一起读这首词。
1.初读词作,你们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呢?豪迈
作者提到了很多古人、古事,这就是怀古词的特点,借用古人古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作用典。
过渡语:对于辛词中多用典故历来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辛弃疾好掉书袋”,“掉书袋”是讥讽引经据典、卖弄文学的人,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辛弃疾词中的典故多而无用;也有人认为“典故的运用恰到好处”,那我们看看他在这首词中使用的典故,是否如这些评价所说呢?
一、分析上阕典故
1.上阕都提到了哪些典故呢?(词人登临古地,面对如此沧桑,衰败的北固亭想到了谁?)
孙权、寄奴
2.词人为何会想到他们?他们有何共同之处?
都在京口建立过功业。
3.抒发了词人对这两人怎样的情感?先找出具体语句,然后具体分析。
从“英雄”“风流”,我想到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者对孙权的敬佩和仰慕;“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用一个比喻句写出了刘裕当年的英雄豪气,能看出对刘裕的歌颂。(朗读)
4.除了敬佩仰慕之情,还有其他感情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遗憾、惋惜。“英雄”如今已无觅处了,“风流”也都被雨打风吹去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也不过是想当年的事情了。
5.同学们,辛弃疾由京口之地想到了曾在这里建立过政权的孙权和刘裕,表达
了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但更多的是悲叹“英雄无觅”之感(板书),那我们能不能再从别的角度思考,为什么作者要选取这两个典故呢?著名词学家夏承焘先生曾经指出:“要善于把词作放在一定的时空坐标上进行观照。”这句话告诉我们一种赏析诗词的方法,就是要更多关注文字的背景信息,要学会知人论世。大家可以再研究老师提供的背景链接,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ppt显示:典故链接一:
孙权,字仲谋,公元200年他19岁,执掌政权,成为一方诸侯。
27岁,第一次北伐曹操,以少制多,为赤壁之战埋下伏笔。
29岁,第二次北伐曹操,加强对江南的统治,巩固了东吴政权
刘裕,生于东晋哀帝公元363年,父亲早逝,家境贫苦,幼年靠卖草鞋为生。他少有大志,想成就一番功业。
41岁,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卫晋抗楚。
42岁,刘裕击败篡晋的楚帝桓玄。
54岁,刘裕两次北伐,灭南燕,克长安,灭后秦,受封为宋王。
59岁,刘裕终于取代东晋称帝。国号“宋”,定都建康。
1140年,辛弃疾出生于沦陷金人之手已13年的济南。
1161年,21岁,参加义军,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毕生事业。
1162年,22岁,率2000多人南归于宋。
1165年,25岁,因力主抗金,遂被朝廷疏远。
1181年,41岁,任隆兴知府。同年,主抗金,受弹劾,被罢官。此后20年,赋闲乡居。
1203年,被起用任绍兴知府。
1205年,韩侂胄要立伐金大功,起用66岁的辛弃疾任镇江知府。他对韩侂胄提出建议,不被采纳,同年又被罢官。
68岁,抑郁而终。
明确:辛弃疾来到京口,想到两位在这里建立政权的皇帝,孙权在自己的黄金岁月,即三十岁左右建立了自己的一番大业,刘裕虽然是在59岁那年正式了建立南朝刘宋政权,但也不枉早年征战沙场时所付出的努力;而反观自己,他也曾像他们一样,在20多岁的时候,怀有一腔报国之志,率领义军投奔南宋。而40多年过去了,刘裕在自己这个年龄已经统一南朝政权了,而自己在这个人生阶段,要么是闲职,要么是乡居,一直到66岁的时候,也没有建立功业,内心的酸楚、愤懑可想而知。
过渡语:下面我们把这种仰慕和惋惜的'情感融入词中,齐读上阕,读的时候一定要坐直身子,抬起头来,这也是对词人的一种尊重。
二、分析下阕典故
1.词人在上阕中连用两个典故,似乎还不尽兴,在下阕中继续用典。下面大家速读词的下阕,结合注释,找出下阕用了几个典故,先找出人名,标上序号。(三个,刘义隆、佛狸、廉颇。)
2.下阕的三个典故讲述了什么故事呢?词人运用这三个典故用意何在?下面我们进一步走进文本,按照下面的形式赏析下阕中的三个典故,在赏析的过程中个,可以使用老师刚刚的思路,也就是解读背景、知人论世、品读文字等方法。请同学们先自己赏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请按以下形式分析下阕三个典故。
谁?做了何事?结果怎样?用意是?
要求:自主思考2分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4分钟,然后推荐代表展示。
6154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南朝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想要建立像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却落得向北回望,仓皇败还。希望韩侂胄能够吸取教训,为北伐做好充分的准备,不然就会重蹈“仓皇北顾”的覆辙。--深谋
(怎么处理朗读呢?)
61548;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1.“可堪回首”是不堪回首,那么作者不堪回首的是什么呢?烽火扬州路
指当年扬州地区,到处都是抗击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2.佛狸祠:拓跋焘小名佛狸,北魏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四十三年前,金主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所以佛狸祠就成了金主完颜亮的代名词。
3.这一句从百姓的角度来写,表达了什么情感?
表现了自己的隐忧,南宋百姓供奉异族的行宫,他想到这些百姓忘记了自己是宋朝的子民,日后可能会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自己国家曾经遭受过的耻辱,安于做亡国奴。--远虑,二叹国运艰难
61548;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用廉颇自比,有哪几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他们同样处于年老阶段。注解中说“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这说明廉颇想让使者知道,自己依然强壮年轻,心中很希望被赵王任用。而辛弃疾和他一样渴望被任用。
(表示了自己不服老,尚有余勇,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但是两者的结局都是一样,最终没有被重任,写出了辛弃疾想被重任的渴望与不被重任的无奈,三叹报国无门)
朗读过渡语:典故,凝练的文字背后是一份真实的心境;诗词,凝练的文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意义。一个“老”字,无望中却依然满是希望,老师每次读到这里的时候,眼前总是会浮现一位老者,坚决而固执,一遍遍地请求甚至是哀求的情景。这其中忘我的焦灼与深沉的渴望,总是让我为之落泪。大家试着读一读。
总结:选用怎样的历史典故,作者不仅要考虑“此地”还要考虑“此时“以及“此时此地此我”。站在北固亭上,他便自然地想起了曾以京口为基地开疆拓土,成就霸业的孙权、刘裕。现如今韩侂胄的草率冒进,又怎能让他不想起当年宋文帝草率出师北伐,最后落得仓皇北顾的结局?而眼前老百姓在佛狸祠下喧闹的景象,更让辛弃疾忧心忡忡,倘使再不收复失地,老百姓也许甘于沦为亡国奴了。因此,这几个典故都与作者此时的思想情感和志向直接有关。这就是为什么诗人站在京口时,会选择这样五个典故。
大家试着背诵全词,再一次体会辛弃疾在词中表达的情感。
三、比较分析两者用典手法的异同
1.辛词用典丰富,而苏轼为何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单独选择了周瑜的典故呢?让我们一起再次朗读苏轼的这首词,运用这节课所学的方法去思考这个问题。
他选择年轻有为的周瑜(24岁就成为东吴名将)的典故,用赤壁时年少得志的周瑜来与被贬黄州、人生失意的自我相映照,也契合“此时此地此我”以周瑜的年少风流、英俊潇洒,反衬自己年近半百,韶华已逝;以周瑜的年少得志,名垂青史,反衬自己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2.比较两者用典手法的差异。(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比较角度《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典故内容侧重写人的音容笑貌、神情风采侧重于史实的叙述
典故与写景集中写景,渲染了磅礴气势为下文周瑜的出场造足了声势。难寻纯粹的景物描写,同时景物轻描淡写,主要穿插有条不紊的史实,以凸显其历史厚重感。
总结:同样都是为了抒发自己心中积蓄已久的愤懑之情,不同的是,两者用典侧重点有所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着重写人。周瑜的音容笑貌、神情风采生动传神地被表现出来。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虽写人,但辛词并不倾向于人物的音容笑貌、神情风采,而是侧重于史实的叙述。
第二点,两词都将典故与景物相结合,但有集中与分散之别崱!赌钆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写景,大笔如橡,浓墨似泼。起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营造了一个极为辽阔悠远的时空背景,将气象非凡的长江和自古以来的无数英雄豪杰都概括进来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赤壁恢宏壮丽的景色,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为下文周瑜的出场造足了声势。背景、主体相得益彰,境界全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几乎难寻一处纯粹的景物描写,而在叙述中穿插有条不紊的史实。词人不浓墨重染,仅作淡笔勾勒。开篇伊始,景物大至江山,小则“舞榭歌台”,所有景物,浅墨淡抹,不着点缀,不事藻饰,只在辞章中间用“斜阳草树”稍作点缀;用意不在景致如何,而是用大量具有历史感的典故暗示: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当年的大智大勇者宛如江水东去不再复还。
两词的用典,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如两枝各秀,各具特色,俱领风骚。
板书设计:
辛苏
用典—一叹英雄无觅反衬自己年华已逝、事业无成
二叹国运艰难
三叹报国无门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第九课第三题。
2.你的同学在初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将“可堪回首”三句解释为“事随时迁,百姓忘却北魏太武帝的英雄事迹”,请借助今天课上所学知识,说服他调整自己的理解。
教学目标:
1、抓住典故,感受词人对率军北伐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的仰慕赞叹之情。
2、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
教学方法:
知人论世,涵泳品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由题入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是地名,是现在的什么地方?镇江,沿长江。对面是扬州的瓜洲,有句诗是京口瓜洲一水间。一水,就是长江。北固亭,在北固山上,临长江。2006年,我在镇江参加教师培训,在远处看到了北固山与北固亭,轮廓一如教材插图。
(生看插图,描述插图)山巅有亭翼然,草木郁乎苍苍,半空沙鸥翔集,江中百舸争流。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去看一看。
怀古,对古人之事的追溯,发自己的情思。怀古诗词一般什么样的模式?
写景咏史抒怀(板书)
二、简介作者
辛弃疾是什么人?(南宋词人)他还是位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
(材料)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设疑:就是这样一个能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宛如探囊取物的英雄,南渡之后的人生是怎样的呢?看一看他登上北固亭,发出的慨叹就知道了。
三、探讨登高
(插曲)我顺便问一下,为什么诗人词人登上高山,登上亭台楼阁,也就是登高,就会吟诗作词写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呢?
那么我要问一句,古人为什么要登高?为了望远。这只是原因之一。
实际上,最初登高有它特殊的意义: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就要登高。古代天子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最常提及的封禅之地就是泰山了。可见,最初的登高有浓重的宗教意义。后来宗教意味渐渐淡去,成了文人们一种消遣。
登高的时候人往往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不高兴!为什么不高兴呢?古人讲过一句话,登高者必自卑。为什么登高者会自卑呢?因为当我们登上高处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地生出一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世说新语》里有一个王海的人,他登上高处以后感叹我由来不悲,今日直欲悲,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感觉。如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以后就很自然地感叹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再如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楼,也感叹道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那么辛弃疾在登上了北固亭有此愁思与慨叹吗?
四、文本研析
1、请同学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情感,并分别找什么地方是写景、咏史及抒怀的内容。
2、检查朗读情况及对课文的大体把握。
3、以典故为切入口,研析课文。
北固亭引发了辛弃疾的无限遐思,他究竟想到了什么呢?(许多历史人物)
是的,在自己的作品中,借助一些经典的历史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或情感,这种手法叫用典。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是用典(板书)请同学找出词中所用的典故。
板书:
典故一:孙权
典故二:刘裕
典故三:刘义隆
典故四:佛狸祠
典故五:廉颇
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作者用典的作用。
(1)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这句用了关于孙权的典故。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顺序应是什么?(无处觅英雄孙仲谋),请问,作者为什么要倒装?(一是音韵格律,二是强调孙权是个英雄)孙权确实是一个英雄,他的对手曹操有赞美他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我有下一个疑问,三国时的英雄很多,曹操,张飞,关羽,诸葛亮等都是英雄,为什么只提孙权呢?(京口是孙权的地盘,当年的.东吴与南宋王朝很类似,同样位于东南一隅,同样面对强大的北方入侵之敌。孙权北拒曹操,赵宋王朝偏安临安。对孙权的赞叹,也对统治的指责,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板书:渴望英雄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个典故给了你怎样的感觉?表达了什么感情?(气壮山河,叱咤风云,率军北伐英姿飒爽)刘裕与前面写到的孙权有什么共同点?(一事业都在京口起步,二是都勇敢面对强敌,三是都建立了伟大的功业。)板书:展现英雄
(3)下片用刘义隆北伐的典故。刘义隆是个好个好大喜功的人,他的北伐战争的特点是什么?(草草)其结果?(仓皇北顾)作者用刘义隆的典故想说明什么?(反对草率出兵)草率出兵的后果是什么?(烽火扬州路金人就在对面的,当年的扬州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宁静美好不在了,眼前是狼烟与铁血!)板书:反对草率出兵
(4)再看下一个典故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给你什么感觉?
(人们在祭祀,鼓响鸦鸣,场面热闹)那么,当时佛狸祠在谁的统治之下?(金人统治之下)是谁在那里热闹?是金人,还是汉人?(应是汉人,暗示汉人早已适应金人统治,安于现状)作者这样写到底想表达什么感情呢?(气愤,对老百姓的气愤,不对,应该忧虑,作者担心,如果再不抓紧北伐,那么北方人汉人的人心都会改变了。这个典故给人一种时不我待的急迫感)板书:主张抓紧出兵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最后一个典故,大家怎么看这一典故?作者希望像廉颇一样,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效力)但廉颇的结局如何?(没有被起用)作者呢?(也没被起用)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报国无门,所以发出了凭谁问这一慨叹!这个典故露出了作者的满腔悲愤。板书:一腔悲愤
(6)每学一个典故,通过分析促读,让情感充分表达。
五、读文总结
1、读课文。我们面对辛弃疾能做些什么呢?板书:为君去英雄泪
2、800多年以后的今天,有无数人在怀念着这位旷世奇才辛弃疾!网上有一个专为纪念他而设的网站,标题叫: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纪念馆。这六个字足以体现他一生的落寞而悲壮的爱国情怀。有一位在清明节在该网站留言如下:
怀稼轩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英雄千古,荒草无残碑/
曾记否,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匹马渡江/
叹此生,千古忠肝义胆,报国欲死无战场/
追往事,今不见/
我共君,醉明月/
说剑,论诗,醉舞,狂歌/
用我红巾翠袖,为君去英雄泪/
君醉里重揩西望眼,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为稼轩而作
一身胆气剑如虹,
沙场点兵却成空。
金戈铁马清风醉,
泣留诗行今人诵。
六、课后作业
背默全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辛弃疾的经历。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怀古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够分析怀古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文武分途,上马能领兵,下马能赋诗的文武兼备之才并不多见。宋朝初期,宋太祖优容文人,立誓碑不杀文人,故有宋一代,文学大昌。然文盛武衰,故文武兼备者犹稀。稼轩以文为词,开创一代之风;上马擒贼,勇居三军之首。不仅为有宋一代之麟凤,在整个中国历史中也光掩众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范读,感受作品风格
1、师范读(配乐朗诵);
2、学生集体朗读;
3、抽取一两个学生代表来朗读。
三、自读,找出词中所怀之人,所怀之事。
师:同学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是一首什么诗?
生:怀古诗
师:必修三我们在讲《咏怀古迹》时给大家归纳了怀古诗的三种类型,还记得吗?
生:怀人伤己、怀古伤今、理性反思
师:不错,请同学们看ppt,我们不难发现,不管属于哪一种类型,都需要找出人物和事件。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下的注释把人物和事件一一找出来。
ppt展示:
1、怀人伤己(同病相怜型或对比失落型)
所怀之人的经历(事迹)和自己作对比
2、怀古伤今(古胜今衰或物是人非)
所怀之事和现在作对比
所怀之地和现在作对比
3、理性反思(历史教训启迪后人)
所怀之事给自己和后人的启发
师:首先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比如第一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一句话写了谁?
生:孙权。
师:写了孙权的什么事情?大家可以结合历史和对孙权的了解来谈。
生:孙权击败曹操。
师:舞榭歌台,这个时候可以演出歌舞,说明当时是比较太平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流指的是英雄业绩,最终都敌不过时间,会被历史冲淡。所以写孙权主要是写他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接下来请同学们分析后面的人物和事件,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5分钟后)
生1: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几句写的人物是刘裕,根据课下注释,刘裕虽然住在一般的巷陌和斜阳下的草树里,但是却北伐成功,建立了刘宋政权,是个英雄。
师:分析得非常好,大家给他掌声。还有没有同学起来分析?
生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写的是宋文帝,作战不做充分的准备,因而战败了,仓皇而逃。
师:很好。请问草草和赢得是什么意思?
生2、草率;落得。导学案上面有。
师:看来真的是有备无患啊,希望大家也能够向他学习,做好预习工作。
生3: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说的是拓跋焘打败宋文帝,建立了佛狸祠,人们在那里迎神赛社。忘记了过去。
师:对,其实佛狸祠是战败的象征,对于南宋百姓来说其实更是一种耻辱,可是人们都忘却了历史,辛弃疾对此表示担忧。
生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说的是廉颇,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还能够上战场杀敌,表示还可以被重用,表达了作者也希望自己能被重用。
师:是的,他依然老当益壮,不忘报国。
师:现在我们把人物和事件找出来了,请同学们把刚才的信息和自己或者是现在的情况作对比。请问大家对辛弃疾和南宋王朝了解吗?
生:不了解。
师:好,那就由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下。辛弃疾出生在金人统治下的济南,宋高宗时期,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下侵宋,辛弃疾加入农名起义军耿京的队伍。后代表耿京与南宋王朝联系,在军事上配合行动,共同抗金。后耿京被叛徒张国安杀害,辛弃疾直驱金人军营,捉住张国安,后投奔南宋政权,南归后一直主张抗战,为孝宗献上《美芹十论》,阐明自己的抗战主张和具体措施,但南宋政权一直被主和派把持,辛弃疾在二十年仕途中不断受到打击排挤,不委予重任,晚年被弹劾削职,退隐官场,含愤而逝。
生:信息太多了,记不住。
师:那就把信息概括一下:辛弃疾长于北方,少经战乱,有燕赵之气;曾单骑闯敌营,擒叛徒,有班超之风;曾献《美芹十论》,有恢复之志;也曾求田问舍,有归隐之心;综其一生,词坛飞将,四字足以。而南宋王朝力主求和,风雨飘摇中存在。
四、品读,说出所怀之人,所怀之事的用意。
师: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这首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这些事?和自己或者现在的南宋王朝对比一下。
生:作者渴望像孙权、刘裕那样建功立业,也希望南宋皇帝能够北伐,但是作战不能草率,否则就会像刘义隆那样仓皇而逃。写佛狸祠希望百姓不要忘记耻辱,写廉颇是希望自己也能够得到一个上战场的机会。
师:说得很全面,很准确。大家都懂了吗?
生:明白。
师:那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下这首词的主旨。
生:壮志难酬、渴望北伐
师:关键词抓住了。登上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北方沦陷敌人之手,于是怀古伤今,怀人伤己,表达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主张抗敌要准备周全,切勿草率,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偏安一隅,不图恢复,不善用人的愤懑之情。
五、赏读,谈谈本首词最大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谈谈这首词最大的特点
生:用典
师:对。用典就是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在讲李商隐诗两首讲过的`。
生:1、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张;
2、增加诗词的可读性,丰富诗词内容
3、使其文辞典雅,增强文采
六、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作品展示:稼轩是一个用血与泪在抒写自己情感的英雄。“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永不屈服,力主抗金的形象被定格在我的脑海里;耿京死后,渡江南来,可是南宋统治者力主求和,打击排挤他,他于是自嘲道: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原来自己的姓氏和他的境遇是这般的契合。到了晚年,他写下豪迈悲壮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喊出了自己老而弥坚、报国无门的愤懑,喊出了南宋王朝的苟且偷安。辛弃疾是孱弱的南宋王朝的一根脊梁!
七、拓展阅读,作品推荐
1、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2、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3、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5、《美芹十论》
课后反思:
这堂课的课堂容量很大,由于辛弃疾的词比较难,而又要在一节课内完成,所以我选择的方式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出现的问题是每个环节都比较赶时间,还有就是叫同学们写一段关于辛弃疾的话,这个时间不够用。应该给学生留几分种去朗读,去消化。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词大意。
2、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法加之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学会关键典故的含义和及其作用。
3、体味词人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愿望及壮志未酬的苦闷。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法加之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学会各个典故的含义及其作用。
2、难点:体味词人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愿望及壮志未酬的苦闷。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自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呢?滚滚长江东逝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然而有些人却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本文作者就是这样,他有一颗爱国之心,凭一己之力,挽救家国山河。让我们感受民族气节,体味赤诚之心。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文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关键字词的读音和词义并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再读文章,理顺诗词的大概内容和结构层次。
明确:上片惋惜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赞美率军京口北伐的刘裕;下片讽刺了刘义隆冒进误国并表明自己要向廉颇学习的态度。
(三)深入研读
问题1:辛弃疾登北固亭,极目远眺,想到孙权和刘裕,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1:孙权曾在京口守国御敌,成就霸业。现如今却“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寄奴曾在京口起事北伐,曾经“气吞万里如虎”。作者借两位英雄人物的事迹来: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问题2: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2:教师渗透时代背景——统治者抗金准备不足,想要仓促北伐,急功近利。作者此时人微言轻,不被重用,一腔热血只能流于悲叹。作者此时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典故,是在借鉴历史,来说明:伐金必须作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问题3:作者最后引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3:当政者昏庸无能,又有小人挑拨,作者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作者以廉颇自况,表明自己虽然老去,但依然有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
(四)拓展延伸
同一类型的文体作品的拓展,进行对比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将自己和英雄人物进行对比,抒发出年华渐去、壮志难酬的感慨。
(五)小结作业
1、小结:梳理板书进行小结。
2、作业布置:首先,熟读并背诵诗文;其次,学生可以将诗词转译为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三、课文研读
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用典很多)
找典故。
1、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
我们来看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题目,大家知道,词往往用它开头的第一句话作题目。看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在什么地点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怀古
2、学生再默读一遍。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典故)?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寻找典故,我并没有笼统地提问“词中引用了哪几个典故”,而是把它细化成以下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有几个典故?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4、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3、老师再做总结。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
明确: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教学目的:
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
思考: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学生齐读全诗。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
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
警告当朝
咏史抒怀
下阕
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
愤斥偏安
借古讽今
诗人: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壮志未酬
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1、通过诵读法、品读法、推敲法、比较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预设情境法,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意境美的魅力。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前准备:
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三、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创设情境。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 /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 青山依旧在 / 几度夕阳红 / 白发渔樵江楮上 / 惯看秋月春风 / 一壶浊酒喜相逢 / 古今多少事 / 都付笑谈中”
听完歌曲,品读苏词。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赏析上阕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表: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1)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表,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2)学生思考: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教师:
4、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可作为课下作业)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2)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教学目标]
1、品读语言,把握用典深意。
2、体会词人爱国忧时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
把握用典深意
[教学方式]
诵读---指导---点拨---归纳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词从风格上可以分为两派(豪放派、婉约派),大家能否举出豪放派的两位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继苏轼后,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之蔚然成为一大宗派,要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辛弃疾,走进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展示目标
认识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是词人中的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参加农民抗金义军。他曾手刃叛徒义端和尚,直闯五百万敌营活捉叛徒张安国。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对金屈辱求和,对起义军排斥。辛弃疾被迫隐退,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三、初读体会
对于这样一首豪放风格的词,该如何读?又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学生试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错误,评价朗读语气。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学生自读,进一步感受体会。
四、赏析词文,把握用典深意
本词的题目是“京口北固亭怀古”,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词,词人站在北固亭上,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学生回答,明确(孙仲谋,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辛弃疾为什么会想到他们?这些人又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一)找一生读上阙
思考问题一:上阙写到孙权刘裕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都是建功立业的.大英雄;事业从京口起步;北伐成功。
词人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两位英雄的?(钦佩,仰慕,赞美)
哪些字眼体现出词人的这种情感?(千古,无觅一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句。
思考问题二:词人借助二人抒发了什么情怀
补充时代背景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主张抗金,想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建功立业。同时借古代帝王的伟大功绩批判南宋统治者的懦弱无能。
齐读上阙。(注意语气和词人内心的情感)
总结把握词中典故的方法:首先,了解典故内容;其次,结合词人生活的社会背景和个人际遇;最后,利用典故以古喻今的特点,把握其中深意。
(二)齐读下阙,利用总结的方法自学下阙内容。
思考问题:1、辛弃疾引用宋文帝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2、词人写佛狸词下“神鸦社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3、词末运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学生自读下阙,讨论交流。
明确问题一:委婉劝谏当朝,伐金要做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齐读本句,体会情感(深沉,语重心长)
明确问题二:沉重。忧虑北方臣民安于异邦统治,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
补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增强这种心情。(借“烽火扬州路”与“神鸦社鼓”的景象对比)默读并注意体会。
明确问题三:以廉颇自喻,想为国出力,但又壮志未酬。
词人时年66岁,仍思报国效力,正如曹操诗句所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齐读此句,读出气势,读出词人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气。
五、齐读全词,体会词人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
指导学生用两个“既---又---”句式概括词人情感。
明确:既想抗金,北伐中原,又不愿朝廷草率出兵;
既想为国出力建功立业,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小结:纵观全词,悲凉苍劲,全文用典,却无丝毫堆砌之感,反而表意丰富,表达出了词人丰富的、复杂的、多层次的情感。
讨论:对于词人辛弃疾的这种犹豫不决,进退不定,你是怎么认识的?
明确:爱国忧时的情怀
思考题:从辛弃疾身上发现的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由此你又想到了古时的哪些人?
学生发言: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升华: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品质,那就是深沉的爱国情怀。是他们在国家危亡,民生凋敝时挺身而出,或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或挥笔为文,为社禝摇旗呐喊。正是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正是由于他们,才使得我们的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今天学习古代诗词,不仅要学习、继承先人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文化成果,更要学习他们身上的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怀和高贵品质。
六、学生熟读全词。
七、齐背全词,在屠洪刚的《精忠报国》的乐声中下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三、课文研读
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用典很多)
找典故。
1、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
我们来看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题目,大家知道,词往往用它开头的第一句话作题目。看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在什么地点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怀古
2、学生再默读一遍。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典故)?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寻找典故,我并没有笼统地提问“词中引用了哪几个典故”,而是把它细化成以下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有几个典故?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4、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3、老师再做总结。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
明确: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教学重点:
用典和借古讽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三、结合注释朗读,弄清大意
四、具体分析
1、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思考:上阙和下阙分别用了哪些典故?
2、分析上阙
a、上阕写孙权刘裕两个人,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b、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明确: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c、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穷,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3、分析下阙
a、“元嘉草草”
①口述宋文帝北伐的经过,明确北伐失败的原因。
②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明确:借古讽今――委婉劝阻韩侂胄: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b、“佛狸祠”
①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伸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②除了用典,还运用什么写法强化这种感情?明确:今昔对比――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此情此景让人不堪回首。
c、“廉颇”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以廉颇自况,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又小人挑拨,使他很感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五、名句赏析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使自己国土不受外侵,并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吴国出现承平气象。“风流”,指孙权的才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火,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言外有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意。这几句突出萧飒、凄凉之象,笔调转为哀婉、舒缓,词人慨叹眼前之景象,表达了他对孙权的崇拜和对当前时局的担忧。
六、归纳全词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既有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词诘》评曰:“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得遏。廉颇自拟,慷慨壮声,如闻其声。”
七、学生齐读全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1、检查背诵
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3、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重点讲析
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
(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学生自读课文
(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5)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三、设疑讨论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四、典题拓展(可作为课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教学目标:
1、抓住典故,感受词人对率军北伐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的仰慕赞叹之情。
2、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
教学方法:
知人论世,涵泳品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由题入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是地名,是现在的什么地方?镇江,沿长江。对面是扬州的瓜洲,有句诗是京口瓜洲一水间。一水,就是长江。北固亭,在北固山上,临长江。2006年,我在镇江参加教师培训,在远处看到了北固山与北固亭,轮廓一如教材插图。
(生看插图,描述插图)山巅有亭翼然,草木郁乎苍苍,半空沙鸥翔集,江中百舸争流。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去看一看。
怀古,对古人之事的追溯,发自己的情思。怀古诗词一般什么样的模式?
写景咏史抒怀(板书)
二、简介作者
辛弃疾是什么人?(南宋词人)他还是位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
(材料)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设疑:就是这样一个能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宛如探囊取物的英雄,南渡之后的人生是怎样的呢?看一看他登上北固亭,发出的慨叹就知道了。
三、探讨登高
(插曲)我顺便问一下,为什么诗人词人登上高山,登上亭台楼阁,也就是登高,就会吟诗作词写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呢?
那么我要问一句,古人为什么要登高?为了望远。这只是原因之一。
实际上,最初登高有它特殊的意义: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就要登高。古代天子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最常提及的封禅之地就是泰山了。可见,最初的登高有浓重的宗教意义。后来宗教意味渐渐淡去,成了文人们一种消遣。
登高的时候人往往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不高兴!为什么不高兴呢?古人讲过一句话,登高者必自卑。为什么登高者会自卑呢?因为当我们登上高处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地生出一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世说新语》里有一个王海的人,他登上高处以后感叹我由来不悲,今日直欲悲,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感觉。如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以后就很自然地感叹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再如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楼,也感叹道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那么辛弃疾在登上了北固亭有此愁思与慨叹吗?
四、文本研析
1、请同学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情感,并分别找什么地方是写景、咏史及抒怀的内容。
2、检查朗读情况及对课文的大体把握。
3、以典故为切入口,研析课文。
北固亭引发了辛弃疾的无限遐思,他究竟想到了什么呢?(许多历史人物)
是的,在自己的作品中,借助一些经典的历史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或情感,这种手法叫用典。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是用典(板书)请同学找出词中所用的典故。
板书:
典故一:孙权
典故二:刘裕
典故三:刘义隆
典故四:佛狸祠
典故五:廉颇
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作者用典的作用。
(1)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这句用了关于孙权的典故。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顺序应是什么?(无处觅英雄孙仲谋),请问,作者为什么要倒装?(一是音韵格律,二是强调孙权是个英雄)孙权确实是一个英雄,他的对手曹操有赞美他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我有下一个疑问,三国时的英雄很多,曹操,张飞,关羽,诸葛亮等都是英雄,为什么只提孙权呢?(京口是孙权的地盘,当年的东吴与南宋王朝很类似,同样位于东南一隅,同样面对强大的北方入侵之敌。孙权北拒曹操,赵宋王朝偏安临安。对孙权的赞叹,也对统治的指责,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板书:渴望英雄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个典故给了你怎样的感觉?表达了什么感情?(气壮山河,叱咤风云,率军北伐英姿飒爽)刘裕与前面写到的.孙权有什么共同点?(一事业都在京口起步,二是都勇敢面对强敌,三是都建立了伟大的功业。)板书:展现英雄
(3)下片用刘义隆北伐的典故。刘义隆是个好个好大喜功的人,他的北伐战争的特点是什么?(草草)其结果?(仓皇北顾)作者用刘义隆的典故想说明什么?(反对草率出兵)草率出兵的后果是什么?(烽火扬州路金人就在对面的,当年的扬州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宁静美好不在了,眼前是狼烟与铁血!)板书:反对草率出兵
(4)再看下一个典故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给你什么感觉?
(人们在祭祀,鼓响鸦鸣,场面热闹)那么,当时佛狸祠在谁的统治之下?(金人统治之下)是谁在那里热闹?是金人,还是汉人?(应是汉人,暗示汉人早已适应金人统治,安于现状)作者这样写到底想表达什么感情呢?(气愤,对老百姓的气愤,不对,应该忧虑,作者担心,如果再不抓紧北伐,那么北方人汉人的人心都会改变了。这个典故给人一种时不我待的急迫感)板书:主张抓紧出兵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最后一个典故,大家怎么看这一典故?作者希望像廉颇一样,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效力)但廉颇的结局如何?(没有被起用)作者呢?(也没被起用)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报国无门,所以发出了凭谁问这一慨叹!这个典故露出了作者的满腔悲愤。板书:一腔悲愤
(6)每学一个典故,通过分析促读,让情感充分表达。
五、读文总结
1、读课文。我们面对辛弃疾能做些什么呢?板书:为君去英雄泪
2、800多年以后的今天,有无数人在怀念着这位旷世奇才辛弃疾!网上有一个专为纪念他而设的网站,标题叫: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纪念馆。这六个字足以体现他一生的落寞而悲壮的爱国情怀。有一位在清明节在该网站留言如下:
怀稼轩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英雄千古,荒草无残碑/
曾记否,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匹马渡江/
叹此生,千古忠肝义胆,报国欲死无战场/
追往事,今不见/
我共君,醉明月/
说剑,论诗,醉舞,狂歌/
用我红巾翠袖,为君去英雄泪/
君醉里重揩西望眼,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为稼轩而作
一身胆气剑如虹,
沙场点兵却成空。
金戈铁马清风醉,
泣留诗行今人诵。
六、课后作业
背默全词。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词大意。
2、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法加之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学会关键典故的含义和及其作用。
3、体味词人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愿望及壮志未酬的苦闷。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法加之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学会各个典故的含义及其作用。
2、难点:体味词人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愿望及壮志未酬的苦闷。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自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呢?滚滚长江东逝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然而有些人却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本文作者就是这样,他有一颗爱国之心,凭一己之力,挽救家国山河。让我们感受民族气节,体味赤诚之心。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文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关键字词的读音和词义并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再读文章,理顺诗词的大概内容和结构层次。
明确:上片惋惜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赞美率军京口北伐的刘裕;下片讽刺了刘义隆冒进误国并表明自己要向廉颇学习的态度。
(三)深入研读
问题1:辛弃疾登北固亭,极目远眺,想到孙权和刘裕,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1:孙权曾在京口守国御敌,成就霸业。现如今却“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寄奴曾在京口起事北伐,曾经“气吞万里如虎”。作者借两位英雄人物的事迹来: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问题2: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2:教师渗透时代背景——统治者抗金准备不足,想要仓促北伐,急功近利。作者此时人微言轻,不被重用,一腔热血只能流于悲叹。作者此时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典故,是在借鉴历史,来说明:伐金必须作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问题3:作者最后引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3:当政者昏庸无能,又有小人挑拨,作者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作者以廉颇自况,表明自己虽然老去,但依然有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
(四)拓展延伸
同一类型的文体作品的拓展,进行对比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将自己和英雄人物进行对比,抒发出年华渐去、壮志难酬的感慨。
(五)小结作业
1、小结:梳理板书进行小结。
2、作业布置:首先,熟读并背诵诗文;其次,学生可以将诗词转译为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3、学会比较鉴赏
二.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线索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用典
四.教学媒体
投影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作者、风格和时代
北宋——豪放派:苏轼
婉约派:柳永秦观
南宋——豪放派:辛弃疾
婉约派:李清照姜夔
2.名句背诵检查,感知婉约词豪放词不同风格
1、《雨霖铃》中诗人想象别后的羁旅生活写出的最使人触动离愁别恨的两句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鹊桥仙》中体现一种崇高而旷达的爱情观的一句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古战场险要形势的三句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苏轼在词中描写赤壁之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上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出年华渐去、壮志难酬的感慨。那么,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要了解诗歌的内容,要学会知人论世。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了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事,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膈,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当时的南宋与金对峙,金兵入侵肆无忌惮,南宋躲避苟安偏安一隅,议和纳币称臣,出现战、和的争议。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此诗便反映了当时的状况。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陈述策略,不被采纳。42岁被贬乡居,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20多年后,韩佗胄把持朝政,企图用北伐中原之事来钓誉固位,起用辛弃疾,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让他在抗金前线镇江当知府,辛弃疾一心雪耻复国,初到镇江就积极为北伐作准备,而韩佗胄一伙儿政治腐败,急于事功,辛弃疾对于这种政治局面忧心忡忡,由此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有扶倾持危的责任感,有抗金救国当仁不让的热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本词可看作是他向宰相韩佗胄递的谏书。最终,他的意见也没有被韩佗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开禧元年(1205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后来,韩侂胄不听辛弃疾劝告,于开禧二年(1206年)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而归。次年,韩侂胄被杀。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2)自读课文,感受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讨论:词中总共写了几个历史人物,明确历史人物事件。
(1)孙仲谋
(2)寄奴:
(3)刘义隆:
(4)佛狸祠下:
(5)廉颇:
(四)、分析词的上片:
1、师补充孙权及刘裕事迹。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带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
辛曾在<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2、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3、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英雄”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向往。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想当年”句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小结: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学生讲刘义隆之典故。
师补充明确:“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写什么内容?
明确: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4、“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学生谈此句的意思。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5、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6、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师补充典故: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一饭三遗矢)。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确: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7、小结下片:
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研讨艺术特点: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以为如何?
明确:用典紧扣“京口怀古;典故与思想感情紧密联系。情思隽永,含蓄深刻。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恰是这首词的长处。
2、本词除了用典外还突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比)
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赞孙权力抗曹操,建风流业绩,江山本应代有才人出,叹孙权之流不再有,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刘裕生于平常人家,出身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表己抗金救国之志。其子刘义隆草率北伐,结果一败涂地——告诫当今统治者)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金主完颜亮被哗变的部下所杀,正是南宋反攻复国的好机会,但赵构在此后三天去议和,弄到如今异族皇帝庙前还有人祭祀,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子民。)
(八)、拓展延伸: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借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衬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感慨年华渐去,壮志难酬;辛弃疾的词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二)鉴赏辛弃疾的另一首诗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天际流。年少万兜鍪(头盔,指代士兵),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哪一个词语意相同?都指什么?
(明确:“望中犹记”中的“中”,都指中原大地)
(2)词中哪几个句子是赞孙权的?
(明确:“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生子当如孙仲谋。”)
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1、通过诵读法、品读法、推敲法、比较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预设情境法,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意境美的魅力。
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准备:
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三、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创设情境。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 /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 青山依旧在 / 几度夕阳红 / 白发渔樵江楮上 / 惯看秋月春风 / 一壶浊酒喜相逢 / 古今多少事 / 都付笑谈中”
听完歌曲,品读苏词。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赏析上阕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表: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1)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表,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2)学生思考: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教师:
4、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可作为课下作业)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2)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设计指导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过程中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2、课件投影,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世为济南人。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在词人中,辛弃疾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设计说明:课件投影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永遇乐:词牌名。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始于柳永。又名《消息》。
3、词牌释义:〔题考〕毛氏【填词名解】云:“永遇乐歇拍调也。唐杜秘书工小词,邻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讽,尤喜杜词,遂成逾墙之好。后为仆所诉,杜竟流河朔。临行,述[永遇乐]词决别,女持纸三唱而死。第未知此调,创自杜与否。”所引故事不可考;大抵创自唐之中叶。万氏【词律】引晁无咎【消息】注云:“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是此词又为越调也。
〔作法〕本调一百零四字。首、次为四字对句,不用韵,“清”“山”二字均可仄。第三句为平仄平仄,起仄韵。第四五句亦为四字对句,第一字平仄不拘。第六句五字协韵,与[解语花]第三句同,惟第四字可拗作仄,此其异耳。第七八句又属四字两句,但不需对偶,而两句第一句及下句第三字,平仄均可通用。第九句六字,协韵,第一字可平。第十句七字,上三字豆,第一字可仄。(此豆有作仄平平或平平平者,均非宜)结句六字,第一字可平,第二字不能作仄。(赵师侠作“缓步阆风仙苑”,不足法)后阕起二句,与前阕第七八句同。第三句六字协。第四句至第十句,均与前第四句至第十句同。结句四字作仄平仄仄,上一下三,定格也。
(四)教师范读或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文字。
(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五)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1、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此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2、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1)分析研讨用孙权、刘义隆典。
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明确:讽刺宋室昏聩。)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什么?(明确: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参考: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6)小结。
辛弃疾不愧为“用典”高手,用典来借古讽今,用典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景、典、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六)把握词人情感,指导诵读。
1、本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
2、诵读时必须保持豪壮的基调,读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叹之情,读出年老但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尤其是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要读出词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观语或怨语。
(此设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诵读的要领,并能在诵读中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
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此设计是让学生通过了解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八)板书设计。
仰慕英雄慨叹难觅
孙权、刘裕报国抱负讽刺朝廷
刘义隆借古讽今批评告诫豪迈激越
佛狸祠今昔对照隐忧愤懑深沉悲壮
明确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廉颇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辛弃疾的经历。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怀古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够分析怀古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文武分途,上马能领兵,下马能赋诗的文武兼备之才并不多见。宋朝初期,宋太祖优容文人,立誓碑不杀文人,故有宋一代,文学大昌。然文盛武衰,故文武兼备者犹稀。稼轩以文为词,开创一代之风;上马擒贼,勇居三军之首。不仅为有宋一代之麟凤,在整个中国历史中也光掩众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范读,感受作品风格
1、师范读(配乐朗诵);
2、学生集体朗读;
3、抽取一两个学生代表来朗读。
三、自读,找出词中所怀之人,所怀之事。
师:同学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是一首什么诗?
生:怀古诗
师:必修三我们在讲《咏怀古迹》时给大家归纳了怀古诗的三种类型,还记得吗?
生:怀人伤己、怀古伤今、理性反思
师:不错,请同学们看ppt,我们不难发现,不管属于哪一种类型,都需要找出人物和事件。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下的注释把人物和事件一一找出来。
ppt展示:
1、怀人伤己(同病相怜型或对比失落型)
所怀之人的经历(事迹)和自己作对比
2、怀古伤今(古胜今衰或物是人非)
所怀之事和现在作对比
所怀之地和现在作对比
3、理性反思(历史教训启迪后人)
所怀之事给自己和后人的启发
师:首先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比如第一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一句话写了谁?
生:孙权。
师:写了孙权的什么事情?大家可以结合历史和对孙权的了解来谈。
生:孙权击败曹操。
师:舞榭歌台,这个时候可以演出歌舞,说明当时是比较太平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流指的是英雄业绩,最终都敌不过时间,会被历史冲淡。所以写孙权主要是写他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接下来请同学们分析后面的人物和事件,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5分钟后)
生1: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几句写的.人物是刘裕,根据课下注释,刘裕虽然住在一般的巷陌和斜阳下的草树里,但是却北伐成功,建立了刘宋政权,是个英雄。
师:分析得非常好,大家给他掌声。还有没有同学起来分析?
生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写的是宋文帝,作战不做充分的准备,因而战败了,仓皇而逃。
师:很好。请问草草和赢得是什么意思?
生2、草率;落得。导学案上面有。
师:看来真的是有备无患啊,希望大家也能够向他学习,做好预习工作。
生3: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说的是拓跋焘打败宋文帝,建立了佛狸祠,人们在那里迎神赛社。忘记了过去。
师:对,其实佛狸祠是战败的象征,对于南宋百姓来说其实更是一种耻辱,可是人们都忘却了历史,辛弃疾对此表示担忧。
生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说的是廉颇,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还能够上战场杀敌,表示还可以被重用,表达了作者也希望自己能被重用。
师:是的,他依然老当益壮,不忘报国。
师:现在我们把人物和事件找出来了,请同学们把刚才的信息和自己或者是现在的情况作对比。请问大家对辛弃疾和南宋王朝了解吗?
生:不了解。
师:好,那就由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下。辛弃疾出生在金人统治下的济南,宋高宗时期,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下侵宋,辛弃疾加入农名起义军耿京的队伍。后代表耿京与南宋王朝联系,在军事上配合行动,共同抗金。后耿京被叛徒张国安杀害,辛弃疾直驱金人军营,捉住张国安,后投奔南宋政权,南归后一直主张抗战,为孝宗献上《美芹十论》,阐明自己的抗战主张和具体措施,但南宋政权一直被主和派把持,辛弃疾在二十年仕途中不断受到打击排挤,不委予重任,晚年被弹劾削职,退隐官场,含愤而逝。
生:信息太多了,记不住。
师:那就把信息概括一下:辛弃疾长于北方,少经战乱,有燕赵之气;曾单骑闯敌营,擒叛徒,有班超之风;曾献《美芹十论》,有恢复之志;也曾求田问舍,有归隐之心;综其一生,词坛飞将,四字足以。而南宋王朝力主求和,风雨飘摇中存在。
四、品读,说出所怀之人,所怀之事的用意。
师: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这首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这些事?和自己或者现在的南宋王朝对比一下。
生:作者渴望像孙权、刘裕那样建功立业,也希望南宋皇帝能够北伐,但是作战不能草率,否则就会像刘义隆那样仓皇而逃。写佛狸祠希望百姓不要忘记耻辱,写廉颇是希望自己也能够得到一个上战场的机会。
师:说得很全面,很准确。大家都懂了吗?
生:明白。
师:那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下这首词的主旨。
生:壮志难酬、渴望北伐
师:关键词抓住了。登上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北方沦陷敌人之手,于是怀古伤今,怀人伤己,表达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主张抗敌要准备周全,切勿草率,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偏安一隅,不图恢复,不善用人的愤懑之情。
五、赏读,谈谈本首词最大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谈谈这首词最大的特点
生:用典
师:对。用典就是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在讲李商隐诗两首讲过的。
生:1、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张;
2、增加诗词的可读性,丰富诗词内容
3、使其文辞典雅,增强文采
六、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作品展示:稼轩是一个用血与泪在抒写自己情感的英雄。“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永不屈服,力主抗金的形象被定格在我的脑海里;耿京死后,渡江南来,可是南宋统治者力主求和,打击排挤他,他于是自嘲道: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原来自己的姓氏和他的境遇是这般的契合。到了晚年,他写下豪迈悲壮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喊出了自己老而弥坚、报国无门的愤懑,喊出了南宋王朝的苟且偷安。辛弃疾是孱弱的南宋王朝的一根脊梁!
七、拓展阅读,作品推荐
1、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2、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3、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5、《美芹十论》
课后反思:
这堂课的课堂容量很大,由于辛弃疾的词比较难,而又要在一节课内完成,所以我选择的方式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出现的问题是每个环节都比较赶时间,还有就是叫同学们写一段关于辛弃疾的话,这个时间不够用。应该给学生留几分种去朗读,去消化。
一、说教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六篇文章。本单元选择了四位宋代著名词人的作品,本文作为"豪放派"词人的优秀作品,入选本单元。本文是作者在镇江的北固亭写下的一篇怀古词,上阙用了孙权和刘裕抗击北方入侵者的事迹,暗示应像他们一样保家卫国。下阙用刘义隆冒进误国暗示当今的统治者一意孤行,不听合理的建议,表明了自己的坚决抗金但反冒进政治立场,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忧愤之情。
二、说学情
高中的学生已经有了相对较多的语言积累,对于词这种文体也较为熟悉了,结合注释了解基本大意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但结合诗人的经历以及诗词的创作背景,深层次地体悟文章思想感情的层面上,学生的能力仍有待提高。我也将把这一点作为我授课的重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复述出全词的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我将用这样一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同学们都游历过一些名胜古迹吧?当你们去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旅行时,会想到什么呢?有没有同学来说一下?"经过互动,我会接着问用"看来同学们都有很多感触,那么我们来看看著名词人辛弃疾游历北固亭时,想到了什么。"并由此导入本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然后我会继续用多媒体出示辛弃疾的生平、著名事迹及文章的创作背景。通过图片,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度,并且可以自然地进入"知人论世"环节;对作者背景以及创作背景的介绍,学生不但可以了解一些关于作者的情况,对于把握全词的思想感情也有很大帮助。
(二)整体感知
这部分我会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通过互动得出如下结论:
上阙用了孙权和刘裕抗击北方入侵者的事迹,暗示应像他们一样保家卫国。下阙用刘义隆冒进误国暗示当今的统治者一意孤行,不听合理的建议,表明了自己的坚决抗金但反冒进政治立场,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忧愤之情。
2.请同学们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找一下文章中有几处用典?各是什么?
通过互动得出如下结论:
上阙:孙权、刘裕;
下阙:刘义隆、佛狸祠、廉颇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对本文的大意有初步了解,为学生进一步分析文章内涵和情感脉络做了准备。
(三)深入研读
这部分我依然会使用任务引导法,我将设置如下任务:
1."作者登上北固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与师生互动,得出下列结论:
孙权:在京口建立吴国,建都建业(南京),抵抗了来自曹军的入侵,保卫了家园;
刘裕:刘裕出生于京口寻常小巷陌,后建立刘宋政权,建都建康(南京),多次抵抗来自多方的入侵,包围了家园。
两者与京口一地有关,都曾勇猛抗敌,保卫家园。
2."作者对两者持怎样的态度?如何看出?"请同学分组讨论。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与师生互动,得出下列结论: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尊敬和敬仰,感叹南宋当权者昏庸无能。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不仅尊敬和敬仰,还认可刘裕的作战方略
(此处要结合刘裕建功的历史:刘裕抗击胡虏是在做了充分的政权巩固的准备之后,用此反衬作者所处时代的统治者急功近利,冒进抗金。)
3."作者提到刘义隆、佛狸祠,又有何用?"请同学分组讨论。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与师生互动,得出下列结论: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用典——刘义隆——冒进误国,讽刺了当朝统治者,表达了作者的谴责。
"难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百姓安于异族政权统治,忘了记自己的宋代臣民的身份,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积极救国的不满。
4."作者提到廉颇,又有何用?"请同学分组讨论。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与师生互动,得出下列结论: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用廉颇自比,表达了自己空有政治抱负,却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苦闷。5.结合全诗,本文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这样有什么好处。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最后教师明确答案如下:
最大的艺术特色是用典。用典可以使语言更加典雅和形象,深化意境的内涵,是整体表达更加有力,掷地有声。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会对文章有深层了解,对文章中的字句以及写作手法主动思考,对用典的用法也有相对深入地了解,并结合学过的知识来总结;板书可以学生们对自己思考得出的内容进行有逻辑地归纳总结。根据新课标在高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这种设计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基本情况。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联系一下上节课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小组讨论:两者有何异同点?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与师生互动,得出下列结论:
相同点:表达方式上两者都是借景抒情;内容上两者均为借古讽今。
不同点:主题不同:苏词感慨了年华渐去,壮志难酬。更多的是在感慨时间流逝;辛词感慨了空有政治抱负不被重用而壮志难酬。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的忧愤。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将所学内容,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两篇怀古词,另外我会在必要的时候,用问题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经过此环节,学生会在主动思考的基础上,从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对词进行分析。
(五)小结作业
总结文章内容,请同学将上两者比较阅读的结论结合具体词句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此处作业就是更深刻地拓展延伸,学生简短的口语表达,经过斟酌和加工,写成一小段话,属于一个短小的写作练习;另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在评述性的写作中得到锻炼。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设想
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1、检查背诵
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
(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学生自读课文
(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5)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设计指导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过程中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 ,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
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2.课件投影,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xx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设计说明:课件投影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四、教师范读或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文字。
(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五、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此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1.分析研讨用孙权、刘义隆典。
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明确:“觅” 、“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明确:讽刺宋室昏聩。)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什么?(明确: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参考: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5.小结。
辛弃疾不愧为“用典”高手,用典来借古讽今,用典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景、典、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六、把握词人情感,指导诵读。
1.本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
2.诵读时必须保持豪壮的基调,读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叹之情,读出年老但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尤其是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要读出词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观语或怨语。
(此设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诵读的要领,并能在诵读中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 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此设计是让学生通过了解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八、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仰慕英雄 慨叹难觅
孙权、刘裕
报国抱负 讽刺朝廷
刘义隆 借古讽今 批评告诫 豪迈激越
佛狸祠 今昔对照 隐忧愤懑 深沉悲壮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廉 颇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文本简析
本板块选入宋人怀古词两首,都是作者面对历史陈迹,沉入过往的年代,引发遐想而作的。本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情怀。学习本词要理解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目标
1.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2.通过沉吟涵咏,体味鉴赏,丰富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设计理念
涵咏品味,研习比较。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xx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欣赏诵读。
【配乐朗读音频】
四、整体感知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五、解读上片
思考,探讨: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六、解读下片,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七、品味鉴赏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出袋的毛病,你以为如何?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八、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八、齐读全词。
九、布置作业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警告当朝咏史抒怀
下阕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愤斥偏安借古讽今
诗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壮志未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全词
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
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2、作者的写作背景
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过程中,曾经提到,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这个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辛弃疾。
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赵构最可恶的一件事就是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自然对于辛弃疾这样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将不会重视,此后辛弃疾就一直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后辛弃疾的军事才能的到了重用,转战于各地,战功卓著。但是辛弃疾因为为人有些自负,又不会拍马奉承,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江西隐居。
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66岁的时候做的。当时一个很有权势的大臣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决定北伐金国。为了笼络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战的老臣,当时辛弃疾也被韩侂胄任命为安抚使。但是在任上一年之后,辛弃疾却已看出了韩侂胄并不是真的想收复失地,也并不是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对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更感慨韩侂胄不懂军事,会导致北伐失败。这首词就是作者对于此事情况的内心感受的表达。
【文章感知】
1、带领同学朗读全文,纠正读音。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提问: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明确: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那么,究竟作者认为谁是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英雄呢?我们看下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找不到孙权这英雄了。很显然,作者将孙权孙仲谋当成了这样的英雄。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提问: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虚景。
刘裕: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过后来,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于公元403年篡晋称帝,改国号为楚。公元404年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第二年,打败了桓玄,拥护晋安帝司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马德为了感谢他,把它的职位封为了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总理这样的职务。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成为权顷天下的显赫人物。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公元420年在扫除所有障碍之后,大权在握的刘裕终于代晋称帝。
提问:作者在此处提到,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说斜阳草树。两相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当初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建立了刘宋。但是直到今天,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初的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败的荒园一样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去。
提问: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但使卢成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那么作者希望怎样做呢?我们下节课再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词的方法
2、对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个豪放派的词人进行横向比较
教学难点:
1、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需要学生在课前作充分的预习,掌握一定的资料
2、通过对作者生平的比较来比较作者的创作风格。
3、对豪放派词进行较深的分析。
教学过程: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看注解15:此时作者所含的意思不仅仅是对张浚北伐的影射,更是对韩侂胄北伐的一种劝诫。
提问:此时,作者提到如果仓促北伐,必将会导致失败。其中隐含了作者的一个意思,是什么?
明确:作者自我推荐,实际上是向建议:只有我这样的老臣才可以指挥作战,获取胜利
那么,如果统治者不善用人,会怎样呢?
当然,必将导致失败了。但是作者此时并没有直接说会失败,而是回想当年,描绘了一幅失败的时候的凄惨景象: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正是作者率军投靠南宋王朝的时候,也就是1163年,张浚北伐失败,此时金国皇帝完颜亮趁机沉打过长江,在瓜补山的上修了一个行宫,供自己寻欢作乐,而且纵容金兵烧杀抢掠。
提问:作者用宋文帝北伐失败的典故影射张浚北伐的失败,那么用宋文帝北伐的失败后果来影射谁呢?
明确:自然是张浚北伐失败后造成的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
看注解18
当初魏武帝拓跋涛对汉族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寻欢作乐得行宫,如今却已变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提问:作者有什么感想?
明确: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惨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形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提问:此处作者回忆当初扬州遭到金兵劫掠的凄惨景象,本来是不堪回首的。此处为什么要写作可堪回首呢?
明确:为了让统治者知道,用人不当导致战略失误,会造成多么大的损失!因此,就更应该慎重,那么朝廷应该用什么样的人才呢?
最后,作者引用廉颇尚能饭否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自己虽然已经老去,但依然可以为国效力,便如同那不服老的廉颇。而凭谁问则体现了一种无奈,无法被赏识的无奈。
学过两首词后,我们不妨利用我们学过的分析法,对苏轼和辛弃疾进行一下比较。
【讨论】:大家说说苏轼和辛弃疾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作者 出生地 所处时代 经历 做官 写作时的年龄
苏轼 四川眉县 北宋中期 冤狱、坎坷 文官,颇有政绩 47岁
辛弃疾 山东济南 南宋初年 建功立业,不得重用 武官,战功卓著 66岁
然后再从作品来看: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环境: 长江、赤壁、乱石、峭壁、惊涛、故垒
多实景描写,诱发联想,景在一起 长江、舞榭歌台、寻常巷陌、佛狸祠下
联想到的虚景,景是分散的
联想到的虚景多于实景
人物 周瑜 孙权、刘裕、宋文帝刘义隆、佛狸、廉颇
情节 观景感慨英雄超脱旷达 孙仲谋、刘裕、廉颇
刘义隆、佛狸、张浚
比较讲解:比较讲解:
首先苏轼是南方人,而且是文人出身,所以他的性格中多的是意气风发,就算是建功立业为国效力,也只是作为文官的地位,所以苏轼的词中我们看不到像辛弃疾那样的金戈铁马之声,更多的是一种胸怀的旷达。
而辛弃疾则是北方民族,我们知道北方人一向比较凶悍。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南方能够打败北方而统一全国的朝代,就算是明朝从南方建立政权,但是政权最终的稳定却还是在北方。出身于军队将领,他的诗词中自然有一种军人的坚毅、果断,兵甲之声充塞于耳。
其次,从写作的年龄看:当时苏东坡正处在壮年,却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自然有一种失落和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而辛弃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则是想继续效力,更多的诗感慨当初,不愿老去的思想。生活经历和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写作上的不同。
教学目标:
1、抓住典故,感受词人对率军北伐建功立业的英雄 明君的仰慕赞叹之情。
2、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
教学方法:
知人论世,涵泳品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由题入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是地名,是现在的什么地方?,镇江,沿长江。对面是扬州的瓜洲,有句诗是“京口瓜洲一水间”。一水,就是长江。北固亭,在北固山上,临长江。2006年,我在镇江参加教师培训,在远处看到了北固山与北固亭,轮廓一如教材插图。
(生看插图,描述插图)山巅“有亭翼然”,草木“郁乎苍苍”,半空“沙鸥翔集”,江中“百舸争流”。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去看一看。
“怀古”,对古人之事的追溯,发自己的情思。怀古诗词一般什么样的模式?
写景——咏史——抒怀(板书)
二、简介作者
辛弃疾是什么人?(南宋词人)他还是位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
(材料)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设疑:就是这样一个能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宛如探囊取物的英雄,南渡之后的.人生是怎样的呢?看一看他登上北固亭,发出的慨叹就知道了。
三、探讨“登高”
(插曲)我顺便问一下,为什么诗人词人登上高山,登上亭台楼阁,也就是“登高”,就会吟诗作词写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呢?
那么我要问一句,古人为什么要登高?为了望远。这只是原因之一。
实际上,最初登高有它特殊的意义: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就要登高。古代天子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最常提及的封禅之地就是泰山了。可见,最初的登高有浓重的宗教意义。后来宗教意味渐渐淡去,成了文人们一种消遣。
登高的时候人往往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不高兴!为什么不高兴呢?古人讲过一句话,“登高者必自卑”。为什么登高者会自卑呢?因为当我们登上高处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地生出一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世说新语》里有一个王海的人,他登上高处以后感叹“我由来不悲,今日直欲悲”,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感觉。如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以后就很自然地感叹——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再如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楼,也感叹道——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那么辛弃疾在登上了北固亭有此愁思与慨叹吗?
四、文本研析
1、请同学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情感,并分别找什么地方是写景、咏史及抒怀的内容。
2、检查朗读情况及对课文的大体把握。
3、以典故为切入口,研析课文。
北固亭引发了辛弃疾的无限遐思,他究竟想到了什么呢?(许多历史人物)
是的,在自己的作品中,借助一些经典的历史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或情感,这种手法叫“用典”。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是“用典”(板书)请同学找出词中所用的典故。
板书:典故一:孙权 典故二:刘裕 典故三:刘义隆
典故四:佛狸祠 典故五:廉颇
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作者用典的作用。
(1)“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这句用了关于孙权的典故。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顺序应是什么?(无处觅英雄孙仲谋),请问,作者为什么要倒装?(一是音韵格律,二是强调孙权是个英雄)孙权确实是一个英雄,他的对手曹操有赞美他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我有下一个疑问,三国时的英雄很多,曹操,张飞,关羽,诸葛亮等都是英雄,为什么只提孙权呢?(京口是孙权的地盘,当年的东吴与南宋王朝很类似,同样位于东南一隅,同样面对强大的北方入侵之敌。孙权北拒曹操,赵宋王朝偏安临安。对孙权的赞叹,也对统治的指责,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板书:渴望英雄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个典故给了你怎样的感觉?表达了什么感情?(气壮山河,叱咤风云,率军北伐英姿飒爽)刘裕与前面写到的孙权有什么共同点?(一事业都在京口起步,二是都勇敢面对强敌,三是都建立了伟大的功业。)板书:展现英雄
(3)下片用刘义隆北伐的典故。刘义隆是个好个好大喜功的人,他的北伐战争的特点是什么?(草草)其结果?(仓皇北顾)作者用刘义隆的典故想说明什么?(反对草率出兵)草率出兵的后果是什么?(“烽火扬州路”金人就在对面的,当年的扬州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宁静美好不在了,眼前是狼烟与铁血!)板书:反对草率出兵
(4)再看下一个典故——“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给你什么感觉?
(人们在祭祀,鼓响鸦鸣,场面热闹)那么,当时佛狸祠在谁的统治之下?(金人统治之下)是谁在那里热闹?是金人,还是汉人?(应是汉人,暗示汉人早已适应金人统治,安于现状)作者这样写到底想表达什么感情呢?(气愤,对老百姓的气愤,不对,应该忧虑,作者担心,如果再不抓紧北伐,那么北方人汉人的人心都会改变了。这个典故给人一种“时不我待”的急迫感)板书:主张抓紧出兵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最后一个典故,大家怎么看这一典故?作者希望像廉颇一样,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效力)但廉颇的结局如何?(没有被起用)作者呢?(也没被起用)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报国无门,所以发出了“凭谁问”这一慨叹!这个典故露出了作者的满腔悲愤。板书:一腔悲愤
(6)每学一个典故,通过分析促读,让情感充分表达。
五、读文总结
1、读课文。我们面对辛弃疾能做些什么呢?板书:为君 去英雄泪
2、800多年以后的今天,有无数人在怀念着这位旷世奇才——辛弃疾!网上有一个专为纪念他而设的网站,标题叫: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纪念馆。这六个字足以体现他一生的落寞而悲壮的爱国情怀。有一位在清明节在该网站留言如下:
怀稼轩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英雄千古,荒草无残碑/
曾记否,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匹马渡江/
叹此生,千古忠肝义胆,报国欲死无战场/
追往事,今不见/
我共君,醉明月/
说剑,论诗,醉舞,狂歌/
用我红巾翠袖,为君 去英雄泪/
君醉里重揩西望眼,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为稼轩而作
一身胆气剑如虹,
沙场点兵却成空。
金戈铁马清风醉,
泣留诗行今人诵。
六、课后作业
背默全词。
教学目标:
1、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重点:
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难点:
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1、知人论世,把握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在了解典故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情感。
预习案: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现存620余首。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他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书壁》等作品享有盛名。著有《稼轩长短句》。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66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六十六岁时。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的斗争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2、释题: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3、用典,又称“用事”、“援引”。是指引用古代的历史故事或古人的言论或俗语、成语等,来印证自己的论点或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典的好处在于能用极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思。用典的好处,可使诗文情感隽永,含蓄深刻。用典表达对古人的仰慕之情;或以古人与自己对比,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又使得文章富有文采。
例如,《锦瑟》引用了蓝田玉烟、鲛人泣泪的典故,是为了表达一种迷惘凄清的心理处境。也为诗歌增添了文采。
词中典故简介:
1、典故一:孙权雄图大略。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写孙权的风流余韵已经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在群雄纷争的时代,吴国能出现承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引申为孙权遗迹。“雨打风吹”指历史的风雨,孙权到辛弃疾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经荡然无存。
2、典故二:刘裕北伐壮举。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俯瞰京口的街市,缅怀当年刘裕,曾经居住在那里,他出身贫寒,曾生活在荒僻的小巷,但他却能讨伐桓谦,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的丰功伟绩。先灭山东南燕,后灭陕西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
乾道元年,词人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人守备简略。“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当时韩侂胄急于北伐,词人建议不被采纳。
3、典故三:刘义隆北伐残败。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三句是写刘义隆的。“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4、典故四:拓跋焘修建佛狸祠。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至写这首词时,恰好四十三年。南归前,他正在烽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敌战争,因此这样说。
“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王玄漠后,追击到瓜步山(江苏南京境内),在山上修建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神鸦社鼓,“神鸦”这里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古时祭祀土神的日子)祭神所鸣奏的鼓乐。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5、典故五:廉颇思为国用。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了“廉颇思赵”的'故事。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这里词人以廉颇自比,这时词人已经64岁,但他仍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建缓进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他很可能会像当年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执政者弃置不用,他的猜想很快被证实,韩侂胄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舞榭()巷陌()封狼居胥()佛狸祠()
2、解释下列诗句中划横线的词语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气吞万里: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
3、在本词中除了用典,还运用什么表达技巧?
默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探究案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
这首词最突出的写作技巧是用典抒情,思考词中用了哪些典故?作者借助这些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怀?
探究二:
总结本词的思想内容。
三、课堂小结:
这首词上阕缅怀,表达的决心;下阕写历史教训和自己的经历,表达的心愿。全词借古讽今,长于用典,形成对比,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学习时注意体会。
四、总结整理:
1、核心知识:
2、典型方法:
3、重点问题解决:
训练案
一、拓展阅读: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词牌名。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繁花齐开。宝马雕车: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凤箫:《神仙传》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作凤鸣声,引来了凤。故称箫为凤箫。玉壶:比喻月亮。蛾儿雪柳:元宵节妇女头上戴的装饰物。阑珊:零落。
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但是,作者描写这样一位孤独者,用意何在?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联系作者身世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列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历的第三种境界,这也说明了《元夕》词“函盖万有”的特点。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王国维就从《元夕》词联想到了做学问的境界,而这当然是辛弃疾所未曾料到的。况周颐在《香海棠馆词话》中说辛稼轩“其秀在骨,其厚在神”,确为有见地之语。这首《青玉案元夕》,读了之后就能使人神驰遐想,并从中领悟出深奥的哲理来,正说明了辛词内容之丰厚和辛弃疾写词功力之精深。
二、课后巩固提升
1、反思提升:熟记重点知识,反思学习思路和方法。
2、温故知新:阅读教材,并完成新发的预习案。
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三、课文研读
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用典很多)
找典故。
1、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
我们来看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题目,大家知道,词往往用它开头的第一句话作题目。看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在什么地点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怀古
2、学生再默读一遍。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典故)?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寻找典故,我并没有笼统地提问“词中引用了哪几个典故”,而是把它细化成以下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有几个典故?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4、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3、老师再做总结。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
明确: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
在对辛弃疾这个人进行评价的时候,都说辛弃疾的作品典故用的特多,影响了我们的阅读与理解,其实啊,他把历史故事放在自己的作品中,是要借以表现自己的愿望或感情的。在这首词中他用了这么多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与立场呢?
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1、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
2、“舞榭歌台”指什么?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何种句式??
4、表现什么情感与立场?
生:因为孙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舞榭歌台”体现的是东吴歌舞生平的气象。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板书:赞叹惋惜。抗金,收复中原。)
典故二: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这个典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与上一个是否一样?
1、刘裕有何表现?
2、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3、作者对刘裕的感情如何?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赞叹与惋惜。抗金北伐。)
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
2、北伐结果如何?
3、作者对刘义隆北伐持何态度?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赢得仓皇北顾。作者主张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板书:批草率出兵 批评)。
典故四:佛狸祠
下六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实际描写了两种场面,想一想这两种场面一样吗?
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
2、“烽火扬州路”指什么?
3、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师:“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板书: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担忧)
典故五: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廉颇的处境如何?
2、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
3、 “凭谁问,---?”的“凭” 如何理解?这是一个什么句式?
4、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悲愤)
师:“凭”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没有人来问。
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三、总结:
分析到这里,就已经知道了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终不被重用理想无法实现的辛弃疾在词作中用了这么多的典故,是用来“伤今”的。同时,他也用古人形象声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至此,分析完了这首词,解决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即辛词是如何运用典故来表达他的理想愿望及主旨的。下面让学生齐背一遍,来再次感受一下作品中透出的那份豪迈,苍凉与悲壮!
四、作业布置
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2分钟)
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词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讨论后明确: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怀浇心中块垒,还自我之情愫。
不同点: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
2、掌握重点字词句,理顺全词意思
3、诵读全词并背诵
学习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掌握咏史怀古诗词的特点
学习难点
1、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2、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学情分析
1、学生多为绘画专业学生,画面营造能力较强
2、对于如何处理咏史类诗歌鉴赏仍未入门
课时安排
一、导入
同学们,经历过前段时间的炎热天气,今天我们终于迎来了凉爽的雨天,刚刚那一声闷雷,让我想起了一千多年前,也是这样一个久旱后的雨天,有两位知名人物,青梅煮酒,纵论天下英雄。今天,就让我们在这样一个天气里,跟随着一位英雄人物,同样去议论一番,古往今来,天下英雄。
二、讲解课前练习
在之前的诗词教学中,我们强调过,在赏析诗词时,要做到“知人论世”,也就是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各位同学已经完成了课前练习,请大家归纳总结一下辛弃疾在二十三岁前都做了哪些事迹,当时的时代背景又是如何。之后,再来谈谈在你们眼中,二十三岁前的辛弃疾,是怎样一位人物,并设想一下,在二十三岁后,这样一位年轻人,会经历怎样的人生?课前练习中提到的辛弃疾事迹包括:南归大宋、追杀义端、闯营擒贼、陈书北伐。其中最能吸引人的事件,最激动人心,最让学生热血沸腾的事件是:万军从中,闯营擒贼。而从中概括辛弃疾的人物形象:年少才高、文武双全、任侠轻死、矢志北伐。不了解作者或者课前练习不仔细的学生往往会猜想他接下来的人生就是“会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而了解作者的,或者仔细阅读了课前练习文本的同学,则能够发现作者接下来的人生,再无实现志向的可能。
三、教学过程
(一)看标题
京口:作者被韩侂胄起用作为北伐旗帜,并出镇镇江时,已是人生暮年。怀古:“怀”即心有所感,“古”即古人古事古迹,怀古即看到古人古事古迹而心有所感,触动了作者之情。
(二)看作者
结合课前练习及课文注解,了解辛弃疾生平及所处时代坏境。明确矛盾:胸有韬略心怀大志快意恩仇的年轻人与偏安一方无意恢复中原的朝廷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明确:作者的后半生都在壮志未酬之中蹉跎了。
(三)看诗句
1、初步诵读并与学生交流他们关于本词的第一印象。学生:比较难懂,比较难读。教师:辛弃疾的词往往难懂,在于他惯于用典,词中典故较多,在此我们回顾一下用典的知识点,并再次朗读作品,结合注解找出词中的古人、古事。
2、分析典故
姓名称呼时代背景情感原由。上片(仰慕古人功业,对现状不满)。孙权仲谋偏安南方无意北伐尊重(称字)曾在京口建功立业。刘裕寄奴亲切(称小字)。下片(警示朝廷,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报效国家)。刘义隆元嘉(草草)仓促北伐,调作者到前线却不委以重任不屑作者自有成熟的北伐策略。拓跋焘佛狸(可堪回首)耻辱、悲哀担忧异族长久统治。廉颇称名失望乃至绝望以古人自况。
(四)知识拓展
高考文言文内容以人物传记为多,因此了解人物谥号也是一个把握人物的重要手段,有余力的`同学可在课外自行了解。辛弃疾谥号:忠敏,“忠诚于国并有功绩”的意思。
(五)情感把握
对故国深沉的爱,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对偏安的不满,对仓促北伐的忧虑。
四、结合专业科目拓展
我们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可以看出辛弃疾是如何品评历史人物的,那么,辛弃疾本人,在你的心目中,能不能算是一位英雄呢?大家作为美术专业的学生,在见识了这么多英雄人物之后,可以畅想一番,如果老师以《英雄图》为题,请大家为这首词画一幅配图,你会如何绘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并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里有数不清的传世佳作,也有许多伟大的诗人。我们在高一上学期的时候学习了诗歌鉴赏,进行了初步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已经有了很好的知识积累。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诗的世界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慷慨纵横,又不可一世之概”的杰出词人------辛弃疾。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
.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著有《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设计说明: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三、朗读,疏通文字。
1、学生读
2、教师纠正读音、断句
3、齐读
(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四、解题
永遇乐,词牌名,双调,104字。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所写内容。
五、鉴赏词作,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此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1.分析研讨用孙权、刘裕典。
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
(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
(明确:讽刺宋室昏聩。)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
(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什么?
(明确: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六,课堂小结
辛弃疾不愧为“用典”高手,用典来借古讽今,用典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景、典、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七、布置作业(或当堂拓展阅读)
赏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年少万兜鍪,
满眼风光北固楼。 坐断东南战未休。
千古兴亡多少事? 天下英雄谁敌手?
悠悠, 曹刘。
不尽长江滚滚流。 生子当如孙仲谋。
附板书设计:
怀古讽今
孙仲谋------景仰之情
刘裕------赞叹之情
刘义隆------警告当局
佛狸------怒斥偏安
廉颇------壮志未已
教学目标: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2、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课时: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这一诗的国度里,宋词是继唐诗之后又一块璀璨夺目、竞放异彩的瑰宝。同学们知道宋词有豪放和婉约两派,豪放派的开创者为北宋的苏轼,那么到了南宋是谁再举豪放之旗呢?对,是辛弃疾。辛弃疾的词, 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豪放词风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简要介绍写作背景和辛弃疾。
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悲情的时代,是一个让英雄人物既流血又流泪的时代,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如众所周知的岳飞、文天祥等,其中还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汉族人民发起了抗金起义,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之后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这个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辛弃疾。
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赵构最可恶的一件事就是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自然对于辛弃疾这样的人,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将”更不会重视,让他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后辛弃疾的军事才能才得到了重用,转战于各地,战功卓著。但是辛弃疾因为为人有些自负,又不会拍马奉承,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江西隐居。
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66岁的时候做的。当时一个很有权势的大臣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决定北伐金国。为了笼络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战的老臣,辛弃疾也被任命为安抚使。但是之后,辛弃疾却已看出了这位大臣并不是真的想收复失地,也并不是真的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辛弃疾对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这首词就是作者对于此事情况的内心感受的表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
三、学生初读,了解大意:
问1:作者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物?
(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问2:由这些景物作者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孙权、刘裕。)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四、带领同学朗读全文,正音正句。
注意: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作品豪放的词风及其爱国情怀。
教师正音、正句,注意“佛bì狸祠”以及“封狼居胥”的句读。
五、赏析:
上片:
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分两层。
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1)提问: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明确: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2)那么,究竟作者认为谁是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英雄呢?
我们看下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找不到孙权这英雄了。很显然,作者将孙权孙仲谋当成了这样的英雄。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3)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
(4)“觅”字换成“见”字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觅”字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孙仲谋的崇敬、仰慕与向往,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见”字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5)除了“觅”字之外,还有哪些词表现了作者对孙权的赞扬?
(英雄、风流。)
(6)千百年来江山依然如故,可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再也没地方去找了。
提问:想起了孙权,作者本是豪情万丈,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无处追寻了。但是,仅仅是英雄人物无处寻觅吗?作者无处寻觅的还有什么?请用原文的话回答。
生答: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舞榭歌台—繁华景象,风流—英雄遗风)
此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
1、夕阳斜照着衰草和枯树,一条普通的街道,人们传说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这里住过。
2、刘裕: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过,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
3、 想当年 三句:
回想当年刘裕手持长枪,身跨战马,统领精锐北伐大军,那气势象猛虎一样,要把盘据中原的敌人生吞掉。
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曾在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但得不到认可。在此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希望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那么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了。
4、提问:作者在此处提到,“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说“斜阳草树”。两相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当初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建立了刘宋。但是直到今天,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初的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败的荒园一样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去。
5、提问: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
6、写刘裕的,你认为哪句话最能表达辛弃疾的感情?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句中的哪些词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金、铁、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的雄姿:横戈跃马,驰骋沙场,如虎如貔,何其壮哉!)
总结上片:(同学朗读)。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一是打败来犯者曹操,一是大举北伐中原;这与作者的处境有共同之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英雄”的敬仰和向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3、本阕写作者登北固亭,极目远眺,触景生情,但见山河长存,世事沧桑,缅怀历史上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孙权和刘裕,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那么作者希望怎样做呢?我们再看下片。 .
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第一层: 元嘉草草 句。
1、 元嘉 :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当时派王玄谟出兵,攻打北魏拓跋焘。
2、“狼居胥”:山名,(注释)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单于,到达狼居胥,封山而还。这里表示要在北伐中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
3、“仓皇北顾”描写战败的样子。王玄谟其实是一个光会说大话而没有真本事的人,这一仗被北魏拓跋焘打得是大败而归,狼狈逃窜。
4、~~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草率发兵,想同霍去病那样建立封狼居胥山的功绩,却落得个惊慌失措,北望追兵,大败南逃。
5、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警告当朝: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1、“四十三年”三句:
四十三年,是作者归宋后四十三年。宕开一笔,由怀古转入回忆:站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四十三年前,当年词人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迄今记忆犹新;
~~~四十三年了,每当眺望江山还记得我在战火中的扬州地区同金兵英勇作战的情景。
(没想到南归后南宋朝廷昏庸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2、 可堪回首,佛狸神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1)“可堪”:哪堪,怎能忍受。可堪回首”承上启下,转入现实。
(2)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
(3)“神鸦社鼓”: 写佛狸庙前迎神赛会,鸦飞鼓响,香火缭绕,热闹非凡。
(4)这表明了南宋百姓怎样的精神状态?
(表明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已经模糊。)
(5)面对这样的场面,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表现在哪句话中?
(面对此景,作者无限痛心,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可堪回首”一句一语重如千钧,包含无尽悲痛,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哪忍回头看,异族的佛狸祠旁竟是乌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热闹非凡,民众已安于异族统治。
小结: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骑渡江南来效命的往事,不胜身世之慨!而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
第三层:最后三句,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是本词的主旨句子。
1、凭谁问:靠谁来问。
2、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3、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借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老而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和老大无成、壮志难酬的愤慨。爱国之情,忠义之气,溢于言表。
~~~现在靠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小结:下阕借古讽今,表达自己不被重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六、总结:
1、下面我们回过头来看这首词的题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题目。
2、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怀古
在什么地方怀古? ————京口北固亭
3、中心主旨
全篇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褒贬,表现了作者坚持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反映了他对南宋屈膝媚敌、腐败无能的最高统治集团的愤恨不满。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 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咏史抒怀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 警告当朝
下阕 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 愤斥偏安 借古讽今
诗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壮志未酬
七、词作特色:
1、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 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4)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 今昔对照,以事警世
(5)凭谁问,廉颇老矣: 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典故的恰当使用可以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风格:豪放悲壮
3、另外在这首词里面出现了多处的对比。找到并体会其作用。
A:英雄业绩和可悲的现实对比
————针对的是南宋的萎靡不振
B: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的对比
————应吸取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C: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对比
————抒发的是忧国伤时的感慨
对比是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的委婉强烈,形象更加的鲜明生动。
熟读名句: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气壮山河的抗战英雄赞歌。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振聋发愤的历史教训总结。
八、作业布置:
1. 填空: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选自______,是我国______时期爱国词人______的作品。词人归宋以后,一直______ ,始终 ______。此词借______针砭现实,词风______。(《稼轩长短句》 南宋 辛弃疾 力主抗金 壮志难伸 怀古 苍劲悲凉)
2.下列各句中不是借代用法的是 ( B )
A.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教与学的目标
1、了解历史题材在诗词作品中的处理方式;
2、明确即景抒情与借古事比今事两种抒情方法的各自长处。
教与学的时间预设
一课时(40分钟)
教与学的过程预设
一、组织教学
同学们,我们平时经常说自己的民族历史有多么多么悠久,今天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是什么?”
(预设学生的答案:提供经验教训;丰富文化积淀;增强民族自豪感;等等)
大家的回答都有各自的合理性。德国大文豪歌德的回答是这样的:“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一旦我们被某个历史人物、某个历史事件深深触动,我们就会激情澎湃、情难自已。用诗歌的形式把这些激情记录下来,我们就称之为怀古诗词(板书:怀古诗词)。它们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历史题材作为题咏的对象。
本堂课我们就来研读这样类型的两首宋词。
二、文本研习
1、教师范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注意正音(如“了”、“纶”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注意正音(如“佛”、“仲”等)。
2、学生齐读两首词。
3、交流初读感受
此环节起激发兴趣的作用,为接下去的分组研习作准备。可以从“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首?”“你觉得哪一首比较容易读懂?”这样的浅易问题入手。确定班内四组同学的大致“倾向”,“暗示”两首词的显著差异。
4、分组自主合作研习
把班里同学分成两组:
第一组合作研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任务是根据教材77页“文本研习”第1题,主要研习这样4个小问题(刚好对应4个直列):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歌咏的是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事件?(指明作者写作的地点,词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各是什么)
(2)《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对周瑜有何评价?(说出具体理由)
(3)这首词的上片对赤壁的雄奇景色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有什么作用?
(4)请从写景的角度变化及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说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写景技巧。
第二组合作研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任务是根据教材77页“文本研习”第2题,也主要研习4个小问题: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各有哪些?
(2)这首词中作者用来自比的历史人物是谁?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处境和感情?
(3)这首词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与当时的统治者及其领导的政治事件有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明道清呢?
(4)据说民族英雄岳飞的.孙子岳珂这样评价辛弃疾的这首词:“微觉用事多耳”,意思是批评这首词题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太多了。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5、交流、共享研习成果
第一组4个问题各推请一名同学为代表发言,教师适时补充、纠偏。建议这样总结:
(1)怀古人为主
(2)周:年少有为;苏:老大无为
(3)以景之雄奇衬托所怀古人所创事业的伟大不凡
(4)由仰视到俯视、远望,分别从形、声、色角度描绘。所用修辞手法为夸张、拟人、比喻。
第一组交流结束后,请第二组同学齐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二组4个问题也各推请一名同学为代表发言。教师在补充、纠偏时,注意让第一组的同学参与。建议这样总结:
(1)历史人物有: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历史事件:刘义隆北伐失败。
(2)廉颇。作者北伐理想长期不能实现,虽年老,仍不忘为之奋斗!
(3)这是借古事以比今事,一则显得含蓄(直斥君主的无能会给作者带来杀身之祸),二则能使作者的忧愤具有历史的厚重感。
(4)赞成的理由如: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与镇江(即京口)和北伐有关,是作者的合理联想。不损害词的结构安排,同时又使词的主题得以升化、抒情显得含蓄。不赞成的理由如:增加阅读困难,影响这首词的流布。
第二组交流结束后,请第一组的同学齐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总结和布置作业
1、总结
根据教材77页“文本研习”第3题,教师可作这样的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习了这样两首怀古诗词,三国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建立的辉惶业绩激起了贬谪黄冈的苏东坡的热情,他借笔下雄奇的赤壁景象,抒发了自己对古人建功立业的美好人生境界的向往;孙权、刘裕那些奋发有为力图北伐恢复中原的古代君主,激起辛弃疾对自己时代苟安偷生的君主的无比痛恨,他以战国老将廉颇自况,抒写了老当益壮,报效南宋北伐事业的慷慨激情。你们说,历史是不是像歌德所说的那样,给我们的最好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你们要是能在课外多读一些以历史题材为歌咏对象的诗歌,体会一定会更深!
2、布置作业
课后熟读并背诵这两首宋词。
板书设计
千古江山
怀古诗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激起的热情
教学目标:
1、诵读本词,感受豪放词风
2、品味典故,体悟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及安排:
课前互动(两分钟)
教师寄语:
我展示,我优秀,我动脑,我快乐。
(学生齐读教师寄语,一遍不行,两遍,直至读出气势,读出自信来,目的在于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展示,积极动脑,师生互动,创造和谐课堂。)
一、导入新课
英雄孙仲谋,如虎刘寄奴,封山霍去病,弃疾皆仰慕。他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宏愿,无奈空有一腔热情,壮志难酬,一声叹息绵延千古。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走进这位悲剧英雄,体会他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豪情与愤懑。
二、明确学习目标
(有目标,才有方向,进入文本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本节课的两个学习目标。出示幻灯片)
1、诵读本词,感受豪放词风
2、品味典故,体悟爱国情怀
三、认识作者
(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我们再来看一副对联,看看这副对联写的是谁?写了他的什么?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副对联。出示幻灯片)“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由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引入,概括出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和爱国主义情怀。师生共同完成。目的是让学生带着对辛弃疾豪放词风和爱国主义情怀的认识去读本词。)
四、初读本词
(初步了解了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和爱国主义情怀,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本词,诵读本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本词,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懂文意,感受词风。出示幻灯片)
1、学生自由朗读
幻灯片补充字音:
孙仲谋(zhòng)舞榭(xiè)巷陌(xiàngmò)金戈(gē)
元嘉(jiā)狼居胥(xū)仓皇(cāng)可堪(kān)
佛狸祠(bìlící)廉颇(pō)拓跋焘(bátāo)
张浚(jùn)王玄谟(mó)
2、指名一生朗读,一两生点评(从优点和不足两方面进行点评,点评的学生克服不足之处,再朗读一遍)
3、学生齐读
(此环节目的在于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懂文意,初步感受词风,初步掌握朗读技巧)
五、细读本词
(初步感受了本词的豪放词风,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再读本词,疏通文意,边读边画,解决一下两个问题。出示幻灯片)
1、词中写到了几位历史人物?分别是谁?
2、每位历史人对应的词句是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画,画好后与同桌交流,然后展示成果。最后再齐读本词)
六、品读本词
(用典是本词的一大特色,下面我们就具体品味每一个典故,体悟作者的情感。请同学们在每个典故中划出打动你,让你为之震撼的字、词,细细品味,体悟感情。出示幻灯片)
品味典故体悟感情
每个典故中划出打动你,让你为之震撼的字、词,细细品味,体悟感情。
1、孙权典故
学生交流展示(千古——感受出辛词的豪放风格;英雄——对英雄的仰慕之情,渴望建功立业之盼;无觅——对英雄的叹惋之情,对己的伤感之意——英雄孤寂之感,哀叹时局之悲。)学生分析一处读一处。
教师总结补充:孙权——少年大志,十五而立;赤壁之战,三足鼎立之势,辛弃疾对孙权可谓向往、仰慕、敬佩有加,情有独钟,他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写到: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出示幻灯片: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学生齐读。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刘裕典故
学生交流展示(金戈铁马——雄浑壮阔的气势,豪放风格的体现;气吞万里如虎——写出了气势,豪放,刻画了一个气吞山河,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如虎,比喻形象生动,从中看出作者的羡慕之意,渴望建功立业之心。)学生齐读。
教师总结补充:刘裕出身低微,正可谓英雄不问出身,作者引用刘裕的典故,一是表明自己的北伐主张,对英雄的仰慕,“想当年”,又何尝不是思绪纷飞,回想起自己血气方刚年少之时的英勇行为,自己的雄心壮志?补充辛弃疾英雄往事(出示幻灯片)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辛弃疾(21岁)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耿京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是义端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并斩了这个叛徒;二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
辛弃疾也曾快意疆场“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也曾立下宏愿:“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事到如今,只落得“可怜白发生”的结局,作者内心的满腔豪情与愤懑,我们可以深切的体会到。(出示幻灯片辛弃疾《破阵子》)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总结上阕(齐读上阕)
上阕引用孙权与刘裕的典故,这二者有何像似之处,作者还有何深意?小组内讨论交流,派代表展示成果。
学生展示:孙权、刘裕都是君主,都在京口起兵或建立政权,都是有作为的君主,都主张抗战或北伐,作者的用意应该是讽刺南宋统治者。
教师补充:南宋王朝(出示幻灯片)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作者在此是借孙权、刘裕来讽刺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屈辱求和的。
4、刘义隆典故
学生交流展示:(草草——揭示了刘义隆兵败的原因;赢得——很具讽刺性,本想赢取战争胜利,却落得仓皇败逃的下场;仓皇北顾——动作、神态描写,极其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落荒败逃的丑态,很具有讽刺性。作者借此事咏叹近事——张浚北伐兵败符离之事。)(生分析,生读)
教师补充:相关背景(出示幻灯片)
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借此典故,不光是为咏叹近事,还意在对韩侂胄的警告——北伐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生齐读)
5、拓跋焘典故
学生展示交流:(可堪——不堪之意,写出了作者内心的痛苦与担忧;一片神鸦社鼓——写出了一片祥和,是对乐不思蜀、愚昧、麻木的南宋臣民的不满,作者内心心急如焚。)
教师补充总结:“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短短的几十年,由于南宋统治者的偏安东南一隅,南宋臣民早已麻木,当时有一个叫林升的诗人写了一首《题临安邸》(出示幻灯片,齐读)讽刺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已经国破家亡了,他们竟不思复国还乡,仍沉迷于声色犬马,醉心于灯红酒绿,早已忘记了国恨家仇,再说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民众将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自己是宋室的臣民,这就不仅叹朝廷无能,更悲百姓松懈,也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6、廉颇典故
学生交流展示:凭谁问——一个“凭”字,写出了作者渴望为国效力;廉颇老矣——一个“老”字,让人体会到英雄暮年壮心不已之志的辛酸和悲哀。
教师引导总结:在这里,作者是以廉颇自况,自己虽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宏愿,无奈“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出示幻灯片: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满腔豪情最终化作了满腔愤懑,因此有人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谈谈你的理解。(挖掘文章主旨)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补充写作背景:(出示幻灯片)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明确:“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本词的主旨句,此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没有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他是一位爱国者,都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同学们,能够理解他的辛酸,他的悲愤吗?
下面请咱们同学从新收拾心情,整理感情,再来读这首词。(先推荐班上读的最好的同学读,然后齐读。)
七、小结全词
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内心的独白。这首怀古之作,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学习了本词,我们再来看一首与本次联系紧密的一首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再次感受作者的豪放词风和爱国情怀。
八、拓展阅读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
2、末三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表达了什么思想呢?
(由于时间关系,本环节一带而过,留作了课下作业)
九、向英雄致
辛弃疾,我想对您说……
(学习了本词,了解了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以及他的爱国情怀,你有什么想向他说的呢?请以“辛弃疾,我想对您说……”为开头,说说你的心里话,向这位英雄致敬。
十一、推荐阅读书目:
《把栏杆拍遍》(梁衡)
《辛弃疾传》(《宋史》)
(了解辛弃疾,仅靠我们学的这一首词是远远不够的,这么一位令人敬佩的英雄,我们课下仍需继续学习,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辛弃疾。出示幻灯片)
十二、结束语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我在佛前苦苦求了五百年,才求得了这一堂课的师生缘,下面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一起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向这位伟大的英雄致敬,结束我们这堂课。
十三、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借古——讽今——抒怀
(用典)(伤己)(爱国)
高中的教师招聘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名家诗词,比如我今天为大家选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辛弃疾在镇江的北固亭写下的一篇怀古词,上阙用了孙权和刘裕抗击北方入侵者的事迹,暗示应像他们一样保家卫国。下阙用刘义隆冒进误国暗示当今的统治者一意孤行,不听合理的建议,表明了自己的坚决抗金但反冒进政治立场,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忧愤之情。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复述出全词的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深入理解作者的政治立场。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导入语:同学们都游历过一些名胜古迹吧?当你们去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旅行时,会想到什么呢?有没有同学来说一下?(几轮互动)看来同学们都有很多感触,那么我们来看看著名词人辛弃疾游历北固亭时,想到了什么。从而板书课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接下来我会以让学生将课前预习的作家资料进行分享,并总结: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曾参与抗金,是词人中的英雄。重点介绍辛弃疾年轻时的事迹:①义斩义端;②50骑兵活捉张安国。而本文的创作背景为,诗人64岁被重新启用,但因作战主张与当权者相左,又被降职。本文写于第二次被降职后,行至北固亭,忧愤而作。学生了解后,便于文本的解读。
(二)整体感知
老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并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诗歌: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叫学生回答,得出如下结论:
上阙赞扬了孙权东吴建权,抗击曹魏,刘裕抵抗胡虏,北伐立功;下阙谴责刘义隆(元嘉)冒进误国,感怀民生多艰,自己壮志难酬。
2、请同学们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找一下文章中有几处用典?各是什么?
通过同桌之间的交流得出如下结论:
上阙:孙权、刘裕;
下阙:刘义隆、佛狸祠、廉颇。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
1、“作者来到北固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请同学们以语文小组为单位讨论。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得出下列结论:
孙权:在京口建立吴国,建都建业(南京),抵抗了来自曹军的'入侵,保卫了国家;
刘裕:刘裕出生于京口寻常小巷陌,后建立刘宋政权,建都建康(南京),多次抵抗来自多方的入侵,守卫了国家。
两者均与京口一地有关,都曾勇猛抗敌,保卫家园。
2、“作者对两者持怎样的态度?如何看出?”请学生结合导入时的背景资料进行思考。
学生自由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得出下列结论: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尊敬和敬仰,感叹南宋当权者昏庸无能。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不仅尊敬和敬仰,还认可刘裕的作战方略,认为自己若是遇到刘裕这样的明君,正确的政治建议就不会被忽视,自己的政治抱负就能够实现。
(此处要结合刘裕建功的历史:刘裕抗击北方入侵者是在做了充分的政权巩固的准备之后,用此反衬作者所处时代的统治者急功近利,不听劝阻,冒进抗金。)
3、“作者提到刘义隆、佛狸祠,又有何用?”
指名叫学生回答,总结答案如下: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冒进误国,讽刺了当朝统治者,表达了作者的谴责态度。
“难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百姓安于异族政权统治,忘了记自己的宋代子民的身份,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积极救国的不满。
4、“作者提到廉颇,又有何用?”请同学结合诗人的生平回答。教师适当点拨,得出下列结论: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用廉颇自喻,表达了自己空有政治抱负,却没有机会实现,壮志难酬的苦闷。
5、结合全诗,本文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这样有什么好处。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最后教师明确答案如下:
最大的艺术特色是用典。用典可以使语言更加典雅和形象,深化意境的内涵,是整体表达更加有力,掷地有声。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联系上节课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小组讨论:两者有何异同点?
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下列结论:
相同点:表达方式上两者都是借景抒情;内容上两者均为以古喻今。
不同点:主题不同:苏词感慨了年华渐去,壮志难酬。更多的是在感慨时间流逝;辛词感慨了空有政治抱负无从实现而壮志难酬。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的忧愤。
(五)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并让同学将上两者比较阅读的结论结合具体词句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设计思想】
“咏史怀古”向来是迁客骚人、仁人志士借以抒怀的范式或托古讽今,或叹逝伤今,或以感怀身世抒写幽思,或以凭吊先贤激励后进,或以关注现实达成劝诫,或兼有其类不能自已……但无论哪一种“咏怀”,都是一种“凭栏易生追昔梦,回首难掩抚今情”的形之于外,都有着对人生、历史或现实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追索,这些体验和思考仍有后学者玩味和内化的价值。
“用典”几乎是怀古之作的不二法门作品中的“典”承载了丰富的感性和理性意义,“用典”,不仅能凸显而且能有效地推进和发散作者的体验和思考分析作品“用典”,对深入领会怀古之作的表现手法和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着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借助涵泳词意,内化作者用世报国情怀,强化学习者责任意识。
2、依托作品中“用典”与“表情达意”间的关系,窥见《京口北固亭怀古》豪放词风一斑。
【教学方法】
预习中成诵,讨论中探究,感悟中生成。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怀”,指心有所感;“古”,指眼前能触动情怀机关的古迹和与古迹、情怀密切相关的古人古事;“怀古”,即因古而生怀,寄情怀于古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唱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可见,“怀古”实在是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二、析词作用典
结合课前预习,背诵全词。
1、从全词看,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什么?
“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辞源》);结合文本注解思考。
上片先后有:①三国时,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并击败北方曹操的军队;②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京口起事,大举北伐,恢复中原并建立政权。
下片先后有:③刘裕之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想以北伐建功立业但因草率而致兵败;④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举行封山大礼而还;⑤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刘义隆到京口瓜步山并在山上建立行宫;⑥战国时,赵国良将廉颇虽老思用。
2、结合词题看,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六个典故?
明确:成词背景与典故的联系,为后面分析打基础。
与“此时此地”有关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但主战派一直将“王师北定中原”当做目标,京口作为抗金前线与金人劫掠后的扬州隔江相望典故①②⑤在空间上与作者此时立足的京口(镇江)直接有关。
与“此时此地的作者”有关此时,作者率众南归已经三十二年,被投降派排挤而被迫退居江西乡间也已有十多年,但他从未放弃收复失地的愿望;此地,作者此前在濒临抗金前线的镇江任知府,因力促充分准备和得当用人而遭当权者疑忌以致降职,为恢复大业一展才略的愿望再次落空此时此地的作者空怀却又不愿空怀一腔忠贞,报国无门却又不甘心报国无门典故③④⑥所及人物及其境遇与作者此时的情感和抱负直接有关。
正因为以上两个“有关”,内心沉郁却又壮怀激烈的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这六个典故。
3、结合全词看,这些典故有哪些特点?
①典故多全词双调104字,上片两处用典,下片四处用典。
②内容有侧重上片典故所及侧重“人”——曾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下片典故所及侧重“事”——与北伐抗金的需要和愿望有关的历史事件。
③感情有侧重上片典故侧重体现出感慨、深沉的情感;下片典故侧重体现了暗讽、慷慨和悲愤的情结。
④典故有对比成就“风流”的人事和“仓皇北顾”的人事对比,历史上“舞榭歌台”的太平景象与佛狸祠如今异族统治下“神鸦社鼓”的貌似太平对比。
⑤同典分用,相互照应宋文帝败北与拓跋焘追击并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实为同史,但词中分用,相互关联却又各表一意。
纵观全词,用典较多较灵活,表达的情感丰富而相对集中,并能以一心报国的高尚情怀贯串其中,抒情脉络完整而清晰。
4、从表情达意看,词中的典故有哪些作用?
讨论并从形象描写或语言形象性入手,化难为易,提取有关“形象”,还原有关“意境”,体味有关“情理”,突破难点。
①典中塑形象“凭谁问”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作疑问,展现了廉颇虽老思用的场面,一位须发皆白、忠心依旧、雄心不已的老将形象跃然纸上;联系作者际遇,自况以表报国之心的用意不言而喻以典塑人,以人明志,形象而深刻。
②典中生意境“江山”既实指京口之江山,也虚指天下之江山;饰以“千古”,置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及其英雄业绩于时空的邈远辽阔之中,既有多娇江山之美,又含英雄豪迈之气,兼有感慨今昔之情,终成雄壮开阔之境因典生境,境中隐情,自然而生动。
③典中寄情理典中含“情”例如,上片表现英雄不再的感慨和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之情,下片则表现慷慨中的失望和悲愤中的希望虽然有元嘉北伐“仓皇北顾”和佛狸祠“神鸦社鼓”这样的反面切入,但不难发现和把握词中情感的流动因情用典,以典蕴情,切合词人表情达意的需要,这是本词用典最主要的特点。
典中明“理”例如,上片孙权、刘裕的典故,在“京口”情境下暗含了“有准备才能成功”的道理,而下片廉颇思用的典故,暗含了老臣不仅忠心可嘉而且经验可用的道理。
最后,所有典故于情于理都落脚于“忠心报国”这一主旨。
④增强感染力以内容特定的典故来表情达意,不仅简省精练,还可曲尽其妙;同时,用典与形象、意境和情理有机结合,体现了词的精练性和含蓄性,使词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统一。
三、感词人情怀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次背诵全词进一步理解:
1、这首词包含哪些思想感情?
抗金报国的'忠义,对英雄人物及其业绩的仰慕,对太平与繁华不再的感慨,对草率出兵的暗讽,对人心安于现状的担忧,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2、诸多感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主次分明,因果相关,情理交融。
四、整合
1、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重要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中语评“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指辛弃疾的词出自至性真情,能创造阔大的意境,能表现高洁的襟怀和远大的志向《京口北固亭怀古》很好地诠释了王国维的评语。
2、关注本词用典质与量兼备、意与境互动、情与理相合的特点。
五、迁移
结合前面分析,第三次背诵全词。
1、进一步体会“慷慨愤世的词家当以辛弃疾为代表”(宛敏灏《唐宋词》)的特点。
2、结合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学习,在用典的特点和作用两方面作简要比较,从词作意境、作者胸襟方面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词风。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重难点:
1.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用典的特色
教学设想:
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东坡词豪放,有铁板铜琶之称,看下面对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问:该对联写的是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辛诗的豪放风格,与东坡齐名;
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
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秋天,辛弃疾已66岁。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闲废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這年春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防要地京口。表面看來,朝廷队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只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而已。但辛弃疾仍想以自己的风烛残年为国立功,故到任后,他积极为军事进攻作准备,同时又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
三、朗读、疏通字词,明确韵脚:
1.风流:
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在古诗文大抵是如此意思,
变通:“数风流人物”“千古风流人物”……
2.“英雄难觅孙仲谋处”是倒装;“烽火扬州路”是倒装句。
变通:多情应笑我独立寒秋……
3.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4.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5.北顾:回头向北望。
6.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
四、赏读
上阕:
1.上阕写了哪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4.小结:
上阕: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下阕: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赢得”能否用“落得”来代替?
明确:比较体会强烈的讽刺意味;“仓皇北顾”(想象这一场景),匆忙而慌张,回头看着北方向南逃跑,突出并讽刺其可悲的结局。
4.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5.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6.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7.小结: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五、归纳全诗: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六、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
------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
------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
------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七、比较阅读: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八、拓展阅读:
赤壁
杜牧
折戟沉砂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语,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九、课外延伸:
1.“春女思,秋士悲。”是古代文学的一大主题。
“秋士悲”的类型有:怀才不遇、老大无成、小人排挤、不受重用、人老珠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2.《声声慢》《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进一步认识婉约派和豪放派区别。
项目分类婉约词豪放词
写作内容、对象个人身世社会风云
叙述口吻弱女子士大夫
关注范围都市风情社稷抱负
表达方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诗作视野局限(小)开阔(大)
诗作风格委婉蕴藉刚硬强健
诗作作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总结:
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警告当朝咏史抒怀
下阕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愤斥偏安借古讽今
诗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壮志未酬
【课前导学】
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2、作者的写作背景
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全词
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
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2、作者的写作背景
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一、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三、听朗读、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
思考: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学生齐读全诗。
【课堂练习、探究】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青玉案:词牌名。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繁花齐开。宝马雕车: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凤箫:《神仙传》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作凤鸣声,引来了凤。故称箫为凤箫。玉壶:比喻月亮。蛾儿雪柳:元宵节妇女头上戴的装饰物。阑珊:零落。
1、这首词主要手法是什么?
2、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但是,作者描写这样一位孤独者,用意何在?
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联系作者身世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列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历的第三种境界,这也说明了《元夕》词“函盖万有”的`特点。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王国维就从《元夕》词联想到了做学问的境界,而这当然是辛弃疾所未曾料到的。况周颐在《香海棠馆词话》中说辛稼轩“其秀在骨,其厚在神”,确为有见地之语。这首《青玉案·元夕》,读了之后就能使人神驰遐想,并从中领悟出深奥的哲理来,正说明了辛词内容之丰厚和辛弃疾写词功力之精深。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响彻号角声的军营。军营将士都能分到犒劳的烤牛肉,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搏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只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内容评析]满怀家国之愁,壮志未酬的词人在友人纵谈离去之后,借酒浇愁愁更愁,他拨亮油灯,抽出宝剑,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当年战斗的情境。嘹亮的号角吹遍了「连营」,广阔的土地上,战士们正在分食大块的烤肉。此时鼓瑟齐鸣,反映边塞生活的军乐雄壮震天。原来战士们正在沙场点兵!在词人的笔下,看似信手拈来的点兵场面,火热的战斗激情却自然喷涌而出。一个「连」字,透出声势之豪壮,军容之整肃。「八百里」、「五十弦」佳对天成,与「吹角连营」相辅相成,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下片以两个特写镜头开始:骏马飞快,箭如霹雳,惊心动魄。马与箭两个具典型意义的事物,以色彩鲜明的词语,写得历历如画。这一切都是为了「了却」洗雪国耻,恢复中原的「天下事」,是为了施展雄才大略,赢得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生前身后名」!读到此,有声有色,酣畅淋漓的点兵场面,斩将擎旗的英雄战士,「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赤胆忠心,无一不跃然纸上,然而一个陡转——「可怜白发生」!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感慨与寻思。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辛弃疾的这首投赠之作自称“壮词”,全篇以“壮”语贯穿始终。作者根据他三十年前抗金的战斗经历和他矢志恢复中原的理想,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在词里描绘了一个幻想中雄壮兵营生活画面。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梦回”以后,写绵延的兵营中响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饱餐,这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容。下片“马作的卢飞快”两句写自己希望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想象着实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志。然而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为壮志难酬表示极大的愤慨。前九句写得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正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有力批判。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
2、完成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作者、辛词: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宋代历城(现在山东济南)人。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斗争。他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辛弃疾的词大体上可以分为抗战词、农村词、闲适词和爱情词等几类。辛弃疾的词意境雄奇阔大,气魄宏伟,形象生动,纵横激昂,沉郁顿挫,豪迈非凡。著有《稼轩长短句》。辛弃疾以词名世,其诗、文创作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另外有奏疏《美芹十论》《九议》。
三、写作背景简介:
本词作于1205年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此前,他已被闲置了近二十年,本以为终于有机会一展抱负,实现雪耻复国的愿望,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各人心怀鬼胎,对辛弃疾的正确主张不予采纳。作者对此看在眼里,忧在心里。北固亭下临长江天堑,拔地而起,登临纵目,满眼风光。作者登亭怀古,忧虑当前局势,感慨自己到老还不能施展才略为国效力,字里行间充满着抑郁不平的苦闷和愤慨。
四、朗读:
1、教师范读一遍。
2、学生自由朗读。
五、分析理解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孙权典刺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孙权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大破黄祖,抗衡曹(操)、刘(备),终于成就帝业。当今国事多艰,多么需要孙权这样有作为的英雄啊!可是,眼下却是无处寻觅。)
名家分析:首句从时间着笔,纵观千古,把读者带进悠长的历史意境之中。词人面对腐败无能的南宋朝廷,发出了"英雄无觅孙仲谋"的'沉痛感叹。次句说英雄业绩及其流风余韵也都随着自然和人世的风风雨雨而消失,更添词人之感慨!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刘裕典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刘裕小字寄奴,是南朝宋代的开国皇帝,他在京口起事,取代了东晋政权,后又兴师北伐,先后灭掉了南燕和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等地,显赫一时。回想刘裕当年金戈铁马,驰骋中原,所向披靡,真是气吞山河,势猛如虎!当年刘裕就是在京口起事而成大业,现在自己正好也在京口镇守,天时地利,皆为我备,挥师北伐,光复中原,正当其时,但现实与愿望却相距甚远。)
名家分析:此六句回顾南朝刘裕。赞扬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北伐成就和横扫千军的英雄气概。抒发了词人对抗金北伐、统一祖国大业的向往,以及对英雄事业后继无人,英雄人物身后萧条的深深叹惋。
小结:上阕怀念孙权刘裕,叹英雄无觅。往英雄业绩,抗金决心。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刘义隆典以史为鉴告诫韩佗胄。
名家分析:此三句词人总结了历史上轻敌误国的教训,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史实,告诫韩胄不可草率用兵,反映了词人正确的战略思想。(后韩果兵败被诛)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忆烽火岁月用佛狸祠典抒身世之慨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
名家分析: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骑渡江南来效命的往事,不胜身世之慨!而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廉颇典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名家分析:借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老而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和老大无成、壮志难酬的愤慨。爱国之情,忠义之气,溢于言表。
小结:下阕借古讽今,表达自己不被重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六、中心主旨
全篇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褒贬,表现了作者坚持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反映了他对南宋屈膝媚敌、腐败无能的最高统治集团的愤恨不满。
七、词作特色
手法: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风格:豪放悲壮。
八、据《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
相同点:
A结构:"地点+怀古"。
B意境:雄浑壮阔。
C主旨:托古喻今,追慕古代英雄,抒发内心忧愤之情。
不同点:
A抒情苏词:多直抒胸臆。
辛词:多典故结合,蕴藏在其中。
B风格苏词:开阔明朗。
辛词:激情愤世。
九、作业
背诵默写这首词。
学习目的:
1、诵读全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
3、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重难点: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学习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检查背诵默写
(2人到黑板上默写,其他人自己默写。随机检查几人背诵。)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解题,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解题:
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
2、介绍作者: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请同学读一读: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他从小目睹陷区景象,立下立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21岁时,他就组织义军,曾率50余众踏入金营,活抓叛徒。由于他坚持抗金救国主张,遭到朝中投降派的迫害,多次被贬,一生不得志,于68岁时逝于江西。
3、了解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后来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òu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面派遣人到金国侦察形势虚实,一面准备招募沿边士兵训练。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写下了一首生气勃勃的《永遇乐》词。
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
(当时韩侂胄当权,他想对金用兵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并不是像辛弃疾一样致力于收复,所以并不积极备战,辛弃疾认为伐金一定要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会重蹈覆辙,使北伐陷于失败。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登临北固亭,览景抒怀,写成了这首千古名篇。)
1、学生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下这首词,注意:
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怀。﹙学生朗读全词,教师巡视指导﹚)
2、点名学生朗读。
(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结合时代背景,本词又充满了悲壮、悲愤。)
3、学生齐读
五、研习课文,品味用典。
此情此景之下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
用典。
(介绍用典的概念和特点。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借古人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方法:1、弄清典故的意思(没学过的会有注释。)
2、理解用典的意图。(表达作者的情感))
(一)研习上阕:
1、师读上片,指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阕四句话的意思。然后提问:
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
(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2、上片写了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孙权、刘裕。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
“斜阳草树……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
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3、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作者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
释词:风流:才略建树、英雄遗风。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屈辱求和。
4、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5.两位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怎么样呢?请同学们想想用这二个人的典故,还蕴含了什么意思?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万中原百姓“遗民泪落胡尘里,遥望南师又一年”的痛苦现实于不顾,依旧饮酒作乐,天天歌舞,夜夜笙歌:当时一个叫林升的诗人写了一首《题临安邸》讽刺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已经国破家亡了,他们竟不思复国还乡,仍沉迷于声色犬马,醉心于灯红酒绿,早已忘记了国恨家仇,哪里能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相比!———讽刺宋室昏聩。
6、上片小结: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
7、同学可能会忘记还有一典故。“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语出于哪里?有何作用?
明确:出自刘禹锡的《乌衣巷》
作用:当时的英雄的住处,现在是平常的街道,写出了萧条凄凉,讽刺南宋当局的无能。
8.学生齐读上片(指导背诵,抓住“千、舞、斜、想”四字。)
(二)研习下阕:
1、学生自读下阕,找出词中用典的地方,并思考其作用。
同学交流、讨论后回答。
2、分析研究用刘义隆典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释词:北顾:回头北望(追兵)。
②为什么会想到刘义隆这个典故?(结合韩草率冒进的背景理解)
——以史为鉴,告诫韩侂胄及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故。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①写的是什么?
释词:可堪:那堪、怎堪。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犹记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而“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②看到佛狸祠的'一幕景象,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
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悲惨景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正是: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朝廷无能,百姓松懈,自己一腔热血却又连遭贬谪,此时此刻站在北固亭的作者想到了谁?
廉颇。
师补充典故: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一饭三遗矢)。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确: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2)、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他是一位爱国者,但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同学们能够理解他的辛酸、他的悲愤吗?
他的悲愤其实是那个时代的悲愤,前有精忠报国之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徒留“靖康耻,犹未雪”的千古遗恨,后有爱国词人陆游临终还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言,可叹我们这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写作本词的两年后,临终前连呼两声“杀贼”才含愤死去,!用此典故正是: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5、下片小结: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悲愤情感。
6、齐读下阕,尝试背诵(抓住“元、四、可、凭”四字背诵。)
(三)、总结全词
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
板书: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四)、朗读全词,完成背诵。
(五)问题研讨:
这首词的特点是多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掉:摆动,摇动。讥讽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现在常常称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1、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人、古事来比喻今人、今事,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2、运用典故的作用:
(1)、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用典对语言的作用: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2)、与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立论有根据;方便于比况和寄意)
3、明确:
综观全词,用典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它所用的除了末尾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况且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仰慕古人、感慨身世、借古讽今、抒发情怀、言简意赅、以一当十,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六、知识拓展:
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济南大明湖,别忘了参观那里的辛弃疾纪念祠,到江西上饶也记得到阳原山麓,拜谒一下那里的辛弃疾墓。不论是在纪念祠,还是在墓前,人们都会看到一副有名的对联,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副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
齐读一下: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有没有同学能够说出这副对联的大概意思?(注意:“黍”读shǔ)
明确: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铁板铜琶”一词,本是前人评价苏东坡词风的话,而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下联的内涵主要是说辛的悲黍离之悲、他的爱国情怀、爱国抱负。
板书:词风豪放爱国情怀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很好的体现对联所呈现的这两点的。
七、总结、师生同背全文。
同学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辛弃疾借助于这首《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吐胸中块垒,以其豪放的词风,抒写了他的爱国情怀,可谓“句句有金石之声”,沉郁顿挫,忧思悲壮!这首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是南宋这一时代的最强音,它令我们自然地想起同时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让学生背诵这两首诗),这种思想感情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之一。用典是辛词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也表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
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把我们的爱国热情熔铸到词的背诵中,放开胸襟,读出豪放之气,读出爱国激情!(师生同背全词结束)
八、布置作业
1、默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结合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学习,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词风。
附: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辛弃疾
孙权、刘裕——向往、期望、讥刺
借古抒怀刘义隆——告诫、主张词风豪放
用典言志佛狸祠——悲哀、忧虑、不满爱国情怀
廉颇——壮志、难酬
【设计思想】
“咏史怀古”向来是迁客骚人、仁人志士借以抒怀的范式。或托古讽今,或叹逝伤今,或以感怀身世抒写幽思,或以凭吊先贤激励后进,或以关注现实达成劝诫。或兼有其类不能自已……但无论哪一种“咏怀”,都是一种“凭栏易生追昔梦,回首难掩抚今情”的形之于外,都有着对人生、历史或现实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追索,这些体验和思考仍有后学者玩味和内化的价值。
“用典”几乎是怀古之作的不二法门。作品中的“典”承载了丰富的感性和理性意义,“用典”,不仅能凸显而且能有效地推进和发散作者的体验和思考。分析作品“用典”,对深入领会怀古之作的表现手法和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着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借助涵泳词意,内化作者用世报国情怀,强化学习者责任意识。
2.依托作品中“用典”与“表情达意”间的关系,窥见《京口北固亭怀古》豪放词风一斑。
【教学方法】
预习中成诵,讨论中探究,感悟中生成。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怀”,指心有所感;“古”,指眼前能触动情怀机关的古迹和与古迹、情怀密切相关的古人古事;“怀古”,即因古而生怀,寄情怀于古。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唱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可见,“怀古”实在是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二、析词作用典
结合课前预习,背诵全词。
1.从全词看,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什么?
“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辞源》);结合文本注解思考。上片先后有:
①三国时,孙权曾在京El建都,并击败北方曹操的军队;
②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京口起事,大举北伐,恢复中原并建立政权。
下片先后有:
③刘裕之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想以北伐建功立业但因草率而致兵败;
④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举行封山大礼而还;
⑤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刘义隆到京口瓜步山并在山上建立行宫;
⑥战国时,赵国良将廉颇虽老思用。
2.结合词题看,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六个典故?
明确:成词背景与典故的联系,为后面分析打基础。
与“此时此地”有关。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但主战派一直将“王师北定中原”当做目标.京口作为抗金前线与金人劫掠后的扬州隔江相望。典故①②⑤在空间上与作者此时立足的京(镇江)直接有关。
与“此时此地的作者”有关。此时,作者率众南归已经三十二年,被投降派排挤而被迫退居江西乡间也已有十多年,但他从未放弃收复失地的愿望;此地,作者此前在濒临抗金前线的镇江任知府,因力促充分准备和得当用人而遭当权者疑忌以致降职,为恢复大业一展才略的愿望再次落空。此时此地的作者空怀却又不愿空怀一腔忠贞,报国无门却又不甘心报国无门。典故③④⑥所及人物及其境遇与作者此时的情感和抱负直接有关。
正因为以上两个“有关”。内心沉郁却又壮怀激烈的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这六个典故。
3.结合全词看,这些典故有哪些特点?
①典故多。全词双调104字,上片两处用典,下片四处用典。
②内容有侧重。上片典故所及侧重“人”——曾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下片典故所及侧重“事”——与北伐抗金的需要和愿望有关的历史事件。
③感情有侧重。上片典故侧重体现出感慨、深沉的情感;下片典故侧重体现了暗讽、慷慨和悲愤的情结。
④典故有对比。成就“风流”的人事和“仓皇北顾”的人事对比,历史上“舞榭歌台”的太平景象与佛狸祠如今异族统治下“神鸦社鼓”的.貌似太平对比。
⑤同典分用,相互照应。宋文帝败北与拓跋焘追击并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实为同史,但词中分用,相互关联却又各表一意。
纵观全词,用典较多较灵活,表达的情感丰富而相对集中。并能以一心报国的高尚情怀贯串其中。抒情脉络完整而清晰。
4.从表情达意看,词中的典故有哪些作用?讨论并从形象描写或语言形象性入手,化难为易,提取有关“形象”,还原有关“意境”,体味有关“情理”,突破难点。
①典中塑形象。“凭谁问”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作疑问,展现了廉颇虽老思用的场面,一位须发皆白、忠心依旧、雄心不已的老将形象跃然纸上;联系作者际遇,自况以表报国之心的用意不言而喻。以典塑人,以人明志,形象而深刻。
②典中生意境。“江山”既实指京口之江山,也虚指天下之江山;饰以“千古”,置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及其英雄业绩于时空的邈远辽阔之中。既有多娇江山之美,又含英雄豪迈之气。兼有感慨今昔之情,终成雄壮开阔之境。因典生境,境中隐情,自然而生动。
③典中寄情理。典中含“情”。例如,上片表现英雄不再的感慨和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之情,下片则表现慷慨中的失望和悲愤中的希望。虽然有元嘉北伐“仓皇北顾”和佛狸祠“神鸦社鼓”这样的反面切入.但不难发现和把握词中情感的流动。
因情用典,以典蕴情,切合词人表情达意的需要,这是本词用典最主要的特点。
典中明“理”。例如,上片孙权、刘裕的典故,在“京口,,情境下暗含了有准备才能成功”的道理。而下片廉颇思用的典故,暗含了老臣不仅忠心可嘉而且经验可用的道理。
最后,所有典故于情于理都落脚于“忠心报国”这一主旨。
④增强感染力。以内容特定的典故来表情达意。不仅简省精练,还可曲尽其妙;同时,用典与形象、意境和情理有机结合,体现了词的精练性和含蓄性,使词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统一。
三、感词人情怀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次背诵全词。进一步理解:
1.这首词包含哪些思想感情?
抗金报国的忠义,对英雄人物及其业绩的仰慕.对太平与繁华不再的感慨,对草率出兵的暗讽,对人心安于现状的担忧,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2.诸多感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主次分明,因果相关,情理交融。图示如下:
四、整合
1.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重要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中语评“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晃”,即指辛弃疾的词出自至性真情,能创造阔大的意境,能表现高洁的襟怀和远大的志向。《京口北固亭怀古》很好地诠释了王国维的评语。
2.关注本词用典质与量兼备、意与境互动、情与理相合的特点。
五、迁移
结合前面分析,第三次背诵全词。
1.进一步体会“慷慨愤世的词家当以辛弃疾’为代表’。
2.结合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学习,在用典的特点和作用两方面作简要比较,从词作意境、作者胸襟方面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词风。
教学重点:
用典和借古讽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三、结合注释朗读,弄清大意
四、具体分析
1、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思考:上阙和下阙分别用了哪些典故?
2、分析上阙
a、上阕写孙权刘裕两个人,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b、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明确: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c、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穷,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3、分析下阙
a、“元嘉草草”
①口述宋文帝北伐的经过,明确北伐失败的原因。
②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明确:借古讽今――委婉劝阻韩侂胄: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b、“佛狸祠”
①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伸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②除了用典,还运用什么写法强化这种感情?明确:今昔对比――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此情此景让人不堪回首。
c、“廉颇”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以廉颇自况,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又小人挑拨,使他很感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五、名句赏析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使自己国土不受外侵,并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吴国出现承平气象。“风流”,指孙权的才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火,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言外有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意。这几句突出萧飒、凄凉之象,笔调转为哀婉、舒缓,词人慨叹眼前之景象,表达了他对孙权的崇拜和对当前时局的担忧。
六、归纳全词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既有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词诘》评曰:“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得遏。廉颇自拟,慷慨壮声,如闻其声。”
七、学生齐读全诗。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初步把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2、学会分析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3、领会辛弃疾词的慷慨悲郁的艺术风格。
[德育目标]
感知词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2、典故的运用及作用。
3、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思路与过程:
[思路]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欣赏,按照“题目--作者--意象(景、人、事)--表现手法--意境”的鉴赏流程来鉴赏本词,让学生感知并掌握这一流程,进而去鉴赏其他的诗词。
一、导入新课
由郭沫若为辛弃疾题的墓联入题:[多媒体影入]铜板铁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感知辛弃疾是词人,也是民族英雄。
二、初读全词,分析词题及作者。
1、[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男音)。
2、词题
永遇乐--词牌名,双调,一百零四字。
北固楼--原名北顾楼,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位于京口西北北固山上,面临长江,形势险固,是历来用兵之地。
怀古--此词是怀古伤今之作。
3、作者
[多媒体展示]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闯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姹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再读全词,结合注解疏通词句。
1、所有学生齐诵全词。
2、教师示范,用自己的语言口述词的上片各句的句意。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百年来江山如故可是无处寻找英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了)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歌舞的楼台,连同那英雄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成了过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斜阳照着草丛树木和普通的街道,人们说寄奴曾在这里住过)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兵强马壮,犹如猛虎)
3、学生训练,口述词的下片各句的句意。
4、教师订正。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在元嘉年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象古人那样的功绩,只落得自己北顾。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还记得四十三年前,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的战火。)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哪堪回首,如今佛狸祠下是一片神鸦抢食的咚咚的声音)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现在凭谁去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四、三读全词,分析作品的景物人情。
1、指出一学生读全词。
2、找出词中涉及的人物及作者的用意。
--孙权:“江山”冠以“千古”,一入手便勾起了人们绵绵不断的今古兴亡之思:物换星移,沧桑屡变,神州大地上几番分合,几番易主。在这幅历史画轴面前不禁从江山联想到人事,于是引出与京口有关的第一个典故:孙权。他曾多次于此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是连昔日的繁华与功业也都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这决不仅是对孙权一个人的评价问题,它已成为抗战派与投降派斗争的焦点之一。所以在此引用孙权之典,不但是即景生情,而且是对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偏安江左的极大不满,是对长期以来投降主和派的强烈谴责。
--刘裕:繁华已逝,萧条满目,于是引出了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典故:刘裕。人们传颂着那斜阳照射的草树之间,那平常的巷陌之内,就是刘裕当年生活过的地方。虽然荒凉,但它毕竟孕育过这样的英雄,这是对英雄的向往,这是民族的骄傲;刘裕虽然伟大,他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而今变得如此荒凉,这又是对英雄的哀叹,对不肖子孙的谴责。“万里”指被敌人占据的中原地区。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刘裕曾在京口住过,两次从京口起兵,生擒了燕王和秦王,成就了北伐的大业。作者登临北固亭,自然要想到他们,借古讽今。作者借赞扬孙权、刘裕,讽刺南宋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刘义隆:这里引用第三个典故:刘义隆。刘义隆是刘裕的不肖之子,好大喜功,冒险北伐,结果大败,北魏军一直追到长江边,几乎遭到覆灭的危险。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北顾涕交流”。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赢得”二字沉痛万分,悲愤之至。这三句暗指南宋近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用张浚北伐,在符离集遭到大败。作者希望当局接受历史教训,不要轻举妄动。引用这一典故有力地证明了辛弃疾在北伐中有正确的战略思想及讲求实际,他力主用兵又决不苟同韩姹胄之冒进。
--拓拔焘:从拓拔焘的入侵自然想起了金兵的入侵,词从怀古转到伤今。这一句指自己南归已四十三年,四十三年过去了,当时的惨象记忆犹新(指1162年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占领了扬州一带地区,“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这种辛酸的场面时刻萦绕在作者心头。如今登上北固亭面对扬州路,想起刘义隆的历史教训,自然又涌上心头,作者将它写出来也是为了警告统治者切莫重蹈复辙。这里使用第四个典故:拓拔焘。作者写下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情景: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却早已忘掉这一点,在那里欢天喜地地祭社。这是多么令人怵目惊心的不协调,在这“喜庆”之中包含了多少麻木与耻辱。作者写此情景在于从反面激励人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是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
--廉颇:这里使用第五个典故:廉颇。但作者一片复国的热情谁能理解呢!他虽身居抗战前线却并未受到重用,政敌在时刻窥探着任何可利用的机会迫害他,所以他不禁想起了廉颇。辛弃疾雄心一似廉颇,但在更为激烈的斗争中,在更为腐败的政局中比廉颇还不得意,竟连人过问都没有。“凭谁问”三字包含着屈原式的“荃不察余之中情”的悲愤与感慨。怀念廉颇,正说明壮志未酬,但朝庭不重用,又有什么办法呢?
五、四读全词,分析主要的表现手法。
1、[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女音)。
2、用典赏析。
词中用典虽多,却贴切恰当,非但没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以少胜多,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正如《词综》所说,由于这首词用典恰切,感慨深邃,“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
3、对比赏析。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之比,用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六、五读全词,整合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求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进用人才的愤懑。
七、诵读全词。
八、练习。
鉴赏辛弃疾的《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学目标:
1、抓住典故,感受词人对率军北伐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的仰慕赞叹之情。
2、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
教学方法:
知人论世,涵泳品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由题入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是地名,是现在的什么地方?镇江,沿长江。对面是扬州的瓜洲,有句诗是京口瓜洲一水间。一水,就是长江。北固亭,在北固山上,临长江。2006年,我在镇江参加教师培训,在远处看到了北固山与北固亭,轮廓一如教材插图。
(生看插图,描述插图)山巅有亭翼然,草木郁乎苍苍,半空沙鸥翔集,江中百舸争流。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去看一看。
怀古,对古人之事的追溯,发自己的情思。怀古诗词一般什么样的模式?
写景咏史抒怀(板书)
二、简介作者
辛弃疾是什么人?(南宋词人)他还是位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
(材料)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设疑:就是这样一个能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宛如探囊取物的英雄,南渡之后的人生是怎样的呢?看一看他登上北固亭,发出的慨叹就知道了。
三、探讨登高
(插曲)我顺便问一下,为什么诗人词人登上高山,登上亭台楼阁,也就是登高,就会吟诗作词写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呢?
那么我要问一句,古人为什么要登高?为了望远。这只是原因之一。
实际上,最初登高有它特殊的意义: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就要登高。古代天子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最常提及的封禅之地就是泰山了。可见,最初的登高有浓重的宗教意义。后来宗教意味渐渐淡去,成了文人们一种消遣。
登高的时候人往往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不高兴!为什么不高兴呢?古人讲过一句话,登高者必自卑。为什么登高者会自卑呢?因为当我们登上高处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地生出一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世说新语》里有一个王海的人,他登上高处以后感叹我由来不悲,今日直欲悲,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感觉。如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以后就很自然地感叹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再如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楼,也感叹道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那么辛弃疾在登上了北固亭有此愁思与慨叹吗?
四、文本研析
1、请同学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情感,并分别找什么地方是写景、咏史及抒怀的内容。
2、检查朗读情况及对课文的大体把握。
3、以典故为切入口,研析课文。
北固亭引发了辛弃疾的无限遐思,他究竟想到了什么呢?(许多历史人物)
是的,在自己的作品中,借助一些经典的历史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或情感,这种手法叫用典。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是用典(板书)请同学找出词中所用的典故。
板书:
典故一:孙权
典故二:刘裕
典故三:刘义隆
典故四:佛狸祠
典故五:廉颇
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作者用典的作用。
(1)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这句用了关于孙权的典故。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顺序应是什么?(无处觅英雄孙仲谋),请问,作者为什么要倒装?(一是音韵格律,二是强调孙权是个英雄)孙权确实是一个英雄,他的对手曹操有赞美他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我有下一个疑问,三国时的英雄很多,曹操,张飞,关羽,诸葛亮等都是英雄,为什么只提孙权呢?(京口是孙权的地盘,当年的东吴与南宋王朝很类似,同样位于东南一隅,同样面对强大的北方入侵之敌。孙权北拒曹操,赵宋王朝偏安临安。对孙权的赞叹,也对统治的指责,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板书:渴望英雄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个典故给了你怎样的感觉?表达了什么感情?(气壮山河,叱咤风云,率军北伐英姿飒爽)刘裕与前面写到的孙权有什么共同点?(一事业都在京口起步,二是都勇敢面对强敌,三是都建立了伟大的功业。)板书:展现英雄
(3)下片用刘义隆北伐的典故。刘义隆是个好个好大喜功的人,他的北伐战争的特点是什么?(草草)其结果?(仓皇北顾)作者用刘义隆的典故想说明什么?(反对草率出兵)草率出兵的后果是什么?(烽火扬州路金人就在对面的,当年的扬州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宁静美好不在了,眼前是狼烟与铁血!)板书:反对草率出兵
(4)再看下一个典故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给你什么感觉?
(人们在祭祀,鼓响鸦鸣,场面热闹)那么,当时佛狸祠在谁的统治之下?(金人统治之下)是谁在那里热闹?是金人,还是汉人?(应是汉人,暗示汉人早已适应金人统治,安于现状)作者这样写到底想表达什么感情呢?(气愤,对老百姓的气愤,不对,应该忧虑,作者担心,如果再不抓紧北伐,那么北方人汉人的人心都会改变了。这个典故给人一种时不我待的急迫感)板书:主张抓紧出兵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最后一个典故,大家怎么看这一典故?作者希望像廉颇一样,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效力)但廉颇的结局如何?(没有被起用)作者呢?(也没被起用)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报国无门,所以发出了凭谁问这一慨叹!这个典故露出了作者的满腔悲愤。板书:一腔悲愤
(6)每学一个典故,通过分析促读,让情感充分表达。
五、读文总结
1、读课文。我们面对辛弃疾能做些什么呢?板书:为君去英雄泪
2、800多年以后的今天,有无数人在怀念着这位旷世奇才辛弃疾!网上有一个专为纪念他而设的网站,标题叫: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纪念馆。这六个字足以体现他一生的落寞而悲壮的爱国情怀。有一位在清明节在该网站留言如下:
怀稼轩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英雄千古,荒草无残碑/
曾记否,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匹马渡江/
叹此生,千古忠肝义胆,报国欲死无战场/
追往事,今不见/
我共君,醉明月/
说剑,论诗,醉舞,狂歌/
用我红巾翠袖,为君去英雄泪/
君醉里重揩西望眼,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为稼轩而作
一身胆气剑如虹,
沙场点兵却成空。
金戈铁马清风醉,
泣留诗行今人诵。
六、课后作业
背默全词。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词大意。
2、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法加之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学会关键典故的含义和及其作用。
3、体味词人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愿望及壮志未酬的苦闷。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法加之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学会各个典故的含义及其作用。
2、难点:体味词人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愿望及壮志未酬的苦闷。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自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呢?滚滚长江东逝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然而有些人却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本文作者就是这样,他有一颗爱国之心,凭一己之力,挽救家国山河。让我们感受民族气节,体味赤诚之心。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文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关键字词的读音和词义并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再读文章,理顺诗词的大概内容和结构层次。
明确:上片惋惜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赞美率军京口北伐的刘裕;下片讽刺了刘义隆冒进误国并表明自己要向廉颇学习的态度。
(三)深入研读
问题1:辛弃疾登北固亭,极目远眺,想到孙权和刘裕,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1:孙权曾在京口守国御敌,成就霸业。现如今却“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寄奴曾在京口起事北伐,曾经“气吞万里如虎”。作者借两位英雄人物的事迹来: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问题2: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2:教师渗透时代背景——统治者抗金准备不足,想要仓促北伐,急功近利。作者此时人微言轻,不被重用,一腔热血只能流于悲叹。作者此时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典故,是在借鉴历史,来说明:伐金必须作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问题3:作者最后引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3:当政者昏庸无能,又有小人挑拨,作者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作者以廉颇自况,表明自己虽然老去,但依然有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
(四)拓展延伸
同一类型的文体作品的拓展,进行对比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将自己和英雄人物进行对比,抒发出年华渐去、壮志难酬的感慨。
(五)小结作业
1、小结:梳理板书进行小结。
2、作业布置:首先,熟读并背诵诗文;其次,学生可以将诗词转译为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辛弃疾的经历。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怀古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够分析怀古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文武分途,上马能领兵,下马能赋诗的文武兼备之才并不多见。宋朝初期,宋太祖优容文人,立誓碑不杀文人,故有宋一代,文学大昌。然文盛武衰,故文武兼备者犹稀。稼轩以文为词,开创一代之风;上马擒贼,勇居三军之首。不仅为有宋一代之麟凤,在整个中国历史中也光掩众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范读,感受作品风格
1、师范读(配乐朗诵);
2、学生集体朗读;
3、抽取一两个学生代表来朗读。
三、自读,找出词中所怀之人,所怀之事。
师:同学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是一首什么诗?
生:怀古诗
师:必修三我们在讲《咏怀古迹》时给大家归纳了怀古诗的三种类型,还记得吗?
生:怀人伤己、怀古伤今、理性反思
师:不错,请同学们看ppt,我们不难发现,不管属于哪一种类型,都需要找出人物和事件。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下的注释把人物和事件一一找出来。
ppt展示:
1、怀人伤己(同病相怜型或对比失落型)
所怀之人的经历(事迹)和自己作对比
2、怀古伤今(古胜今衰或物是人非)
所怀之事和现在作对比
所怀之地和现在作对比
3、理性反思(历史教训启迪后人)
所怀之事给自己和后人的启发
师:首先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比如第一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一句话写了谁?
生:孙权。
师:写了孙权的什么事情?大家可以结合历史和对孙权的了解来谈。
生:孙权击败曹操。
师:舞榭歌台,这个时候可以演出歌舞,说明当时是比较太平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流指的是英雄业绩,最终都敌不过时间,会被历史冲淡。所以写孙权主要是写他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接下来请同学们分析后面的`人物和事件,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5分钟后)
生1: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几句写的人物是刘裕,根据课下注释,刘裕虽然住在一般的巷陌和斜阳下的草树里,但是却北伐成功,建立了刘宋政权,是个英雄。
师:分析得非常好,大家给他掌声。还有没有同学起来分析?
生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写的是宋文帝,作战不做充分的准备,因而战败了,仓皇而逃。
师:很好。请问草草和赢得是什么意思?
生2、草率;落得。导学案上面有。
师:看来真的是有备无患啊,希望大家也能够向他学习,做好预习工作。
生3: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说的是拓跋焘打败宋文帝,建立了佛狸祠,人们在那里迎神赛社。忘记了过去。
师:对,其实佛狸祠是战败的象征,对于南宋百姓来说其实更是一种耻辱,可是人们都忘却了历史,辛弃疾对此表示担忧。
生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说的是廉颇,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还能够上战场杀敌,表示还可以被重用,表达了作者也希望自己能被重用。
师:是的,他依然老当益壮,不忘报国。
师:现在我们把人物和事件找出来了,请同学们把刚才的信息和自己或者是现在的情况作对比。请问大家对辛弃疾和南宋王朝了解吗?
生:不了解。
师:好,那就由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下。辛弃疾出生在金人统治下的济南,宋高宗时期,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下侵宋,辛弃疾加入农名起义军耿京的队伍。后代表耿京与南宋王朝联系,在军事上配合行动,共同抗金。后耿京被叛徒张国安杀害,辛弃疾直驱金人军营,捉住张国安,后投奔南宋政权,南归后一直主张抗战,为孝宗献上《美芹十论》,阐明自己的抗战主张和具体措施,但南宋政权一直被主和派把持,辛弃疾在二十年仕途中不断受到打击排挤,不委予重任,晚年被弹劾削职,退隐官场,含愤而逝。
生:信息太多了,记不住。
师:那就把信息概括一下:辛弃疾长于北方,少经战乱,有燕赵之气;曾单骑闯敌营,擒叛徒,有班超之风;曾献《美芹十论》,有恢复之志;也曾求田问舍,有归隐之心;综其一生,词坛飞将,四字足以。而南宋王朝力主求和,风雨飘摇中存在。
四、品读,说出所怀之人,所怀之事的用意。
师: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这首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这些事?和自己或者现在的南宋王朝对比一下。
生:作者渴望像孙权、刘裕那样建功立业,也希望南宋皇帝能够北伐,但是作战不能草率,否则就会像刘义隆那样仓皇而逃。写佛狸祠希望百姓不要忘记耻辱,写廉颇是希望自己也能够得到一个上战场的机会。
师:说得很全面,很准确。大家都懂了吗?
生:明白。
师:那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下这首词的主旨。
生:壮志难酬、渴望北伐
师:关键词抓住了。登上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北方沦陷敌人之手,于是怀古伤今,怀人伤己,表达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主张抗敌要准备周全,切勿草率,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偏安一隅,不图恢复,不善用人的愤懑之情。
五、赏读,谈谈本首词最大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谈谈这首词最大的特点
生:用典
师:对。用典就是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在讲李商隐诗两首讲过的。
生:1、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张;
2、增加诗词的可读性,丰富诗词内容
3、使其文辞典雅,增强文采
六、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作品展示:稼轩是一个用血与泪在抒写自己情感的英雄。“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永不屈服,力主抗金的形象被定格在我的脑海里;耿京死后,渡江南来,可是南宋统治者力主求和,打击排挤他,他于是自嘲道: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原来自己的姓氏和他的境遇是这般的契合。到了晚年,他写下豪迈悲壮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喊出了自己老而弥坚、报国无门的愤懑,喊出了南宋王朝的苟且偷安。辛弃疾是孱弱的南宋王朝的一根脊梁!
七、拓展阅读,作品推荐
1、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2、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3、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5、《美芹十论》
课后反思:
这堂课的课堂容量很大,由于辛弃疾的词比较难,而又要在一节课内完成,所以我选择的方式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出现的问题是每个环节都比较赶时间,还有就是叫同学们写一段关于辛弃疾的话,这个时间不够用。应该给学生留几分种去朗读,去消化。
[教学目标]
1、品读语言,把握用典深意。
2、体会词人爱国忧时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
把握用典深意
[教学方式]
诵读---指导---点拨---归纳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词从风格上可以分为两派(豪放派、婉约派),大家能否举出豪放派的两位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继苏轼后,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之蔚然成为一大宗派,要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辛弃疾,走进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展示目标
认识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是词人中的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参加农民抗金义军。他曾手刃叛徒义端和尚,直闯五百万敌营活捉叛徒张安国。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对金屈辱求和,对起义军排斥。辛弃疾被迫隐退,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三、初读体会
对于这样一首豪放风格的词,该如何读?又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学生试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错误,评价朗读语气。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学生自读,进一步感受体会。
四、赏析词文,把握用典深意
本词的题目是“京口北固亭怀古”,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词,词人站在北固亭上,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学生回答,明确(孙仲谋,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辛弃疾为什么会想到他们?这些人又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一)找一生读上阙
思考问题一:上阙写到孙权刘裕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都是建功立业的大英雄;事业从京口起步;北伐成功。
词人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两位英雄的?(钦佩,仰慕,赞美)
哪些字眼体现出词人的这种情感?(千古,无觅一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句。
思考问题二:词人借助二人抒发了什么情怀
补充时代背景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主张抗金,想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建功立业。同时借古代帝王的伟大功绩批判南宋统治者的`懦弱无能。
齐读上阙。(注意语气和词人内心的情感)
总结把握词中典故的方法:首先,了解典故内容;其次,结合词人生活的社会背景和个人际遇;最后,利用典故以古喻今的特点,把握其中深意。
(二)齐读下阙,利用总结的方法自学下阙内容。
思考问题:1、辛弃疾引用宋文帝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2、词人写佛狸词下“神鸦社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3、词末运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学生自读下阙,讨论交流。
明确问题一:委婉劝谏当朝,伐金要做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齐读本句,体会情感(深沉,语重心长)
明确问题二:沉重。忧虑北方臣民安于异邦统治,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
补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增强这种心情。(借“烽火扬州路”与“神鸦社鼓”的景象对比)默读并注意体会。
明确问题三:以廉颇自喻,想为国出力,但又壮志未酬。
词人时年66岁,仍思报国效力,正如曹操诗句所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齐读此句,读出气势,读出词人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气。
五、齐读全词,体会词人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
指导学生用两个“既---又---”句式概括词人情感。
明确:既想抗金,北伐中原,又不愿朝廷草率出兵;
既想为国出力建功立业,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小结:纵观全词,悲凉苍劲,全文用典,却无丝毫堆砌之感,反而表意丰富,表达出了词人丰富的、复杂的、多层次的情感。
讨论:对于词人辛弃疾的这种犹豫不决,进退不定,你是怎么认识的?
明确:爱国忧时的情怀
思考题:从辛弃疾身上发现的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由此你又想到了古时的哪些人?
学生发言: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升华: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品质,那就是深沉的爱国情怀。是他们在国家危亡,民生凋敝时挺身而出,或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或挥笔为文,为社禝摇旗呐喊。正是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正是由于他们,才使得我们的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今天学习古代诗词,不仅要学习、继承先人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文化成果,更要学习他们身上的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怀和高贵品质。
六、学生熟读全词。
七、齐背全词,在屠洪刚的《精忠报国》的乐声中下课。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作豪迈深沉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代背景,理解辛弃疾笔下的多处典故,体会其构造出的苍凉悲壮的词作意境。
审美鉴赏与创造:探寻两位词人用典与写景语言的用墨比例,感受作者是如何将个人情感寄托于典故人物,感受词作之间细微的情感差异。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以及作者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
教学重点:
理解辛弃疾多处使用典故的原因在于“此时此地此我”的契合。
教学难点:
分析比较两首词用典的异同,两者使用典故均是为了刻画自我形象,寄托个人情感,不同的是在于典故侧重点的不同以及使用的集中与分散的异同。
单元教学目标:
这两首词选自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教材中的第三单元,本单元属于必修课程“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主题是“生命的诗意”,该单元精选了魏晋唐宋时期的经典诗词,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均属于豪放派词作的经典作,两者都在词中使用了用典的写作手法,在辛词中,使用的典故侧重曾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以及与北伐抗金的需要和愿望及事与愿违有关的历史事件,在苏词中,则是通过回忆周瑜来反衬自己此时的年华已老、功业无成,由此可见怀古词典故的选择与作者的思想志向息息相关,进而通过比较两者用典的差异来感受词人不同的生命思考与精神境界,恰好呼应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我校高一学生总体而言基础较薄弱,如果直接进行两篇词作的比较教学,对其要求过高,可能会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此学情,我对两篇词作的教学过程进行了调整,该课时的呈现是在学习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基础上,再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故该堂课以教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主,最后再联系之前所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有助于学生反复巩固之前所学知识的同时,又能主动地从横向角度将两者放在一起比较学习。
教学策略运用:
单元学习任务中提到,阅读诗作作品,要借助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之间的关系,理解诗人的精神境界,那本节课我将以用典为切口,采用解读背景、知人论世、品读文字、反复朗诵等方法,提前让学生做好预习,在课上以小组讨论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同时在反复朗读宋词的过程中体会其语言的魅力与意蕴。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定怀古》的时代背景,结合课下注释,找出词中的五个典故。请分别概括其典故的内容,并且尝试分析作者使用该典故的用意。
2.分析比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定怀古》两者在用典方面的异同。(提示:可从典故内容、写景与典故人物的结合程度思考)
教学过程:
导入:
作家梁衡说,“中国历史上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这首词,读懂辛弃疾,领悟一种人生。首先,请我们一起读这首词。
1.初读词作,你们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呢?豪迈
作者提到了很多古人、古事,这就是怀古词的特点,借用古人古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作用典。
过渡语:对于辛词中多用典故历来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辛弃疾好掉书袋”,“掉书袋”是讥讽引经据典、卖弄文学的人,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辛弃疾词中的典故多而无用;也有人认为“典故的运用恰到好处”,那我们看看他在这首词中使用的典故,是否如这些评价所说呢?
一、分析上阕典故
1.上阕都提到了哪些典故呢?(词人登临古地,面对如此沧桑,衰败的北固亭想到了谁?)
孙权、寄奴
2.词人为何会想到他们?他们有何共同之处?
都在京口建立过功业。
3.抒发了词人对这两人怎样的情感?先找出具体语句,然后具体分析。
从“英雄”“风流”,我想到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者对孙权的敬佩和仰慕;“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用一个比喻句写出了刘裕当年的英雄豪气,能看出对刘裕的歌颂。(朗读)
4.除了敬佩仰慕之情,还有其他感情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遗憾、惋惜。“英雄”如今已无觅处了,“风流”也都被雨打风吹去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也不过是想当年的事情了。
5.同学们,辛弃疾由京口之地想到了曾在这里建立过政权的孙权和刘裕,表达
了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但更多的是悲叹“英雄无觅”之感(板书),那我们能不能再从别的角度思考,为什么作者要选取这两个典故呢?著名词学家夏承焘先生曾经指出:“要善于把词作放在一定的时空坐标上进行观照。”这句话告诉我们一种赏析诗词的方法,就是要更多关注文字的背景信息,要学会知人论世。大家可以再研究老师提供的背景链接,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ppt显示:典故链接一:
孙权,字仲谋,公元200年他19岁,执掌政权,成为一方诸侯。
27岁,第一次北伐曹操,以少制多,为赤壁之战埋下伏笔。
29岁,第二次北伐曹操,加强对江南的统治,巩固了东吴政权
刘裕,生于东晋哀帝公元363年,父亲早逝,家境贫苦,幼年靠卖草鞋为生。他少有大志,想成就一番功业。
41岁,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卫晋抗楚。
42岁,刘裕击败篡晋的楚帝桓玄。
54岁,刘裕两次北伐,灭南燕,克长安,灭后秦,受封为宋王。
59岁,刘裕终于取代东晋称帝。国号“宋”,定都建康。
1140年,辛弃疾出生于沦陷金人之手已13年的济南。
1161年,21岁,参加义军,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毕生事业。
1162年,22岁,率2000多人南归于宋。
1165年,25岁,因力主抗金,遂被朝廷疏远。
1181年,41岁,任隆兴知府。同年,主抗金,受弹劾,被罢官。此后20年,赋闲乡居。
1203年,被起用任绍兴知府。
1205年,韩侂胄要立伐金大功,起用66岁的辛弃疾任镇江知府。他对韩侂胄提出建议,不被采纳,同年又被罢官。
68岁,抑郁而终。
明确:辛弃疾来到京口,想到两位在这里建立政权的皇帝,孙权在自己的黄金岁月,即三十岁左右建立了自己的一番大业,刘裕虽然是在59岁那年正式了建立南朝刘宋政权,但也不枉早年征战沙场时所付出的努力;而反观自己,他也曾像他们一样,在20多岁的时候,怀有一腔报国之志,率领义军投奔南宋。而40多年过去了,刘裕在自己这个年龄已经统一南朝政权了,而自己在这个人生阶段,要么是闲职,要么是乡居,一直到66岁的时候,也没有建立功业,内心的酸楚、愤懑可想而知。
过渡语:下面我们把这种仰慕和惋惜的情感融入词中,齐读上阕,读的时候一定要坐直身子,抬起头来,这也是对词人的'一种尊重。
二、分析下阕典故
1.词人在上阕中连用两个典故,似乎还不尽兴,在下阕中继续用典。下面大家速读词的下阕,结合注释,找出下阕用了几个典故,先找出人名,标上序号。(三个,刘义隆、佛狸、廉颇。)
2.下阕的三个典故讲述了什么故事呢?词人运用这三个典故用意何在?下面我们进一步走进文本,按照下面的形式赏析下阕中的三个典故,在赏析的过程中个,可以使用老师刚刚的思路,也就是解读背景、知人论世、品读文字等方法。请同学们先自己赏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请按以下形式分析下阕三个典故。
谁?做了何事?结果怎样?用意是?
要求:自主思考2分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4分钟,然后推荐代表展示。
6154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南朝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想要建立像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却落得向北回望,仓皇败还。希望韩侂胄能够吸取教训,为北伐做好充分的准备,不然就会重蹈“仓皇北顾”的覆辙。--深谋
(怎么处理朗读呢?)
61548;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1.“可堪回首”是不堪回首,那么作者不堪回首的是什么呢?烽火扬州路
指当年扬州地区,到处都是抗击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2.佛狸祠:拓跋焘小名佛狸,北魏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四十三年前,金主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所以佛狸祠就成了金主完颜亮的代名词。
3.这一句从百姓的角度来写,表达了什么情感?
表现了自己的隐忧,南宋百姓供奉异族的行宫,他想到这些百姓忘记了自己是宋朝的子民,日后可能会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自己国家曾经遭受过的耻辱,安于做亡国奴。--远虑,二叹国运艰难
61548;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用廉颇自比,有哪几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他们同样处于年老阶段。注解中说“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这说明廉颇想让使者知道,自己依然强壮年轻,心中很希望被赵王任用。而辛弃疾和他一样渴望被任用。
(表示了自己不服老,尚有余勇,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但是两者的结局都是一样,最终没有被重任,写出了辛弃疾想被重任的渴望与不被重任的无奈,三叹报国无门)
朗读过渡语:典故,凝练的文字背后是一份真实的心境;诗词,凝练的文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意义。一个“老”字,无望中却依然满是希望,老师每次读到这里的时候,眼前总是会浮现一位老者,坚决而固执,一遍遍地请求甚至是哀求的情景。这其中忘我的焦灼与深沉的渴望,总是让我为之落泪。大家试着读一读。
总结:选用怎样的历史典故,作者不仅要考虑“此地”还要考虑“此时“以及“此时此地此我”。站在北固亭上,他便自然地想起了曾以京口为基地开疆拓土,成就霸业的孙权、刘裕。现如今韩侂胄的草率冒进,又怎能让他不想起当年宋文帝草率出师北伐,最后落得仓皇北顾的结局?而眼前老百姓在佛狸祠下喧闹的景象,更让辛弃疾忧心忡忡,倘使再不收复失地,老百姓也许甘于沦为亡国奴了。因此,这几个典故都与作者此时的思想情感和志向直接有关。这就是为什么诗人站在京口时,会选择这样五个典故。
大家试着背诵全词,再一次体会辛弃疾在词中表达的情感。
三、比较分析两者用典手法的异同
1.辛词用典丰富,而苏轼为何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单独选择了周瑜的典故呢?让我们一起再次朗读苏轼的这首词,运用这节课所学的方法去思考这个问题。
他选择年轻有为的周瑜(24岁就成为东吴名将)的典故,用赤壁时年少得志的周瑜来与被贬黄州、人生失意的自我相映照,也契合“此时此地此我”以周瑜的年少风流、英俊潇洒,反衬自己年近半百,韶华已逝;以周瑜的年少得志,名垂青史,反衬自己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2.比较两者用典手法的差异。(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比较角度《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典故内容侧重写人的音容笑貌、神情风采侧重于史实的叙述
典故与写景集中写景,渲染了磅礴气势为下文周瑜的出场造足了声势。难寻纯粹的景物描写,同时景物轻描淡写,主要穿插有条不紊的史实,以凸显其历史厚重感。
总结:同样都是为了抒发自己心中积蓄已久的愤懑之情,不同的是,两者用典侧重点有所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着重写人。周瑜的音容笑貌、神情风采生动传神地被表现出来。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虽写人,但辛词并不倾向于人物的音容笑貌、神情风采,而是侧重于史实的叙述。
第二点,两词都将典故与景物相结合,但有集中与分散之别崱!赌钆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写景,大笔如橡,浓墨似泼。起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营造了一个极为辽阔悠远的时空背景,将气象非凡的长江和自古以来的无数英雄豪杰都概括进来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赤壁恢宏壮丽的景色,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为下文周瑜的出场造足了声势。背景、主体相得益彰,境界全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几乎难寻一处纯粹的景物描写,而在叙述中穿插有条不紊的史实。词人不浓墨重染,仅作淡笔勾勒。开篇伊始,景物大至江山,小则“舞榭歌台”,所有景物,浅墨淡抹,不着点缀,不事藻饰,只在辞章中间用“斜阳草树”稍作点缀;用意不在景致如何,而是用大量具有历史感的典故暗示: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当年的大智大勇者宛如江水东去不再复还。
两词的用典,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如两枝各秀,各具特色,俱领风骚。
板书设计:
辛苏
用典—一叹英雄无觅反衬自己年华已逝、事业无成
二叹国运艰难
三叹报国无门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第九课第三题。
2.你的同学在初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将“可堪回首”三句解释为“事随时迁,百姓忘却北魏太武帝的英雄事迹”,请借助今天课上所学知识,说服他调整自己的理解。
设计指导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过程中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2.课件投影,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世为济南人。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在词人中,辛弃疾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设计说明:课件投影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永遇乐:词牌名。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始于柳永。又名《消息》。
3.词牌释义:〔题考〕毛氏【填词名解】云:“永遇乐歇拍调也。唐杜秘书工小词,邻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讽,尤喜杜词,遂成逾墙之好。后为仆所诉,杜竟流河朔。临行,述[永遇乐]词决别,女持纸三唱而死。第未知此调,创自杜与否。”所引故事不可考;大抵创自唐之中叶。万氏【词律】引晁无咎【消息】注云:“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是此词又为越调也。
〔作法〕本调一百零四字。首、次为四字对句,不用韵,“清”“山”二字均可仄。第三句为平仄平仄,起仄韵。第四五句亦为四字对句,第一字平仄不拘。第六句五字协韵,与[解语花]第三句同,惟第四字可拗作仄,此其异耳。第七八句又属四字两句,但不需对偶,而两句第一句及下句第三字,平仄均可通用。第九句六字,协韵,第一字可平。第十句七字,上三字豆,第一字可仄。(此豆有作仄平平或平平平者,均非宜)结句六字,第一字可平,第二字不能作仄。(赵师侠作“缓步阆风仙苑”,不足法)后阕起二句,与前阕第七八句同。第三句六字协。第四句至第十句,均与前第四句至第十句同。结句四字作仄平仄仄,上一下三,定格也。
四、教师范读或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文字。
(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五、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此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1.分析研讨用孙权、刘义隆典。
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明确:讽刺宋室昏聩。)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什么?(明确: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参考: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5.小结。
辛弃疾不愧为“用典”高手,用典来借古讽今,用典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景、典、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六、把握词人情感,指导诵读。
1.本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
2.诵读时必须保持豪壮的基调,读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叹之情,读出年老但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尤其是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要读出词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观语或怨语。
(此设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诵读的要领,并能在诵读中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
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此设计是让学生通过了解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八、板书设计。
略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复述出全词的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深入理解作者的政治立场。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导入语:同学们都游历过一些名胜古迹吧?当你们去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旅行时,会想到什么呢?有没有同学来说一下?(几轮互动)看来同学们都有很多感触,那么我们来看看著名词人辛弃疾游历北固亭时,想到了什么。从而板书课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接下来我会以让学生将课前预习的作家包进行分享,并总结: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曾参与抗金,是词人中的英雄。重点介绍辛弃疾年轻时的事迹:
①义斩义端;
②50骑兵活捉张安国。而本文的创作背景为,诗人64岁被重新启用,但因作战主张与当权者相左,又被降职。本文写于第二次被降职后,行至北固亭,忧愤而作。学生了解后,便于文本的解读。
(二)整体感知
老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并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诗歌: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叫学生回答,得出如下结论:
上阙赞扬了孙权东吴建权,抗击曹魏,刘裕抵抗胡虏,北伐立功;下阙谴责刘义隆(元嘉)冒进误国,感怀民生多艰,自己壮志难酬。
2.请同学们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找一下文章中有几处用典?各是什么?
通过同桌之间的交流得出如下结论:
上阙:孙权、刘裕;
下阙:刘义隆、佛狸祠、廉颇。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
1.“作者来到北固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请同学们以语文小组为单位讨论。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得出下列结论:
孙权:在京口建立吴国,建都建业(南京),抵抗了来自曹军的入侵,保卫了国家;
刘裕:刘裕出生于京口寻常小巷陌,后建立刘宋政权,建都建康(南京),多次抵抗来自多方的入侵,守卫了国家。
两者均与京口一地有关,都曾勇猛抗敌,保卫家园。
2.“作者对两者持怎样的态度?如何看出?”请学生结合导入时的背景包进行思考。
学生自由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得出下列结论: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尊敬和敬仰,感叹南宋当权者昏庸无能。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不仅尊敬和敬仰,还认可刘裕的作战方略,认为自己若是遇到刘裕这样的明君,正确的政治建议就不会被忽视,自己的政治抱负就能够实现。
(此处要结合刘裕建功的历史:刘裕抗击北方入侵者是在做了充分的政权巩固的准备之后,用此反衬作者所处时代的统治者急功近利,不听劝阻,冒进抗金。)
3.“作者提到刘义隆、佛狸祠,又有何用?”
指名叫学生回答,总结答案如下: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冒进误国,讽刺了当朝统治者,表达了作者的谴责态度。
“难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百姓安于异族政权统治,忘了记自己的宋代子民的身份,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积极救国的不满。
4.“作者提到廉颇,又有何用?”请同学结合诗人的.生平回答。教师适当点拨,得出下列结论: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用廉颇自喻,表达了自己空有政治抱负,却没有机会实现,壮志难酬的苦闷。
5.结合全诗,本文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这样有什么好处。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后教师明确答案如下:
大的艺术特色是用典。用典可以使语言更加典雅和形象,深化意境的内涵,是整体表达更加有力,掷地有声。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联系上节课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小组讨论:两者有何异同点?
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下列结论:
相同点:表达方式上两者都是借景抒情;内容上两者均为以古喻今。
不同点:主题不同:苏词感慨了年华渐去,壮志难酬。更多的是在感慨时间流逝;辛词感慨了空有政治抱负无从实现而壮志难酬。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的忧愤。
(五)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并让同学将上两者比较阅读的结论结合具体词句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词大意。
2、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法加之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学会关键典故的含义和及其作用。
3、体味词人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愿望及壮志未酬的苦闷。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法加之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学会各个典故的含义及其作用。
2、难点:体味词人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愿望及壮志未酬的苦闷。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自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呢?滚滚长江东逝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然而有些人却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本文作者就是这样,他有一颗爱国之心,凭一己之力,挽救家国山河。让我们感受民族气节,体味赤诚之心。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文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关键字词的读音和词义并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再读文章,理顺诗词的大概内容和结构层次。
明确:上片惋惜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赞美率军京口北伐的刘裕;下片讽刺了刘义隆冒进误国并表明自己要向廉颇学习的态度。
(三)深入研读
问题1:辛弃疾登北固亭,极目远眺,想到孙权和刘裕,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1:孙权曾在京口守国御敌,成就霸业。现如今却“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寄奴曾在京口起事北伐,曾经“气吞万里如虎”。作者借两位英雄人物的事迹来: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问题2: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2:教师渗透时代背景——统治者抗金准备不足,想要仓促北伐,急功近利。作者此时人微言轻,不被重用,一腔热血只能流于悲叹。作者此时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典故,是在借鉴历史,来说明:伐金必须作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问题3:作者最后引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3:当政者昏庸无能,又有小人挑拨,作者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作者以廉颇自况,表明自己虽然老去,但依然有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
(四)拓展延伸
同一类型的文体作品的拓展,进行对比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将自己和英雄人物进行对比,抒发出年华渐去、壮志难酬的感慨。
(五)小结作业
1、小结:梳理板书进行小结。
2、作业布置:首先,熟读并背诵诗文;其次,学生可以将诗词转译为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全词
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
1、 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2、 作者的写作背景
3、 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过程中,曾经提到,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这个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辛弃疾。
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赵构最可恶的一件事就是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自然对于辛弃疾这样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将”不会重视,此后辛弃疾就一直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后辛弃疾的军事才能的到了重用,转战于各地,战功卓著。但是辛弃疾因为为人有些自负,又不会拍马奉承,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江西隐居。
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66岁的时候做的。当时一个很有权势的大臣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决定北伐金国。为了笼络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战的老臣,当时辛弃疾也被韩侂胄任命为安抚使。但是在任上一年之后,辛弃疾却已看出了韩侂胄并不是真的想收复失地,也并不是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对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更感慨韩侂胄不懂军事,会导致北伐失败。这首词就是作者对于此事情况的内心感受的表达。
【文章感知】
1、 带领同学朗读全文,纠正读音。
2、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提问: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明确: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那么,究竟作者认为谁是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英雄呢?我们看下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找不到孙权这英雄了。很显然,作者将孙权孙仲谋当成了这样的英雄。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提问: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虚景。
刘裕: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过后来,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于公元4XX年篡晋称帝,改国号为“楚”。公元4XX年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第二年,打败了桓玄,拥护晋安帝司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马德为了感谢他,把它的职位封为了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总理这样的职务。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成为权顷天下的显赫人物。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公元420年在扫除所有障碍之后,大权在握的刘裕终于代晋称帝。
提问:作者在此处提到,“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说“斜阳草树”。两相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当初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建立了刘宋。但是直到今天,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初的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败的荒园一样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去。
提问: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但使卢成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那么作者希望怎样做呢?我们下节课再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熟悉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词的方法
2、 对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个豪放派的词人进行横向比较
教学难点:
1、 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需要学生在课前作充分的预习,掌握一定的资料
2、 通过对作者生平的比较来比较作者的创作风格。
3、 对豪放派词进行较深的分析。
教学过程: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看注解15:此时作者所含的意思不仅仅是对张浚北伐的影射,更是对韩侂胄北伐的一种劝诫。
提问:此时,作者提到如果仓促北伐,必将会导致失败。其中隐含了作者的一个意思,是什么?
明确:作者自我推荐,实际上是向建议:只有我这样的老臣才可以指挥作战,获取胜利
那么,如果统治者不善用人,会怎样呢?
当然,必将导致失败了。但是作者此时并没有直接说会失败,而是回想当年,描绘了一幅失败的时候的凄惨景象: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正是作者率军投靠南宋王朝的时候,也就是1163年,张浚北伐失败,此时金国皇帝完颜亮趁机沉打过长江,在瓜补山的上修了一个行宫,供自己寻欢作乐,而且纵容金兵烧杀抢掠。
提问:作者用宋文帝北伐失败的典故影射张浚北伐的失败,那么用宋文帝北伐的失败后果来影射谁呢?
明确:自然是张浚北伐失败后造成的“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
看注解18
当初魏武帝拓跋涛对汉族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寻欢作乐得行宫,如今却已变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提问:作者有什么感想?
明确: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惨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形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提问:此处作者回忆当初扬州遭到金兵劫掠的凄惨景象,本来是不堪回首的。此处为什么要写作“可堪回首呢”?
明确:为了让统治者知道,用人不当导致战略失误,会造成多么大的损失!因此,就更应该慎重,那么朝廷应该用什么样的人才呢?
最后,作者引用廉颇“尚能饭否”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自己虽然已经老去,但依然可以为国效力,便如同那不服老的廉颇。而“凭谁问”则体现了一种无奈,无法被赏识的无奈。
学过两首词后,我们不妨利用我们学过的分析法,对苏轼和辛弃疾进行一下比较。
【讨论】:大家说说苏轼和辛弃疾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作者 出生地 所处时代 经历 做官 写作时的年龄
苏轼 四川眉县 北宋中期 冤狱、坎坷 文官,颇有政绩 47岁
辛弃疾 山东济南 南宋初年 建功立业,不得重用 武官,战功卓著 66岁
然后再从作品来看: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环境: 长江、赤壁、乱石、峭壁、惊涛、故垒
多实景描写,诱发联想,景在一起 长江、舞榭歌台、寻常巷陌、佛狸祠下
联想到的虚景,景是分散的
联想到的虚景多于实景
人物 周瑜 孙权、刘裕、宋文帝刘义隆、佛狸、廉颇
情节 观景——感慨英雄——超脱旷达 孙仲谋、刘裕、廉颇
刘义隆、佛狸、张浚
比较讲解:比较讲解:
首先苏轼是南方人,而且是文人出身,所以他的性格中多的是意气风发,就算是建功立业为国效力,也只是作为文官的地位,所以苏轼的词中我们看不到像辛弃疾那样的金戈铁马之声,更多的是一种胸怀的旷达。
而辛弃疾则是北方民族,我们知道北方人一向比较凶悍。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南方能够打败北方而统一全国的朝代,就算是明朝从南方建立政权,但是政权最终的稳定却还是在北方。出身于军队将领,他的诗词中自然有一种军人的坚毅、果断,兵甲之声充塞于耳。
其次,从写作的年龄看:当时苏东坡正处在壮年,却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自然有一种失落和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而辛弃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则是想继续效力,更多的诗感慨当初,不愿老去的思想。生活经历和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写作上的不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赏析一】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峰回路转,愈转愈深。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是第一层。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见《宋书?王玄谟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①。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
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随着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
稼轩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同上词)了。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词中提到佛狸祠,似乎和元魏南侵有关,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种种歧异。其实这里的“神鸦社鼓”,也就是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民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欢聚一番。在农民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民说来,是无关宏旨的。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因而,“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没有必要再多加研究。然而辛弃疾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例如在《水调歌头》词中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解释。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那么,辛弃疾是不是就认为良机已经错过,事情已无法挽救了呢?当然不是这样。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后一层。
只要读过《史记?廉颇列传》的人,都会很自然地把“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的老将廉颇,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刘过《呈稼轩》诗中语)的辛弃疾联系起来,感到他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鲜明,比拟是多么贴切、逼真!不仅如此,稼轩选用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这可以从下列两方面来体会。
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诡计,蒙蔽了赵王。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从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作者四十三年来的身世遭遇,特别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发出的“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乙丑奉祠舟次馀杭作》)的慨叹,再回过头来体会他作此词时的处境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惊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岳珂在《桯史?稼轩论词》中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人们往往从这一段记载引出这样一条结论:辛弃疾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他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创作态度可谓严肃认真。而这条材料所透露的另一条重要消息却被人们所忽视:以稼轩这样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为什么会“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想改而终于改动不了呢?这不恰恰说明,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代替的。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不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赏析二】
这首词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也是最优秀的爱国词作之一,历来备受后人传颂,有人甚至称此词为辛词之首。
此词的写作有着特定的创作背景。南宋时,主战派势力总居下风,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辛弃疾都在江西乡下赋闲,不得重用。后来,宰相韩倔胄用事,重新起用辛弃疾。但这位裙带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韩倪胄却猜疑他,贬之为镇江知府。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可以想像,辛弃疾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诸心中,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之为是词。
全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善用典故。辛弃疾是很会用典的,他作此词时,已年届六旬。人上了年纪,自然喜欢讲古,再加之题为“怀古”,托古讽今,不用典故行吗?全词用典虽多,却都相当贴切恰当,不仅没有妨碍思想,而且用简炼的语句,表现了丰富的内容,非一般“掉书袋”可比。首先,词人将典故与现实巧妙对照。词中所选典故,均与京口北固亭相吻合,与帝王将相有关,且远涉前代南北分离史事。使用这些典故,可直而不露、隐而不晦地与南宋统治者进行类比或对比。如用孙权、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让人何等郁郁于怀;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急于“封狼居胥”,建盖世奇功,反遭惨败,来类比韩倔胄不修战备、轻战冒进的路线,使人多么提心吊胆;用廉颇被谗的故事,类比南宋践踏人材,令人久久扼腕长叹。其中,以刘宋比南宋,以北魏比金国,以刘义隆、王玄谟昏君庸臣比现实生活中的宋宁宗、韩位胄,足见用典之精,又显作者胆量之大,不畏当权者。其次,将典故当为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若用典多且不好,如沙入眼中;用得多且好,可收言简意丰之功效。词中所用典故,都是经过了再创作,毫无面目刻板、呆滞生涩之感。写刘裕北面破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跃然纸上;写刘义隆草率北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其狼狈情状现于眼前;写拓跋焘庆功的场面,“一片神鸦社鼓”,其喧嚷之声闻于耳畔;写自己年岁老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怨愤之情萦绕笔端。一个个典故,在作者笔下化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的图画,使读者宜于理解、乐于接受。
同属豪放派,与苏轼相比,辛弃疾少了一份旷达、一份雄迈,多了几许悲凉、几许苍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何等豪迈,何等雄壮!这是辛弃疾做不到的。全词基调虽是豪放,却流淌着一股浓郁的悲凉、惆怅之情。上片“千古江山”,起句伟岸、挺拔,“英雄无觅”却笔锋一转,调子低了下来。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曾自诩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后来,孙权被曹操激赏为“生子当如孙仲谋”,可是而今风流余韵安在?只剩下风雨之后,落红满地而已。一个“总”字,让人心头闷闷的。刘裕住处,已沧海桑田,易为寻常巷陌,堂前燕子可曾记得旧时主人?斜斜的如血残阳给杂草茂树抹上了一层红晕,让人想哭。遥想刘裕当年壮举,令人徒唤奈何!下片起首“草草”二字,道尽刘义隆、王玄谟辈利令智昏,误国误民。词人从北归南,历时四十三载矣,人生能再有一个四十三载吗?可自己的雄心壮志、抗金大业却一直难遂。此时,眺望江那边曾经战斗过的热土,老百姓依然在异族统治下苦苦挣扎,心中又苦恨相煎。拓跋焘庆功的场景,一想起来,就使人拊胸痛惜。廉颇虽老,赵王尚有起用之意,而自己此时却连遭贬斥,天子不闻不问,空怀老当益壮的爱国豪情,其幽怨、悲愤、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典妙而雅,情深而切,用典与抒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辛弃疾真不愧为个中高手!(语文月刊
教学目标:
1、抓住典故,感受词人对率军北伐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的仰慕赞叹之情。
2、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
教学方法:
知人论世,涵泳品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由题入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是地名,是现在的什么地方?镇江,沿长江。对面是扬州的瓜洲,有句诗是京口瓜洲一水间。一水,就是长江。北固亭,在北固山上,临长江。20xx年,我在镇江参加教师培训,在远处看到了北固山与北固亭,轮廓一如教材插图。
(生看插图,描述插图)山巅有亭翼然,草木郁乎苍苍,半空沙鸥翔集,江中百舸争流。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去看一看。
怀古,对古人之事的追溯,发自己的情思。怀古诗词一般什么样的模式?
写景咏史抒怀(板书)
二、简介作者
辛弃疾是什么人?(南宋词人)他还是位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
(材料)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设疑:就是这样一个能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宛如探囊取物的英雄,南渡之后的人生是怎样的呢?看一看他登上北固亭,发出的慨叹就知道了。
三、探讨登高
(插曲)我顺便问一下,为什么诗人词人登上高山,登上亭台楼阁,也就是登高,就会吟诗作词写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呢?
那么我要问一句,古人为什么要登高?为了望远。这只是原因之一。
实际上,最初登高有它特殊的意义: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就要登高。古代天子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最常提及的封禅之地就是泰山了。可见,最初的登高有浓重的宗教意义。后来宗教意味渐渐淡去,成了文人们一种消遣。
登高的时候人往往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不高兴!为什么不高兴呢?古人讲过一句话,登高者必自卑。为什么登高者会自卑呢?因为当我们登上高处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地生出一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世说新语》里有一个王海的人,他登上高处以后感叹我由来不悲,今日直欲悲,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感觉。如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以后就很自然地感叹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再如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楼,也感叹道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那么辛弃疾在登上了北固亭有此愁思与慨叹吗?
四、文本研析
1、请同学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情感,并分别找什么地方是写景、咏史及抒怀的内容。
2、检查朗读情况及对课文的大体把握。
3、以典故为切入口,研析课文。
北固亭引发了辛弃疾的无限遐思,他究竟想到了什么呢?(许多历史人物)
是的,在自己的作品中,借助一些经典的历史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或情感,这种手法叫用典。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是用典(板书)请同学找出词中所用的典故。
板书:
典故一:孙权
典故二:刘裕
典故三:刘义隆
典故四:佛狸祠
典故五:廉颇
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作者用典的作用。
(1)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这句用了关于孙权的典故。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顺序应是什么?(无处觅英雄孙仲谋),请问,作者为什么要倒装?(一是音韵格律,二是强调孙权是个英雄)孙权确实是一个英雄,他的对手曹操有赞美他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我有下一个疑问,三国时的英雄很多,曹操,张飞,关羽,诸葛亮等都是英雄,为什么只提孙权呢?(京口是孙权的地盘,当年的东吴与南宋王朝很类似,同样位于东南一隅,同样面对强大的北方入侵之敌。孙权北拒曹操,赵宋王朝偏安临安。对孙权的赞叹,也对统治的指责,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板书:渴望英雄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个典故给了你怎样的感觉?表达了什么感情?(气壮山河,叱咤风云,率军北伐英姿飒爽)刘裕与前面写到的孙权有什么共同点?(一事业都在京口起步,二是都勇敢面对强敌,三是都建立了伟大的功业。)板书:展现英雄
(3)下片用刘义隆北伐的典故。刘义隆是个好个好大喜功的人,他的.北伐战争的特点是什么?(草草)其结果?(仓皇北顾)作者用刘义隆的典故想说明什么?(反对草率出兵)草率出兵的后果是什么?(烽火扬州路金人就在对面的,当年的扬州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宁静美好不在了,眼前是狼烟与铁血!)板书:反对草率出兵
(4)再看下一个典故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给你什么感觉?
(人们在祭祀,鼓响鸦鸣,场面热闹)那么,当时佛狸祠在谁的统治之下?(金人统治之下)是谁在那里热闹?是金人,还是汉人?(应是汉人,暗示汉人早已适应金人统治,安于现状)作者这样写到底想表达什么感情呢?(气愤,对老百姓的气愤,不对,应该忧虑,作者担心,如果再不抓紧北伐,那么北方人汉人的人心都会改变了。这个典故给人一种时不我待的急迫感)板书:主张抓紧出兵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最后一个典故,大家怎么看这一典故?作者希望像廉颇一样,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效力)但廉颇的结局如何?(没有被起用)作者呢?(也没被起用)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报国无门,所以发出了凭谁问这一慨叹!这个典故露出了作者的满腔悲愤。板书:一腔悲愤
(6)每学一个典故,通过分析促读,让情感充分表达。
五、读文总结
1、读课文。我们面对辛弃疾能做些什么呢?板书:为君去英雄泪
2、800多年以后的今天,有无数人在怀念着这位旷世奇才辛弃疾!网上有一个专为纪念他而设的网站,标题叫: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纪念馆。这六个字足以体现他一生的落寞而悲壮的爱国情怀。有一位在清明节在该网站留言如下:
怀稼轩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英雄千古,荒草无残碑/
曾记否,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匹马渡江/
叹此生,千古忠肝义胆,报国欲死无战场/
追往事,今不见/
我共君,醉明月/
说剑,论诗,醉舞,狂歌/
用我红巾翠袖,为君去英雄泪/
君醉里重揩西望眼,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为稼轩而作
一身胆气剑如虹,
沙场点兵却成空。
金戈铁马清风醉,
泣留诗行今人诵。
六、课后作业
背默全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全词
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
1、 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2、 作者的写作背景
3、 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过程中,曾经提到,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这个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辛弃疾。
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赵构最可恶的一件事就是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自然对于辛弃疾这样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将”不会重视,此后辛弃疾就一直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后辛弃疾的军事才能的到了重用,转战于各地,战功卓著。但是辛弃疾因为为人有些自负,又不会拍马奉承,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江西隐居。
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66岁的时候做的。当时一个很有权势的大臣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决定北伐金国。为了笼络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战的老臣,当时辛弃疾也被韩侂胄任命为安抚使。但是在任上一年之后,辛弃疾却已看出了韩侂胄并不是真的想收复失地,也并不是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对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更感慨韩侂胄不懂军事,会导致北伐失败。这首词就是作者对于此事情况的内心感受的表达。
【文章感知】
1、带领同学朗读全文,纠正读音。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提问: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明确: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那么,究竟作者认为谁是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英雄呢?我们看下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找不到孙权这英雄了。很显然,作者将孙权孙仲谋当成了这样的英雄。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提问: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虚景。
刘裕: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过后来,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于公元4XX年篡晋称帝,改国号为“楚”。公元4XX年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第二年,打败了桓玄,拥护晋安帝司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马德为了感谢他,把它的职位封为了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总理这样的职务。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成为权顷天下的显赫人物。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公元420年在扫除所有障碍之后,大权在握的刘裕终于代晋称帝。
提问:作者在此处提到,“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说“斜阳草树”。两相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当初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建立了刘宋。但是直到今天,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初的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败的荒园一样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去。
提问: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但使卢成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那么作者希望怎样做呢?我们下节课再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词的方法
2、对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个豪放派的词人进行横向比较
教学难点:
1、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需要学生在课前作充分的预习,掌握一定的资料
2、通过对作者生平的比较来比较作者的创作风格。
3、对豪放派词进行较深的分析。
教学过程: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看注解15:此时作者所含的意思不仅仅是对张浚北伐的影射,更是对韩侂胄北伐的一种劝诫。
提问:此时,作者提到如果仓促北伐,必将会导致失败。其中隐含了作者的一个意思,是什么?
明确:作者自我推荐,实际上是向建议:只有我这样的老臣才可以指挥作战,获取胜利
那么,如果统治者不善用人,会怎样呢?
当然,必将导致失败了。但是作者此时并没有直接说会失败,而是回想当年,描绘了一幅失败的时候的凄惨景象: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正是作者率军投靠南宋王朝的时候,也就是1163年,张浚北伐失败,此时金国皇帝完颜亮趁机沉打过长江,在瓜补山的上修了一个行宫,供自己寻欢作乐,而且纵容金兵烧杀抢掠。
提问:作者用宋文帝北伐失败的典故影射张浚北伐的失败,那么用宋文帝北伐的失败后果来影射谁呢?
明确:自然是张浚北伐失败后造成的“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
看注解18
当初魏武帝拓跋涛对汉族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寻欢作乐得行宫,如今却已变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提问:作者有什么感想?
明确: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惨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形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提问:此处作者回忆当初扬州遭到金兵劫掠的凄惨景象,本来是不堪回首的。此处为什么要写作“可堪回首呢”?
明确:为了让统治者知道,用人不当导致战略失误,会造成多么大的损失!因此,就更应该慎重,那么朝廷应该用什么样的人才呢?
最后,作者引用廉颇“尚能饭否”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自己虽然已经老去,但依然可以为国效力,便如同那不服老的廉颇。而“凭谁问”则体现了一种无奈,无法被赏识的无奈。
学过两首词后,我们不妨利用我们学过的分析法,对苏轼和辛弃疾进行一下比较。
【讨论】大家说说苏轼和辛弃疾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作者 出生地 所处时代 经历 做官 写作时的年龄
苏轼 四川眉县 北宋中期 冤狱、坎坷 文官,颇有政绩 47岁
辛弃疾 山东济南 南宋初年 建功立业,不得重用 武官,战功卓著 66岁
然后再从作品来看: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环境: 长江、赤壁、乱石、峭壁、惊涛、故垒
多实景描写,诱发联想,景在一起 长江、舞榭歌台、寻常巷陌、佛狸祠下
联想到的虚景,景是分散的
联想到的虚景多于实景
人物 周瑜 孙权、刘裕、宋文帝刘义隆、佛狸、廉颇
情节 观景——感慨英雄——超脱旷达 孙仲谋、刘裕、廉颇
刘义隆、佛狸、张浚
比较讲解:比较讲解:
首先苏轼是南方人,而且是文人出身,所以他的性格中多的是意气风发,就算是建功立业为国效力,也只是作为文官的地位,所以苏轼的词中我们看不到像辛弃疾那样的金戈铁马之声,更多的是一种胸怀的旷达。
而辛弃疾则是北方民族,我们知道北方人一向比较凶悍。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南方能够打败北方而统一全国的朝代,就算是明朝从南方建立政权,但是政权最终的稳定却还是在北方。出身于军队将领,他的诗词中自然有一种军人的坚毅、果断,兵甲之声充塞于耳。
其次,从写作的年龄看:当时苏东坡正处在壮年,却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自然有一种失落和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而辛弃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则是想继续效力,更多的诗感慨当初,不愿老去的思想。生活经历和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写作上的不同。
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
教学内容
一、课前导入
1、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 " 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2 .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3 .补充注音:谢?
4 .补充注释: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 .思考问题:
( 1 )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厌声韵。
( 2 )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
6 .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 掌书记 "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闭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 1203 ),辛弃疾 64 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 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7 .听课文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8 .讲读课文。
( 1 )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①分两层。 " 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 " 英雄 "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 舞谢歌台 "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② "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 "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 " 想当年 " 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 1165 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 -- 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 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 " 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③同学朗读上片。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 2 )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①第一层: " 元嘉草草 " 句。 " 元嘉 "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肯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 " 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 仓皇北顾 " ,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 " 北顾涕交流 " 的诗句。
②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③第二层。 " 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 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 四十三年 " 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 佛狸洞下 " 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 佛狸调 " 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④作者写佛狸调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⑤最后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 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 "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片。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9 .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10 .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 " 掉书袋 " 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 " 京口怀古 " 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11 .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借 " 怀古 " 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碎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
[ 附录 ]
(一)重点内容图示。
1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上阔:写景,赞叹山河美
│
(过渡句)
下阔:写人,怀古发感慨
2 .
上阔:盛赞历史上多位英雄人物
│
(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下阔:力表自己抗金的态度
(二)作者介绍。
苏轼( 036 ~ 1101 )字子瞻,四川眉山人。 1056年(仁宗嘉?元年)与父苏洵、弟苏辙进京,次年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父子三人文名大震,号称 " 三苏 " 。同年,因母丧返川。 1060年,苏轼再入京,次年,任凤翔府签判。 1065 年(英宗治平二年),还朝,值史馆,次年,苏为卒,扶丧回川。 1069年(神宗熙宁二年),苏轼又返朝。历任官职,直至 1072 年,才通判杭州。 1075 年起,历知密州、徐州、湖州。 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突遭逮捕,审讯,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他经营东坡,务农,号东坡居士。
苏轼本来一帆风顺,为什么会遇到坎坷呢?
当时朝廷政局多变。王安石两相两罢,有一些乘时而起的小人,得了权势。在新政首领王安石等人或隐或罢之际,如果苏较得到朝廷重用,岂不是于他们不利?于是,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从苏轼知湖州的谢表中嗅出了苏轼对皇帝不忠的味道来。御史李定等人,更在谢表之外,搜罗苏轼的诗作,加以" 分析",罗织罪名,构成文字狱"乌台诗案 " 。因为苏武谢表中有 " 知其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其中 " 新进 "二字,正好触犯了李、舒辈的忌讳。苏轼的诗作中,反映民间疾苦,他写过旧妇则,反映过变法中确实存在的问题,表示对新政的不满。因为说了真话,让李、舒辈抓到了把柄,苏轮自被逮讯到结案,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章爆、王安石等),最后,神它才决定不杀苏武,而以贬满了事。
总之,苏武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辛弃疾( 1140 ~ 1207 )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人。少年时聚众二千参加农民领袖耿京的起义抗金军,失败后,南归。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抚使(掌管一路军政民政的长官),在政治军事上都能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利国便民。朝廷当权者疑忌他,落职后长期没有得到任用,从 43 岁起,闲居江西信州(今上饶市),达二十余年(在这时期只一度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到了晚年,朝廷又起用他,做过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在镇江任内,他特别重视抗金的准备工作。可是朝廷对他不重视,不能久于其位。终于怀着恢复中原的宏愿,抑郁以殁,他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著有《稼轩词》(一名《稼轩长短句》),总计 600 多首,辛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深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他的爱国词作情辞慷慨,爱憎分明,艺术感染力很强。他还以多彩的画笔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描绘农村风光,赞美壮丽山河,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推动了南宋前期词风的变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关于赫壁怀古》中 " 人生如梦 " 所反映的思想情绪。
《宋词赏析》中认为,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是无可奈何心情下的故作达观,其情绪不免趋于消极。他是见江山依旧而人事已非,沦落无聊而徒伤老大,于是引发 " 人生如梦 " 的感慨,从而借酒浇愁。张志岳则在《文艺百家》( 1979 年第 1 期)中撰文认为,这句话不能作单纯消极的理解,而是作者面对现实,表现得比较平静和旷达。从作者遭遇看,写这首词时他已被贬多年,而他对王安石的新法在实践过程中有了新的认识,对宋神宗,则似有知遇之感。因此,他的词并不针对什么具体的境遇,而是用 " 人生如梦 " 来概括二十多年的仕途,虽有感慨,更有不作具体计较的旷达态度,这态度又促使他能够借酚月来感发 " 江月是能了解我的 " 那种坚持理想的精神。
(四)有关常识。
有关词的知识: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词有很多别称,如 " 长短句 " 、" 诗余 " 、" 曲 " 、 " 曲子词 " 、 " 曲词 " 、 " 乐府 " 、 " 乐章 " 、 " 歌词 " 等。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可分为 小令( 58 字以内)、中调( 59 字至 90 字)和长调( 91 字以上)三大类。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分类又分成几种:全词只有一段的叫 " 单词 " ,二段的叫 " 双调 " ,三段的叫 " 三叠 " ,四段的叫 " 四叠 " 。词的段落叫 " 阕 " 或 " 片 " ,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 " 过片 " 。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 " 换头 " 或 " 过变 " 。依照已有的词调写的叫 " 填词 " 或 " 依声填词 " ,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 " 自度曲 " ,《扬州慢》属后一类。词常见有 " 令 " 、 " 引 " 、 " 近 " 、 " 慢 " 的分别, " 令 " 即小令, " 引 " 是正歌之前引歌, " 近 " 又称 " 近拍 " ,相当于 " 引 " , " 慢 " 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拍较慢,声调延长。慢词的字数较令、引、近的词字数要多些。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 " 词为艳科 " 、 " 诗庄而词媚 " ,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 " 以诗为词 " 、 " 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 ,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 " 故为豪放不羁之语 " ,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汕头潮南砺青中学 郑光程
教学目的:
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
思考: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学生齐读全诗。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 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 警告当朝 咏史抒怀
下阕 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 愤斥偏安 借古讽今
诗人: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壮志未酬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重难点:
1.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用典的特色
教学设想:
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东坡词豪放,有铁板铜琶之称,看下面对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问:该对联写的是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辛诗的豪放风格,与东坡齐名;
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
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秋天,辛弃疾已66岁。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闲废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這年春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防要地京口。表面看來,朝廷队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只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而已。但辛弃疾仍想以自己的风烛残年为国立功,故到任后,他积极为军事进攻作准备,同时又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
三、朗读、疏通字词,明确韵脚:
1.风流:
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在古诗文大抵是如此意思,
变通:“数风流人物”“千古风流人物”……
2.“英雄难觅孙仲谋处”是倒装;“烽火扬州路”是倒装句。
变通:多情应笑我独立寒秋……
3.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4.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5.北顾:回头向北望。
6.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
四、赏读
上阕:
1.上阕写了哪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4.小结:
上阕: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下阕: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赢得”能否用“落得”来代替?
明确:比较体会强烈的讽刺意味;“仓皇北顾”(想象这一场景),匆忙而慌张,回头看着北方向南逃跑,突出并讽刺其可悲的结局。
4.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5.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6.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7.小结: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五、归纳全诗: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六、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
------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
------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
------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七、比较阅读: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八、拓展阅读:
赤壁
杜牧
折戟沉砂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语,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九、课外延伸:
1.“春女思,秋士悲。”是古代文学的一大主题。
“秋士悲”的类型有:怀才不遇、老大无成、小人排挤、不受重用、人老珠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2.《声声慢》《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进一步认识婉约派和豪放派区别。
项目分类婉约词豪放词
写作内容、对象个人身世社会风云
叙述口吻弱女子士大夫
关注范围都市风情社稷抱负
表达方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诗作视野局限(小)开阔(大)
诗作风格委婉蕴藉刚硬强健
诗作作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总结:
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警告当朝咏史抒怀
下阕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愤斥偏安借古讽今
诗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壮志未酬
【课前导学】
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2、作者的写作背景
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全词
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
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2、作者的写作背景
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一、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三、听朗读、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
思考: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学生齐读全诗。
【课堂练习、探究】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青玉案:词牌名。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繁花齐开。宝马雕车: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凤箫:《神仙传》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作凤鸣声,引来了凤。故称箫为凤箫。玉壶:比喻月亮。蛾儿雪柳:元宵节妇女头上戴的装饰物。阑珊:零落。
1、这首词主要手法是什么?
2、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但是,作者描写这样一位孤独者,用意何在?
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联系作者身世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列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历的第三种境界,这也说明了《元夕》词“函盖万有”的`特点。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王国维就从《元夕》词联想到了做学问的境界,而这当然是辛弃疾所未曾料到的。况周颐在《香海棠馆词话》中说辛稼轩“其秀在骨,其厚在神”,确为有见地之语。这首《青玉案·元夕》,读了之后就能使人神驰遐想,并从中领悟出深奥的哲理来,正说明了辛词内容之丰厚和辛弃疾写词功力之精深。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响彻号角声的军营。军营将士都能分到犒劳的烤牛肉,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搏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只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内容评析]满怀家国之愁,壮志未酬的词人在友人纵谈离去之后,借酒浇愁愁更愁,他拨亮油灯,抽出宝剑,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当年战斗的情境。嘹亮的号角吹遍了「连营」,广阔的土地上,战士们正在分食大块的烤肉。此时鼓瑟齐鸣,反映边塞生活的军乐雄壮震天。原来战士们正在沙场点兵!在词人的笔下,看似信手拈来的点兵场面,火热的战斗激情却自然喷涌而出。一个「连」字,透出声势之豪壮,军容之整肃。「八百里」、「五十弦」佳对天成,与「吹角连营」相辅相成,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下片以两个特写镜头开始:骏马飞快,箭如霹雳,惊心动魄。马与箭两个具典型意义的事物,以色彩鲜明的词语,写得历历如画。这一切都是为了「了却」洗雪国耻,恢复中原的「天下事」,是为了施展雄才大略,赢得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生前身后名」!读到此,有声有色,酣畅淋漓的点兵场面,斩将擎旗的英雄战士,「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赤胆忠心,无一不跃然纸上,然而一个陡转——「可怜白发生」!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感慨与寻思。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辛弃疾的这首投赠之作自称“壮词”,全篇以“壮”语贯穿始终。作者根据他三十年前抗金的战斗经历和他矢志恢复中原的理想,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在词里描绘了一个幻想中雄壮兵营生活画面。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梦回”以后,写绵延的兵营中响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饱餐,这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容。下片“马作的卢飞快”两句写自己希望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想象着实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志。然而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为壮志难酬表示极大的愤慨。前九句写得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正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有力批判。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
2、完成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作者、辛词: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宋代历城(现在山东济南)人。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斗争。他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辛弃疾的词大体上可以分为抗战词、农村词、闲适词和爱情词等几类。辛弃疾的词意境雄奇阔大,气魄宏伟,形象生动,纵横激昂,沉郁顿挫,豪迈非凡。著有《稼轩长短句》。辛弃疾以词名世,其诗、文创作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另外有奏疏《美芹十论》《九议》。
三、写作背景简介:
本词作于1205年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此前,他已被闲置了近二十年,本以为终于有机会一展抱负,实现雪耻复国的愿望,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各人心怀鬼胎,对辛弃疾的正确主张不予采纳。作者对此看在眼里,忧在心里。北固亭下临长江天堑,拔地而起,登临纵目,满眼风光。作者登亭怀古,忧虑当前局势,感慨自己到老还不能施展才略为国效力,字里行间充满着抑郁不平的苦闷和愤慨。
四、朗读:
1、教师范读一遍。
2、学生自由朗读。
五、分析理解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孙权典刺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孙权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大破黄祖,抗衡曹(操)、刘(备),终于成就帝业。当今国事多艰,多么需要孙权这样有作为的英雄啊!可是,眼下却是无处寻觅。)
名家分析:首句从时间着笔,纵观千古,把读者带进悠长的历史意境之中。词人面对腐败无能的南宋朝廷,发出了"英雄无觅孙仲谋"的'沉痛感叹。次句说英雄业绩及其流风余韵也都随着自然和人世的风风雨雨而消失,更添词人之感慨!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刘裕典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刘裕小字寄奴,是南朝宋代的开国皇帝,他在京口起事,取代了东晋政权,后又兴师北伐,先后灭掉了南燕和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等地,显赫一时。回想刘裕当年金戈铁马,驰骋中原,所向披靡,真是气吞山河,势猛如虎!当年刘裕就是在京口起事而成大业,现在自己正好也在京口镇守,天时地利,皆为我备,挥师北伐,光复中原,正当其时,但现实与愿望却相距甚远。)
名家分析:此六句回顾南朝刘裕。赞扬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北伐成就和横扫千军的英雄气概。抒发了词人对抗金北伐、统一祖国大业的向往,以及对英雄事业后继无人,英雄人物身后萧条的深深叹惋。
小结:上阕怀念孙权刘裕,叹英雄无觅。往英雄业绩,抗金决心。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刘义隆典以史为鉴告诫韩佗胄。
名家分析:此三句词人总结了历史上轻敌误国的教训,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史实,告诫韩胄不可草率用兵,反映了词人正确的战略思想。(后韩果兵败被诛)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忆烽火岁月用佛狸祠典抒身世之慨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
名家分析: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骑渡江南来效命的往事,不胜身世之慨!而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廉颇典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名家分析:借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老而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和老大无成、壮志难酬的愤慨。爱国之情,忠义之气,溢于言表。
小结:下阕借古讽今,表达自己不被重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六、中心主旨
全篇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褒贬,表现了作者坚持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反映了他对南宋屈膝媚敌、腐败无能的最高统治集团的愤恨不满。
七、词作特色
手法: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风格:豪放悲壮。
八、据《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
相同点:
A结构:"地点+怀古"。
B意境:雄浑壮阔。
C主旨:托古喻今,追慕古代英雄,抒发内心忧愤之情。
不同点:
A抒情苏词:多直抒胸臆。
辛词:多典故结合,蕴藏在其中。
B风格苏词:开阔明朗。
辛词:激情愤世。
九、作业
背诵默写这首词。
学习目的:
1、诵读全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
3、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重难点: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学习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检查背诵默写
(2人到黑板上默写,其他人自己默写。随机检查几人背诵。)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解题,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解题:
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
2、介绍作者: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请同学读一读: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他从小目睹陷区景象,立下立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21岁时,他就组织义军,曾率50余众踏入金营,活抓叛徒。由于他坚持抗金救国主张,遭到朝中投降派的迫害,多次被贬,一生不得志,于68岁时逝于江西。
3、了解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后来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òu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面派遣人到金国侦察形势虚实,一面准备招募沿边士兵训练。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写下了一首生气勃勃的《永遇乐》词。
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
(当时韩侂胄当权,他想对金用兵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并不是像辛弃疾一样致力于收复,所以并不积极备战,辛弃疾认为伐金一定要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会重蹈覆辙,使北伐陷于失败。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登临北固亭,览景抒怀,写成了这首千古名篇。)
1、学生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下这首词,注意:
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怀。﹙学生朗读全词,教师巡视指导﹚)
2、点名学生朗读。
(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结合时代背景,本词又充满了悲壮、悲愤。)
3、学生齐读
五、研习课文,品味用典。
此情此景之下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
用典。
(介绍用典的概念和特点。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借古人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方法:1、弄清典故的意思(没学过的会有注释。)
2、理解用典的意图。(表达作者的情感))
(一)研习上阕:
1、师读上片,指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阕四句话的意思。然后提问:
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
(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2、上片写了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孙权、刘裕。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
“斜阳草树……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
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3、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作者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
释词:风流:才略建树、英雄遗风。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屈辱求和。
4、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5.两位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怎么样呢?请同学们想想用这二个人的典故,还蕴含了什么意思?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万中原百姓“遗民泪落胡尘里,遥望南师又一年”的痛苦现实于不顾,依旧饮酒作乐,天天歌舞,夜夜笙歌:当时一个叫林升的诗人写了一首《题临安邸》讽刺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已经国破家亡了,他们竟不思复国还乡,仍沉迷于声色犬马,醉心于灯红酒绿,早已忘记了国恨家仇,哪里能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相比!———讽刺宋室昏聩。
6、上片小结: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
7、同学可能会忘记还有一典故。“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语出于哪里?有何作用?
明确:出自刘禹锡的《乌衣巷》
作用:当时的英雄的住处,现在是平常的街道,写出了萧条凄凉,讽刺南宋当局的无能。
8.学生齐读上片(指导背诵,抓住“千、舞、斜、想”四字。)
(二)研习下阕:
1、学生自读下阕,找出词中用典的地方,并思考其作用。
同学交流、讨论后回答。
2、分析研究用刘义隆典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释词:北顾:回头北望(追兵)。
②为什么会想到刘义隆这个典故?(结合韩草率冒进的背景理解)
——以史为鉴,告诫韩侂胄及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故。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①写的是什么?
释词:可堪:那堪、怎堪。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犹记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而“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②看到佛狸祠的'一幕景象,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
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悲惨景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正是: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朝廷无能,百姓松懈,自己一腔热血却又连遭贬谪,此时此刻站在北固亭的作者想到了谁?
廉颇。
师补充典故: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一饭三遗矢)。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确: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2)、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他是一位爱国者,但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同学们能够理解他的辛酸、他的悲愤吗?
他的悲愤其实是那个时代的悲愤,前有精忠报国之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徒留“靖康耻,犹未雪”的千古遗恨,后有爱国词人陆游临终还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言,可叹我们这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写作本词的两年后,临终前连呼两声“杀贼”才含愤死去,!用此典故正是: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5、下片小结: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悲愤情感。
6、齐读下阕,尝试背诵(抓住“元、四、可、凭”四字背诵。)
(三)、总结全词
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
板书: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四)、朗读全词,完成背诵。
(五)问题研讨:
这首词的特点是多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掉:摆动,摇动。讥讽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现在常常称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1、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人、古事来比喻今人、今事,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2、运用典故的作用:
(1)、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用典对语言的作用: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2)、与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立论有根据;方便于比况和寄意)
3、明确:
综观全词,用典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它所用的除了末尾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况且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仰慕古人、感慨身世、借古讽今、抒发情怀、言简意赅、以一当十,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六、知识拓展:
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济南大明湖,别忘了参观那里的辛弃疾纪念祠,到江西上饶也记得到阳原山麓,拜谒一下那里的辛弃疾墓。不论是在纪念祠,还是在墓前,人们都会看到一副有名的对联,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副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
齐读一下: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有没有同学能够说出这副对联的大概意思?(注意:“黍”读shǔ)
明确: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铁板铜琶”一词,本是前人评价苏东坡词风的话,而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下联的内涵主要是说辛的悲黍离之悲、他的爱国情怀、爱国抱负。
板书:词风豪放爱国情怀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很好的体现对联所呈现的这两点的。
七、总结、师生同背全文。
同学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辛弃疾借助于这首《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吐胸中块垒,以其豪放的词风,抒写了他的爱国情怀,可谓“句句有金石之声”,沉郁顿挫,忧思悲壮!这首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是南宋这一时代的最强音,它令我们自然地想起同时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让学生背诵这两首诗),这种思想感情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之一。用典是辛词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也表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
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把我们的爱国热情熔铸到词的背诵中,放开胸襟,读出豪放之气,读出爱国激情!(师生同背全词结束)
八、布置作业
1、默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结合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学习,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词风。
附: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辛弃疾
孙权、刘裕——向往、期望、讥刺
借古抒怀刘义隆——告诫、主张词风豪放
用典言志佛狸祠——悲哀、忧虑、不满爱国情怀
廉颇——壮志、难酬
【设计思想】
“咏史怀古”向来是迁客骚人、仁人志士借以抒怀的范式。或托古讽今,或叹逝伤今,或以感怀身世抒写幽思,或以凭吊先贤激励后进,或以关注现实达成劝诫。或兼有其类不能自已……但无论哪一种“咏怀”,都是一种“凭栏易生追昔梦,回首难掩抚今情”的形之于外,都有着对人生、历史或现实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追索,这些体验和思考仍有后学者玩味和内化的价值。
“用典”几乎是怀古之作的不二法门。作品中的“典”承载了丰富的感性和理性意义,“用典”,不仅能凸显而且能有效地推进和发散作者的体验和思考。分析作品“用典”,对深入领会怀古之作的表现手法和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着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借助涵泳词意,内化作者用世报国情怀,强化学习者责任意识。
2.依托作品中“用典”与“表情达意”间的关系,窥见《京口北固亭怀古》豪放词风一斑。
【教学方法】
预习中成诵,讨论中探究,感悟中生成。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怀”,指心有所感;“古”,指眼前能触动情怀机关的古迹和与古迹、情怀密切相关的古人古事;“怀古”,即因古而生怀,寄情怀于古。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唱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可见,“怀古”实在是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二、析词作用典
结合课前预习,背诵全词。
1.从全词看,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什么?
“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辞源》);结合文本注解思考。上片先后有:
①三国时,孙权曾在京El建都,并击败北方曹操的军队;
②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京口起事,大举北伐,恢复中原并建立政权。
下片先后有:
③刘裕之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想以北伐建功立业但因草率而致兵败;
④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举行封山大礼而还;
⑤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刘义隆到京口瓜步山并在山上建立行宫;
⑥战国时,赵国良将廉颇虽老思用。
2.结合词题看,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六个典故?
明确:成词背景与典故的联系,为后面分析打基础。
与“此时此地”有关。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但主战派一直将“王师北定中原”当做目标.京口作为抗金前线与金人劫掠后的扬州隔江相望。典故①②⑤在空间上与作者此时立足的京(镇江)直接有关。
与“此时此地的作者”有关。此时,作者率众南归已经三十二年,被投降派排挤而被迫退居江西乡间也已有十多年,但他从未放弃收复失地的愿望;此地,作者此前在濒临抗金前线的镇江任知府,因力促充分准备和得当用人而遭当权者疑忌以致降职,为恢复大业一展才略的愿望再次落空。此时此地的作者空怀却又不愿空怀一腔忠贞,报国无门却又不甘心报国无门。典故③④⑥所及人物及其境遇与作者此时的情感和抱负直接有关。
正因为以上两个“有关”。内心沉郁却又壮怀激烈的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这六个典故。
3.结合全词看,这些典故有哪些特点?
①典故多。全词双调104字,上片两处用典,下片四处用典。
②内容有侧重。上片典故所及侧重“人”——曾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下片典故所及侧重“事”——与北伐抗金的需要和愿望有关的历史事件。
③感情有侧重。上片典故侧重体现出感慨、深沉的情感;下片典故侧重体现了暗讽、慷慨和悲愤的情结。
④典故有对比。成就“风流”的人事和“仓皇北顾”的人事对比,历史上“舞榭歌台”的太平景象与佛狸祠如今异族统治下“神鸦社鼓”的.貌似太平对比。
⑤同典分用,相互照应。宋文帝败北与拓跋焘追击并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实为同史,但词中分用,相互关联却又各表一意。
纵观全词,用典较多较灵活,表达的情感丰富而相对集中。并能以一心报国的高尚情怀贯串其中。抒情脉络完整而清晰。
4.从表情达意看,词中的典故有哪些作用?讨论并从形象描写或语言形象性入手,化难为易,提取有关“形象”,还原有关“意境”,体味有关“情理”,突破难点。
①典中塑形象。“凭谁问”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作疑问,展现了廉颇虽老思用的场面,一位须发皆白、忠心依旧、雄心不已的老将形象跃然纸上;联系作者际遇,自况以表报国之心的用意不言而喻。以典塑人,以人明志,形象而深刻。
②典中生意境。“江山”既实指京口之江山,也虚指天下之江山;饰以“千古”,置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及其英雄业绩于时空的邈远辽阔之中。既有多娇江山之美,又含英雄豪迈之气。兼有感慨今昔之情,终成雄壮开阔之境。因典生境,境中隐情,自然而生动。
③典中寄情理。典中含“情”。例如,上片表现英雄不再的感慨和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之情,下片则表现慷慨中的失望和悲愤中的希望。虽然有元嘉北伐“仓皇北顾”和佛狸祠“神鸦社鼓”这样的反面切入.但不难发现和把握词中情感的流动。
因情用典,以典蕴情,切合词人表情达意的需要,这是本词用典最主要的特点。
典中明“理”。例如,上片孙权、刘裕的典故,在“京口,,情境下暗含了有准备才能成功”的道理。而下片廉颇思用的典故,暗含了老臣不仅忠心可嘉而且经验可用的道理。
最后,所有典故于情于理都落脚于“忠心报国”这一主旨。
④增强感染力。以内容特定的典故来表情达意。不仅简省精练,还可曲尽其妙;同时,用典与形象、意境和情理有机结合,体现了词的精练性和含蓄性,使词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统一。
三、感词人情怀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次背诵全词。进一步理解:
1.这首词包含哪些思想感情?
抗金报国的忠义,对英雄人物及其业绩的仰慕.对太平与繁华不再的感慨,对草率出兵的暗讽,对人心安于现状的担忧,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2.诸多感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主次分明,因果相关,情理交融。图示如下:
四、整合
1.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重要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中语评“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晃”,即指辛弃疾的词出自至性真情,能创造阔大的意境,能表现高洁的襟怀和远大的志向。《京口北固亭怀古》很好地诠释了王国维的评语。
2.关注本词用典质与量兼备、意与境互动、情与理相合的特点。
五、迁移
结合前面分析,第三次背诵全词。
1.进一步体会“慷慨愤世的词家当以辛弃疾’为代表’。
2.结合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学习,在用典的特点和作用两方面作简要比较,从词作意境、作者胸襟方面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词风。
教学重点:
用典和借古讽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三、结合注释朗读,弄清大意
四、具体分析
1、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思考:上阙和下阙分别用了哪些典故?
2、分析上阙
a、上阕写孙权刘裕两个人,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b、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明确: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c、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穷,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3、分析下阙
a、“元嘉草草”
①口述宋文帝北伐的经过,明确北伐失败的原因。
②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明确:借古讽今――委婉劝阻韩侂胄: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b、“佛狸祠”
①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伸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②除了用典,还运用什么写法强化这种感情?明确:今昔对比――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此情此景让人不堪回首。
c、“廉颇”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以廉颇自况,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又小人挑拨,使他很感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五、名句赏析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使自己国土不受外侵,并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吴国出现承平气象。“风流”,指孙权的才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火,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言外有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意。这几句突出萧飒、凄凉之象,笔调转为哀婉、舒缓,词人慨叹眼前之景象,表达了他对孙权的崇拜和对当前时局的担忧。
六、归纳全词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既有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词诘》评曰:“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得遏。廉颇自拟,慷慨壮声,如闻其声。”
七、学生齐读全诗。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初步把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2、学会分析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3、领会辛弃疾词的慷慨悲郁的艺术风格。
[德育目标]
感知词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2、典故的运用及作用。
3、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思路与过程:
[思路]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欣赏,按照“题目--作者--意象(景、人、事)--表现手法--意境”的鉴赏流程来鉴赏本词,让学生感知并掌握这一流程,进而去鉴赏其他的诗词。
一、导入新课
由郭沫若为辛弃疾题的墓联入题:[多媒体影入]铜板铁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感知辛弃疾是词人,也是民族英雄。
二、初读全词,分析词题及作者。
1、[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男音)。
2、词题
永遇乐--词牌名,双调,一百零四字。
北固楼--原名北顾楼,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位于京口西北北固山上,面临长江,形势险固,是历来用兵之地。
怀古--此词是怀古伤今之作。
3、作者
[多媒体展示]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闯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姹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再读全词,结合注解疏通词句。
1、所有学生齐诵全词。
2、教师示范,用自己的语言口述词的上片各句的句意。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百年来江山如故可是无处寻找英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了)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歌舞的楼台,连同那英雄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成了过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斜阳照着草丛树木和普通的街道,人们说寄奴曾在这里住过)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兵强马壮,犹如猛虎)
3、学生训练,口述词的下片各句的句意。
4、教师订正。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在元嘉年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象古人那样的功绩,只落得自己北顾。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还记得四十三年前,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的战火。)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哪堪回首,如今佛狸祠下是一片神鸦抢食的咚咚的声音)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现在凭谁去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四、三读全词,分析作品的景物人情。
1、指出一学生读全词。
2、找出词中涉及的人物及作者的用意。
--孙权:“江山”冠以“千古”,一入手便勾起了人们绵绵不断的今古兴亡之思:物换星移,沧桑屡变,神州大地上几番分合,几番易主。在这幅历史画轴面前不禁从江山联想到人事,于是引出与京口有关的第一个典故:孙权。他曾多次于此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是连昔日的繁华与功业也都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这决不仅是对孙权一个人的评价问题,它已成为抗战派与投降派斗争的焦点之一。所以在此引用孙权之典,不但是即景生情,而且是对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偏安江左的极大不满,是对长期以来投降主和派的强烈谴责。
--刘裕:繁华已逝,萧条满目,于是引出了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典故:刘裕。人们传颂着那斜阳照射的草树之间,那平常的巷陌之内,就是刘裕当年生活过的地方。虽然荒凉,但它毕竟孕育过这样的英雄,这是对英雄的向往,这是民族的骄傲;刘裕虽然伟大,他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而今变得如此荒凉,这又是对英雄的哀叹,对不肖子孙的谴责。“万里”指被敌人占据的中原地区。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刘裕曾在京口住过,两次从京口起兵,生擒了燕王和秦王,成就了北伐的大业。作者登临北固亭,自然要想到他们,借古讽今。作者借赞扬孙权、刘裕,讽刺南宋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刘义隆:这里引用第三个典故:刘义隆。刘义隆是刘裕的不肖之子,好大喜功,冒险北伐,结果大败,北魏军一直追到长江边,几乎遭到覆灭的危险。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北顾涕交流”。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赢得”二字沉痛万分,悲愤之至。这三句暗指南宋近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用张浚北伐,在符离集遭到大败。作者希望当局接受历史教训,不要轻举妄动。引用这一典故有力地证明了辛弃疾在北伐中有正确的战略思想及讲求实际,他力主用兵又决不苟同韩姹胄之冒进。
--拓拔焘:从拓拔焘的入侵自然想起了金兵的入侵,词从怀古转到伤今。这一句指自己南归已四十三年,四十三年过去了,当时的惨象记忆犹新(指1162年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占领了扬州一带地区,“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这种辛酸的场面时刻萦绕在作者心头。如今登上北固亭面对扬州路,想起刘义隆的历史教训,自然又涌上心头,作者将它写出来也是为了警告统治者切莫重蹈复辙。这里使用第四个典故:拓拔焘。作者写下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情景: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却早已忘掉这一点,在那里欢天喜地地祭社。这是多么令人怵目惊心的不协调,在这“喜庆”之中包含了多少麻木与耻辱。作者写此情景在于从反面激励人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是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
--廉颇:这里使用第五个典故:廉颇。但作者一片复国的热情谁能理解呢!他虽身居抗战前线却并未受到重用,政敌在时刻窥探着任何可利用的机会迫害他,所以他不禁想起了廉颇。辛弃疾雄心一似廉颇,但在更为激烈的斗争中,在更为腐败的政局中比廉颇还不得意,竟连人过问都没有。“凭谁问”三字包含着屈原式的“荃不察余之中情”的悲愤与感慨。怀念廉颇,正说明壮志未酬,但朝庭不重用,又有什么办法呢?
五、四读全词,分析主要的表现手法。
1、[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女音)。
2、用典赏析。
词中用典虽多,却贴切恰当,非但没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以少胜多,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正如《词综》所说,由于这首词用典恰切,感慨深邃,“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
3、对比赏析。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之比,用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六、五读全词,整合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求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进用人才的愤懑。
七、诵读全词。
八、练习。
鉴赏辛弃疾的《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学目标:
1、抓住典故,感受词人对率军北伐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的仰慕赞叹之情。
2、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
教学方法:
知人论世,涵泳品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由题入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是地名,是现在的什么地方?镇江,沿长江。对面是扬州的瓜洲,有句诗是京口瓜洲一水间。一水,就是长江。北固亭,在北固山上,临长江。2006年,我在镇江参加教师培训,在远处看到了北固山与北固亭,轮廓一如教材插图。
(生看插图,描述插图)山巅有亭翼然,草木郁乎苍苍,半空沙鸥翔集,江中百舸争流。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去看一看。
怀古,对古人之事的追溯,发自己的情思。怀古诗词一般什么样的模式?
写景咏史抒怀(板书)
二、简介作者
辛弃疾是什么人?(南宋词人)他还是位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
(材料)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设疑:就是这样一个能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宛如探囊取物的英雄,南渡之后的人生是怎样的呢?看一看他登上北固亭,发出的慨叹就知道了。
三、探讨登高
(插曲)我顺便问一下,为什么诗人词人登上高山,登上亭台楼阁,也就是登高,就会吟诗作词写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呢?
那么我要问一句,古人为什么要登高?为了望远。这只是原因之一。
实际上,最初登高有它特殊的意义: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就要登高。古代天子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最常提及的封禅之地就是泰山了。可见,最初的登高有浓重的宗教意义。后来宗教意味渐渐淡去,成了文人们一种消遣。
登高的时候人往往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不高兴!为什么不高兴呢?古人讲过一句话,登高者必自卑。为什么登高者会自卑呢?因为当我们登上高处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地生出一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世说新语》里有一个王海的人,他登上高处以后感叹我由来不悲,今日直欲悲,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感觉。如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以后就很自然地感叹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再如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楼,也感叹道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那么辛弃疾在登上了北固亭有此愁思与慨叹吗?
四、文本研析
1、请同学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情感,并分别找什么地方是写景、咏史及抒怀的内容。
2、检查朗读情况及对课文的大体把握。
3、以典故为切入口,研析课文。
北固亭引发了辛弃疾的无限遐思,他究竟想到了什么呢?(许多历史人物)
是的,在自己的作品中,借助一些经典的历史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或情感,这种手法叫用典。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是用典(板书)请同学找出词中所用的典故。
板书:
典故一:孙权
典故二:刘裕
典故三:刘义隆
典故四:佛狸祠
典故五:廉颇
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作者用典的作用。
(1)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这句用了关于孙权的典故。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顺序应是什么?(无处觅英雄孙仲谋),请问,作者为什么要倒装?(一是音韵格律,二是强调孙权是个英雄)孙权确实是一个英雄,他的对手曹操有赞美他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我有下一个疑问,三国时的英雄很多,曹操,张飞,关羽,诸葛亮等都是英雄,为什么只提孙权呢?(京口是孙权的地盘,当年的东吴与南宋王朝很类似,同样位于东南一隅,同样面对强大的北方入侵之敌。孙权北拒曹操,赵宋王朝偏安临安。对孙权的赞叹,也对统治的指责,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板书:渴望英雄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个典故给了你怎样的感觉?表达了什么感情?(气壮山河,叱咤风云,率军北伐英姿飒爽)刘裕与前面写到的孙权有什么共同点?(一事业都在京口起步,二是都勇敢面对强敌,三是都建立了伟大的功业。)板书:展现英雄
(3)下片用刘义隆北伐的典故。刘义隆是个好个好大喜功的人,他的北伐战争的特点是什么?(草草)其结果?(仓皇北顾)作者用刘义隆的典故想说明什么?(反对草率出兵)草率出兵的后果是什么?(烽火扬州路金人就在对面的,当年的扬州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宁静美好不在了,眼前是狼烟与铁血!)板书:反对草率出兵
(4)再看下一个典故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给你什么感觉?
(人们在祭祀,鼓响鸦鸣,场面热闹)那么,当时佛狸祠在谁的统治之下?(金人统治之下)是谁在那里热闹?是金人,还是汉人?(应是汉人,暗示汉人早已适应金人统治,安于现状)作者这样写到底想表达什么感情呢?(气愤,对老百姓的气愤,不对,应该忧虑,作者担心,如果再不抓紧北伐,那么北方人汉人的人心都会改变了。这个典故给人一种时不我待的急迫感)板书:主张抓紧出兵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最后一个典故,大家怎么看这一典故?作者希望像廉颇一样,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效力)但廉颇的结局如何?(没有被起用)作者呢?(也没被起用)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报国无门,所以发出了凭谁问这一慨叹!这个典故露出了作者的满腔悲愤。板书:一腔悲愤
(6)每学一个典故,通过分析促读,让情感充分表达。
五、读文总结
1、读课文。我们面对辛弃疾能做些什么呢?板书:为君去英雄泪
2、800多年以后的今天,有无数人在怀念着这位旷世奇才辛弃疾!网上有一个专为纪念他而设的网站,标题叫: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纪念馆。这六个字足以体现他一生的落寞而悲壮的爱国情怀。有一位在清明节在该网站留言如下:
怀稼轩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英雄千古,荒草无残碑/
曾记否,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匹马渡江/
叹此生,千古忠肝义胆,报国欲死无战场/
追往事,今不见/
我共君,醉明月/
说剑,论诗,醉舞,狂歌/
用我红巾翠袖,为君去英雄泪/
君醉里重揩西望眼,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为稼轩而作
一身胆气剑如虹,
沙场点兵却成空。
金戈铁马清风醉,
泣留诗行今人诵。
六、课后作业
背默全词。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词大意。
2、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法加之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学会关键典故的含义和及其作用。
3、体味词人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愿望及壮志未酬的苦闷。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法加之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学会各个典故的含义及其作用。
2、难点:体味词人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愿望及壮志未酬的苦闷。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自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呢?滚滚长江东逝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然而有些人却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本文作者就是这样,他有一颗爱国之心,凭一己之力,挽救家国山河。让我们感受民族气节,体味赤诚之心。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文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关键字词的读音和词义并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再读文章,理顺诗词的大概内容和结构层次。
明确:上片惋惜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赞美率军京口北伐的刘裕;下片讽刺了刘义隆冒进误国并表明自己要向廉颇学习的态度。
(三)深入研读
问题1:辛弃疾登北固亭,极目远眺,想到孙权和刘裕,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1:孙权曾在京口守国御敌,成就霸业。现如今却“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寄奴曾在京口起事北伐,曾经“气吞万里如虎”。作者借两位英雄人物的事迹来: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问题2: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2:教师渗透时代背景——统治者抗金准备不足,想要仓促北伐,急功近利。作者此时人微言轻,不被重用,一腔热血只能流于悲叹。作者此时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典故,是在借鉴历史,来说明:伐金必须作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问题3:作者最后引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3:当政者昏庸无能,又有小人挑拨,作者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作者以廉颇自况,表明自己虽然老去,但依然有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
(四)拓展延伸
同一类型的文体作品的拓展,进行对比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将自己和英雄人物进行对比,抒发出年华渐去、壮志难酬的感慨。
(五)小结作业
1、小结:梳理板书进行小结。
2、作业布置:首先,熟读并背诵诗文;其次,学生可以将诗词转译为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辛弃疾的经历。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怀古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够分析怀古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文武分途,上马能领兵,下马能赋诗的文武兼备之才并不多见。宋朝初期,宋太祖优容文人,立誓碑不杀文人,故有宋一代,文学大昌。然文盛武衰,故文武兼备者犹稀。稼轩以文为词,开创一代之风;上马擒贼,勇居三军之首。不仅为有宋一代之麟凤,在整个中国历史中也光掩众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范读,感受作品风格
1、师范读(配乐朗诵);
2、学生集体朗读;
3、抽取一两个学生代表来朗读。
三、自读,找出词中所怀之人,所怀之事。
师:同学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是一首什么诗?
生:怀古诗
师:必修三我们在讲《咏怀古迹》时给大家归纳了怀古诗的三种类型,还记得吗?
生:怀人伤己、怀古伤今、理性反思
师:不错,请同学们看ppt,我们不难发现,不管属于哪一种类型,都需要找出人物和事件。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下的注释把人物和事件一一找出来。
ppt展示:
1、怀人伤己(同病相怜型或对比失落型)
所怀之人的经历(事迹)和自己作对比
2、怀古伤今(古胜今衰或物是人非)
所怀之事和现在作对比
所怀之地和现在作对比
3、理性反思(历史教训启迪后人)
所怀之事给自己和后人的启发
师:首先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比如第一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一句话写了谁?
生:孙权。
师:写了孙权的什么事情?大家可以结合历史和对孙权的了解来谈。
生:孙权击败曹操。
师:舞榭歌台,这个时候可以演出歌舞,说明当时是比较太平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流指的是英雄业绩,最终都敌不过时间,会被历史冲淡。所以写孙权主要是写他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接下来请同学们分析后面的`人物和事件,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5分钟后)
生1: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几句写的人物是刘裕,根据课下注释,刘裕虽然住在一般的巷陌和斜阳下的草树里,但是却北伐成功,建立了刘宋政权,是个英雄。
师:分析得非常好,大家给他掌声。还有没有同学起来分析?
生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写的是宋文帝,作战不做充分的准备,因而战败了,仓皇而逃。
师:很好。请问草草和赢得是什么意思?
生2、草率;落得。导学案上面有。
师:看来真的是有备无患啊,希望大家也能够向他学习,做好预习工作。
生3: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说的是拓跋焘打败宋文帝,建立了佛狸祠,人们在那里迎神赛社。忘记了过去。
师:对,其实佛狸祠是战败的象征,对于南宋百姓来说其实更是一种耻辱,可是人们都忘却了历史,辛弃疾对此表示担忧。
生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说的是廉颇,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还能够上战场杀敌,表示还可以被重用,表达了作者也希望自己能被重用。
师:是的,他依然老当益壮,不忘报国。
师:现在我们把人物和事件找出来了,请同学们把刚才的信息和自己或者是现在的情况作对比。请问大家对辛弃疾和南宋王朝了解吗?
生:不了解。
师:好,那就由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下。辛弃疾出生在金人统治下的济南,宋高宗时期,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下侵宋,辛弃疾加入农名起义军耿京的队伍。后代表耿京与南宋王朝联系,在军事上配合行动,共同抗金。后耿京被叛徒张国安杀害,辛弃疾直驱金人军营,捉住张国安,后投奔南宋政权,南归后一直主张抗战,为孝宗献上《美芹十论》,阐明自己的抗战主张和具体措施,但南宋政权一直被主和派把持,辛弃疾在二十年仕途中不断受到打击排挤,不委予重任,晚年被弹劾削职,退隐官场,含愤而逝。
生:信息太多了,记不住。
师:那就把信息概括一下:辛弃疾长于北方,少经战乱,有燕赵之气;曾单骑闯敌营,擒叛徒,有班超之风;曾献《美芹十论》,有恢复之志;也曾求田问舍,有归隐之心;综其一生,词坛飞将,四字足以。而南宋王朝力主求和,风雨飘摇中存在。
四、品读,说出所怀之人,所怀之事的用意。
师: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这首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这些事?和自己或者现在的南宋王朝对比一下。
生:作者渴望像孙权、刘裕那样建功立业,也希望南宋皇帝能够北伐,但是作战不能草率,否则就会像刘义隆那样仓皇而逃。写佛狸祠希望百姓不要忘记耻辱,写廉颇是希望自己也能够得到一个上战场的机会。
师:说得很全面,很准确。大家都懂了吗?
生:明白。
师:那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下这首词的主旨。
生:壮志难酬、渴望北伐
师:关键词抓住了。登上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北方沦陷敌人之手,于是怀古伤今,怀人伤己,表达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主张抗敌要准备周全,切勿草率,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偏安一隅,不图恢复,不善用人的愤懑之情。
五、赏读,谈谈本首词最大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谈谈这首词最大的特点
生:用典
师:对。用典就是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在讲李商隐诗两首讲过的。
生:1、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张;
2、增加诗词的可读性,丰富诗词内容
3、使其文辞典雅,增强文采
六、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作品展示:稼轩是一个用血与泪在抒写自己情感的英雄。“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永不屈服,力主抗金的形象被定格在我的脑海里;耿京死后,渡江南来,可是南宋统治者力主求和,打击排挤他,他于是自嘲道: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原来自己的姓氏和他的境遇是这般的契合。到了晚年,他写下豪迈悲壮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喊出了自己老而弥坚、报国无门的愤懑,喊出了南宋王朝的苟且偷安。辛弃疾是孱弱的南宋王朝的一根脊梁!
七、拓展阅读,作品推荐
1、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2、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3、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5、《美芹十论》
课后反思:
这堂课的课堂容量很大,由于辛弃疾的词比较难,而又要在一节课内完成,所以我选择的方式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出现的问题是每个环节都比较赶时间,还有就是叫同学们写一段关于辛弃疾的话,这个时间不够用。应该给学生留几分种去朗读,去消化。
[教学目标]
1、品读语言,把握用典深意。
2、体会词人爱国忧时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
把握用典深意
[教学方式]
诵读---指导---点拨---归纳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词从风格上可以分为两派(豪放派、婉约派),大家能否举出豪放派的两位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继苏轼后,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之蔚然成为一大宗派,要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辛弃疾,走进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展示目标
认识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是词人中的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参加农民抗金义军。他曾手刃叛徒义端和尚,直闯五百万敌营活捉叛徒张安国。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对金屈辱求和,对起义军排斥。辛弃疾被迫隐退,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三、初读体会
对于这样一首豪放风格的词,该如何读?又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学生试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错误,评价朗读语气。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学生自读,进一步感受体会。
四、赏析词文,把握用典深意
本词的题目是“京口北固亭怀古”,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词,词人站在北固亭上,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学生回答,明确(孙仲谋,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辛弃疾为什么会想到他们?这些人又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一)找一生读上阙
思考问题一:上阙写到孙权刘裕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都是建功立业的大英雄;事业从京口起步;北伐成功。
词人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两位英雄的?(钦佩,仰慕,赞美)
哪些字眼体现出词人的这种情感?(千古,无觅一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句。
思考问题二:词人借助二人抒发了什么情怀
补充时代背景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主张抗金,想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建功立业。同时借古代帝王的伟大功绩批判南宋统治者的`懦弱无能。
齐读上阙。(注意语气和词人内心的情感)
总结把握词中典故的方法:首先,了解典故内容;其次,结合词人生活的社会背景和个人际遇;最后,利用典故以古喻今的特点,把握其中深意。
(二)齐读下阙,利用总结的方法自学下阙内容。
思考问题:1、辛弃疾引用宋文帝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2、词人写佛狸词下“神鸦社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3、词末运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学生自读下阙,讨论交流。
明确问题一:委婉劝谏当朝,伐金要做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齐读本句,体会情感(深沉,语重心长)
明确问题二:沉重。忧虑北方臣民安于异邦统治,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
补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增强这种心情。(借“烽火扬州路”与“神鸦社鼓”的景象对比)默读并注意体会。
明确问题三:以廉颇自喻,想为国出力,但又壮志未酬。
词人时年66岁,仍思报国效力,正如曹操诗句所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齐读此句,读出气势,读出词人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气。
五、齐读全词,体会词人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
指导学生用两个“既---又---”句式概括词人情感。
明确:既想抗金,北伐中原,又不愿朝廷草率出兵;
既想为国出力建功立业,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小结:纵观全词,悲凉苍劲,全文用典,却无丝毫堆砌之感,反而表意丰富,表达出了词人丰富的、复杂的、多层次的情感。
讨论:对于词人辛弃疾的这种犹豫不决,进退不定,你是怎么认识的?
明确:爱国忧时的情怀
思考题:从辛弃疾身上发现的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由此你又想到了古时的哪些人?
学生发言: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升华: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品质,那就是深沉的爱国情怀。是他们在国家危亡,民生凋敝时挺身而出,或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或挥笔为文,为社禝摇旗呐喊。正是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正是由于他们,才使得我们的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今天学习古代诗词,不仅要学习、继承先人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文化成果,更要学习他们身上的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怀和高贵品质。
六、学生熟读全词。
七、齐背全词,在屠洪刚的《精忠报国》的乐声中下课。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作豪迈深沉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代背景,理解辛弃疾笔下的多处典故,体会其构造出的苍凉悲壮的词作意境。
审美鉴赏与创造:探寻两位词人用典与写景语言的用墨比例,感受作者是如何将个人情感寄托于典故人物,感受词作之间细微的情感差异。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以及作者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
教学重点:
理解辛弃疾多处使用典故的原因在于“此时此地此我”的契合。
教学难点:
分析比较两首词用典的异同,两者使用典故均是为了刻画自我形象,寄托个人情感,不同的是在于典故侧重点的不同以及使用的集中与分散的异同。
单元教学目标:
这两首词选自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教材中的第三单元,本单元属于必修课程“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主题是“生命的诗意”,该单元精选了魏晋唐宋时期的经典诗词,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均属于豪放派词作的经典作,两者都在词中使用了用典的写作手法,在辛词中,使用的典故侧重曾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以及与北伐抗金的需要和愿望及事与愿违有关的历史事件,在苏词中,则是通过回忆周瑜来反衬自己此时的年华已老、功业无成,由此可见怀古词典故的选择与作者的思想志向息息相关,进而通过比较两者用典的差异来感受词人不同的生命思考与精神境界,恰好呼应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我校高一学生总体而言基础较薄弱,如果直接进行两篇词作的比较教学,对其要求过高,可能会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此学情,我对两篇词作的教学过程进行了调整,该课时的呈现是在学习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基础上,再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故该堂课以教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主,最后再联系之前所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有助于学生反复巩固之前所学知识的同时,又能主动地从横向角度将两者放在一起比较学习。
教学策略运用:
单元学习任务中提到,阅读诗作作品,要借助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之间的关系,理解诗人的精神境界,那本节课我将以用典为切口,采用解读背景、知人论世、品读文字、反复朗诵等方法,提前让学生做好预习,在课上以小组讨论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同时在反复朗读宋词的过程中体会其语言的魅力与意蕴。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定怀古》的时代背景,结合课下注释,找出词中的五个典故。请分别概括其典故的内容,并且尝试分析作者使用该典故的用意。
2.分析比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定怀古》两者在用典方面的异同。(提示:可从典故内容、写景与典故人物的结合程度思考)
教学过程:
导入:
作家梁衡说,“中国历史上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这首词,读懂辛弃疾,领悟一种人生。首先,请我们一起读这首词。
1.初读词作,你们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呢?豪迈
作者提到了很多古人、古事,这就是怀古词的特点,借用古人古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作用典。
过渡语:对于辛词中多用典故历来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辛弃疾好掉书袋”,“掉书袋”是讥讽引经据典、卖弄文学的人,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辛弃疾词中的典故多而无用;也有人认为“典故的运用恰到好处”,那我们看看他在这首词中使用的典故,是否如这些评价所说呢?
一、分析上阕典故
1.上阕都提到了哪些典故呢?(词人登临古地,面对如此沧桑,衰败的北固亭想到了谁?)
孙权、寄奴
2.词人为何会想到他们?他们有何共同之处?
都在京口建立过功业。
3.抒发了词人对这两人怎样的情感?先找出具体语句,然后具体分析。
从“英雄”“风流”,我想到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者对孙权的敬佩和仰慕;“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用一个比喻句写出了刘裕当年的英雄豪气,能看出对刘裕的歌颂。(朗读)
4.除了敬佩仰慕之情,还有其他感情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遗憾、惋惜。“英雄”如今已无觅处了,“风流”也都被雨打风吹去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也不过是想当年的事情了。
5.同学们,辛弃疾由京口之地想到了曾在这里建立过政权的孙权和刘裕,表达
了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但更多的是悲叹“英雄无觅”之感(板书),那我们能不能再从别的角度思考,为什么作者要选取这两个典故呢?著名词学家夏承焘先生曾经指出:“要善于把词作放在一定的时空坐标上进行观照。”这句话告诉我们一种赏析诗词的方法,就是要更多关注文字的背景信息,要学会知人论世。大家可以再研究老师提供的背景链接,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ppt显示:典故链接一:
孙权,字仲谋,公元200年他19岁,执掌政权,成为一方诸侯。
27岁,第一次北伐曹操,以少制多,为赤壁之战埋下伏笔。
29岁,第二次北伐曹操,加强对江南的统治,巩固了东吴政权
刘裕,生于东晋哀帝公元363年,父亲早逝,家境贫苦,幼年靠卖草鞋为生。他少有大志,想成就一番功业。
41岁,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卫晋抗楚。
42岁,刘裕击败篡晋的楚帝桓玄。
54岁,刘裕两次北伐,灭南燕,克长安,灭后秦,受封为宋王。
59岁,刘裕终于取代东晋称帝。国号“宋”,定都建康。
1140年,辛弃疾出生于沦陷金人之手已13年的济南。
1161年,21岁,参加义军,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毕生事业。
1162年,22岁,率2000多人南归于宋。
1165年,25岁,因力主抗金,遂被朝廷疏远。
1181年,41岁,任隆兴知府。同年,主抗金,受弹劾,被罢官。此后20年,赋闲乡居。
1203年,被起用任绍兴知府。
1205年,韩侂胄要立伐金大功,起用66岁的辛弃疾任镇江知府。他对韩侂胄提出建议,不被采纳,同年又被罢官。
68岁,抑郁而终。
明确:辛弃疾来到京口,想到两位在这里建立政权的皇帝,孙权在自己的黄金岁月,即三十岁左右建立了自己的一番大业,刘裕虽然是在59岁那年正式了建立南朝刘宋政权,但也不枉早年征战沙场时所付出的努力;而反观自己,他也曾像他们一样,在20多岁的时候,怀有一腔报国之志,率领义军投奔南宋。而40多年过去了,刘裕在自己这个年龄已经统一南朝政权了,而自己在这个人生阶段,要么是闲职,要么是乡居,一直到66岁的时候,也没有建立功业,内心的酸楚、愤懑可想而知。
过渡语:下面我们把这种仰慕和惋惜的情感融入词中,齐读上阕,读的时候一定要坐直身子,抬起头来,这也是对词人的'一种尊重。
二、分析下阕典故
1.词人在上阕中连用两个典故,似乎还不尽兴,在下阕中继续用典。下面大家速读词的下阕,结合注释,找出下阕用了几个典故,先找出人名,标上序号。(三个,刘义隆、佛狸、廉颇。)
2.下阕的三个典故讲述了什么故事呢?词人运用这三个典故用意何在?下面我们进一步走进文本,按照下面的形式赏析下阕中的三个典故,在赏析的过程中个,可以使用老师刚刚的思路,也就是解读背景、知人论世、品读文字等方法。请同学们先自己赏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请按以下形式分析下阕三个典故。
谁?做了何事?结果怎样?用意是?
要求:自主思考2分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4分钟,然后推荐代表展示。
6154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南朝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想要建立像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却落得向北回望,仓皇败还。希望韩侂胄能够吸取教训,为北伐做好充分的准备,不然就会重蹈“仓皇北顾”的覆辙。--深谋
(怎么处理朗读呢?)
61548;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1.“可堪回首”是不堪回首,那么作者不堪回首的是什么呢?烽火扬州路
指当年扬州地区,到处都是抗击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2.佛狸祠:拓跋焘小名佛狸,北魏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四十三年前,金主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所以佛狸祠就成了金主完颜亮的代名词。
3.这一句从百姓的角度来写,表达了什么情感?
表现了自己的隐忧,南宋百姓供奉异族的行宫,他想到这些百姓忘记了自己是宋朝的子民,日后可能会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自己国家曾经遭受过的耻辱,安于做亡国奴。--远虑,二叹国运艰难
61548;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用廉颇自比,有哪几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他们同样处于年老阶段。注解中说“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这说明廉颇想让使者知道,自己依然强壮年轻,心中很希望被赵王任用。而辛弃疾和他一样渴望被任用。
(表示了自己不服老,尚有余勇,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但是两者的结局都是一样,最终没有被重任,写出了辛弃疾想被重任的渴望与不被重任的无奈,三叹报国无门)
朗读过渡语:典故,凝练的文字背后是一份真实的心境;诗词,凝练的文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意义。一个“老”字,无望中却依然满是希望,老师每次读到这里的时候,眼前总是会浮现一位老者,坚决而固执,一遍遍地请求甚至是哀求的情景。这其中忘我的焦灼与深沉的渴望,总是让我为之落泪。大家试着读一读。
总结:选用怎样的历史典故,作者不仅要考虑“此地”还要考虑“此时“以及“此时此地此我”。站在北固亭上,他便自然地想起了曾以京口为基地开疆拓土,成就霸业的孙权、刘裕。现如今韩侂胄的草率冒进,又怎能让他不想起当年宋文帝草率出师北伐,最后落得仓皇北顾的结局?而眼前老百姓在佛狸祠下喧闹的景象,更让辛弃疾忧心忡忡,倘使再不收复失地,老百姓也许甘于沦为亡国奴了。因此,这几个典故都与作者此时的思想情感和志向直接有关。这就是为什么诗人站在京口时,会选择这样五个典故。
大家试着背诵全词,再一次体会辛弃疾在词中表达的情感。
三、比较分析两者用典手法的异同
1.辛词用典丰富,而苏轼为何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单独选择了周瑜的典故呢?让我们一起再次朗读苏轼的这首词,运用这节课所学的方法去思考这个问题。
他选择年轻有为的周瑜(24岁就成为东吴名将)的典故,用赤壁时年少得志的周瑜来与被贬黄州、人生失意的自我相映照,也契合“此时此地此我”以周瑜的年少风流、英俊潇洒,反衬自己年近半百,韶华已逝;以周瑜的年少得志,名垂青史,反衬自己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2.比较两者用典手法的差异。(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比较角度《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典故内容侧重写人的音容笑貌、神情风采侧重于史实的叙述
典故与写景集中写景,渲染了磅礴气势为下文周瑜的出场造足了声势。难寻纯粹的景物描写,同时景物轻描淡写,主要穿插有条不紊的史实,以凸显其历史厚重感。
总结:同样都是为了抒发自己心中积蓄已久的愤懑之情,不同的是,两者用典侧重点有所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着重写人。周瑜的音容笑貌、神情风采生动传神地被表现出来。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虽写人,但辛词并不倾向于人物的音容笑貌、神情风采,而是侧重于史实的叙述。
第二点,两词都将典故与景物相结合,但有集中与分散之别崱!赌钆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写景,大笔如橡,浓墨似泼。起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营造了一个极为辽阔悠远的时空背景,将气象非凡的长江和自古以来的无数英雄豪杰都概括进来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赤壁恢宏壮丽的景色,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为下文周瑜的出场造足了声势。背景、主体相得益彰,境界全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几乎难寻一处纯粹的景物描写,而在叙述中穿插有条不紊的史实。词人不浓墨重染,仅作淡笔勾勒。开篇伊始,景物大至江山,小则“舞榭歌台”,所有景物,浅墨淡抹,不着点缀,不事藻饰,只在辞章中间用“斜阳草树”稍作点缀;用意不在景致如何,而是用大量具有历史感的典故暗示: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当年的大智大勇者宛如江水东去不再复还。
两词的用典,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如两枝各秀,各具特色,俱领风骚。
板书设计:
辛苏
用典—一叹英雄无觅反衬自己年华已逝、事业无成
二叹国运艰难
三叹报国无门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第九课第三题。
2.你的同学在初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将“可堪回首”三句解释为“事随时迁,百姓忘却北魏太武帝的英雄事迹”,请借助今天课上所学知识,说服他调整自己的理解。
设计指导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过程中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2.课件投影,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世为济南人。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在词人中,辛弃疾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设计说明:课件投影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永遇乐:词牌名。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始于柳永。又名《消息》。
3.词牌释义:〔题考〕毛氏【填词名解】云:“永遇乐歇拍调也。唐杜秘书工小词,邻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讽,尤喜杜词,遂成逾墙之好。后为仆所诉,杜竟流河朔。临行,述[永遇乐]词决别,女持纸三唱而死。第未知此调,创自杜与否。”所引故事不可考;大抵创自唐之中叶。万氏【词律】引晁无咎【消息】注云:“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是此词又为越调也。
〔作法〕本调一百零四字。首、次为四字对句,不用韵,“清”“山”二字均可仄。第三句为平仄平仄,起仄韵。第四五句亦为四字对句,第一字平仄不拘。第六句五字协韵,与[解语花]第三句同,惟第四字可拗作仄,此其异耳。第七八句又属四字两句,但不需对偶,而两句第一句及下句第三字,平仄均可通用。第九句六字,协韵,第一字可平。第十句七字,上三字豆,第一字可仄。(此豆有作仄平平或平平平者,均非宜)结句六字,第一字可平,第二字不能作仄。(赵师侠作“缓步阆风仙苑”,不足法)后阕起二句,与前阕第七八句同。第三句六字协。第四句至第十句,均与前第四句至第十句同。结句四字作仄平仄仄,上一下三,定格也。
四、教师范读或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文字。
(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五、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此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1.分析研讨用孙权、刘义隆典。
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明确:讽刺宋室昏聩。)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什么?(明确: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参考: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5.小结。
辛弃疾不愧为“用典”高手,用典来借古讽今,用典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景、典、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六、把握词人情感,指导诵读。
1.本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
2.诵读时必须保持豪壮的基调,读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叹之情,读出年老但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尤其是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要读出词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观语或怨语。
(此设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诵读的要领,并能在诵读中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
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此设计是让学生通过了解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八、板书设计。
略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复述出全词的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深入理解作者的政治立场。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导入语:同学们都游历过一些名胜古迹吧?当你们去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旅行时,会想到什么呢?有没有同学来说一下?(几轮互动)看来同学们都有很多感触,那么我们来看看著名词人辛弃疾游历北固亭时,想到了什么。从而板书课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接下来我会以让学生将课前预习的作家包进行分享,并总结: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曾参与抗金,是词人中的英雄。重点介绍辛弃疾年轻时的事迹:
①义斩义端;
②50骑兵活捉张安国。而本文的创作背景为,诗人64岁被重新启用,但因作战主张与当权者相左,又被降职。本文写于第二次被降职后,行至北固亭,忧愤而作。学生了解后,便于文本的解读。
(二)整体感知
老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并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诗歌: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叫学生回答,得出如下结论:
上阙赞扬了孙权东吴建权,抗击曹魏,刘裕抵抗胡虏,北伐立功;下阙谴责刘义隆(元嘉)冒进误国,感怀民生多艰,自己壮志难酬。
2.请同学们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找一下文章中有几处用典?各是什么?
通过同桌之间的交流得出如下结论:
上阙:孙权、刘裕;
下阙:刘义隆、佛狸祠、廉颇。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
1.“作者来到北固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请同学们以语文小组为单位讨论。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得出下列结论:
孙权:在京口建立吴国,建都建业(南京),抵抗了来自曹军的入侵,保卫了国家;
刘裕:刘裕出生于京口寻常小巷陌,后建立刘宋政权,建都建康(南京),多次抵抗来自多方的入侵,守卫了国家。
两者均与京口一地有关,都曾勇猛抗敌,保卫家园。
2.“作者对两者持怎样的态度?如何看出?”请学生结合导入时的背景包进行思考。
学生自由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得出下列结论: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尊敬和敬仰,感叹南宋当权者昏庸无能。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不仅尊敬和敬仰,还认可刘裕的作战方略,认为自己若是遇到刘裕这样的明君,正确的政治建议就不会被忽视,自己的政治抱负就能够实现。
(此处要结合刘裕建功的历史:刘裕抗击北方入侵者是在做了充分的政权巩固的准备之后,用此反衬作者所处时代的统治者急功近利,不听劝阻,冒进抗金。)
3.“作者提到刘义隆、佛狸祠,又有何用?”
指名叫学生回答,总结答案如下: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冒进误国,讽刺了当朝统治者,表达了作者的谴责态度。
“难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百姓安于异族政权统治,忘了记自己的宋代子民的身份,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积极救国的不满。
4.“作者提到廉颇,又有何用?”请同学结合诗人的.生平回答。教师适当点拨,得出下列结论: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用廉颇自喻,表达了自己空有政治抱负,却没有机会实现,壮志难酬的苦闷。
5.结合全诗,本文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这样有什么好处。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后教师明确答案如下:
大的艺术特色是用典。用典可以使语言更加典雅和形象,深化意境的内涵,是整体表达更加有力,掷地有声。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联系上节课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小组讨论:两者有何异同点?
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下列结论:
相同点:表达方式上两者都是借景抒情;内容上两者均为以古喻今。
不同点:主题不同:苏词感慨了年华渐去,壮志难酬。更多的是在感慨时间流逝;辛词感慨了空有政治抱负无从实现而壮志难酬。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的忧愤。
(五)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并让同学将上两者比较阅读的结论结合具体词句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全词
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
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2、作者的写作背景
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过程中,曾经提到,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这个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辛弃疾。
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赵构最可恶的一件事就是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自然对于辛弃疾这样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将”不会重视,此后辛弃疾就一直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后辛弃疾的军事才能的到了重用,转战于各地,战功卓著。但是辛弃疾因为为人有些自负,又不会拍马奉承,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江西隐居。
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66岁的时候做的'。当时一个很有权势的大臣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决定北伐金国。为了笼络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战的老臣,当时辛弃疾也被韩侂胄任命为安抚使。但是在任上一年之后,辛弃疾却已看出了韩侂胄并不是真的想收复失地,也并不是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对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更感慨韩侂胄不懂军事,会导致北伐失败。这首词就是作者对于此事情况的内心感受的表达。
【感知】
1、带领同学朗读全文,纠正读音。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提问: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明确: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那么,究竟作者认为谁是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英雄呢?我们看下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找不到孙权这英雄了。很显然,作者将孙权孙仲谋当成了这样的英雄。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提问: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虚景。
刘裕: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过后来,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于公元4篡晋称帝,改国号为“楚”。公元4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第二年,打败了桓玄,拥护晋安帝司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马德为了感谢他,把它的职位封为了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总理这样的职务。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成为权顷天下的显赫人物。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公元4在扫除所有障碍之后,大权在握的刘裕终于代晋称帝。
提问:作者在此处提到,“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说“斜阳草树”。两相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当初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建立了刘宋。但是直到今天,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初的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败的荒园一样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去。
提问: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但使卢成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那么作者希望怎样做呢?我们下节课再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词的方法
2、对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个豪放派的词人进行横向比较
教学难点:
1、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需要学生在课前作充分的预习,掌握一定的资料
2、通过对作者生平的比较来比较作者的创作风格。
3、对豪放派词进行较深的分析。
教学过程: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看注解15:此时作者所含的意思不仅仅是对张浚北伐的影射,更是对韩侂胄北伐的一种劝诫。
提问:此时,作者提到如果仓促北伐,必将会导致失败。其中隐含了作者的一个意思,是什么?
明确:作者自我推荐,实际上是向建议:只有我这样的老臣才可以指挥作战,获取胜利
那么,如果统治者不善用人,会怎样呢?
当然,必将导致失败了。但是作者此时并没有直接说会失败,而是回想当年,描绘了一幅失败的时候的凄惨景象: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正是作者率军投靠南宋王朝的时候,也就是1163年,张浚北伐失败,此时金国皇帝完颜亮趁机沉打过长江,在瓜补山的上修了一个行宫,供自己寻欢作乐,而且纵容金兵烧杀抢掠。
提问:作者用宋文帝北伐失败的典故影射张浚北伐的失败,那么用宋文帝北伐的失败后果来影射谁呢?
明确:自然是张浚北伐失败后造成的“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
看注解18
当初魏武帝拓跋涛对汉族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寻欢作乐得行宫,如今却已变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提问:作者有什么感想?
明确: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惨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形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提问:此处作者回忆当初扬州遭到金兵劫掠的凄惨景象,本来是不堪回首的。此处为什么要写作“可堪回首呢”?
明确:为了让统治者知道,用人不当导致战略失误,会造成多么大的损失!因此,就更应该慎重,那么朝廷应该用什么样的人才呢?
最后,作者引用廉颇“尚能饭否”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自己虽然已经老去,但依然可以为国效力,便如同那不服老的廉颇。而“凭谁问”则体现了一种无奈,无法被赏识的无奈。
学过两首词后,我们不妨利用我们学过的分析法,对苏轼和辛弃疾进行一下比较。
【讨论】:大家说说苏轼和辛弃疾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作者 出生地 所处时代 经历 做官 写作时的年龄
苏轼 四川眉县 北宋中期 冤狱、坎坷 文官,颇有政绩 47岁
辛弃疾 山东济南 南宋初年 建功立业,不得重用 武官,战功卓著 66岁
然后再从作品来看: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环境: 长江、赤壁、乱石、峭壁、惊涛、故垒
多实景描写,诱发联想,景在一起 长江、舞榭歌台、寻常巷陌、佛狸祠下
联想到的虚景,景是分散的
联想到的虚景多于实景
人物 周瑜 孙权、刘裕、宋文帝刘义隆、佛狸、廉颇
情节 观景——感慨英雄——超脱旷达 孙仲谋、刘裕、廉颇
刘义隆、佛狸、张浚
比较讲解:比较讲解:
首先苏轼是南方人,而且是文人出身,所以他的性格中多的是意气风发,就算是建功立业为国效力,也只是作为文官的地位,所以苏轼的词中我们看不到像辛弃疾那样的金戈铁马之声,更多的是一种胸怀的旷达。
而辛弃疾则是北方民族,我们知道北方人一向比较凶悍。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南方能够打败北方而统一全国的朝代,就算是明朝从南方建立政权,但是政权最终的稳定却还是在北方。出身于军队将领,他的诗词中自然有一种军人的坚毅、果断,兵甲之声充塞于耳。
其次,从写作的年龄看:当时苏东坡正处在壮年,却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自然有一种失落和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而辛弃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则是想继续效力,更多的诗感慨当初,不愿老去的思想。生活经历和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写作上的不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案设计模板
教学目的:
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
思考: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学生齐读全诗。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
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
警告当朝
咏史抒怀
下阕
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
愤斥偏安
借古讽今
诗人: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壮志未酬
辛弃疾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 “ 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2 .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3 .补充注音:谢?
4 .补充注释: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 .思考问题:
( 1 )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厌声韵。
( 2 )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
6 .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 掌书记 ”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闭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 1203 ),辛弃疾 64 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 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7 .听课文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8 .讲读课文。
( 1 )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①分两层。 “ 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 “ 英雄 ”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 舞谢歌台 ”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② “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 ”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 “ 想当年 ” 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 1165 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 -- 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 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 ” 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③同学朗读上片。.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 2 )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①第一层: “ 元嘉草草 ” 句。 “ 元嘉 ”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肯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 “ 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 ”“ 仓皇北顾 ” ,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 “ 北顾涕交流 ” 的诗句。
②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③第二层。 “ 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 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 四十三年 ” 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 佛狸洞下 ” 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 佛狸调 ” 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④作者写佛狸调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⑤最后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 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 “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片。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9 .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10 .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 “ 掉书袋 ” 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 “ 京口怀古 ” 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11 ..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借 “ 怀古 ” 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碎北
辛弃疾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重点:用典和借古讽今一、导入 新课二、解题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三、结合注释朗读,弄清大意四、具体分析1、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思考:上阙和下阙分别用了哪些典故?明确: 孙仲谋(孙权) 上阙 寄奴(刘裕) 元嘉草草(刘义隆)下阙 佛狸祠(拓跋焘)廉颇2、分析上阙a、上阕写孙权刘裕两个人,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b、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明确: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c、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麟屑庇诒狈サ南质抵校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3、分析下阙a、“元嘉草草”①口述宋文帝北伐的经过,明确北伐失败的`原因。②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明确:借古讽今DD委婉劝阻韩腚校航杓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b、“佛狸祠”①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伸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②除了用典,还运用什么写法强化这种感情?明确:今昔对比DD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此情此景让人不堪回首。c、“廉颇”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以廉颇自况,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又小人挑拨,使他很感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词的主旨所在。五、名句赏析“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使自己国土不受外侵,并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吴国出现承平气象。“风流”,指孙权的才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火,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言外有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意。这几句突出萧飒、凄凉之象,笔调转为哀婉、舒缓,词人慨叹眼前之景象,表达了他对孙权的崇拜和对当前时局的担忧。六、归纳全词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既有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麟械木告。《词诘》评曰:“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得遏。廉颇自拟,慷慨壮声,如闻其声。”七、学生齐读全诗。
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狠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韵译
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dú)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顾。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áo)战苦,扬州一带遭荼(tú)毒。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tào)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还能吃饭吗?
注释
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公元2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元嘉: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封狼居胥:公元前1(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
赢得:剩得,落得。
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四十三年”句:作者于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佛(bì)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赏析
辛弃疾之词,风格豪放,气势雄浑,境界开阔,已成为不刊之论,是学者所共识的,但论及最能代表其风格的作品时,众人皆推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殊不妥。这首词,虽有豪放之因素,但细究可发现,此词风格非“豪放”一词所能全面概括。从整体上来看,此词并非一首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豪放之文,而是一首沉郁顿挫、悲壮苍凉之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明了作者写诗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这就为本词定下了较高的格调。仲谋,即指三国时代吴国国主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辛弃疾对孙权很是佩服。在其另一首词作《南乡子》中,他就以万分钦佩的口吻赞扬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江东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但正如明代杨慎所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江河不改,青山依旧,但历史却是风云变换、物是人非了。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当年北伐南在上半阕中,作者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与刘裕,以此顺势写来,自然流畅,含蓄蕴藉,共蕴含了三层意思:一、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给作者带来的无限怅惘的感受:时间一如淘淘长逝的流水,不禁抺去了历史英雄的`丰功伟绩,也卷走了风流人物的风采神韵,当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芜的“寻常草树”而已。二、由于世无英雄,奸臣当道,皇帝昏庸,致使曾经英雄辈出的锦绣江山痛落敌手,中原人民沦为异国之奴,而又看不到收复故国的希望。此情此景,无不激起作者心中翻江倒海般的丧权辱国之痛。三、把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羡慕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悲凉之感、怅惘之情,溢于言表,为全篇奠定了沉郁苍凉的情感基调。这三层意思,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感情饱满而真挚,情绪热烈而低沉,完美地勾画了一个忧国忧民、急于收复故地却又屡遭排挤的爱国志士的形象。燕、后秦时,所向披靡,威震四方,有气吞万里之势。而如今,英雄了得的刘裕的居所,也沦落为毫不起眼的“斜阳草树”与“寻常巷陌”,再也不复当年的辉煌与气势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为宋文帝刘裕隆的年号。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拓拔氏,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长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冑不要草率出兵,但韩并未听从辛弃疾的建议,仓促出战,直接导致了开禧二年的北伐败绩和开禧三年的宋金议和。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在此,作者将笔锋从沉寂远去的历史拉向切近的自身,开始追忆住事,回顾自己一生。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至开禧元年至京口上任,正是四十三年。这四十三年中,金国与宋朝战事不断,连年不绝。而作者虽一直极力主战,并为收复故国不畏艰难,戎马一生,但眼看英雄老去,机会不来,于是心中自有一腔无从说起的悲愤。
下三句中的“回首”应接上句,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这里值得探讨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是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小是辛弃疾的缺点,而这首词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辛弃疾当时已有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佳作。
设计指导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过程中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 ,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
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2.课件投影,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腚兴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腚幸换锊赡桑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设计说明:课件投影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四、教师范读或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文字。
(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五、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此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1.分析研讨用孙权、刘义隆典。
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明确:“觅” 、“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明确:讽刺宋室昏聩。)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什么?(明确: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参考: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5.小结。
辛弃疾不愧为“用典”高手,用典来借古讽今,用典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景、典、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六、把握词人情感,指导诵读。
1.本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
2.诵读时必须保持豪壮的基调,读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叹之情,读出年老但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尤其是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要读出词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观语或怨语。
(此设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诵读的要领,并能在诵读中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此设计是让学生通过了解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八、板书设计。
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原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网友来稿)
汕头潮南砺青中学 郑光程
教学目的:
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麟兴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麟幸换锊赡桑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
思考: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麟屑庇诒狈サ南质抵校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麟械木告。
七、学生齐读全诗。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 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 警告当朝 咏史抒怀
下阕 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 愤斥偏安 借古讽今
诗人: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壮志未酬
作者邮箱: zhenggc84222@163.com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网友来稿)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①处。
舞榭歌台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③,人道寄奴④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⑤,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⑥草草,封狼居胥⑦,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⑧。
可堪⑨回首,佛狸祠⑩下,一片神鸦社鼓⑾。
凭谁问,廉颇⑿老矣,尚能饭否?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注释:
1 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帝,曾建都京口。
2 舞榭歌台:指当年的一派繁华景象。
3 巷陌:街巷。
4 寄奴:南朝武帝刘裕的小名。
5 金戈铁马:指军队。
6 元嘉:刘裕之子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7 封狼居胥:《史记·霍去病传》大将霍去病曾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夕封山勒石纪功而还,指宋文帝“有封狼居胥意”,派兵北伐,结果大败而归。
8 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一带遍地战火的情景。路:代行政区域名。
9可堪:哪堪。
10佛狸词: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兵追击王玄谟,驻军公步山,建行宫,后人称此为佛狸祠。佛狸:拓跋焘小名。
11 神鸦社鼓:指祭祀。
12 廉颇:战国时越国名将,晚年曾‘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赏析:
曹操《短歌行》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志暮年,壮心不已”句句与稼轩“凭谁问,廉颇才能矣,尚能饭否?”句并读,稼轩词又多了几分英雄末路的悲壮。
低沉处至潸然有泪欲下,高亢处激昂犹胜琵琶,亦是雄浑亦是悲壮。
用典极多而不觉其繁,是长袖善舞之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文本简析 本板块选入宋人怀古词两首,都是作者面对历史陈迹,沉入过往的年代,引发遐想而作的。本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情怀。学习本词要理解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目标 1.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2.通过沉吟涵咏,体味鉴赏,丰富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设计理念 涵咏品味,研习比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麟兴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麟幸换锊赡桑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欣赏诵读。 在悲壮激昂的琵琶音乐《十面埋伏》中走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请同学们注意字音和音节停顿。 四、整体感知 上阕: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五、学习上阕: 问1:作者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物? 明确: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问2:由这些景物作者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明确:孙权、刘裕。 问3:“觅”字换成“见”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觅”字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孙仲谋的崇敬、仰慕与向往,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见”字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问4:除了“觅”字之外,还有哪些词表现了作者对孙权的赞扬? 明确:英雄、风流。 的确,辛弃疾对孙权十分崇拜,情有独钟。他在京口北固亭上的另一首怀古之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出示《南乡子》词,师生共同吟读一遍。 问5:这一阕下面的两句话是写刘裕的,你认为哪句话最能概括辛弃疾的对他的评价? 明确: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问6:这句中的哪些词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明确:金、铁、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的雄姿:横戈跃马,驰骋沙场,如虎如貔,何其壮哉! 问7:本阕写作者登北固亭,极目远眺,触景生情,但见山河长存,世 事沧桑,缅怀历史上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孙权和刘裕,我认为这种情感的产生绝对不是偶然的,结合辛弃疾生活的时代,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 明确:因为现实中没有这样建功立业、抗金杀敌的明主,这里怀古就暗示了南宋朝廷的昏庸无能,苟且偷安;同时也蕴涵了诗人对北伐抗金统一祖国大业的向往。 六、学习下阕 问8:“元嘉草草……北顾”一句中出现了两个贬义词,“草草”、“仓皇”,这里为何辛弃疾要列举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史实? 明确:当时独揽军政大权的外戚韩腚杏借金国势渐衰之机兴师北伐,建“盖世之功”,巩固个人地位,便起用了闲居多年,已64岁的辛弃疾。辛弃疾认为当时南宋还未具备战胜金兵的条件,因此这里列举历史事实的教训是表明自己对韩侥幸求逞是不赞成的,认为切不可草率从事。然而韩腚兄流依然不顾辛弃疾的劝告,次年率军出兵,大败被诛。历史证明辛弃疾是何等的深谋远虑! 以下3句回忆自己43年出生入死,南来效命的往事。“四十三年”宕开一笔,由怀古转入忆昔伤今:当年词人亲身经历的扬州一带如火如荼的抗金斗争,迄今记忆犹新;“可堪回首”承上启下,转入现实。长江北岸,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庙前迎神赛会,鸦飞鼓响,香火缭绕,热闹非凡。 问9:这表明了南宋百姓怎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表明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已经模糊。 问10:面对这样的场面,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表现在哪句话中? 明确:面对此景,作者无限痛心,“可堪回首”一句一语千钧,包含无尽悲痛,这难道不是南宋王朝妥协投降,丧权辱国的严重恶果吗? 问11:最后一句以疑问句作结,有何好处? 明确:最后以疑问句收束全文,既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抒发了不得重用,壮志难酬的悲愤。让我们带着悲壮激愤的感情齐读这一阕内容。 七、品味鉴赏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以为如何?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八、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八、齐读全词。 九、课堂小结 全词熔写景、咏史于一炉,怀古忆昔和伤时讽今密切结合,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时间和空间交接转换都极为自然流畅,纵横捭阖,一气贯注。格调沉郁,悲壮苍凉,大有幽燕老将之风,正如明代杨慎在《词品》中所评:“辛词当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第一。”清代陈廷焯也评价道:“句句有金石声音,吾怖其神力。”郭沫若也曾题联贴切评价了辛词的风格,用在这首词中十分恰切。 十、布置作业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试将此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异同? 【板书设计】 孙权: 英雄难觅 建功立业 令人仰慕 上阕刘裕: 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 警告当朝 咏史抒怀 下阕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 愤斥偏安 借古讽今 诗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壮志未酬 附:备课参考资料――关于词中“用事”: 词在初登文坛时,带着民歌的质朴气息,写景抒情直抒胸臆,用典较少,清新活泼。入宋以后,词人便以用典作为扩大词的内容、增强词的表现力的重要手段,并逐渐趋向典雅庄重,用典也就越来越多,善于用典是辛词的一大特色。 词的用典,从形式上看,可以概括为用事、用诗句、用成句、用诗、用词五种类型。 其中 “用事典”:即把历史故事提炼成诗句用入词中,以此来影射时事或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例如辛弃疾著名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用事典”的典型例子: 这首词借古讽今,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韩腚忻跋毡狈ァ⑼图侥幸取胜的错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施展才略的悲愤心情。这个主旨,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 第一个是幼时曾在京口一带放过牛、后来两次率军北伐并一举平定桓玄叛乱、灭晋建宋(南朝宋)的刘裕(武帝)的故事。词中概括为“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借以表明人民,包括作者,对进行北伐收复中原的热切期望。 第二个是刘裕之子刘义隆(文帝)仓猝北伐、大败而归的故事。词中概括为“元嘉(宋文帝年号)草草,封狼居胥(这又是用汉霍去病北击匈奴,迫至狼居胥山,祭山而归的故事,典中套典),赢得仓黄北顾。”借以表示不赞成韩腚械牟肘П狈ァ 第三个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刘宋北伐军,追至长江边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大肆祭庆的故事。词中概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学习目的: 1、流利朗读全词,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 3、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1、难点: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2、学习鉴赏词的方法,体会词中多种艺术技法的运用,如用典,借景抒怀等等。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听我讲、学我讲。 听老师讲析也是辛弃疾作品与本文很相似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幻灯片) 三、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幻灯片) 1、读熟全词,并结合文下注释,感知词的大致意思。 (1)――点读,范读,齐读。 (2)――词的上片提到哪些人?词的下片谈到历史上哪些事、关系哪些人? 2、词中几处应多注意的地方:(幻灯片) (1)孙仲谋:三国时,东吴大帝孙权,字仲谋。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背倚海疆,北据曹魏,西抗刘蜀,造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 (2)寄奴: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出身寒微,后平定东晋内乱,建立功业,并取代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 (3)元嘉:宋文帝刘义隆(刘裕之子)的年号。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说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谟玄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4)封狼居胥:《史记》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封、禅,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为封,祭地为禅,服天地之功,以示胜。 (5)佛狸祠:在长江北岸瓜步山上。“佛狸”是元魏拓跋焘小名。当年刘义隆北伐,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抬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拓跋焘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 (6)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赵将廉颇免职后,亡于魏。后秦击赵,赵无人能敌,赵王起起用廉将军,派人赴魏探险视,使者被颇之仇人郭开收买,最后,赵王未再起用廉颇。 四、典故在词中的意义:(幻灯片)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是劝阻北伐? ――显然不是! ――乃是借此典故暗示南宋权臣,要以前事为鉴,妥为筹划,虑而后动。一句话,要慎重啊! 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以廉颇自况。廉颇,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自己是堪比廉将军的。 ――(2)廉颇的遭遇,会否在自己身上重演?这不仅仅是个人升沉得失的问题,而是关系国运兴衰的啊。 五、思想内容: 上片: 呼唤英雄豪杰,缅怀英雄业绩,表达望南宋当局能抗金救国的急切心情。 下片: 渴望北上用兵,但不可急于事功,轻启兵端,而应妥为筹画,虑而后动,并抒发愿当局者能重用自己的期盼之情。 六、艺术手法: 1、使用典故,出神入化。 看辛词用典,毫不牵强附会,而用得天造地设,自然圆熟;不是吊书袋,显学问。 2、用典好例: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 《短歌行》 (2)、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陶渊明 《乞食》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苏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 (4)、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昨天刚进南京境内,就收到了移动公司的一条信息:博爱之都、文化之都、绿色古都南京欢迎您!足见南京人的热情。是啊,我们的南京的确是博爱之都、文化之都、绿色古都!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如夫子庙、中山陵……数不胜数!身为南京人、江苏人,当你驻足于夫子庙前,仰望于中山陵下,是否感慨万千,思如泉涌? (学生简说) 12,南宋伟大爱国词人,抗金英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今镇江东北北固山上),思绪飞转:忆古人,雄心勃发;追往昔,痛心疾首;看今朝,壮志难酬…… 写下了留传千古的词《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抒写自己的情怀。 (出示课件:课题) 师朗读文本。生听,注意节奏和感情,感受词的音韵美,初步了解大意。 (出示课件:音韵美) 二、研习文本 1、学生自读文本,熟悉文本内容。 (1)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子?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写了哪些内容?(人和事) (学生简要说说,把握文章的内容。) 2、再读文本,体会作者的感情。 (1)资料链接―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登上京口北固亭的?当时的局势如何?作者的心情怎样?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 掌书记 \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闭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 1203 ),辛弃疾 64 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腚兴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 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腚幸换锊赡桑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2)作者写作本词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堆砌几个历史人物,陈述几个历史事件吗? (借古喻今) (引古事来比今事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通称为“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蕴深刻。) (3)讨论文本用典的含义。 (出示课件) 怀古 喻今 孙权无觅 仰慕英雄,暗讽当朝 上片(阕) 刘裕建业 以史言志,抗金救国 文帝败北 以史为鉴,不可草率 烽火杨州 岁月不再,山河破碎 下片(阕) 佛狸庙会 祭祀异王,精神麻木 廉颇老矣 借以自况,壮志难酬 3、再读文本,读出作者的感情。 (1)朗读与评价。结合评价南宋统治者与辛弃疾。 (2)小结本文。 (借古喻今,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战略主张,表现爱国情怀。) 三、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的词,虽然从时间上来看与我们相距遥远,但从空间上来看,与我们近在咫尺。在本节课的末尾,让我们再回到这节课的开头:我们的南京是博爱之都、文化之都、绿色古都!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如夫子庙、中山陵……数不胜数!身为南京人、江苏人,当你驻足于夫子庙前,仰望于中山陵下,一定感慨万千,思如泉涌……现在,我们每个同学可以自选一处古迹,回忆一下你的经历,让我们再次在想像中畅游某处古迹,我们也来一次怀古,说一说你的`感受。 2、本专题为“历史的回声”,第一板块是“后人之鉴”,第二板块是“千古江山”,第二板块的两篇文章都是宋词,且都属豪放派,都是以怀古为题,二者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 ,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 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2.课件投影,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语文课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四、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教学安排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南宋抗金将领兼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走近这位悲剧英雄,去体会他内心的愁苦与愤懑
二、鉴赏这首词
(一)从题目入手,整体感知。
永遇乐是词牌子,京口北固亭是地点,怀古表明这是一首怀古词,怀古词是词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伤今之作。鉴赏这种作品,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要知人明世,也就是了解作者的简历史实,创作诗篇时的背景以便感悟词情。
(二)知人明世,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字幼安,他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一篇就是突出的一首。辛弃疾64岁,被重新启用,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2.速读全词,找出词中的关键词。
引导思考、提示回答:在全篇中起领起作用的动词。明确:觅、想、望、问。
3.细读全词,此时的作者站在京口北固亭之上,觅到了哪些?想到了哪些?望到了哪些?问到了哪些?
引导思考、提示回答:
明确:觅是无觅;想到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望到故国家园;问是谁来问我?
4.理解作者“怀”有什么样的感情?明确: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以及对韩麟械木告。
(三)鉴赏意象
1【提问】词中有哪些句子表明怀古的内容?概括这些意象。(学生提炼,教师归纳)
提示:追忆了三国时的吴帝孙权,缅怀东晋时的刘裕,回忆宋文帝刘义隆失败的事,想起佛狸建行宫祭庆的事,想到老将廉颇被人中伤的事。怀古的内容常包涵典故,何谓典故?
(四)鉴赏诗词用典的写法
诗词创作受到篇幅的限制,常要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使作品简洁含蓄有余韵,这种写法叫用典。词的用典在形式上看可以概括为用事,用诗句,用成语,用诗,用词,五种类型,本词主要通过五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这种手法。
2【提问】请分析本词用的典故本事是什么?用意何在?
提示:第一个是孙权曾迁都京口的故事。孙权有雄才大略,敢于和强敌曹操、刘备抗衡,确保父兄基业,使东吴政权得以巩固,京口一度作为吴国的都城,是在孙权称帝后才发展起来的,借此追怀孙权建立的赫赫功业,寓意能抗敌守土的英雄今日没有了。
第二个是幼时曾在京口一带放过牛,后来两次率军北伐并一举平定桓玄叛乱,灭晋建南朝宋的刘裕的故事。借以表明人民包括作者对进行北伐收复中原的热切期望。
第三个是刘裕之子刘义隆仓促北伐大败而归的故事。借以表示不赞成韩腚械牟执俦狈ィ警告朝廷不要重蹈覆辙。
第四个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刘宋北伐军追至长江边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大肆祭庆的故事,拓跋焘本事外族入侵者,人们竟在他的祠庙前祭祀,鼓乐喧天,闹得不亦乐乎,说明在百姓心里民族意识已经模糊,这都是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执行妥协投降政策造成的恶果。借以发泄对南宋统治者抗金不力,不想收复失地的不满情绪。
第五个用廉颇的故事。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颇“一饭三遗屎”。辛弃疾借以暗示朝臣流言中伤自己,难以尽展其才的苦闷心情。
(五)鉴赏词的主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提问】通观词的内容,分析通过这些意象及包含的典故借以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提示:这首词通过五个典故表现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腚械木告。
五、归纳总结
(1)写法特点:这首词写得沉痛悲壮,语言精炼深刻,虽然用典较多,但都关合时事,用得十分贴切,艺术感染力很强,词的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既有写景叙事,又有议论,抒情,纵横开阖,一气贯注,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是稼轩词中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2)学法总结:学生根据本节课鉴赏的顺序总结鉴赏的方法。
六、教学反馈,学生交流本课收获。
七、试背诵该词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作者、辛词: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宋代历城(现在山东济南)人。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斗争。他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辛弃疾的词大体上可以分为抗战词、农村词、闲适词和爱情词等几类。辛弃疾的词意境雄奇阔大,气魄宏伟,形象生动,纵横激昂,沉郁顿挫,豪迈非凡。著有《稼轩长短句》。辛弃疾以词名世,其诗、文创作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另外有奏疏《美芹十论》《九议》。 三、写作背景简介: 本词作于12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 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此前,他已被闲置了近二十年,本以为终于有机会一展抱负,实现雪耻复国的愿望,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各人心怀鬼胎,对辛弃疾的正确主张不予采纳。作者对此看在眼里,忧在心里。北固亭下临长江天堑,拔地而起,登临纵目,满眼风光。作者登亭怀古,忧虑当前局势,感慨自己到老还不能施展才略为国效力,字里行间充满着抑郁不平的苦闷和愤慨。 四、朗读: 1、教师范读一遍 2、学生自由朗读。 五、分析理解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孙权典刺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孙权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大破黄祖,抗衡曹(操)、刘(备),终于成就帝业。当今国事多艰,多么需要孙权这样有作为的英雄啊!可是,眼下却是无处寻觅。) 名家分析:首句从时间着笔,纵观千古,把读者带进悠长的历史意境之中。词人面对腐败无能的南宋朝廷,发出了英雄无觅孙仲谋的沉痛感叹。次句说英雄业绩及其流风余韵也都随着自然和人世的风风雨雨而消失,更添词人之感慨!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刘裕典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刘裕小字寄奴,是南朝宋代的开国皇帝,他在京口起事,取代了东晋政权,后又兴师北伐,先后灭掉了南燕和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等地,显赫一时。回想刘裕当年金戈铁马,驰骋中原,所向披靡,真是气吞山河,势猛如虎!当年刘裕就是在京口起事而成大业,现在自己正好也在京口镇守,天时地利,皆为我备,挥师北伐,光复中原,正当其时,但现实与愿望却相距甚远。) - 名家分析:此六句回顾南朝刘裕。赞扬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北伐成就和横扫千军的英雄气概。抒发了词人对抗金北伐、统一祖国大业的向往,以及对英雄事业后继无人,英雄人物身后萧条的深深叹惋。 小结:上阕怀念孙权刘裕,叹英雄无觅;赞英雄业绩,表 抗金决心。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刘义隆典以史为鉴告诫韩佗胄 名家分析:此三句词人总结了历史上轻敌误国的教训,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史实,告诫韩胄不可草率用兵,反映了词人正确的战略思想。(后韩果兵败被诛)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忆烽火岁月 用佛狸祠典抒身世之慨 叹朝廷无能 悲百姓松懈 名家分析: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骑渡江南来效命的往事,不胜身世之慨!而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廉颇典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名家分析:借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老而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和老大无成、壮志难酬的愤慨。爱国之情,忠义之气,溢于言表。 小结:下阕借古讽今,表达自己不被重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六、中心主旨 全篇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褒贬,表现了作者坚持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反映了他对南宋屈膝媚敌、腐败无能的最高统治集团的愤恨不满。 七、词作特色 手法: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风格:豪放悲壮 八、据《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 相同点: A结构:地点+怀古 B意境:雄浑壮阔 C主旨:托古喻今,追慕古代英雄,抒发内心忧愤之情。 不同点: A 抒情 苏词:多直抒胸臆; 辛词:多典故结合,蕴藏在其中 B风格 苏词:开阔明朗; 辛词:激情愤世 九、作业 背诵默写这首词。
教学内容
一、课前导入
1、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 “ 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2 .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3 .补充注音:谢?
4 .补充注释: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 .思考问题:
( 1 )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厌声韵。
( 2 )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
6 .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 掌书记 ”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闭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 1203 ),辛弃疾 64 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 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7 .听课文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8 .讲读课文。
( 1 )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①分两层。 “ 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 “ 英雄 ”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 舞谢歌台 ”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② “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 ”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
[4] [5]
注释
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公元2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元嘉: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封狼居胥:公元前1(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
赢得:剩得,落得。
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四十三年”句:作者于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佛(bì)狸祠: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拓跋焘在打败南朝刘宋王玄谟军队后,追至长江北岸,在瓜不山上建立行宫,后称佛狸祠。
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不仅表达了 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自己还能吃饭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复述出全词的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深入理解作者的政治立场。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导入语:同学们都游历过一些名胜古迹吧?当你们去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旅行时,会想到什么呢?有没有同学来说一下?(几轮互动)看来同学们都有很多感触,那么我们来看看著名词人辛弃疾游历北固亭时,想到了什么。从而板书课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接下来我会以让学生将课前预习的作家包进行分享,并总结: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曾参与抗金,是词人中的英雄。重点介绍辛弃疾年轻时的事迹:①义斩义端;②50骑兵活捉张安国。而本文的创作背景为,诗人64岁被重新启用,但因作战主张与当权者相左,又被降职。本文写于第二次被降职后,行至北固亭,忧愤而作。学生了解后,便于文本的解读。
(二)整体感知
老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并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诗歌: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叫学生回答,得出如下结论:
上阙赞扬了孙权东吴建权,抗击曹魏,刘裕抵抗胡虏,北伐立功;下阙谴责刘义隆(元嘉)冒进误国,感怀民生多艰,自己壮志难酬。
2.请同学们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找一下文章中有几处用典?各是什么?
通过同桌之间的交流得出如下结论:
上阙:孙权、刘裕;
下阙:刘义隆、佛狸祠、廉颇。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
1.“作者来到北固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请同学们以语文小组为单位讨论。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得出下列结论:
孙权:在京口建立吴国,建都建业(南京),抵抗了来自曹军的入侵,保卫了国家;
刘裕:刘裕出生于京口寻常小巷陌,后建立刘宋政权,建都建康(南京),多次抵抗来自多方的入侵,守卫了国家。
两者均与京口一地有关,都曾勇猛抗敌,保卫家园。
2.“作者对两者持怎样的态度?如何看出?”请学生结合导入时的背景包进行思考。
学生自由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得出下列结论: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尊敬和敬仰,感叹南宋当权者昏庸无能。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不仅尊敬和敬仰,还认可刘裕的作战方略,认为自己若是遇到刘裕这样的明君,正确的政治建议就不会被忽视,自己的政治抱负就能够实现。
(此处要结合刘裕建功的历史:刘裕抗击北方入侵者是在做了充分的政权巩固的准备之后,用此反衬作者所处时代的统治者急功近利,不听劝阻,冒进抗金。)
3.“作者提到刘义隆、佛狸祠,又有何用?”
指名叫学生回答,总结答案如下: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冒进误国,讽刺了当朝统治者,表达了作者的谴责态度。
“难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百姓安于异族政权统治,忘了记自己的宋代子民的身份,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积极救国的不满。
4.“作者提到廉颇,又有何用?”请同学结合诗人的生平回答。教师适当点拨,得出下列结论: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用廉颇自喻,表达了自己空有政治抱负,却没有机会实现,壮志难酬的苦闷。
5.结合全诗,本文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这样有什么好处。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后教师明确答案如下:
大的艺术特色是用典。用典可以使语言更加典雅和形象,深化意境的内涵,是整体表达更加有力,掷地有声。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联系上节课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小组讨论:两者有何异同点?
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下列结论:
相同点:表达方式上两者都是借景抒情;内容上两者均为以古喻今。
不同点:主题不同:苏词感慨了年华渐去,壮志难酬。更多的是在感慨时间流逝;辛词感慨了空有政治抱负无从实现而壮志难酬。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的忧愤。
(五)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并让同学将上两者比较阅读的结论结合具体词句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学习目的: 1、流利朗读全词,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 3、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1、难点: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2、学习鉴赏词的方法,体会词中多种艺术技法的运用,如用典,借景抒怀等等。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听我讲、学我讲。 听老师讲析也是辛弃疾作品与本文很相似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幻灯片) 三、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幻灯片) 1、读熟全词,并结合文下注释,感知词的大致意思。 (1)——点读,范读,齐读。 (2)——词的上片提到哪些人?词的下片谈到历史上哪些事、关系哪些人? 2、词中几处应多注意的地方:(幻灯片) (1)孙仲谋:三国时,东吴大帝孙权,字仲谋。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背倚海疆,北据曹魏,西抗刘蜀,造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 (2)寄奴: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出身寒微,后平定东晋内乱,建立功业,并取代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 (3)元嘉:宋文帝刘义隆(刘裕之子)的年号。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说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谟玄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4)封狼居胥:《史记》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封、禅,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为封,祭地为禅,服天地之功,以示胜。 (5)佛狸祠:在长江北岸瓜步山上。“佛狸”是元魏拓跋焘小名。当年刘义隆北伐,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抬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拓跋焘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 (6)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赵将廉颇免职后,亡于魏。后秦击赵,赵无人能敌,赵王起起用廉将军,派人赴魏探险视,使者被颇之仇人郭开收买,最后,赵王未再起用廉颇。 四、典故在词中的意义:(幻灯片)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是劝阻北伐? ——显然不是! ——乃是借此典故暗示南宋权臣,要以前事为鉴,妥为筹划,虑而后动。一句话,要慎重啊! 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以廉颇自况。廉颇,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自己是堪比廉将军的。 ——(2)廉颇的遭遇,会否在自己身上重演?这不仅仅是个人升沉得失的问题,而是关系国运兴衰的啊。 五、思想内容: 上片: 呼唤英雄豪杰,缅怀英雄业绩,表达望南宋当局能抗金救国的急切心情。 下片: 渴望北上用兵,但不可急于事功,轻启兵端,而应妥为筹画,虑而后动,并抒发愿当局者能重用自己的期盼之情。 六、艺术手法: 1、使用典故,出神入化。 看辛词用典,毫不牵强附会,而用得天造地设,自然圆熟;不是吊书袋,显学问。 2、用典好例: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 《短歌行》 (2)、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陶渊明 《乞食》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苏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 (4)、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昨天刚进南京境内,就收到了移动公司的一条信息:博爱之都、文化之都、绿色古都南京欢迎您!足见南京人的热情。是啊,我们的南京的确是博爱之都、文化之都、绿色古都!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如夫子庙、中山陵……数不胜数!身为南京人、江苏人,当你驻足于夫子庙前,仰望于中山陵下,是否感慨万千,思如泉涌? (学生简说) 1205年,南宋伟大爱国词人,抗金英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今镇江东北北固山上),思绪飞转:忆古人,雄心勃发;追往昔,痛心疾首;看今朝,壮志难酬…… 写下了留传千古的词《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抒写自己的情怀。 (出示课件:课题) 师朗读文本。生听,注意节奏和感情,感受词的音韵美,初步了解大意。 (出示课件:音韵美) 二、研习文本 1、学生自读文本,熟悉文本内容。 (1)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子?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写了哪些内容?(人和事) (学生简要说说,把握文章的内容。) 2、再读文本,体会作者的感情。 (1)资料链接—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登上京口北固亭的?当时的局势如何?作者的心情怎样?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 掌书记 \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闭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 1203 ),辛弃疾 64 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 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2)作者写作本词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堆砌几个历史人物,陈述几个历史事件吗? (借古喻今) (引古事来比今事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通称为“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蕴深刻。) (3)讨论文本用典的含义。 (出示课件) 怀古 喻今 孙权无觅 仰慕英雄,暗讽当朝 上片(阕) 刘裕建业 以史言志,抗金救国 文帝败北 以史为鉴,不可草率 烽火杨州 岁月不再,山河破碎 下片(阕) 佛狸庙会 祭祀异王,精神麻木 廉颇老矣 借以自况,壮志难酬 3、再读文本,读出作者的感情。 (1)朗读与评价。结合评价南宋统治者与辛弃疾。 (2)小结本文。 (借古喻今,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战略主张,表现爱国情怀。) 三、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的词,虽然从时间上来看与我们相距遥远,但从空间上来看,与我们近在咫尺。在本节课的末尾,让我们再回到这节课的开头:我们的南京是博爱之都、文化之都、绿色古都!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如夫子庙、中山陵……数不胜数!身为南京人、江苏人,当你驻足于夫子庙前,仰望于中山陵下,一定感慨万千,思如泉涌……现在,我们每个同学可以自选一处古迹,回忆一下你的经历,让我们再次在想像中畅游某处古迹,我们也来一次怀古,说一说你的感受。 2、本专题为“历史的回声”,第一板块是“后人之鉴”,第二板块是“千古江山”,第二板块的两篇文章都是宋词,且都属豪放派,都是以怀古为题,二者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 ,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 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2.课件投影,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
一、学习要点
1、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手法,评价苏轼对历史和人生的认识。
2、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3、了解词的分类及体例特点。
4、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二、重点字词
公瑾(jǐn) 纶(guān)巾 樯橹(qiáng lǔ) 一樽(zūn) 酹(lèi) 舞榭(xiè)歌台
巷陌(mò)
三、文体背景
《赤壁怀古》写于1082年(元丰五年)7月,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曾因上书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调离京城,辗转调任于杭州等地。王安石被罢相后,又被御史举报做诗“谤讪朝廷”(即“乌台诗案”)下狱。释放后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武官闲职)。始自号东坡居士。很苦闷,经常游山玩水以排遣。这首词就是游黄州赤壁矶所作。
《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秋天。辛弃疾自幼饱尝国破家亡之恨,22岁参加山东抗金义军,擒杀叛贼后归南宋朝廷。此时,南宋对金改臣称侄,偏安一隅,歌舞升平。无奈,遂萌退志,买地筑屋,自号“稼轩”,是年冬被罢官,开始20多年退居生涯。时年三月,辛弃疾被宰相韩侂胄任为镇江知府,到达京口。当时,韩高谈伐金,不做实际准备,同时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辛弃疾既渴望祖国山河统一,又为当时情势担忧。因此,写了这首词以发感慨。
四、作者简介
1、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世称“三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苏轼中进士。
苏轼一生处于北宋新法与旧党之间的斗争、倾轧激烈时期。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官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谏官弹劾他在诗文中有诽谤朝廷之语,被捕下狱,出狱调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祐年间,旧党执政,苏轼曾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又因与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发生一些政见分歧,再次贬谪杭州。后来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更大打击,远调惠州(广东省惠阳县)、琼州(今海南岛),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在遇赦北还途中死于常州(今江苏省武进县)。
苏轼政治上思想保守,反对新法,但后期态度有所转变,和旧党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造成一生受排挤抑郁不得志,但在各地方官任上,他同情人民饥苦,办了不少有益人民的事,在诗词中也有所反映。
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是一位全才,不仅散文是北宋最杰出的大家,而且诗词也有很高的造诣,开宋代“豪放派”词风。此外在书画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2、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人统治下的济南,是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词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下侵宋,年青的辛弃疾组织了二千多人,参加了济南最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耿京的队伍,并在军中掌书记。后又代表耿京和南宋王朝联系,在军事上配合行动,共同抗金,不久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二十三岁的辛弃疾毅然直驱金人营,捉住张安国,投奔南宋政权。南归后,一直主张坚决抗战,与投降派进行不懈的斗争。他先后向宋孝宗献《美芹十论》与《九议》等论文,阐明自己的抗战主张与具体措施。但南宋政权一直为主和派所把持,辛弃疾在二十年仕途生活中,不断受打击排挤,南宋朝廷只让他当一些掌管钱粮的地方官,从不委以军事重任。晚年,他又被谏官弹劾削职,在自己的庄园带湖、瓢泉(今江西上饶一带)被迫退居二十多年(中间有短时的出仕),最后含愤去世。
辛弃疾与苏轼齐名,开创了豪放词派,在坚持抗战,用诗词书抒发爱国感情方面,又与陆游齐名,把南宋爱国主义文学创作推向高峰。
五、整体感知
1、《念奴娇》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即景抒怀,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2、《永遇乐》通过怀念古人和回忆亲自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心和忧虑,对出师北伐收复中原的主张和见解以及宿志难伸的愤慨。上阕怀念孙权、刘裕,表现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下阕借谴责刘义隆,表明自己抗金的主张;借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
六、课文注释及译文分析
念奴娇①·赤壁②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③。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④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⑤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⑥,小乔⑦初嫁了⑧,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⑨,谈笑间,樯橹⑩灰飞烟灭⑾。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⑿,多情应笑我⒀,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尊⒁还酹江月⒂。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注释]
①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②赤壁:指黄州西赤鼻矶。三国时周瑜败曹的“火烧赤壁”之赤壁传说有五处。但以黄州赤鼻矶为古战场。
③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④故垒:古时的军营四周所筑的墙壁。人道是:人们传说是。周郎:周瑜,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州)人。建安三年,自居巢还吴,孙策授其建威中郎将,逾时年二十四岁,吴中皆呼为周郎。穿空:形容峭壁耸立,好像要刺破了天空似的。千堆雪:形容很多白色的浪花。
⑤乱石:①陡峭不平的石壁。②群山。《释名》: 山体曰石 。
⑥当年:当时,或解作盛壮之年。
⑦小乔:周瑜之妻。时在建安三年或四年,周瑜二十四五岁,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周瑜三十四岁,结婚已十年。言“初嫁”是突出其风流倜傥,少年得志。雄姿英发:周瑜有姿貌。英发:指谈吐不凡,卓有见识。
⑧了:衬字
⑨羽扇纶巾:魏、晋时儒雅之士的装束。羽扇:白羽做成,可用作督战指挥的标帜。纶(guān)巾:用丝带做的便巾。灰飞烟灭:形容火烧赤壁时曹军的惨败及周瑜的事功。
⑩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 强虏 或 狂虏 ,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
⑾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⑿故国神游:神游故国。此“故国”指旧地、古战场。
⒀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的倒装。
⒁尊:酒器。酹(lèi):把酒浇在地上祭奠。
⒂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永遇乐①·京口②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③处。
千百年来江山依然如故,可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再也没地方去找了。
舞榭歌台④,风流⑤总被雨打风吹去。
当年孙权在京口建都时热闹繁华的歌舞楼台和英雄们的业绩,全被历史的风雨吹打得一去无迹,成了过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⑥,人道寄奴曾住。
夕阳斜照着衰草和枯树,一条普通的街道,人们传说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这里住过。
想当年⑦,金戈铁马,气吞万里⑧如虎。
回想当年刘裕手持长枪,身跨战马,统领精锐北伐大军,那气势象猛虎一样,要把盘据中原的敌人生吞掉。
元嘉草草⑨,封狼居胥⑩,赢得仓皇北顾⑾。
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草率发兵,想同霍去病那样建立封狼胥山的功绩,却落得个惊慌失措,北望追兵,大败南逃。
四十三年⑿,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四十三年了,每当眺望江山还记得我在战火中的扬州地区同金兵英勇作战的情景。
可堪⒀回首,佛狸祠下⒁,一片神鸦社鼓!
哪忍回头看,异族的佛狸祠旁竟是乌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⒂?
现在靠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注释〕
① 此调又名《消息》。上下阕,一百○四字,有平韵、仄韵两体。平韵体始见于柳永《乐章集》,仄韵体则是南宋陈允平所创制。
② 京口:今江苏镇江。晋蔡谟筑楼北固山上,称北固亭。
③ 孙权,字仲谋。建安十三年 (208)孙权迁都京口。
④ “舞榭歌台”指孙权故宫。
⑤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⑥ 武帝刘裕小字寄奴,生于京口,家境贫穷,故云“寻常巷陌”。
⑦ 指义熙十二年(416)刘裕督军北伐后秦,收复洛阳、长安。
⑧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⑨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⑩ 元嘉二十七年(450),宋文帝刘义隆命王玄谟北伐,为后魏击败。封:筑台祭天。汉霍去病追击匈奴至内蒙西北之狼居胥山,封山而还。刘义隆尝听王玄谟谈论北伐,感到“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北顾涕交流“,则是他于兵败滑台后写的诗。
⑾ 北顾:回头向北望。
⑿ 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出守京口,上距绍兴三十二年率众南归,前后四十三年。
⒀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⒁ 佛狸祠在今江苏六合瓜步山上。佛狸为北魏太武帝跖跋焘小字。元嘉二十七年,他追击宋军至长江北岸的瓜步。
⒂ 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被谗入魏。赵王有意起用,遣使问讯。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能战。使者回来谎报赵王说:“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多次拉屎)矣。“赵王以为老,遂罢。
六 结构图解
上阕:咏赤壁,即景抒怀
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下阕:怀周瑜,怀古伤己
上阕:怀念孙权、刘裕,表现对英雄业绩的向往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下阕:借谴责刘义隆,表明自己抗金的主张;借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
拓展:诗词鉴赏的技巧
1.从词的章法入手。一是抓住开头,统领全篇,例如“大江东去”一句就给全词奠定了豪壮的基调,苏轼《水调歌头》的起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将读者引进哲理的思考。二是利用过片(即下片首句)将全词连成一体,例如《永遇乐》中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是由上片的歌颂英雄转到讥讽好大喜功的失败者,为下文抒写词人的忧愤作了铺垫。三是用结尾总括全词, 例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作者对自己不能建功立业的感伤。
2.详细分析名句。例如“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都是名句,如能细作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词的境界。 3.抓词眼。例如“多情”是《念奴娇》中的词眼,因为它指的是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可以提挈全词。应注意的是,并非每首词都有词眼,找不到不要硬找。
此外,可运用以下研究方法:
1、知人论世法: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
2、由表及里法:从诗词外在形式的文辞,来探知诗人的实在意图,使认识逐步深化。
3 、含英咀华法:对于诗词,要尝味、寻味、玩味、赏味,即品诗。
4、择善而取法:诗词评说很多,要从以下几点择善而取:解说的合理性、解说的艺术性、解说的深刻性。
5、朗诵吟咏法:觅取诗趣、悟出情理、获取艺术享受。
在起始阶段,讲述背景、教师表情朗读等都具有将学生引进词中境界的作用,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下面介绍几种引进方式,供教师们参考。
七、写作特点
1、《念奴娇 赤壁怀古》
①.用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广阔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们的遗迹,并且果真找到了,这就是“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心中最景仰的英雄,但这里只是先埋伏一笔,暂不展开写,接着就来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毫无疑问,词人写到这里,一定会激动异常,会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然后用慨叹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称,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表明了词人对他的景仰;到下片再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英雄形象就变得格外鲜明了。一开始就提到“小乔初嫁了”,这一笔似乎显得突兀,却有词人的深意在:一是说明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二是以美女衬英雄,更足以表现他当时的春风得意;更为重要的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权之嫂,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接着又以“雄姿英发”来描绘周瑜的动人姿貌和出众才华,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大任的英霸之器。以上两句都是铺垫,下面两句才是主要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敌方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人生敬啊!词人这样来称颂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
有人说,词的最后一层含有消极成分,与上述豪壮情调不合,其实,“多情”是古代诗词中的一个常用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是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白发”固足已使人生悲,但正如唐代诗人岑参所说:“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这种悲是因为尚未实现青云之志。“人生如梦”则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统观全词,可以说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
②.烘托和映衬
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例如这首词中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映衬是烘托的一种,一方面是以乙托甲,但反过来甲也具有托乙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形势,是作者亲眼所见,虚景则是火烧曹营,是作者的想象,二者相互衬托,是谓虚实相济;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这首词波澜起伏而章法严整,跟作者巧妙地运用这两种表现技巧有关。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词中用典
即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辛词中用典很多,内容大多跟作者的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有关,这首《永遇乐》,除了回顾作者四十三年前南下归宋经历那一层之外,全属用典。历来的评家对此颇有不同看法。究竟应当怎样看待用事,是能否正确鉴赏辛词的一个重要问题。
词的上片。作者不是用史家的方式评论历史人物,而是借历史人物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词人既已来到当时的抗战前线,渴望自己能实现恢复中原的宿愿,他对曾经在这个地方成就了大业的英雄怀着景仰的感情,是极为自然的事──其中也含着用英雄们的业绩鼓励、鞭策自己的意思。这样写,可谓蕴藉极深。其次,词中也有一条明显的叙事、抒情的线索:词人知道这个地方在三国孙权时代曾经出现过繁华的景象,想去探寻它的遗迹,然而没有见到,昔日的“舞榭歌台”已经荡然无存,这使他感慨万千;可是他看到了在“斜阳草树”掩映下的刘裕的故居,这时他的脑海中便浮现出一幅当年刘裕誓师北伐的图景来,他为刘裕“气吞万里如虎”的形象而激动不已。读到这里,一个胸怀恢复大计的爱国词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
词的下片。一开始就是一幅令人沮丧的历史图景:宋文帝元嘉年间王玄谟“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惨败。这是词人回溯历史,意在汲取教训,不打无准备的仗。上片既已说到北伐雄图,这里再说北伐的基本方针,也是极其自然的。这是诗词中常用的讽喻手法,因为当时执政的韩侂胄急于事功,主张立即出兵,词人这样写,含有委婉劝阻的作用。再下一件事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行宫,词人借此表示: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不迅速谋求恢复,后果将不堪设想。词人将这番意思艺术地融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幅图景里,颇能发人深思。最后用廉颇思赵一事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地、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综观全词,用典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词中所涉及的那些历史故事全都图画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词人的思想感情也使人觉得触手可及,一句话,它用艺术形象来表现词人的政治立场和观点。这是辛词用典的一大特点,把握这个特点才能正确地鉴赏辛词。
八、课文鉴赏
1、《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可以确定的是苏东坡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东坡有自知之明,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预伏一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总束上文,带起下片。前文为我们描绘的精彩画卷不由不使人发出“江山如画”的赞叹;锦绣河山,地杰人灵,如画江山必生光耀千古的英雄豪杰,三国时候正是英雄云涌、奇才辈出的年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
上片立足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
“遥想公瑾当年……灰飞烟灭”:在三国这个历史舞台上,英雄人物风云际会,而最令东坡向往的是周瑜,以“遥想”领起五句集中写青年帅才周公瑾,既然是作者的向往,必然要挑选最能表现人物的素材。史载,建安三年,孙策亲迎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建威中郎将”的官职,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周瑜取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这一细节,以美人衬英雄,(西施、范蠡泛舟湖上)接下来从容貌仪态上写周瑜儒将风流姿态,大敌当前,谈笑自若,指挥镇定,强敌瞬间瓦解。
“故国神游……华发”:这里边有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同黑暗的政治现实和横遭贬谪的坎坷处境大相抵牾,思绪深沉、感慨顿生,仕途蹭蹬、壮怀莫酬,词人自感苍老,同年方气盛卓有建树的周公瑾恰成对照。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历史现实交相震撼,词人于天地之中顿生达悟,既然人生如梦,何不放怀一笑,驰骋于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洒脱情怀于此略见一般。(坡仙)本词极雄丽之至,大起大落,横绝今古。既认知人生如梦,又极写人生之辉煌,使人难辨其究竟消极还是积极,人生功业虽辉煌而终归于梦,但纵使如梦毕竟曾经辉煌,也许如梦的辉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古往与今来,哲理与人生,在雄长豪宕壮丽恢弘之中,隐然一种低徊婉转深隐幽微的情思绵绵不尽。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此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六十六岁,在镇江任知府。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是非常正确的,可惜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上片即景生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古代两位著名的英雄人物。“千古江山”六句,追忆三国时的吴帝孙权,感叹山河长存、人世沧桑。辛弃疾十分仰慕孙权,曾多次称赞他具有雄才大略,敢于和强敌曹操、刘备抗衡,确保父兄基业,使东吴政权得以巩固。京口一度作为吴国的都城,是在孙权称帝后才发展起来的。作者于此怀古,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他。这六句的大意是:雄伟壮丽的江山千秋万代依旧如故,可是却无处寻找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当年的歌舞楼台经过长期风吹雨打早已荡然无存,英雄的业绩也随着时光的消逝而无影无踪。悼古意在伤今,言外之意是说当前无人能够力挽狂澜,振兴宋室,抵御外侮。“斜阳草树”六句,缅怀东晋时的刘裕,盛赞其北伐时的雄姿和声威,暗示出自己杀敌报国的决心。刘裕于东晋末年挥师北伐,先后灭南燕,后秦,曾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京口是刘裕(寄奴乃其乳名)的出生地,也是他起兵的地方,所以作者接着又想到了他。这六句的大意是:夕阳映照着荒草杂树,一条普普通通的街巷,人们都说刘寄奴曾经在这里住过。遥想当年,他统帅雄师北伐,横戈跃马,气吞山河,转战万里,势如下山猛虎。以上两段怀古,都与京口有关,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意蕴很深。
下片换头“元嘉草草”三句,用宋文帝刘义隆失败的故事,告诫南宋当权者对北伐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切不可轻敌冒进,草率出兵。据《宋书·王玄谟传》,宋文帝曾对殷景仁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于是在元嘉二十七年(450)派王玄谟进攻北魏,结果由于准备不足,料敌不明,而遭致惨败。又据《宋书·索虏传》,元嘉八年(431),宋文帝因滑台失陷,曾作诗说:“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词中用三句话概括刘义隆的失败,言简意赅,目的在于以古鉴今,提醒主持朝政的人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仓皇北顾”的悲剧再演。这充分说明辛弃疾深谋远虑,老成持重,对形势有着清醒的估计和认识。可惜他的忠告并未受到南宋当局的重视,结果“开禧北伐”终于遭到惨败,重蹈了“元嘉草草”的覆辙。这三句借古喻今,凝聚着词人对国事的隐忧,针对性是很强的。“四十三年”三句,宕开一笔,由怀古而转入忆昔。回想四十三年前,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曾占领扬州等地,造成严重的破坏,这情景记忆犹新。可是如今局面还是和当年一样,山河破碎,中原未复,祖国仍未统一而自己却由“壮岁”进入了暮年,怎能不使人无比悲痛、感慨万端呢?“可堪回首”三句,再推进一层,由回忆自身的经历而转入描写当前的时事。词人站在北固亭上,仿佛看见江北瓜步山上乌鸦乱飞,听到社鼓咚咚,人们正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哩!词中所展示的这幅画面含义很深,耐人寻味。作者的意思是说,拓跋焘(佛狸)本是外族入侵者,人们竟在他的祠庙前祭祀,鼓乐喧天,闹得不亦乐乎,说明在百姓心里民族意识已经模糊。这都是由于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执行妥协投降政策造成的恶果。“可堪回首”,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结拍三句,以老将廉颇自喻,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表明如今虽然年纪老大,但雄心犹在,尚能为国杀敌立功,但朝廷是否了解我的一片忠心而加以重用呢?实在难以逆料。全篇以疑问句结束,反映了作者虽然被重新起用,但仍感到不受重用,难以尽展其才的苦闷心情。
这首词写得沉痛悲壮,语言精炼深刻,虽然用典较多,但都关合时事,用得十分贴
切,艺术感染力很强。词的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既有写景、叙事,又有议论、抒情,纵横开阖,一气贯注,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是稼轩词中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九、补充知识
1、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我国古代诗乐一体,《诗三百篇》与汉魏六朝乐府诗大都是合于音乐而可歌唱的。“乐府”原为汉时政府音乐机关之名。汉以后的五、七言古体诗和唐以后的近体诗始为徒诗而不可歌。唐人的拟乐府古题与新乐府不再合乐,实为古体诗了。唐代绝句也有可配乐歌唱的,或称“唐人乐府”,有时与词相混,如《阳关曲》《杨柳枝》等,也被作为词调名。
唐宋之词,系配合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可说是前代乐府民歌的变种。当时新兴乐曲主要系民间乐曲和边疆少数民族及域外传入的曲调,其章节抑场抗坠、变化多端,与以“中和”为主的传统音乐大异其趣;歌词的句式也随之长短、错落、奇偶相间,比起大体整齐的传统古近体诗歌来大有发展,具有特殊表现力。曲子词、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之名由此而得。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宋词唱法虽早已失传,但读者当时的倚声或后来依谱所填的词,仍然可以从其字里行间感受到音乐节奏之美,或缠绵宛转,或闲雅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令人回肠荡气,别有一种感染力量。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有的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有的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词虽分片,仍属一首。故上、下片的关系,须有分有合,有断有续,有承有起,句式也有同有异,而于过片(或换头)处尤见作者的匠心和功力。
2、豪放派
宋词风格流派之一。豪放作为文学风格,见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杨廷芝解释豪放为“豪迈放纵”,“豪则我有可盖乎世,放则物无可羁乎我”(《诗品浅解》)。可见豪放的作品当气度超拔,不受羁束。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答陈季常书》),他还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的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颇引人注意。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隐然把苏词看成可与柳词相抗衡的另一流派。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于粗疏平直,甚或涉于狂怪叫嚣。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张元□、陈亮、刘过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四库全书总目》),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
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3、婉约派
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此词始见于先秦,魏晋六朝人已用它形容文学辞章,如陈琳《为袁绍与公孙瓒书》:“得足下书,辞意婉约。”陆机《文赋》:“或清虚以婉约。”在词史上宛转柔美的风调相沿成习,由来已久。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这就形成了以《花间集》为代表的“香软”的词风。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因此,前人多用“婉美”(《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软媚”(《词源》)、“绸缪宛转”(《酒边词序》)、“曲折委婉”(《乐府馀论》)等语,来形容他们作品的风调。明人径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应当说是经过长时期酝酿的。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如《□州山人词评》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综合测试
1.下面是一副对联,写景之处,还用了典。问:写的是哪个季节?典中的“萧何”有何用意?(成语有“萧规曹随”一词)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来去太匆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败皆萧何
2.辛弃疾还有一首怀古词与课文中的这首内容相近,但只用仰慕孙权一事,篇幅也短,只有56字。试比较两首词不同的艺术手法,体会用典用事的作用。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少年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móu,古代头盔。)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
B.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C.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
4、指出下列句子中运用借代手法的词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终岁不闻丝竹声。
5、《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同为怀古之作,根据这两首词,说说这一类词的一般特点。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6-7题
卖花声 怀古之三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6、开头列举的三个历史典故依次是: 、 、 。
7、最末一句表现作者对历史事件怎样的看法?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8-9题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诸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8、诗中“虚前席”生动描绘了汉文帝怎样的情状?
9、简要评析这首诗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
1、2题答案自己体会,不强求一致。
3、A流风余韵 文学作品飘逸美妙 B图画 同“划” C指赤壁旧地 国家
4、A樯橹 B金戈铁马 C黄发垂髫 D丝竹
5、怀古都是为了说明当今的时事问题,都寄寓了作者的评论和感慨,借怀古以讽今抒怀,怀古是手段,讽今是目的。怀古之作多因不便直说,借怀古以言志,表现的思想内容往往比较婉曲,比较含蓄,有些隐含信息,弦外之音需要加以深入开掘。
6、霸王别姬 吴蜀破曹 班超从戎
7、这句话揭示了前三个故事的共同之处,即不管哪个封建朝代,民生疾苦更甚于穷途末路的英雄美人。
8、表现汉文帝虔诚垂询,倾听入神,而不觉向前移动座位的情形。
9、诗中用汉文帝宣室求贤、贾生才调无论和夜半虚前席的极力渲染与后文“不问苍生问鬼神”形成强烈对比,深刻地揭示贾谊的空有报国之心的遭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