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网址:http://zsb.suda.edu.cnhttp://www.suda.edu.cn/
官方电话:0512-67507943,0512-67507949
电子邮箱:zsb@suda.edu.cnf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航天局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东吴大学,1900年创办),开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是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从民国时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国时代的开拓创新;从师范教育的文脉坚守,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回归;从多校合并的跨越发展,到争创一流的重塑辉煌,苏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苏大人始终秉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坚守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倡导自由开放、包容并蓄、追求卓越,坚持博学笃行、止于至善,致力于培育兼具“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独立之人格、社会之责任”的模范公民,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输送了5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包括许德珩、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李政道、倪征日奥(yù)、郑辟疆、杨铁樑、查良镛(金庸)等一大批精英栋梁和社会名流;谈家桢、陈子元、郁铭芳、宋大祥、詹启敏等50多位两院院士,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州大学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十三大学科门类。学校设有37个学院(部),拥有全日制本科生27876人,硕士生14183人,博士生1958人,留学生1271人。学校现设132个本科专业,4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3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一流学科,4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6个“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截至目前,学校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般社会科学、综合交叉学科、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微生物学共18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其中,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4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 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4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12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 全校现有教职工6034 人,专任教师3518 人,其中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0位两院院士,13位发达国家院士,39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6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6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9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各类国家级人才超350人次,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已初步形成。 苏州大学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具备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和国际性的卓越型人才为定位,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积极深化人才培养系统化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被列为全国首批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学校设立了3个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敬文书院定位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唐文治书院在“第一课堂”开展博雅教育,紫卿书院致力于打造“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的试验场。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42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1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近年来,苏大学子每年获得国家级奖项700余人次,在全国“挑战杯”、奥运会等国内外各类大赛中屡屡折桂,在校硕士生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上发表论文,相关成果入选“2018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学校实施“顶天立地”科技创新战略,科研创新工作取得累累硕果。2022年度,人文社科领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49项;其中,艺术学项目5项,位居全国高校第2名;后期资助项目17项,位居全国第5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22项,位居全国高校第11名、全省第1名。获得江苏省第十七届社科优秀成果奖46项。“社科传播与应用基地”获批江苏省高校社科普及基地,“苏州大学东吴体育智库”入选国家体育总局高端智库,“江苏省地方立法研究基地”落户我校。决策咨询成果在省部级以上内参刊发或批示125篇次,其中国家级领导肯定性批示9篇。自然科学领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41项(含优青(海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13项,国防重大项目1项;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20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第一合作单位),2022年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2022年度最新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44位、全国高校第14位;26人次入选2022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位列全国高校第5位。2022年全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6605篇,其中SCIE收录4237篇,位列全国高校第25位;授权知识产权1583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994项、国际专利授权61项,实现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210件。此外,苏州大学还入选科技部、教育部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 学校按照“以国际知名带动国内一流”的发展思路,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学校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拥有来自全球的来华留学生千余人。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援建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1年,在老挝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挝苏州大学”,该校现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上的重要驿站和文化名片;2018年,学校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打造中国-东盟健康命运共同体,助推“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全球首家红十字国际学院挂牌成立,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2020年,学校获批建立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苏州大学现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未来校区四大校区,占地面积4586亩,建筑面积166万余平方米;学校图书资料丰富,藏书超500万册;拥有丰富的中外文数据库资源,电子图书215万余册,电子期刊192万余册,电子学位论文1225万余册。学校主办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法学版三本学报及《代数集刊》、《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中国血液流变学》和《语言与符号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其中,《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年来,刊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二次文献转载摘编,其转载量一直位居综合性大学学报排名前十。2018年,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教育科学版)双刊同时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核心期刊,2021年同时入编北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CSSCI核心(2021-2022版)来源期刊,《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和《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为CSSCI扩展版(2021-2022版)来源期刊。 新时代,孕育新机遇,呼唤新作为。全体苏大人正以昂扬的姿态、开放的胸襟、全球的视野,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坚持人才强校、质量强校、文化强校,依托长三角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区域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成为一所更有格局、更有情怀、更有作为的大学。 |
世纪沧桑,春华秋实。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其主要前身为创立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一百二十多年来,苏州大学沐江南地域之灵气,循求是传统之文脉,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形成了优良的精神传统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涌现出众多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凝心聚力,求实创新。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致力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建设,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新时期的苏州大学,以育人为本、学术为魂、大师为先、责任为重,坚守大学之道,会聚天下英才,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社会之交汇融通作为我们无时或忘的职责、本份和事业,不断攀登智慧和思想之高峰,服务于民主、科学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薪火传承,面向未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苏州大学站在时代的新坐标上,融合西方现代文明的理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总结凝练百年办学经验,科学谋划未来发展蓝图,进一步加强“又红又专”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培育学校独特创新文化,提升水平,扩大影响,努力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春雨润花,清泉溉稻,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沐浴时代温馨,脚踏和谐韵调,把光辉的历史写进岁月的记事簿,让自信的憧憬浸润跨越的新步调。十年树木任重,百年树人道远,我们将继续努力,建设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影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
现任领导 |
|
组织机构 |
国家领导人 |
|
全校现有教职工6034 人,专任教师3518 人,其中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0位两院院士,13位发达国家院士,39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6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6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9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各类国家级人才超350人次,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已初步形成。 |
科研项目 |
|
科学技术研究院是负责全校科技创新的综合部门,瞄准科技前沿、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效地争取从国家到企业的各种科研资源,瞄准“大项目、大平台、大成果”,协助院系组织科研队伍,促进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推动科技管理体制和考核评价机制改革,维护学校学术声誉,为我校高水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持和良好的服务。
院长:何乐
地址:子实堂301
电话:0512-67169425
E-Mail:lehe@suda.edu.cn
科技党委书记:徐小乐
地址:子实堂302
电话:0512-67506138
E-Mail:xuxiaole@suda.edu.cn
副院长:刘开强
地址:子实堂401
电话:0512-67507195
E-Mail:kliu@suda.edu.cn
副院长:蒋宇
地址:子实堂303
电话:0512-67507162
E-Mail:jyu@suda.edu.cn
刘海燕
地址:子实堂304
电话:0512-67163260
E-Mail:hyliu@suda.edu.cn
张志红
地址:子实堂402
电话:0512-67160625
E-Mail:zhzhang@suda.edu.cn
人文社会科学处是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能是制定全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对人文社会科学各类科研项目及经费、科研成果及其评奖鉴定、各级科研平台和智库基地进行管理与服务的行政机构。
四、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苏州市姑苏区十梓街1号198信箱,邮政编码:215006
传真号码:0512-65220061
综合行政工作
尹老师 65222926
科研项目工作
周老师 65227391
吴老师 65226719
许老师 65220036
平台成果工作
郭老师 65227842
祝老师 65220076
韦老师 65220076
社会服务工作
张老师 65228625
校社联工作
祝老师 65220076
北京研究院
徐老师 65226719
科研机构 |
|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航天局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东吴大学,1900年创办),开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是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从民国时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国时代的开拓创新;从师范教育的文脉坚守,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回归;从多校合并的跨越发展,到争创一流的重塑辉煌,苏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苏大人始终秉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坚守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倡导自由开放、包容并蓄、追求卓越,坚持博学笃行、止于至善,致力于培育兼具“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独立之人格、社会之责任”的模范公民,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输送了5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包括许德珩、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李政道、倪征日奥(yù)、郑辟疆、杨铁樑、查良镛(金庸)等一大批精英栋梁和社会名流;谈家桢、陈子元、郁铭芳、宋大祥、詹启敏等50多位两院院士,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州大学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十三大学科门类。学校设有37个学院(部),拥有全日制本科生27876人,硕士生14183人,博士生1958人,留学生1271人。学校现设132个本科专业,4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3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一流学科,4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6个“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截至目前,学校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般社会科学、综合交叉学科、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微生物学共18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其中,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4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 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4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12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 全校现有教职工6034 人,专任教师3518 人,其中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0位两院院士,13位发达国家院士,39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6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6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9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各类国家级人才超350人次,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已初步形成。 苏州大学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具备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和国际性的卓越型人才为定位,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积极深化人才培养系统化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被列为全国首批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学校设立了3个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敬文书院定位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唐文治书院在“第一课堂”开展博雅教育,紫卿书院致力于打造“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的试验场。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42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1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近年来,苏大学子每年获得国家级奖项700余人次,在全国“挑战杯”、奥运会等国内外各类大赛中屡屡折桂,在校硕士生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上发表论文,相关成果入选“2018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学校实施“顶天立地”科技创新战略,科研创新工作取得累累硕果。2022年度,人文社科领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49项;其中,艺术学项目5项,位居全国高校第2名;后期资助项目17项,位居全国第5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22项,位居全国高校第11名、全省第1名。获得江苏省第十七届社科优秀成果奖46项。“社科传播与应用基地”获批江苏省高校社科普及基地,“苏州大学东吴体育智库”入选国家体育总局高端智库,“江苏省地方立法研究基地”落户我校。决策咨询成果在省部级以上内参刊发或批示125篇次,其中国家级领导肯定性批示9篇。自然科学领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41项(含优青(海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13项,国防重大项目1项;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20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第一合作单位),2022年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2022年度最新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44位、全国高校第14位;26人次入选2022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位列全国高校第5位。2022年全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6605篇,其中SCIE收录4237篇,位列全国高校第25位;授权知识产权1583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994项、国际专利授权61项,实现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210件。此外,苏州大学还入选科技部、教育部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 学校按照“以国际知名带动国内一流”的发展思路,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学校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拥有来自全球的来华留学生千余人。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援建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1年,在老挝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挝苏州大学”,该校现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上的重要驿站和文化名片;2018年,学校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打造中国-东盟健康命运共同体,助推“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全球首家红十字国际学院挂牌成立,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2020年,学校获批建立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苏州大学现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未来校区四大校区,占地面积4586亩,建筑面积166万余平方米;学校图书资料丰富,藏书超500万册;拥有丰富的中外文数据库资源,电子图书215万余册,电子期刊192万余册,电子学位论文1225万余册。学校主办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法学版三本学报及《代数集刊》、《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中国血液流变学》和《语言与符号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其中,《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年来,刊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二次文献转载摘编,其转载量一直位居综合性大学学报排名前十。2018年,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教育科学版)双刊同时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核心期刊,2021年同时入编北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CSSCI核心(2021-2022版)来源期刊,《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和《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为CSSCI扩展版(2021-2022版)来源期刊。 新时代,孕育新机遇,呼唤新作为。全体苏大人正以昂扬的姿态、开放的胸襟、全球的视野,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坚持人才强校、质量强校、文化强校,依托长三角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区域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成为一所更有格局、更有情怀、更有作为的大学。 |
|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一、招生专业和招生计划
(一)2024年我校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82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81个,具体招生专业见《苏州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二)2024年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5850人左右(含推荐免试生等),其中全日制招生计划约5000人,非全日制招生计划约850人,最终招生人数以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为准,学校将根据教育部正式下达的招生计划、推免生录取情况、上线人数等对各专业招生计划进行适当调整。
二、报名条件
(一)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 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学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 符合我校2024年硕士研究生相应招生专业目录中规定的具体要求。
5. 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前,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我校部分专业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报考,详见我校招生专业目录。
(4)已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二)报名参加以下专业学位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按下列规定执行:
1. 报名参加法律(非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中的各项要求。
(2)报考前所学专业为非法学专业。
2. 报名参加法律(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中的各项要求。
(2)报考前所学专业为法学专业(获得法学第二学士学位的人员可报考)。
3. 报名参加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中第1、2、3、4各项的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关考试招生政策同时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见》(教研〔2016〕2号)有关规定执行。
4. 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人员原则上不得报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
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或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三)报名参加单独考试的,按下列规定执行:
1. 符合报考条件(一)中第1、2、3、4各项的要求。
2. 大学本科毕业后连续工作4年以上,业务优秀,已经发表过研究论文(技术报告)或者已经成为业务骨干,经考生所在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回原单位定向就业的在职人员;或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后工作2年以上,业务优秀,经考生所在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推荐,回原单位定向就业的在职人员。
3. 全校单独考试招生总人数不超过15人,其中安排在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学科门类的招生人数不低于总数的70%。具体招生专业以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系统中公布的为准。
三、报名时间及办法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两个阶段。所有考生均须在规定时间内参加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逾期不再补报。
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其中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也可选择教学点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单独考试考生应选择3214苏州市教育考试院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确认手续;其他考生(含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学位考生)应选择工作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
报考我校艺术学院的考生也应按上述要求选择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确认手续。
(一)网上报名
1. 网上报名时间为2023年10月8日至10月25日每天9:00-22:00。网上预报名时间:2023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
2. 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内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s://yz.chsi.com.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并按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以及我校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每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逾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3. 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s://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未能通过学历(学籍)网上校验的考生若进入复试应在复试前完成学历(学籍)核验。
4. 考生应当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选择填报志愿。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造成后续不能网上确认、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5. 考生应当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网上确认、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6. 考生应当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7. 符合条件并申请享受初试加分政策的考生,须在网上报名时按要求填报相关信息。未按规定申报的,不享受相应照顾或加分政策。
(二)网上确认要求
1. 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均应在规定时间内(请及时关注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发布的公告)在网上确认网报信息。
2. 考生网上确认时应当积极配合报考点,根据核验工作要求提交有关补充材料。
3. 所有考生均应当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4. 考生应当按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四、初试
1. 考生应当在考前十天左右,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和复试。
2. 初试时间:
2023年12月23日至24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
12月23日上午 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综合能力
12月23日下午 外国语
12月24日上午 业务课一
12月24日下午 业务课二
12月25日上午 业务课二(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或有使用画板等特殊要求的)
五、复试录取
1. 复试前我校对参加复试考生的居民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学历学籍核验结果、学生证等报名材料原件及考生报考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对不符合规定者,不予复试。
2. 在教育部确定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基础上,学校结合生源和招生计划等情况,自主确定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具体复试办法和程序届时将在学校研究生院网站予以公布。
3. 根据上级部门有关招生录取政策规定,结合招生计划、考生成绩、复试录取办法等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正式录取名单以教育部审核结果为准。
六、学制与学费
(一)学制
类别 | 专业 | 学制 |
学术学位(全日制) | 所有专业 | 三年 |
专业学位(非全日制) | 所有专业 | 三年 |
专业学位(全日制) | 临床医学、法律(非法学)、音乐、美术与书法、设计、公共卫生、药学、农业、风景园林、护理、口腔医学、国际中文教育、新闻与传播、应用心理、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能源动力、资源与环境、图书情报、体育 | 三年 |
法律(法学)、翻译、社会工作、教育、金融、应用统计、会计 | 二年 |
(二)学费
研究生收费标准按物价部门最新核定为准。请考生及时查看我校财务处网站的收费公示(网址:http://cwc.suda.edu.cn/)
七、体检
体检标准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教育部办公厅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等文件执行。未达到高校招生体检标准的学生,取消入学资格。
八、奖助体系
对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在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者除外)设立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对于特别优秀的硕士研究生有机会获得国家奖学金;此外,学校还设有各项捐赠奖学金和助教、助研、研管岗位和国际交流奖学金;同学还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困难补助。研究生奖助体系的具体内容详见苏州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条例等文件。
九、其他
1. 硕士研究生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非全日制研究生原则上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我校非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后不转户口、不调档案、不安排住宿。
2. 违规处理
考生应自觉树立遵章守纪、诚实考试的意识。初试期间,考生应自觉遵守考场规则及各考点考场纪律;复试期间,考生应自觉遵守招生单位考场规则及考生所签署的《诚信复试承诺书》等内容,在招生单位复试工作结束前不得对外透露或传播复试试题内容等有关情况。对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中违反考试管理规定和考场纪律,影响考试公平、公正的考生,一律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严肃处理。对在校生,由其所在学校按有关规定给予处分,直至开除学籍;对在职考生,有关部门将通知考生所在单位,由考生所在单位视情节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构成违法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其中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弄虚作假者(含推荐免试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考生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违规或作弊事实将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并将考生的有关情况通报其所在学校或单位,记入考生人事档案,作为其今后升学和就业的重要参考依据。
3. 对于被我校录取的定向就业考生,须在被录取前与我校和用人单位分别签订定向就业合同。考生与所在单位因报考研究生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上述问题使我校无法调取考生档案或签订有关协议,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4. 苏州大学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研辅导班,不出售任何考研书籍、历年试题等材料。
5.国际创新药学院(中外合作办学)具体情况请考生登录网站(https://pharm.suda.edu.cn/4b/e6/c11139a543718/page.htm)查阅。
6. 有关信息发布:初试成绩查询、复试名单、复试通知、拟录取名单等信息不再通过邮局寄发,请考生务必及时查看苏州大学研究生院网站(http://yjs.suda.edu.cn/)招生工作板块。
研究生院招生办联系电话:0512-65227655;通讯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十梓街1号苏州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邮政编码:215006。
7. 其他未尽事宜按上级有关规定执行。
附:各基层研究生招生单位联系方式
单位代码 | 基层招生单位 | 联系电话 |
001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0512-65880152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MPA) | 0512-65882132 | |
002 | 商学院 | 0512-67162396 |
商学院(会计硕士) | ||
商学院(MBA) | ||
003 | 王健法学院 | 0512-65227077 |
004 | 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 | 0512-65884409 |
005 | 体育学院 | 0512-67162123 |
006 | 文学院 | 0512-65880510 |
007 | 传媒学院 | 0512-65882065 |
008 | 艺术学院 | 0512-65880455 |
009 | 社会学院 | 0512-65880539 |
010 | 外国语学院 | 0512-65243012 |
011 | 数学科学学院 | 0512-65112082 |
012 | 金融工程研究中心 | 0512-65112418 |
013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0512-67873731 |
014 | 沙钢钢铁学院 | 0512-67165485 |
015 |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 0512-65880090 |
016 | 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 | 0512-65882846 |
017 | 电子信息学院 | 0512-67871249 |
018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0512-65241071 |
019 | 机电工程学院 | 0512-69591643 |
020 | 轨道交通学院 | 0512-67501742 |
021 |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 0512-67164993 |
022 | 金螳螂建筑学院 | 0512-65880197 |
023 | 苏州医学院 | 0512-65884128 |
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 0512-65880114 | |
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 | 0512-65880052 | |
公共卫生学院 | 0512-65880933 | |
药学院 | 0512-65883022 | |
神经科学研究所 | 0512-65883649 | |
生物医学研究院 | 0512-65882135 | |
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 | 0512-65880899-3588 | |
巴斯德学院 | 0512-65880138 | |
转化医学研究院 | 0512-65883432 | |
剑桥-苏大基因组资源中心 | 0512-65883207 | |
江苏省血液研究所 | 0512-67781983 | |
心血管病研究所 | 0512-67781009 | |
骨科研究所 | 13402697965 | |
造血干细胞移植所 | 0512-65880194 | |
实验动物中心 | 0512-65880705 | |
024 | 附属儿童医院 | 0512-80691535 0512-80696317 |
025 | 附属第一医院 | 0512-67972900 |
附属第二医院 | 0512-67783559 | |
附属第三医院 | 0519-68870672 | |
附属独墅湖医院 | 0512-65955402 | |
026 |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 0512-67870216 |
027 | 苏州医学院护理学院 | 0512-65221437 |
028 | 音乐学院 | 0512-65883641 |
029 | 能源学院 | 0512-67163478 |
030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0512-62763547 |
031 | 国际创新药学院 | 0512-65883022 |
032 | 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 | 0512-65886311 |
其他附属医院网址:http://www.suda.edu.cn/cooperate_communion/fsyy.jsp
一、学校简介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学校设有36个学院(部),拥有全日制本科生27897人,硕士生15943人,博士生5061人,留学生1271人。学校现设132个本科专业,5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3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一流学科,4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6个“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截至目前,学校化学、材料科学、物理学、临床医学、工程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般社会科学、综合交叉学科共16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
详情请查阅苏州大学官方网站:http://www.suda.edu.cn。
二、申请条件
1. 具有台湾居民居住证或台湾居民往来大陆通行证及在台湾居住的有效身份证明。
2. 参加2023年度台湾地区“学测”考试。报考理工类及医学类专业的考生,数学A和英语两科成绩达到前标级(含)以上,且语文和自然两科成绩达到均标级(含)以上;报考文史类专业的考生,英语达到前标级(含)以上,且语文、数学A或数学B、社会或自然三科成绩达到均标级(含)以上。
综合能力突出的考生,报考条件可以适当放宽。
三、招生名额和专业选择
1.计划录取20人,最终录取人数将视申请情况而定。
2.招生专业及报考要求请参考附件,申请者可选择6个专业作为专业志愿。
3.报考艺术、音乐、体育专业的学生需要参加苏州大学组织的专业考试,具体请关注苏州大学港澳台办公室网站发布的招生信息。
四、申请流程
考生在2023年3月1日-3月31日登录祖国(大陆)普通高校依据台湾地区学测成绩招收台湾高中毕业生报名系统(网址:https://www.gatzs.com.cn/z/tw/)进行报名(请用简体字填写)。考生须按照要求输入个人信息,上传个人证件、电子照片、学测成绩、考生诚信承诺书等基本材料,提交成绩查验授权书及能证明考生综合能力的其他材料。报名截止前,考生可修改基本材料和其他材料。报名截止后,考生原则上不可修改基本材料。考生应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
系统报名及后续面试都不收取考生费用。
五、 录取
(一)第一轮录取
1.审核:学校将根据申请者提交的申请材料择优确定面试考生名单,并以邮件形式通知申请者。
2.面试:4月中下旬(具体时间以邮件通知为准)。
3.公布第一批拟录取名单:5月15日。
4.考生确认:考生于5月15日至5月19日期间登录系统查询本人录取情况,进行录取确认。逾期未确认的考生视为放弃录取资格,且不得参加征集志愿报名。
(二)第二轮录取(征集志愿)
如首轮录取中我校未录取到计划数量,将进行征集志愿。
1.报名:考生于5月21日-5月31日登陆系统进行报名,首轮已报名的考生无需重新注册,直接填报志愿和提交相关材料即可。
2.面试:6月上中旬(具体时间以邮件通知为准)。
3.公布征集志愿考生拟录取名单:6月21日。
4.考生确认:考生于6月21日-6月25日期间登录系统查询本人录取情况,进行录取确认。逾期未确认的考生视同放弃录取资格。
(三)发放录取通知书
第一轮和第二轮(征集志愿)全部完成后,我校将安排录取通知书发放工作,届时将和考生通过邮件方式再次确认邮寄地址,请关注邮件通知。
六、入学及在校管理
1.被苏州大学录取的学生按照录取通知书指定的时间到学校报到,逾期不报到者视同放弃入学资格。具体事宜届时参考《苏州大学2023年新生入学手册》。
2.台湾地区本科生的管理遵照我校大学生相关管理规定,学校将尽力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以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七、学费及其他费用
台湾地区本科生的学费与内地学生相同;与内地学生住在相同宿舍,住宿费根据规定收取。
八、奖助学金制度
在读期间学生可以申请国家和学校的相关奖学金。
九、联系方式
苏州大学港澳台办公室
电话:+86-512-67163750,+86-512-65227201
电子邮箱:sudagat@suda.edu.cn
台湾(排序不分前后) | ||
学校 | 网址 | 交流项目 |
清华大学 | http://www.nthu.edu.tw | 学期交换 |
东吴大学 | https://www-ch.scu.edu.tw/october | 学期交换/溪城讲堂(暑期项目) |
台湾大学 | https://www.ntu.edu.tw | 学术交流 |
辅仁大学 | http://www.fju.edu.tw | 学期交换 |
台北大学 | https://www.ntpu.edu.tw | 学期交换 |
中华大学 | http://www.chu.edu.tw/bin/home.php | 学期交换 |
东华大学 | https://www.ndhu.edu.tw | 学期交换 |
台湾科技大学 | https://www.ntust.edu.tw | 学期交换 |
南台科技大学 | https://www.stust.edu.tw | 学期交换 |
台北市立大学 | http://www.utaipei.edu.tw | 学期交换 |
台湾艺术大学 | http://www.ntua.edu.tw | 学期交换 |
淡江大学 | https://www.tku.edu.tw | 学期交换 |
台湾师范大学 | https://www.ntnu.edu.tw | 学期交换(限艺术专业) |
中央大学 | https://www.ncu.edu.tw | 学期交换 |
台北商业大学 | http://www.ntub.edu.tw | 学期交换 |
台湾交通大学 | https://www.nctu.edu.tw | 学术交流 |
朝阳科技大学 | http://web.cyut.edu.tw | 学术交流 |
慈济大学 | http://www.tcu.edu.tw | 学术交流 |
慈济科技大学 | http://www.tcust.edu.tw | 学术交流 |
台中科技大学 | https://www.nutc.edu.tw | 学术交流 |
正修科技大学 | https://www.csu.edu.tw | 学术交流 |
中原大学 | http://www1.cycu.edu.tw | 学术交流 |
元智大学 | https://www.yzu.edu.tw | 学术交流 |
中州科技大学 | http://www.ccut.edu.tw | 学术交流 |
台湾戏曲学院 | http://www.tcpa.edu.tw | 学术交流 |
岭东科技大学 | http://www.ltu.edu.tw | 学术交流 |
云林科技大学 | https://www.yuntech.edu.tw | 学术交流 |
台南大学 | http://www.nutn.edu.tw | 学术交流 |
世新大学 | http://www.shu.edu.tw | 学术交流 |
香港(排序不分前后) | ||
学校 | 网址 | 交流项目 |
香港中文大学 | http://www.cuhk.edu.hk | 短期交流 |
香港理工大学 | https://www.polyu.edu.hk | 学术交流 |
澳门(排序不分前后) | ||
学校 | 网址 | 交流项目 |
澳门大学 | https://www.um.edu.mo | 学术交流 |
澳门科技大学 | https://www.must.edu.mo | 学期交换/短期交流 |