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网址:http://zs.hzau.edu.cn/http://www.hzau.edu.cn
官方电话:027-87280707,027-87395964,027-87286102
电子邮箱:hnzs@mail.hzau.edu.cn
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起点之一。学校前身是清朝光绪年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几经演变,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和湖北农学院的全部系科以及中山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农业部。1985年,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由农业部划转教育部直属领导。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2017年,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党和国家领导亲切关怀。董必武、李先念等先后为学校题词和题写校名。1998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学校百年校庆亲笔题词。201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听取我校关于生物产业的汇报。201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给我校“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并提出“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殷殷嘱托。
校园环境得天独厚。校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主城区,坐拥狮子山,三面环湖,拥有5平方公里山水校园,9公里浪漫湖岸线,10公里“林中路”,6.6公里湖光绿道,环境幽雅,风景秀丽,景面文心、情境交融的校园风貌引人入胜。
学科优势特色明显。首轮“双一流”成效评价,学校整体建设9项评价指标中,7项指标为第一档。生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5个学科再次滚动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7个学科进入A类学科。据美国信息科技所《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统计数据显示,我校12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2个学科领域进入前1‰,分布于农学、生命科学、理学、工学、医学、社会科学等6个门类。其中,进入前1%的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实现了农学、生命科学2个门类的全覆盖;进入前1‰的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实现了农学门类的全覆盖。
教育体系完整。现有学院(部)17个,本科专业6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全日制在校学生32982人,其中本科生19022人,硕士生10566人,博士生3394人,留学生456人。
硕彦俊秀荟萃。现有教职工3010人,其中教师1704人,教授555人,博士后329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0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8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6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岗位科学家59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5个,省部级优秀创新团队80个。国家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
教育教学改革卓有成效。累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0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5项。获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1项、国家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6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4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1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专业2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8门。 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教育部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6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1个。
科技实力雄厚。现有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专业实验室6个,国家级研发中心7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4个,部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31个,部省级研发中心4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7个,校企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44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近5年,获批科研项目7019项,经费49.1亿元。在杂交油菜、绿色水稻、优质种猪、动物疫苗、优质柑橘、试管种薯和玉米、淡水鱼等研究领域,取得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标志性成果。
精神文明建设成绩优异。1996年以来,学校连续十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2005年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8年以来连续获评全国文明单位。2017年获评首届全国文明校园,2020年再次荣膺这一荣誉称号。
发展愿景:到本世纪中叶,建校150周年之际,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
数据截至:2023年11月22日
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是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1952年组建华中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1979年被确定为农业部直接管理的全国重点大学,2000年划转为教育部管理,2005年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弘扬百余年历史积淀的厚重文化,秉承以“勤读力耕、立己达人”为核心的华农精神,坚持“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育人传统,践行“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遵循“团结、勤俭、求是、奋进”的优良校风,坚守“不张扬、不浮躁、不盲从”的华农品格,彰显“现代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工程科技与传统农科紧密结合、互促共进,培养创新人才”的办学特色。
学校办学使命是: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类进步为己任,致力于培育英才、探求真理、繁荣文化,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愿景是:到本世纪中叶,建校150周年之际,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
清朝末年,朝廷腐败无能,外国殖民势力入侵,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爱国志士奋起图强,探求“教育救国”之道。
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上疏光绪皇帝,正式奏请兴办湖北农务学堂。同年10月正式开学。湖北农务学堂是我国最早的近代农科大学之一,开创了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先河,是华中农业大学的壮丽起点。
1903年扩建为湖北高等农务学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办学时代结束。
1912年,湖北农务学堂在辛亥革命后改建为湖北甲种农业学校。此后,经历了1923年湖北第一、第二高级农业学校,1930年省立乡村师范学院,1931年湖北省立教育学院,1937年湖北省立农业专科学校,1940年湖北省立农学院,1950年湖北省农学院等一系列演变。
1938年,侵华日军迫近武汉,学校西迁湖北恩施五峰山坚持办学。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学校迁回武昌宝积庵。
1949年,武汉解放,学校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1952年,以武汉大学农学院、湖北省农学院的整体和中山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大学、湖南农学院、江西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当年招收本科生,次年招收首批研究生,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取得新的进展。
1957年,学校从宝积庵整体迁址武昌南湖狮子山。
20世纪60年代,首次招收外国留学生。
1985年,正式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
此后,学校抓住事业发展机遇,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对学科设置和专业布局进行重大调整。
经过20多年艰苦奋斗,学科专业覆盖了农学、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门类,在多个学科领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
2005年,学校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同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评为优秀。
乘着新世纪浩荡春风,华中农业大学正以蓬勃发展的态势,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加快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力争到建校120周年之际,把学校建设成为整体水平国内一流,优势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 027-87282130 |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
| 027-87282091 |
资源与环境学院
| 027-87282137 |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 027-87282101 |
园艺林学学院
| 027-87282010 |
水产学院
| 027-87282113 |
工学院
| 027-87282120 |
经济管理学院
| 027-87286896 |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 027-87282111 |
化学学院 | 027-87282133 |
文法学院
| 027-87282069 |
外国语学院
| 027-87282129 |
体育部 | 027-87288670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027-87280964 |
公共管理学院
| 027-87284349 |
信息学院
| 027-87288509 |
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 |
学校名称及起讫年月 | 姓名 | 职务 | 任期 |
---|---|---|---|
华中农业大学 1985至今 | 邓秀新 | 校长 | 2007-2018 |
张端品 | 校长 | 1995-2007 | |
孙济中 | 校长 | 1985-1995 | |
华中农学院 1952-1985 | 孙济中 | 院长 | 1984-1985 |
陈华癸 | 院长 | 1978-1984 | |
许子威 | 院长 | 1956 | |
湖北省农学院 1950-1952 | 童世光 | 院长 | 1950-1952 |
湖北省立农学院 1940-1949 | 徐觉非 | 院长 | 1949-1950 |
管泽良 | 院长 | 1941-1949 | |
张伯谨 | 院长 | 1940-1941 | |
湖北省立农业专科学校 (湖北省立联校五峰山分校) 1937-1940 | 程鸿书 | 校长 | 1939-1940 |
刘发煊 | 主任、校长 | 1938-1939 | |
周天放 | 校长(兼) | 1937-1938 | |
冯紫岗 | 校长 | 1937 | |
湖北省立教育学院 1931-1936 | 姜琦 | 院长 | 1934-1936 |
罗廷光 | 院长 | 1933-1934 | |
罗濬 | 院长 | 1932-1933 | |
黄建中 | 院长(兼) | 1930-1932 | |
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 1930 | |||
湖北省第一、第二高级农业学校 1923-1928 | 李继膺 | 校长 | 1923-1928 |
屈德泽 | 校长 | 1923-1928 | |
湖北甲种农业学校 1912-1923 | 田古泉 | 校长 | 1912-1916 |
尹 | 校长 | 1912 | |
湖北省高等农业学堂 1904-1911 | 喜源 | 监督 | 1909前后 |
梅光羲 | 监督 | 1907前后 | |
樊祖徽 | 监督 | 1905前后 | |
刘道仁 | 监督 | 1904前后 | |
湖北农务学堂 1898-1903 | 黄祖徽 | 监督 | 1902-1903 |
桑宝 | 总办 | 1902-1903 | |
张鸿顺 | 总办 | 1898 | |
张之洞 | 创办人 | 1897 |
姓名 | 职务 | 任期 | |
---|---|---|---|
李忠云 | 党委书记 | 2002.3-2017.11 | |
孙朝恺 | 党委书记 | 1992.6-2002.3 | |
韩德乾 | 党委书记 | 1984.2-1992.6 | |
赵抱一 | 党委书记 | 1972.8-1984.2 | |
许子威 | 党委书记 | 1963.4-1966.5 | |
宋彦人 | 党委书记 | 1957.10-1963.2 | |
许子威 | 党委第一书记 | 1957.6-1957.10 | |
童世光 | 党委书记 | 1956.4-1957.6 | |
童世光 | 党总支书记 | 1952.8-1956.4 |
华中农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经过长期发展,学校已形成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艺多学科专业综合发展的格局。学校现有64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收普通本科生4800名,包括普通本科、艺术类、高校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少数民族预科班、内地新疆班、内地西藏班等招生类型。近年来,学校实施招生“阳光工程” ,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立体式、全方位、多形式开展招生宣传,充分展现学校办学实力、育人环境、文化氛围和人才培养质量,创新讲好学科专业发展故事,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读,确保了招生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
学校承诺决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建立起以“一体四翼”为主要内容的本科生资助政策体系。“一体”即构建“一、二、四、五”资助体系,包括开辟一条新生入学绿色通道;设立“奖、贷、补”资金和勤工助学基金等专项资助经费;建立以经济资助为基础、心理帮扶为保障、学习帮助为关键、就业援助为重点的“四助”联动机制;奖、贷、补、助、免“五位一体,联动助学”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四翼”即经济资助制度建设、励志教育体系建设、工作考核体系建设、经济资助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
“绿色通道”: 为切实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我校对被录取入学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先办理入学手续,后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校园地助学贷款或生源地助学贷款)等方式解决其学费和住宿费,并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取不同措施予以资助。
奖学金:学校现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大学生标兵奖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学习成绩优秀奖学金、校友奖学金、知名专家设立的奖学金、行业和企业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100余个,获奖学生人次达全校本科生总人数的56%,最高金额为20000元/生•年。
助学贷款:助学贷款渠道畅通,应贷尽贷。凡家庭经济困难、符合申请条件的学生均可申请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或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用于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
困难补助:包括国家助学金和学校临时困难补助、寒衣补助、伙食补助、路费补助、少数民族学生困难补助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资助。
勤工助学:学校建立若干个勤工助学基地,设立一批固定或临时勤工助学岗位,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和实践锻炼的机会,每个上岗学生每月最高可获得800元的报酬。
咨询电话:02787280707,87395964;咨询QQ:800860045
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53年,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学校在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具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兽医博士、生物与医药博士);在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具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具有农业、兽医、风景园林、工商管理、社会工作、公共管理、林业、应用统计、翻译、机械、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法律、新闻与传播、电子信息、会计等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授权资格。
我校现行的研究生学费与奖助学金办法如下:
(一)学费: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均需缴纳学费,具体标准按照物价局当年核实的标准执行。
(二)国家奖学金:奖励特别优秀的全日制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2万元,博士研究生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3万元。
(三)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补贴研究生基本生活支出。在基本修业年限内,硕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标准为每生每月500元,博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标准为每生每月1250元,按每年12个月发放。
(四)学业奖学金:用于奖励支持表现良好的全日制非定向就业研究生(无固定工资收入且人事档案完全转入我校)更好地完成学业。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设甲、乙、丙三个等级,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学年甲等10000元,乙等8000元,丙等4000元。博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学年14000元。
(五)优秀研究生专项奖励:用于奖励在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社会实践、就业创业、文体活动、创新创业竞赛中表现突出的优秀研究生集体与个人,奖励以荣誉为主。
(六)三助一辅:学校统筹利用科研经费、学费收入、社会捐助等资金,根据需要设置研究生“三助一辅”(助研、助教、助管、学生辅导员)岗位。学校根据各学院及相关教学、管理部门提出的用人需求,设立一定数量助教、助管、学生辅导员岗位,并提供相应的岗位津贴。研究生导师为所招收的全日制研究生发放助研津贴。助研津贴最低标准为自然科学类博士研究生每生每月600元,硕士研究生每生每月200元;人文社科类博士研究生每生每月500元,硕士研究生每生每月150元,按每年12个月发放。
(七)困难补助:经济困难学生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学校设置了多种形式的勤工助学岗位和困难补助专项,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安心学习,顺利毕业。
华中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办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最初以开办政府管理部门的短期培训班为主。1960年,学校成立函授部,开办农学、牧医两个专业的大专函授班,开启了学校高等农业函授学历教育办学历史,函授学历教育和干部培训得到迅速发展。1965年,学校在籍函授学历教育学生达到1700余人。“文革”期间,学校函授学历教育仅保留部分短训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校成人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恢复和迅速发展。
1979年,农业部开始在我校举办农业部干部培训班。1981年,学校得到农业部大力支持,获批建设领导干部培训楼,即“干训楼”,为大规模开展培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3年,学校获批成立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华中农学院分院。1985年,分院更名为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分分院。1979-1997年,学校共承办农业部各类培训班108期,培训学员6556名。
1982年,湖北省委组织部委托学校开办农经管理干部专修科,投资建设干部专修科大楼,同年学校成立干部专修科。1982-1991年,学校共招收8届学员423人。1985年,学校成立成人教育办公室,恢复函授学历教育,招收农学、畜牧、水产、林业、农经等5个专业函授专科学生共727名,成人高等教育逐步走向正轨。1991年,学校成立华中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1993年,学校畅通联合办学机制,在华中地区设立多个函授站(教学点),打通了面向社会的学历教育办学通道,学校成人高等教育进入迅速发展阶段。
2002年,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分院更名为中央农业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分院,相继成立华中农业大学自修学院、华中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并被农业部确立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示范基地”。2003年,成人教育学院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
2008年,学校被广西自治区政府认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现代农业管理人才培训基地”。2009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2010年,被湖北省委组织部和湖北省教育厅认定为“湖北省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2013年,被科学技术部认定为“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 在学院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以质量求发展,不断开拓办学思路,形成了以成人学历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并重的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十二五”期间,继续教育为社会培养本专科毕业生28217名、培训各级各类学员25101名。
耕读新甲子,奋进新征程。2019年,学校进行管理和服务机构改革,继续教育学院更名为教育培训学院。学院主要承担成人本(专)科高等函授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办学职能,开展党政干部培训、企业行业培训等培训工作。2020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定为“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同年,学校“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促发展”,启动实施“乡村振兴荆楚行”,与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共建“湖北省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更好地做好社会服务。
学校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建校150周年之际,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围绕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和学校发展目标,教育培训学院将终身教育作为教育培训工作重要内容,构建和完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完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走以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开创与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教育培训新局面。
华中农业大学作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学校之一,自1989年招收长线专科生以来,依托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和雄厚的师资力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事业迅速发展。学校现已形成了“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和“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局部创优势,整体上水平”的办学方针。先后开设有30多个自学考试本(专)科专业,已为国家培养各类自考毕业生近万名。
联系方式:027-87282127、027-87282682
四十多年来,华中农业大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来开展培训工作,根据“三农”发展趋势,把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培训的核心任务,以服务地区发展为己任,充分发挥学校人才、科技、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打造精品培训项目,学校已成为我国涉农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培训类型主要以乡村振兴、现代农业管理、农业技术创新、农业产业化、基层党建、自然资源管理、农村教师培训为主。在党政干部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方面培训规模较大。培训规模60余班次,培训人数6000人次。
联系方式:027-87281870、027-87282126、027-87282654
华中农业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是学校专门负责全日制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机构,致力于为在校生、校友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的指导、咨询与服务,内容包括就业创业与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就业创业能力辅导培训与活动实施、职业咨询与就业派遣服务、就业市场培育拓展与校园招聘组织实施等。
华中农业大学本科生就业信息网开设于2002年,是学校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服务信息化的中枢和主阵地。2017年,就业信息网经改版升级后成为“91WLLM高校就业智能网络服务平台”联盟高校成员,平台PC端和移动端(APP和微信)可同步向在校生、校友、用人单位和教师提供就业岗位供需对接、指导与咨询、信息查询和就业管理等服务;同时嵌入了简历门诊系统、职业测评系统、全国大学生就业1站式服务系统、就业管理系统、就业和创业数字图书馆等就业创业在线指导与服务系统。
学校每年举办2—3场大型招聘会、10—15场小型招聘会、600—700场企业专场招聘会,共约1500家用人单位来校选聘毕业生。其中,大型招聘会设在学校体育馆,小型招聘会设在学生综合服务大楼户外广场,专场招聘会主要设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和剧场、学生综合服务大楼501和421;同时,提供了8间活动室供用人单位面试签约时使用。校园招聘预约请登录本科生就业信息网进行在线申请。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全校公选课程。帮助学生合理进行就业定位,了解就业市场、形势和政策,掌握求职和就业心理调适技巧、就业权益维护途径与渠道,知晓行业、企业和职位现状与发展趋势。
《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课程——全校公选课程。通过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和工作世界,掌握目标制定和科学决策方法,提高学生职业规划能力。
《女大学生职业素养指导》课程——全校公选课程。帮助女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和职业环境,掌握时间管理、压力管理和基本形象礼仪技能,做好角色定位,增强就业自信,提升就业能力。
《大学生礼仪》课程——全校公选课程。讲授职场接待礼仪、形象气质塑造、行为素质训练、德才贤质修炼和商务社交等理论与实操技能,培养学生的礼仪涵养,提高综合人文素质。
《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全校公选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环境和商业运营流程,掌握建立和运营企业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提高撰写创业(商业)计划书能力。
职创汇——邀请知名企业高管和工作3—5年的毕业生校友以讲座和访谈形式与学生交流互动,用真实鲜活的职场经历、经验和案例帮助学生增强职业认识,明晰职业目标,做好职业能力发展准备工作。
悦创讲坛——邀请创业企业家分享创业故事和案例,帮助学生拓展创业知识视野,提高创业意识和兴趣。
悦创沙龙——邀请创业校友以访谈形式与学生交流互动,通过创业榜样和典型案例故事,感染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走访企业和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学生赴企业和创业孵化基地参观,通过实地考察现场,深入体验职业场景,了解企业具体运营过程,扩展学生职业认知。
就业创业赛事——围绕生涯规划、就业和创业能力培养组织开展赛事活动,通过模拟演练帮助学生发现确认职业目标、能力强弱项和竞争优势,训练提高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能力。
项目培养——主要有女大学生职业素养训练项目“蓝天计划”、新疆和西藏少数民族学生职业能力提升项目“圆梦行动”、就业困难学生就业帮扶项目“助飞计划”。“蓝天计划”旨在通过课程讲授、技能培训和企业实习的方式,帮助女大学生提高职场素养、掌握职业技能和提升就业竞争力;“圆梦行动”旨在通过课程讲授、分类培训和模拟演练的方式,帮助新疆和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助飞计划”旨在通过技能培训、团体辅导和一对一咨询、就业信息服务和岗位推荐等方式,帮助存在就业困难学生提升就业能力、获得就业机会。
根据学生就业意向,邀请专业培训机构和就业指导师面向求职、考研、考公务员、准备出国(境)留学毕业生及有创业意愿学生分类开展专题培训,提高学生实际就业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
团体辅导——邀请具有多年从业经历的专业生涯规划师,针对学生职业发展具体需求提供主题菜单式团体辅导活动,主要内容有生涯启蒙、自我探索、工作世界探索、职业定位与决策、职场必备技能等,每次人数限定为20-35人。
个体咨询——由获得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师认证和人社部职业生涯规划师认证的校内外指导师为学生提供“一对一”个体咨询,主要内容有自我探索与职业测评、求职定位与决策、就业创业形势与政策、简历与面试技巧、就业心理调适与未来职业规划等。
吉讯职业测评系统是由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和北森生涯(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系统,该系统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包括兴趣、技能、性格、价值观等)、获取富有针对性的职业信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华中农业大学本科生就业信息网https://hzau.91wllm.com/
办公地址:学生综合服务大楼113室
027-87281527 刘德志(职业咨询和校园招聘咨询)
027-87281311 钟 华(档案和就业派遣咨询)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就业指导中心是学校负责全日制硕士、博士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机构,本着搭建平台、服务学生、促进就业的工作理念,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积极联络用人单位,开展就业指导,开拓就业市场,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引导毕业生就业创业,为我校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提供专门指导和优质高效服务。在指导中心和学院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输送的毕业生得到了各行各业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就业网开设于2007年,实现了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就业网每日更新、信息量大、功能齐全,为在校研究生、毕业生、用人单位搭起相互了解沟通的平台。网站设有新闻动态、招聘信息、就业政策、毕业生信息、招聘流程、档案查询、下载中心等栏目,可为研究生、用人单位及工作人员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和便捷的服务。学生登录网站可以查询招聘信息,进行网上求职;用人单位注册后可以发布招聘信息,浏览毕业生储备信息库;网站开办以来,点击率一直很高,受到了广泛关注。
学校每年将举办不少于3场大型招聘洽谈会,以及不少于100场的研究生校园专场,以满足学生求职需求。校园专场招聘会请参阅研究生就业信息网“校内招聘”板块,更多招聘信息请点击“校外专场”和“网络招聘”等板块。
《就业指导》讲座——依托学院、个性化开展。重点介绍就业政策、择业程序、求职简历制作、求职面试礼仪等实操性强的内容。力在让学生尽可能全面了解就业政策,了解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为将来的谋职做好准备,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训练》公选课——全校公选课程。采取小班授课、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利用情景案例和情景游戏,包括课堂讲授、团队游戏、职场访谈、小组报告等相互结合进行课堂教学。课程主旨在帮助研究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降低消极自我认知;激发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发展的原动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指导学生规划和实施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帮助研究生规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吉讯大学生职业测评与规划系统是专门为大学生自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而设计的在线产品,是中国第一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由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和北京北森测评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而成。该系统积累多年相关实践工作经验,融合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理念,不但可以帮助大学生进行各类职业生涯决策,还能引导大学生学会如何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华中农业大学现有专任教师1677人,其中教授506人,两院院士6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6人,国际学术咨询委员会现任主席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人,国家教学名师5人,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国家级、部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76个。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依托传统优势农科,理农结合培植发展生命科学,通过交叉培植、整合集成、发展巩固、带动提升,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提升传统农科。经过40多年艰苦奋斗,形成了以农科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艺等多学科相协调,学科优势特色明显,新兴与传统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格局。
“十四五”以来,学校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坚持“四个面向”,扎根中国大地,强化内涵发展,建高峰、强优势、促交叉、固基础,建设一批国际领先、农业和生命科学优势领域达到世界一流的学科;加快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农科和生命科学国际影响力与行业影响力;围绕新工科、新农科实现工科提质与交融;发挥基础学科支撑作用;提升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社会影响力,努力构建优势与特色学科统一、基础与应用学科协同、传统和新兴学科促进、有利于学科健康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
生物学
园艺学-作物学学科群
畜牧学
兽医学
农林经济管理
其中,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等3个学科获批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培优行动计划”申报资格。
根据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2023年3月发布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统计数据显示,我校12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2个学科进入前1‰,分布于农学、生命科学、理学、工学、医学、社会科学等6个门类。其中,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生态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实现农学、生命科学2个门类全覆盖,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实现农学门类全覆盖。
学科门类 (学科数) | 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领域 | 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领域 | ||
学科领域 | 首次进入时间 | 学科领域 | 首次进入时间 | |
农学 (2) | 植物学与动物学 (Plant & Animal Science) | 2013.05 | 植物学与动物学 (Plant & Animal Science) | 2017.09 |
农业科学 (Agricultural Sciences) | 2013.05 | 农业科学 (Agricultural Sciences) | 2019.03 | |
理学 (5) | 化学 (Chemistry) | 2015.03 | ||
生命科学 (4) | 生物学与生物化学 (Biology & Biochemistry) | 2015.05 | ||
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 (Molecular Biology & Genetics) | 2016.03 | |||
微生物学 (Microbiology) | 2016.11 | |||
环境科学/生态学 (Environment/Ecology) | 2017.05 | |||
工学 (3) | 工程科学 (Engineering) | 2019.01 | ||
材料科学 (Materials Science) | 2021.05 | |||
医学 (5) | 药理学与毒理学 (Pharmacology & Toxicology) | 2021.05 | ||
免疫学 (Immunology) | 2022.03 | |||
社会科学 (2) | 社会科学总论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 2023.03 |
2011-2016年,共承担科研项目647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583项;获得科技经费40.3亿元;获得高水平研究成果多,成果特色明显。发表SCI收录论文5520篇,EI收录论文1943篇。在《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 )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一批有关水稻、玉米、柑橘、番茄种质研究的高水平论文。 获省部级(含武汉市)以上科技成果奖202项(含参与),其中国家级15项;获授权专利1270项;76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56件,获批新兽药证书11个。在杂交油菜、绿色水稻、优质种猪、动物疫苗、优质柑橘、试管种薯等研究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校级研究机构:
华中农业大学科发院期刊中心2019年5月成立,负责《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养殖与饲料》《湖北风景园林》等中文期刊、英文期刊Animal Diseases的编辑出版管理工作以及指导服务Crop and Environment 和Molecular Breeding出版工作。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是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目前为CSCD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湖北省十大有影响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湖北省精品期刊及湖北十大名刊提名奖期刊,现任主编为张献龙教授。主页:http://hnxbl.cnjournals.net/hznydxzr/home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综合性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目前为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中国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现任主编为青平教授。主页:http://hnxbw.cnjournals.net/hznydxsk/home
Animal Diseases (《动物疾病》)是华中农业大学主办,与Springer-Nature(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合作出版的英文学术期刊,采用OA模式出版,2021年创刊,季刊。期刊秉持“One Health”即人类、动物、环境同一个健康理念,面向全球介绍国内外动物疾病领域各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前沿进展,陈焕春院士和傅振芳教授为共同主编。主页:https://animaldiseases.biomedcentral.com/
Crop and Environment(《作物与环境》)是华中农业大学主办,与爱思唯尔(Elsevier)合作推出的金色开放获取英文学术期刊。2022年创刊,季刊。刊载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耕作领域的最新科学与技术成果,主要涵盖作物生理生态、作物栽培与管理、作物模型、智慧农业、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方向。主编由彭少兵教授、熊栋梁教授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游良志高级研究员担任共同担任。主页:https://www.journals.elsevier.com/crop-and-environment
《养殖与饲料》是教育部主管、华中农业大学主办的技术类科技期刊,主要聚焦于养殖业与饲料领域,是中国核心期刊,目前为月刊,现任主编为陈焕春院士。主页:https://yzcl.cbpt.cnki.net/
《湖北风景园林》是华中农业大学主管,由华中农业大学与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共同主办的兼具学术性和科普性的风景园林行业性期刊,2020年8月复刊,目前为季刊,现任主编为张斌教授。
Molecular Breeding(《分子育种》)是国际植物分子育种领域的经典刊物。目前由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Springer-Nature(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合作办刊,现任主编为张启发院士。主页:https://www.springer.com/journal/11032
期刊中心主页:http://qks.hzau.edu.cn/
农,天下之大本也;中国,农之大国也。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华中农业大学作为全国农业高等教育的重点学校,自创立以来,全校师生秉承"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优良传统,“兴学、富国、利农”的价值追求,自觉肩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历经百二十年而弦歌不辍。
学校于2009年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实施了"一院带一村,辐射一个县"服务新农村建设行动计划(简称"111"计划)和"百名教授进百企"科技支撑企业发展行动计划(简称"双百"计划)。2012年,经教育部、科技部批准,华中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为全国首批十所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之一。
自成立以来,华中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自觉担负着服务“三农”社会责任,努力把握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趋势性变化,积极发挥高校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坚持科教兴农,走政产学研用道路,强调把“顶天”与“立地”相结合,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努力培养创新农业人才,积极开展大众创业创新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推广,着力支撑引领农业产业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科技日报、科学时报、中国教育报、农民日报等媒体多次用显著位置和较大篇幅对我校社会服务工作进行了报道。学校社会服务工作先后获得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集体、湖北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属高校对口支持与合作工作先进单位一等奖、湖北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省“三万”活动工作突出工作组、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111”计划
“一院带一村,辐射一个县”服务新农村建设行动计划(简称“111”计划)。围绕地方特色产业,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建立校领导联系合作村制度,由院系党政主要负责人牵头,组建服务团队深入若干个乡村,通过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带动示范点乡村经济发展,带动周边乡村产业发展,辐射整个县域特色产业,促进农村经济较快发展,提高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近年来,学校先后与42个村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结对科技服务。在阳新县平原村和黄梅县新安村,村民为了表达对学校大力支持的感谢,自发将本村的村级公路命名为“华农大道”,称赞华农大道就是他们的科技大道、致富大道、幸福大道。
“双百”计划
“百名教授进百企”科技支撑企业发展行动计划(简称“双百”计划)。以学院为单位,发挥科教优势,组织相关教师,通过产学研结合,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以项目为纽带,促进企业产业的技术升级和改造。加大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的选派力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学校与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开展了深度合作,年均新批横向科研经费近1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积极主动融入全国脱贫攻坚大战略,组建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双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对扶贫工作的坚强领导,构建了“学校统筹、学院主导、项目推动、专家负责”的社会服务工作模式。近年来,学校参与了定点扶贫建始县、新农村工作队、三万活动、脱贫奔小康、三峡移民对口支援、“616”工程、小池开放开发、龙凤镇试验示范区、科技支持大别山和武陵山、云南德宏州扶贫合作等扶贫开发任务。在建始县的定点扶贫实践中,学校探索出了“围绕一个特色产业,组建一个专家团队,设立一个攻关项目,支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专业合作社,助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的“六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实施了“输入一批技术力量、培养一批技术骨干、浇灌一批祖国花朵”的“三个一批”教育扶贫行动计划。学校先后在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会议、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了我校专家团队开展科技扶贫的感人事迹。
农,天下之大本也;中国,农之大国也。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华中农业大学作为全国农业高等教育的重点学校,自创立以来,全校师生秉承"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优良传统,“兴学、富国、利农”的价值追求,自觉肩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历经百二十年而弦歌不辍。
学校于2009年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实施了"一院带一村,辐射一个县"服务新农村建设行动计划(简称"111"计划)和"百名教授进百企"科技支撑企业发展行动计划(简称"双百"计划)。2012年,经教育部、科技部批准,华中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为全国首批十所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之一。
自成立以来,华中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自觉担负着服务“三农”社会责任,努力把握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趋势性变化,积极发挥高校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坚持科教兴农,走政产学研用道路,强调把“顶天”与“立地”相结合,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努力培养创新农业人才,积极开展大众创业创新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推广,着力支撑引领农业产业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科技日报、科学时报、中国教育报、农民日报等媒体多次用显著位置和较大篇幅对我校社会服务工作进行了报道。学校社会服务工作先后获得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集体、湖北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属高校对口支持与合作工作先进单位一等奖、湖北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省“三万”活动工作突出工作组、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111”计划
“一院带一村,辐射一个县”服务新农村建设行动计划(简称“111”计划)。围绕地方特色产业,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建立校领导联系合作村制度,由院系党政主要负责人牵头,组建服务团队深入若干个乡村,通过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带动示范点乡村经济发展,带动周边乡村产业发展,辐射整个县域特色产业,促进农村经济较快发展,提高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近年来,学校先后与42个村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结对科技服务。在阳新县平原村和黄梅县新安村,村民为了表达对学校大力支持的感谢,自发将本村的村级公路命名为“华农大道”,称赞华农大道就是他们的科技大道、致富大道、幸福大道。
“双百”计划
“百名教授进百企”科技支撑企业发展行动计划(简称“双百”计划)。以学院为单位,发挥科教优势,组织相关教师,通过产学研结合,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以项目为纽带,促进企业产业的技术升级和改造。加大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的选派力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学校与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开展了深度合作,年均新批横向科研经费近1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积极主动融入全国脱贫攻坚大战略,组建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双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对扶贫工作的坚强领导,构建了“学校统筹、学院主导、项目推动、专家负责”的社会服务工作模式。近年来,学校参与了定点扶贫建始县、新农村工作队、三万活动、脱贫奔小康、三峡移民对口支援、“616”工程、小池开放开发、龙凤镇试验示范区、科技支持大别山和武陵山、云南德宏州扶贫合作等扶贫开发任务。在建始县的定点扶贫实践中,学校探索出了“围绕一个特色产业,组建一个专家团队,设立一个攻关项目,支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专业合作社,助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的“六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实施了“输入一批技术力量、培养一批技术骨干、浇灌一批祖国花朵”的“三个一批”教育扶贫行动计划。学校先后在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会议、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了我校专家团队开展科技扶贫的感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