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农业农村部、重庆市共建的重点综合大学,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现任党委书记李旭锋教授、校长张卫国教授。
学校主体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坐落于缙云山麓、嘉陵江畔,占地约8347亩,校舍面积195万平方米,绿地率达40%,泱泱校园,宏丽庄重,气象万千,是闻名遐迩的花园式学校,教育部表彰的文明校园。
学校溯源于1906年建立的川东师范学堂,几经传承演变,1936年更名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的教育、国文、外文、史地、数学等系与1940年成立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建立西南师范学院,农艺、园艺和农产制造等系与1946年创办的私立相辉学院等合并建立西南农学院。1985年,两校分别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2000年,重庆市轻工业职业大学并入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畜牧兽医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合并组建为新的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开启了学校发展崭新篇章。
百余年来,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数代西南大学人以其弘毅坚韧、自强不息的奋斗铸就了“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大学精神,不断丰富着“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内涵。
百余年来,学校始终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己任,杏坛育人,劝课农桑,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一大批名师先贤曾执教于此,春风化雨,躬耕不辍。数十万毕业生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成为民族复兴大业的建设者和各行各业的中坚骨干。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鲜明,涵盖了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12个学科门类,其中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2种专业博士学位、31种专业硕士学位,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30个。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现有46个教学单位,102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2个、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1个。教学资源丰富,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3个、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4门、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221门,有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现有在校学生58000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近40000人,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16000余人,留学生近2000人。
学校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26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772人、副高级职称1319人,博士生导师615人、硕士生导师1844人。现有国家级人才143人次,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海外院士5人,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人。另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
学校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或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农业农村部科学观测试验站1个、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1个、自然资源部野外观测站2个、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重点实验室1个(共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实验室1个(共建)。牵头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21个、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26个、国家级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分中心1个、重庆市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牵头建设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建有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等中央部委社科研究基地10个、与中央部委相关司局共建社科研究平台4个、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3个,重庆市新型智库(含培育)4个。目前学校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获教育部普通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9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优秀成果奖6项、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级奖170余项。“十三五”期间,学校科研经费总量达到36.9亿元,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等260项,获得授权专利1524项,育成动植物新品种99个,出版专著600余部。
学校注重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坚持“立足重庆、面向西南、服务全国”,与重庆、四川、云南、贵州、江苏、山东、山西等省市82个地、市、县建立了校地战略合作关系,与国内80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21个省、市900余个行政事业单位和1000多家企业开展了有效的项目合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县校合作,受到广泛好评,被誉为产学研有效结合的“石柱模式”,入选全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与美、加、泰、日、韩、越、澳、俄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建有1个中外合作办学非独立法人机构,6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13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8个海外国际中文教育机构、1个境外办学平台、1个境外办学项目。
历经百余年的磨砺和发展,今天的西南大学正秉承“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努力奋斗。
(数据截至2023年11月20日)
党委书记 | 李旭锋 | 男,汉族,四川资中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党委全面工作;负责意识形态、统一战线、保密、人民防线、工会 教代会等工作;分管党委统战部、工会 教代会;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
校长、党委副书记 | 张卫国 | 男,汉族,安徽芜湖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行政全面工作;负责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双一流”建设)、学术事务、审计、信访、法治等工作;分管党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部 学术委员会办公室、审计处;联系文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
党委副书记 | 潘 洵 | 男,汉族,重庆北碚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负责组织、干部、人才、社会科学、离退休、关工委等工作;分管党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办公室、党校办公室)、社会科学处(社科联)、离退休党委 离退休工作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协管党务工作、统一战线工作;联系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新闻传媒学院。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夏玉峰 | 男,汉族,四川营山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纪委全面工作;负责纪检、监察、巡察等工作;分管纪委办公室、监察处,巡察工作办公室;协管信访、法治等工作;联系材料与能源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软件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
党委副书记 | 黄 杰 | 男,汉族,四川乐山人。中共党员。硕士,副研究员。负责宣传思想文化、网络信息安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共青团、招生与就业、安全稳定、国防教育、体育等工作;分管党委宣传部 党委网络工作部、团委、党委学生工作部 学生工作处 武装部、招生就业处、体育委员会办公室;协管意识形态工作;联系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心理学部、体育学院。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王进军 | 男,汉族,甘肃天水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负责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中外合作办学、外事、留学生教育等工作;分管研究生院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科学技术处(科协)、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港澳台办公室、科学中心(大学科技园管理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柑桔研究所;协管“双一流”建设(生物学)工作;联系外国语学院、国际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药学院 中医药学院、西塔学院。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周光明 | 男,汉族,重庆潼南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负责本科教育、教师教育、基础教育、图书、档案、创新创业教育等工作;分管教务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培训与基础教育管理处、图书馆、档案馆 校史馆 博物馆、创新创业学院(含弘学院)、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实验幼儿园、基础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协管“双一流”建设(教育学)工作;联系法学院、教育学部、教师教育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赵国华 | 男,汉族,甘肃古浪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负责财务、国资、采购与招投标、教育基金、信息化建设、校友、校办产业、期刊、出版等工作;分管财务部(采购与招投标管理中心)、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对外联络办公室、期刊社、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出版社;联系食品科学学院、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医学研究院。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韩旭东 | 男,汉族,山西榆次人。中共党员。博士,副研究员。负责安全保卫、基本建设、后勤保障、医疗卫生等工作;分管党委保卫部 保卫处、后勤保障部、医院、后勤集团;联系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王志坚 | 男,汉族,四川南充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负责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机关党建、人才人事、荣昌校区、继续教育等工作;分管机关党委、人力资源部 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荣昌校区党工委 管委会、继续教育学院;协管工会 教代会工作;联系商贸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水产学院。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葛信勇 | 男,汉族,河南项城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负责校地合作、实验设备、实践基地建设等工作;分管国内合作处、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动物中心)、宜宾研究院、涪陵研究院;协管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双一流”建设)、学术事务工作;联系国家治理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园艺园林学院。 |
副校长 | 赵玉芳 | 女,汉族,山东五莲人。民革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赴广西教育厅挂职。 |
历任书记 | ||
---|---|---|
姚大非 | 党组书记 | 1952-1954 |
张永青 | 党委书记 | 1954-1957,1960-1983 |
孙 泱 | 党委书记 | 1957-1960 |
张凤山 | 党委书记 | 1983-1985 |
王长楷 | 党委书记 | 1986-2002 |
黄蓉生 | 党委书记 | 2002-2005 |
历任校(院)长 | ||
---|---|---|
谢立惠 | 院长 | 1951-1954 |
张永青 | 院长 | 1954-1964,1977-1983 |
徐方庭 | 院长 | 1965-1970 |
陈重穆 | 院长 | 1983-1986 |
钟章成 | 校长 | 1986-1993 |
邱玉辉 | 校长 | 1993-2002 |
宋乃庆 | 校长 | 2002-2005 |
历任书记 | ||
---|---|---|
张一夫 | 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 1954-1959 |
李 兰 | 党委书记 | 1973-1984 |
张 郁 | 党委书记 | 1986-1999 |
戴思锐 | 党委书记 | 1999-2001 |
华 鹏 | 党委书记 | 2001-2005 |
历任校(院)长 | ||
---|---|---|
何文俊 | 副院长 | 1953-1957 |
李世俊 | 院长 | 1957-1962 |
刘明钊 | 院长 | 1979-1984 |
刘鸿仁 | (院)校长 | 1984-1996 |
向仲怀 | 校长 | 1996-2002 |
王小佳 | 校长 | 2002-2005 |
历任书记 | ||
---|---|---|
黄蓉生 | 党委书记 | 2005-2017 |
舒立春 | 党委书记 | 2017-2019 |
李旭锋 | 党委书记 | 2019-至今 |
历任校长 | ||
---|---|---|
王小佳 | 校长 | 2005-2011 |
张卫国 | 校长 | 2011至今 |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 |
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 |
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 | 国家体育总局体质评价与运动机能监控重点实验室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 心理学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 |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
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 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
农村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 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
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 | 农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科学教育研究中心 | 外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
西南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 | 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
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 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
中国新诗研究所 | 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 |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 |
重庆国学院 | 西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
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 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 |
三峡库区中药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 中国乡村建设学院 |
西南大学社会科学处正式成立于2005年7月,社科联办公室挂靠在社会科学处。社会科学处是负责全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和科研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坚持以科研项目为基础,以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为重点,以提高研究成果学术水平和社会效益为目标,加强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网络建设及改进科研管理为手段,践行“尽心、尽力、尽责”的服务承诺,努力构建“和睦、和谐、和美”的人文环境,不断提高全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实力。具体工作职责包括:
1.负责制订与实施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牵头组织论证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负责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政策宣传、前沿动态介绍工作。
2.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做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负责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工作。
3.负责人文社会科学纵向项目、横向合作项目、校级项目和国际(地区)间科研合作等项目的管理工作。
4.负责各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科实验室、新型智库,以及校设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机构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5.负责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发展。
6.负责组织各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申报;负责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的管理、宣传和推介。
7.负责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统计、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有关保密工作。
8.制订与实施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协助其他部门制订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相关的管理办法。
9.组织、协调全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重大学术交流与合作。
10.发挥社科联桥梁纽带作用,负责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社团、社科普及、专家库建设与管理;做好人文社会科学咨询和服务工作;负责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联系和服务工作,维护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合法权益,负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11.完成上级部门和学校交办的其他工作。
处领导分工安排
社会科学处处长:王牧华
1.主持社会科学处全面工作;
2.分管信息与综合管理办公室;
3.分管科研平台建设办公室(平台改革与先导计划);
4.负责社会科学处各类经费开支的审批与管理;
5.负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规划、管理办法。
办公电话:023-68254475
社会科学处副处长:黄大宏
1.分管科研成果;
2.分管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3.分管智库建设。
办公电话:023-68254481
社会科学处副处长:王作军
1.分管纵向项目;
2.分管人才项目;
3.协助分管文科实验室建设;
4.负责大项目策划与论证。
办公电话:023-68367516
社会科学处副处长 社科联办公室主任(兼):刘新智
1.分管社科联工作、科普基地以及挂靠我校的学术社团管理;
2.分管科研平台建设办公室(日常管理与制度建设);
3.分管横向项目;
4.负责社会服务;
5.协助分管信息与综合管理办公室。
办公电话:023-68254473
科室设置与工作职能
信息与综合管理办公室(赵 越)
1.负责公文流转、印章管理、档案管理;
2.督办发展规划和各类工作计划、总结等重点工作;
3.负责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员工考核;
4.协调科研管理系统的建设和维护,部门网站、部门微信公众号建设和维护;
5.综合协调对外联络和接待来访;
6.协助社科联日常管理工作及学术社团管理,协助负责光大讲坛·社科大讲堂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的协调对接与日常管理;
7.负责日常安全工作及应急事务;
8.其他工作。
项目与成果管理办公室(王 琪)
1.负责各类人文社会科学纵向科研项目、校级项目管理;
2.负责人才库、人才项目管理;
3.负责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管理(含报奖、宣传、推介与转化);
4.负责校内外各类科研成果和委托评审项目评审工作的组织;
5.负责教育部社科统计年报工作;
6.负责各类成果文库、学术(精品成果)外译项目、出版基金项目申报与管理;
7.参与学术评价标准制定、年度科研任务制定与考核、参与绩效(党建与事业融合)审核工作;
8.其他工作。
科研平台建设办公室(范德臣)
1.负责制定并组织落实学校科研平台建设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制度;
2.负责各级各类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决策咨询项目管理;
3.负责智库建设与管理;
4.负责文科实验室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5.负责横向项目(含国内外合作项目)审核与管理;
6.负责重庆市创新团队管理;
7.负责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的组织、申报与管理;
8.其他工作。
岗 位 | 姓 名 | 职 务 | 工作职责 | 办公电话/邮箱 | 办公地点 |
信息与综合管理办公室 | 赵 越 | 主任 | 1.负责公文流转和印章管理; 2.协助负责人事管理、部门员工考核; 3.协助负责财务管理; 4.综合协调对外联络和接待来访; 5.协调负责日常安全工作及应急事务; 6.协助负责社科联日常管理工作及学术社团管理; 7.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 023-68367539 qisehua@swu.edu.cn | 315室 |
信息与综合管理办公室 | 王绪文 | 科员 | 1. 跟踪督办本部门承办、协办的重点工作任务; 2. 协助负责光大讲坛·社科大讲堂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的协调对接与日常管理; 3.统筹档案管理工作; 4.协助科研管理系统的建设和维护; 5.协助部门网站、部门微信公众号建设和维护; 6.协助国有资产管理; 7.负责报刊杂志邮寄信件收发; 8.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 023-68367539 1109138060@qq.com | 317室 |
项目与成果管理办公室 | 王琪 | 主任 | 1.主持项目与成果管理办公室全面工作; 2.负责对接教育部(含合署办公、挂靠或直属单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含项目、成果奖组织申报等相关事务; 3.参与相关政策、规划、文件、办法等的制订工作; 4.科研基金的筹措与管理; 5.人才库建设; 6.相关经费预算与管理; 7.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 023-68253650 297243159@qq.com | 309室 |
项目与成果管理办公室 | 吕刚武 | 科员 | 1.主要对接全国社科办、重庆市社规办等,负责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含艺术学)申报与管理(含相关项目的培育);各类重大文化工程项目; 2.负责中央其他部委相关项目、应急项目申报与管理; 3.参与相关政策制订并协助做好科研任务制定工作和绩效考核工作; 4.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 023-68253652 skclgw@swu.edu.cn | 313室 |
项目与成果管理办公室 | 黎晓兰 | 科员 | 1.负责对接重庆市社规办,负责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智库项目除外);负责重庆社科院中特中心项目; 2.负责人才项目管理; 3.负责其他省级招标项目申报与管理; 4.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 023-68367317 skclxl@swu.edu.cn | 313室 |
项目与成果管理办公室 | 陈 雪 | 科员 | 1.负责对接重庆市教委、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等,含项目申报等相关事务; 2.各类成果奖的申报,校内外成果和委托评审项目评审工作的组织,学术丛书策划、出版基金项目申报与管理; 3.负责重庆市其他委局、地方政府部门项目、其他校级项目管理; 4.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 023-68253034 305002623@qq.com | 307室 |
项目与成果管理办公室 | 陈 雪 | 科员 | 1.负责成果评价、校内成果认定与绩效审核,科研任务制定与考核; 2.成果宣传、推介与转化,科研成果与社会合作; 3.教育部社科统计年报工作; 4.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 023-68253034 305002623@qq.com | 307室 |
科研平台建设办公室 | 范德臣 | 主任 | 1.全面负责科研平台建设办公室工作; 2.制定并组织落实学校科研平台建设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制度; 3.文科实验室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4.智库建设与管理; 5.校级及以上平台项目管理; 6.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 023-68250565 103556652@qq.com | 317室 |
科研平台建设办公室 |
| 1.负责院管研究机构建设; 2.负责决策咨询项目的组织、登记与管理; 3.负责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工作; 4.文科实验室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5.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
023-68254471
| 317室 | |
科研平台建设办公室 | 林雨婷 | 科员 | 1. 负责横向项目的组织、登记与管理; 2. 负责国际组织资助的其他外资项目组织、登记与管理; 3.负责出版合同的管理; 4.协助科研平台建设办公室其他工作; 5.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 023-68253651 1175592266@qq.com | 315室 |
办公地点:文化村2舍三楼(西师街中国工商银行斜对面)
|
西南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农业农村部、重庆市共建的重点综合大学,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现任党委书记李旭锋教授、校长张卫国教授。
学校主体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坐落于缙云山麓、嘉陵江畔,占地约8347亩,校舍面积193万平方米,绿地率达40%,泱泱校园,宏丽庄重,气象万千,是闻名遐迩的花园式学校,教育部表彰的文明校园。
学校溯源于1906年建立的川东师范学堂,几经传承演变,1936年更名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的教育、国文、外文、史地、数学等系与1940年成立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建立西南师范学院,农艺、园艺和农产制造等系与1946年创办的私立相辉学院等合并建立西南农学院。1985年,两校分别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2000年,重庆市轻工业职业大学并入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畜牧兽医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合并组建为新的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开启了学校发展崭新篇章。
百余年来,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数代西南大学人以其弘毅坚韧、自强不息的奋斗铸就了"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大学精神,不断丰富着"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内涵。
百余年来,学校始终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己任,杏坛育人,劝课农桑,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一大批名师先贤曾执教于此,春风化雨,躬耕不辍。数十万毕业生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成为民族复兴大业的建设者和各行各业的中坚骨干。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鲜明,涵盖了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12个学科门类,其中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2种专业博士学位、27种专业硕士学位,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27个。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现有44个教学单位,102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2个、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1个。教学资源丰富,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3个、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3门、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221门,有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现有在校学生55000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近4000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5000余人,留学生近2000人。
学校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23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795人、副高级职称1336人,博士生导师561人、硕士生导师1738人。现有国家级人才134人次,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海外院士5人,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人。另有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
学校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或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0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6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个、农业农村部科学观测实验站2个、自然资源部野外基地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21个、重庆市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国家级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分中心1个、重庆市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等中央部委社科研究基地6个、与中央部委相关司局共建社科研究平台4个、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3个,重庆市新型智库(含培育)4个。 目前学校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十三五"期间,学校科研经费总量达到36.9亿元,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等260项,获得授权专利1524项,育成动植物新品种99个,出版专著600余部。获教育部普通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9项,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级奖130余项。
学校注重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坚持"立足重庆、面向西南,服务全国",与重庆、四川、云南、贵州、江苏、山东等省市80个地、市、县建立了校地战略合作关系,与国内76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21个省、市900余个行政事业单位和1000多家企业开展了有效的项目合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县校合作,受到广泛好评,被誉为产学研有效结合的"石柱模式",入选全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与美、加、泰、日、韩、越、澳、俄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建有1个中外合作办学非独立法人机构,6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13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7个海外国际中文教育机构、1个境外办学平台、1个境外办学项目。
历经百余年的磨砺和发展,今天的西南大学正秉承"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努力奋斗。
西南大学(北碚校区)招生办公室
招生咨询 | 023-68252513 | 招生计划、招生宣传、招生咨询、录取工作、生源基地建设等 |
招生咨询 | 023-68367777 | 艺术类、体育类、保送生、港澳台等特殊类型招生考试、招生咨询等 |
传真 | 023-68367777 | - |
- | ||
地址 | 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 - |
邮编 | 400715 | - |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招生就业办公室
电话 | 023-46751008 | 招生计划、招生宣传、招生咨询、录取工作、生源基地建设等 |
传真 | 023-46751527 | |
地址 | 重庆市荣昌区学院路160号 | |
邮编 | 402460 |
西南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西塔学院)招生办公室
电话 | 023-68251129 023-68254921 023-68366016 | 招生咨询 专业:经济学、生物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
传真 | 023-68250521 | |
邮编 | 401147 |
西南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招生办公室
电话 | 023-68252419 023-68252051 | 软件工程 |
023-68367750 023-68252051 | 自动化 | |
023-68367043 023-6825205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023-68366126 023-68367217 | 心理学 | |
023-68250530 | 植物科学与技术 | |
023-68250215 023-68367106 | 动物科学 | |
地址 | 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 - |
邮编 | 400715 | - |
来电咨询时间:工作日上午 8:30-12:00,下午 14:30-18:00
(数据截至2023年3月31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教育部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和《西南大学章程》,为做好学校2023年普通本科招生工作(以下简称招生工作),特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西南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有两个本科招生国标代码,分别是:西南大学10635,西南大学(荣昌校区)1063519635。
第三条 学校设北碚和荣昌两个校区,办学地点分别在重庆市北碚区、重庆市荣昌区。
第四条 学校办学类型为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习形式为全日制。学校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本科招生的主要类别有:普通类、艺术体育类、国家公费师范、国家优师专项、中外合作办学、保送生、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体育单招、港澳台侨和少数民族预科等。
第五条 学校对达到所在专业毕业要求者,颁发西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校学位授予有关规定者,颁发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证书。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六条 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本科招生工作,研究决定招生工作中的重大事项,深入实施招生阳光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招生就业处,具体组织实施考试招生各项工作。学校纪检监察部门依据有关规定参与和监督招生工作中各项政策和规定的落实。学校不委托任何中介机构和个人从事招生工作。
第七条 学校成立由主要负责人、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组成的招生委员会,为学校本科招生工作提供咨询、指导和监督。
第八条 学校招生办公室通讯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邮编:400715。本科招生网址:http://bkzsw.swu.edu.cn。招生咨询电话:023-68367777、023-68252513,招生咨询邮箱:zs2006@swu.edu.cn。招生监督邮箱: zsksjd@swu.edu.cn。
第三章 招生计划及就读地点
第九条 学校根据事业发展、办学条件、生源质量、毕业生就业状况等情况,科学编制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报教育部审定后,由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 2023年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10100名,招生专业102个。招生计划根据历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源质量、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分配,并向中西部地区和重点高校录取率相对较低省份倾斜。国家公费师范、国家优师专项招生计划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需求分配。预留计划不超过学校总招生计划数的1%,主要用于调节各省上线生源的不平衡,使用时坚持“集体议事、集体决策”的原则。
第十一条 2023年学校共有8个大类招生,按大类招生的学生入学后,学习统一的基础课程后再根据分流方案进行专业分流。其中植物生产类新生,第一年由学校随机分配到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园艺园林学院按大类统一学习,再分流到各专业及相应学院。
第十二条 学校在荣昌校区设置11个招生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五年制)、动物药学、中兽医学、水产养殖学、水族科学与技术。
第十三条 西南大学西塔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由西南大学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塔斯马尼亚大学联合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招生专业包括生物技术、经济学、电子信息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4个专业。
第十四条 西南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包括心理学、软件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植物科学与技术、动物科学等6个专业,由西南大学分别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以及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合作举办。
第十五条 西南大学(招生国标代码:10635)录取的考生在北碚校区就读,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招生国标代码:1063519635)录取的考生在荣昌校区就读。学生进校后的专业转换按照《西南大学本科学生转专业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入学考试
第十六条 学校各专业录取的各类考生(保送生、体育单招、少数民族预科班转入、港澳台侨除外),均须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
第十七条 2023年学校艺术类各专业不单独组织校考。报考艺术类专业考生,须参加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统一组织的相关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学校录取时以各生源省相关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成绩为专业成绩录取依据。学校在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艺术类招生计划,具体分省招生专业安排见《西南大学2023年艺术类本科专业招生简章》。
第十八条 报考体育教育专业的考生,须参加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统一组织的体育专业考试;报考运动训练专业的考生,须参加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的体育专项考试和文化考试。
第十九条 学校按照教育部及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要求,组织保送生招生、港澳台侨招生、少数民族预科班转入考试。
第五章 录取办法
第二十条 学校录取工作贯彻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的原则,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衡量,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第二十一条 在实行平行志愿投档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不超过招生计划的105%。在实行顺序志愿投档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不超过招生计划的120%。对有明确投档比例规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执行生源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规定。
第二十二条 学校认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制定的加分政策,按照加分以后形成的投档成绩进行录取和安排专业。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增加分数投档条件的,只能取其中幅度最大的一项分值,且不得超过20分。所有高考加分项目及分值均不得用于学校不安排分省招生计划的招生项目。
第二十三条 对实行顺序志愿投档的省份及类别,学校优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若第一志愿考生生源不足,则依次录取后续志愿考生,若生源仍不足,将根据录取要求征集志愿;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省份及类别,未完成的招生计划将征集志愿。若征集志愿后仍未完成招生计划,则将未完成计划调剂到其他生源质量好的省份。
第二十四条 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按照分数优先原则(艺术类、体育类及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除外),依据投档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不设专业间分数级差。考生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时,若服从专业调剂,则根据考生成绩和专业志愿等情况调剂到其它未能录取满额的专业;若考生不服从专业调剂,则作退档处理。
第二十五条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按照志愿优先原则,先依据投档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第一专业志愿进档考生,如录取未满额,则按相同规则依次录取第二、第三及后续专业志愿进档考生。
第二十六条 在进档考生(不含艺术类、体育类)专业安排时,对投档成绩相同的考生,文史类考生参考文综、语文、外语、数学成绩,理工类考生参考理综、数学、外语、语文成绩,历史类考生参考历史、语文、外语、数学成绩,物理类考生参考物理、数学、外语、语文成绩,综合改革类考生参考数学、语文、外语成绩择优录取。
第二十七条 学校英语专业只招收英语语种考生,对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统一组织英语口试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考生须参加口试且成绩合格;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以英语为主要授课语言,建议非英语语种考生谨慎报考。
第二十八条 学校在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东、海南、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14个高考综合改革省份的录取工作,按照生源所在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公布的选考科目和录取办法执行。
第二十九条 国家公费师范生、国家优师专项师范生及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计划师范生的录取办法执行教育部及考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规定,且只招收填有我校相应志愿的考生。
第三十条 体育教育专业的录取原则为:在文化成绩和专业成绩均上线的进档考生中,依据专业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如专业成绩相同,则文化成绩高者优先(文化成绩也相同的情形,参照本章程第二十六条执行)。
第三十一条 艺术类、体育单招、保送生、高校专项计划招生录取办法,依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和学校2023年有关招生简章执行。
第三十二条 国家专项计划的录取办法,依据教育部及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少数民族预科班招生执行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及考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四条 学校对考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要求,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以及教育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新生入学
第三十五条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41号)要求,学校将组织新生入学资格复查。对复查不合格者,学校将视其情况予以处理。凡弄虚作假者,取消其入学资格。从2023年招生起,往年被专项计划录取后放弃入学资格或退学的考生,不再具有专项计划报考资格。
第三十六条 国家公费师范生入学前须签订《师范生公费教育协议书》。国家优师专项师范生入学前须签订《国家优师专项师范生定向培养协议书》。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计划师范生入学前须签订《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培养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协议书》。
第七章 收费和资助
第三十七条 学费标准:普通类专业3700-5500元/年,软件工程专业一二学年4500元/年、三四学年10500元/年,运动训练专业8000元/年,艺术类专业10000元/年,少数民族预科3700元/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在西南大学就读期间28000-50000元/年,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专业在西南大学就读期间50000元/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及机构专业在外方高校就读期间,按相关合作高校学费标准向外方合作高校缴纳学费;国家公费师范生、国家优师专项师范生在四年修读年限内免缴学费、住宿费,并领取生活费补助。各项收费标准最终以重庆市物价局核定的标准为准。
第三十八条 学校构建了完整的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多元化、全方位、全过程的奖助体系,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章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其他未尽事宜按照教育部及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相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 本章程由学校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117国际学院
http://gjxy.swu.edu.cn/info/1003/4047.htm
301国家治理学院
http://gjzl.swu.edu.cn/s/gjzl/tzgg/20231018/5125426.html
302法学院
http://law.swu.edu.cn/info/1159/6583.htm
303经济管理学院
http://cem.swu.edu.cn/info/1045/3738.htm
305教育学部
http://jyxb.swu.edu.cn/s/jyxb/index2sub1/20231018/5125504.html
306心理学部
http://psy.swu.edu.cn/info/1085/3464.htm
307体育学院
http://tyxy.swu.edu.cn/info/1021/1977.htm
308文学院
http://chinese.swu.edu.cn/info/1087/4428.htm
309新闻传媒学院
http://xwcm.swu.edu.cn/info/1072/2451.htm
310外国语学院
http://foreign.swu.edu.cn/info/1005/5148.htm
311音乐学院
http://music.swu.edu.cn/info/1050/3058.htm
312美术学院
http://art.swu.edu.cn/info/1133/2274.htm
313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
http://his.swu.edu.cn/s/his/tzgg/20231018/5125490.html
314数学与统计学院
http://math.swu.edu.cn/info/1070/2791.htm
315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http://physics.swu.edu.cn/info/1059/4735.htm
316化学化工学院
http://chemistry.swu.edu.cn/s/chemistry/rcpy2/20231019/5125602.html
317生命科学学院
http://smkxxy.swu.edu.cn/info/1050/2395.htm
318地理科学学院
http://geography.swu.edu.cn/info/1057/2535.htm
319材料与能源学院
http://fmae.swu.edu.cn/info/1136/4774.htm
320资源环境学院
http://zihuan.swu.edu.cn/info/1051/11343.htm
321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软件学院
http://cis.swu.edu.cn/info/1146/4303.htm
322工程技术学院
http://gcjsxy.swu.edu.cn/info/1042/1994.htm
324食品科学学院
http://spxy.swu.edu.cn/s/spxy/sub2menu3/20231018/5125433.html
325园艺园林学院
http://yyyl.swu.edu.cn/info/1068/3023.htm
326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http://agronomy.swu.edu.cn/info/1064/5061.htm
327植物保护学院
http://zhibao.swu.edu.cn/info/1028/4233.htm
328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http://dwkj.swu.edu.cn/info/1043/2637.htm
329药学院
http://pharmacy.swu.edu.cn/info/1057/3950.htm
330教师教育学院
http://cte.swu.edu.cn/info/1088/3475.htm
331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
http://csfzswz.swu.edu.cn/s/csfzswz/yjspytzgg/20231018/5125531.html
332马克思主义学院
http://marxism.swu.edu.cn/info/1074/3668.htm
333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http://ceie.swu.edu.cn/info/1058/4724.htm
334人工智能学院
http://ai.swu.edu.cn/info/1102/2569.htm
335动物医学院
http://dwyx.swu.edu.cn/info/1071/2402.htm
336水产学院
http://scxy.swu.edu.cn/s/scxy/tzgg6/20231018/5125446.html
337商贸学院
http://smxy.swu.edu.cn/info/1076/3223.htm
401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http://epc.swu.edu.cn/info/1040/4659.htm
405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http://wxs.swu.edu.cn/s/wxs/index3/20231018/5125443.html
406中国文学研究所·中国新诗研究所
http://xinshi.swu.edu.cn/info/1013/1944.htm
408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http://sklsgb.swu.edu.cn/s/sklsgb/tzgg/20231019/5125623.html
411柑桔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
http://gjs.swu.edu.cn/info/1028/5646.htm
413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学研究中心
http://biosci.swu.edu.cn/info/1039/1798.htm
414发育生物学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
西南大学为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点(考点代码:5007),考点设在西南大学北碚校区(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1.符合重庆市教育考试院有关规定的西南大学2024届全日制应届毕业生。
2.西南大学招生章程及重庆市教育考试院规定必须在西南大学考点报考的考生。
3.报考西南大学管理类联考考生应选择除西南大学考点以外的其他考点,在重庆参加考试的原则上应选择北碚区教育考试中心考点。
1.因学校标准化考场能容纳的考生数量有限,网上报名考生人数达到上限后,将关闭西南大学考点网上报名通道。考点关闭后,考生将不能更改网报信息和缴费。
2.凡不满足西南大学考点要求的考生一律不予网上确认,后果自负。退费事宜按重庆市考试院相关规定执行。
1.网上报名及网上确认时间地点
(1)网上报名时间
应届生报名:2023年9月24日-27日(9:00-22:00)
往届生报名:2023年10月8日-25日(9:00-22:00)
(2)网上确认时间
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2.审核材料要求
(1)本校应届毕业生须提供本人居民身份证、二级培养单位证明以及本人学生证。
(2)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需提供本人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学历证书、《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
(3)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按所报考招生单位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历(学籍)核验。
3.网上确认流程
(1)考生需在考点规定的截止时间前及时登录网上确认系统并按考点要求上传相关资料并提交确认。上传的审核材料主要包括身份审核材料、学历学籍审核材料、户籍地或社保相关证明材料以及其他需要上传的审核材料。
(2)确认期间,考生应保持所填报的联系方式畅通。在确认期间如有任何疑问可拨打考点咨询电话。
(3)凡上传资料有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将按相关文件和规定从严处理。
(4)考生本人对网上报名信息要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经考生确认的报名信息在考试、复试及录取阶段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考生自行承担。
4.报名收费标准
按教育部及重庆市相关文件规定,在渝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不含推荐免试)的考生均须缴纳200元/生的报名考试费,以网上支付的方式交纳报考费,否则报考信息无效。
5.关于退费与信息修改
按照重庆市教育考试院要求执行。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23】5号文件精神及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切实做好“国优计划”招生工作,现就我校接收2024年“国优计划”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通知如下:
一、目标任务
从2023年起,国家支持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高校选拔专业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学生作为“国优计划”研究生,在强化学科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系统学习不少于26学分的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含参加教育实践),通过“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为中小学输送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
二、选拔方式
西南大学作为首批“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任务的试点高校,拟从具备高校推免资格的应届理工科本科毕业生中遴选“国优计划”硕士研究生。我校将在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软件学院六个学院开放“国优计划”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报名通道,校内外学生均可报名。通过院系复试选拔者可通过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方式拟录取为 “国优计划”硕士研究生。
三、招生专业
四、报名流程
(一)预报名
即日起至2023年9月24日24时前,请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按要求在线填写并提交《西南大学招收2024级推荐免试国优计划研究生申请表》。
(二)资格审核与考核
学校各招生单位根据考生网上填报的报名信息、提交的书面申请材料,对考生进行报考资格审核并进行考核,考核方式由各招生单位自行确定。
(三)正式报名
拟接收为我校2024年“国优计划”的考生,须在教育部规定的时间内登录“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网址:https://yz.chsi.com.cn/tm)进行报名。具体流程详见《西南大学2024年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初)试攻读研究生章程》。我校将在“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中发放复试通知和待录取通知,请考生及时接收。
五、信息咨询
关于“国优计划”具体事宜可咨询上述各相关学院研究生秘书。
联系方式
邮箱:yanzhao@swu.edu.cn
电话:023-68252456
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西南大学报考点公告
西南大学为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点(考点代码:5007),考点设在西南大学北碚校区(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1.符合重庆市教育考试院有关规定的西南大学2024届全日制应届毕业生。
2.西南大学招生章程及重庆市教育考试院规定必须在西南大学考点报考的考生。
3.报考西南大学管理类联考考生应选择除西南大学考点以外的其他考点,在重庆参加考试的原则上应选择北碚区教育考试中心考点。
1.因学校标准化考场能容纳的考生数量有限,网上报名考生人数达到上限后,将关闭西南大学考点网上报名通道。考点关闭后,考生将不能更改网报信息和缴费。
2.凡不满足西南大学考点要求的考生一律不予网上确认,后果自负。退费事宜按重庆市考试院相关规定执行。
1.网上报名及网上确认时间地点
(1)网上报名时间
应届生报名:2023年9月24日-27日(9:00-22:00)
往届生报名:2023年10月8日-25日(9:00-22:00)
(2)网上确认时间
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2.审核材料要求
(1)本校应届毕业生须提供本人居民身份证、二级培养单位证明以及本人学生证。
(2)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需提供本人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学历证书、《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
(3)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按所报考招生单位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历(学籍)核验。
3.网上确认流程
(1)考生需在考点规定的截止时间前及时登录网上确认系统并按考点要求上传相关资料并提交确认。上传的审核材料主要包括身份审核材料、学历学籍审核材料、户籍地或社保相关证明材料以及其他需要上传的审核材料。
(2)确认期间,考生应保持所填报的联系方式畅通。在确认期间如有任何疑问可拨打考点咨询电话。
(3)凡上传资料有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将按相关文件和规定从严处理。
(4)考生本人对网上报名信息要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经考生确认的报名信息在考试、复试及录取阶段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考生自行承担。
4.报名收费标准
按教育部及重庆市相关文件规定,在渝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不含推荐免试)的考生均须缴纳200元/生的报名考试费,以网上支付的方式交纳报考费,否则报考信息无效。
5.关于退费与信息修改
按照重庆市教育考试院要求执行。
一、培养目标
中国-希腊文明比较专项,主要依托中国史、世界史、哲学、教育学等学科,培养比较史学、比较哲学、比较高等教育学、比较职业教育学等领域的高水平、复合型、文明互鉴战略性人才,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专业交流和翻译。
二、招生计划与招生专业
学校2023年“中国-希腊文明比较”专项预计招收10名,具体招生专业见下表:
三、学习方式、报考类别与招考方式
(一)学习方式
学校2023年“中国-希腊文明比较”专项只招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二)报考(录取)类别
“中国-希腊文明比较”专项博士研究生报考(录取)类别为非定向就业。录取后,报考类别自动转为录取类别,不能更改。
非定向就业博士生的人事档案、工资关系等均须转入学校,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就业。
考生因报考博士研究生与所在单位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此造成考生不能参加考试或无法录取,责任自负。
(三)招考方式
学校2023年“中国-希腊文明比较”博士研究生招考方式有硕博连读和“申请-考核制”两种招生方式。
“硕博连读”方式具体招考办法见《西南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实施办法》(试行)、《西南大学关于开展 2023 年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工作的通知》。
“申请-考核制”方式详见本简章。
四、报考条件
“申请-考核制”考生报考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二)具有硕士学位。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入学报到前取得硕士学位,境外获得的硕士学位须在入学报到前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外(境外)学历学位认证。
(三)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发表过一定水平的专业学术论文。
(四)外语水平应达到下述规定的要求。
1.英语水平应达到下列要求之一:
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CET-6≥425分;托福TOEFL≥80/550分;雅思IELTS≥6.0;GRE≥260/1300分;WSK (PETS5) ≥60分;英语专业本科毕业。
2.其它语种应达到的水平要求,参照执行。
3.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认定为达到要求:
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外文国际期刊上发表过专业学术论文、或者以主译者身份翻译出版过学术著作(翻译著作不低于1万字)等;在国外留学并获得教育部学位学历认证、或在国外有1年及以上学习经历(需提供国外学习经历的证明和成绩单)。
(五)身心健康。
(六)现役军人考生,按有关规定办理。
五、申请程序
(一)网上报名
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在2023年5月12日至2023年5月17日登录学校博士研究生招生报名网站(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或http://yz.chsi.cn)进行网上报名,并通过网上银行缴纳报名考试费,网报时间内未支付报名费视为报名信息无效。请考生务必完整填写报名信息并仔细核对确认,确保准确无误;报名时间一旦截止,填报信息不得修改。凡不符合报考条件、不按要求填报信息、错误填报信息、填报虚假信息、不能提供相应证明材料而造成不能考试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报名考试费一旦缴纳,不再办理退款手续。
(二)申请材料提交
2023年5月17日前,考生须提交如下材料。逾期不交,视为自动放弃报考。
1.博士学位研究生网上报名信息简表。
2.考生本人签字确认的有效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
3.思想品德情况审核表。
4.学籍学历材料。
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交《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入学前须补交《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
毕业生提交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网上报名未通过学历校验的考生,还需提交《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
只有学位证书而无毕业证书者,还需提交硕士学位认证报告;
国(境)外获得学位考生还需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复印件或提交能够在入学前取得该认证书的承诺书。
5.硕士阶段正式成绩单原件。
6.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或应届毕业生硕士学位论文详细摘要。
7.代表性学术成果复印件。
8.外语水平证明材料复印件。
9.个人陈述。
包括研究计划、学术背景、研究经历、申请理由、参与的科研项目简介及自己在其中的贡献等,不少于3000字。
10.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信,须分别密封并由推荐专家在封口骑缝处签字。
纸质材料:以上材料须全部用A4纸双面打印或复印,考生亲笔签名,按材料顺序一并装订成册,在2023年5月17日前寄达至:重庆北碚区天生路2号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荟文楼416办公室。收件人:庄老师。邮编:400715。联系方式:023-68367136。请在邮件封面注明“考生姓名+博士申请考核制材料”。务必以邮政快递方式邮寄,不接受其它方式的快递。
电子材料:以上所有材料必须考生签名后扫描转成pdf格式,按材料顺序命名(例如01.考生姓名+博士学位研究生网上报名信息简表,02.考生姓名+思想品德情况审核表······),于2023年5月17日前将电子版材料以“报考专业+考生姓名”命名打包压缩发送至772540360@qq.com,联系人:庄老师,电话:023-68367136。
申请者必须保证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一经发现作伪并核实,将取消其申请资格、录取资格或取消学籍。
六、材料审核与评价
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按照学校文件,对考生材料进行形式审核和内容评价,对形式审查通过者,进行材料评价。根据材料评定结果,按照一定比例,择优确定进入后续综合考核人员名单,在历史文化学院网站进行公示。
七、综合考核
进入综合考核阶段的考生,需准备好以下材料原件,来校报到时核验:身份证;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外语水平证明材料;代表性学术成果。
综合考核内容应包含外语、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含思想品德及身心健康)。
(一)专业知识:综合考查考生对本专业知识与理论的掌握情况。满分为30分。
(二)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测试:根据考生提交的代表性科研论文、研究计划等材料,通过与考生的交流、提问等方式,考察考生的专业素质、科研水平、学术志趣、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满分为50分。
(三)外语测试:考核考生运用外语的综合能力。满分20分。
(四)思想政治素质及品德考核:考核考生本人的现实表现,内容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通过面试和审核《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报考人员思想品德情况审核表》的方式进行,必要时或采取“函调”的方式对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及品德考核。考核结论为合格或不合格,不合格考生不予录取。
(五)综合考核成绩=专业知识成绩+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外语测试成绩。
综合考核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八、录取
按照“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勿滥”的原则分招生专业由高分到低分进行录取。
拟录取名单应报研究生院审核,经学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审批后进行网上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公示期间名单不得修改。公示之后名单如有变动,须对变动部分做出说明,并对变动内容另行公示10个工作日。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录取:
(一)思想品德素质、身心健康不合格者。
(二)体检不合格者。
(三)材料不实、弄虚作假者。
(四)其它违规违纪违法者。
入学报到时如出现下列情况,入学资格无效:未在规定入学时间到校报到的;报到时未取得硕士学位的应届硕士毕业生;非定向就业考生未按要求将个人人事档案等转入学校的。
九、体检
体检工作在考生被拟录取后进行。考生自行到二甲以上医院体检,将体检报告电子版以“专业-姓名-体检报告”形式命名,于5月30日前发送至电子邮箱772540360@qq.com。纸质版9月份开学报到时提交至学院。体检标准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校招生学术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执行。
十、违规处理
考生在博士生招生考(试)核中有任何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的,一经查实,将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及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将通知考生所在单位,由考生所在单位视情节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构成违法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其中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严禁学校内部任何部门和工作人员举办或参与举办与本次招生相关的辅导活动;考生不得举办或参加助考作弊、虚假宣传等涉考违规违法活动。招生有关工作人员,如有直系亲属或者利害关系人报考当年博士研究生的,应当回避。违反上述规定的要追究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责任。
十一、信息公开
(一)学校按有关要求,公开招生政策、招生章程、招生计划、招生专业目录、必要的考生及考试信息、录取程序、录取结果、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以及其他需要公开的信息等。
(二)历史文化学院在本单位网站向社会公布招生人数、招生导师名单、招生名额分配和拟录取考生综合考核成绩等信息。
十二、基本学制与学费
(一)基本学制
基本学制为4年。
(二)学费与奖助办法
学校2023年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均须缴纳学费,学费标准为:每生每学年10000元。
学校奖助体系完备,研究生奖助学金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等,具体奖助办法、奖助标准及条件要求以最新学校文件为准。
十三、其他说明
相关事宜请向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电话:023-68367136)咨询。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竞赛决赛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举行。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17名本科生组成的5支队伍代表学校参赛。经过为期4天的角逐,学校共斩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获奖的数量与质量再创历史新高,学校代表队获评优秀组织奖。
此赛事是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内竞赛项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全国高等学校实验物理教学研究会、中国物理学会主办,重庆大学承办。初赛包括来自全国603所高校的2340支队伍参加。经过层层角逐,共有231所高校的427支队伍入围决赛。
竞赛涵盖命题类创新作品、自选课题类创新作品、大学生物理实验讲课比赛三个类别。竞赛模式灵活且极具专业性,对参赛者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实验操作能力以及现场应变能力均要求高,有利于提升物理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推动物理类专业拔尖人才的培养。
学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参赛选手从暑期开始经过长达5个月的备战,在学校、学院的关心支持下,在指导老师与同学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决赛答辩。各参赛队的竞赛展示和答辩进展顺利,充分展现了西大学子的风采。
据悉,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把以学生科技竞赛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学院深化“三全育人”改革、搭建本科生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途径,构建了基于OBE理念的物理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尤其是自学院创新创业发展中心成立以来,在谭兴文、杨铁等教师组成的创新创业发展中心专业指导教师团队和思政教师团队的共同指导下,学院创新创业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学院学生已经代表学校参加多种高水平物理竞赛并多次斩获佳绩。接下来,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将会继续总结经验、优化项目、全力以赴,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