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ne: Email:

武汉纺织大学官网网站

2023-12-19 20:34:35 41
招生电话:027-59367521,027-59367524
电子邮箱:zjc@wuse.edu.cn

武汉纺织大学简介

武汉纺织大学是国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全国十大时装名校。学校在新中国振兴民族轻工业的呼声中应运而生,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武汉纺织工学院,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湖北省对外贸易学校、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并入,2010年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崇真尚美”校训,弘扬“自强不息、经天纬地”的大学精神,以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为战略目标,坚持特色发展、开放办学。学校依照《武汉纺织大学章程》,以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为基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已逐步建成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普通高等院校。

学校坚持“一元领先、多元并进、突出特色、协同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组建五大学部,设置19个学院(部)3个研究院,涵盖理、工、文、法、经、管、艺等7个学科门类,拥有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建有8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5个省优势和特色学科。“先进制造与纺织装备”“创意设计与精美制造”“大数据与智慧管理”3个学科群列入湖北省“十四五”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重点建设,纺织科学与工程入选湖北省“省属高校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实施领军人才引育工程,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现有教职员工2200余人,专任教师1500余人。自主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人,聘用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9人;国家级人才30余人次,省级各类人才260余人次。学校入选地方高校“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是首批“湖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拥有一批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的“阳光学者”。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创新“五个思政”,构建“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开展“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大力培育创新文化,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3000余人。有69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4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8个,湖北省品牌专业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6个。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2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6门,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近年来,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31项。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持续完善学生指导和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学校获“挑战杯”全国特等奖1项、二等奖4项,省级特等奖10项、一等奖7项,学校连续获得“优胜杯”;获评全国“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中央优秀团队4个、团中央社会实践先进个人3个,省级社会实践荣誉15项;获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2项,省“本禹志愿服务队”6个;获评团中央“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0人、“中国电信奖学金”3人。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毕业生已经和正在成为所在领域的骨干和中坚。

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主动服务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拥有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重点研究基地和一批新型校地校企研发机构。相继承担国家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600余项,一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在纺织、印染、服装和艺术设计等领域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近年来,学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高等学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入选全国美展艺术作品5项。学校注重成果转化,连续多年进入“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技术服务合同登记额居全省高校前列,一批校地校企合作项目在10余个省份先后落地,产生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注重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委托培养单位、“欧洲纺织大学联盟”第一个中国大陆成员、“英国纺织学会”“美国纤维学会”理事成员、中国-中东欧国家(17+1)高校联盟地方合作高校。学校建有教育部首个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拥有湖北省第一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武汉纺织大学伯明翰时尚创意学院。与日本文化学园大学开展了本科层次的合作办学项目,与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捷克有关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并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近200所大学签署了国际交流合作协议。学校于2006年开始承办商务部对外援助项目,成功举办了100余期援外项目,培训了9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2000余名政府官员及技术人员。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面向未来,全体纺大人将以更昂扬的姿态和更开放的胸襟,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为把学校建设成学术实力强、培养质量高、育人环境美、文化氛围浓、办学声誉好的美好纺大而团结奋斗!

(数据截至2023年6月)

武汉纺织大学历史沿革图

学校大事记

1958年,武汉纺织工学院成立。

1962年,武汉纺织工学院停办。

1978年,武汉纺织工学院重建,湖北轻工业学院纺织专业并入。

1981年,学生正式入住南湖校址。

199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

2002年,湖北省对外贸易学校并入;召开武汉科技学院第一次党代会;积极扩大办学规模,开始建设阳光校区。

2003年,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4年,学校阳光校区正式投入使用。

2005年,代管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人、财、物纳入学校统一管理;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

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2008年,举行办学50周年庆典,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

200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各一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2010年,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

2011年,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同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2012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

2013年,招收首届留学研究生。

2014年,召开武汉纺织大学第一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承办第89届世界纺织大会;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2015年,学校整体进入第一批本科招生;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2016年,伯明翰时尚创意学院正式成立;承办第七届海峡两岸纺织学术论坛。

2017年,正式确定学校大学精神表述语为“自强不息 经天纬地”;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校友投资1015.8亿助力武汉“设计之都”建设;承办2017中国纺织学术年会。

2018年,学校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2019年,学校入选教育部2019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2020年12月,学校科研团队研制的嫦娥五号“织物版”五星红旗首次在月球成功展示。

2021年,徐卫林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成为湖北省第一个拥有自主培养院士的省属高校;省部共建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运行;纺大研制耐高温弹性密封装置助力天问一号顺利着陆火星;召开武汉纺织大学第二次党代会,开启新时代建设“美好纺大”新征程。

2022年,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被确定为湖北省属高校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校友李建全个人向母校捐赠1000万美元支持学校建设发展;学生团队荣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特等奖。

2023年2月,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聚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3月21日,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技馆揭牌。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 委 书 记(党组织负责人)

姓名

任期

刘英才

1958.08—1960.07

王建元(代理书记)

1960.07—1961.11

黄浮沉(临时党支部书记、主持工作)

1979.08—1981.02

夏一勤(临时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1982.07—1983.11

周业震

1983.11—1987.10

沈焕明

1987.10—1988.10

章默英(女)

1991.06—1994.12

罗兵

1994.12—2006.06

尚钢

2006.06—2015.11

韦一良

2016.01—2020.10

田辉玉

2020.10—

 

校(院)长

姓名

任期

刘英才

1958.08—1960.07

王建元(代理院长)

1960.07—1961.11

章长芬(女)

1961.11—?

黄浮沉(临时党支部书记、主持工作)

1979.05—1981.02

黄浮沉(筹建小组组长)

1979.05—1981.02

张文均(副院长、主持工作)

1981.02—1983.11

火恩铭(第一副院长、主持工作)

1983.11—1986.07

沈焕明

1986.07—1987.10

贺经平

1987.10—1994.01

陈克强

1994.01—2001.11

张建钢

2001.11—2009.08

韦一良

2009.08—2017.03

彭育园

2017.03—2020.10

徐卫林

2020.10—

 

校训校歌

纺大校训:“崇真尚美”

“崇真尚美”为武汉纺织大学校训。“崇”,是推崇、追求、践行之意。“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事物的本性、本源和自然界的根本法则,即客观真理;二是指人性的真诚、诚实。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崇真”即是全校师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崇尚真诚。崇真是我们在科学上追求至真,道德上追求至善的统一。

“尚”,即尊崇、注重、追求之意。“美”蕴涵着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等丰富的内容。“尚美”是“美在纺大”的文化追求,即全体师生对心灵、语言、行为、环境之美的崇尚与追求。“尚美”不仅是人的天性,更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undefined

纺大精神

自强不息 经天纬地

2016年,学校开展了“纺大精神”大讨论,历经一年三个月,经过各类座谈、研讨、方案征集、多轮投票和讨论凝练,确立了“纺大精神”的表述语为:自强不息 经天纬地。纺大精神是全校师生和广大校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在大学精神指引下,纺大人同心同向,不断传承,不断实践,推动学校向着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发展。

纺大精神内涵诠释: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自强精神;追求特色、坚守行业的执着精神;面向需求、着眼应用的求实精神;争创一流、敢为人先的拓新精神。

校园地图

   undefined

武汉纺织大学南湖校区平面图

   

武汉纺织大学阳光校区平面图

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徐卫林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9年4月出生。


曾任四川大学教师、武汉科技学院(武汉纺织大学)教师、纺织研究所所长、院长助理、副院长(党委常委)、副校长(党委常委)等职务。2020年10月任武汉纺织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主要从事纺织材料等方向研究,担任省部共建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北省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美国纤维学会资深会员、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专家、湖北省纤维检验局技术委员会主任、湖北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

1997年6月至1999年4月在四川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3月至今,分别到香港理工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立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国家高新技术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在国内外发表SCI收录论文140篇,已授权美国发明专利5项及中国发明专利58项。先后荣获中国纺织创新年度人物、美国纤维协会杰出成就奖、中国第十一届青年科技奖、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国纺织学术大奖、桑麻学者、改革开放40年纺织行业突出贡献人物。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先后获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湖北五四青年奖章、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和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

双一流建设

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

一流学科名称

一流学科类型

批准部门

批准时间

纺织科学与工程

国内一流学科

湖北省教育厅

2018年

ESI前1%学科

材料科学

化学

工程学

湖北省“十四五”优势特色学科群

序号

学科群名称

主干学科

支撑学科

批准部门

批准文号

1

先进制造与纺织装备

机械工程

(080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

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

纺织科学与工程(0821)

湖北省教育厅

鄂教研函

〔2021〕5号

2

创意设计与精美制造

设计学

(1305)

艺术学理论(1301)

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

美术学☆(1304)

湖北省教育厅

鄂教研函

〔2021〕5号

3

大数据与智慧管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1)

工商管理(1202)

应用经济学(0202)

数学(0701)

湖北省教育厅

鄂教研函

〔2021〕5号

湖北省重点学科

重点学科名称

重点学科类型

学科代码

批准部门

批准时间

纺织科学与工程

一级优势重点学科

0821

湖北省教育厅

2012年

机械工程

一级特色重点学科

0802

湖北省教育厅

2012年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级特色重点学科

0805

湖北省教育厅

2012年

环境科学与工程

一级特色重点学科

0830

湖北省教育厅

2012年

设计学

一级特色重点学科

1305

湖北省教育厅

2012年

化学

一级培育重点学科

0703

湖北省教育厅

2012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一级培育重点学科

0812

湖北省教育厅

2012年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一级培育重点学科

1201

湖北省教育厅

2012年

博士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

立项建设学位点名称

学科代码

立项建设授权类别

备 注

纺织科学与工程

0821

博士一级学科

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设计学

1305

博士一级学科

湖北省特色重点学科

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1

博士一级学科

湖北省培育重点学科

机械工程

0802

博士一级学科

湖北省特色重点学科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简介

纺织科学与工程是武汉纺织大学最早开始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科,于2003年获得学术型硕士授予权,是湖北省一级优势重点学科,2015年入选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现代纺织技术学科群”立项建设,2016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B档,排名全国第六位,2018年入选湖北省“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的“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017年纺织工程专业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和英国纺织学会学士学位认证。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方向包括:纺织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纺织材料及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工程与检测。本学科紧紧围绕纺织产业链,针对行业中的关键共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在超细/纳米纤维、高性能纤维、生物医用纤维、先进纺纱技术、特种织物成型技术、功能纺织品、生态染整技术、服装舒适性、纺织智能化和信息化等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的成果。

经过40余年的建设,本学科已经形成了一支学科背景交叉融合、梯队层次完善、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队伍50余人,博士生导师 15.5%、教授56.9%、副教授32.8%、博士学位94.8%,其中:外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1 人、“长江学者”1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 人、万人计划人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1人,中青年科技奖励获得者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 1 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1 人,湖北省“百人计划”和“楚天学者”近20人。

近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86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省级重大专项、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市局等纵向科研项目230余项,签署企业委托横向项目450余项,科研经费近2亿元。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50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40余项、美国发明专利6项,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10余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9)、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2008,2009),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4)、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2014,2018),省级科技二等奖5项、三等奖9项,中纺联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

本学科拥有“省部共建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纺纱织造及清洁生产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纺织纤维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纺织印染清洁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纺织新材料及其应用重点实验室”和“生物质纤维与生态染整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先进测试仪器与装备超过5000万元,其中30万元以上大型精密仪器与设备50余台,建立了完善的纺织材料研发、改性、纺纱、织造、装备制造、染色、后整理及先进检测技术的研究条件,已经发展成为面向国内外科研院所,引领湖北省乃至中西部地区纺织纤维材料与技术创新,推动国家纺织行业进步的国家级科研创新与开放平台。

本学科已经培养硕士研究生300余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近40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精品课程1项。本学科与国内外20多家科研院所保持有长期学术交流关系,先后与迪肯大学共同筹建“前沿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与曼彻斯特大学共同筹建“三维纺织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与国内100多家知名企业有长期产学研合作,与25个省市区数十个地市州政府建立校地合作关系,为对外合作交流能力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捷克利贝雷茨技术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东华大学、西南大学、江南大学、湖北大学等学校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在国际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能力。

设计学科简介

设计学是武汉纺织大学在华中地区最早开办的学科点之一,创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200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2006年获批湖北省重点学科,2012年获批湖北省一级特色重点学科,2015年作为主干学科获批湖北省“时尚创意文化”优势特色学科群。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2016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排名前29%。2000年至2019年已连续20年名列全国服装院校排行榜(FEI)综合积分榜首,获“全国十大服装名校”称号。

设计学研究方向包括:服饰设计与文化、纤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环境艺术与文化遗产保护、视觉传达与多媒体设计。本学科融入当代社会文化产业的变革与发展,艺术与科学交叉融合,地域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意服装设计、纤维艺术与地方非遗的研究与保护、历史建筑文化与时尚空间设计、平面及数字技术媒体中的视觉传达设计等领域开展原创性工作,设计驱动创新致力于提升设计的艺术和人文内涵,推动设计的综合运用与社会的文明体验。

本学科拥有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学科背景交叉融合、学术水平高,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的师资队伍90余人,博士生导师2%、教授28%、博士学位53%,其中,湖北省楚天学者11人,来鄂讲学计划学者5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1人,“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7人,“金顶奖”设计师1人。

本学科拥有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纺织创意产品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服饰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牛仔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人文社科基地“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仪器设备近5000万元。办有全国服饰类唯一学术刊物《服饰导刊》,常年组编出版《服饰新视界》《时尚与传播评论》等专业论集。近5年,本学科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以及教育部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40余项;承担其他纵向和企业委托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6300千余万,其中纵向课题经费1400余万;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80余部;设计作品获全国美展设计类提名奖、入选奖共5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人文社科类科研奖10余项。

本学科坚持开放办学,获批中日、中英两个联合办学机构(项目)。先后派出6批研究生到境外访学交流,已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5届留学研究生,并与墨西哥国立艺术与文学研究院、墨西哥州立自治大学、墨西哥大都会自制大学签署了联合培养博士生协议。本学科坚持思想品德、设计思维和专业素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定位明确,严格过程管理,多项学生成果荣获国内外重大赛事金奖或一等奖,毕业生为深受业界好评。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简介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前身是1985年原武汉纺织工学院纺化系下设置的管理工程专业,2003年获得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被评为湖北省特色优势学科,2012年获批湖北省一级重点培育学科,是学校博士点重点建设学科之一。依靠我校在纺织、服装和设计等学科的特色与影响力,已获批“湖北省纺织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2002)和“企业决策支持研究中心”(2011)2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也是湖北省“十三五”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智库支持。

本学科将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理论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相融合,既突出用现代管理思想改造传统产业,又注重发展新的信息技术与决策优化方法在管理学科中的应用。经过多年的发展,通过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运营管理与纺织服装相关的社会化商务、数据驱动的决策理论等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管、工、艺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优势。

本学科各方向年龄、知识结构合理,共有教师4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所占比例为75%,8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经过多年的发展,本学科已具备较强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整体实力居湖北省省属高校前列。在2016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本学科位列C档(50%~60%),居湖北省省属高校第一方阵;在2020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本学科居全国第91名(前40%),位列湖北省省属高校第一位。学院教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4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湖北省及武汉市各类教学科研奖18项。学院教师相继发表ESI高被引,SCI一区论文,在管理科学学报、情报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DSS、JKM、KMRP、I&M、ECR、EJOR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相关专著、教材20余部,其中国家级教材2部。

依托本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学院在2020年成为商学教育国际认证协会BGA正式会员,标志着我校商科教育在国际认证和国际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学院还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澳大利亚霍姆格兰学院、美国佩斯大学、孟加拉国东南大学、法国和香港等高校管理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研究及联合培养本科、硕士和博士生。每年为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输送优秀博士研究生,并为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多名留学研究生。

机械工程学科简介

机械工程是武汉纺织大学最早开展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之一,1994年、2006年先后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1997年被评为中国纺织总会重点学科,1999年被评为湖北省优势与特色学科,2008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5年入选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现代纺织技术学科群”立项建设。本学科于2003年获得机械设计及理论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2012年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并列65名,2016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于C档。

机械工程学科的研究方向包括:新型纺织装备研究与设计、针织装备数字化制造与控制、绿色加工工艺技术与装备、机械系统动态分析与模式识别、机械工程新材料与表面工程。本学科结合先进纺织科学与技术,运用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数控化智能化以及先进制造等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等,进行现代纺织装备基础理论与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高性能多倍加捻技术与装备、三维编织技术与装备、高效节能型自动丝网印花装备、针织服装数字化设计制造、纺织装备智能化和信息化等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的成果。

经过40余年的建设,本学科已经形成了一支学科背景交叉融合、梯队层次完善、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队伍7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60余人、兼职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57人;拥有省级创新团队5个、国务院及省政府津贴专家4人、全职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3人、国家“外专千人”、湖北省“百人计划”等7人,湖北省楚天学者5人。

近五年,本学科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重大专项、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市局等纵向科研项目120余项,签署企业委托横向项目350余项,科研经费近五千万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国内外发明专利10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与教材20余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7项。

本学科拥有“湖北省纺织新材料及其应用重点实验室”“三维纺织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工业雷管安全装配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参与共建“省部共建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纺纱织造及清洁生产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高水平研究基地,各类先进测试仪器与装备超过5000万元,其中30万元以上大型精密仪器与设备50余台,已经初步成为面向国内外科研院所,引领湖北省乃至中西部地区新型纺织装备技术创新,推动国家纺织行业进步的国家级科研创新与开放平台。

本学科已经培养硕士研究生180余人,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5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本学科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所保持有长期学术交流关系,与国内100多家知名企业有长期产学研合作,与10余个地市级政府建立校地合作关系,为对外合作交流能力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名称

学科代码

批准时间

依托学院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0202

2019年

经济学院

法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0305

2006年

马克思主义学院

理学

数学

0701

2020年

数理科学学院

化学

0703

2006年

化学与化工学院

工学

机械工程

0802

2003年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5

2011年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技术研究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

0809

2006年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12

2006年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化学工程与技术

0817

2018年

化学与化工学院

纺织科学与工程

0821

2003年

技术研究院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

服装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

0830

2006年

环境工程学院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1

2003年

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

1202

2006年

管理学院

会计学院

艺术学

艺术学理论

1301

2006年

艺术与设计学院

服装学院

传媒学院

设计学

1305

2003年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序号

专业学位类别

学科代码

研究领域

批准时间

依托学院

1

金融

0251

不分设领域

2014年

经济学院

2

翻译

0551

055101英汉笔译

2018年

外国语学院

3

新闻与传播

0552

不分设领域

2018年

传媒学院

4

电子信息

0854

085402通信工程

085405软件工程

085410人工智能

2014年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5

机械

0855

085501机械工程

2010年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6

材料与化工

0856

085601材料工程

085604纺织工程

2010年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技术研究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

7

会计

1253

不分设领域

2014年

会计学院

8

工程管理

1256

125604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0年

管理学院

9

艺术

1351

135105广播电视

135108艺术设计

2010年

艺术与设计学院

服装学院

传媒学院

专业建设

一流专业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序号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专业类

1

金融学

020301K

金融学类

2

英语

050201

外国语言文学类

3

应用化学

070302

化学类

4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080202

机械类

5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080407

材料类

6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080601

电气类

7

电子信息工程

080701

电子信息类

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0901

计算机类

9

纺织工程

081601

纺织类

10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081603T

纺织类

11

轻化工程

081701

轻工类

12

环境工程

082502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1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20102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14

会计学

120203K

工商管理类

15

财务管理

120204

工商管理类

16

环境设计

130503

设计学类

17

服装与服饰设计

130505

设计学类

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序号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专业类

1

财政学

020201K

财政学类

2

国际经济与贸易

020401

经济与贸易类

3

广告学

050303

新闻传播学类

4

信息与计算科学

070102

数学类

5

复合材料与工程

080408

材料类

6

自动化

080801

自动化类

7

软件工程

080902

计算机类

8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081303T

化工与制药类

9

服装设计与工程

081602

纺织类

10

环境科学

082503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11

工商管理

120201K

工商管理类

12

物流管理

120601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13

表演

130301

戏剧与影视学类

14

视觉传达设计

130502

设计学类

15

数字媒体艺术

130508

设计学类

16

公共艺术

130506

设计学类

工程认证专业

专业

有效期

认证批文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纺织工程

2018年1月

2023年12月(有条件)

工认协﹝2018﹞10号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2019年1月

2024年12月(有条件)

工认协﹝2019﹞29号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2022年1月

2027年12月(有条件)

工认协﹝2022﹞21号

复合材料与工程

2023年1月

2028年12月(有条件)

工程教育认证通告﹝2023﹞1号

专业建设

一流专业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序号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专业类

1

金融学

020301K

金融学类

2

英语

050201

外国语言文学类

3

应用化学

070302

化学类

4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080202

机械类

5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080407

材料类

6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080601

电气类

7

电子信息工程

080701

电子信息类

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0901

计算机类

9

纺织工程

081601

纺织类

10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081603T

纺织类

11

轻化工程

081701

轻工类

12

环境工程

082502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1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20102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14

会计学

120203K

工商管理类

15

财务管理

120204

工商管理类

16

环境设计

130503

设计学类

17

服装与服饰设计

130505

设计学类

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序号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专业类

1

财政学

020201K

财政学类

2

国际经济与贸易

020401

经济与贸易类

3

广告学

050303

新闻传播学类

4

信息与计算科学

070102

数学类

5

复合材料与工程

080408

材料类

6

自动化

080801

自动化类

7

软件工程

080902

计算机类

8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081303T

化工与制药类

9

服装设计与工程

081602

纺织类

10

环境科学

082503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11

工商管理

120201K

工商管理类

12

物流管理

120601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13

表演

130301

戏剧与影视学类

14

视觉传达设计

130502

设计学类

15

数字媒体艺术

130508

设计学类

16

公共艺术

130506

设计学类

工程认证专业

专业

有效期

认证批文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纺织工程

2018年1月

2023年12月(有条件)

工认协﹝2018﹞10号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2019年1月

2024年12月(有条件)

工认协﹝2019﹞29号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2022年1月

2027年12月(有条件)

工认协﹝2022﹞21号

复合材料与工程

2023年1月

2028年12月(有条件)

工程教育认证通告﹝2023﹞1号


武汉纺织大学2023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武汉纺织大学普通本科招生工作顺利进行,深入贯彻实施高校招生工作“阳光工程”,规范招生行为,维护考生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武汉纺织大学章程》等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招生章程。

第二条 学校中文名称为武汉纺织大学,中文简称“纺大”,国标代码为10495,设有阳光校区(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南湖校区(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纺织路1号)、东湖校区(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梨园渔光村1号)三个校区。

第三条 学校为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由中央和湖北省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学生学业期满,成绩合格,由学校颁发国家承认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学位证书。

第四条 学校招生工作遵循“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程序、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第五条 学校设立本科招生委员会和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招生政策,讨论决定招生工作重大事宜。成员由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校友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组长由校长担任。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招生办公室,是学校组织和实施招生工作的常设机构,具体负责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的日常工作。

第六条 学校招生工作接受学校纪检部门、各省级招办、考生、家长、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三章 计划与录取

第七条 凡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条件的普通高考考生均可报考我校。

第八条 学校根据本校人才培养、办学条件等实际情况,统筹考虑各省(市、区)生源数量、生源质量、区域协调发展及支持政策、历年计划安排等因素,确定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报主管部门审批后由各省(市、区)级招办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 学校根据教育部要求,在规定的比例内设置预留计划,用于调剂各省(市、区)生源情况,严格按照教育部和各省(市、区)的相关规定及程序使用预留计划。使用原则按照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 在高考文化考试成绩达到当地省(市、区)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中,学校按照各科类招生计划数,在各省规定的调档比例范围内调阅考生档案,择优录取。

第十一条 在实行非平行志愿的省份,学校优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如第一志愿生源不足,可录取非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在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按当地省(市、区)招办的政策执行。

第十二条 对享受加分政策的考生,可按省(市、区)招生委员会的规定加分提档,安排专业时认可加分。

第十三条 确定考生录取专业时以投档成绩为准,以“分数优先”的原则按投档成绩(部分专业考察单科成绩等条件)由高到低择优录取。若考生投档成绩相同,按考生所在省(市、区)的同分排位规则进行排序,从高到低依次确定考生专业。内蒙古自治区考生的专业安排实行招生计划1:1范围内按专业志愿排队录取方式执行。考生所填报专业都无法满足时,若服从专业调剂,则根据考生成绩在该省(市、区)所投放的专业范围内进行调剂录取;若不服从专业调剂,作退档处理。

第十四条 我校所有艺术类专业录取时,考生不分科类或选考科目同时排队(各省(市、区)招办有明确要求的除外),艺术类专业具体录取办法如下:

(一)美术与设计学类(含动画)专业:学校认可各省(市、区)美术与设计学类专业统(联)考成绩,根据考生投档成绩和专业志愿,以“分数优先”原则按投档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投档成绩按各省(市、区)统一规定折算标准执行;若没有统一折算标准,则按综合成绩(综合成绩=省专业统(联)考成绩*60%+高考文化成绩*40%)从高到低择优录取;综合成绩相同,以专业成绩排名。

(二)表演(服装表演)专业:最低身高要求:男生1.86米,女生1.70米。学校认可各省(市、区)服装表演专业统(联)考成绩,按各省投档规则录取。若各省没有相应投档规则,我校按专业成绩(专业成绩为统(联)考成绩)从高到低录取。如专业课成绩相等,则文化课成绩高者优先录取。

第十五条 学校对部分专业设定英语单科合格线,英语单科成绩按总分150分计,具体按各省(市、区)高考实际英语单科总分等比例换算。

有关专业英语单科合格线为:环境设计(中外合作办学)、视觉传达设计(中外合作办学)、数字媒体艺术(中外合作办学):60分;会计学(ACCA):110分;金融学(CFA):110分。以上专业请非英语语种考生慎重报考。

第十六条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只录取填报有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志愿的考生,专业服从调剂者视为此类专业间也服从调剂。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录取的考生入学后不得转换到非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外方合作高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外方合作高校为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外方合作高校为日本文化学园大学。

第十七条 对考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要求,按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除招生计划中特殊注明的专业外,学校不限考生应试外语语种,但由于学校条件所限,新生进校后,学校以英语为第一外语安排教学。

第十九条 学校招生专业均无男女比例限制,且对往届生和应届生同等对待。

第二十条 实施新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市、区)考生填报专业志愿时须符合我校专业选考科目要求,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可在各省(市、区)招生主管部门网站和我校本科招生信息网查询,招生录取规则按当地政策执行。

 

第四章 新生入学

第二十一条 新生应在入学通知书规定的时间内报到,因故不能按期入学者,应当向学校请假。未请假或者请假逾期者,视为放弃入学资格。

第二十二条 根据国家规定,新生入学须交纳学费、住宿费和其他相关费用,收费标准按照湖北省物价局当年批复的收费标准执行。

第二十三条 学校设有多种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助学金、勤工助学为辅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

第二十四条 新生入学后,学校将在三个月内进行体检、新生资格复查等工作。不合格者,学校将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其入学资格,退回原籍。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学校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编:430200

联系电话:027—59367521

学校网址:http://www.wtu.edu.cn

本科招生网址:http://zjc.wtu.edu.cn

第二十六条 我校不委托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进行招生录取工作,不收取国家规定外的任何费用。以我校名义进行非法招生宣传等活动的中介机构或个人,我校保留依法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第二十七条 本章程未尽事宜按照各省(市、区)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本章程自公布之日起生效,由学校本科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或其授权单位负责解释。

武汉纺织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武汉纺织大学介绍

武汉纺织大学是国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全国十大时装名校。学校在新中国振兴民族轻工业的呼声中应运而生,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武汉纺织工学院,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湖北省对外贸易学校、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并入,2010年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崇真尚美”校训,弘扬“自强不息、经天纬地”的大学精神,以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为战略目标,坚持特色发展、开放办学。学校依照《武汉纺织大学章程》,以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为基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已逐步建成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普通高等院校。

学校坚持“一元领先、多元并进、突出特色、协同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组建五大学部,设置18个学院(部)3个研究院,涵盖理、工、文、法、经、管、艺等7个学科门类,拥有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建有8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5个省优势和特色学科。“先进制造与纺织装备”“创意设计与精美制造”“大数据与智慧管理”3个学科群列入湖北省“十四五”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重点建设,纺织科学与工程入选湖北省“省属高校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实施领军人才引育工程,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现有教职员工2200余人,专任教师1500余人。自主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人,聘用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8人;国家级人才30余人次,省级各类人才260余人次。学校是首批“湖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拥有一批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的“阳光学者”。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创新“五个思政”,构建“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开展“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大力培育创新文化,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3000余人。有69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3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8个,湖北省品牌专业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6个。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6门,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近年来,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31项。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持续完善学生指导和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学校获“挑战杯”全国特等奖1项、二等奖4项,省级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学校连续获得“优胜杯”;获评全国“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中央优秀团队4个、团中央社会实践先进个人3个,省级社会实践荣誉15项;获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2项,省“本禹志愿服务队”6个;获评团中央“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0人、“中国电信奖学金”3人。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毕业生已经和正在成为所在领域的骨干和中坚。

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主动服务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拥有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重点研究基地和一批新型校地校企研发机构。相继承担国家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600余项,一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在纺织、印染、服装和艺术设计等领域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近年来,学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高等学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入选全国美展艺术作品5项。学校注重成果转化,连续多年进入“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技术服务合同登记额居全省高校前列,一批校地校企合作项目在10余个省份先后落地,产生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委托培养单位,是“欧洲纺织大学联盟”第一个中国大陆成员。学校建有教育部首个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拥有湖北省第一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校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日本文化学园大学开展本科层次合作办学项目,与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捷克等国有关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长期承办由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和商务部主办的国际研修班,连续多年主办和承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面向未来,全体纺大人将以更昂扬的姿态和更开放的胸襟,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为把学校建设成学术实力强、培养质量高、育人环境美、文化氛围浓、办学声誉好的美好纺大而团结奋斗!

  热忱欢迎广大有志青年报考武汉纺织大学硕士研究生!

武汉纺织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报考注意事项

一、招生说明

(一)我校是湖北省教育考试院指定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点(武汉纺织大学考点代码:4222),可接受考生范围详见我校研究生院主页考点公告。(http://gs.wtu.edu.cn)。

(二)我校2024年招收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具体招生学科/类别(领域)请查看《武汉纺织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三)所有报考我校设计学(140300)、设计(135700)专业的考生,必须选择我校为报考点,在我校参加考试。

二、报考条件

考生报考时须按照国家规定并结合自身状况确定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因不符合报考条件而导致不能被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四)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学历或学位的人员。

5.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三、报名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两个阶段,二者缺一不可。

(一)网上报名

1.网上报名时间为2023年10月8日至25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23年9月24日至27日(每天9:00-22:00)。考生报名时,应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

2.报名网址: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yz.chsi.com.cn)。

3.考生报名时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待初试结束,教育部公布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后,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了解招生单位的调剂办法、计划余额等信息,并按相关规定自主多次平行填报多个调剂志愿。

4.考生应按招生单位要求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和提供真实材料。

5.考生要准确填写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纪、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

6.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须在招生单位规定时间内完成学历(学籍)核验,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具体期限由招生单位规定)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7.我校仅专业学位全日制各专业接收“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考生。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应为高校学生应征入伍退出现役,且符合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者〔高校学生指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的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以及成人高校招收的普通本专科(高职)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下同〕。考生报名时应当选择填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并按要求填报本人入伍前的入学信息以及入伍、退役等相关信息。

8.我校全日制各专业(领域)均可接收推免生。具有推荐免试资格的考生,须在2023年10月20日前(以国家通知时间为准),登录“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网址:http://yz.chsi.com.cn/tm)填报志愿并参加复试。截止规定日期仍未落实接收单位的推免生不再保留推免资格。已被招生单位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当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否则取消其推免录取资格。

9.考生应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选择填报志愿。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造成后续不能网上确认、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10.考生应当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11.原则上我校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

(二)网上确认

1.确认时间、地点: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应当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确认其网上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办。具体安排详见我校研究生院主页相关公告,http://gs.wtu.edu.cn。

2.注意事项:

(1)考生应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还应提交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在网上确认时应提交学历(学籍)认证报告,以供核验。

(2)考生要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做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均由其自行承担。

(3)考生应当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4)考生应当按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三)准考证打印

考生应当在考前十天左右,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和复试。

四、考试

(一)初试

1.初试时间:2023年12月23日至24日。考试时间为3-6小时的科目,安排在12月25日进行考试。考场安排见《准考证》。(具体确定时间以国家发布通知时间为准)

2.初试科目:初试一般设置四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100分)、外国语(100分)和两门业务课(各150分),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

会计(125300)、物流工程与管理(125604)初试科目设两个单元,即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200分)、外国语(100分)。

(二)复试

1.复试时间:2024年3月下旬。复试具体时间和内容、形式以报考学院通知和学校研究生院网站的通知为准。

2.复试内容:①专业课笔试、综合素质面试等形式对考生的学科背景、基本素质、操作技能、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考察;②外语能力测试,以听说方式进行;③同等学力考研考生加试两门所报考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④会计硕士(125300)、物流工程与管理(125604)硕士须加试政治理论;⑤其他学校或学院复试时规定的内容。

(三)录取

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应当在被录取前与招生单位、用人单位分别签订定向就业合同。

被录取的新生,经考生本人申请和招生单位同意后可以保留入学资格,工作1至2年,再入学学习。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入学时未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者,录取资格无效。

收费标准及学制

全日制研究生:学习方式为全脱产,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方式为全脱产或半脱产。收费标准见下表:

              注:最终学费标准以上级物价管理部门备案为准。

六、其他事项

(一)若本简章涉及内容与国家政策发生冲突,则以国家政策为准;

(二)本简章中各专业所列拟招生人数仅供参考,实际招生人数以教育部下达给我校的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为准,未完成接收推免生计划的名额用于2024年公开招考。

(三)未尽事宜,可向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咨询,也可登录武汉纺织大学研究生院网站查询,并随时关注网上公布的最新招生信息。招生相关政策和招生专业目录均以武汉纺织大学研究生院网页上公布的最新版本为准。


武汉纺织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奖助政策

184AC


武汉纺织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报考咨询联系方式


附件:      附件1.武汉纺织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pdf

 

                                 附件2.武汉纺织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大纲.pdf

 

单位代码:10495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联系部门:武汉纺织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电话:027-59367498

网址:http://gs.wtu.edu.cn

57D8

武汉纺织大学研究生微信公众号

欢迎报考武汉纺织大学硕士研究生!

2024年硕士研究生报考常见问题解答

1.学校每个专业的招生人数是固定的吗?考录比如何?

由于每个专业的报考人数及初试成绩情况每年并不完全一致,故各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会有所变动。近几年,我校总体报考与录取的比例约为3:1。


2.考生应在哪里报名?在哪里参加初试?

考生需按照教育部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管理规定精神、省教育考试院有关研究生考试报名工作的要求以及武汉纺织大学考点报名须知选择报考点,不属于我校考点接受考生考试范围的请勿选择我校考点。初试考试地点一般遵循“在哪报名在哪考试”的原则。报考我校设计学(140300)、设计(135700)专业的考生,必须选择我校为报考点,在我校参加考试。


3.可以跨专业报考吗?学校对英语四六级成绩有没有报考要求?

除招生简章特别注明的专业外,我校大部分专业接受跨专业报考考生,科学研究提倡学科交叉,最终能否录取关键看考生本人的综合素质及相关知识储备。

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对英语四、六级成绩没有明确要求。


4.同等学力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方能报考?

除招生简章特别注明的专业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我校根据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招生简章上的拟招生人数是最终的招生人数吗?

招生简章上的人数是我校各培养单位计划招生人数,不是最终招生人数,具体人数以教育部下达我校的招生计划为准。在复试录取环节会根据各培养单位的报考生源及上线人数等因素综合确定最终招生人数。


6.能否提供各专业的导师信息?

考生可登陆登陆报考学院网址查询导师信息。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时,一般不需要选择报考导师,录取后经过导师和考生本人双向选择确定导师。


7.请问定向就业和非全日制研究生需要就业证明材料吗?

定向就业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复试进行资格审查时,需提供定向单位委托培养函、在职证明或劳动合同(其中之一)证明材料,在被录取前与招生单位、用人单位分别签订定向就业合同。考生因报考硕士研究生与所在单位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此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录取,招生单位不承担责任。


8.非全日制如何授课?学校可以统一安排住宿?

根据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特点和需求,相关学院科学制定与全日制同一标准、同等质量的培养方案,结合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形式和生源特点,采取“多种方式、灵活安排”的授课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录取为非全日制的硕士研究生可以申请在校内学生公寓住宿。


9.学校举办考前辅导班吗?

我校严格执行教育部规定,研究生招生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辅导班,提醒考生不要轻信不实宣传,谨防上当受骗。


10.报考咨询服务方式及咨询渠道有哪些?

学校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相关信息会及时在“武汉纺织大学研究生院”官网(https://gs.wtu.edu.cn)、“武汉纺织大学研究生”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公布,还可电话咨询武汉纺织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办公电话:027-59367498)或各相关学院(详见“武汉纺织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报考咨询联系方式”),欢迎广大考生咨询报考。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武汉纺织大学考点(代码:4222)网上报名确认公

     根据2024年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安排,以及2024年湖北省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工作要求,现将武汉纺织大学考点(代码:4222)网上确认工作公告如下:

一、网上报名时间

网报时间:2023年10月8日至25日(每天9:00-22:00),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23年9月24日至27日(每天9:00-22:00)。

二、网上确认时间(以国家具体通知或系统开放时间为准)

1.10月26日-10月30日,每天8:00--17:00。考生须登录研招网查看所选择报考点发布的网上确认有关公告信息,了解确认流程、上传资料要求等内容,按照各自报考点发布的公告做好网上确认准备。

2.考生上传材料时间:

2023年10月30日至11月4日,每天9:00--22:00

3.补充上传材料的截止时间:

2023年11月5日17:00

4.网上审核时间安排:

2023年10月30日至11月5日,每天8:00--17:00

凡网报时选择我考点的考生(报名号前四位为“4222”)均须登陆研招网网上确认系统上传资格审核材料、进行网上确认。逾期未办理者,其网上报名信息无效,不能参加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三、考试地点

考试地点:武汉纺织大学阳光校区。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武汉纺织大学(阳光校区)。

交通:可乘902公共汽车到阳光大道武汉纺织大学站。

四、接收生源范围

网上报名时选择武汉纺织大学报考点的考生,具体包括:

1.武汉地区报考我校的考生;

2.武汉纺织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湖北省外招生单位以及报考武汉地区未设报考点的省内招生单位。

3.所有报考我校设计学(140300)、设计(135700)专业的考生(包括户籍不在武汉市的考生),必须选择我校为报考点(考点代码:4222),在我校阳光校区参加考试。

五、证件要求

1.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需上传本人近三月内正面、免冠、无妆、白底、彩色电子证件照,本人手持身份证照片。

2.往届考生。往届考生除需上传本人近三月内正面、免冠、无妆、白底、彩色电子证件照,本人手持身份证照片外,根据户籍情况还需上传下列材料。

①户口在本地(武汉市)的考生,户口本户主页及个人页(集体户口仅提供个人单页)

②户口不在本地的考生,近3个月的社保缴费凭证(一般至少应包含7、8、9月或者8、9、10月),或武汉市的居住证(报考我校设计学140300、设计135700专业的考生除外)。

3.网上报名期间显示学籍学历校验未通过的考生,须根据实际情况上传相关证明材料,具体情况如下:

①应届本科毕业生须上传《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本科期间更改姓名或身份证号的考生,还须上传公安部门出具的身份信息变更证明或包含曾用名的户口本个人页。

②自学考试届时可毕业本科生,提供考籍所在地省级机构出具的自学考试成绩证明。自考考籍在我省、符合我省报考点考生接收范围且选择我省报考点报名的考生,可前往湖北省教育考试院考生服务大厅(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47号,咨询电话:027-68880351,68880226)现场打印自学考试成绩并盖章。

③国家承认学历的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提供就读高校出具的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证明。

④往届毕业生须上传《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2001年以后的毕业生)或《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2001年以前的毕业生)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毕业后更改姓名或身份证号的考生,还须上传公安部门出具的身份信息变更证明或包含曾用名的户口本个人页。

4.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在就读学校所在地报考,还须上传所就读第二学士学位学校的学生证或者学校出具的在校就读证明。

5.往届毕业生、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在户口所在地报名的须上传户口本户主页及个人页(集体户口仅提供个人单页);异地报考的往届毕业生须上传报考点当地公安部门办理的有效居住证原件(包括已办理的有效居住证电子证件和卡片证件,不包括申领居住证的凭证或者电子记录),或报考点当地工作单位缴纳的近三个月的社保缴费凭证(考生可登录湖北省政务服务网或使用鄂汇办APP,查询打印个人社保参保证明),且网上确认时不应离职、社保不应停缴。

6.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须上传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内页图片。

7.在读研究生报考须上传所在培养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

8.有效身份证件

六、网上报名确认注意事项

1.考生应认真阅读我校考点接收考生范围,严格按照范围选择报考点。若选择了不属于接收范围的报考点,我校考点审核网上确认将不予通过。

2.考生须按要求上传本人真实有效的照片、证件、证明、凭证等图片材料,不得上传虚假、无关或其他不符合要求的图片材料,否则报考点工作人员网上确认审核将不予通过,其报名信息无效。

3.网上确认期间,因考生自身原因,如网报信息不准确、弄虚作假、提供信息不符合要求等,报考点审核网上确认将不予通过;网上确认审核通过后,招生单位复核不符合报考条件要求的,仍可以拒绝其报考。

4.建议考生不要选择网上确认的最后一天提交审核材料,以免因审核不通过没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补充材料。考生上传网上确认材料后,应在网上确认期间及时关注本人网上确认材料审核情况,一旦审核不通过应在规定时间内及时补充上传符合要求的材料,未按时完成网上确认的本次报名无效。

5.考生仅能确认一个有效的网上报名信息。考生需对本人的网报信息进行认真仔细地核对,并在规定时间提交相关材料完成网上确认。根据教育部文件规定,所有考生均应当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

6.根据教育部规定,往年研究生考试中作弊被停考的,还在停考期的考生今年不允许报考。违反此规定报名或网上确认的考生,报名和网上确认无效。

7.网上确认前考生应保管好本人居民身份证,可以保留符合标准要求的身份证正反面照片和近期手持身份证正面的照片;网上确认期间发现身份证遗失,又无上述照片的,可以办理临时身份证,网上确认时上传临时身份证正反面照片和手持临时身份证正面的照片;网上确认期结束前,仍然未上传相关材料的,无法通过网上确认,本次报名无效。

七、准考证及文具要求

1.考生应当在考前十天左右,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

2.请认真阅读《准考证》上的考试信息及考生须知,考试信息如有误应立即与报考单位联系,以免影响考试。

考生打印《准考证》时须使用A4白色纸张,《准考证》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

3.我考点对考生可携带的文具种类进行以下规定:2B铅笔2-3支或2B自动笔1支、笔芯1盒;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2-3支; 橡皮擦1块;三角板2个(45度三角板和30、60度三角板各1个);透明垫板1个;透明文具盒或包装袋1个(禁止使用铁制文具盒)。除了上述文具外,禁止考生携带其他任何文具或手表、计时器等与考试无关的用品进入考场(准考证上招生单位特殊说明除外)。

八、考试时间及考场安排

考试时间:2023年12月23日至24日。考试时间为3-6小时的科目,安排在12月25日进行考试。

凡在我考点网上确认者均在我校考试,请于2023年12月21日下午15:00后,登录武汉纺织大学研究生院主页(http://gs.wtu.edu.cn)查询详细考场安排。

九、其他注意事项

1.2024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全部安排在标准化考场进行,考生必须持准考证和居民身份证入场,并实行居民身份证刷证入场,没居民身份证的考生一律不能入场考试。

2.诚信报名,诚信考试。考生考前应仔细阅读诚信应考承诺书,并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刑法修正案(九)》《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的相关条款。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考试违纪或作弊的考生,将取消单科或各科成绩,情节严重的给予暂停参加各类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罚。在校生参与作弊的,由其所在学校按有关规定给予处分,直至开除学籍;在职人员参与作弊的,通知其所在单位,由其所在单位视情节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考试作弊涉嫌违法的,交由司法机关按《刑法修正案(九)》第284条(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处理。

3.提供虚假证件、证明的,一经查实,将取消考试、录取资格。因未按规定上传提供上述材料而造成网上确认不予通过的,责任由考生自行承担。

祝广大考生报名、考试顺利!

学校在阳光校区体育馆隆重举行第39个教师节庆祝大会,省总工会领导、全体校领导、全校教职工,离退休教职工、校友、媒体、第三方人员和学生代表参加庆祝大会。大会举行了微电影《追光》发布、荣休荣教仪式、《匠心育人》育人故事分享、新进教师入职宣誓、各类先进典型表彰和文艺节目表演,3000余人齐聚一堂,见证这一盛典,共同庆祝教师节。

仪式感“拉满”,幸福值“爆棚”,一朝师恩一生情

九月纺大,秋风送爽。典礼现场布置一新,“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条幅头顶高挂,校歌标语围绕四周,“老师,您辛苦了”美陈、“荣誉墙”“主题打卡墙”引来师生纷纷合影留念,200名学生不时挥舞着手中节日祝福语卡牌,学生代表为全体老师每人送上一支康乃馨,满满的氛围感;校领导为荣休教师送上红围巾、为荣教教师送上纪念牌,校长亲自为新入职教师颁发工作证,全体新入职教师庄严宣誓,满满的仪式感;现场为荣休、荣教、受表彰教师献花的学生都是他们培养的校友或者在校学生,与学校有相关合作的地方人社局、人才中心和企业单位,广州、佛山等8家校友分会还发来贺电,校友们也纷纷发来节日祝福视频,还有校友从千里之外赶回母校只为见上曾经的老师一面、送上鲜花一束表达祝福,这一幕幕不仅培养了学生尊师感恩情怀,更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

校党委书记田辉玉为荣休教职工代表授牌、佩戴红围巾

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徐卫林为荣教教职工代表颁发奖杯

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胡东红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栋颁奖

校党委副书记黄国辅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授牌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罗锦银为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汪枫颁发荣誉证书

校纪委书记程碧海为湖北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楚天园丁奖获得者傅欣、湖北师德先进个人李万军、荆楚好老师夏治刚颁奖

副校长姜明华为全国一流课程负责人授牌

副校长冯军、傅欣为“最美教师”颁奖

党委常委金艳、王栋为“最美纺大人”颁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徐卫林为新入职教师代表颁发工作证

典礼现场表彰了2个先进集体和33位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湖北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楚天园丁奖、湖北师德先进个人、荆楚好老师,全国一流课程负责人,“最美教师”“最美纺大人”依次上台接受领导颁奖和学生献花,带动感召广大教职工见贤思齐,潜心育人、不断奋进。

教师、学生、校友同台演绎文艺节目庆祝教师节

典礼前,团委选送的暖场歌曲《老师我想你》《夜空中最亮的星》《我喜欢》,引起在座师生共鸣低声合唱;典礼中穿插多个精彩的原创节目,弦乐四重奏《D大调卡农》、校友独唱《我把爱讲给你听》、音乐诗朗诵《我骄傲我是一名教师》、古典舞《茉莉花开》、原创情景剧《崇真尚美中国红》、教师合唱《好大一棵树》和汉服秀《谓风》等节目,教师、学生、校友同台演绎,为老师们送上节日的祝福,表达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感受,共同营造温馨和谐、尊师重教的节日气氛,让全体教职工成为舞台主角;典礼最后,全体师生集体起立同唱校歌,不禁让在场师生欢呼不已、热泪盈眶,满满的仪式感、浓浓的师生情。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微电影《追光》首发

逐光而行,行将致远。典礼现场发布了以学校三位老师王栋、刘侃、曹根阳的故事为原型制作的主题微电影《追光》,分“传承”“创新”“协同”三个篇章,讲述了曹根阳教授传承恩师教诲,指导学生团队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突破特殊功能性面料研制技术难题;王栋教授打破惯有思维敢于尝试,带领团队勇于创新、迎难而上,研发出用于生物制药的纳米纤维高端过滤膜突破卡脖子技术;刘侃教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从足球运动中感悟团队协作重要性,最终成功研制针对国家分级诊疗系统的便携式检测设备获“挑战杯”创业大赛金奖。

微电影《追光》发布

以电影为载体,我们讲述老师们用自己的微光点亮了纺大学子的日月星辰,勉励师生矢志科研报国,投身民族复兴,传承纺大人的责任与担当,未来继续闪闪发光。像微电影《追光》主人公和受表彰的优秀老师,纺大还有很多,他们立足本职岗位,兢兢业业工作,深受学生喜爱和推崇,正因为我们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正因为我们全体教师坚守育人初心,传承师道精神,一代代纺大人自强不息,经天纬地,在“追光”路上,我们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师者匠心,潜心育人,师生同上大思政课

三尺讲台担使命,一方净土守初心。表彰环节插入师生访谈,举行育人故事分享,集中展现我校广大教师躬耕教坛、立德树人的精神风貌,引领广大教师厚植师者情怀、坚定从教信念、涵养师德师风,培养广大学生感念师恩、尊师重教情怀,庆祝大会成为一场师生共上的大思政课。

访谈中,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栋分享了他的获奖感言,他感谢省总工会授予的奖章,在纺大的13年头里,感谢科研团队师生一同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取得一个个创新成果,他希望未来培养更多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梅顺齐教授分享了获奖感受和下一步团队建设的思考,他说,“做出特色是一个团队的基础,持之以恒是一个团队取得成绩的关键”,未来,团队将深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增强团队立德树人、科技自强自立的责任感使命感,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机械学院吴喜春同学分享了和梅老师之间难忘的瞬间,梅老师诙谐幽默的课堂风格,平易近人的话语,深深吸引了当时学习工业设计的他,梅老师在生活上像大家长一样关心爱护,在学术上耐心教导,师生情感动现场听众。

《师者匠心》育人故事分享

育人故事分享中,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汪枫老师讲述比赛中艰难克服“面瘫”带来的影响,最终取得历史性突破为校争光;“这个家伙”纺织学院夏治刚教授讲述了他跟着恩师徐卫林教授坚守纺织领域20年里那些最开心的事,走南闯北、服务企业科技攻关,与一大批企业建立了深厚感情和技术信任;化工学院辅导员雍诚暑期去到800公里外的陕西富平开展家访活动,走学生走过的路,融入学生成长环境,真正读懂他们。“老师来家访,我们更放心了”,应化12102班郭家越说到,学校点点滴滴的关怀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感动,学生求学深造和投身科研的决心更加坚定了;不远千里回到母校的94级优秀校友、扬州大学暖通空调学科带头人杨卫波教授,回忆恩师武啸洋和张昌两位老师的激励与鼓励,把“只要你坚持与努力一定行”作为人生座右铭,一直铭记母校老师们的教诲,传承他们的衣钵。

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胡东红致辞

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胡东红在大会上致辞,她代表省总工会向全体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她充分肯定了学校的办学成就,希望教师们牢记总书记对教师的殷殷嘱托,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用大爱去点燃心中的那束光,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创造辉煌。她祝愿广大学子在老师的精心教导下,用知识点燃心中的那束光,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校党委书记田辉玉总结讲话

校党委书记田辉玉作了主题为“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 自觉担当 携手奋进 以主人翁做‘美好纺大’建设的实践者亲历者”的讲话,他代表学校向全体教职工致以节日的问候,向离退休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新入职的青年教师表示诚挚的欢迎。他指出,设立“教师节”,是党和国家尊重教师、重视教育、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重要体现。今天我们隆重表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在纺大,正因为我们2000多名这样优秀教师的共同努力,推动着学校发展进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师的辛勤付出,一年来,学校在党的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高端人才引育、服务社会、服务保障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的成绩。

要成为总书记口中的“大先生”,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田辉玉分享了他对“大先生”、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认识:一是大先生要担当大使命。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的青春与祖国同向同行。二是大先生要砥砺大德行。要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用好言传身教“第一方法”,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三是大先生要精研大学问。要坚持终身学习,要强化创新意识,善于把握、吸收本领域、本专业的前沿学术成果,进而转化成知识传授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四是大先生要涵养大情怀。要倾注真心、关爱学生,要热爱教育、乐于奉献,爱,是教育的灵魂”,要真心去帮学生,用真情助学,用真心倾听,用真意育人,做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压舱石。

他强调,办校治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我们要按照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和“十四五”规划的具体要求部署,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将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也将力所能及的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工作环境,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学校正迎来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期,任务十分艰巨,使命无比光荣,大家要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主人翁”的心态,锚定“美好纺大”愿景目标,增强信心、坚定信念,保持韧性、久久为功,以“拼抢实”的作风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率先实现湖北省属高校“双一流”建设突破,把学校建设成为“学术实力强、培养质量高、育人环境美、文化氛围浓、办学声誉好”的“美好纺大”团结奋斗。

合影留念

大会最后,全体师生合唱纺大校歌,第39个教师节庆祝大会在师生们“自强不息,经天纬地”的悠扬歌声中顺利闭幕。




选择样式

选择布局
选择颜色
选择背景
选择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