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理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江西冶金学院,1988年更名为南方冶金学院,2004年更名为江西理工大学。学校曾先后隶属于冶金工业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2013年成为江西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是国务院批准具有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理工结合,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面向全国招生和就业并有权接收华侨及港澳台学生和留学生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宝钢教育奖评审高校;学校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和钢铁工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被誉为“有色冶金人才摇篮”。
学校在赣州、南昌两地办学,占地面积共计2600余亩。校本部位于享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客家摇篮”“红色故都”之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赣州市。学校1958年开办本科教育,1980年开始硕士研究生教育,2013年开始博士研究生教育。现有5个学术职能学部,22个教学学院,19个科研院所。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7万余人,在校研究生5000余人。毕业生以其专业适应性广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特点而广受社会欢迎,一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保持在江西高校前列,并于2011年荣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五十强”,2017年荣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五十强”。据中国“世界500强”企业CEO毕业院校排名榜显示,我校在2012年中国“世界500强”企业CEO毕业院校并列第5位。据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显示,我校在2014 年“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中名列第94 位,在2023年校友会网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名列141位;我校在2023年自然指数排名中居国内143名,在USnews2023世界大学排名中居国内187名。
学科建设整体水平较高,学校拥有1个全国示范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江西省研究生工作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1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6个交叉二级学科点,4个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冶金工程、矿业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为江西省一流建设学科,冶金工程入选江西省争创国家“双一流”建设突击队学科,并入选教育部“高校学科领域优先发展清单”;冶金工程、矿业工程学科水平评估居全国22%-32%,冶金工程、矿业工程、化学工程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5‰。学校现有72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特色专业3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6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1个、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7个、10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评估)、江西省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1个,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0门、省级一流课程114门。
学校建立了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770余人,博士生导师180余人,硕士生导师900余人。拥有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入选者、国家海外引才计划入选者、国家“863”首席科学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双千计划”入选者、“井冈学者”特聘教授、“赣鄱俊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等国家和省级人才共300余人次。学校还聘请了左铁镛、邱定蕃、孙传尧、张文海、赖远明、余艾冰、王运敏、杨春和等院士和13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学校的特聘或客座教授,并聘有30多名外籍教师在校常年任教。
以质量立校、办一流学府。学校坚持“教学优先、教师优先、学生优先”的工作原则和“教学是否满意、教师是否满意、学生是否满意”的工作标准,引导优质教学资源向教学一线集聚。学校拥有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稀有稀土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稀土产品检测与溯源)、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科研平台,1个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国别研究中心,3个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海智计划工作站,2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培育智库和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58个校内外实习基地。
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年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在全国率先试行“3+1”创新教育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术科技、文体竞赛上,多次代表江西省高校实现重大突破,赢得了重要荣誉。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总决赛中斩获2金,实现金奖历史性突破。近五年来,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国家级重要赛事上获得全国一等奖150余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非数学专业组)中,我校学生获奖数占江西省高校获奖总数的38%,在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最新排行榜中位列69。学校健美操队获得全国冠军百余项,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啦啦操队选拔赛中,以冠军队的身份进入北京奥运会赛场。学校攀岩队获得国际攀岩大师赛、世界杯攀岩赛、全国攀岩锦标赛等国际国内比赛冠军20余项,并多次打破世界纪录。
学校积极服务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钢铁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已构建矿业工程、冶金工程、材料工程、机电一体化、信息技术等一批强势学科,形成了稀土、铜、钨、锂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四大特色和优势,经济学、管理学、理学、法学等新兴学科也日渐享誉国内。近五年来,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00余项,科研总经费超11亿元;2008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奖150余项。学校科技服务成效显著,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多年来一直与中国铝业、中国中钢、中国宝武、中国稀土集团、江西铜业、紫金矿业、铜陵有色、西部矿业等一百余家国内大中型钢铁、有色金属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一大批科研成果被采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与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泰国、韩国等高校实施学分互认、本硕生互换、合作办学等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学校为海外留学生接收院校,共招收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进行语言、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的学习。学校获批为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共计举办夏(冬)令营项目和海外教学项目20个,教授3000余名海外学生。2015年获国家汉办批准与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共建孔子学院。旁遮普大学孔子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积极开展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传播工作。与巴基斯坦“读懂中国”论坛等友华团体和组织签订合作协议,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得到全面发展。2017年获批与旁遮普大学合作举办“2+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为全省首个境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项目由三峡南亚投资有限公司提供全额奖学金,通过订单委托培养模式,储备一定数量的电力运行属地化人才,这些学生将成为“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中坚力量。2018年成功获教育部批准与加拿大劳伦森大学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采矿工程”专业本科4+0项目。学校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合作建立了“江西理工大学中澳REEM国际研究院”,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建立了“江西理工大学-昆士兰大学高温过程联合实验室”,2019年,学校成功获教育部批准与俄罗斯阿穆尔共青城国立大学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4+0项目。除此之外,学校还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就稀土技术、澳洲高效磨矿和高效细粒浮选技术等技术开展科研合作,承担了“用DENKA BLACK Li 导电剂提升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性能的合作研究”(日本)、谦比西铜矿“矿山采掘信息化”(赞比亚)、“含砷硫难处理金矿金提取工艺研究”(缅甸)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0余项。2020年我校与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建立中澳REEM国际研究院、中乌新材料国际研究院、高温过程联合实验室、中德工业4.0 科学研究院和人才教育中心,成立德语中心和俄语中心。2021年加入中泰教育联盟成员校,成为中乌高校教育联盟成员,拓展与相关高校的交流合作。
学校秉承“志存高远、责任为先”的校训精神,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强校、文化兴校”的办学理念和“以贡献求支持、以特色争优势、以创新谋发展”的办学思路,贯彻“以法治理念治理学校、以教育规律管理学校、以市场理念经营学校”的理念,深入实施“人才、质量、开放”三大战略和推进“忠诚江理、卓越江理、幸福江理、平安江理、团结江理、勤廉江理”六大行动,努力实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转型发展,持续推进稀土领域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努力建设“综合实力全国一流、行业引领作用突显、特色领域国际领先的高水平大学”!(数据截止2023年9月)
网址:http://www.jxust.edu.cn
电话:0797-8312161
传真:0797-8312227
学校创建于1958年,原名江西冶金学院,属江西省领导。1962年起改由国家冶金工业部领导。1983年起由冶金工业部划归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领导。1988年更名为南方冶金学院。1998年9月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西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同年,南昌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划归南方冶金学院管理。2000年1月,原江西省商业技工学校成建制并入南方冶金学院,成为南方冶金学院的西校区。2002年南昌有色金属学校撤销,正式成为南方冶金学院南昌校区。2004年更名为江西理工大学。2013年成为江西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共建高校。
江西冶金学院创建当年即开始招收本科生。1980年被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开办研究生教育,1984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86年取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举办成人高等教育,1996年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开始博士生教育。目前已形成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兼顾成人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办学格局。
1958年创建“江西冶金学院” | ||
八十年代初的办公楼 |
八十年代初的课堂 |
八十年代初校运会开幕式 |
1988年更名为“南方冶金学院” |
图书馆二期工程奠基 | |
2004年更名为江西理工大学 |
| 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原书记,中央政法委员会原书记郭声琨任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时在京接见学校领导并合影 |
| 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邹家华在赣州接见学校领导并合影 |
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原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右二)任江西省委书记时视察我校 | |
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刘延东莅临我校视察指导 | |
|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丁石孙(左一)视察学校并受聘为兼职教授 |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原主席顾秀莲(中)视察学校 | |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陈至立(左二)莅临我校视察指导 | |
处长:潘春荣
工作职责:负责教务处全面工作。负责教学改革和教学成果。与周玉斌互为AB 角。
办公电话:0797-8312498
办公地点:濂溪楼103
副处长:周玉斌
工作职责:负责教学运行管理(含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三大实习、毕业设计等)、学生学业异动和教学效果评价。协助分管处务日常事务。与潘春荣互为AB 角。
办公电话:0797-8312120
办公地点:濂溪楼102
副处长:王经北
工作职责::负责课程建设(含三类一流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教材建设等)、评优评先(含教学贡献奖、教学团队、教学竞赛等)、本科质量报告、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含教师培养、培训等)。联系南昌校区,协助分管教学改革建设。与鄢化彪互为AB 角。
办公电话:0797-8312307
办公地点:濂溪楼107
副处长:鄢化彪
工作职责:负责专业建设(含一流专业、专业认证、专业评估、专业综合评价、专业动态调整、新专业申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实践环节建设(含虚仿建设、实践金课建设、智慧教室建设、实验室建设、基地建设等)和数据上报。协助分管教学成果建设。与王经北互为AB 角。
办公电话:0797-8312482
办公地点:濂溪楼107
综合科
吴健
工作职责:负责处务日常工作
办公电话:0797-8312300
办公地点:濂溪楼102
教务科
许芬芬
工作职责:负责教学计划下达、教学过程运行监控
办公电话:0797-8312033
办公地点:濂溪楼104
邱娟娟
工作职责:负责教学计划下达、教学过程运行监控
办公电话:0797-8312174
办公地点:濂溪楼105
黄磊
工作职责:负责教学计划下达、教学过程运行监控
办公电话:0797-8312174
办公地点:濂溪楼105
学籍科
李欣
工作职责:负责学生学籍、毕业资格审查和学籍异动管理
办公电话:0797-8312201
办公地点:濂溪楼106
晏露宇
工作职责:负责学生学籍、毕业资格审查和学籍异动管理
办公电话:0797-8312201
办公地点:濂溪楼106
实验室安全管理科(实践教学科)
贾宏宇
工作职责:负责实验室/教室建设规划、全校实践教学环节运行和管理
办公电话:0797-8312033
办公地点:濂溪楼104
考试中心
龚葵花
工作职责:负责和管理各类考试运行
办公电话:0797-8312206
办公地点:濂溪楼104
宋丽
工作职责:负责和管理各类考试运行
办公电话:0797-8312206
办公地点:濂溪楼104
莫星星
工作职责:负责和管理各类考试运行
办公电话:0797-8312206
办公地点:濂溪楼102
教学改革与研究科
吴剑英
工作职责:负责教学/质量工程类改革、建设和成果全过程管理
办公电话:0797-8312262
办公地点:濂溪楼106
曾槟
工作职责:负责教学/质量工程类改革、建设和成果全过程管理
办公电话:0797-8312262
办公地点:濂溪楼105
研究生教育简介
江西理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曾用名江西冶金学院、南方冶金学院,先后隶属于国家冶金工业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现为江西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八大学科协调发展,博、硕士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并举,面向全国招生和就业并有权接收港澳台学生、外国留学生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宝钢教育奖评审高校,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和钢铁工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被誉为“有色冶金人才摇篮”。
学校1980年获批为研究生招生单位,1984年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全国第三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3年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现有博士生导师131人,硕士生导师766人,在校研究生3800余人,其中博士生123人。目前,学校已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多类型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省级一流学科、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5个自主设置的交叉二级学科点、4个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点,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研究生培养资格。
近年来,学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以及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多篇学位论文评为全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或全国冶金高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生在国家级数学建模竞赛、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以及全国冶金高校学术论坛等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中均取得了佳绩。学校入选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被评为“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研究生招生工作先进集体”。根据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中国大学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学校为区域高水平研究生教育高校。
1、发展规划
◇ 编制学校总体发展规划、负责组织与协调学校校区规划建设方案的研究、编制、论证;
◇ 编制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组织开展专项规划与配套规划的编制;
◇ 负责对学校建设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
◇ 开展学校发展战略研究以及与学校改革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理论研究,为学校改革与发展提供研究报告、方案设计、政策建议或决策咨询;
◇ 负责编制学校战略发展年度报告,综合分析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 完成发展规划日常工作以及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2、学科建设
◇ 跟踪研究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的现状、发展及其趋势;开展学科建设调查研究,研究解决我校学科建设中的重大实际和理论问题,为我校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高质量、建设性、可操作的政策建议、决策;
◇ 负责校级及以上的高水平学科、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学科等的申报、建设和管理工作;
◇ 负责学校博士点授权单位的建设与申报;
◇ 负责组织学科评审与学科评估;
◇ 负责学校学科(学术)团队建设以及组织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选拔、考核等管理工作。
◇ 负责学科建设重点项目的规划、论证、立项、管理等工作;
◇ 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和学科布局结构规划,进行学科、院系调整的调研、论证、组织工作;负责组织学科、专业布局的论证;协调跨学院学科的发展与建设工作;制定、完善学科建设方面的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
◇ 完成学科建设的日常工作;完成学校交办的有关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其他各项任务。
3、高教研究
◇ 负责组织高等教育研究,地方院校发展研究,围绕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开展专项研究,为学校提供咨询与建议,并提供研究报告;
◇ 编撰《高教动态》,收集、整理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动态以及文献资料,研究分析世界著名大学的改革、发展状况,选编有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种具有指导性、代表性或典型性的领导讲话,有关学校与发展的重要文件、工作经验、研究动态和讨论方案等,为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 负责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起草制定、修订大学章程等文件;
◇ 紧密配合学校层面的各项改革开展专题研究;对学校改革与发展、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等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政策性研究,为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咨询等;
◇ 完成高教研究中心日常工作以及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我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始于1984年,历经函授夜大部、成人教育分院、继续教育学院,2013年成立培训管理处(与继续教育学院合署),2017年更名为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2023年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成立教育培训中心(挂靠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育培训中心是学校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含成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自学考试)进行统一管理和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的部门。
学院(中心)位于红旗校区内(赣州市章贡区红旗大道86号),拥有配套的教学、办公大楼,配备多媒体教室、专业课程录播室、计算机实验室、专业实训室等,教学设施齐全,办学设施优良,交通便利。
学院(中心)依托和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优势,共享学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按照“强化规范管理、提高教育质量、聚焦优势特色、内涵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继续教育规律,遵循市场和法治理念,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创新教育组织形态,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积极探索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新模式。形成了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学士学位外语考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培训、国际教育合作、“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的校企合作等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继续教育体系,努力实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学院(中心)以育人为本,需求为向导,强化办学特色,专业建设稳步推进,授课方式灵活多样,课程设置合理务实。先后开设了60余个本科专业和80余个专科专业,为广大社会人士的深造学习和学历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平台,具有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士学位授予权。累计为社会输送各类专门人才逾7万余人。先后在广东、福建、浙江、山西、湖南、海南、贵州、云南、江西等省主要城市设立了校外教学点,形成了以赣州校区为中心、辐射省内外的办学格局。
我校于2003年获自学考试主考资质,是江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院校之一。目前开设了工程造价管理、采矿工程两个专业的本、专科主考。学院(中心)遵循守正创新、稳中求进的理念,积极开拓市场,深化对学习者的服务,稳步推进自学考试教育教学的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长足发展。
学院(中心)举办的非学历教育主要服务于稀土、钨、铜、矿业、冶金、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有色、钢铁等行业、地方政府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培训。2011年获批“江西理工大学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2018年与赣州市政府共建“赣州市企业家培训学院”,2019年获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江西理工大学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2023成为赣州市红色教育培训协会副会长单位。同时拥有“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基地”、“江西省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江西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赣州市城投集团教育基地”、“赣州市金融研究院”、“赣州市产业发展研究院”、“赣州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建)”、“赣州市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和“于都县纺织服装产业研究院”等等合作平台。在党的建设、党政干部管理、红色教育、行业或单位事业发展规划、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能提升、乡村振兴计划、应急管理与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等方面广泛开展教育培训,注重基地和平台建设,形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办学格局。
学院(中心)十分注重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的高度认可。多次荣获省部级等“优秀办学(培训)单位”、“江西省成人高校招生先进集体”、“全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的称号。
1、发展规划
◇ 编制学校总体发展规划、负责组织与协调学校校区规划建设方案的研究、编制、论证;
◇ 编制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组织开展专项规划与配套规划的编制;
◇ 负责对学校建设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
◇ 开展学校发展战略研究以及与学校改革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理论研究,为学校改革与发展提供研究报告、方案设计、政策建议或决策咨询;
◇ 负责编制学校战略发展年度报告,综合分析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 完成发展规划日常工作以及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2、学科建设
◇ 跟踪研究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的现状、发展及其趋势;开展学科建设调查研究,研究解决我校学科建设中的重大实际和理论问题,为我校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高质量、建设性、可操作的政策建议、决策;
◇ 负责校级及以上的高水平学科、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学科等的申报、建设和管理工作;
◇ 负责学校博士点授权单位的建设与申报;
◇ 负责组织学科评审与学科评估;
◇ 负责学校学科(学术)团队建设以及组织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选拔、考核等管理工作。
◇ 负责学科建设重点项目的规划、论证、立项、管理等工作;
◇ 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和学科布局结构规划,进行学科、院系调整的调研、论证、组织工作;负责组织学科、专业布局的论证;协调跨学院学科的发展与建设工作;制定、完善学科建设方面的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
◇ 完成学科建设的日常工作;完成学校交办的有关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其他各项任务。
3、高教研究
◇ 负责组织高等教育研究,地方院校发展研究,围绕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开展专项研究,为学校提供咨询与建议,并提供研究报告;
◇ 编撰《高教动态》,收集、整理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动态以及文献资料,研究分析世界著名大学的改革、发展状况,选编有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种具有指导性、代表性或典型性的领导讲话,有关学校与发展的重要文件、工作经验、研究动态和讨论方案等,为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 负责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起草制定、修订大学章程等文件;
◇ 紧密配合学校层面的各项改革开展专题研究;对学校改革与发展、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等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政策性研究,为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咨询等;
◇ 完成高教研究中心日常工作以及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为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挥学校交叉学科、资源整合的优势,助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质增效。12月9日,“新时代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与前沿研究”高端论坛在我校红旗校区举行。本次论坛由我校社会科学处作为支持单位,外国语学院、江西理工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承办。论坛主要围绕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的建设路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学科定位与发展空间、热点专题研究、研究历史与进展、地方高校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等方向展开学术研讨。
论坛分院长主旨报告、专家交流发言和研究生论坛三个类别,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唐云志,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校长哈立德·马哈茂德,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兼中东学院院长罗林出席会议并致辞。我校社会科学处处长王小元、巴基斯坦中巴教育文化中心燎原南亚研究所副所长马志伟、赣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何明清、赣南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钟富有,以及来自厦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等二十余所国内外高校专家学者、我校外国语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及外国语学院200余名师生参加了大会。
开幕式上,唐云志指出,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之际,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的背景下举行“新时代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与前沿”高端论坛,意义重大。希望借此次论坛,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加强新时代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为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哈立德·马哈茂德表示,巴基斯坦和中国不仅是邻国,而且在很多行业尤其是在科技方面有着很好的合作,这次合作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和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下已得到增强,就巴基斯坦的高等教育而言,很多巴基斯坦高校与中国高校在项目研究、学生交流等方面建立了合作,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也与我校在2015年共同成立了孔子学院,并提供了高质量的汉语语言教学,希望扩大未来的合作空间。
罗林表示,“区域国别学”作为交叉学科类一级学科被正式纳入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在这一新形势下,江西理工大学依托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平台巴基斯坦研究中心顺势而为,积极探索,迈出坚实的步伐,尤其是特色发展方面精心谋划,在“外语+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同向发力,卓有成效。
在主旨报告阶段,罗林,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原副院长、暨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中心主任、第三届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曾毅平,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外国语言文学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点负责人、教育部备案中心“美国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肖华锋,东华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世界汉语修辞协会会员、江西省外文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翻译协会会员刘悦明,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马达加斯加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语言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西省外语学会副会长李勇忠,巴基斯坦投资委员会BOI主任祖菲卡·阿里博士分别作了专题报告。
分论坛环节,共有4组38位专家、学者、研究生作了研究成果分享和讨论。与会者对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积极分享,交流气氛热烈,交流成果丰硕。
在闭幕式上,各分论坛主持人分别对本组论坛开展情况进行了精彩总结。随后,进行了颁奖仪式。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肖桂芳主持了闭幕式。肖桂芳指出,此次论坛,为区域与国别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高起点、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论坛视野开阔、思维创新,信息量大,对我校和学院开展有组织的科研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对区域国别研究的深入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江西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将继续发挥我们的学科优势,助力学校国际化,在“外语+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继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为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