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始建于1922年,1923年正式开学,时为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是我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37年,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出任校长,一大批著名学者受聘到校任教,奠定了学校较高的发展基础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开创了云大办学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20世纪40年代,云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在内,规模较大,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中国著名大学之一。1946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云南大学列为中国15所在世界最具影响的大学之一。
五十年代院系调整,部属云南大学一些重要而有特色的系科,如航空、土木、法律、铁道等划出并入当时的北京航空学院、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学院、长沙铁道学院等高校;工、医、农等先后独立建校,并逐步发展为今天的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高校。1978年,云南大学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
改革开放后,云南大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1996年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列入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高校,2006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共19项二级指标全部评定为A,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优秀学校,2012年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实施院校,2017年成为国家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一,2018年跻身中西部14所“以部为主、部省合建”高校行列,2022年,继续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3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指出:100年来,云南大学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办学精神,扎根祖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云南大学下设28个学院、10个研究机构,1个附属医院,设有研究生院。云南大学现有教职员工3000余人(不包括附属医院),其中专业技术岗位27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近1300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近1500人。学校有全日制本科生近17000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近12000人,博士研究生1500余人,学历教育国际学生近1500人。学校占地面积4367亩,有呈贡校区和东陆校区,公用校舍建筑面积133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5亿余元,图书馆纸质藏书400万余册。学校是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云南主节点单位。
学校有本科专业84个,其中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68个。有12个国家特色专业,7个专业“菁英班”,10个专业“卓越班”,27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有2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4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形成了以民族学、生态学、统计学、生物与生物医药、特色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及边疆问题和区域国别研究为优势特色,学科较为齐全,人才密集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层次人才持续增长。现有院士12人(含双聘),长江、杰青、优青等国家高层次人才近80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6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4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6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
学校大力实施“学术兴校”战略,科学研究成绩显著。学校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863计划”项目6项,国家水专项重大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10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团队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8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奖、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惠特克杰出生态学家奖、国际青年古生物学家“Hodson Award”奖等多项大奖。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3项、特等奖3项。20余篇论文发表于《Nature》《Science》和《中国社会科学》。学校主办有《思想战线》《云南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思想战线》是首批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的11种期刊之一。
学校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1个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察站,2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1个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教育部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科学决策咨询研究中心。有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1个国家级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4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拥有实验动物中心、先进计算中心、电镜中心、1.6米多通道测光巡天望远镜等一批重大科研设施平台。学校为教育部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发挥毗邻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服务“一带一路”和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构建多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交流格局。学校与国际上100多所高校和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其中与剑桥大学、欧洲南方天文台、耶鲁大学等29所一流大学和国际学术组织合作开展科研,与东京大学、温莎大学等33所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项目。留学生生源国数量达70个,基本实现南亚东南亚国家全覆盖,是教育部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构建有10个非通用语种和国际中文为基础的“语言+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有覆盖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较为完备的区域国别研究体系和新型特色智库体系。作为永久秘书长单位发起成立涵盖16个南亚东南亚国家120余所高校的“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
学校积极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合作承担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缅甸、老挝等五国语言的翻译、出版、推广工作;“中缅油气管道与中国能源安全”“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等成果上升为国家重大决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阳宗海砷污染治理”“跨境生态安全和国际河流研究”“高原湖泊治理研究”“中国周边外交研究”“政治学与边疆民族问题研究”“古生物和生命起源研究”“生物多样性资源保育与利用研究”“致密天体与高能现象”“银河系与近邻宇宙”“根结线虫生物防治技术”“多年生稻技术”等科研方向和成果直接服务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效益,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站在新的百年征程起点上,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以一流党建为引领,以一流大学建设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加快建设立足祖国西南边疆、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综合性、国际性、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走出一条边疆民族地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色发展之路,为建设教育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云大力量。
• 1922年12月8日,宣布成立 • 1923年4月20日,正式开学 | 私立东陆大学 (1923年—1930年) | • 预科 • 本科(文、工两科) • 附中 • (1927)附中 |
• 1930 年,改为省立东陆大学 • 1932 年,云南省立师范学院并入 | 省立东陆大学 (1930 年—1934年) | • 文学院(政治经济、法律系) • 工学院(土木、矿冶系) • 教育学院 |
• 1934年9月,改称省立云南大学 • 1937年,熊庆来受聘出任云南大学校长 | 省立云南大学 (1934年—1938年) | • 文法学院(文学院 + 教育学院) • 理工学院(工学院 + 理科学系) • 医学专修科 |
• 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 • 1946年,被《不列颠百科全书》列为中国15所在世界最具影响的大学之一 | 国立云南大学 (1938年—1949年) | • 5 个学院(文法、理、工、农、医) • 18 个系 • 3 个专修科 • 3 个研究室 |
• 1951—1958年,全国院系调整 • 1954年8月工学院独立为昆明工学院 • 1956年8月医学院独立为昆明医学院 • 1958年8月农学系和林学系独立为昆明农林学院(今云南农业大学和西南林学院前身) | 云南大学 (隶属中央高等教育部) (1950年—1958年) | • 航空:并入四川大学、北京航空学院 • 园艺、桑蚕:并入西南农学院 • 法律、政治:并入西南政法学院 • 土木工程:并入重庆建筑学院、四川大学 • 铁道管理:并入北京铁道学院、中南土木建筑学院 |
• 1958年8月划归云南省政府管辖 • 1978年,被教育部列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 • 1997年11月正式成为国家“ 211 ” 工程首批建设的 61 所大学之一 • 2004年成为省部共建高校 • 2012年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实施院校 • 2016年成为国家“一省一校”工程实施院校 | 云南大学 (隶属云南省政府) (1958年—2017年9月) | • 1958年院系调整后,仅设文理两科,共6个系 至2017年9月 • 26个学院 • 13个研究院 • 1个公共教学部 •94个本科专业 •1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 •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 •2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 |
• 2017年成为中国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一 • 2018年成为中西部14所“部省合建”高校 | 云南大学 (隶属云南省政府) (2017年9月—今) | 至2020年4月 • 26个学院 • 10个研究院 •76个本科专业 •2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 •4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 •2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 |
云南大学章程
(2023年修订)
云南大学(简称学校)是中国西部建立最早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其前身私立东陆大学始建于1922年12月,1923年4月20日举行首届学生开学典礼,1930年改为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1950年定名为云南大学。20世纪70年代以来,云南大学先后成为国家重点大学、“211工程”建设大学、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院校、教育部与云南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实施院校,国家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西部14所“以部为主、部省合建”高校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云南大学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践行“自尊、致知、正义、力行”的校训,围绕国家战略和云南发展需要,立一流目标,建一流学科,聚一流师资,创一流学术,育一流人才,做一流贡献,着力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建设立足祖国西南边疆、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综合性、国际性、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
第一条 为规范办学行为,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学校中文名称为云南大学,简称“云大”,英文译名为Yunnan University,缩写为“YNU”,学校网址为“www.ynu.edu.cn”。
第三条 学校校址设在云南省昆明市,法定住所为昆明市五华区翠湖北路2号,有呈贡、东陆两个校区,主校区为呈贡校区。
呈贡校区地址:昆明市呈贡区大学城东外环南路
东陆校区地址:昆明市五华区翠湖北路2号
第四条 学校是非营利性事业组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依法享有和履行相应权利义务,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第五条 学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六条 学校推行人才强校、学术兴校和国际化战略,致力于建设大师云集、群英荟萃的人才高地,成为学术引领、科技创新的学术高地,成为云岭大地人才辈出的摇篮和引领先进文化的先锋,建设立足祖国西南边疆、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综合性、国际性、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
第七条 学校实施高等教育,适当开展继续教育,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拓展中外合作办学。
学校的高等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以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为主,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教育形式,其中,全日制学历教育是学校的主要教育形式。学校根据实际需要,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和调整教育修业年限。
第八条 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云南大学委员会(简称“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第九条 学校实行“双层式”现代大学制度架构,即宏观层面:政府宏观管理,市场适度调节,社会广泛参与,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微观层面: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建立学校宏观调控、学院自主运行、师生民主管理、教授专家治学的校院分级管理体系。
第十条 学校建立重大决策事项听证和风险评估制度,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行信息公开制度。
第十一条 学校的精神:会泽百家、至公天下。
第十二条 学校的校训:自尊、致知、正义、力行。
第十三条 学校的校风:高远、务实、勤勉、卓越。
第十四条 学校的校标:圆圈内包含云南大学标志性建筑会泽院图像、代表九十五级台阶的九条粗线和五条细线及学校首届学生开学年份“1923”的数字;圆圈内、图像外标有中英文“云南大学”字样。标识系统主要色彩是云大蓝(R33,G30,B110)、云大绿(R26,G75,B39)。
第十五条 学校的校徽:题有校名(毛体)的长方形证章。教职工的校徽为红底白字,本科生的校徽为白底红字,研究生的校徽为蓝底白字。
第十六条 学校的校旗:标准色长方形旗帜,主要色彩是云大蓝(R33,G30,B110)、云大绿(R26,G75,B39),中央印有学校校标与横式中英文标准字校名左右标准组合(蓝底白字,白底蓝字)。
第十七条 学校校歌:《云南大学校歌》,熊庆来作词,赵元任作曲。
第十八条 学校校庆日:自1923年始,每年公历4月20日。
第十九条 学校是由国家批准,云南省人民政府举办,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合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第二十条 学校的办学活动接受举办者的领导和监督,举办者支持学校依照法律法规和本章程的规定自主办学,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合建协议和有关规定对学校实施合建管理。
第二十一条 举办者的权利:
(一)指导和监督学校贯彻和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按照法律法规和本章程规定办学,纠正学校违反本章程的行为。
(二)依法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等手段对学校办学进行监督和管理。
(三)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任命学校校长和其他必须由举办者任命的人员。
(四)适时、科学地组织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监督和评估。
(五)依照法律规定,制订学校经费拨款标准和筹措办法。
(六)监督学校依法合理使用、管理公有财产。
(七)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审查批准学校的分立、合并、终止、变更及其他需要举办者审批的事项。
(八)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二十二条 举办者的义务:
(一)依法保护和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不受非法干预。
(二)提供必备的办学条件保障,保证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增长,并支持学校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自主筹措、管理、使用和处置财产与经费。
(三)维护学校的利益,支持和指导学校发展。
(四)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二十三条 学校的权利:
(一)依照法律法规和本章程规定,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活动。
(二)制定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三)按照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自主确定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自主选聘和使用人才,评聘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职务),调整绩效工资标准和分配办法。
(四)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
(五)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
(六)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七)按照国家学位制度规定,自主授予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
(八)对举办者提供的资产、财政性资助以及社会各界捐赠的和学校合法取得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
(九)依法收取学费和其他有关费用。
(十)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根据学校运行和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自主制定财务管理制度。
(十一)按照国家相关外事规定,自主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
(十二)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二十四条 学校的义务:
(一)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章程的规定。
(二)依法接受举办者的监督和指导,依法接受社会监督和评议,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三)完善教育质量评估保障体系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四)维护学生和教职员工合法权益,改善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奖优助困。
(五)依法建立健全财务资产管理制度,合法合规使用经费,提高教育投资效益,依法保护学校的资产不流失,不被侵占、破坏。
(六)完善学校内部监督机制,实行党务、校务公开,实行民主管理。
(七)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三章 管理体制
第一节 组织领导体系
第二十五条 校党委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以及上级党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依法治校,依靠全校师生员工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组织党员和师生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业务知识和科学、历史、文化、法律等各方面知识。
(三)审议确定学校基本管理制度,讨论决定事关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及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中的重大事项。
(四)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负责人的人选,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干部的教育、培训、选拔、考核和监督,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五)按照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六)履行学校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领导、支持内设纪检组织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接受同级纪检组织和上级纪委监委及其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监督。
(七)领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维护学校安全稳定,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八)领导学校群团组织、学术组织和教职工代表大会。
(九)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对学校内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实行政治领导,支持其依照各自章程开展活动。支持无党派人士等统一战线成员参加统一战线相关活动,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和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加强民族和宗教工作,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坚决防范和抵御各类非法传教、渗透活动。
第二十六条 校党委由中国共产党云南大学党员代表大会(简称“党代会”)选举产生。常委会由党委全体会议选举产生,在党委全体会议闭会期间,主持校党委日常工作,对校党委负责并报告工作。
校党委实行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凡属重大问题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委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党委成员应当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职责。
党委书记主持校党委全面工作,负责组织党委重要活动,协调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工作,督促检查党委决议贯彻落实,主动协调党委与校长之间的工作关系,支持校长开展工作。
第二十七条 中国共产党云南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简称“校纪委”)是学校党内监督专责机关,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由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在校党委和上级纪委双重领导下进行工作。
校纪委的主要职责:
(一)维护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协助校党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
(二)经常对党员进行遵守纪律的教育,作出关于维护党纪的决定。
(三)对党的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履行职责、行使权力进行监督,受理处置党员群众检举举报,开展谈话提醒、约谈函询。
(四)检查和处理党的组织和党员违反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的比较重要或者复杂的案件,决定或者取消对这些案件中的党员的处分;进行问责或者提出责任追究的建议。
(五)受理党员的控告和申诉,保障党员权利不受侵犯。
校纪委严格按照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处理违犯党纪的线索和案件,把处理特别重要或者复杂案件中的问题和处理结果,向校党委和上级纪委报告。
学校依据国家法律和有关规定设立监察机构,履行廉政和效能监察职能,根据上级授权范围,履行执法监察职能。
第二十八条 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和行政主要负责人,在校党委领导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组织实施学校党委有关决议,行使高等教育法等规定的各项职权,主持学校全面行政工作,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全面负责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学校设副校长若干人,副校长协助校长工作,并按分工负责处理分管工作。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可聘请名誉校长。
校长的主要职责:
(一)组织拟订和实施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基本管理制度、重要行政规章制度、重大教学科研改革措施、重要办学资源配置方案;组织制定和实施具体规章制度、年度工作计划。
(二)组织拟订和实施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方案;按照国家法律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规定,推荐副校长人选。
(三)组织拟订和实施学校人才发展规划、重要人才政策和重大人才工程计划。负责教师队伍建设,依据有关规定奖励或处分、聘任与解聘教师以及内部其他工作人员。
(四)组织拟订和实施学校重大基本建设、年度经费预算等方案;加强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管理和保护学校资产。
(五)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对外交流合作职责,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云南发展。
(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负责学生学籍管理并实施奖励或处分,开展招生和就业工作。
(七)落实校长党建工作责任,组织开展师生员工思想政治教育。
(八)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和后勤保障工作。
(九)组织开展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依法代表学校与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境外机构等签署合作协议,接受社会捐赠。
(十)向校党委报告重大决议执行情况,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工作,组织处理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群团组织有关行政工作的提案;支持学校各级党组织、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群团组织和学术组织开展工作。
(十一)履行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二十九条 校长办公会议是学校行政议事决策机构,是校长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研究和决定学校行政工作重要事项的会议,主要研究提出拟由校党委讨论决定的重要事项、方案,具体落实党委有关决议,研究处理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
第三十条 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及专门委员会和学院学术委员会,设立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及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学校学术委员会是学校学术事务决策、审议和评定的最高学术权力机构。学校学术委员会分设教学指导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师资队伍建设委员会、学科建设委员会、文献资源建设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在校学术委员会的领导下独立开展工作,对校学术委员会和校长负责。
第三十一条 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由各学科领域内身体健康、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学术水平高、学术思想活跃、学术影响较大、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担任。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实行任期制,任期4年。校学术委员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若干人。组成人员名单由各学院(研究院、中心)推荐,校长办公会议审定,校长聘任。学校学术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
第三十二条 学校学术委员会及专门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一)审议教育教学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实施办法;审议教学成果、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及考核办法;评议和推荐学校教学成果和奖励;裁定有关教学责任事故、教学工作考核及评估中的争议。
(二)审议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对外学术交流合作等重大学术规划;审议学校学术机构设置方案和交叉学科、跨学科协同创新机制的建设方案、学科资源的配置方案;评议和推荐学校科研项目、成果和奖励;审议学校科研成果评价标准以及学术道德规范,对科研和学术水平进行评价;组织调查和仲裁学术争议,组织调查和裁定学术不端行为。
(三)审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的学术标准与办法;审议师资队伍考核机制和办法;各级各类人才引进和培育的评议和推荐工作。
(四)审议文献资源建设规划;审定文献资源的配置、管理、使用办法。
(五)其他需要学术委员会决定的重大事项。
学校学术委员会依其章程履行职责。
第三十三条 学院学术委员会是在学校学术委员会指导和学院(研究院、中心、所)党委、行政领导下,对学院(研究院、中心、所)学术事务进行决策、审议和评定的学术权力机构。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实行任期制,任期4年。
第三十四条 学院学术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一)审议学院(研究院、中心、所)的学科和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育、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对外学术交流合作等重大学术规划。
(二)审议学院(研究院、中心、所)的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
(三)审议教学和科研成果、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及考核办法。
(四)评议和推荐教学、科研成果,以及引进人才、各类人才选拔及教师职务晋升的初步人选。
(五)审议学术评价、争议处理规则和学术道德规范,调查和评议学术纠纷和学术失范行为。
第三十五条 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是学校学位工作的领导机构,依照相关法律与规定开展工作,行使职权。
第三十六条 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由学校相关负责人、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及身心健康、学术造诣深厚、学术品德高尚,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组成。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设立常务委员会,负责处理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闭会期间的事务,受理学位授予工作中出现的争议和学位申请人的申诉,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
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
第三十七条 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一)讨论、确定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二)审核申报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组织学位授权评估。
(三)审议研究生培养及管理的有关规定并督促实施。
(四)讨论、确定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选聘。
(五)审查并通过学士学位获得者名单。
(六)评议并作出授予博士学位、名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决定。
(七)撤销因违反规定已授予学位的决定。
(八)研究和处理授予学位的争议。
(九)其他有关事项。
第三十八条 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委员由校长担任。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及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名单由校长办公会议审定,任期为4年。
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下设若干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以一级学科为单位设立,单独设立专门的学士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分委员会委员由相关研究生培养单位负责人和研究生指导教师牵头组成。分委员会主任及委员由身心健康、学术造诣深、责任心强、为人正派,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组成。
第三十九条 学校学术委员会及专门委员会、学院学术委员会、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及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会议须2/3以上委员出席方可召开,会议重要决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以赞成票数超过全体到会委员数2/3方为通过。
第四十条 学校学术委员会及专门委员会、学院学术委员会、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及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会议均实行回避制度。学校学术委员会及专门委员会、学院学术委员会、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及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均须自觉遵守和捍卫学术道德,如发生学术不端行为或因其他原因不适合担任委员职务的,应引咎辞职或由其所在委员会取消其委员资格。
第四十一条 学校按照有关规定,根据发展需要,以精简、高效为原则,设置下属党政管理机构、教学科研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以及其他机构;各类组织机构按照《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规定,成立相应党组织。各类组织机构可根据其职能划分设置内部二级机构,明确其管理与服务层次。
第四十二条 学校根据学科发展规律或需要设立学院(研究院、中心、所);学院(研究院、中心、所)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具体组织实施主体,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系、研究室等基本教学科研单位。学校根据需要,设立学部,根据有关规定和学校授权进行管理。
第四十三条 学校明确校院职责,推动管理重心下移,突出学院办学主体性,调动学院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与办学效益。
(一)学校宏观调控与学院自主运行相结合。学校实行宏观调控,简政放权,给予学院事业发展和人财物管理自主权。学院按照职能特点和教育规律自主运行、办出特色。
(二)责权利相一致。建立责权利对称运行机制和与其相适应的评价、考核、监督、约束、协调等机制。学院的工作目标及其责任与学院的管理自主权及利益相一致。
(三)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相结合。学院依照国家的法律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落实学校规划和计划,立足学院实际,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加强自我约束。
(四)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学校根据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总体要求,规定学院的基本任务,确定学院的建设发展目标。学院根据各自特点,建设结构完整合理、运转灵活高效、充满生机活力、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运行机制。
第四十四条 学院(研究院、中心、所)根据工作需要和党员人数,经学校党委批准,设立院级党的委员会(简称“院级党委”)。院级党委强化政治功能,履行政治责任,保证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各项任务完成,支持本单位行政领导班子和负责人开展工作,健全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并为其贯彻落实发挥保障监督作用。
(二)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召开党组织会议研究决定干部任用、党员队伍建设等党的建设工作。涉及办学方向、教师队伍建设、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等事项的,由党政联席会议决定。
(三)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党支部书记工作例会等制度,具体指导党支部开展工作。
(四)领导本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好人才引进、课程建设、教材选用、队伍建设、学术活动等重要工作的政治关。
(五)做好本单位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做好人才的教育引导和联系服务工作。
(六)领导本单位群团组织、学术组织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做好统一战线工作。
第四十五条 学院党委书记主持学院党委工作,负责组织学院党委重要活动,协调学院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工作,督促检查党委决议贯彻落实,主动协调学院党委与院长之间的工作关系,支持院长开展工作。
学院(研究院、中心、所)院长是学院行政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学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对外交流与合作及其他行政管理工作,副院长协助院长履行职责,并按分工负责处理分管工作。院长定期向本学院全体教职工或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工作。
第四十六条 院级党政联席会议是院级党政负责人集体研究和决定重要事项的会议,会议实行民主集中制,由院级党组织书记和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共同召集,会议议事规则和范围、参会人员由学校规定。
第四十七条 学校支持学院(研究院)设立学术委员会,作为所在单位的学术决策机构,行使内部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职权。
第四十八条 学校根据需要,可设置独立建制的研究所(中心、所)、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学科群等,并根据有关规定和学校授权,参照学院(研究院)管理。学校根据需要,可设置具有二级独立法人资格的单位,依照法律规定和学校有关规定实行相对独立的运营和管理。
第四十九条 学校与校外单位联合开展合作办学、合作研究与技术开发、共建基地等活动,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的组织机构,按双方协议开展工作。
第五十条 学校支持校内民主党派组织在宪法、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按照各自的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为其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民主党派组织按照有关政策规定搞好自身建设。学校鼓励和支持校内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履行建言献策、民主监督的职能。
第五十一条 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依法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基本形式。教职工代表大会在校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按照规定的程序听取、讨论学校重大决策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讨论学校提出的与教职工利益直接相关的福利、校内分配实施方案以及相应的聘任、考核、奖惩办法。
学校实行校、院两级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校级教职工代表大会对院级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进行指导。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由各单位教职工直接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每届5年。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设立秘书处及相关专门工作小组。
第五十二条 学校工会是校党委和上级工会组织领导下的教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是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开展工作,履行职责。
学校设立校、院两级工会组织,校级工会组织对院级工会组织工作进行指导。校工会委员由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每届5年。在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校工会委员会执行校党委、上级工会的决定和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主持校工会日常工作。
第五十三条 学生代表大会、研究生代表大会是全体在校学生行使民主权利和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学生代表大会、研究生代表大会接受校党委的领导和校团委的指导,代表学生意志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维护学生权益。
学生会委员会(研究生会委员会)是学生代表大会(研究生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在大会闭会期间代表全体学生帮助和监督学生会组织的工作。
第五十四条 学校设立校级教授委员会和院级教授委员会。教授委员会是在学校和学院(研究院、中心、所)党委、行政领导下,对学校或学院(研究院、中心、所)改革、建设和发展中重大事项提供决策咨询的机构,是学校改革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校内管理模式的重要组织形式。
第五十五条 校级教授委员会委员由各学科领域内身心健康,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学术水平高、乐于奉献、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担任,实行任期制,任期4年。校级教授委员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若干人。组成人员名单由学院(研究院、中心、所)民主推荐,校长办公会议审定,校长聘任。校级教授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
院级教授委员会委员由学院(研究院、中心、所)全体教师大会推选,主任和副主任由全体委员推选,学院(研究院、中心、所)党政联席会议讨论通过,报校长办公会议审定,校长聘任。院级教授委员会委员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实行任期制,任期4年。规模较小的学院(研究院、中心、所),教授委员会可与本单位学术委员会合并组建。
第五十六条 教授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一)对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学科发展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各项发展规划及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和论证,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受学校或学院(研究院、中心、所)委托,对涉及学校和学院(研究院、中心、所)建设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调研、论证,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对学校或学院(研究院、中心、所)预算决算中教学、科研经费的安排、分配及使用,以及教学、科研重大项目的申报及资金的分配使用提供决策咨询。
(四)对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和对外重大项目合作等事项进行调研、论证和咨询。
(五)对学校或学院(研究院、中心、所)认为需要听取教授委员会意见的事项进行研究、讨论。
第五十七条 学校依法设立教育基金会。基金会是从事公益性、非营利性活动的慈善组织,主要业务是募集资源、接收捐赠和开展公益活动。基金会下设秘书处处理日常事务。秘书处设秘书长、副秘书长,人选由学校聘任。基金会按照法律法规及其章程从事相关活动。
第五十八条 学校依法设立云南大学董事会(简称“董事会”)。董事会是由热心高等教育、关心学校发展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公益机构、行政机构和个人以自愿方式组成。董事会成员积极为学校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指导与帮助。董事会由董事长、常务副董事长、副董事长、常务董事、董事组成。董事会组成人员实行任期制,任期5年。董事会下设秘书处处理日常事务。秘书处设秘书长、副秘书长,人选由学校聘任。
第五十九条 董事会设立董事基金,资金由各董事会成员单位和个人力所能及地自愿提供和筹集。董事基金用于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支持学校的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转化,奖励为学校作出突出贡献和取得优异成绩的教职工、学生和董事会成员等。
第六十条 学生是指被学校依法录取并具有学籍的受教育者。学校坚持育人为本,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六十一条 学生在学期间享有下列权利:
(一)按学校规定选择专业、选修课程,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资源。
(二)参加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按法律法规和学校规定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及文娱体育等活动。
(三)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
(四)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方面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
(五)知悉学校改革发展情况和涉及自身利益的重要事项。
(六)参与民主管理与监督,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七)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处理表达异议、提出申诉。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六十二条 学生应履行下列义务:
(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
(三)尊师重道,团结互助,诚实守信。
(四)勤奋学习,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五)按照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
(六)爱护并合理使用教育设备和生活设施。
(七)维护学校声誉和利益。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六十三条 学校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按照有关规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生成长成才支撑体系和评价机制。配齐建强党务思政工作队伍,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第六十四条 学校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就业指导、生涯发展指导、文化体育设施及相关服务。对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经济困难和其他特殊困难的学生,学校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第六十五条 学校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集体、个人给予表彰或奖励。对违反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或按照规定程序给予相应的处理。
第六十六条 学校建立健全学生权利保护机制,设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依法依规受理学生申诉,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招收、培养与管理外国留学生,外国留学生依法依规享受权利、履行义务。
第六十七条 进修生、交换生等不具有学籍的学员,在学期间,依法依规享受相应权利,履行相应义务。
第六十八条 学校鼓励、支持和保障学生通过学生代表大会、研究生代表大会及其他形式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
第六十九条 学校校友是指:
(一)在学校(含合并学校)及前身接受过学历教育的学生、接受过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学员及工作过的教职员工。
(二)学校授予名誉教授、名誉博士的社会人士。
(三)学校聘请的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和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
第七十条 学校校友会是学校校友自愿组成、依法注册的社团组织,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其章程开展活动。学校成立校友总会,并按地域、行业、届别、学院(研究院)等类别成立分支校友组织。校友总会下设秘书处处理日常事务。秘书处设秘书长、副秘书长,人选由学校聘任。学校通过校友组织,以多种方式联系和服务校友,支持校友学业和事业发展,欢迎和鼓励校友参与学校建设发展。
第七十一条 学校教职工由教师、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等组成。
第七十二条 学校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建设德才兼备、结构合理、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职工队伍。学校为教师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第七十三条 学校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在校党委领导下,研究审议学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重大事项,指导开展相关工作。
第七十四条 学校对教职工实行下列任职制度:
(一)学校对纳入国家事业编制的教职工,依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二)学校对未纳入国家事业编制的教职工,依法实行合同管理。
(三)教职工离退休后为离退休人员。学校对离退休人员依法按照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七十五条 学校实施科学合理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考核制度,推行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能进能出的淘汰机制、奖优促勤的激励机制、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
第七十六条 学校教职工享有下列权利:
(一)按工作职责和有关规定使用学校的公共资源。
(二)平等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工作机会和条件,依法获得薪酬。
(三)在品德、能力和工作业绩等方面获得公正评价,公平获得各级各类奖励及荣誉称号。
(四)知悉学校改革发展情况和涉及自身利益的重要事项。
(五)参与民主管理与监督,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六)就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奖励、纪律处分等事项表达异议、提出申诉。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合同约定的其他权利。
第七十七条 学校教职工应履行下列义务:
(一)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
(三)勤奋敬业,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四)为人师表,恪守职业道德,遵守学术规范和科技伦理。
(五)尊重和爱护学生,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协同育人,维护学生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出现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行为和现象。
(六)维护学校声誉和利益。
(七)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奉献社会。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合同约定的其他义务。
第七十八条 学校建立师德师风及人事考核制度。对在办学活动中成绩与贡献突出的教职工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违反法律、法规及学校规章制度和聘用合同规定的教职工,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第七十九条 学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自身实际,确定教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学校建立教职工发展制度,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及业务培训体系,为教职工适应职业发展要求、提高素质能力和履职水平提供服务。
第八十条 讲座教授、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在站博士后、访问学者、进修教师等其他教育工作者,在本校从事教学、科研、进修活动期间,依据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享受相应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学校为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帮助。
第八十一条 学校依法建立教职工权益保护机制,维护教职工正当的申辩、申诉权利,保障教职工合法权益。
第八十二条 学校经费来源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为辅。
第八十三条 学校依法使用办学经费,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
第八十四条 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完善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的管控机制,严格预算执行,实施绩效管理,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财务监督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规范学校与二级单位的经济责任和财经秩序,防范财务风险,保障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益。
第八十五条 涉及学校财务制度和规范性文件、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依据和标准、预算和决算报告、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的事项,学校按照程序,及时向师生员工和社会公布。
第八十六条 学校资产是学校依法直接支配的各类经济资源,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
第八十七条 学校依据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有关规定,对其所有、占有、使用的资产及其他权益进行自主管理和合理使用。学校严格国有资产管理,保障资产安全,不断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学校依法组织办学资源,鼓励和支持校内外单位和个人为学校筹措办学资源。
第八十八条 学校建立资产管理制度,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确保资产安全。
第八十九条 学校保护并合理利用校名、校誉以及校有知识产权。
第九十条 学校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图书文献与档案、信息技术设施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满足办学活动需求。
第九十一条 学校建立后勤保障体系,为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后勤保障服务。
第九十二条 学校构建公共安全体系,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机制、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应急保障、安全宣传培训和预案演练,打造平安校园,确保师生安全。
第九十三条 学校依据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积极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市场办学机制,提供多样化的优质教育服务,为构筑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服务。
第九十四条 学校积极筹划和拓展各种形式的产学研用合作项目,鼓励科研成果的社会化和产业化,鼓励合作成果运用于研究和教学活动,形成良性互动。
第九十五条 学校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事业单位等的合作与交流,根据自身条件为地方和行业发展提供支撑。
第九十六条 学校积极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深层次教学、科研等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第九十七条 学校发挥云南省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融的优势,努力传承创新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密切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的重要纽带。
第九十八条 本章程的制定和修订经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校长办公会议审议,校党委会会议审定,由学校法定代表人签发,报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核准备案。
第九十九条 本章程是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和基本规范。学校其他规章制度应依据本章程制定、修改,不得与本章程相抵触。
第一百条 本章程解释权归云南大学。本章程经核准,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
云南大学精神:
会泽百家 至公天下
云南大学校训:
云南大学校风:
云南大学校标:
云南大学校徽:
教职工用校徽
规格:48×14mm
底色为云大红(R228,G25,B26)
字体为白色
本科生用校徽
规格:48×14mm
底色为白色
字体为云大红(R228,G25,B26)
研究生用校徽
规格:48×14mm
底色为云大蓝(R33,G30,B110)
字体为白色
云南大学校旗:
(示意图一)
(示意图二)
注:长宽尺寸按3:2比例换算,一号旗标准尺寸288x192cm,二号旗标准尺寸240x160cm,三号旗标准尺寸192x128cm,四号旗标准尺寸144x96cm,五号旗标准尺寸96x64cm。
云南大学校歌:
◆云大校徽
云大徽志之演变
东陆大学(云大前身)筹备期间,就有校徽设计之考虑。1922年10月1日,东陆大学筹备处开会,其中一项议题就是确立校徽,会上议决:东陆大学校徽为“以金黄地绘碧绿圆形,中绘指南针,针之东西绘绿色‘东陆’两字,取‘金碧交辉,东陆指南’之义”。
由东陆而云大,经省立而国立,盖校名已改,原校徽已不能用,遂有再设计校徽之举,此徽系三角形,中书“云大”两字。因笔者所见乃一黑白稿,故不知其底色和字色如何。三角形校徽恐怕是当时之时尚,这可从“云大”徽记与“联大”徽记相比较便可得知。
云大新徽记的设计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可谓集体创作,由姜汉侨副校长主持,广泛征稿,集多人智慧,反复讨论、修改,最后由郑滋在大家创作的基础上修改并经校领导敲定。此徽为圆形,环形带书以“云南大学”的中英文字样和建校时间,中间为会泽院线描图案——因会泽院乃云大标志性建筑物,几与云大同龄(东陆大学开学之日即会泽院奠基之时),故最可象征云大。整个徽记是几种单色,以便在多种场合使用。
20世纪末,云大成立形象工程设计与塑造小组,经过讨论,对郑稿作一些改动:一、圆形为盾形,不封口,以示“开放”;二、会泽院线描图案中之梯级,长条为“十”,短条为“一”,以九长条为“九十”,五短条为“五”,点明“九五”之数;三、整个图案为海蓝色,寄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意。未几,该构想得到校方认可,盾形徽记便成了今日云大之校徽。
——摘自云南大学档案馆 云大史话
◆云大精神:会泽百家,至公天下
“会泽百家”意指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百家争鸣、融合创新;“至公天下”,意在以天下为公,求“公在天下”。这是大学精神在教育观念、办学思路、发展目标、教学理念、治校之道中的体现,现已形成云南大学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集中体现为会泽百家的学术传统、至公天下的爱国传统、艰苦奋斗的创业传统以及与之相呼应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追求自由的民主精神、负重进取的自强精神。耸立在云南大学校园内的会泽院、至公堂,既是这种传统与精神的历史见证,又是其时代标识。
——摘自《光明日报》2006年11月27日第七版
◆云大校训:自尊 致知 正义 力行
东陆大学成之,唐继尧为之作校训四,如下:
自尊
志学而立,健以自强。不偏不倚,毋怠毋荒。世方万变,我自抱一。高乃自危,立乃毋踬。
致知
子与有言,立乎其大。大者先立,天君自泰。何以致之,在致良知。良知吾心,吾心乃师。
正义
履蹈正谊,罔涉回邪。耿介拨俗,尽扫浮夸。廉隅外砺,诗书内华。不折不挠,凛然孔嘉。
力行
非知之艰,行之维艰。知行合一,允矣名言。庄敬曰强,同撑大厦,愿持此言,质诸天下。
这八字校训,“自尊”谓心态,“致知”求学,“正义”谈道德,“力行”求实践,其下的四首四言诗,系唐氏之注也。
校刊颁行,唐氏还作了《序》文。序中称“民国十二年,东陆大学成。继尧以兴学育才,愼厥始,图厥终,辅之翼之,启之迪之,乃述所学为校训。”可见,校训中有唐继尧自己的投影在。唐氏述其学历:“自幼蒙家书,服膺《传习录》,少长读,《文成全书》,及理学宗传,明儒学案诸名著,窃窃奉之以为宗。比来……盖信自治治人,王(阳明)学最为直捷……以致良知为师,以知行合一为归。”当然,历史已当21世纪,唐氏还以为要“加之以物质之以世界文化”,以“阐旧学以培新知,造通才而应世变”不乏“与时俱进”的色彩。
1938年11月24日,云南大学举行改为国立后的第一次开学典礼。
云大改国立,的确可称为云南大学的一个新纪元。就在这值得纪念的日子里,熊庆来心中的激情难以遏止,以他深厚的古文功底,挥毫为自己深深热爱着的云南大学写下了校歌:
太华巍巍,拔海千寻;
滇池淼淼,万山为襟。
卓哉吾校,其与同高深。
北极低悬赤道近,
节候宜物复宜人。
四时读书好,
探研境界更无垠。
努力求新,以作我民;
努力求真,文明允臻。
以作我民,文明允臻。
这首校歌气魄宏大,意境高远,格调庄重。以昆明的地势气候起笔,以国立云大的办学宗旨作结,催人奋发,促人上进,充满了朝气蓬勃的精神,洋溢着云南学人的自豪之情。校歌倾注了熊庆来对云大的热爱和希望,反映了他“求新”、“求真”的办学思想。
然后,这首校歌由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到昆明的对音乐颇有造诣的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哲学家和作曲家赵元任研究员谱曲。自此,由熊庆来亲自写词的这首校歌就在云大校园中传唱开了。
随着这精神饱满、乐观向上的旋律,云大的莘莘学子在心中体会着歌词的意义,思考着歌词的内涵———巍巍西山傲然卓立,茫茫滇池胸襟宽广。我们优秀的云南大学,学海吞吐,兼收并容,像西山一样,如滇池一般。在这海拔极高的云南高原上,北极星都仿佛“低悬”于上空;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赤道与我们距离都要近一些。我们云南气候那么温和,物产那么丰饶,一年四季都是我们学生读书的好时光,探索研究是无止境的。我们要刻苦学习新知识,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才;我们要奋力追求科学真理,达到世界先进国家的科学水平。成为民族优秀的人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就是我们的目标,就是我们的希望!
云南大学师资概况
云南大学现有教职员工3000余人(不包括附属医院),其中专业技术岗位27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近1300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近1500人。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层次人才持续增长。现有院士12人(含双聘),长江、杰青、优青等国家高层次人才近80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6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4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6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
(以上数据截止2023年6月)
-------------------------------------------------------------------------
· 云南大学热忱欢迎海内外杰出人才加盟,人事处将竭诚为您提供服务。
· 办公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云南大学呈贡校区明远楼3楼(邮编:650500)
· 联系电话:0871-65032972
· 传真:0871-65036389
· 邮箱:perdep@ynu.edu.cn
云南大学简介
云南大学始建于1922年,1923年正式开学,时为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是我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37年,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出任校长,一大批著名学者受聘到校任教,奠定了学校较高的发展基础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开创了云大办学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20世纪40年代,云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在内,规模较大,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中国著名大学之一。1946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云南大学列为中国15所在世界最具影响的大学之一。
五十年代院系调整,部属云南大学一些重要而有特色的系科,如航空、土木、法律、铁道等划出并入当时的北京航空学院、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学院、长沙铁道学院等高校;工、医、农等先后独立建校,并逐步发展为今天的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高校。1978年,云南大学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
改革开放后,云南大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1996年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列入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高校,2006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共19项二级指标全部评定为A,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优秀学校,2012年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实施院校,2017年成为国家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一,2018年跻身中西部14所“以部为主、部省合建”高校行列,2022年,继续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3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指出:100年来,云南大学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办学精神,扎根祖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云南大学下设28个学院、10个研究机构,1个附属医院,设有研究生院。云南大学现有教职员工3000余人(不包括附属医院),其中专业技术岗位27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近1300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近1500人。学校有全日制本科生近17000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近12000人,博士研究生1500余人,学历教育国际学生近1500人。学校占地面积4367亩,有呈贡校区和东陆校区,公用校舍建筑面积133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5亿余元,图书馆纸质藏书400万余册。学校是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云南主节点单位。
学校有本科专业84个,其中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68个。有12个国家特色专业,7个专业“菁英班”,10个专业“卓越班”,27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有2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4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形成了以民族学、生态学、统计学、生物与生物医药、特色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及边疆问题和区域国别研究为优势特色,学科较为齐全,人才密集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层次人才持续增长。现有院士12人(含双聘),长江、杰青、优青等国家高层次人才近80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6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4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6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
学校大力实施“学术兴校”战略,科学研究成绩显著。学校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863计划”项目6项,国家水专项重大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10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团队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8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奖、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惠特克杰出生态学家奖、国际青年古生物学家“Hodson Award”奖等多项大奖。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3项、特等奖3项。20余篇论文发表于《Nature》《Science》和《中国社会科学》。学校主办有《思想战线》《云南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思想战线》是首批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的11种期刊之一。
学校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1个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察站,2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1个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教育部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科学决策咨询研究中心。有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1个国家级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4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拥有实验动物中心、先进计算中心、电镜中心、1.6米多通道测光巡天望远镜等一批重大科研设施平台。学校为教育部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发挥毗邻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服务“一带一路”和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构建多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交流格局。学校与国际上100多所高校和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其中与剑桥大学、欧洲南方天文台、耶鲁大学等29所一流大学和国际学术组织合作开展科研,与东京大学、温莎大学等33所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项目。留学生生源国数量达70个,基本实现南亚东南亚国家全覆盖,是教育部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构建有10个非通用语种和国际中文为基础的“语言+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有覆盖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较为完备的区域国别研究体系和新型特色智库体系。作为永久秘书长单位发起成立涵盖16个南亚东南亚国家120余所高校的“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
学校积极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合作承担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缅甸、老挝等五国语言的翻译、出版、推广工作;“中缅油气管道与中国能源安全”“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等成果上升为国家重大决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阳宗海砷污染治理”“跨境生态安全和国际河流研究”“高原湖泊治理研究”“中国周边外交研究”“政治学与边疆民族问题研究”“古生物和生命起源研究”“生物多样性资源保育与利用研究”“致密天体与高能现象”“银河系与近邻宇宙”“根结线虫生物防治技术”“多年生稻技术”等科研方向和成果直接服务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效益,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站在新的百年征程起点上,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以一流党建为引领,以一流大学建设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加快建设立足祖国西南边疆、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综合性、国际性、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走出一条边疆民族地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色发展之路,为建设教育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云大力量。
植物科学与技术“菁英班”系云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联合办学,按照“理论基础型”模式培养,单独制订培养方案,实行更高的培养标准和灵活的教学模式,培养工作由双方联合完成,旨在为国内外各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培养优秀的研究生生源。
一、“菁英班”简介
为弘扬双方精英教育的优良传统,共享校所双方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促进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的双向交流与协同育人,云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自2021年起联合举办植物科学与技术“菁英班”,共同制定“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量身定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课程体系和相应的科研训练体系。
云南大学配备高水平教授团队为“菁英班”开设课程,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也选派优秀科学家参与学生全程培养和教学活动,总体实行云南大学三年专业学习+北京植物所一年科研学习的培养模式。教学方面,“菁英班”采取学研结合、双方联合培养、联合配备指导老师的“双导师制”方式;管理方面,采取辅导员加导师的双轨制管理。学校选送学生参加双方举办的学术会议和专题讨论班,派遣学生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参加科研实践及实习活动。
二、运行管理
1.“菁英班”单独设班,由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生处为每个学生联合配备“双导师”、班主任和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生活管理等。
2.“菁英班”学生的学籍属云南大学。前三年主要在云大培养和管理;满足相关条件的四年级学生,可申请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进入导师课题(研究)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并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含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在此期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负责学生的教学和管理。
3.“菁英班”的培养方案由云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共同制定,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由双方共同承担。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组织的各类暑期班、专题讨论班、专家学术系列讲座等获得一定的专业选修课学分。
4.学校加大“菁英班”学生推荐免试研究生比例,具体政策按推免当年有关规定执行,学生需符合学校“推荐免试研究生”基本条件。
5.“菁英班”学生在读期间,可参加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科研实践活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提供必要的科研环境和指导教师及食宿条件。
6. 毕业与学位:云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共同组成专家组,按照学校相关要求,开展“菁英班”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学校负责毕业资格审核,对达到毕业要求者,颁发云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三、选拔与分流
1. “菁英班”实行“选拔+分流”的准入、准出机制。
2. 选拔工作由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组成工作小组具体负责。“菁英班”学生规模为20人。
3. 入学选拔流程
(1)2023年秋季学期开学前4周内,面向全校理工科专业新生选拔组建“菁英班”(不包括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艺术体育类专业、定向招生以及教育部规定不得转专业的学生)。工作流程为:发布选拔简章,学生自愿申请,组织选拔考核。考核方式为“笔试+面试”,笔试成绩占60%,面试成绩占40%,根据考核成绩择优录取。
(2)笔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主要考核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的能力。
(3)面试主要考查学生的专业兴趣、科学思维能力、英语应用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
4. 动态分流流程
分流时间为第一学年春季学期、第二学年春季学期,流出和补充的要求如下:
(1)流出: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流出菁英班。
①受到学校处分的学生。
②所修读本专业培养方案中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有重修情况的学生。
③自愿放弃在“菁英班”学习的学生。
第一学年春季学期结束后,分流到“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可参加第一学年结束时的大类分流;第二学年春季学期结束后,分流到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普通班。
(2)补充:第一学年,在“生命化学”大类范围内选拔补充;第二学年,在学院范围内选拔补充。选拔补充具体要求以当年通知为准。
四、咨询和报名方式
1. 报名方式:扫描二维码在线填写报名表,截止时间暂定为新生入学第一周,然后于报名QQ群内确认。
2. 现场咨询地点:云南大学(呈贡校区)生态与环境学院303室,罗老师、陈老师。
3. 线上咨询方式:
QQ群:
群名:云大植物科学与技术“菁英班”招生报名
群号:453429734
联系邮箱:shbkjw@ynu.edu.cn
联系电话:0871—65948611
五、其他
1.被录取学生转至植物科学与技术“菁英班”学习,学籍同步转入。
2.“菁英班”学生不再参加学校组织的自主选择专业,不可调整专业。
云南大学数理基础科学专业2023年分流及选拔办法
一、专业简介
数理基础科学专业(国家数理基地班)属于“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5年开始试办招生,2005年转为国家正式基地,由云南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和数学与统计学院合办。本专业学生可同时接受物理学与数学基础的严格训练,也能得到物理方向、数学方向专业化的培养,旨在培养能够在物理学、数学前沿领域进一步深造,数理基础扎实的高素质、综合性拔尖人才。
二、培养方式
(一)培养规模
数理基础科学专业通过“统招+选拔”的方式分别组建物理方向、数学方向两个独立班级。2023年高考统招30人,新生入学时按物理方向、数学方向进行分流,并面向全校理工科类专业选拔共20人,数理基础科学专业(含物理方向、数学方向)总人数不超过50人。两个方向的学生分别由物理与天文学院和数学与统计学院进行培养和管理。
(二)培养模式
数理基础科学专业采取小班教学的模式,第1-3学期,两个方向执行相同的培养方案,以数学、物理基础课程为主,由物理与天文学院联合数学与统计学院共同培养,统一教学与考核标准;第4学期开始,分别按照物理方向、数学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实行“定期淘汰+选拔补充”的动态管理机制。
三、新生入学时的分流与选拔
(一)统招新生分流
1.新生入学教育时,30名高考统招学生自愿选择数理基础科学(物理方向)或数理基础科学(数学方向),每名学生只能选择一个方向。
2. 分流后学生学籍归入相应专业方向,按照相应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教学安排进行培养。
(二)新生选拔补充
1.数理基础科学专业按照物理方向、数学方向分流后,若任一方向人数不足25人,可从全校理工科类专业(不包括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艺术体育类专业、定向招生以及教育部规定不得转专业的学生)中选拔若干名学生补足25人;若某一方向分流后人数超过25人,则不再补充,另一方向可进行选拔补充,选拔后数理基础科学专业的总人数不超过50人。
2.满足条件的2023级新生可自愿报名参加两个方向分别开展的选拔考核,每个学生只能选择一个方向。
3.物理与天文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分别通过“笔试+面试”的方式,对报考数理基础科学专业物理方向、数学方向的学生进行考核。物理方向笔试考核高中物理知识,数学方向笔试考查高中数学知识;面试主要考核学生的专业兴趣、数理基础、英语水平和沟通表达能力等。考核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4.按照笔试、面试成绩各占50%的比例,计算总成绩,按照总成绩从高到低顺序择优录取。面试结束后在物理与天文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网站和办公区宣传栏分别公示两个方向入选学生名单。
5.通过选拔录取的学生,学籍转入相应专业方向。
四、动态调整机制
(一)淘汰:如单个学年学分加权的课程平均成绩低于70分,或出现不及格科目,或受到学院警告及以上处分的学生,将淘汰出数理基础科学专业。
(二)分流:本专业学生可在第2学期自愿申请在全校范围内选择专业(包括本学院所开设专业,需通过接收专业的考查);在第4学期申请调整分流到学院内其它专业。
(三)补充:每次分流后,物理与天文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将分别从学院内其它专业选拔一定数量的学生补充进入相应方向。参与选拔的学生,平均绩点须达到3.0及以上,无任何课程不及格的情况,按照绩点高低顺序择优选拔。
五、新生选拔报名咨询方式
(一)数理基础科学(物理方向):喻俊(物理与天文学院教务办主任),办公地点:呈贡校区物理楼2411,电话:0871-65034922
(二)数理基础科学(数学方向):吕君、余彬,办公地点:呈贡校区格物楼3401,电话:0871-65033700
(三)选拔报名截止日期另行通知。
六、学生激励
学校加大数理基础科学专业学生推荐免试研究生比例,具体政策按推免当年有关规定执行,学生需符合学校“推荐免试研究生”基本条件。
七、本办法由物理与天文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负责解释。
云南大学地质学菁英班2023年选拔办法
地质学“菁英班”系云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联合办学,按照“理论基础型”模式培养,单独制订培养方案,实行更高的培养标准和灵活的教学模式,培养工作由双方联合完成,旨在为国内外各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培养优秀的研究生生源。
一、“菁英班”简介
为适应国家建设“双一流高校”及“六卓越一拔尖”等高校培养质量提升工程要求,弘扬精英教育的优良传统,共享校院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促进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的双向交流与协同育人,云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自2019年起联合举办地质学“菁英班”,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量身定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课程体系和相应的科研训练体系。
云南大学配备高水平教授团队为“菁英班”开设课程,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也选派优秀科学家参与学生全程培养和教学活动,总体实行云南大学三年专业学习+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一年科研学习的培养模式。“菁英班”采取学研结合、双方联合培养、联合配备指导老师的“双导师制”方式。学校选送学生参加双方举办的学术会议和专题讨论班,派遣学生到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参加科研实践及实习活动。
二、相关政策
1.“菁英班”实行“选拔+退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在第一二学年内有违纪行为、课程不及格、单个学期学分加权平均成绩低于70分情况之一的学生,将分流至地质学专业班,同时从专业班选拔一定数量优秀学生补充加入“菁英班”。其他相关专业的优秀学生可按学校自主选择专业规定,先转入地质学专业班,再通过选拔进入“菁英班”。
2.采取创新能力“3+1”进阶培养模式。前三年在云大构建知识体系、掌握技能方法、多方式培养研究能力、树牢发奋图强理念;最后一年在中科院强化调研分析能力、培育问题洞察力和独立研究能力、综合训练研究技能、提升国际视野、塑造科学精神;
3.“菁英班”学生享受云南大学各类奖学金,根据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还可享受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设立的“地质学菁英班”奖学金,集体参加中国科学院举办的年度夏令营或相关暑期活动。
4.学校加大“菁英班”学生推荐免试研究生比例,具体政策按推免当年有关规定执行,学生需符合学校“推荐免试研究生”基本条件。
5.“菁英班”学生应以攻读地质学专业研究生作为职业规划第一选择,除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外,学校推荐所有学生报考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
三、选拔办法
1.2023年秋季学期开学第一周,面向全校一年级理工科类学生启动选拔程序(不包括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艺术体育类专业、定向招生以及教育部规定不得转专业的学生),择优录取最多15人。
2.选拔考试采用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形式,按总成绩排名确定录取名单。
3.笔试内容以考察数学、物理为主(难易度参考高考),面试主要考查学生的专业兴趣、英语应用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考试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4.通过选拔已录取学生,培养大纲、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按地质学“菁英班”相关要求执行。
四、咨询和报名方式
1.报名方式:扫描二维码在线填写报名表,截止时间暂定为新生入学第一周,然后于报名QQ群内确认。
2.现场咨询地点: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地球科学学院迎新接待处,袁老师。
3.线上咨询方式:袁老师,QQ:517271735.
五、其他
1.被录取学生转至地质学“菁英班”学习,学籍同步转入。
2.“菁英班”学生不再参加学校组织的自主选择专业,不可调整专业。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学院概况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展始于1953年设立的学校政治课教研室,1974年1月,政治课教研室改称马列主义教研室。1989年4月,成立马列主义教学研究部。1999年,马列主义教学研究部和原政治学系合并,组建了公共管理学院(马列主义教学研究部),形成“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组织架构。2003年4月,马列主义教学研究部恢复设置为云南大学的独立二级机构,负责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2008年4月,马列主义教学研究部更名为马克思主义研究院。2013年10月,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年3月,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云南大学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年,入选首批云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2019年,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2020年,入选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共建计划。2021年成为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建于1953年,1998年获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授权;2000年获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硕士、博士学位授权;2002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获批云南省“十五规划”重点建设学科;2006年获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和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12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8年获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目前,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云南省唯一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层次和水平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学校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学校学科体系中的战略布局和建设地位,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在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搭建学科平台、产出学科成果等方面聚焦发力,取得明显成效。
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宽阔的学术视野以及过硬的教学能力。1人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入列“中央马工程”教材课题组主要成员,1人被评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2人入选“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1人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1人入选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专任教师48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5人,讲师19人,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占比60.42%。博士44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91.67%。学院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每年开展师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60余场次,开展院、校、省三级教学比赛30余场,30余人次获奖。
学院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近年来承担或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8项、思政专项5项、青年项目1项、后期资助项目1项。承担教育部项目7项,云南省社科规划项目17项。出版学术著作15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研究》CSSCI来源期刊等发表学术论文118篇,其中在中国社科院所办刊物发表论文14篇,有16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刊物转载。学院现有10人担任云南省委宣讲团成员,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社区宣传党的创新理论800余场。
学院承办全国高水平学术研讨会,举办高端学术论坛,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近几年来,学院承办全国高水平研讨会20余场。2019年12月承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校际学术研讨会;2020年9月承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为主题的第十五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坛;2020年11月承办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为主题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高端学术论坛;2022年10月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马克思主义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术研讨会;2023年4月承办第八届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论坛。作为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牵头单位,学院承办了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手拉手”教学研讨会10余场。2020年7月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抗疫思政课”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会;2021年5月举办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集体备课暨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研讨会;2021年7月牵头组织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手拉手”共建活动“百年奋进路 伟业启新程”理论研讨会。学院依托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传播基地,设立“艾思奇大讲堂”,邀请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讲学近30场。
学院内部治理不断优化,学院、教研室和学科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实行“中心”“教研室”“团队”三位一体的机构设置模式。学院层面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其中内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形势与政策教研室、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等7个教研室。围绕二级学科归属要求建有6个学科中心及学科团队,拥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南亚东南亚社会主义运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与中国共产党云南历史及边疆党建研究”六个稳定的特色方向。
二、特色育人培养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介绍
(一)专业培养目标
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为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为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较为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一定的学术创新能力,一定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人才。
(二)学制及学位
学制四年,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三)主干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
专业选修课程: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心理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西方政治思想史等。
专业实践课程:社会调查、学位论文、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科研规范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
(四)就业方向
毕业生能胜任与本学科相关的科学研究、理论宣传、教学工作,胜任学校学生管理以及党政群团、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等。
2.育人成果
学院有序推进“第一课程”建设,在全省率先面向本科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程、率先面向本科生开设“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4门思政类选择性必修课程、率先面向研究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选择性必修课程。近年来,学校持续投入161万元支持教学团队、教学平台、实践教学等45个项目的建设,积极建成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为核心的16门本硕博思政课课程群,充分发挥云南大学承担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共建计划牵头单位、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的作用。在学校出台《云南大学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实施办法》后,学院着力打造“第二课堂”思政育人新高地。学院与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共建13个实践教学与教师国情调研基地,强化专业实践育人能力,建成“课堂-校内-社会-网络”四位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诸如,祥云县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施甸县善洲林场、腾冲市艾思奇纪念馆等。
三、就业升学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2023年开始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专业就业前景主要为在大中小学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育管理等相关工作;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理论宣传、党团建设、行政管理等相关工作;继续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或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成为更高层次的理论工作者。
为实现本科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学院严把质量关,树立“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新要求,对标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引领和推动下,以学科建设为统领,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整合优化师资队伍,真正建好每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课程,全面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素质、研究及实践能力,提高毕业生升学率和就业率。
四、联系方式
1、学院网址:http://www.mlb.ynu.edu.cn
2、学院微信公众号:云大马院
3、招生咨询电话:0871-65033756
医学院
一、历史沿革
云南大学始建于1922年,时为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是我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46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云南大学列为中国15所在世界最具影响的大学之一。1978年,云南大学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
改革开放后,云南大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1996年云南大学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列入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高校,2012年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实施院校,2017年成为中国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一,2018年跻身于中西部14所“以部为主、部省合建”高校行列,2022年,继续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云南大学医学院,也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早在1933年,云南大学就已开设医学专修科。1937年,省立云南大学医学院正式宣告诞生。受时任校长熊庆来先生邀请,我国著名胸外科专家、留学法国理科博士、年仅34岁的范秉哲教授出任医学院首任院长,医学院由初创阶段仅设一个医疗系的较小规模,逐渐发展为解剖、生理及药理、病理、内科(包括放射学)、外科(包括妇产)、公共卫生等六科教学,成为云南高等医学教育发源地。此后近20年,云南大学医学院先后经历了省立云南大学医学院、国立云南大学医学院。同时也形成了以“个旧矿工所患维他命缺陷死亡之调查”、“云南肠寄生虫之调查”、“癌症基础代谢之研究”等为代表的一批科研成果;开展了头部的颅顶骨折穿颅术、颈部的颈瘤切除术、腹部的肝癌剖腹术、脊柱部的脊柱炎植骨术等一些高难度尖端手术。期间,范秉哲、杜棻、姚碧澄、赵明德、张瑞纶等一批著名医学家、学者应邀受聘到医学院执教,为医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0世纪50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1956年,医学院从云南大学划离,并独立建院为“昆明医学院”(即现在的昆明医科大学)。近年来,云南大学确定了“把云南大学办成西部一流、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综合大学,综合实力进入全国高校50强”的发展目标,坚定抓好、抓实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建设发展,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支持下于2011年11月正式恢复重建云南大学医学院。
2020年学校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孝平任医学院院长,陈孝平院士为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院长韦嘉任医学院常务副院长。2021年2月教育部批复云南大学增设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同年9月云南大学正式招收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生。至此,云大医学院步入崭新篇章并取得了快速发展。
二、临床医学专业
临床医学是依托基础和临床理论,以临床实践为核心,围绕疾病预防、诊治、康复展开的应用型科学专业。通过教学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根据病患的临床表现,从病因、病机、病理等综合分析辨识疾病,并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治疗以最大程度的减轻病患痛苦,恢复健康。
培养目标
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树立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的救死扶伤精神,引导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从医的神圣职责。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适应新一代技术革命和生命科学变革,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医学领域前沿问题,具有扎实生物医学知识和全面临床医学技能,具备临床诊治能力、临床科研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符合我国现代卫生事业发展,立志服务健康云南,能够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临床医疗、预防、医学研究、康复保健的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
学制与学位
学制为5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专业核心课程
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遗传学、医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预防医学、流行病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精神病学、眼科学、耳鼻喉与头颈外科学、皮肤性病学、口腔科学、中医学、全科医学。
就业去向
毕业生多在临床医疗、预防、医学研究、康复保健单位从事专业相关工作。
三、师资力量
医学院现有教职员工38人,博、硕士生导师20余人。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 1人,云南省教学名师1人,云南省兴滇英才系列入选者4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云南省科技创新团队2个,云南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同时,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聘请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医学院校教学名师担任部分专业课程授课教师。
四、学科建设与特色专业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在学校领导、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根据国家及云南省医学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围绕学校既定的发展目标发展,学院现有1个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1个“医学遗传学”博士学位授权,1个“医学遗传学”硕士学位授权。在人才培养上强化质量,全面提升学科和专业水平。
五、人才培养
云南大学医学院从成立之初就一直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学生毕业后大多服务于医疗健康行业,一批批医学人才在行业里砥砺奋斗。20世纪30-50年代,云大医学专业培养了诸多优秀的医学大家,为民族团结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谭慧英(1919-2005),1943年毕业,是国立云南大学医学院首届毕业生,后成为首都医科大学教授、中国麻醉学科的开拓者之一;胡素秋(1922-2015),1949年7月毕业于云南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后成长为云南妇产科专家,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妇女更年期卫生》;李秉权(1922-2005),1947年7月以优良成绩毕业获学士学位,后成为云南省神经外科学的奠基者,在云南率先施行开颅手术,一生致力于神经外科的进步与发展。
进入新时代,云南大学成立了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部,全面统筹推进云大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等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在“双一流”建设的引领下,医学院现已在医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学科和研究方向上初具特色并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高层次医学人才。自恢复建院以来,医学院于2014年开始招收医学遗传学硕士、博士研究生,近5年已培养学生44人。目前在读博士15名,硕士29名,临床医学本科生98名。医学院将继续秉承“自尊、致知、正义、力行”的云大校训,接力赓续培育优秀医学人才,助力健康中国发展。
六、科研平台与成果
恢复建院10年来,云南大学医学院现有教学科研实验室3000余平米,现有200余台套仪器设备和及相关分析软件,价值3000余万元。医学院现已建成全新的“解剖学实验室”、“机能学实验室”以及规划建设东陆校区病原及免疫实验室等教研平台。依托云南大学人类复杂疾病基因研究省创立团队、云南省高校人类复杂疾病分子遗传学重点实验室、云南医学遗传与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提供的科研平台,医学院实验室共申请获得各类项目4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总经费达2163.70万元。发表SCI论文47篇,申请专利7项,获得“云南大学人类复杂疾病基因研究”云南省省级创新团队建设项目,2012年获 “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
七、附属医院
2020年8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正式成为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是学校目前唯一的直属附属医院。云大附属医院长期作为云南省重要的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学科设置齐全,临床教学经验丰富,共有47个临床医技科室。现有普通外科、康复医学科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云南省临床重点专科,3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建设项目,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培育项目,2个省院共建临床重点专科;医院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目前有5个国家级培训基地;4个云南省医疗质量控制中心;8个云南省专家工作站;8个省级临床中心和基地。先后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八、联系我们
医学院招生咨询电话:0871-65034636
医学院招生QQ群号:186083837
生态与环境学院
生态与环境学院是云南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的主要承担单位,现有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专业,其中生态学为国家特色专业和云南省品牌专业,并在2019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亦是在国家特色专业基础上进行优势重组形成的,并在2020年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学院新招生专业,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联合培养,2022年入选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拥有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和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3),联合拥有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作为一流学科,云南大学的生态学2002年入选国家重点学科,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二(并列),2017和2022年全国学科评估进入A类学科。
作为正在建设的人才培养基地,全院现有在职教职工132人,其中教授39人、副教授53人,博士生导师29人,硕士生导师106人。拥有博士学位、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和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比例90%以上,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云岭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获得者、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云岭学者等高端人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虚拟教研室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名师和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创新团队1支,省教学团队1支,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还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院士、知名专家、学者为学院的兼职或特聘教授。学院主持国家重大科技水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一系列国家级大型科研课题,主持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慕课1门。先后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及科学出版社出版《植物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环境生物学》、《资源生态学》、《环境污染微生物学》、《环境与发展》、《生物统计学》、《植物分类学》、《生物学野外实习指导》等全国高校通用教材。学院与加拿大、德国、比利时、瑞典、日本等国内外多所著名高校和国际组织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共建“生态学菁英班”,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态技术教席、云南省高校高原山地生态与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智库,联合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
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毕业生具备下列基本素质:(1)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诚信为人,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健全的人格;(2)文化素质: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修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现代意识以及健康的人际交往意识;(3)专业素质: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有求实创新的意识和革新精神;在相关学科研究与开发领域具有较好的综合分析素养和价值效益观念;(4)身心素质:包括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生活习惯。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建立学生生涯工作室,通过线上及线下方式同时推送分享就业信息并开展培训宣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学院结合学科特色,积极与国内著名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开展交流合作,为学生科研训练及升学深造提供更多交流平台。学院重点关注建档立卡户毕业生、“双困”(家庭经济困难及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到求职意向一人一册建档针对性帮扶,切实做好建档立卡户毕业生及“双困”毕业生就业创业一对一帮扶。2020年就业率91.49%,升学率40.43%,2021年就业率91.58%,升学率36.84%,2022年本科生就业率86.99%,升学率40.65%,毕业生对专业认同感较高,前往国内外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继续深造比例较高,就业学生中从事环境生态保护与治理相关工作占比较大。毕业生中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过去三年有1名同学先后参加云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14名毕业生投身基层并参与脱贫攻坚工作。
生态学专业
一、培养目标及要求
按照我国现代化建设对生态学人才的需求以及本专业人才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全面地掌握生态学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本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和云南省品牌专业,并在2019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两亚,面向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和国际视野,能解决复合生态问题,能从事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生态学拔尖创新人才。
设有普通班和“菁英班”,其中“菁英班”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共同建设。以精英教育为宗旨,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外语和计算机工具以及系统的生态学专门知识,掌握生态学研究方法,热爱生态学研究,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优秀本科人才。为国家进一步培养生态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未来领军及拔尖人才打下战略储备基础。“菁英班”学生享有更多实践和升学机会。
本专业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兰州大学签订有联合培养协议,入选同学将有机会到国内顶尖大学进行为期1~2年的学习。
为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本专业已建成多个国际联合实习基地,学生将有机会与外籍师生一同在国内外进行野外实习。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态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掌握现代生态学理论和计算机模拟等实验技能,初步具备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学生毕业时将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现代生物学、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和生态监测与评价的基本方法;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生态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学制及学位:学制4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三、主干课程
生态学专业除开设全校性公共必修课、综合素质教育课程、理科和生物学基础课程外,开设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进化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应用等专业课程及相应实验课程。
四、就业方向
生态建设、生态修复已经成为国家未来的重要战略,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文明业已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无疑将大大地提高对生态学人才的需求。同时,生态学与生物工程、资源环境工程有机结合,将使生态材料、生态产品、生态产业的范围进一步拓宽,生态学专业的人才必将大展宏图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
毕业生可申请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作,常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也可以到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从事生态监测、生态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还可以进一步在生态学及其相关领域继续深造,拥有完整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将会为同学提供大量的机会。
近三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均高于85%,约1/3至一半的学生升入研究生阶段,其中大部分选择在本专业内继续深造。生态学毕业生就业行业中,超过三成从事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其次是研究和试验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就业单位中,民营企业占比最高,达50%左右,其次是科研设计单位,占比达15%左右,其余依次是三资企业、中初教育单位、党政机关。本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获得了就业单位的普遍好评。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
一、培养目标及要求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立足云南,面向我国西南和周边国家,围绕西部大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水体和土壤污染防控、受损环境恢复和重建等复合性生态环境问题,按照本专业国家教学质量标准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要求,借鉴国内外人才培养先进经验,结合高等教育新工科的建设导向,培养满足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要求的、可解决复合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
本专业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著名生态学家曲仲湘教授对环境科学的倡导,在上世纪 80年代经著名污染生态学家王焕校教授大力推进获得长足发展,并在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段昌群教授的带领下于21世纪初建设了以解决复合性生态环境问题为特色的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先后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和云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中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云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多个奖项,2019年与环境工程专业合并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2019年入选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行列,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行列。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紧密结合我国当前“宽口径、复合型”环境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按照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对生态环保类人才的需求及生态环保技术人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宽广的国际视野、丰富的人文及家国情怀、求实创新及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强劲的终身学习和自我成长能力,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的“新工科”环境类人才。立足于解决我国西南地区水土环境问题及生态安全的迫切需求,培养具备环境科学及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从事流域/区域环境及生态监测与评价、环境及生态规划与管理、环境生态修复工程设计与建设管理的实践创新型复合人才,能在相关规划设计部门、建设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政单位等从事环境生态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等工作,具备整合“环境-生态-工程”解决复合性环境生态问题的技能型拔尖创新人才。
根据教育部专业规范对本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以及云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学科(如生态学)长期以来积累的学科基础及人才培养经验,提出毕业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一)知识要求
1.具备理科基础知识:掌握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 具备工程基础知识:掌握工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工程设计原理、工程制图技能、设计手册的使用,基本掌握设计文件的编制。
3. 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二)能力要求
1. 问题识别及分析研究能力: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研究分析并表达水土环境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获得有效结论的能力。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环境与生态有关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方案比选等,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具备从事环境及生态监测与评价等专业知识及技能。
2.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力:能够针对环境与生态有关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设计合理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具备环境及生态工程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工程实践与社会发展能力:熟悉国家和地方涉及环境与生态的政策、法律法规和伦理,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环境与生态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伦理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具备从事环境及生态影响评价、规划与管理等专业知识及技能。
4. 产业前景及项目管理能力:了解环境科学与生态工程的技术前沿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环境生态保护产业的发展状况。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中进行应用。
(三)素质要求
1. 阅读理解与逻辑思辨能力:掌握运用传统及现代信息载体获取并理解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逻辑思维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2. 沟通与表达:能够就环境与生态有关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3. 职业规范与团队合作: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4. 自我成长及终身学习:具有自我成长及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新形势新条件与培养与之相适应的能力。
二、学制及学位: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三、主干课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除开设全校性公共必修课、综合素质教育课程、数学、化学、生物学、物理等基础课程外,主要专业课程包括环境学概论、环境生物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化学、水处理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土壤修复生态工程。本专业设置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及环境生态工程3个专业方向,对应的方向核心课程分别为:
环境科学方向:污染生态学、水环境数学模型
环境工程方向:环境水文学、给排水工程
环境生态工程方向:环境景观设计、水环境生态工程
(二)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专业课程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生物综合实验、环境科学与工程综合实验);专业课程设计(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水处理及生态工程课程设计、固废及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专业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及毕业综合实习)、毕业设计(论文)、阅读计划、科研训练。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30.8%。
四、就业方向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后主要从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作为研究人员,将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环境监测、评价、管理和规划等工作;作为环境工程师,从事环保产品的开发,或进行环境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或项目管理、工程监理、环境评估、技术咨询等工作;作为公务员,将在中央和地方、各工业部委和工业企业的环境科学研究部门工作。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年终就业率在90%以上,就业质量高,分别为各级环保局、环科所、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等咨询企业;环境生态工程、污水处理厂等工程企业;自主创业(主要在环境产业领域);其它企事业单位,或进一步在环境学、生态学等相关领域继续深造。
五、报考限制:色盲、色弱考生限报。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
一、培养目标及要求
云南大学农学学科办学历史悠久,始于1938年8月,停于1958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曾先后吸引了一批著名学者如汤惠荪、张福延、汤佩松、郑万钧、金善宝等到相关学科专业任教。遵从学校“巩固文理、完善管理、发展工学、拓展医农”的学科建设思路,以及服务云南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人才和农业科技支撑的迫切需要,云南大学于2011年恢复重建农学相关学科专业。云南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农学院于2016年8月开始招生,因学校建设“双一流大学”学科站位和定位调整,2019年云南大学农学院更名为云南大学资源植物研究,本专业也于2019年暂停招生。响应国家新农科建设需要,“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于2022年8月重新开始招收本科生,致力于为国家和云南培养新型农科人才。
(一)培养目标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品行优良、本领过硬、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人文和科学素养,系统掌握传统作物遗传育种和现代分子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于实践中,能够在农业及相关行业中开展与植物技术产业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培养要求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不仅培养具有植物学、遗传学、植物遗传育种、植物栽培管理、植物生物技术、植物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理论和基础知识,更注重将现代新型农业技术、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等现代高新技术融入专业课程的范围。植物科学与技术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考研深造所需的扎实学科理论与知识,同时还具备管理智慧农业及进入植物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研发和管理的理论知识与相关技能。
毕业生应获取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较高的人文修养,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健全的人格;
2.掌握现代生物技术、植物遗传育种、作物生产与管理、现代农作物种业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掌握作物遗传育种、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营销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前沿、发展动态、行业需求;
4.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
6.具有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学制及学位:学制4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三、主干课程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除开设全校性公共必修课、综合素质教育课程、理科与农科基础课程外,开设植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生物统计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物技术、农业生态学、植物育种学、植物生产学、种子学等专业课程及相应实验实践实习课程。
四、就业方向
本专业就业将以四个“面向”为目标,以现代生物科技改造传统农林专业,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面向新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绿色发展,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面向新乡村,致力于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城乡融合和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面向新农民,致力于服务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推乡村人才振兴;面向新生态,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近三年,本专业毕业13人,就业率100%。平均升学率54%,升学同学均进入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云南大学等“双一流”建设高校就读研究生,就业率和优质升学率均位于学校前列。本专业委托第三方进行调研,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专业培养满意度、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以此作为质量改进依据。最新一期《用人单位对云南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评价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满意度为95%,认为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对专业工作具有较高的胜任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联系方式:
招生咨询电话:0871—65948611
招生咨询QQ群:632779802
数学与统计学院
一、学院简介
云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成立于2005年12月,它的前身数学系创建于1934年,统计系创建于1989年,是中国大学历史悠久的数学系和统计系之一,另设有一个大学数学教学部。许多著名数学家,如:熊庆来、何鲁、华罗庚、陈省身、何衍璇、王世魁、庄圻泰等都曾在云南大学数学系任教,他们都曾为云南大学数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多年来,在学校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学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一个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研究教学型学院。学院现拥有数学、统计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学、统计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量经济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大数据统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形成了完整的涵盖本-硕-博-博士后全序列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数学二级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统计学”被列为学校“双一流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在教育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我院统计学学科进入A-类,取得历史性突破。
学院现有统计学(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首批云南省本科高校专业增A去D规划建设一流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第二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与计算科学(第二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首批云南省本科高校专业增A去D规划建设新兴专业、第三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全国理科人才培养基地“数理基础科学(数学方向)”(第三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共5个本科专业(全部进入“双万计划”国家级或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学分析(I)”“应用回归分析”均为国家级一流课程;《应用回归分析》教材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高等教育类)二等奖,2022年获第九届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设有“徐宗本院士工作站”和“马志明院士工作室”,作为“云南省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创新联合培养基地”,运行“云南省应用数学中心”“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云南大学统计建模与数据集成实验室)”“云南省统计建模与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统计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拥有“云南省复杂数据统计推断方法研究创新团队”“云南大学运筹学省创新团队(培育)”“云南省云岭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云南省高校计算理论与应用科技创新团队”“云南省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团队”,建有40余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数学与统计学院现已形成以近代分析、代数、微分方程、组合最优化与算法理论和数理统计为代表的5个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稳定的研究方向;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核心,职称、年龄、学历、专业和学缘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的师资队伍。现有在编在岗教职工92人(专任教师83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室3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5人。有兼职院士2人、兼职教授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特聘专家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学天元基金学术领导小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统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国际统计学会推选会员1人,国际泛华统计协会“Board of Directors”1人,国际数理统计学会(IMS) Fellow 1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1人,“省突”或“省贴”3人,云南省“高端引进人才”2人,云南省“百人计划”入选者3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8人,云南省委联系专家3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人,云南省教学名师3人。30余名教师赴美、英、加等国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知名高校(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大学等)访学进修。10多人在国家级、省级学会担任理事长、会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等职务。
近五年来,学院科研工作硕果累累,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包括14部教材/专著和900多篇教学/科研论文;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地区、青年及数学天元专项及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70余项,承接云南省统计局、昆明市统计局、中铁二院等单位委托的横向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籍本科生961人,硕士研究生496人,博士研究生54人。与复旦大学开展联合培养数学类专业本科生计划、与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互派本科生进行交流学习,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及香港、台湾地区的10余所知名大学建立实质性合作,每年有10多名本科生、研究生赴相关高校联合培养或交流研修。近10年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累计向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输送博士生、硕士生200余人。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学科竞赛中屡获大奖。学院主办的“云南大学女生节”、“数学文化周”等系列活动已成为学校的品牌活动,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具有潜力的数学、统计工作者,更有一些已经成为各级领导、知名学者、教授或博士生导师。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院师生将继续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践行“自尊、致知、正义、力行”的云大校训,加强本科生人才培养“导师制”,强化专业特色鲜明、国内影响显著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建设!
二、专业简介
(一)数学与应用数学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解决现代科学、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实际问题,并受到科学研究训练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制: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主干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统计、常微分方程、数学建模、近世代数、实变函数、复变函数、泛函分析、数值计算方法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能在中学从事数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能在生产、经营、科技、金融等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
专业特色:本专业2019年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数学分析(1)》等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建设课程。数学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学生能够在本专业完成本-硕-博的修读。我校与复旦大学实行“联合培养本科生计划”,本专业每年从大一本科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到复旦大学学习两年,四年级回到云南大学继续学习一年。联合培养学生毕业时,对能获得云南大学毕业证和学位证并能达到复旦大学成绩要求者,将在云南大学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上加盖复旦大学印章。本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等重要比赛中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含一等奖)。
(二)统计学
培养目标: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良好的统计理论素养、熟练的计算机及统计软件应用分析能力,具备专业学习与应用所需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较强的社会沟通能力,具有适应大数据时代社会需求的创新实践能力以及撰写决策咨询报告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数据分析人才。
学制: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主干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统计学概论、统计计算、应用回归分析、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应用时间序列、试验设计、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随机过程、贝叶斯统计、属性数据分析、计量经济学
就业方向:需要从事数据分析工作的政府部门;银行、证券、基金公司等金融部门;大中小型企业的市场分析、风险管理、质量管理等部门;高等院校、中等学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调查公司、咨询公司等数据分析专门机构;到国内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研究生。
专业特色:本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应用回归分析》等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建设课程。统计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为A-。本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重要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含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其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受用人单位高度好评,许多已成为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省部级干部、长江学者等)。2021年本科生深造率达41%,在边疆地区高校统计学专业中名列前茅。累计向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输送博士生、硕士生60余人。
(三)信息与计算科学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科学或计算数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接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解决信息技术或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制: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主干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概率统计、常微分方程、运筹学通论、数值计算方法、数学建模、微分方程数值解法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能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或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
专业特色:本专业2020年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离散数学》等课程是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运筹学》等课程入选首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数学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学生能够在本专业完成本-硕-博的修读。与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建立了交换生机制,大一结束前根据学生自愿申请,选拔出10名以内的学生在大二期间到山东大学威海分校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换生学习。该机制能够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学习知识,有效开拓学生的视野。
(四)数理基础科学(数学方向)
培养目标:强化协同育人、科研育人,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仰和科研道德规范,数学、物理基础扎实,熟练掌握外语和计算机,接受一定的科研训练,有一定实验技能的“口径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拔尖科研后备人才。
学制: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主干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力学、热学、电磁学、概率统计、常微分方程、近世代数、实变函数、复变函数、泛函分析、数值计算方法、数学物理方程
就业方向:本科毕业生能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中学等科技和教育单位在数学、物理学相关科学技术领域继续深造或者从事研发、教学任务或技术支持、管理等工作。
专业特色:本专业2021年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在近25年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理基地班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在学生选拔、师资配备、培养模式、条件氛围、管理制度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本专业前三个学期学习数学、物理基础知识,使学生具有厚实的数理基础,综合素质高、发展前景广。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名额较普通专业有一定倾斜,其中大部分保送到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等985高校。从2022年9月开始,该专业学生在入学后即实施分流,按数学方向和物理方向分别进入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天文学院培养。
(五)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培养目标: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良好的统计理论素养,缜密的数据思维,深邃的人工智能技术,熟练的计算机及数据分析软件应用能力,具备专业学习与应用所需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较强的社会沟通能力,面对大数据时代和人工智能发展的社会需求,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卓越创新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数据分析人才。
学制: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主干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系统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Python程序设计、计算方法、多元统计分析、应用随机过程、统计计算、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技术、数据科学导论、最优化理论与方法、人工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
就业方向:需要从事大数据分析工作的政府部门及银行、证券、基金公司等金融部门;大中小型企业的市场分析、风险管理、质量管理等部门;调查公司、咨询公司等数据分析专门机构及有大数据处理及分析需求的各产业部门等,或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
专业特色:本专业2021年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是首批云南省本科高校专业增A去D规划建设新兴专业。根据我院签约实习基地广东泰迪科技、北京百融云创科技等单位的反馈意见,本专业学生在考取数据分析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后到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等城市就业的需求缺口极大,薪资优越,就业前景好。
三、成果简介
云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坚持探索数学、统计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立足边疆、服务全国”定位,树立“立德树人铸魂、以生为本育人、数据思维赋能、精统善析致用”教育理念,创设“懂数据、会分析、能落地”的素质化培养目标,构建“数学、统计、计算机科学、特定领域知识、综合实践”五大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微课、慕课、案例库、经济数据库”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国际大师结对指导青年教师、中外联合培养本科生和博士生”的国际化师生培养平台,实施“统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项目化学科竞赛促教促学。通过目标引领-五化交糅-社会反馈,形成培养目标素质化、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师生培养国际化、学科竞赛项目化的“五化一体”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获2018年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22年云南省第九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近五年本科学生申报获批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课题100余项,获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全国总冠军等国家级奖励80余项、省级奖励12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稳居95%以上,其综合素质、专业能力深受用人单位好评。2021年统计学专业本科生国内外深造率达41%,在西部高校统计学专业中名列前茅。2010年至今与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等学校开展联合培养协同育人项目,受益本科学生累积达50余人。2019年至今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联合培养统计学本科生7人,其中4人已赴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深造。2022年9月首届“熊庆来数学拔尖试点班”开始招生。学院累计向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输送博士生、硕士生200余人。学院设有“萧文灿先生数学教育基金”,每年评选5名学生,每名给予2万元奖励。学院主办的“云南大学女生节”、“数学文化周”等系列活动已成为学校的品牌活动,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具有潜力的数学、统计工作者,更有一些已经成为知名学者、教授或博士生导师以及各级领导或专家。
四、就业情况
数学与统计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严格落实学生就业“一把手”工程,明确学生就业指导思路和具体工作责任,充实队伍、细化措施、精准帮扶、精准施策,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具体落实到学院相关负责老师头上。采取“全员+全程”、“线上+线下”的工作模式,多措并举,构建院领导班子带头,辅导员、班主任、教师、支部书记、研究生导师、优秀学生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实施分层次的全程就业指导。对来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偏远少数民族生源地的学生开展个性化就业服务,实现“一对一”精准帮扶就业;在学生求职创业过程中,学院充分给予岗位供给和信息输送、简历与面试指导、就业讲座、安全就业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服务。
近三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数据的统计分析,我院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高,就业去向以教育行业、金融行业、信息产业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以及参军入伍为主。数学与统计学院每年获得校级优秀毕业生达30余人,省级优秀毕业生10余人。
以下是几名优秀毕业生的介绍:
杨皓旭,女,数学与统计学院2017级统计学专业学生,数学与统计学院本科生第二党支部预备党员,担任2017级统计学学习委员。大学三年平均综合测评成绩和平均绩点均为专业第一,曾获2019—2020学年国家奖学金、2019-2020及2018-2019学年云南省级三好学生、2017-2018学年云南省政府奖学金、2017—2021学年连续三年校级一等奖学金、云南大学2019年“大学生年度人物”等奖项,毕业推免至上海交通大学攻读研究生。
李家欢,男,2016年9月进入云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习,2017年9月保留学籍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蛟龙突击队,2016年代表云南大学参加在昆高校军事技能比武获单科目第一名;2017年南部战区海军新兵比武获综合比武第一名;被基地授予“精武战士”称号;2019年海军蛟龙突击队开训动员比武获单科目第一名,2019年9月退出现役;2019至2020学年度获得校级一等奖学金,并被授予“优秀学生”称号;2021年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获数学类(低年级组)一等奖,位全国并列第七名;2021年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获数学类(高年级组)一等奖,位全国并列第十二名;2020年第五届全国高校密码数学挑战赛以西南赛区第一名成绩进入决赛并获全国三等奖;2020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UMCM)获得云南赛区本科组一等奖。参与云南大学第十一届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分数阶微分方程的概周期型解研究》《带有上下界限制的指派问题》、云南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基于中国邮递员问题的充电站选址研究》。毕业后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博连读(直博生)推免保送资格。
郭华夏,女,2017年9月就读于云南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数理基础科学,2019年专业分流至数学与统计学院数理基地班数学方向,中共党员,她先后担任班长、院学生会部长,积极为班级同学服务。郭华夏在自己的专业技能方面有着突出的成绩,综合测评成绩名列前茅,在大二、大三、大四期间荣获过校级奖学金、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同时积极参与数学建模竞赛,并在2019亚太地区数学建模竞赛中担任队长并获得二等奖,获得全国市场调查与分析专业技能证书。毕业保研至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朱旭泽,男,汉族,中共预备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人,2018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担任团支部书记,数学与统计学院团委副书记,数学与统计学院第二课堂联络员,数学与统计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学习强国”联络员。曾获评校级优秀学生、优秀团干部,院级优秀学生干部,阿勒泰市“抗疫先锋”等荣誉称号,获得第二课堂联络员三等奖、CRA市调大赛国家三等奖、校级三等奖学金等。
曹嘉容,2017级统计学专业学生,中共党员,曾担任数学与统计学院新媒体部长,2021年报送本校读研,现为云南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名成员。2018-2019年曾获云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优秀团干部”称号。2019年曾协助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斗南街道办事处开展了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工作。2020年曾获云南大学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
张露,女,汉族,共青团员。数学与统计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018级本科生,曾任数学与统计学院新闻宣传中心主任、技术部副部长,大学三年平均绩点位列班级第三,曾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和两次校级二等奖学金,荣获“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等称号,2021年正大杯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云南省省赛二等奖;2021年第十八届五一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2021年全国大学生数据统计与分析竞赛二等奖;2021年第二届全国高等院校数学能力挑战赛二等奖;2019年"外研社·国才杯" 全国英语写作大赛三等奖。现已保送中南大学研究生。
以下是数位知名校友的介绍:
胡明武,男,1990.9-1994.7在云南大学统计系统计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现任云南省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杨顶辉,男,1982.9-1986.7在云南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程兵,男,1982年从云南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他是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期从事金融、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和人工智能研究。
张世华,男,1999.9-2003.7在云南大学数学系数理基础科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等。
杨泉,男,1990.9-1994.7在云南大学统计系统计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现任新城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贵区域总经理。
苏武,男,1992.9-1996.7在云南大学统计系统计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现任丽江市市委常委、古城区区委书记。
杨建伟,男,1993.9-1997.7在云南大学统计系读本科,获理学学士学位。现任昆明市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五、联系方式
学院办公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云南大学呈贡校区格物楼3栋
学院办公电话/传真:0871-65033700
考生咨询电话(学院教务办):0871-65031033
学院招生咨询QQ群号:444278027
学院网址: www.ms.ynu.edu.cn
物理与天文学院
一、学院概况
云南大学物理系于1938年成立,时任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先生担任首任系主任,赵忠尧、彭桓武、顾建中、杨桂宫等著名物理学家先后在物理系任教。物理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先后成立无线电系(198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999年)和天文学系(2013年)。无线电系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分别成为信息学院、材料与能源学院的前身。2015年由物理系、天文系和云南省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组建成立物理与天文学院。
学院现有物理学、天文学(熊庆来天文菁英班)、数理基础科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物理学、天文学专业分别于2020和2022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数理基础科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22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数理基础科学专业是云南省唯一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现有物理学、天文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物理与天文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吸引和汇聚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显示度的优秀学者,包括4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位教育部长江学者、5位国家高层次人才以及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云南省高端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云岭学者等一批高端人才,形成了一支80余人组成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能力强、学历高、素质高的教学科研队伍。在职教师中32%具有正高职称,36%具有副高级职称,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40余人。
杰青、长江学者授课
学院已建成的重要教学、科研平台和院士工作站包括:云南省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光电子器件工程重点实验室、光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大学天文台、超快磁光综合测量平台、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探测器研制平台、高性能计算及数据存储中心、李惕碚院士工作站等,研究方向涵盖了物理学、天文学及相关的主要领域。
光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院科研工作秉承“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先导”的传统,以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既鼓励原创性基础研究,也积极推进面向国家重大科技需求以及云南省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研究,同时提倡不同优势学科之间的交叉拓展。近5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9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地区基金项目、973前期研究专项等共50余项,省部级重点项目及横向课题30余项。学院每年以云南大学第一单位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等100余篇项。学院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云南省科学技术奖、云南省教学成果奖等多项省部级奖励。
二、特色育人培养
(一)物理学专业
1、专业简介
物理学是云南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及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是云南大学近百年历史中最早成立的学科之一,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著名物理学家赵忠尧、彭桓武、张永立、王明贞、杨桂宫、顾建中等曾先后在物理系任教。2011年获云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建设,2019年入选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2006年获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11年获得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具备物理学专门人才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
物理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包括高层次人才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云南省高端科技引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90%,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影响。
专业定位:基础型
学制与学位:学制4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2、培养目标
物理学专业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招生,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宽厚的物理学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实验技能、学科交叉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的优秀人才。在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下,物理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具有良好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具备系统、扎实的物理学与数学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及团结协作精神,适合在物理学及相关学科领域从事科研、教学、高新技术应用开发及管理工作。
3、专业核心课程
物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物理方法、普通物理学(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
4、就业方向
物理学专业毕业生具有基础扎实,选择面广的特点,可在物理学各领域、天文学领域及相关学科领域深造,同时可以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及企事业单位开发及管理工作。
(二)天文学专业
1、专业简介
天文学作为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在人类认识宇宙、促进现代高新技术和其它自然科学的发展、提高全民素质等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云南大学天文学科发展迅速,是云南大学5个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群)之一,具有1系(天文系)、1所(中国西南天文研究所)、1基地(云南大学-中科院云南天文台育人与创新天文联合基地)。天文学专业具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优良的科研教学实践平台和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天文学本科生全部纳入“熊庆来天文菁英班”(简称菁英班)培养管理,该班由云南大学和中科院云南天文台根据“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联合设立,旨在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资源,使学生在接受本科教育基础上能够较早地融入到前沿的科学研究中,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天文拔尖人才。
天文学本科专业是云南大学重点建设的一流本科专业,云南大学与中科院云南天文台不断总结经验,开展教学改革,探讨天文学本科菁英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如下特色和优势:
(1)优质的师资队伍。
云南大学天文学科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云南省“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计划”、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等优秀学者。云南天文台选派优秀教师讲授相关天文专业课程,全程参与本科教学和实践训练。课程教学实行小班教学。
(2)丰富多样的科研训练和实践活动
天文学专业具有先进的教学实践平台和丰富的科研训练活动。云南大学天文台已建设完成,具有国内高校最先进的通用型1米光学望远镜(配备4K*4K专业CCD),具有一批小型望远镜;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天文观测条件,学生将利用云南天文台昆明凤凰山本部、丽江高美古观测站、澄江抚仙湖观测基地的各种大型科研设备进行暑期实习及实践活动;强化科研能力训练,设立了“云南大学熊庆来天文菁英班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导师科研项目。
(3)全面实行导师指导制
由云南大学和中科院云南天文台联合组建导师团队,定期与学生一对一交流指导,在一二年级指导学生基础及专业课程的学习,三四年级指导学生开展科研训练,申报相关科研训练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来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4)设立优秀学生专项奖学金
天文学专业学生在享受云南大学设立的各种奖助学金的同时,云南天文台设立了“熊庆来天文专项奖学金”,该奖学金资助率可达80%,额度1000元-5000元/人;国家天文台在云南大学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每年奖励3名有志于将来从事天文研究的优秀本科生;
(5)推免研究生政策
学校加大“菁英班”推荐免试研究生比例,具体政策按推免当年有关规定执行,学生需符合学校“推荐免试研究生”基本条件。
专业定位:基础型
学制与学位:学制4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2、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天文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毕业生应具备从事天文学研究、教学、技术应用等工作所需数学及其它自然科学知识;掌握扎实的天文学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进行天文观测的基本技术和分析方法,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备进一步深造所需的基本能力;具有初步的、在天文学领域进行科学研究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信息获取能力和职业发展所需的再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3、专业核心课程
数学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物理方法、计算物理、计算物理实验;基础物理课程:大学物理A(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大学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等;理论物理课程: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专业课程:普通天文学、普通天文学实习、天体力学基础、实测天体物理、实测天体物理实习、天体物理学、射电天文学、星系物理、天体光谱学、物理宇宙学、高能天体物理导论、恒星结构演化引论等。
4、就业方向
天文学本科生按照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将获得充分的科研训练和实习实践机会,毕业生在具有扎实的数理、天文基础的同时,将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学生完成学业后主要到相关科研院所、高校进一步深造,也可到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工作。
天文学专业本科生到FAST实习
(三)数理基础科学专业
1、专业简介
数理基础科学(国家数理基地班)专业属于“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5年开始试办招生,2005年转为国家正式基地,由云南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和数学与统计学院合办,以培养数理基础扎实的高素质科研与教学后备人才为目标。
本专业是云南省唯一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属于国家特设专业。学校与学院对本专业有相当的政策倾斜,包括保研率、与复旦大学的“1+2+1”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与多家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等,为有志于进一步深造的学生提供了更多机会。
本专业以培养拔尖人才为目标,在新生入学时按数理基础科学(物理方向)、数理基础科学(数学方向)进行分流,并面向全校理、工科类专业新生进行选拔,两个方向的学生分别由物理与天文学院和数学与统计学院进行培养和管理。本专业的学生能够同时接受物理学与数学基础的严格训练,也能得到物理方向、数学方向专业化的培养,目的是培养能够在物理学与数学前沿领域特别是同质性越来越强的交叉领域进一步深造的综合性人才。
专业定位:基础型
学制与学位:学制4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2、培养目标
数理基础科学专业(物理方向)强化协同育人、科研育人,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仰和科研道德规范,数学、物理基础扎实,熟练掌握外语和计算机,接受一定的科研训练,有一定实验技能的“口径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拔尖科研后备人才,本科毕业生能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中学等科技和教育单位继续深造或者从事研发、教学任务。
3、专业核心课程
本专业的主干课程为物理学与数学两个方向的专业基础与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大学物理学A系列课程、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以及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概率论等。
4、就业方向
本专业为基础学科,主要目标是培养优质的科研与教学储备人才。本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以到国内外一流高校与研究所进一步攻读物理、数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为主;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能够在计算机信息处理、经济、金融,以及中小学、培训机构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软件开发或管理工作。本专业招生至今已逾二十载,毕业生广泛分布于国内各科研院所、高校、中小学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也有一部分在国外继续深造。
(四)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
1、专业简介
云南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创建于2011年,以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量子信息物理、光学、凝聚态物理二级学科硕士点为支撑,继承物理与天文学院光学方向60多年的优秀教学传统,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扎实的科学研究基础和深厚的科学成果积淀。本专业结合本学科特色,形成了以激光物理及全固态激光器、超快光谱及等离光子学、微型光学器件与光学检测、有机光子学、光学设计与自适应光学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强调理论学习与技术实践相结合,要求学习者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和缜密的思维分析能力。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熟悉光学、信息、通信、微电子等相关技术,接受科学研究与科学思维的基本训练,获得必备的光电信息系统分析和光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训练及相关工程技术实践的培训,具备本学科及跨学科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专业定位:应用型
学制与学位:学制4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2、培养目标
本专业贯彻落实“云南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构建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培养符合国家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发展需求,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学术思想活跃,视野国际化,具有现代科学意识和文化素养;掌握扎实基础理论和熟练的实践技能、专业知识宽厚,具备运用光电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光电信息技术和光电子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产品设计研发、技术服务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应达到以下能力:
(1)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创新,发现、鉴定并解决与专业职位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胜任相应的生产、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等工作;
(2)具有持续提升的科学人文素养和高效的交流沟通能力,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中发挥个人、团队作用,有效促进目标达成,积极服务国家和社会;
(3)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守工程师职业道德规范,能从经济、安全、法律、环境、社会、文化伦理等宽广视角判断并解决复杂光电工程问题;
(4)能够通过终身学习促进自身职业发展,主动适应光电信息领域国内外发展,具有职场竞争力。
3、专业核心课程及实践教学
(1)专业核心课程:应用光学、物理光学、计算机辅助光学设计、现代通信原理、光电子学基础、量子力学、电磁场理论、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光通信原理与技术。
(2)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①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工程制图实训、应用光学课程实践、电子工艺实习、光学设计课程实践 Zemax、生产实习和社会调查、认识实习、金工实习、光电信息技术实践、课程综合设计、科研规范训练、毕业设计等。②主要专业实验:大学物理实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电工学实验、现代通信原理实验、光通信技术实验等。实践性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22.08%。
4、就业方向
学生能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及行业(光电信息、通信技术、广播电视、光电材料与元器件、光学工程等)、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机构及事业单位从事创新性科技研究、新产品设计与开发、销售或工程技术管理等工作。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金工实习
三、育人成果
物理与天文学院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近年共承担省级教研、教改、课程建设类项目10余项,校级项目20余项。学院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20余项,获得“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等学科竞赛国家级奖励10余项、省级奖励70余项。
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获奖学生与指导教师
学院在开展前沿研究的同时,依托光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等方向的人才队伍,在有机光电子器件产学研用一体化、碳量子点制备技术、“互联网+”核安全与辐射防护、“绿色烤房技术”、“城乡远程医疗互助平台”等方面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积极开展天文科普活动,提升科学素养。“云南大学天文科普活动周”,已成为云南大学科技活动的品牌之一。
远程医疗互助平台社会公益活动
四、就业升学
物理与天文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突出科研能力的优秀人才,每年招收本科生200余人,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物理与天文学院毕业生基础扎实宽厚,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广泛活跃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金融实业等领域。近三年来,学院本科生就业率超过92%、升学率超过36%,其中2022届数理基础科学、天文学专业进一步深造比例分别达到80%和58%。
本科生毕业典礼
五、联系方式
招生咨询电话:0871-65034922
招生咨询QQ群:428690582
物理与天文学院网址:http://www.science.ynu.edu.cn/
信息学院
一、学院简介
云南大学信息学院成立于1998年,是国内最早开展计算机和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高等院系之一。信息技术是21世纪第一生产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移动通信、物联网和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改变人类发展进程。云南大学信息学院在信息采集、获取、传输、存储、处理与分析的整个信息技术链条上拥有完善的学科专业设置,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能力,是云南大学最大的工科学院。
信息学院坚持“以人为本、教书育人,求是务实、博学创新”的办学理念,坚持理工结合,优化专业结构,打造品牌专业。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和智能科学与技术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4个,云南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1个,云南省首批新兴专业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特色专业2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个,云南省“八大重点产业”引领品牌专业1个,形成持续改进的专业建设发展机制,有力保障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建有电子信息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先后与华为、中兴通讯、百度、腾讯及云南地方企业合作,建设“华为ICT网络学院”、“腾讯智慧旅游工程中心”、“百度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实训基地”、“中兴 5G 应用示范工程中心”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
学院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云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云南省创新团队,2个云南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个云南省院士工作站,1个云南省专家工作站,5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形成较完整的信息技术类学科群及“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培养和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条件。每年近25%的本科生可通过保研或考研继续深造。
学院拥有“智能系统与计算”云南省重点实验室,“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等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空间大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云南省创新团队等多个省部级学科平台,具有较好的科研环境及团队。形成了大数据与知识工程、多媒体信息处理与视觉计算、分布式计算与云计算、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生物医学工程与高原病诊断、无线接入网络阐述与器件、边疆无线电频谱检测等特色优势学科方向,建立科学研究反哺本科教学机制,通过科研育人,培养具有前沿科技视野和洞察能力的本科人才,已经成为区域性高水平的信息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精心打造教学名师、学术带头人、“双师型”教师、企业导师等构建的师资队伍,保障本科教学的顺利实施,培养具备扎实专业基础、一定科研能力和良好工程创新能力的学生。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50余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正高级工程师)32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副研究员)5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0余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0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7人、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8人,云南省突出贡献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博士生导师26人。学院与华为、Google、百度、中兴、腾讯、中软国际、贝泰妮和铁建装备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构建协同育人平台,从企业聘请了一批信息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工程师当任我院的“双师型”教师。
二、专业简介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专业特色与优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云南省重点建设本科专业、云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云南省“八大重点产业”引领品牌专业,入选云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云南省唯一的计算机类重点本科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本科课程按照移动互联网开发、计算机图形图像、数据与知识工程、高性能计算等四个“特色课程群模块”设置。优秀学生可选拔进入产教融合卓越工程师班进行分类培养。基于学院拥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为毕业生进一步深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培养目标:旨在培养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基本理论、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及应用知识,基本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并具备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高级专门人才。
学制及学位: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移动互联网开发课程群: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WEB应用软件开发实训、软件工程、分布式软件开发技术、操作系统、编译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课程群:计算机图形学、数码摄影、数字图像处理、虚拟现实及应用技术、视觉计算与应用、艺术认知与计算;数据与知识工程课程群:数据库技术、计算思维、人工智能导论、大数据基础、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机器学习;高性能计算课程群:计算机组成原理、网络工程、信息安全及实践、系统集成、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技术、嵌入式系统、云计算导论、算法设计与分析。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信息技术企业、政府等单位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教学、开发、设计、管理、运行、维护等相关工作。在工业、信息、医疗、教育、电力、金融等国民经济的诸多行业找到具有高待遇、高发展空间的工作岗位,从事软硬件系统设计、开发和维护,软硬件系统的生产和营销,金融、贸易、商业机构的信息采集和分析等领域的信息系统维护、软硬件开发、软硬件测试、游戏开发、ERP开发等工作。并可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及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二)通信工程专业
专业特色和优势: 云南省省级重点本科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云南省通信工程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一。专业实施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方案,对接信息通信产业的人才需求,形成无线与移动通信和网络通信两个优势方向的课程体系,深化与华为、大唐和中国移动产学协同育人,推行“移动5G”产教融合特色班新模式,培养面向信息通信领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扎实的专业技能的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毕业生年终就业率约96%,每年30%以上学生赴国内外高校深造,广受用人单位欢迎。本专业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唐杯”移动通信技术竞赛、华为ICT大赛等竞赛项目中获得金奖、国家级一等奖、云南省一等奖等优异成绩。专业依托信息学院在“信息与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所拥有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培养目标:旨在培养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内的电路、信号处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现代通信系统、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具有较强的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从事信息通信网络相关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的能力,并具备良好外语运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制及学位: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通信电路与器件课程群:电子电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通信电子电路、微处理器与接口技术、微波与天线技术等,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和开发通信电路系统和器件的能力;信息通信理论与技术课程群:信息论与编码基础、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移动与无线通信、物联网通信技术、光技术与光纤通信等课程,培养学生具备通信和网络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建模分析和设计实现的能力。通信系统综合实践课程群:软件设计与开发、通信技术综合实践、网络工程、嵌入式系统开发、软件无线电应用实践、4/5G工程实践、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设计和开发复杂信息通信系统的能力。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行业管理部门、科研院所、教育系统等单位,从事信息网络、通信系统和工程等相关领域规建、研发、运维、管理和教培等工作。主要在电信营运商、电信设备制造商、互联网企业等数字基础设施相关行业从事信息通信工程规划与建设、信息网络运营与维护、信息通信系统设计开发、电子产品设计开发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信息与通信工程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专业特色与优势:电子信息工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云南省最早的电子信息工程重点本科专业,入选云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云南省新兴专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每年近30%毕业生赴国内外高校深造。本专业课程按照电路与智能硬件、信号处理与嵌入式系统、人工智能与移动信息软件等三个涵盖软硬件系统特色方向设置,并与龙芯中科、西门子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卓越工程师班,有较宽的专业口径和优良的就业前景。本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和数学建模大赛中多次获得国家一等奖。依托于信息学院拥有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生物医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能够为毕业生提供进一步深造的良好条件。
培养目标:旨在培养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中的电子技术、信息系统,信号处理、计算机技术和控制系统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基本具备在本领域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并具备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的电子信息工程高级专门人才。
学制及学位: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电子技术课程群: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EDA基础,可编程器件与硬件描述语言,模拟电路设计实践,培养学生对电路的分析、设计和制作实现的能力;信号处理课程群: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子测量基础,信息理论与编码,自动控制原理,培养学生对电路中的信号、信息的检测、分析、处理、控制的实际应用能力;软件编程课程群:数据结构基础,面向对象信息系统开发,嵌入式系统及其开发,系统建模与仿真等,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进行分析、设计和开发的能力。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子信息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胜任电子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及工艺检测、工程安装、产品销售服务等工作,到比亚迪、京东方、海康威视等高科技企业中担任程序设计工程师、电路开发工程师等,也可到移动通信、金融、电力、医疗等企业中担任软硬件维护或技术管理的工作。可继续攻读信息与通信工程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四)物联网工程专业
专业特色与优势:物联网工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符合我国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方向,有着广阔应用领域和巨大市场需求的新工科交叉型特色专业,入选第一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云南省新兴专业。专业坚持“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促应用”的教学理念和“立足云南、服务国家、辐射两亚、走向世界”的专业定位,培养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坚实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及绿色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物联网人才。根据物联网产业特色设置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培养和工程实践锻炼三个层次的课程,并通过设立产业人才培养实验班等方式以与华为、百度、京东、腾云和南方电网等物联网产业上下游企业进行深度产教融合,培养具有较强嵌入式开发、区块链技术应用和物联网系统开发能力的产业化人才。本专业拥有完备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超过三分之一的专业实践课程是与华为、百度等头部企业联合开设,“五维教学实验平台”国内领先。本专业学生在近年全国大学生智能互联创新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项目中获得全国二等奖、华南赛区一等奖和云南省金奖的优异成绩。专业基于学院拥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物联网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为毕业生进一步深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每年有30%毕业生赴国内外高校深造。
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备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物联网工程领域相关的电子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基本的计算思维能力、产品智慧化设计能力、物联网规划设计与实施能力、系统能力及创新能力,能够在物联网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应用开发、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学制及学位: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物联网电子及嵌入式技术课程群:物联网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嵌入式系统,物联网感知技术、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践,培养学生电子设计、嵌入式开发、主流开源软硬件资源使用、物联网系统设计能力;物联网通信网络课程群: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工程,物联网通信技术,传感网原理及应用,物联网无线通信,培养学生在物联网通信技术、通信网络、数据传输等方面的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能力;物联网软件开发课程群:数据结构与算法,区块链技术、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移动应用开发技术,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开发、维护物联网软件程序的能力;企业联合产教融合课程群:嵌入式应用开发与软件测试、物流系统物联网系统专业实践、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践、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与通信等方向HCIA/HCIP专业认证课程,增强学生对物联网产业认知,实现从学校到产业的无缝对接。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信息技术企业、政府等单位从事物联网技术的研究、教学、开发、设计、管理、运行、维护等相关工作。主要在新能源、新农业、互联网、数字医疗、人工智能物联网、智慧农业、智慧电网、现代物流、车联网等新兴行业从事嵌入式智能产品开发与设计、智能信息采集与处理、区块链技术开发、物联网软件开发、UI设计及测试、技术销售工程师、电子产品设计工程师、硬件工程师、Java开发工程师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物联网工程专业以及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五)智能科学与技术
专业特色与优势: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夯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基础,面向机器感知、智能机器人、智能信息处理和机器学习等前沿高新技术的综合性本科专业,入选云南省新兴专业。在2021年度普通高校“人工智能”方向本科专业综合实力排行榜上“智能科学与技术”位居A+类专业。专业基于学院拥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为毕业生进一步深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培养目标:本专业的目的是培养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系统地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在智能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工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宽口径复合型高质量以及具有计算机、自动化、电子等交叉学科基础的人才。
学制及学位: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智能信息处理课程群:智能科学与技术导论、线性代数 、最优化理论与方法、数据结构、脑与认知科学基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网络、模式识别、机器学习、工程数学、运筹学、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智能系统开发课程群:计算机程序设计、高等数学、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机组成原理、人工智能程序设计、工业机器人、脑与认知科学、数学建模与实验、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国家机关、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国防尖端科技部门、大型科学与工程研究部门、公司研发机构以及高等学校从事智能科学技术领域的科研、开发、管理或教学工作;也可以面向产业需求,在信息技术、智能家居、人工智能等领域从事智能信息采集与处理、智能行为决策、智能系统设计与集成等方面的研究、开发、教育工作。并可继续攻读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及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三、教学改革
学院在教育部主导推进的新工科建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领域精心组织、积极进取,取得不错的教学改革成绩。近三年承担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20余项,省级教研项目8项、校级教研项目15项,各类教学建设(含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项目30余项、各类大学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9项、公开出版教材8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成功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智能科学与技术入选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联网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入选云南省首批新兴专业。学院密切结合当前高校教育热点,努力探索和实践新形势下的本科教育改革,构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四个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的模块化课程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四、科学研究
学院多年来形成了大数据与知识工程、多媒体信息处理与视觉计算、分布式计算与云计算、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生物医学工程与高原病诊断、无线接入网络阐述与器件、边疆无线电频谱检测等特色优势学科方向。近五年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委托项目200余项,科研规模达到7600余万元。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70余项,经费2600余万元;省部级项目20余项,横向开发项目120余项,经费4000余万元;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吴文俊人工智能奖、云南省自然科学奖等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出版专著30余部。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服务云南地方经济发展和高水平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本科生参加各类竞赛介绍
学院长年以来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打造了一支学术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并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CCSP大学生计算机系统与程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全国性、国际性的大学生科技活动,并取得不菲成绩。
学院近三年学科竞赛获奖情况:
2020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二等奖6项,省级一等奖12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7项;2020年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8项,银奖3项;2020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机甲大师”比赛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4项,全国三等奖5项以及优秀指导教师奖等20余项。
202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二等奖6项,省级一等奖12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7项;2021年第七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7项;2021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机甲大师”比赛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第十一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省赛中获得一等奖29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10项;第十二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获得国家级三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202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一等奖1项,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6项;2022年第八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2项,省级金奖3项,省级银奖5项;2022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机甲大师”比赛获得国家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获得国家级二等奖2项,国家级三等奖8项,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7项;第十五届“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7项;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
部分学生获奖证书: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证书:
CCSP获奖证书: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获奖证书:
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获奖证书:
六、毕业生就业情况简介(附部分优秀毕业生及知名校友介绍)
学院就业工作始终围绕提高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为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实现充分就业。结合专业特点,学院实施了贯穿大学四年的就业能力培养:针对大一新生开展专业认知教育,了解毕业后的就业去向;针对大二学生引导树立职业目标,培养专业基础能力;针对大三学生结合职业目标,带着问题学习专业课,通过广泛参与课内外科技活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全面提升专业能力;针对大四学生通过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全面提升专业综合素质,并在应聘实践中不断提升就业应试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
学院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
信息学院2020届共有278名毕业本科生,年终就业率为91.01%。其中考取研究生(含保研)的有59人,出国的有3人,应征义务兵1人,进入移动、电信、银行、电力、航空等大型国有、三资企业的有50余人,进入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的9人,其他企业80余人,武警国防生进入全国各地武警部队54人,武警国防生返校读研的10人。
2021年学院共有223名毕业本科生,毕业生已就业201人,未就业22人(10人二战考研,3人参加公考,4人暂不就业,2人求职中,3人正在签约中),年终就业率为90.13%。其中考取研究生(含保研)的有60人,出国读研有3人,应征义务兵3人,进入移动、电信、银行、电力、航空等大型国有、三资企业的有50人,进入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的6人,其他企业82人。
2022年学院共有本科毕业生人数291人,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251人,本科生就业率86.3%。其中,升学90人(含出国/境3人),进入移动、电信、银行、电力、烟草等大型国有企业有60人,民营企业65人,自由职业19人,科研助理9人,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3人,参加大学生西部计划2人,应征入伍3人。
附:知名校友
郭振宇 云南知名企业家
1979至1983,云南大学理学学士学位
1983至1986,云南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1986至1988,云南大学无线电系助教
1988 至1993,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博士
1993 至1995,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博士后
1995至1996,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研究助理教授
1996至2002,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终身教授
2003至2013,滇虹药业集团董事长、总裁
2014至今,云南贝泰妮集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此外,郭振宇博士还担任以下社会及产业职务:
国际自我保健基金(ISF)理事长(总部位于伦敦)
世界自我药疗产业协会会长 (总部位于日内瓦)
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会长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皮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
云南大学企业家校友会会长
郭振宇博士是国际自我保健日(7月24日)的发起人
王震,创意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300366) 总裁
1994年-1998年就读于云南大学信息与电子科学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8年-2001年就读于云南大学信息学院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历任青牛(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北京青牛风科技有限公司CEO。现任创意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股票代码:300366)。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领军人才,成都市大数据领军人才,成都市青羊区产业建圈强链“区优专家”,云南省科技进步奖获得者。担任四川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副会长、成都市产业数字化促进会副会长、电子科技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四川省新经济行业共青团工作指导和推进委员会委员、成都市发改委智库专家、成都市电子信息行业协会智库专家等社会职务。
陈鸿睿 自主创业杰出代表
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3级学生,九机网(原三九手机网)创始人兼CEO。2006年,尚在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就读大三的陈鸿睿,联合两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创立了三九手机网。截止目前九机网拥有自主研发的线上商城和线下260余家门店,是一家以IT技术为支撑、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科技公司,也是中国最早涉足O2O电商领域的企业之一。2019年九机实现营收15.81亿元,上缴税收1396.76万元。
所获荣誉:2015年获得云南省青年创业省长奖;2017-2019年获得云南省非公企业100强(2019年排名第69名);2017-2018年获得商务部电商示范企业;2018年获得云南省非公党建观摩点;2019年云南省互联网10强企业;2019年云南九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唐立文 两度创业成功杰出代表
云南大学信息学院通信工程专业1993级学生。1999年,首度创业,创建昆明新远程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任总经理。2000年,研发的G.SHDSL基带调制解调器获国家创新基金支持。2006年,研发的双模VoIP电话参加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CES展。2007年,研发的配电室监控主机用于昆明市600个配电室,获昆明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研发的高压电缆隧道监控系统用于昆明150公里隧道。获南方电网科技进步奖。2012年,研发的电子井盖获国家创新基金支持。2014年,二度创业,创建云南酷联科技有限公司,任总经理。2016年,研发的井盖丢失报警器获全国创业创新大赛云南赛区二等奖。2017年,研发的物联网井盖获全国创业创新大赛云南赛区一等奖,国家创新基金支持。获得发明授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20多个。
优秀毕业生代表
任莹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7年本科毕业后赴中南大学攻读硕博连读学位。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Pervasive and Mobile Compu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等中科院JCR 1区等期刊公开发表论文5篇,获得专利发明1项。
张雨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7年本科毕业后赴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目前已获博士深造资格学。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等中科院JCR 1区期刊公开发表论文3篇,获得专利发明2项,2017-2018年度荣获北京大学三好学生称号。
罗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7年本科毕业后,作为志愿者赴鲁甸参与抗震救灾工作,同年9月作为志愿者参与会泽县纸厂乡灾后重建工作;2017年12月作为优秀员工代表参与教育科技集团西南、华南区教育培训;2019年6月作为优秀员工代表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交流学习,获“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证书。
七、联系方式
招生咨询电话:0871-65931560
学院网址:http://www.ise.ynu.edu.cn/
招生咨询QQ :1062308323
信息学院-01:云南大学呈贡校区信息学院大楼
信息学院-02:云南大学—华为创新训练营
信息学院-03:信息学院承办的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软件能力认证(CCF CSP)云南大学考点
信息学院-04:电子信息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工艺实验室
信息学院-05:电子信息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综合实验平台
信息学院-06: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信息学院-07:学生文体风采
信息学院-08:学生科技节活动
云南大学研究生院机构设置
院 长 罗晓东
全面负责研究生院工作
副院长 叶 渊
分管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
副院长 王 熙
分管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协管质量办公室
副院长 何 磊
分管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协管综合办公室
综合办公室
主 任:吕其梅
成员:梁林艺、任丹琪
职责:负责研究生院对内协调、沟通与服务工作、对外行政事务的联络与协调工作,包括人事、经费、接待、资产、各种会务、文书档案管理、研究生档案管理、学籍证明的出具、印章管理、后勤保障工作。
地址:明远楼103
电话:0871-65032102
招生办公室
主 任:崔 骜
副主任:刘 静
成 员:方 岩、徐元富
职责:负责组织实施各类研究生的招生管理工作。包括云南大学招生管理规定的制定,各项招生计划的申报、分配,招生咨询与宣传,招生报名、考试,研究生复试、调剂与录取等工作的组织实施,并做好招生制度改革等相关工作,努力提高我校研究生生源质量。
地址:明远楼303
电话:0871-65033837
培养办公室
主 任:刘 钰
副主任:宋晓娅
成 员:李润红、李慧慧、郭洁
职责:负责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包括研究生培养制度修订,硕导管理,学籍管理,教学管理,教室安排,成绩管理,毕业管理,研究生生活津贴管理,培养经费管理,研究生出国交流项目管理,访问学者管理,少数民族特培生管理等日常管理工作。
地址:明远楼301
电话:0871-65033265
学位办公室
副主任: 马 萌(主持工作)、谭时锐
成 员:井慧
职责: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学位授予审核与管理,学位评定分委员的组织服务,学位授权点建设、申报与评估,各种有关规章的制定和政策协调,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与考核,全校学位信息上报,《东陆学林》编辑及其他事务工作。
地址:明远楼303
电话:0871-65033836
质量办公室
副主任:成 希(主持工作)
成 员:翟梦辉、郭晋宇
职责:负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及研究生科研创新等方面的工作。具体包括研究生精品课程、优秀教材项目管理,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和优秀博士论文培育项目及申报工作,省优博、优硕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导师论坛组织工作。
地址:明远楼103
电话:0871-65033585
云南大学2024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按照有关文件精神,为做好我校2024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以下简称骨干计划)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特制定本简章。
一、基本原则
(一)骨干计划为国家定向培养的专项招生计划(包括全日制、非全日制),坚持“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原则。
(二)报考骨干计划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实行“自愿报考、统一考试、计划单列、单独划线、择优录取”等政策。
二、招生计划及生源范围
(一)招生计划
我校2024年预计招收骨干计划硕士研究生26名,实际招生人数以当年教育部最终下达的指标为准。
我校骨干计划原则上仅录取少数民族身份考生,在计划尚有剩余的情况下,可录取符合条件的汉族在职考生,但录取比例不超过10%。
(二)生源范围
2024年骨干计划生源范围以教育部当年公布文件为准,不符合生源地范围的考生请勿填报我校。生源及报考资格由各生源地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审核。
三、招生专业
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云南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围绕乡村振兴、兴边富民等国家重大战略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我校骨干计划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安排如下:
仅上表所列的专业可招收骨干计划硕士研究生,若误填报其他专业且在网上报名期间未更正的,我校不予准考,报考资格审核不予通过,责任由考生自负。
各专业学制、学费信息以《云南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公布为准。实际招生计划将根据当年教育部最终下达计划以及考生上线情况做适当调整。
四、报考条件及程序
(一)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政审合格,立志为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身体状况符合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相关体检要求。
3.考生须满足我校《云南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含《云南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中各相关专业的备注信息)公布的各专业具体报考条件。
4.考生必须从生源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获得骨干计划的报考资格。
(二)报考程序
考生根据生源所在地省教育厅(教委)民教处(高教处)公布的要求,先进行资格审核取得少干考生登记表,再通过“研招网”报名系统内选择“少数民族骨干专项计划”并按照选择报名点所在省份的要求上传相应材料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缴费成功后报名数据方为有效数据。
(三)学校资格审查
我校将按有关规定,在网上报名阶段和网上确认结束后,分阶段对考生报考资格和报考专业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不予考试。有弄虚作假的,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报考资格审核有关要求以《云南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的说明为准。
五、考试录取
(一)报考我校骨干计划的考生必须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二)骨干计划招生实行“计划单列、单独划线”等政策,我校将在当年教育部公布的骨干计划硕士研究生进入复试的基本成绩要求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精准划定骨干计划各相关专业考生进入复试的分数线并择优录取。复试录取工作具体安排以当年实施方案和有关通知公告为准。
(三)报考骨干计划的考生不得调剂到该计划以外录取;未报考骨干计划的考生不得调剂入该计划录取。
(四)被录取的考生,直接进入我校进行研究生阶段学习,按照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及时办理入学手续并注册学籍,修业年限和学习年限与其他普通类招生计划保持一致。
(五)被录取考生须签订三方(或四方)定向协议书。协议先由考生与我校签订,再与生源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所在单位签订。被录取在职考生入学不迁转户口。
(六)其他录取政策以教育部文件规定为准。
六、学费与奖助
被录取的骨干计划硕士研究生在我校学习期间的学费、住宿费等按国家及我校相关规定缴纳。我校将按国家及学校规定的奖励资助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资助,相关政策以云南大学学生工作部有关规定为准。
七、就业
(一)考生在报名前应提前了解所报考专业在有关省份的就业形势,慎重决定是否报考少数民族骨干计划。 骨干计划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须履行定向协议回定向地区和单位就业。在职研究生派遣回原工作单位;非在职研究生派遣回定向地区就业单位,服务年限不得少于定向协议中的要求;毕业离校时仍未就业的非在职研究生派遣回定向省份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毕业研究生档案转回原工作单位、就业单位或定向省份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对未履行定向协议的毕业硕士研究生,将视情记入个人征信档案。
(二) 未经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在职硕士研究生原工作单位同意,骨干计划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和服务期内不得报考博士研究生;经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在职硕士研究生原工作单位同意,骨干计划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和服务期内可报考骨干计划博士研究生并签订骨干计划博士研究生定向协议书,毕业后服务年限按新协议重新计算。
八、其他
(一)对在报考及考试中有违规行为的考生,有关部门视不同情况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教育部有关规定给予处理。
(二)其他未尽事宜可参考教育部、省教育厅发布的相关通知及我校研究生院网站的有关内容。
九、联系方式
联系部门:云南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学呈贡校区明远楼303
邮政编码:650504
电话:0871-65033837
网址:http://www.grs.ynu.edu.cn
微信公众号:云南大学研究生招生
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云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管理,方便考生了解我校博士研究生招考的有关规定和注意事项,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人才选拔质量,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本招生章程。
一、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以及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招生方式及批次
(一)招生方式
我校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包含推免直博、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三种方式。
1.推免直博
推免生接收阶段,我校博士培养单位可在相关专业内选拔具有推免生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取得博士生入学资格。目前此工作已经完成。
2.硕博连读
从我校在读的研二、研三全日制学术型、非定向就业、非在职硕士研究生中择优遴选,考核录取后进入博士阶段学习。
3.“申请-考核”制
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以“申请-考核”制方式报考,实施程序包括:考生报名、资格审查、材料评审、综合考核、择优录取。具体要求以《云南大学“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办法(试行)》及各博士培养单位制定的“申请-考核”制实施方案为准。
(二)招生批次
我校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拟分为两批次招生,一批次入学。即2023年秋季学期(第一批次)招生和2024年春季学期(第二批次)招生,入学时间均为2024年秋季学期,具体安排如下:
1.第一批次
该批次预计招生410余人(其中含西南联合研究生院专项计划80余人),将于2023年11月中旬启动报名,12月内完成录取工作。招生方式为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两种方式(具体方式以有关导师选择为准)。
2.第二批次
根据教育部实际下达的各类型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综合考虑第一批次招生情况后进行分配。预计于2024年4月启动报名,5月内完成录取工作。该批次招生方式原则上仅为“申请-考核”制。
具体安排及要求详见相应招生批次的通知。
三、招生专业、导师及计划分类
招生专业、导师及计划详见相应批次博士招生报名通知中的招生专业目录。部分情况说明如下:
(一)招生专业
招生专业目录中,带“★”的招生专业表示该专业是学校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下自主增设的二级学科专业,毕业时学位证书上的“学位(专业)”名称以云南大学学位办规定和备案为准。
(二)招生导师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考生在报考前应与拟报考导师和学院联系和沟通,了解相关政策,确认符合报名条件。
招生专业目录中带“*”的导师为外聘博导。
(三)招生计划分类
我校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按类型分为普通计划、国家下达各类专项计划、联合培养(科研博士)计划、云南大学西南联合研究生院专项计划。
1.普通计划
招生专业目录备注栏中没有特别注明的招生计划均为普通计划。
2.国家下达各类专项计划
包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计划、国际产学研专项计划等。具体专业、导师、报考要求以招生专业目录公布的信息为准。
3.联合培养(科研博士)计划
我校招收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由云南大学授位)的联合培养(科研博士)研究生,具体专业、导师、报考要求以招生专业目录公布的信息为准。
4.云南大学西南联合研究生院专项计划
云南大学西南联合研究生院专项计划的招生工作在云南大学研究生院的指导下由西南联合研究生院负责组织实施,具体招生信息、报名流程和有关要求以云南大学研究生院网站(http://www.grs.ynu.edu.cn/)以及西南联合研究生院网站(http://www.swugs.ynu.edu.cn/)单独公布为准。经报考、录取为云南大学西南联合研究生院专项计划的博士研究生,学籍注册为云南大学,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由云南大学颁发。
四、学习方式与年限、报考类别
(一)学习方式与年限
我校博士研究生学习方式均为全日制。通过“申请-考核”制方式录取的博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4年;通过“推免直博”方式录取的博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5年;通过“硕博连读”方式录取的博士研究生硕士加博士阶段学制一般为6年(“2+4”模式和“3+3”模式)。最长学习年限按照学校学籍管理规定执行。
(二)报考类别
报考类别分为“11 非定向就业”和“12 定向就业”两种。选择“11 非定向就业”的博士研究生须将人事档案转入学校,毕业时按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选择“12 定向就业”的博士研究生须在被录取前与云南大学及现工作单位签订定向就业合同,人事档案一律不得转入学校,毕业时按合同就业。
“推免直博”和“硕博连读”只能选择“11 非定向就业”,专项计划考生根据专项计划要求选择报考类别。部分学院对考生报考类别有要求,请考生关注相应批次的博士报名通知和招生专业目录,确保符合报考条件,正确填报报考类别。报考类别在各批次的博士报名结束后不得更改。
五、报考条件
考生须满足以下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未受过刑事、行政或纪律处分。
2.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学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3.有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4.学历学位要求(满足其中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硕士毕业生。
(2)已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人员。
(3)以国(境)外硕士、博士学位身份报考的,需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国(境)外在读、尚未获得硕士学位的考生,需提供就读学校出具的学籍(在学)证明和成绩证明(需写明预计获硕士学位时间),并最迟在2024年9月1日前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5.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较强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以及协同合作精神(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已取得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者)。
注意:除达到以上基本报考条件,考生还须满足各博士培养单位制定的其他报考条件(如前置专业、考生来源、报考类别、外语及学术水平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有关专项计划的报考条件,具体以学校和各培养单位公布的各批次招生通知为准。
六、报考流程
(一)以“推免直博”方式报考的考生,报考流程按照《云南大学2024年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含直博生)章程》执行。
(二)以“硕博连读”方式报考的考生,报考流程按照《云南大学关于招收2024年“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的通知》(此文另发)执行。
(三)以“申请-考核”制报考的考生(含各类专项计划考生),报考流程按照《云南大学2024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报名通知(第X批次)》(此文按招生批次另发)执行。
报名流程分为网上报名、提交材料2个阶段。考生须按时进行网上报名,并按照《云南省招生考试院关于调整研究生招生考试收费标准的通知》(云招考院〔2012〕147号),通过网上支付形式缴纳报名费,报名费标准为135元/人·次。同时,考生须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相关博士培养单位提交申请材料。网上报名结束时仍未成功缴纳报名费或未按要求提交申请材料的报名信息无效。
七、考核程序
(一)资格审查和材料审核
各博士培养单位将根据招生方式和招生批次,按照学校博士招生有关规定和各单位的博士招生实施方案,对考生报考资格进行审查,审查不合格的考生不得进入后续环节。
以“申请-考核”制报考的学生,各博士培养单位将组织专家导师组,根据本单位“申请-考核”制实施方案,对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审查合格的考生,可按照一定的比例择优确定进入综合考核的名单,材料审查不合格的考生不得进入综合考核环节。
(二)综合考核
各博士培养单位组织专家考核组,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培养要求,对考生的外语水平、专业基础和综合、学术能力、培养潜质、心理素质及思想道德进行全面考核,重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对本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动态掌握的情况以及是否具备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潜能和综合素质。考核方式可包括但不限于学术报告、抽题作答、专家提问、实验操作以及笔试等,具体由各单位确定。综合考核形式由各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并提前通知考生。
八、体检
我校将根据《残疾人教育条例》和《教育部办公厅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等文件规定,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教学〔2003〕3号)要求,结合招生专业实际情况,提出我校体检要求,未达到体检要求的,不予录取。
九、录取
(一)各博士培养单位按照“择优选拔、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根据招生计划、考生综合考核成绩以及思想政治表现等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报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按要求予以公示。
(二)被录取的博士研究生毕业时,根据其修业年限、学业成绩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相应的、注明学习方式的毕业证书;学业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位标准,可以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证书。
(三)拟录取考生在2024年9月1日前必须向所在学院提供国家承认的硕士毕业(学位)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硕士《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进行核验,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四)新生报到后,我校将对其思想政治和品德、专业素质、身体健康等情况进行全面复查,发现有不符合标准者按照我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五)新生应按时报到。不能按时报到者,须有正当理由和有关证明,并向培养单位请假。无故逾期两周不报到者,取消入学资格。
有关录取政策以教育部当年下达的录取工作文件为准。
十、学费及奖助学金
(一)学费
1.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费标准为10000元/生•学年,学制4年,总计40000元。
2.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博士阶段)学费标准为10000元/生•学年,学制3-4年,总计30000-40000元。
3.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推免直博生)学费标准为10000元/生•学年,学制5年,总计50000元。
(二)奖助学金
1.研究生国家助学金
资助对象为云南大学基本学制年限内在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入学时在规定时间内将人事档案转入学校的全日制且无固定收入的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享受13000元/年的助学金,按10个月发放。
2.研究生学业奖学金
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用于资助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培养费和部分生活费支出。评选范围包括云南大学基本学制年限内在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入学时将人事档案转入学校的全日制且无固定收入的研究生。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业奖学奖励金额为一等奖每生每年15000元,二等奖每生每年10000元;硕博连读学生(根据当年所修课程的层次阶段确定身份)可直接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
3.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表现优异的全日制在校研究生。评选范围包括云南大学基本学制年限内在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入学时将人事档案转入学校的全日制且无固定收入的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奖励金额为每生每年30000元。
4.研究生省政府奖学金
研究生省政府奖学金用于奖励表现优秀的全日制在校研究生。评选范围包括云南大学基本学制年限内在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入学时将人事档案转入学校的全日制且无固定收入的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奖励金额为每生每年20000元。
5.张文勋奖学金
张文勋奖学金申报对象包括云南大学在读文科及相关专业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一等奖2名,奖励金额为每生每年10000元,二等奖4名,奖励金额为每生每年5000元。
6.岳虹研究生奖学金
岳虹研究生奖学金申报范围涉及物理与天文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球科学学院、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与能源学院、软件学院、信息学院的全日制研究生。一等奖10名,奖励金额为每生每年10000元;二等奖20名,奖励金额为每生每年6000元;三等奖20名,奖励金额为每生每年4000元。(因学校机构学院调整,申报范围会有所改变,以具体评奖时为准。)
7.校友励志银杏奖学金
校友励志银杏奖学金的评选范围包括云南大学基本学制年限内在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哲学、法学、历史学、民族学类的全日制研究生(定向、在职除外),优秀贫困研究生优先考虑。校友励志银杏奖学金每年全校评选20名,每生奖励金额为3000元。
8.其他奖学金
研究生的奖学金还包括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方国瑜奖学金、熊庆来奖学金、宝钢奖学金等各级各类奖学金。
以上各类奖学金的具体实施及评定办法请登录云南大学学生工作部网站(http://www.ydxsc.ynu.edu.cn/)查询。
十一、其他
(一)入学时间
两个批次拟录取的博士研究生正式入学时间以学校校历安排为准。
(二)档案调取和审核
录取类别分为“11 非定向就业”和“12 定向就业”,根据考生填报的实际情况和有关专项计划规定为准,拟录取资格确定后,将对录取为“11 非定向就业”以及“少数民族骨干专项计划”的非在职考生进行调档和档案审核(应届考生档案在入学后进行审核),相关考生必须按照《调档函》要求将档案转入云南大学。报考类别为“12 定向就业”的考生,学校不接收档案。录取类别以《录取通知书》注明的为准。
(三)违规处理
考生应对本人的学历、学位证书、个人及其他报考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存在学术道德、专业伦理、诚实守信等方面问题者,在报考或录取期间被查实,取消其报考、录取等资格。如存在作弊或有其他违纪行为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严肃处理。对在校生,由其所在学校按有关规定给予处分,直至开除学籍;对在职考生,通知考生所在单位,由考生所在单位视情节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构成违法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其中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弄虚作假者,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同时计入个人诚信档案并永久取消其报考我校博士研究生的资格。毕业后被查实,学校将按规定撤销其已获得的毕业证、学位证。
(四)在职考生报考
已有工作单位的在职考生报考云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应提前征得所在单位同意并如实填报相关信息。如因考生虚假填报工作状态信息造成不能报考、无法录取或与所在单位产生纠纷的,由考生本人承担责任。
十二、联系方式
云南大学学校代码:10673
联系部门:云南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学呈贡校区明远楼303
邮政编码:650504
联系电话:0871-65033837
邮箱:yuyzb@ynu.edu.cn
网址:http://www.grs.ynu.edu.cn
微信公众号:云南大学研究生招生
各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联系方式详见招生专业目录。
本章程解释权归云南大学研究生院。考生应在报考前认真阅读该章程相关内容,通过网上报名提交信息后,即表示考生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云南大学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全部内容。如国家博士研究生招生有关政策调整,我校将按照规定作相应调整,并及时在云南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公布。
各位考生:
按照《云南大学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要求,我校将在本学期开展2024年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第一批次)招生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招生专业、导师及批次
招生专业、导师、方式及计划详见《云南大学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学术型第一批次)》(附件1)、《云南大学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专业型第一批次)》(附件2),部分情况说明如下:
(一)招生专业
招生专业目录中招生方式为“申请-考核”制的导师方可通过“申请-考核”方式进行招生。其中,带“★”的招生专业表示该专业是学校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下自主增设的二级学科专业,毕业时学位证书上的“学位(专业)”名称以云南大学学位办规定和备案为准。
(二)招生导师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考生在报考前应与拟报考导师和学院联系和沟通,了解相关政策,确认符合报名条件。
招生专业目录中带“*”的导师为外聘博导。
(三)招生批次
我校第一批次使用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均为普通计划。各类专项计划以及增量计划预计将在2024年4月教育部实际计划下达后通过第二批次博士招生工作完成。
二、报考条件
考生需同时满足以下基本条件和各博士培养单位制定的其他报考条件(如前置专业、考生来源、报考类别、外语及学术水平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等),方可进行报名,否则报名信息无效。
(一)基本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未受过刑事、行政或纪律处分。
2.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学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3.有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4.学历学位要求(满足其中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硕士毕业生。
(2)已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人员。
(3)以国(境)外硕士、博士学位身份报考的,需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国(境)外在读、尚未获得硕士学位的考生,需提供就读学校出具的学籍(在学)证明和成绩证明(需写明预计获硕士学位时间),并最迟在2024年9月1日前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5.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较强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以及协同合作精神(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已取得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者)。
6.往届考生报考须先确定是否符合我校各博士培养单位关于考生来源、报考类别的要求,并提供以下相应材料,否则报名信息无效。
(1)未就业人员报名时须上传《往届未就业人员报考云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承诺书》(附件4);
(2)在职人员报考须征得所在单位同意,报名时须上传所在单位人事部门签字盖章同意报考的《在职人员报考云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表》(附件5)。
(二)各博士培养单位制定的报考条件
以各博士培养单位公布的“申请-考核”制实施方案中的规定为准。部分学院、专业(研究方向)要求考生在报考前获得拟报考导师同意,或要求考生有相应的学术背景,请考生在报考前认真阅读招生专业目录的备注信息,并仔细对照报考学院的“申请-考核”制实施方案,以免影响报考资格。
三、报考流程
我校“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报考流程分为网上报名、提交材料2个阶段。考生须按时进行网上报名,按照《云南省招生考试院关于调整研究生招生考试收费标准的通知》(云招考院〔2012〕147号),通过网上支付形式缴纳报名费。同时,考生须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相关博士培养单位提交申请材料。
(一)网上报名及缴费
时间:2023年11月13日12:00~2023年11月30日16:00。
报名网址: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s://yz.chsi.com.cn/bsbm/)
报名费:135元/人,采用网上支付形式缴纳报名费,逾期不再补缴。除重复缴费情况外,报名费用概不退返。
注:考生须准确填写报考信息,按要求上传各类材料,未在规定时间内报名及成功缴费(以研招网系统信息为准)的报考信息无效,逾期不再补报。
(二)提交和上传报名材料
完成网上报名程序的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向相关博士培养单位提交报名材料,具体提交截止时间、方式、要求以各博士培养单位公布的“申请-考核”制实施方案为准。
注意:采用邮寄方式的须严格按照时间要求(以邮戳为准)和地址寄送,并注明云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报考材料及考生姓名、报名号,仅接受中国邮政特快专递(EMS)。
注意:请勿直接将报考材料寄送至云南大学研究生院。
提交材料清单:
1.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打印的《博士学位研究生网上报名信息简表》。
2.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出具的《专家推荐书》。如果报考院系对专家推荐书有另行要求的,须按院系要求提供。
3.应届硕士生须上传并提交《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往届硕士生须上传并提交《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非学历教育取得硕士学位的往届生须上传并提交《学位认证报告》;因毕业时间早而不能在线验证的,需上传并提交《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持国(境)外学历学位证书报考的考生,须上传并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国(境)外在读、尚未获得硕士学位的考生,需提供就读学校出具的学籍(在学)证明和成绩证明(需写明预计获硕士学位时间),并最迟在2024年9月1日前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学历、学位证书认证办法详见附件6。
4.往届生报考还须根据个人实际情况上传并提交《往届未就业人员报考云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承诺书》(附件4)或《在职人员报考云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表》(附件5)。
5.报考学院要求的其他材料。
6.考生须下载、填写并装订《报考云南大学“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申请表》(附件3),并按照报考学院的要求进行提交。
注意事项:
1.每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
2.相关表格可从研究生院网站下载,部分材料须在报名阶段上传报名系统,具体以系统提示为准,考生须严格按要求上传或提交指定材料。
3.报名系统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未通过校验的考生请按照《学历、学位证书认证办法》(附件6)准备材料。因更改姓名或身份证号导致的学历(学籍)校验未通过的考生,提交材料时还须提供具有更改记录的户口本(簿)或公安机关开具的相关证明复印件。
4.请考生认真阅读我校博士招生专业目录中备注内容及各博士培养单位公布的“申请-考核”制招生实施方案,确保符合报考条件,因报考条件不符导致报名无效或不准考的,责任由考生自负。
5.报名期间,考生可修改网报个人信息(考试方式、专项计划、报考类别、报考院系、报考专业、报考博导、报考研究方向等关键信息不可修改)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并提交的报名信息不得更改。
四、考核程序
我校“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考核程序分为资格审查、材料审查和综合考核三个流程。
(一)资格审查
各博士培养单位按照《云南大学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云南大学“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办法(试行)》和各单位制定并公布的“申请-考核”制实施方案,对考生报考资格进行审查,审查不合格的考生不得进入材料审查环节。考生可在我校博士招生管理系统查询材料收寄情况以及审核状态,查询方式另行通知。
(二)材料审查
各博士培养单位组织专家导师组,根据本单位“申请-考核”制实施方案,审查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审查合格的考生,可按照方案中公布的比例择优确定进入综合考核的名单。材料审查成绩以百分制折算(保留小数点后两位),低于60分者为不合格,不得进入综合考核环节。
(三)综合考核
各博士培养单位组织专家考核组,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培养要求,对考生的外语水平、专业基础和综合、学术能力、培养潜质、心理素质及思想道德进行全面考核,重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对本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动态掌握的情况以及是否具备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潜能和综合素质。考核方式可包括但不限于学术报告、抽题作答、专家提问、实验操作以及笔试等,具体由各单位确定。综合考核形式由各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并提前通知考生。
五、拟录取名单及公示
(一)各博士培养单位按照“择优选拔、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根据招生计划和综合考核情况,结合考生思想政治素质、身心健康等状况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并报研究生院审核。
(二)研究生院完成拟录取名单审核并报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无误后对拟录取名单进行公示,经公示无异议的拟录取为我校2024年博士研究生。
六、相关说明
(一)学校2024年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第一批次)招生选拔工作,依照《云南大学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以及学校、学院相关管理规定执行。请考生密切关注云南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及“云南大学研究生招生”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各类博士招生信息。
(二)各博士培养单位“申请-考核”制实施办法预计于11月中旬在学院网站公布,请考生及时查看,我校第一批次博士招生工作不进行调剂。
(三)已有工作单位的在职考生报考云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应提前征得所在单位同意并如实填报相关信息。如因考生虚假填报工作状态信息造成不能报考、无法录取或与所在单位产生纠纷的,由考生本人承担责任。
(四)云南大学在职人员报考时无需单独填写《在职人员报考云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表》(附件5),但须持《博士学位研究生网上报名信息简表》至人事处师资培养科(呈贡校区明远楼302室,电话:0871-65033843)进行审批。
(五)我校研究生院、各学院通过网络、电话、电子邮件、短信等方式公开或发送给考生的相关通知、信息均视为送达,因考生个人疏忽等原因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七、联系方式
云南大学学校代码:10673
联系部门:云南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学呈贡校区明远楼303
邮政编码:650504
联系电话:0871-65033837
邮箱:yuyzb@ynu.edu.cn
网址:http://www.grs.ynu.edu.cn
微信公众号:云南大学研究生招生
各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联系方式详见招生专业目录。
特此通知
欢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考生报考云南大学!
一、 招生名额和类别
云南大学2023年继续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云南大学仅招收全日制港澳台研究生,各专业招生计划由学校根据生源情况和考生考核情况统筹决定。
二、 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面向港澳台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考生所持身份证件须符合以下条件:
1.港澳地区考生持①香港或澳门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和②《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或《港澳居民居住证》。
2.台湾地区考生持①在台湾居住的有效身份证明和②《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或《台湾居民居住证》。
(二)考生学业水平须符合以下条件:
1.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须具有与内地(祖国大陆)学士学位相当的学位或同等学力。
2.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须具有与内地(祖国大陆)硕士学位相当的学位或学历。并且达到所报考学院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的相关学业水平和论文要求。
(三)品德良好、身体健康。
(四)有两名与报考专业相关的副教授以上或相当职称的学者书面推荐。
(五)报考硕士研究生的考生还须符合《云南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中关于报考条件的各项规定。报考博士研究生的考生要符合博士培养单位的招收"申请-考核"制博士的学业和论文要求,须在报名结束前联系学院申请报考许可(联系方式详见云南大学官方网站),并准备下列材料原件按顺序扫描制作电子文档以学院指定方式提交,否则报名无效。
(1)通过研招网报名系统生成的《报名登记表》,考生本人须笔签名确认;
(2)硕士学位证书及硕士毕业证书(在境外取得硕士学位或学历的考生,提供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报告);
(3)本科毕业证书及学士学位证书;
(4)本科和硕士阶段学习成绩单(须盖章);
(5)两名与所报学科专业领域内的副教授以上(或相当职称)专家的推荐书;
(6)身份证件复印件(香港、澳门考生持香港、澳门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和《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或《港澳居民居住证》;台湾考生持台湾有效身份证明和《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或《台湾居民居住证》);
(7)硕士学位论文或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或其它科研成果和获奖证书等;
(8)个人简历(带照片)及报考博士研究生研究计划书;
(9)外国语水平证明材料;
(10)考生自愿提供的其他能力证明材料;
三、学费及奖学金政策
(一) 港澳台研究生在学期间相关收费标准和待遇与内地(祖国大陆)研究生相同。收费标准参见我校《云南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云南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
(二)我校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接受港澳台地区研究生申请有关奖学金,港澳台研究生在学期间奖学金评选相关事项以云南大学学生工作部相关规定为准。
(三)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其他费用自理。
四、招生专业
(一)硕士研究生
我校全日制硕士一级学科授位点相关专业均可招收港澳台考生,报名阶段按一级学科报考,如果进入复试,则在复试阶段明确具体专业和研究方向。
(二)博士研究生
报名系统内公布的博士招生专业均可接受报名,报考阶段不区分导师,考生符合报考条件且经考核达到博士培养单位录取标准的,在录取阶段明确导师和研究方向。
五、报名方式和报考指南
面向港澳台研究生招生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现场)确认两个阶段。所有参加面向港澳台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均须进行网上报名,并在网上或到报考点现场确认网报信息、缴纳报考费。
具体的报名时间、报名程序以及网上(现场)确认流程以祖国大陆高校面向港澳台招生信息网公布的2023年港澳台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注意事项有关信息为准(https://www.gatzs.com.cn/)
六、 考试
(一)港澳台研究生招生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均由我校统一组织,考核方式、时间和地点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和学校实际确定,另行通知。
(二)初试科目
1.报考硕士研究生
我校审计硕士、会计硕士和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的考试科目为外国语(满分值为100分)和综合业务能力(满分值为200分),其他专业的考试科目为外国语(满分值为100分)、专业基础和专业综合(满分值均为150分)。
2.报考博士研究生,考试科目为英语(满分值为100分)、专业基础和专业综合(满分值均为100分),博士考核采取“申请-考核”制,有关安排届时由学院通知。
3.初试成绩由云南大学通知考生。
七、录取
云南大学根据考生的报名资料、初试和复试成绩、体检结果等,综合审查后择优确定录取名单。录取标准原则上与内地(祖国大陆)考生相同。
八、入学
新生应按学校有关要求和规定的期限报到入学。云南大学将在“录取通知书”中注明具体时间。新生报到时,学校将对新生入学资格进行复查,不符合入学条件者,取消入学资格。
新生应按时报到,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报到的,须按照新生手册办理请假手续。未请假或者请假逾期的,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以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
根据就读专业的不同,全日制硕士生的学习年限为二年至三年,最长不超过五年;全日制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最长不超过六年。
课程学习合格、学位论文答辩通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者,可申请相应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九、联系方式
联系部门:云南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地 址:云南大学呈贡校区明远楼303
邮政编码:650504
联系电话:0871-65033837
网址: http://www.grs.y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