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ne: Email:

东北师范大学官网网站

2023-12-02 20:16:19 38
官方电话:0431-85098500
电子邮箱:zsb@nenu.edu.cn

 巍巍东师,根溯延安。1945年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接见延安大学校院主要领导干部,指示学校向东北迁移,创办“新型的东北大学”。1946年2月东北大学在辽宁本溪建校,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49年7月定址于吉林长春。1950年4月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1996年9月成为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4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2007年,入选国家“985工程”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9月,首批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两区办学,学科齐全。学校现有自由校区和净月校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000余人;在校硕士研究生15000余人、博士生3000余人;在校留学生700余人。教职员工3000余人,专任教师1700余人,其中教授560人、副教授657人。学校设有21个学院(部),学科专业体系覆盖12个学科门类,其中本科专业82个,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6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学校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世界史、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6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入选数量位列全国第19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原理、世界史、细胞生物学、生态学5个国家重点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学科6个(其中A+学科1个)、B类学科15个。

  特色鲜明,成效斐然。学校以教育教学为立校之本。建校70余年来,形成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鲜明办学特色,被誉为“人民教师的摇篮”。上世纪50年代,著名教育家、原我校校长成仿吾提出了为中小学教育服务的办学思想,学校首开中国高师函授教育之先河;80年代,学校主动服务农村基础教育,走出了一条享誉基础教育界的“长白山之路”;90年代,实施“优师工程”,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师;进入新世纪,启动实施“教育家培养工程”,探索“U-G-S教师教育新模式”,获批全国唯一的教师教育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优师工程”“U-G-S教师教育新模式”和“‘未来教育家’教育博士培养模式”先后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教育部东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设在我校。

  科研强校,成果丰硕。学校以科学研究为强校之本,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部委级科技创新平台18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等部委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10个。近年来,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其中材料科学领域2项、统计学领域1项、化学领域1项;获得第七、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4项,其中历史学领域3项、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1项。

  开放办学,助力发展。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5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学校建有6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所孔子学院,与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合作设立了东北师范大学罗格斯纽瓦克学院,牵头中蒙两国12所大学成立了“中蒙大学联盟”。国侨办、教育部及外交部等中央部委在我校设立了“国际汉语教师培训基地”“华文教育基地”“教育援外基地”“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由中日两国政府合办、设于我校的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是服务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促进中日人文交流的重要基地。

  群星璀璨,人才辈出。学校拥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词作者公木(张松如),作家萧军、吴伯箫,文学史家杨公骥,语言学家孙常叙,历史学家李洵、丁则民、林志纯,教育学家陈元晖,音乐家马可、吕骥,病理学家白希清,数学家张德馨,核物理学家王琳,地理学家丁锡祉,鸟类学家傅桐生,中科院院士生物学家郝水,新中国学校体育创始人之一杨钟秀,大型团体操编导艺术家杨瑞雪、“红色理论家”郑德荣等著名学者,都曾经工作生活在这里。建校70余年来,学校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强师报国,求实创造”的东师精神,共为国家培养输送各级各类毕业生30余万人,一大批优秀人才在教育领域脱颖而出,如攻克世界著名数学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包头九中教师陆家羲、感动中国的支边教师冯志远、全国模范教师郭力华、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史宁中、高夯和窦桂梅、全国十杰教师马宪华等。同时也培养了以著名生态学家郑光美院士、地理学家刘兴土院士、物理学家孙昌璞院士、光电功能材料学家刘益春院士、作家张笑天等为代表的各类人才。东师人“信念坚实、学识扎实、为人朴实、作风踏实”的“四实品格”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承典塑新,力行致远。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东北师范大学将始终坚持以党和国家的需要作为办学的第一选择,践行“尊重的教育,创造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努力在一流大学群体建设和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上体现新担当,在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探索上实现新突破,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上展现新作为,奋力谱写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建设新篇章。

  

  联系方式: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130024) 
  Tel:(86-431)-85684088 
  Fax:(86-431)-85684009


  欢迎您访问东北师范大学主页,非常高兴通过互联网与您见面。

  东北师范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坐落在风景迷人的北国春城——吉林省长春市,这里既是夏日的避暑胜地,又是滑冰滑雪等冬季活动的好去处。如果有机会来到这里,我相信,伟岸质朴的长白秀色、清新旖旎的净月风光会深深地打动您。

  东北师范大学是一所以培养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为优长的大学,被誉为“人民教师的摇篮”,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鲜明的办学特色。近年来,学校加强协同创新,创建了“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U-G-S)三方合作的办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造就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校70余年来,经过几代东师人的不懈努力和励精图治,学校的软、硬件办学条件实现了历史性改善。学校是教育部批准建有研究生院的全国56所大学之一,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批在我国学术界享有较高地位的优长学科与特色专业,拥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以及多个全国性培训研究机构,许多学术精湛、爱岗敬业的著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在此潜心治学、耕耘不辍,您将在学校简介和各院系的介绍中可以看到。建筑古朴典雅、透射历史凝重的本部校区和整齐壮观、充满现代气息的净月校区各具特色,遥相辉映。学生公寓、食堂等生活、学习设施完备,自然博物馆、综合体育馆、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等文化体育设施一应俱全。跨校区服务的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83万平方米,纸质藏书380余万册(不含电子图书),线装古籍32万册,拥有各种数据库110多个,是国内高校图书馆中藏书丰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型图书馆之一。我相信这里会是莘莘学子理想中的学府。

  从1946年建校至今,曾经在此执教或从这里走向祖国四面八方乃至世界各地的校友达30余万人。有开时代之先声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要代表,有开学科先河的学术大师,有名留典则的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著名专家学者,也有一大批治国兴业的栋梁之才,他们在各自岗位上为国家建设做出了贡献,母校引以为傲。

  欢迎广大学子踊跃报考东北师范大学! 
  欢迎各界才俊来校治学深造、执教育人! 
  欢迎校友们和社会各界人士给予东北师大一如既往地关注与支持!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 徐海阳
2023年2月 

东师精神

  强师报国 求实创造

校训

  勤奋创新 为人师表

建设目标

  建成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其内涵是教师教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若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具有研究型、综合性、国际化的显著特征

办学特色

  充分彰显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特色

治校方略

  教育教学是立校之本,科学研究是强校之本,依法办学是治校之本

教育理念

  尊重的教育——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人性;尊重教育者的劳动成果

  创造的教育——倡导注重过程的探究教育;激发基于兴趣的内生动力;养成批判反思的思维习惯;塑造卓越担当的人生品格

发展思路

  一条主线,三维发展

  一条主线:以坚持内涵发展为主线

  三维发展:以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为重点抓特色发展、以顶层设计与统筹推进为重点抓协调发展、以队伍建设与制度建设为重点抓可持续发展,实现“提高度、拓宽度、延长度”的立体式内涵发展

党 委


副书记:徐海阳 王 延 常 青
    刘九庆

常 委:徐海阳 王 延 常 青
    魏 民 薛利锋 邬志辉 
    刘九庆 柏维春 严蔚刚 
    艾春明

纪 委

书 记:刘九庆

行 政

校 长:徐海阳
副校长:常 青 魏 民 薛利锋 
    邬志辉

历任领导

   党委书记   校  长
张松如 1946年02月—1946年09月张学思 1946年02月—1948年06月
张如心 1946年10月—1948年07月张如心 1948年07月—1952年09月
何锡麟 1948年08月—1949年10月成仿吾 1952年10月—1958年08月
李先民 1949年11月—1952年09月丁浩川 1958年09月—1961年08月
成仿吾 1952年10月—1959年02月黄彦平 1961年09月—1964年07月
胡绍祖 1959年02月—1964年04月亚 马 1964年08月—1968年10月 
黄彦平 1964年05月—1970年12月

1971年01月—1977年09月文革时期
车敏瞧 1977年10月—1981年01月刘 光 1979年10月—1981年01月
黄彦平 1981年02月—1983年10月黄彦平 1981年02月—1983年06月
樊万清 1983年11月—1989年09月郝 水 1983年07月—1986年10月
牛林宗 1989年10月—1993年12月黄启昌 1986年11月—1992年11月
周敬思 1994年01月—1999年04月王荣顺 1992年12月—1998年10月
盛连喜 1999年05月—2013年06月史宁中 1998年11月—2012年04月
杨晓慧 2013年06月—2023年02月刘益春 2012年04月—2023年02月
兰恒斌2023年02月—2023年07月徐海阳2023年02月—至今


教学机构

教育学部心理学院
政法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部数学与统计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理学院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环境学院体育学院(冰雪学院)
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国际汉学院(海外教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罗格斯大学•纽瓦克学院


管理机构

学校办公室法律事务办公室)、信访工作办公室、保密工作办公室、净月校区党工委、院士工作办公室发展规划处
纪委办公室、监察处
党委巡察办公室
党委组织部(党委组织员办公室、校党校、高校党建研究所)、机关党委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党委教师工作部
党委统战部(台湾工作办公室)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武装部、学生处(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学生宿舍综合管理办公室)党委保卫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保卫处
教务处社会科学处科学技术处
(军工科研管理办公室)

研究生院
(学位办公室)
人事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财务处审计处
离退休工作处教育合作与管理处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
基建处后勤保障部工会妇委会
团委



直附属其他机构

信息化管理与规划办公室
校友工作办公室
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政府采购与招标管理中心
图书馆
档案馆

教师教育研究院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
综合体育馆管理中心
校医院自然博物馆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
学术期刊社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教育部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附属幼儿园前沿交叉研究院
附属中学附属小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深圳研究院


注: 2023年8月11日更新,由学校办公室、人事处提供。

东北师范大学(NortheastNormal University)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北国春城长春市,被誉为“人民教师的摇篮”。

  东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东北大学,1946年2月始建于辽宁本溪,而后在战火中辗转于丹东、通化、梅河口、吉林、长春、哈尔滨,1946年6月定址于佳木斯。1948年7月,南迁吉林与吉林大学合并,定名东北大学,开始探索正规化办学。1948年至1949年间,原沈阳东北大学、长春大学、长白师范学院等校陆续并入东北大学,使东北大学发展成为当时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1949年7月,学校迁至长春。

  1950年4月,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东北大学易名为东北师范大学,隶属教育部,成为一所以培养新型的中学师资为目标的高等师范院校。1958年4月,东北师范大学下放隶属于吉林省,同年10月学校更名为吉林师范大学。197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重新划归教育部领导。1980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了“东北师范大学”的校名。此后,东北师范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原有学科,增设新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1996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2009年,承担国家“985工程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2017年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近年来,在“211工程”、“985工程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以及教育部、吉林省共建协议的支持下,东北师范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社会服务以及整体办学条件等方面均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有特色、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校史迁移图

注:2020年12月2日更新,由学校办公室提供。


大事记

办学条件

占地面积1,674,773平方米

图书馆藏书量3,822,494册

电子图书2,501,577册

教学用计算机18,286台(教师终端14,497台、学生终端3,789台)

固定资产总额423,628.23万元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89,323.83万元

学生情况

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26,997人

本科生15,144人

博士、硕士研究生18,045人

全日制长期在校留学生734人

非全日制在校学生6,192人

教职工情况

专任教师1730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

历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4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

教授560人

博士生导师608人

行政人员648人

教辅人员480人

工勤人员201人

离退休人员2,191人

学科情况

学院(部)21个

博士后流动站22个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4个

本科专业82个

国家重点学科5个

吉林省重点学科34个

省、部级设置的研究(院/所/中心)、实验室123个

校地图

查看全图点击下载查看全图点击下载查看全图点击下载

交通信息

注:外地至吉林省长春市的交通信息请参考飞机航班火车车次查询相关网站

东北师范大学本部西门

线路首末站
6路长春站—富强街
66路长春站—市政府
306路长春站—市政府
112路般若寺—新兴学校
229路雁鸣湖山庄—新文化报社湖滨街
地铁1号线
北环城路—红嘴子


东北师范大学本部北门

线路首末站
25路长春站—体育场
环80路体育场—体育场
160路长春站—净月潭
227路东环城路—虎林街
228路净水厂—208医院
238路朝阳公园—中东大市场
265路公交医院—劳动公园
241路本部北门—十里堡


东北师范大学净月校区

线路首末站
160路长春站—净月潭
102路人民广场—长影世纪城
120路长春财经学院—一站
轻轨3号线
长春站—长影世纪城

师资队伍

东北师范大学拥有一支奋发有为、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队伍,目前全校共有1730名专任教师,其中有教授560人,副教授657人,现有本校在岗博士生导师608人,荣誉教授6人,资深教授96人,在聘兼职教授43人,名誉教授33人,在聘外籍客座教授15人,更有毕业于牛津大学、东京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的28名国外专家长期在校授课。

作为一所师范学校,东北师范大学在“尊重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始终以教育教学作为立校之本,大力进行教学人事改革,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各类教师都重视教学,学校也定期考核教师的教学水平,把“教育家的摇篮”作为更高目标的追求,不断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近年来,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加快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稳定、吸引和培育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战略科学家和青年学术英才。东北师范大学坚持“引育并举、内涵发展”的原则,一方面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公开招聘“东师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仿吾特聘教授”、“仿吾青年学者”、“仿吾青苗人才”等,另一方面着重培养校内教师,促进教师出国交流、国内访学、参与学历进修,国家公派出国人数逐年增加,教师学术水平也日益提高。

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益春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白志东
 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李 玉

已故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郝 水

荣誉教授

 白志东 田克勤    史宁中    张澍军    黄百渠    盛连喜

已故荣誉教授

 郝 水 林志纯 王逢贤 朱 寰 陈 才 黄启昌 王荣顺 王恩波 郑德荣 祝廷成

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杨钟秀 杨公骥 林笑峰 陈 才 郝 水 王逢贤 朱 寰 赵 毅 史宁中 黄百渠 
 任 爽 张澍军 韩东育(召集人)  郭建华(召集人)  苏忠民 刘 宝 杨晓慧 
 邬志辉 冯 江 王德利 陈秀武 刘益春 朱广山 魏 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刘 宝    刘益春   郭建华   朱广山 徐海阳 冀书关 汤庆鑫 白 娥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刘益春   吴东辉 白 娥

国家级教学名师

   田克勤   柳海民   史宁中   张向葵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王新龙   汤庆鑫   徐海阳   郑术蓉   毕锡和 周丹丹 白 娥   江廷磊 于晓菲 元 野 臧宏瑛

其他人才

社会科学科研机构

国家级科研机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东北师大)

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东亚研究院
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东亚研究院
全国妇联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女性研究中心
教育部国际教育法治研究中心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
教师教育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吉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东亚研究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中心
中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中国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
中国学校美育研究中心
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中心
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心
城镇化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学校艺术教育质量监测研究基地
吉剧艺术与文化研究基地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文献研究中心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东北抗联与伪满洲国资料研究中心
英语语言史研究中心
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中心
吉林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教师教育东北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
创新创业教育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信息化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
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培育)
长白山音乐舞蹈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培育)
吉林省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东亚文明研究中心
中国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中心(培育)
中国体育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培育)
其它省级智库

党内法规建设研究基地
吉林省法治理论研究基地

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领域基地“伪满”历史文化研究基地
吉林省高等教育研究基地吉林省现代大学治理研究基地
校、院共管科研机构

区域国别研究院
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古籍整理研究所
世界中古史研究所
日本研究所
亚洲文明研究院
思想理论教育研究所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儿童发展研究中心
教师教育研究院
中国东北研究院
东北工作站
艺术研究中心
高校党建研究所
高等教育研究所
乡村振兴研究院


自然科学研究机构

国家工程实验室药物基因和蛋白筛选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吉林松嫩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动力电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长岭)
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吉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
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细胞和基因药物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植被生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多酸与网格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应用统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分子表观遗传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紫外光发射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长白山地理过程与生态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农业与医药基因工程研究中心
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糖复合物工程研究中心
东北水污染低碳治理与绿色发展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松嫩草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吉林省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有机功能分子设计与合成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长白山天然药物化学与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先进能源开发及应用创新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神经可塑性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可持续先进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长白山湿地生态过程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大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认知神经科学与脑智发展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冰雪运动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

吉林省锂离子电池材料科技创新中心
吉林省湿地恢复与功能开发科技创新中心
吉林省多酸及金属纳米材料科技创新中心
吉林省经济植物生物技术科技创新中心
吉林省城市污水处理与水质保障科技创新中心
吉林省人类干细胞库科技创新中心
吉林省“互联网+”教育科技创新中心-智慧教育分中心
吉林省“互联网+”教育科技创新中心-知识媒体技术分中心
吉林省航天特种涂层材料科技创新中心
吉林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控科技创新中心
吉林省教育人工智能跨区域合作科技创新中心

吉林省应用数学中心吉林省应用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
吉林省国际合作基地

人类干细胞库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研究中心
数据驱动的应用统计方法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吉林省湿地生态科技国际合作基地
草地生态与管理利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吉林省工程实验室吉林省脑认知与类脑智能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教育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中国东北资源环境研究吉林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教育软件吉林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智能信息处理吉林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认知与脑科学吉林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纳米生物传感分析吉林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先进能源材料研究中心”
东师生物分子制备与应用创新训练中心
固态电池吉林省协同创新中心
吉林省草产品工程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

吉林省协同创新中心固态电池吉林省协同创新中心
吉林省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先进能源材料研究中心
其他省级科研机构吉林省中药生物工程重点研究室
吉林省现代生物医药专业技术服务中心

长春市网络教育关键支撑技术科技创新中心
生物医药产业药物筛选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医药产业药品质量检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校内科研机构

应用数学研究所   大应用数学实验室 生物数学中心 统计信息咨询中心 
数学交叉科学中心 先进光电子功能材料研究中心 量子科学中心
理论物理研究所 辐射技术研究所 应用电子技术研究所
物理学科教育研究所   先进能源技术研究所 分析测试中心
多酸化学研究所 功能材料化学研究所   化学教育研究所   
草地研究所 遗传与细胞研究所 分子表观遗传学实验室
电镜中心 泥炭沼泽研究所 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所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中心 环境科学研究所 环境工程研究中心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研究中心 龙湾湿地生态产业研究院
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所 计算生物研究所 自然资源研究中心
智能+课程与教材研究中心 东北地区双碳战略研究院

注:2023年7月17日更新,由社会科学处、科学技术处提供。

学科建设

历经70余年的建设发展,特别是在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重点支持下,东北师范大学已逐步建设成为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构筑了以教师教育为鲜明特色、以文理基础学科见长、以新工科为生长点的学科发展格局。
  学校设有本科专业8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5个,以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形成了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世界史、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6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入选学科数量并列全国高校第19位。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6个学科获评A类学科,位列全国高校第33位,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获评A+档,统计学、教育学、生态学获评A档,世界史、生物学获评A-档;15个学科获评B类学科,其中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获评B+档,政治学、体育学、中国史获评B档,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心理学、戏剧与影视学获评B-档。  
  46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基地获批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34个学科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其中一流学科A类9个,一流学科B类6个,优势特色学科A类5个,优势特色学科B类12个,新兴交叉学科2个;25个本科专业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其中A类专业20个,B类专业5个。

“双一流”建设学科

东北师范大学有6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世界史、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国家重点学科

东北师范大学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原理、世界史、细胞生物学、生态学。

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

东北师范大学共有34个学科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建设项目。

学术学位授权学科

东北师范大学共有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东北师范大学共有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巍巍东师,根溯延安。1945年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接见延安大学校院主要领导干部,指示学校向东北迁移,创办“新型的东北大学”。1946年2月东北大学在本溪建校,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49年7月定址于长春。1950年4月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1996年9月成为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4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2007年,入选国家教师教育“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点击查看原图

两区办学,专业合理。学校现有自由校区和净月校区。全日制在校学生26997人,专任教师1671人,其中教授511人,副教授645人。学校设有22个学院(部),81个本科专业,2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2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2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点覆盖了除军事学和医学以外的11个学科门类,形成了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

特色鲜明,成效斐然。学校以教育教学为立校之本。建校70余年来,形成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鲜明办学特色,被誉为“人民教师的摇篮”。上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校长成仿吾提出了为中小学教育服务的办学思想,学校首开中国高师函授教育之先河;80年代,学校主动服务农村基础教育,走出了一条享誉基础教育界的“长白山之路”;90年代,实施“优师工程”,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师;进入新世纪,启动实施“教育家培养工程”,探索“U-G-S教师教育新模式”。“优师工程”和“U-G-S教师教育新模式”先后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科研强校,成果丰硕。学校以科学研究为强校之本。近年来,学校学科建设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2017年9月公布的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史、数学、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6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入选数量位列全国第19位、211院校之首。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第四轮学科评估中,A类学科6个(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获评A+),B类学科15个。34个学科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学校现有药物基因和蛋白筛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14个部级重点研究基地,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农村教育研究所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四项,其中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两项、统计学研究领域的一项、化学研究领域的一项成果获此殊荣;获得第七、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四项,其中历史学研究领域的三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的一项成果获此殊荣。

开放办学,助力发展。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97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2015年,与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合作设立了东北师范大学罗格斯纽瓦克学院。学校在韩国、西班牙、美国、加拿大、蒙古建立了孔子学院。国家汉办、国务院侨办、教育部及外交部分别在我校设立了“国际汉语教师培训基地”“华文教育基地”“教育援外基地”“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设在我校。

群星璀璨,人才辈出。学校拥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词作者公木(张松如),作家萧军、吴伯箫,文学史家杨公骥,语言学家孙常叙,历史学家李洵、丁则民、林志纯,教育学家陈元晖,音乐家马可、吕骥,病理学家白希清,数学家张德馨,核物理学家王琳,地理学家丁锡祉,鸟类学家傅桐生,中科院院士生物学家郝水,新中国学校体育创始人之一杨钟秀,大型团体操编导艺术家杨瑞雪、“红色理论家”郑德荣等著名学者,都曾经工作生活在这里。建校70余年来,学校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强师报国,求实创造”的东师精神,共为国家培养输送各级各类毕业生30余万人,一大批优秀人才在教育领域脱颖而出,如攻克世界著名数学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包头九中教师陆家羲、感动中国的支边教师冯志远、全国模范教师郭力华、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全国十杰教师马宪华等。同时也培养了著名生态学家郑光美院士、物理学家孙昌璞院士、地理学家刘兴土院士、著名作家张笑天等为代表的各类人才。东师人“信念坚实、学识扎实、为人朴实、作风踏实”的“四实品格”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点击查看原图

承典塑新,力行致远。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东北师大将以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为契机,践行“尊重的教育、创造的教育”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深化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努力推进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建设进程。

联系方式: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130024)

Tel:(86-431)-85684088

Fax:(86-431)-85684009

校训

  勤奋创新 为人师表

建设目标

  建成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其内涵是教师教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若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具有研究型、综合性、国际化的显著特征

办学特色

  充分彰显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特色

治校方略

  教育教学是立校之本,科学研究是强校之本,依法办学是治校之本

教育理念

  尊重的教育——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人性;尊重教育者的劳动成果

  创造的教育——倡导注重过程的探究教育、激发基于兴趣的内生动力,养成批判反思的思维习惯、塑造卓越担当的人生品格,构建协同开放的育人模式、凝铸张扬个性的校园文化

发展思路

  一条主线,三维发展

  一条主线:以坚持内涵发展为主线

  三维发展:以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为重点抓特色发展、以顶层设计与统筹推进为重点抓协调发展、以队伍建设与制度建设为重点抓可持续发展,实现“提高度、拓宽度、延长度”的立体式内涵发展

我校目前招收来自110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学生,每年在我校学习的外国国际学生约有1000人次。招生层次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语言生、进修生;经费类别包括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孔子学院奖学金生和自费生;授课语言包括中文和英文。

  本科生学位项目:东北师范大学有60余个本科专业招收国际学生。国际学生应在每年6月20日前提交申请,留学生科审核学生材料后,将为通过审核的国际学生发放《录取通知书》,留学生应根据《录取通知书》指定日期到校报到。

  关于招生专业,申请材料请关注StudyatNENU微信公众平台通知。

  研究生学位项目:东北师范大学有127个硕士专业和63个博士专业招收国际学生,其教育学、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生态学、心理学、经济学方向硕士、博士层次专业可英文授课。国际学生应在每年6月20日前提交申请,留学生科审核学生材料后,将为通过审核的国际学生发放《录取通知书》,国际学生应根据《录取通知书》指定日期到校报到。国际学生入学要求、培养方式原则上与中国学生相同,且实行趋同化管理。

有关留学生详细专业目录、在线申请、奖学金等详细信息,请关注StudyatNENU微信公众平台通知。

  汉语进修生项目:汉语进修生项目由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负责。课程从初级班至高级班共9个等级,提供汉语、口语、听力、阅读、汉字、话题交际、影视欣赏、高级综合、惯用语、写作等必修课和影视欣赏、二胡、书法、太极拳、中国民族舞蹈、汉语水平强化、剪纸等选修课。本项目以学期为单位,春季学期为3月至7月,秋季学期为9月至次年1月。计划3月学期入学的国际学生应于12月20日前提交申请,计划9月学期入学的国际学生应于6月20日前提交申请。

  短期进修生项目:东北师范大学在暑假期间举办面向外国学生的短期进修班项目,学习期限一般为一周至两个月不等,学习内容以专业课程或汉语、中国文化课程为主。

联系方式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留学生科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东北师范大学行政楼624

  电话:+86-431-85099754/85685722

  邮箱:iso@nenu.edu.cn

  传真:+86-431-85684027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大街2555号国际汉学院

  电话:+86-431-85098276

  邮箱:scs@nenu.edu.cn

  网址:https://scs.nenu.edu.cn

东北师范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组织实施全校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及各类证书考试等相关的非学历教育,其中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包括两种形式,即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非学历教育主要为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认定和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两部分。

学历教育

  详见 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网站

非学历教育

证书考试项目名录

招生咨询电话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0431—84536199

  自学考试:0431—85099908

 东北师范大学建校70余年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强师报国,求实创造”的东师精神,共为国家培养输送各级各类毕业生30余万人,一大批优秀人才在教育领域脱颖而出,如攻克世界著名数学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包头九中教师陆家羲、感动中国的支边教师冯志远、全国模范教师郭力华、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高夯和窦桂梅、全国十杰教师马宪华等。同时也培养了以著名生态学家郑光美院士、地理学家刘兴土院士、物理学家孙昌璞院士、光电功能材料学家刘益春院士、作家张笑天等为代表的各类人才。毕业生以“信念坚实、学识扎实、为人朴实、作风踏实”的“四实品格”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东北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多项工作受到国家级表彰。2004年和2012年,学校两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是国务院两次表彰均榜上有名的两所高校之一。2009年,学校就业中心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学校成为首批“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8年,就业中心党支部获评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021年,学校当选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教育行业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唯一主任委员单位;就业课程被评为全国首批就业创业金课;同年获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2022年,在国务院举办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学校作为唯一高校代表作经验介绍,被《国务院就业工作简报》收录印发;同年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全国高校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就业创业教学项目获评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学校连续8年独家举办“全国高校毕业生教育人才招聘会”,现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教育行业就业市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17年报道东北师范大学就业工作,被媒体誉为“东师现象”。

  东北师范大学建校70余年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强师报国,求实创造”的东师精神,共为国家培养输送各级各类毕业生30余万人,一大批优秀人才在教育领域脱颖而出,如攻克世界著名数学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包头九中教师陆家羲、感动中国的支边教师冯志远、全国模范教师郭力华、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高夯和窦桂梅、全国十杰教师马宪华等。同时也培养了以著名生态学家郑光美院士、地理学家刘兴土院士、物理学家孙昌璞院士、光电功能材料学家刘益春院士、作家张笑天等为代表的各类人才。毕业生以“信念坚实、学识扎实、为人朴实、作风踏实”的“四实品格”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东北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多项工作受到国家级表彰。2004年和2012年,学校两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是国务院两次表彰均榜上有名的两所高校之一。2009年,学校就业中心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学校成为首批“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8年,就业中心党支部获评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021年,学校当选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教育行业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唯一主任委员单位;就业课程被评为全国首批就业创业金课;同年获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2022年,在国务院举办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学校作为唯一高校代表作经验介绍,被《国务院就业工作简报》收录印发;同年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全国高校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就业创业教学项目获评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学校连续8年独家举办“全国高校毕业生教育人才招聘会”,现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教育行业就业市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17年报道东北师范大学就业工作,被媒体誉为“东师现象”。


“第八届中国创意写作年会(2023)暨第二届何建明中国创意写作奖颁奖典礼”在我校举行。

本次会议由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中国写作学会指导,由我校、上海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探索与争鸣》杂志社主办,由我校文学院、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出版事业部承办,吉林省写作学会协办。

会议以“中国创意写作的新征程和新境界”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大学、山东大学、西南大学、吉林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100多所高校,近300位文学与写作教师,以及知名作家、资深媒体出版人、中小学教师,共同探讨新时代中国高校创意写作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大计。

开幕式上,我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九庆首先代表主办方致辞,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何建明、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陈耀辉、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会长葛红兵、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出版事业部副主任刘自挥、中国写作学会副秘书长宋时磊分别致辞。开幕式由我校文学院院长王春雨教授主持,

在大会主题报告环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吴俊,作家鲍尔吉·原野,上海大学葛红兵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早,小说家陈昌平,北京大学中文系邵燕君教授,我校创意写作研究中心徐强教授等紧紧围绕“中国创意写作的新征程和新境界”这一主题,结合各自研究方向,作了精彩的主题报告。

大会设有6个线下论坛和4个线上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创意写作中国学派学术体系构建”“创意写作的社会化实践与现当代文学批评”“数字时代的创意写作”“创意写作的疗愈功能”“高校创意写作教育教学”“中小学创意写作教育教学”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在26日上午举行的第二届“何建明中国创意写作奖”颁奖仪式上,广东作家葛亮、北京作家侯磊凭借《燕食记》和《北京烟树》分别获得作品奖与新锐奖,国防大学张志强教授的《创意写作课》获理论奖特等奖。上海大学创意写作学科团队和西北大学创意写作学科团队获得“教学贡献奖”。我校文学院教师于文思副教授获得理论奖优秀奖。随后举行的“写作的人民性与地方性”圆桌论坛,杨早、侯磊、叶炜、谢尚发、肖水等5名青年作家和学者进行了精彩纷呈的对谈。

大会总结与闭幕环节由我校文学院党委书记解玲主持。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副秘书长高尔雅作了第八届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理事会改组情况报告,徐强教授当选协会副会长。

本届年会是中国创意写作年会首次在东北地区召开。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拥有七十多年的建设发展历程,学术积淀厚重,创作氛围浓郁,师生校友中作家层出不穷,在东北和全国文坛上都有较大影响。东师写作教育历史悠久,近年来开创的创意写作方向已经积累了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和实践体系,建构了从本科课程到专业硕士、博士研究方向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在国内创意写作教育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力。由创意写作中心发起并参与主导、学院层面开展的“文学青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正是将创意写作理念与资源转化为通识教育实践的举措,在本次活动中特别策划的“创意写作学科建设成果展”上,相关科研、创作、活动成果集中展出,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广泛关注。




选择样式

选择布局
选择颜色
选择背景
选择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